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0.束缚与解脱 内容: 束缚与解脱多半的人都会觉得,我们活着有很多束缚、痛苦,和无可奈何的事;且一般人都会将之归咎于外在环境的逼迫,如被父母、长官、法律所拘束等。 故为了挣脱这些束缚,必求脱开于这些环境。 然以佛法来看,束缚主要非来自外在环境。 如《阿含经》中有谓:非黑牛系白牛,非白牛系黑牛;而是其间之轭,为之系也!」我们之所以被束缚,既非我甘于束缚,亦非外境硬牵住我不放;而是被其间的「欲望」所束缚。 会被什么欲望所束缚呢? 安全感人活着,首先得保护自己生命的安全,其次得保护财产的安全。 于是本来这世界非常的宽阔,但我们能去的地方,竟非常有限。 为什么不去南、北极,那里地广人稀,更不会有什么噪音与污染? 为什么不去高山,山上空气好,视野又佳? 只为那里谋生不易呀! 上班、工作很辛苦,可是人不得不如此。 都市里噪音多、交通乱,生活品质有够差的,可是乡下人还宁可往都市「就业」。 人对当下的环境,都会有许多的不满,也很想插翅高飞,一走了之。 可是大部分人都不敢轻举妄动;即使有少数人曾「佬跑」,但还是跑不远的──甚至过不了多久,又不得不回头是岸。 像台北的交通这么紊乱,每次上台北一定塞车。 我一直纳闷着:「像这种烂地方,怎么房地产还节节飙高?」于是马上有人抗议:「就因为它是个太好的地方,所以交通才会紊乱,房地产也才会节节飙高啊!」好! 好在那里呢? 好在「方便混日子」! 为了安全的顾虑,故我们只能到最穏定、最熟悉的地方去;于是虽海阔天空,人却不得不将自己拘限在很小的世界里,甚至很烦恼的环境里。 成就感我们的头,皆顶在脖子上。 于是因有脖子的支撑,头上的眼、耳、鼻、舌才得以发挥觉知的功能。 然也因为脖子的支撑,而妨碍头的自由度;它不能上下左右,任意调整位置。 所以脖子既成就头的体用,也限制了它的机动性。 火车和铁轨的例子亦然,为有铁轨的存在,故火车得以奔行无阻;然也因为铁轨的存在,故限制了火车的动向、甚至它速度的极限。 种子和土壤的关系,又何其不然? 如草花的种子,本在穹苍中随风起舞、四海漂泊,似很惬意。 但它如就只这么地飞来飞去,便永不可能生根发芽,更不可能开花结果。 这种子只有从降落泥土中,去吸收水份、养份,才得以生长、繁殖。 于是这土壤既成就植物的生长,却也限制了它的机动性。 尤其当根愈深、枝愈盛时,植物更不方便移植。 又如有的人自己设公司、开工厂,以此他可以赚进更多的钱,可以争取更大的名望;然也因此增加很多杂务,今天要开会,明天有客户要来,后天跑银行、报税……真是不胜其烦啊! 「这么烦! 那你甘脆不要做嘛!」「不做不行啊! 不做老婆、儿子给谁养? 不做这脸往那里摆?」所以设公司、开工厂,既成就他的名利,同时也限制住他的时间跟心情。 以上一再地提到这个观念「因为成就,所以束缚」。 在佛法中有谓「众因缘生法」,一切法之所以成就,但为有很多因缘共同和合的缘故。 于是这些因缘既成就此法之生起,同时又限制它变化的可能性。 这也就说,很多我们所厌恶的麻烦事,其实都是自己在追求安全感与成就感中所连带来的。 所以要先确切了解,辛苦麻烦其实都是自己找来的,后要再求从束缚中解脱也才有可能。 因此,以下我们就来谈如何从束缚而解脱? 少欲知足、无为安乐在佛法里谈解脱,总是以少欲知足为基本诉求。 因为既一切束缚都是从欲望而有,那为了免除束缚,当然唯有从少欲中去排遣。 很多人皆认为我很有福报,可过着比一般人悠闲自在的生活;可是我所能掌控的资源,却不比别人多呀! 故若追根究抵,其实所谓的福报,也只是我对安全感与成就感看得比别人淡些而已! 吃得好是一顿,吃不好也是一顿;这地方别人可以过,为什么我就不能过呢? 既常「心无所求」,那还有什么可束缚我的呢? 随缘承担、坦然无碍其次,是以「接纳一切」的心态而得到解脱。 