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首楞严经》讲解第十五讲 内容: 《首楞严经》讲解第十五讲主讲:释慧祥法师日期:2007年04月08日请大家合掌!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再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 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我们在第十四讲时,简略说明到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现在接著说明。 【经文】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释经】这些佛弟子们能令正法常住并保持身口意与正法相应,因此善于超越一切存在的现象及境界。 【说明】一、佛子:有很多意思。 例如:(一)《大般涅槃经》言一子者谓一切众生。 如来等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 (CBETA, T12, no. 375, p. 631, a10~11)因为佛陀等视一切众生如一子,所以一切众生皆是佛子。 (二)《大般涅槃经》教一子者谓声闻弟子。 (CBETA, T12, no. 375, p. 631, a11)如慈父,当孩子稍为长大,就教导他为人处世之道理,谋生的技能。 同样的,大慈佛陀,为众生大慈悲父。 当众生堪受教化,则教以半字。 什么是半字呢? 如《大般涅槃经》半字者谓九部经。 (CBETA, T12, no. 375, p. 631, a11~12)(三)又佛子,是指回小向大的大阿罗汉们。 为什么呢? 如《大般涅槃经》以诸声闻无有慧力。 是故如来为说半字九部经典。 而不为说毗伽罗论方等大乘。 善男子。 如彼长者子既长大堪任读学。 若不为说毗伽罗论可名为藏。 若诸声闻有堪任力。 能受大乘毗伽罗论。 如来秘惜不为说者。 可言如来有秘密藏。 如来不尔。 是故如来无有秘藏。 如彼长者教半字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 我亦如是。 为诸弟子说于半字九部经已。 次为演说毗伽罗论。 所谓如来常存不变。 众佛友! 当声闻弟子,不堪任学大乘法时,佛陀暂时还未为他们宣说一实相印,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但是,当声闻弟子,堪任学习大乘,堪荷一切众生度生死河岸时,佛陀则为声闻弟子宣说一实相印,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令声闻弟子回小向大。 有关这些道理的经典代表,就是妙法莲华经。 众佛友! 《首楞严经》是在佛陀讲过《妙法莲华经》之后,才宣说的。 何以证明,《首楞严经》是在佛陀讲过《妙法莲华经》之后,才宣说的呢? 如《首楞严经》载,持地菩萨说: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 回心今入菩萨位中。 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 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CBETA, T19, no. 945, p. 127, b19~21)如果有佛友,看过《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应认识持地菩萨。 又如果佛友看过《妙法莲华经》那就知道《妙法莲华经》就是在讲诸佛世尊。 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 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因此可知,《首楞严经》是在佛陀讲过《妙法莲华经》佛知见地之后才宣说的。 意思就是,这些声闻弟子,都已经被佛陀受记,于未来都会成佛。 因此,他们都是在学习大乘菩萨法。 因此,他们都是已经长大了的佛子,堪荷担如来家业,度化众生。 也因此,这里的佛子,就是以成佛为目标,能承继如来家业广度众生的如来子。 二、住持: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一切菩萨复有四愿。 成熟有情住持三宝。 经大劫海终不退转。 云何为四。 一者誓度一切众生。 二者誓断一切烦恼。 三者誓学一切法门。 四者誓证一切佛果。 善男子。 如是四法。 大小菩萨皆应修学。 三世菩萨所学处故。 (CBETA, T03,因此,可知,《首楞严经》中所说的住持就是住持三宝,也就是令佛法僧三宝于此世间常住不灭。 而想要住持三宝者,就要发四弘誓愿:一者誓度一切众生。 二者誓断一切烦恼。 三者誓学一切法门。 四者誓证一切佛果。 众佛友! 又因此可知,于寺院中,最高领导,名为住持。 就是指此人要领导一切僧俗弟子住持三宝。 又众佛友! 住持三宝其实,就是住持正法。 为什么呢? 如《实相般若波罗蜜经》载住持正法。 