标题: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内容: 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离相寂灭分第十四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 如是!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 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 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译文: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的妙义,深深的了悟金刚经的义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顶礼赞叹,并请示佛陀说道:「世上希有的佛陀! 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证得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到的。 佛陀! 如果有人听闻了这经法,而能信心清净,那么,他便有了悟实相的智慧,应当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 佛陀! 实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来说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执求、不住着,即名为实相。 「佛陀! 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在那时听闻这微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净信受奉持,这个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分别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四相本非真实,如果能离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么,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了。 为什么呢? 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便与佛无异,而可以称之为佛了。」佛陀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很好! 很好! 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甚为希有难得的。 为什么呢? 须菩提! 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不是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 五波罗蜜,皆以般若为导,若无般若,就如人无眼,所以,第一波罗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 所以,忍辱波罗蜜也只是度化众生的假名而已。 为什么呢? 须菩提! 我过去受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我当时,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 为什么呢? 当时我的身体被节节支解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便会生起瞋恨心。 「须菩提! 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时,内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等的执着,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瞋恨。 所以,须菩提! 菩萨应该舍离一切妄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于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 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 所以佛陀说:菩萨不应该有任何事相上的执着,而行布施。 「须菩提! 菩萨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便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 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幻现而成,非有非空。 又说,一切众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生灭变化,不应着有,不应着空,应无所执着。 所以一切众生即不是众生。 「须菩提! 如来所说的法是不妄的、不虚的、如所证而语的、不说欺诳的话。 「须菩提! 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又非虚无。 须菩提! 