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宗的心灵之道 内容:   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国历史又产生了以慧能的《坛经》为代表的禅宗聪明。 禅宗作为佛教,不仅持续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惟,而且甚至将自己的泉源直接追溯到佛祖释迦牟尼那里。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沉默。 唯迦叶尊者破颜为笑。 世尊曰:吾有处死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奥妙窍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乃嘱摩诃迦叶。 禅宗恰是以心传心,惟论明心见性,是以称为佛心宗或者心宗。 但禅宗有别于一般的印度佛教。 与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比拟,禅宗去掉了其神秘性和思辩性,成为了一种生活的聪明。 不仅如斯,禅宗也不合于一般中国的佛教。 唯识宗主要深入细致地论述了人的意识若何产生和迷误,同时人又若何转识成智。 晒台宗倡导圆顿止观去体悟事物的即空即假即中,亦即圆融三谛。 华严宗则显示了觉悟者已经证悟的如来藏清净体。 与它们不合,禅宗突显的是个体的心灵在瞬间中直接了悟自身的本性。 可以说,禅宗是中国聪明对于印度佛教最具创造性解释后的独特产物。 也恰是如斯,它弥补了中国精神结构中的缺失,丰富了心灵的维度。 在禅宗产生之后,中国思惟的主干就是儒道禅三家。 于是不再是儒道互补,而是儒道禅互补。 一、禅作为聪明  佛教在汉代就已经引入了中国。 先是小乘佛教,后是大乘佛教。 但为什么中国思惟主要接收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这一向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一般认为,汉地本身就具有大乘气象。 所谓大乘,也就是说人具有菩萨情怀,能自觉觉人,愿意普度众生。 这切实其其实中国的儒道思惟中已经获得了表达。 如儒家的仁爱世界,道家的泛爱众物等等。 但汉地对于大乘的接收还源于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即对于一种不合于儒道的新的聪明的兴趣。 这也就是说,人们除了对于自然(道家)和社会(儒家)的把握之外,还渴求对于心灵自身的深入寻找。 当然,大乘佛教在汉地的传播经历了一个过程。 首先是空宗的介绍,然后才是有宗的弘扬。 不管是空宗,照样有宗,中国人的佛教实践主如果采取了两种途径。 其一是读经。 它是对于印度佛教经典的翻译、理解和阐释。 个中不乏对于佛教基本教义的各类不合的解释,由此形成了不合的派别。 其二是禅定。 一般认为,没有禅定,便没有觉悟可言。 是以,禅定不仅是获得聪明的需要手段,而且是开启聪明的独一途径。 但慧能的禅宗既不倡导片面的读经,也不主张单一的禅定。 是以,禅宗之禅不是禅定之禅,而是聪明之禅。 在这样的意义上,禅宗是佛教史和思惟史上的一次伟大的立异。 但立异并不料味着绝对地抛弃以前,不如说,它是对于以前的回归。 但回归不是对于以前的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前的转化和新生。 对于慧能而言,那个以前的传统既包括了印度佛教的空宗和有宗,也包括了中国的儒道思惟。 禅宗首先直接持续了涅磐有宗的佛性思惟。 有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不仅对于那些善人,而且对于那些恶人,佛性都是永远长存的。 佛性是人的不生不灭的内在本性。 是以,任何人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 禅宗其次也采用了般若空宗的中观思惟,也就是不二或者无二。 不二窍门是大乘佛教的一般的思维方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这一窍门否定了人们非此即彼的思惟方法。 它既不是一般说话所断定的某一方面,也不是这一方面的对立面,当然也不是这两者的综合而产生的第三者。 毋宁说,它是在这种说话的描述之外的。 非此非彼,亦此亦彼。 它强调,事物的实相既非有,也非无,如非有非非有。 同时,事物的实相既是有,也是无,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等于空,空等于色。 不二窍门不仅克服了人们熟悉上的片面性,而且也引导人们在修行上走向中道,消解了世间和出世间的绝对差异和距离。 作为中国化的佛教,禅宗还运用了儒家的基本思惟。 儒家是关于人的现实世界的学说,它制定了各类道德伦理规范。 这些也是可以通晓禅宗的。 心平何劳持诫,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高低相怜。 让则尊卑和气,忍则众恶无喧。 。在这样的一种规范中,人一方面约束自己心行,另一方面遵守人际关系既定秩序。 