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亲佛法师:二课合解 第六讲 内容: 《二课合解》第六讲12月21日上午9:3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继续向四方信众讲授《二课合解》。 这堂课继续上节课未讲完的《心经》。 亲佛法师讲到: 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 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尊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 既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实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 心经修持好了,成佛有余。 接着法师开始讲授《心经》正文,现谨取简文如下: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此明诸法空性绝对待也。 诸法即五蕴、及下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等法。 蓋真空性中了无诸法可得、以迷故似有、故曰空相。 (正如六祖大师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既无诸法、当體不生、生既不生、灭亦无灭、故曰不生不灭。 九界众生常迷不觉、妄想为垢、其性丝毫不循虚妄、故曰不垢。 佛界常觉不迷、证清净體、全具九界作用、故曰不净。 (若心能转物即通如来;若特能转心即是凡夫)以其生佛同體、互具十界、无欠无馀、同一圆满、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故也。 (喻凡夫是没有提炼的金矿石,而佛是提炼出的金矿石,纯金没有杂质。 )此六不字、即显当人绝待心體。 所以悟之、处处咸是、处处自在、所谓万里青天孤迥迥、一江明月普辉辉。 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结蕴空也。 五蕴诸法、皆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既悟真性、则因缘自空。 傅大士云、信得自心本来清净、具有般若真性、坚固常存、非幻非虚、不生不灭、谓之实相。 具十界依报正报唯有色心二字、则包括殆尽。 诸佛悟之、则色心无碍、众生迷之、则色心有隔。 迷心则愚心、迷色则著色、故佛特开四句、消彼群迷。 一为迷心多、迷色少者、说五阴开心合色之法。 二为迷色多、迷心少者、说十二入开色合心之法。 三为俱迷者、说十八界色心俱开之法。 四为俱不迷者、唯说色心、即得融通无碍矣。 (我等凡夫身体皆由四大即地水火风组成,此是因缘和合。 故此身非我,见性是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明十二入(十二入即六根与六尘。 六根为眼耳鼻舌身意,六尘为色声香味触法。 )空也。 上句六根空。 下句六尘空。 六根六尘、皆是真空性上所现之幻法、既悟幻法无性、当体即清净真性。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此明十八界空也。 根尘无体、识性元空、即是妙性。 问、唯有真空、无蕴处界、安能起用。 答、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於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是以根根互遍、圆该法界、尘尘容纳、十方根尘、皆自性中普光明智、色心无碍、大用现前。 只因众生执著、不得不破、所以万缘放下又放下、无放下处又放下、正似悬崖撤手、十方虚空、尽是妙用无碍、拈起一毫、无非妙性融通。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此明十二因缘空也。 缘觉从此悟道故。 感果名因、助因名缘。 又因为能生之种、缘为所生之境。 无明者、惑道也、由一念妄动、迷真空妙性、而无智慧之明、名为无明。 行即过去所造善恶之业即业道也、由惑造业、故曰无明缘行。 识者、了别随业所现之境、起倒觉而托胎、故曰行缘识。 名色者、识既托胎、有命暖识三、识心为名、胚胎为色、故曰识缘名色。 六入者、既有名色、六入具足、故曰名色缘六入。 