如果菩萨心里执着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掉入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 如果菩萨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见一切万物。 「须菩提! 未来之时,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从这部经信受奉行、讽诵受持,即为如来以佛的智慧,悉知悉闻悉见这人,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讲话:前分佛陀以身命施与受持四句偈等相校量,令大众开启般若功德的无限。 此分则为须菩提尊者深解义趣,得四相寂灭,起忍辱大乘行。 此分从须菩提尊者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掀开序幕。 尊者涕泪悲泣为何? 深解之义趣又指何事? 禅门中有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 吾人未彻本来面目,惛懞不明,诚足可悲! 为何已破无明壳子,返路归家时,仍旧涕泪悲泣呢? 一、深解义趣三界第一闻说是经,经者即前所谈说之经文。 义趣,义即义理,指所诠之离相无住,妙有不有之理。 为前文佛陀演绎之空谛性理:「即非身相”、「即非庄严”、「即非般若波罗蜜”、「即非微尘”、「即非世界”等句。 趣即旨趣,指般若妙用,真空不空之趣,为前文会归中道之趣:「是名身相”、「是名庄严”、「是名般若波罗蜜”等等。 经者即文字般若;义趣即观照般若,深解指实相般若。 良以文字起观照,由观照而契实相也。 尊者之涕泪悲心泣,是为悲欣交集的心情,喜己身桶底脱落,大事已明;悲众生沉沦生死,枉受飘零之苦痛。 《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第三十六:尔时弥勒菩萨,复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 譬如有人,得无畏药,离五恐怖。 何等为五? 所谓火不能烧,毒不能中,刀不能伤,水不能漂,烟不能熏。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药,离五怖畏。 何等为五? 不为一切三毒火烧,五欲毒不中,惑刀不伤,有流不漂,诸觉观烟不能熏。 ”尊者已得菩提心药,离五怖畏,不再三界漂流。 此时,正如清水鱼自现,碧潭空映月。 有一个老人,须发斑白,齿牙脱落,有人问他:「老先生,您今年高寿? ”「四岁。 ”老先生正经地回答。 「老先生,您实在爱说笑了! 您看起来至少也有七十高寿,怎么说自己只有四岁呢? ”「年轻人,这你就不懂了,我的年龄虽然已经八十岁,但是过去的生命是自私无知,只知道追逐声色的享受,真正有意义的岁数只有四岁,那是我皈依佛教以后的生命,明白要广结善缘,求福修慧,为永久生命播种美好的因缘。 在我真正了解生命的真谛之后,才算真正出生。 因此,我只有四岁。 ”须菩提深解义趣,赞叹一句:‘希有世尊。 ’这句「希有”和第二分的「希有”有何不同? 第二分的希有是赞叹佛陀以日用寻常生活,展现本地风光,指示当下即般若全体大用。 此分之希有,谓以文字般若引发观照,令契真如实相。 前之希有,如乍见华屋外观之规模庄严;今之希有,乃入室见种种珍宝。 得闻是经者,成就闻慧也;信心清净者,成就思慧也;即生实相,成就修慧也。 由成就闻、思、修三慧入般若义趣,此功德第一希有,能信解受持者,远离四相,为人流中第一希有。 经文中,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此三句蕴含深意:实相者即文字般若:为对治凡夫外道,妄执虚妄诸相,以实相除我执,以显我空真实之相。 即是非相为观照般若:对治出世间之声闻缘觉者,执空相,以非相遣法执,以显法空真实之相。 是名实相即实相般若:对治权乘菩萨,执非法相者,以是名除非法执,显俱空真实之相。 信解受持《金刚经》即如佛在、法在、僧在,三宝具足,只是吾人心志怯弱,恋系诸相,钩牵爱欲等境,如车轮随世回转,无有休息。 四岁的老人有着迷悟不同的生命情境,吾人若能一念净信,转迷成悟,即坐拥般若珍宝,为无事贵人。 二、不惊不怖入般若海何谓不惊、不怖、不畏? 僧肇大师言:得闻大乘闻慧解,一往闻经,身无惧相,故名不惊。 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 得大乘修慧解,顺教修行,终不有谤,故名不畏。 傅大士颂曰: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法。 声闻乘着有法有空,闻此法无有故惊,闻空无有故怖,于二无有理中,思量不能相应故畏。 离二边,人法俱捐,才能不惊、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此经。 吾人学佛,以信为首,如《华严经》所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 ”又说:「信心能离诸染着,信解微妙甚深法;信能转胜成众善,究竟必至如来处。 ”有一位云水僧,行脚至某一个村落,看见远远的山上有着金色的光芒,以为有什么得道的高僧,便循着光走到一间茅屋。 只见到一位老太太喃喃念诵:「唵嘛呢叭弥牛”,每念一句咒语,就有一颗豆子跳过去。 云水僧惊叹不已。 只因为老太太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念一斗的:「唵嘛呢叭弥牛”,连无情的豆子都感应到老太太的真心,即使咒语的念法错误,但深心才是道场,不在言语思议。 真正的咒语,谓总持一心,意念清净。 发出毫光的茅屋,就像我们圆净成实的本性,能灭烦恼盖,无明障。 《无上依经》卷上〈如来界品〉:一切如来,若在因地,知众生界自性清净,客尘烦恼之所污浊。 诸佛如来,作是思惟:客尘烦恼,不入众生清净界中。 此烦恼垢,为外障覆虚妄思惟之所搆起,我等能以一切众生,说深妙法,除烦恼障。 