比起儒家而言,禅宗更具道家的色彩。 人们甚至认为,禅宗就是道家化的佛教。 这当然有多种原因。 道家否定世俗世界,归隐山水,采用形而上学化的思惟和言说,这都可以在禅宗身上找到或显或隐的影子。 不管禅宗在何种程度上受到印度和中国传统思惟影响,但它都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的聪明。 其创造性的关键点在于:它对于佛教的基本理论戒定慧三学从新进行了革命性的解释。 戒学作为三学之一,指的是佛教徒的规范、戒律。 它一般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大类。 是以戒律首先是否定性的,也就是说,人不应当做什么。 它其次也是肯定性的,也就是说,人应当做什么。 戒律事实上确定了一个佛教徒存在的界限,这包括了身体、心灵和言说等方面。 它具体化为善恶的区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当然,佛教的浩瀚戒律还可分为小乘和大乘戒律等类型。 慧能接收了佛教关于戒律特别是大乘菩萨戒律的基本思惟,但以作为自性的佛性从新进行懂得释,并称之为无相戒。 无相戒之所以无相,是因为它以佛性为戒体。 作为佛性自身,它是实相无相。 慧能的无相戒是以就不合于一般的小乘和大乘的戒律中的具体的戒相,而是以佛性为核心对于戒律等佛教的基本思惟的阐释。 无相戒分为四个方面:归依自三身佛、四弘誓愿、无相懊悔和三性三归依戒。 慧能认为,佛经所说的法、报、化三身佛不在人的心灵之外,而就在心灵之中。 是以对于三身佛的归依就不是归依外在佛,而是内在佛。 四弘誓愿是菩萨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决心,但最终在于自心和自性。 是以,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窍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懊悔一般都要经由过程外在的典礼来认清自己身、语、意的罪恶,但根本的是除去自己内在的杂心。 三归依戒要求归依佛、法、僧三宝,但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 是以,三归依戒由外在的归依变成了内在的归依。 与戒学一样,定学也是佛教的三学之一。 但事实上,禅定作为一种修行的方法存在于佛教之外的许多宗教实践之中。 在印度,一些所谓的外道就异常重视禅定,如瑜珈等。 佛教只不过是更突显了禅定的意义并将其系统化了。 在中国,儒家和道家关于心的修炼功夫实际上也具有禅定的相似特点。 是以导致了唐宋今后儒家的静坐、道家的内丹、禅宗的禅定的互相借鉴。 当然,只是在佛教中,禅定才形成了主题,并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 所谓的禅定是指心灵专注一境的修炼活动及其状态。 但禅与定仍有一定的差异。 禅是静虑,是观照心坎;定则是心不狼藉而止于一处。 但人们一般将禅定合用。 于是作为心灵自身净化的过程,禅定包括了止和观两个方面。 作为心灵的修炼,佛教采用了一系列的禅法。 小乘佛教一般将禅定划分为四禅八定的修行层次。 四禅分别是: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和舍念清净。 八定除了四禅的四色界定之外,还包括四无色界定。 它分别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大乘佛教则成长了更多的禅定的方法,如念佛禅、实相禅。 在中国佛教实践中,人们也应用了一些禅法,最凸起的如五门禅法(数息观、不净观、慈消极、人缘观、界分别观)、止观双修等。 禅宗以禅命名,轻易给人误解,仿佛它只是突显了戒定慧中的禅定。 事实上,禅宗之禅与禅定之禅相关,但并非就是禅定之禅。 首先,慧能认为禅宗的根本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这在于禅宗所追求的是心灵的觉悟。 而它只是经由过程心灵的实践,而不是身体的实践来实现。 一般所说的禅定被狭隘地舆解为纯真的身体的静坐行为。 虽然身体的修炼为心灵的觉悟可以供给一定的前提,但它并不能直接解决心灵自身的问题。 正如慧能所质疑的: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其次,禅宗当然也肯定禅定对于佛教修行的重要感化,但并不认为禅定就等同于坐禅或者静坐,而是认为它普及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一切行为、思惟和言说之中。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向心是也。 。是以,不仅静坐,而且日用操作、挑水砍柴都必须禅定化。 这种贯穿于人的日常生活的禅定才是真正的禅定。 第三,如斯规定的禅直达心灵自身。 慧能将禅定解释为心地窍门: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因为它是心灵本性的出现,所以它不是有相的,而是无相的。