触者、出胎初孩、根但触尘未能分别、故曰六入缘触。 受者、五六岁、至十二三、由触故、领纳前尘但作嬉戏、故曰触缘受。 从识至受五支、是身苦果、即苦道也。 爱者、十四五至十八九、由受故、即生爱染、故曰受缘爱。 取者、二十岁已、由爱故、周遍追求、故曰爱缘取。 此二支、属惑道也。 有者、由取故、有三界因、故曰取缘有。 此一支亦业道也。 生者、有善恶因、感后世生、故曰有缘生。 老死者、有生即有變坏、故曰生缘老死。 此二支属苦道也。 唯惑、业、苦、三道流转生死、为生灭门。 若能逆观生死苦境、以有为因、有以取为因、取以爱为因、爱以受为因、受以触为因、触以六入为因、六入以名色为因、名色以识为因、识以行为因、行以无明为因、无明无体、以真空妙性为体、真性尚如虚空、则无明从何而起、既无所起、岂非当体即真空之妙性、此还灭门也。 无苦、集、灭、道。 此明四谛空也。 声闻修此成罗汉果。 苦、谓三苦、八苦、一百八苦、无量诸苦。 集、谓三惑烦恼。 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 道、谓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 灭、谓灭生死之有、证涅槃之性。 道是出世因、灭是出世果。 若悟真空、则五蕴六入皆如、无苦可离。 尘劳本清净、无集可断。 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 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 唯是妙明真性耳。 无智亦无得。 此明智得俱亡也。 然智为破惑而用、兵为荡寇而设、妙性天然、实无迷悟、灵明本彻、智何所用、如天下既治、兵不复用、故曰无智。 既是性源清净、不假修得、若有丝毫可得、即是虚妄、故曰无得。 古云大彻悟时了无一法可得是也。 明实相般若竟。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此至三藐三菩提、明观照方便二般若义。 此三句、别明观照般若。 初句、承上起下。 妙性清净、一尘无染、故无所得。 以无所得故、便是菩提萨埵。 依、即观照。 以其能依般若智而照、即到菩提彼岸矣。 菩提萨埵、翻大道心众生、即菩萨自利利他之称也。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此明方便般若得究竟也。 上故字亦可起此心无挂碍句、谓能依般若起观照故、便得心无挂碍。 以无挂碍故、便无恐怖颠倒梦想。 岂非究竟涅槃耶。 真空性中无业可缚、当体解脱、故无挂碍。 真性无苦、是大安乐、当体法身、故无恐怖。 真性无惑、远离八倒、当体般若、故无颠倒梦想。 既无惑业苦三、当体究竟寂灭、即名三德(解脱德、法身德、般若德)涅槃。 涅槃、翻寂灭。 又翻灭度。 又翻圆寂。 皆言究竟法性不生不灭故。 上二节明菩萨依此得究竟大涅槃竟。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诸佛依此成无上正觉也。 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是约竖论。 (三世佛有纵横之分。 横三世佛指东方药师王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他有两位胁侍,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中央现在佛,释迦牟尼,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智”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西方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勇”大势至菩萨和“大悲”观世音菩萨。 纵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大多数寺院供奉横三世佛,而我们邯郸距武安约35公里的禅果寺供奉的是纵三世佛)诸佛者、统括十方三世诸佛、是约横论。 非唯菩萨依此而证、然诸佛亦依此而成三藐三菩提。 故大论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依字是观照、得句是证佛果也。 阿耨多罗、翻无上。 三藐、翻正等。 三菩提、翻正觉。 高不可极、曰无上。 不偏不邪、曰正。 十界同体、曰等。 异凡外之邪见、曰正觉。 圆极佛果、自在菩提、故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此以咒名结经也。 