即为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 (CBETA, T08, no. 240, p. 777, b10~11)众佛友! 住持正法,就是有佛在。 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若此经典所在之处。 即为有佛及诸菩萨缘觉声闻。 何以故。 一切如来修行此经。 舍凡夫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贤圣皆从此经得解脱故。 (CBETA, T03, no. 159, p. 331, a21~24)又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佛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则为有佛。 (CBETA, T08, no. 235, p. 750, a9~10)因此当知,住持正法即是住持三宝。 众佛友! 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们,都是可以住持正法,令正法长存。 都是可以住持三宝,令三宝永续的真佛子。 如凡夫之人,或未回小向大之声闻人,虽然为佛子,但未堪能荷担如来家业广度众生住持三宝,所以虽是佛子,名小佛子,以稚小故。 例如:国王,有众多王子。 或有王子,一岁、二岁。 或有王子,十岁、二十岁。 或有王子三十岁、四十岁。 或有德学兼优,或有无知无识。 如是众多王子,当国王或因有事外出,或因疾病不能视事。 这时,想要将国事交辨,这时就找堪于荷担王事者为代理。 名之为太子。 如果,一切王子,不堪荷担王事者,名为小王子。 如堪荷担王事者,名为大王子,又名太子。 如是,堪于荷担如来家业之声闻,名为大阿罗汉,名为佛子。 三、善超诸有:这有字,有很多意思。 (一)指有漏法。 因此,善超诸有,就是善于超越都有漏法。 (二)指欲有、色有、无色有。 因此,善超诸有,就是善于超越欲有、色有、无色有。 (三)指有为法。 因此,善超诸有,就是善于超越有为法,能以无为法而起妙用。 (四)指七有:因此,善超诸有,就是善于超越地狱有、饿鬼有、傍生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这也是对三界的另一种分类。 (五)指二十五有:因此,善超诸有,就是善于超越(一)地狱有,(二)畜生有,(三)饿鬼有,(四)阿修罗有。 地狱至阿修罗乃六趣中之四趣,各一有。 (五)弗婆提有,(六)瞿耶尼有,(七)郁单越有,(八)阎浮提有。 (九)四天处有,(十)三十三天处有,(十一)炎摩天有,(十二)兜率天有,(十三)化乐天有,(十四)他化自在天有,(十五)初禅有,(十六)大梵天有,(十七)二禅有,(十八)三禅有,(十九)四禅有,(廿)无想有,(廿一)净居阿那含有,(廿二)空处有,(廿三)识处有,(廿四)不用处有,(廿五)非想非非想处有。 这也是对三界的另一种分类。 (六)指二十九有:因此,善超诸有,就是善于超越二十九有。 这二十九有,就是将上述二十五有中的净居阿那含有又细分为: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所以变为二十九有。 众佛友! 也就是于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们,都是善于超越三界的一切存在的现象及境界,而不会引发任何的有漏法,及不会被有为法给迷惑了,及不会给这些不同的存在的种种界给绑住了。 又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究竟是哪些人呢? 就是:指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 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无所证,后承佛化导,即得证果,于是感佛之恩,遂于一一法会常随不舍,称为常随众。 在《普曜经》卷第八,就是在讲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最初是如何被度的。 请众佛友一定要去看看。 这算是今天的作业之一。 好了! 因为我还有很多事要忙,所以今天就上课到此,也没有时间给大家发问。 又因为我很忙,又email有点问题,还未解决,所以一直都不能正常收发信,如果您寄来的信,我没有回,请见谅。 现在宣布作业:一、请去读过《普曜经》卷第七到卷第八有关佛陀度化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故事。 (注:很精彩的,比小说还好看。 )二、这《首楞严经》我教到哪儿,至少背诵到哪儿。 当然您可以多背。 三、请依自己的能力,依自己的做得到的,愿意做的,欢喜做的,来将《首楞严经》中佛陀所教的,去做到。 例如:发大乘心。 好了! 886 祝智慧妙吉祥祝大家,业障消除净无余,直趣菩提广度众! 发布时间:2024-06-04 14:12:5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2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