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 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如斯理解的禅定是超言绝相的。 在对于禅定的解释中,慧能已经引入了关于禅定和聪明的关系的商量。 一般认为,定慧有别,因定生慧,或者因慧生定。 但慧能的禅宗否决这种关于定慧惯常的看法。 他认为定慧体一不二,同属一路。 它们的关系如同灯与光的关系。 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灯是光之灯,光是灯之光。 一方面,灯在光之中显现自身为灯;另一方面,光是灯发出和照耀的光线。 于是,定是慧之定,慧是定之慧。 这注解禅定和聪明要互相规定,也同时要求人们的修行要心口如一。 但什么是聪明本身? 佛教所说的聪明是对于诸法破除了一切迷情妄相的真知。 因为它与世间的聪明(也就是聪明)不合,所以人们一般采用梵语的般若一词。 一般而言,它可以分为实相般若(佛所达的诸法如实之相)、观照般若(理解并亲证佛所说的事理)和文字般若(佛所言说的亲证的实相)等。 无论是对于小乘佛教,照样对于大乘佛教而言,般若都具有特其余意义。 而慧学修习的次序递次分别为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证所成慧。 与此不合,慧能所说的聪明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 他在解释大聪明到彼岸时,把一切归于心的本性。 他认为大就是心空,如同虚空一样;聪明就是心对于万事万物的熟悉;到彼岸就是克服了生灭的变更。 虽然聪明是特其余、伟大的,但慧能将它还原到人的日常生活。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聪明,等于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在此,聪明就在于人的一念之中,亦即觉悟之中。 更具体地说,聪明就是作为智念与愚念的差别。 但根据慧能的概念,心就其本性而言不仅有聪明,而且就是聪明。 他认为,世人道净,如同彼苍。 智如日,慧如月,聪明常明。 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晴明。 故遇善常识,闻真处死,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 它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首祖先的本性是清净的,其次妄念遮蔽了人的本性,最后通以前蔽顿悟成佛。 但这一过程实际上又不过是一念之间,也就是以聪明之念克服愚蠢之念。 对于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慧能否决对于它们只是作外在的规定。 个中最典范的是神秀的解释。 他说:诸恶不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 神秀将戒定慧分开,定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戒和慧则是人的行为规范,具体化为遵守善恶的伦理道德标准。 与此不合,慧能将它们全部置于心地和自性的基本上。 他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心地或者自性就是聪明的本源之地,甚至就是聪明本身。 慧能不仅用心地或者自性规定了聪明,而且也去规定了戒律和禅定。 是以,慧能将戒定慧三学完全内在化了和心灵化了。 经由过程这种变革,禅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种新的聪明之学。 二、自性即佛  佛教的戒定慧三学集中于一个核心的问题:人若何学佛并成佛? 当然,这首先必须回答:佛是谁? 佛究竟意味着什么? 禅宗的聪明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把佛不仅理解为佛性,而且理解为自性。 与世界上任何的一神教或者是多神教不合,佛教中的佛不是在任何意义上的上帝或者是神灵,不管他们是自然神照样人格神。 佛意味着觉悟,也就是觉悟了人生和世界的真理。 是以佛也就是佛性。 那些觉悟了的人之所以为佛,是因为他们被佛性所规定。 释迦牟尼恰是一位历史上的觉悟者。 他虽然是一位圣者,但他不是神,而是人。 他甚至也认为,诸佛世尊,皆出人世,非由天而得。 既然佛是觉悟,那么学佛和成佛的关键便也是觉悟。 任何一种佛教都主张对于佛的崇奉。 特别是印度和中国历史上的佛教有将佛外在化和偶像化的倾向。 是以,对于佛的崇奉变成了对于佛的崇拜。 但禅宗否决迷恋任何外在的佛,而是要求发明内在的佛或者佛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佛。 对于禅宗而言,佛或者佛性绝对不是人之外的其他什么器械,而就是人自身的自性。 但何谓自性? 一般而言,所谓性就是本性,是存在的规定。 由此,一个存在者就是这一个存在者。 而所谓自性则更凸起了存在自身的规定。 自性就是本性,也就是存在自身所是的特点。 