于诸众生,生尊重心,起大师敬,起般若,起闇那,起大悲。 依此五法,菩萨得入阿鞞跋致位。 如来为吾等说深妙法,即客尘烦恼不入清净法性,只是吾人信不得,因此归家无门。 在因地修行中,信佛有无量功德,信经法能发善根,信比丘僧能广植福田,信有今世,信有来生,更要信得,自性清净,常生智慧功德。 三、行大忍辱离我法执成就第一波罗蜜,从忍辱中来。 虽然修持般若者,若无忍辱作为资具,起无我观照,如何契合实相? 诸菩萨度生离相,布施无住,如果没有现前历缘外境,怎能成熟功德法身。 圜悟克勤禅师说:大凡为善知识,应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诤自处。 彼以恶声色来加我非理相干。 讪谤毁辱,但退步照,于己无嫌,一切勿与校量,亦不瞋恨,只与直下坐断。 如初不闻见,久之魔孽自消耳! 佛陀以己身为例,被节节割截身体时,因心无我等四相,无住行施,是故成就第一波罗蜜。 僧肇大师言歌利王有其另一层含义:歌者,即是恶之别名;利者,刀也,非谓世间之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无明烦恼之身。 不论是割截色身或烦恼之身,都必须凭藉般若慧力,心不动摇,不起瞋恨,才能情智不迷,荡除四相,入般若功德林园、庇荫天下苍生,令热恼顿息,得清凉味。 吾人珍爱身体,百般呵护料理,装饰打扮,如果能破除我、我所有的妄想,当逢人毁辱时,甚至行骨肉之身施,也能如饮甘露,不起愁恼。 有一天,一个婆罗门来势汹汹,冲进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因为他的亲友跟随佛陀出家,使他怒不可抑,恶口瞋骂佛陀以妖术诳惑世人。 佛陀默默听完婆罗门的恶言羞辱后,面容沉静的开口道:「你如果带者礼物去拜访朋友,但是朋友坚持不收下你带来的礼物,那时候你要如何呢? ”「要是朋友坚持不收下礼物的话,我只好再带回家。 ”佛陀说道:「今天你在我面前说的那些话,我不接受,那些瞋怨恶口的语言,就再归你所有。 ”佛陀明白以诤止诤,只有增加仇冤,无法止息众生诤论的妄心,唯忍为大力,能调御刚强众生。 《罗云忍辱经》:忍之为明,踰于日月。 龙象之力,可谓威猛;此之于忍,万不如一。 七宝之耀,凡夫所贵,然其招忧,以致灾患;忍之为宝,始终获安。 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能忍。 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 忍为安宅,灾怪不生。 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 忍为良药,能济众命。 忍者之志,何愿不获? 吾今得佛,诸天所宗,独步三界,忍力所致。 佛陀要吾人深深护念,布施离相,心不住着,可谓知瞋根难伏,一念瞋意,烧尽功德好林;心涉人我诸相,万千资粮大水漂流。 很久以前,森林里住着两只雁,雁和池塘里的乌龟是好朋友。 有一年夏季,久旱未雨,池水干涸,乌龟心里着急,实在无法支撑下去。 两只雁很同情乌龟的处境,想帮忙牠迁移到有水的住处,雁想到一个办法,用一根树枝,叫乌龟衔在口中,两只雁各执一端,并嘱咐乌龟,在未达到目的地时,千万不能开口讲话,以免从空中摔落。 于是雁带着乌龟向高空飞行着。 正当经过一个村庄的上空时,恰好被一群孩童瞧见了,他们惊讶的指着天空,大声喊叫:乌龟被大雁衔去了,大家快来看呀! 乌龟听到下面孩童的喊叫,心里十分生气,认为自己受到羞辱,不禁怒火中烧,就开口怒骂道:「你们懂什么? 我才不是被雁衔去的! ”刹那间,开口争辩的乌龟,从高空跌落,粉身碎骨而亡。 四、除灭四相发菩提心依般若,菩萨修一切行,心离佛相众生相,不住色而行布施。 菩萨能行无相事业,方契诸法性空之理,般若如明目人,洞察世间万物万象。 《转女身经》说:尔时尊者舍利弗,复向无垢光女言:「汝从净住世界无垢称王所,受此女身,来此间也? ”无垢光女答言:「尊者舍利弗! 彼佛世界,无有女人。 ”舍利弗言:「汝今何故以此女形,来生此间? ”女即答言:「我今不以男形、女形,亦不以色、受、想、行、识来生此间。 所以者何? 尊者舍利弗! 于意云何? 如来所作化人,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为有男女阴界诸入诸别相不? ”舍利弗言:「不也! 所以者何? 如来所化,无有差别。 ”女言:「尊者舍利弗! 如如来所化,无有差别,一切诸法,皆悉如化。 若知诸法,悉同化相,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不见差别。 ”我们以有相心,生六根病,背离正道,于尘识境不知如幻无实,慧眼未开,着男女形相等,即使与佛迎面相见,仍是浑然不识。 有位信徒非常虔诚,有次遇到水灾,他只好爬到屋顶上避水,水势渐渐涨高,终于淹到脚下,他急忙的祈求道:「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不久,他发现一个原住民驾了一艘独木舟要救他,他却说:「我不要你这原住民来救我,我要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雨水继续上涨,已高及腰部,他很着急的再祈求道:「慈悲的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然后又来了一艘快艇,要载他到安全地方,他又埋怨说:「我一生最讨厌科技文明,无论什么机械东西我都不喜欢,我只要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水已涨到胸部,他害怕的大喊着:「观世音菩萨快快来救我啊! ”不久来了一个美国人驾直升机来救他,他还是摇摇手道:「你是外国人,我不要你,我要观世音菩萨救我。 ”结果他几乎被水淹死,好在遇到一位佛光禅师,把他救起,他向禅师抗议道:「像我如此虔诚的信仰,为什么观世菩萨却不来救我? ”佛光禅师解释道:「你真是冤枉了观世音菩萨,当你大声呼救时,菩萨变化了独木舟、快艇、直升机前来救你,菩萨一次又一次地搭救你,你不但不感谢,还挑三拣四,看起来你与佛菩萨无缘,我不该救你,还是让你到阎罗王那边报到好了。 ”心识一旦落入执求的妄相,就如盲人摸象,无法察觉实相的全体。 禅门有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 要举起金刚宝剑者,须仗一颗侠义心肠,不是饱餐翰墨的诗人,怎识得点点行行的情致? 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依《金刚经注解》说:真语者,一切含识皆有佛性。 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 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不动。 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 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自空寂,无更改变异。 佛的五种语,蕴含甚深妙义:真语、如语者:真谛即空之理。 实语者:中道实相之理。 不诳、不异语者:顺依俗谛之理。 佛陀所说法,无虚无实,皆是契合性理,真实不诳不异。 虽开六度万行法门,门门为应化众生的迷执,使之登一乘之道,回头转脑,入无门之门,无法之教。 傅大士颂曰:证空便为实,执我方成虚;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袪;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理。 有一天,一个信徒来向一休禅师诉苦:「师父,我活不下去了,我要自杀! ”「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寻短见呢? ”「师父啊! 我自经商失败后,如今债台高筑,被债主们逼得无路可走,只有一死百了。 ”一休禅师道:「难道除死以外没有别的方法可想? ”信徒痛苦地说:「没有! 我除了有个年幼的女儿以外,已经身无分文,山穷水尽了! ”一休禅师灵光一闪,说道:「哦! 我有办法了,你可以把女儿嫁人,找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呀! ”信徒摇摇头地道:「唉! 师父,我的女儿只有八岁,怎能嫁人呢? ”一休禅师道:「那你就把女儿嫁给我吧! 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 ”信徒大惊失色道:「这……这简直是开玩笑! 你是我最尊敬的师父,怎能去做我的女婿?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地挥挥手说:「好啦! 好啦! 不要再说了,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里做女婿,快去! 快去! ”这位商人弟子十分虔信一休禅师的智慧,回家后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家里来做他的女婿。 这个消息一传出去,立刻轰动全城。 到了迎亲那一天,好奇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一休禅师抵达后,吩咐在门前摆一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禅师当众挥毫,大家看禅师的字写得好,争相欣赏,争相购买,反而忘了今天来做什么的。 结果,买书法的钱积了几箩筐。 禅师转身问信徒说:「这些钱够还债了吗? ”信徒欢喜得连连叩首:「够了! 够了! 师父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变出这么多钱! ”一休禅师长袖一摆说:「好啦! 问题解决了,我女婿也不用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 各位再见! ”一休禅师因为不执取身相,依巧妙智慧,救人一命。 学佛者,摒除诸象,心如清珠澄亮,才能以此光明,度尽冥闇无依的众生,同入百千万亿净刹佛国。 此分佛以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为例,警醒诸位行者,深解第一般若义旨,心离相无住,不是槁木死灰,弄玄作怪,而是于现前违逆之境,众生无理割截身心时,情智分明,随顺众生,不起瞋恨。 得般若妙体,现诸佛千百亿化身之相,引度群机,于日用三时,心寂灭故,起神通妙用。 《金刚经》是一部治心的宝典,也是成佛修行的地图。 日本有位禅僧,开悟诗道:「心冷如水,眼中似火。 ”我们学佛人,要有智水止静世间妄相,但不能抱玄守无,成蕉芽败种,还要以悲火之热力,照亮人间。 《金刚经》处处要吾人拨去眼翳,离相无住,但不是拨无因果圣凡,而是要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是般若智,生其心是大悲行,欲开张无限性德妙用,空有兼资,悲智双运,如车之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要深解金刚义趣者,要先发第一希有之心,所谓:学道容易入道难,入道容易守道难;守道容易悟道难,悟道容易发心难。 吾人读诵经典,往往只受持半部经,如《金刚经》谈空,言离我等四相,言不住诸相,就陷溺空的泥坑,不能自拔。 不知诸佛之法,都是圆融会通,平等无二,不偏执空有二边,不分隔大小局限。 欲成人流中第一希有者,繁茂菩提妙果,要怀抱「心冷如水,眼中似火”,以智水澄静妄想分别,以悲火成熟有情种智。 发布时间:2024-06-29 08:42:1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