咒名陀罗尼、此翻总持。 今经又名咒者、以其总摄大藏显密诸教、罄无不尽故。 充遍法界、曰大。 灵验不测、曰神。 诅恶成善、曰咒。 诵此大神咒者、能破魔障故。 智慧圆照、曰大明咒、能灭痴喑故。 高无所上、曰无上咒、直显真如故。 寂照双融、等无可等、曰无等等咒。 又外道天仙亦有咒术、能知他心、或能飞变、或能住寿、今般若咒超彼无量无边、譬喻所不能及、故曰无等等。 又什师译本中、无大神咒句。 然四句若作一句理会、即与真空之性妙契矣。 能除一切苦者、结叹般若功用广大、谓能除九界生死之苦故。 真实不虚者、此经字字从真空妙心流出、则何虚之有。 (念兹在兹,念佛就是佛,念贪就是饿鬼,念嗔就是地狱,念痴就是畜生)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此句表示人空、法空、空空。 )此正说般若咒、以明即显即密、功用难思也。 当知此经、是六百卷大部般若之心。 而如来一代时教无不以般若为心,众生若非般若之心、岂能入波罗蜜门哉、思之思之。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此一切般若部之总题也。 以功用难思、故结而诵之。 如昔帝释被修罗战败、上告梵天王、王敕诵此句、释、诵之、刀兵自空而下骤如雨点、修罗肢节皆伤、逃潜无地。 呜呼般若之功可不信欤。 上来现前清净众。 讽诵楞严诸品秘密咒。 此半偈、结上起下也。 精修梵行、曰清净。 六和同聚、曰众。 背文曰讽。 以声接之曰诵。 六和者、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 具此六和即名为僧。 回向三宝众龙天。 守护伽蓝诸圣众。 此下十句偈承上功德、回向十界也。 回向二字直贯下十句偈、气不可断。 今二句、回向三宝诸神。 三宝、详忏悔文。 龙天、总摄八部。 伽蓝、详祝赞文。 天龙伽蓝等神皆多菩萨权现、故称圣众。 今回向三宝、愿求加被。 回向诸神、祈其拥护三宝也。 三途八难俱离苦。 四恩三有尽沾恩。 国界安甯兵革销。 风调雨顺民安乐。 此四句、回向法界有情幽显普益也。 三途八难、详怡山文。 四恩有三、一谓天地蓋载恩、日月照临恩、皇王水土恩、父母养育恩、此世间四恩也。 次正法念经云、一父、二母、三如来大师、四说法师、此世间出世间四恩也。 三心地品云、一父母、二众生、以互为父母及成我者、三国土、四三宝、此广该世出世间四恩也。 其说虽多、必当尽心平等普报。 三有即三界、有善恶因果、著相不忘、故曰有。 沾、润也、受也。 国界者、远约大千、沙界。 近约五洲、九洲。 兵、戎器也、昔蚩氏以金作五兵、一弓、二殳、三矛、四戎、五戟是也。 革、甲也。 又革车即兵车也。 天下乱时兵革锋起、明君治世国界安宁、愿同尧舜之世、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兵革永销、庶民乐业。 今以讽诵之功、回向法界群生、普沾无为之乐。 大众熏修希胜进。 十地顿超无难事。 此二句偈、愿同修者俱得胜进也。 熏修、熏炼修治也。 希、求望也。 胜进有二义、一按位次进、谓渐修入、依五十五位次第而进/是大乘钝根。 二超次而进、即胜进也、谓顿修人、五十五位越次而进、是大乘利根。 又从凡位、顿超初地、乃至十地。 或从初地、顿超十地。 如观音、闻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咒、从初地顿超八地是也。 又别教初地以前、皆属缘修、不名胜进、以缘历事境而修故。 若登初地则属真修、乃名胜进、以真见法性、念念任运而进、不假作意故。 圆教初住以前、皆属缘修。 初住以去、则属真修、即名胜进。 又别初地、圆初住以去、或超或次、皆名胜进。 十地者、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不历僧祗获法身、故曰顿超。 心言直故、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故曰无难事。 三门清净绝非虞。 檀信皈依增福慧。 此祈合寺平安、檀那获益也。 三门者、三解脱门也。 一空门、观诸法无我我所。 二无相门、无男女一异等相可得。 三无愿门、观一切法、无相无所作、亦无所愿。 非虞者、不测之祸也。 檀、具云檀那、华言曰施、又云檀越者、华梵兼举也。 若行布施能越贫穷故。 凡护三宝者、及皈依受戒者、皆承回向之功、而增正福正慧也。 以上三偈、乃宋真歇清了禅师所作也。 师、生蜀、绵州雍氏子、嗣丹霞淳禅师、后绍兴二十一年、诏住杭州皋亭山新寺。 发布时间:2024-06-28 14:09:3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