一方面,自性让存在者自身差别于其他存在者,另一方面,自性让存在者成为其自身。 在佛教中,自性还有一系列的其他名字:法性、实性、本性、如来藏、如斯等等。 但在慧能那里,自性具有独特的意义。 它不是指诸法的自性,而是指人的自性。 甚至可以说,在大千世界中,矿物、植物和动物是没有自性的,只有人是有自性的,也就是有佛性的。 为什么自性只是人的自性? 在世界整体中,人是一个特其孑遗在者。 人有心灵,甚至人就是心灵,因为人的一切存在不仅显现为心灵的活动,而且在根本上被心灵所规定。 虽然心是复杂的,多变的,但心的本性却是独一的和永恒的,是以它是素心、真心、真如心、自性清净心。 这个素心就是觉悟之心。 是以,人的自性就是人的心灵。 因为它可以觉悟自己的自性,所以可以说它就是知道自己作为自性存在的自性。 一般而论,性与心是不合的,性是存在的规定,心是人的规定。 但禅宗所理解的性与心是同一的,性生发了心,而心通晓了性。 在这样的关联中,性就是心,心就是性。 自性就是自心,甚至两者可以合二为一,称为心性。 禅宗的革命性在于,它不仅将佛的佛性理解为自性,而且将人的自性解释为素心。 这就是说,每一小我自身就具有佛性。 于是成佛的问题便不是一个一般世界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而且是小我此时此地的问题,并且主要表现为小我的心灵的问题。 慧能将佛性完全理解为人的自性,是以人的自性便完全具有佛性的特点。 他曾感叹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所谓自性本自清净,是指它没有原始无明的污染、遮蔽,以及由此而来的无穷烦恼和苦楚,而是纯洁的、透明的。 对于自性,神秀的偈语尚未体悟其自身。 他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不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的问题在于,他对于自性把握为有,而没有理解为空。 同时,他只是要去掉污染,而没有能体悟清净。 与此完全不合,慧能说出了自己别的的心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慧能除了指出自性或者佛性本身是无相的外,更强调了它自身是清净的、没有污染的。 是以,对于自性的通晓并不是各类外在的修行,而是内在本性的觉悟。 所谓自性本不生灭,是指自性非有为法,无生灭相。 自性是人的实相,是不二的实性。 无二之性,等于实性。 实性者, 赓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心,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佛性不是如同一个物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的,是以,它并不具备任何时间和空间性。 相反,自性就是涅磐妙心。 涅磐不是灭亡或者圆寂,而是不生不灭。 这里的不生不灭不是将灭止生,以生显灭,而是本无所生,也无所灭。 所谓自性本自具足,是指它自身是美满无缺的,具有佛或佛性的一切功德。 佛就是觉悟。 它首先是自觉,证悟了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 其次是觉他。 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以自己的聪明来教化迷情,让他人发菩提心,达清净地。 最后是觉满。 佛不仅上求菩提,而且下化众生,悲智双运,福慧双足,是以功德圆满。 所谓自性本无动摇,是指它是宁静的,能保持自身的同一和纯净。 假如人心存妄念,那么就会随境动摇。 这就是说,心既没有规定自己,也没有规定境,而是反过来被境所规定。 于是境的生灭便会导致心的生灭。 与此相反,自性却是本无动摇。 这意味着它毫无妄念,不随境迁。 所谓自机能生万法,是指它能让万法作为万法而显现。 自机能含万法,名含藏识。 若起考虑,等于转识。 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万法恰是依靠自性或者自心从遮蔽而走向敞开的。 是以,没有自性,便没有万法;有了自性,便有了万法。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注解了万法唯自性,万法唯心。 慧能对于自性五点揭示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和本自具足是就自性自身的本性而言,本无动摇和能生万轨则是就自性和万法的关系而言。 前者主如果空性,后者主如果实性,这两个方面正好显示了自性的不二特点,亦即非空非实,亦空亦实。 禅宗认为每一小我都有如斯神奇的自性。 这就为人们学佛和成佛供给了内在的可能性。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发布时间:2024-06-20 10:55:1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2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