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众生有佛性,为何不能成佛呢? 内容: 若有欲知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 令心所向皆无碍——《华严经 . 如来出现品》如何修“如幻三昧”? 万事万物各有因缘,互相资助,一体不能分开;因缘又是变化的,因果相续,法法相资。 对万事万物作如此观察,就叫如幻三昧。 《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变化的就是梦幻泡影,由幻有到真空,由真空变幻有,空有不二。 如何观空? 诸法如幻,一切法当体即空,这并不是说另外有一个空,而是说一切法因缘生,如梦幻泡影,刹那刹那在变化。 当体即空就是佛在灵山会上给迦叶尊者传的心印,也就是心印法。 为什么一般人不能空呢? 得失、名利、爱憎太多了,空不了,空不了就有相,有相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烦恼,有烦恼就造业,这是生死根本。 要抛弃生死根本,达到当体即空,必须修如幻三昧,这是佛教的心印,也与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相合。 三法印的意思是了解无常、无我,最后就可达到涅槃境界。 衡量佛经的真伪,就用三法印来鉴别。 若以普通的历史考证学、考据学来对待,是极端错误的,那样子等于有个时空观念,所谓时间、空间属第六意识的范围,而佛法超过寻思、超过第六意识,是一种内心境界、自证境界。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华严经》的这首偈颂,就是说要了知佛的境界,须把意识打扫干净,进入空观,当体即空,心胸很广大,那就超过第六意识的范围和第七末那识的范围,不再执我,这就是广大的佛心。 有这个广大心,才有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这就是佛心。 禅宗又称佛心宗,直指明心,见性成佛。 心不明怎么见性? 所以心地要打扫,否则没办法见性。 如何扫心地? 一是内功,修行禅定;二是外功,就是在行住坐卧间都保持正念,生活上处处利益别人,护法,弘法,作贡献。 这样内功、外功结合起来,才能打扫心地,久而久之才能逐步明心,逐步见性。 观修如幻三昧很重要,由如幻三昧而达到一切法当体即空,彻底消灭第六意识的杂念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就可以进入佛的境界。 在世俗生活方面,要看得淡,放得下。 看淡,放下,才自在;看不淡,放不下,就不自在。 众生有佛性,为何不能成佛呢? 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 虽然烦恼的心念有无数,归纳来说莫过于贪、瞋、痴三种。 因三毒而障碍我们成佛,故行者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一切的烦恼皆由贪、瞋、痴所起,而此三毒又从何来?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故此三毒,是由妄想、执着所产生的。 而自性妄执皆因无明所起,何谓无明? 《大乘起信论》云:无明为不觉;不觉即是愚痴。 以十二因缘中叙述,众生的生死轮回,全因无明所致,故当转“无明”为“明”。 又当如何转? 《涅盘经》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 若与一切善法俱者,名之为明。 ”故行者当依诸佛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感应道交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 我们在读《华严经》的时候,我们在忆佛、念佛的时候,当我们明了的心跟《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一接触,在我们生命当中,会产生二种强大的力量:一个是我们内在一个心灵的力量,我们那种皈依的心;一个是外在的佛法僧三宝强大的摄受力、加持力──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当这两种力量在交互作用的时候,我们称为感应道交,消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报;临终的时候,感应道交使令我们带业往生。 感应道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 古德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 月亮是高高的挂在空中,充满了广大的光明,那我们没有光明,我们希望把佛的光明,转成我们自己的光明,怎么办呢? 千江有水,你把这个脸盆准备好了,这个月亮的光明就映上了。 在《六祖坛经》付嘱品中,有这样一段话:“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 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 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六祖临终,恐怕弟子们心迷,不能体会祖意,特又叮嘱一个偈语,让大家见性。 说我灭度以后,你们如果能依此修行,就像我在目前;如果违背教诲,即使我在世,也无益处。 这个偈语是六祖最后的叮嘱。 无我即是空,空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故坛经云: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 诸佛剎土,尽同虚空。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但空并非没有作用,而是遇缘则生,妙用无穷无尽,故坛经又云:善知识! 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 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善知识! 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文章来源:灵隐寺 发布时间:2024-06-23 08:34:2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