如果我还是期待有某些保障或成就(不管是单为自己或兼为他人);则在求保障与成就的过程中,便免不了连带有些负担与麻烦。 于是既有此,便不免有彼;你不能单要此,而不要彼。 故对一切连带有的负担与麻烦,便只能以接纳的心态去包容它。 这也是说,要「有」,便得一切有;否则唯一切放下、出离、还灭。 这也是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在心态上根本的差异。 小乘刻求出离,所以得一切还灭,而出三「有」(即三界)。 而大乘却以「行愿」深入苦海而承担一切。 然既准备承担,则一切皆不成重担矣! 故曰:「出淤泥而不染。」选择自己的命运所以事实上,命运是操之于自己的抉择中。 既然婚姻的对象、职业的类别是自己选择的。 你会有什么体质? 将生怎样的病? 甚至会生怎样的儿子,将养怎样的女儿? 都是从「冥冥中」选择过来的。 当然这过程相当的复杂,故非一般凡夫所能了解;但如真追根究抵,还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这即是佛法中常讲的「业与报」,业既自己去造,报当然得自己去承担。 业力与愿力于是这就有一个问题──即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那什么叫业力? 什么叫愿力呢? 我以为其间的差别,只在于「清楚与否」而已! 譬如有人极力数落她的先生的不是,于是便有人将反问道:「既然他是如此差劲,那你当初为什么还乐意嫁给他呢?」「当初觉得他很风趣呀! 谁料到嫁过来后,却变成这般苛薄?」我们在选择的当下,或想得太单纯了,或只往好处设想;等真面对时,才发现全然不是那回事,于是后悔莫及。 因此,即使是上了贼船,也还是自己上的;难道会是别人要胁、恐吓你才上去的吗? 也有人虽明知这选择后,将有那些恶果,也以为自己有能力承担一切;结果待事到跟前,才又悔不当初。 譬如有些人作奸犯科,他也会说:「就算失手被捕,反正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结果真要执刑时,却又不免沮丧、失魂。 因此,如在不清楚的情况下而作的抉择,或最后的结果竟是自己所不能承担者,便通归于「业力」的范围。 反之既选择时,还能清楚,而事后也能承担一切,便是「愿力」也。 从不如意到如意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为何如此呢? 那是为很多人都不清楚他们正在作怎样的选择? 将有怎样的后果? 故一切事情的发展便不如意。 而反过来说,若一切事的起、承、转、合皆在我料定之内,则即使是逆境、苦难,却皆是如意事。 就以我而言,目前虽有很多人对我满尊重的;然也因为我的作风偏向于「阿兰若比丘」的格调,故也免不了受到某些「热心」人士的批评或毁谤。 这我不是不知道,甚至在他们还未开口之前,都已在我料定之内。 因为我既选择这样的风格,那将会有那些人尊重我、会有那些人批评我;这只要稍通达一点人情,便不难预料。 于是虽被批评或毁谤,对我而言,却不过是如意事! 这也就说,对一个有智慧者而言,既已一切都明白通达,则无所谓不如意事也。 而既已一切如意,又岂有束缚与解脱的问题? 智慧的通达然如一个人的见识太有限,则即使他很努力的想作最权宜的选择,也免不了有太多的负担。 或他虽自信满满地作了选择,结果还是一切不如意。 总之,如何从束缚到解脱呢? 首先对目前的一切境界,既然都是过去选择的结果,则当以坦然接纳的心去承担。 至于未来,则一方面要以少欲无为,去减少一切没必要的负担。 一方面去涵养更高的智慧、更广的见识,以便在必要时,能作更如意的抉择。 发布时间:2024-06-07 14:00:0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