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圣一法师:地藏本愿经讲记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内容: 地藏本愿经讲记(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圣一老法师述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前一品是佛宝,固是成佛之因;此一品是法宝,也是成佛之因。 佛宝是人,人无上者佛是;法宝是理,搅理而成万法,法无上者,涅槃是。 悟理有浅深,故有“四圣”之别;迷理有轻重,故有“六凡”之差。 三途迷理重,纯造恶业;人天迷理浅,乃修善业。 纯善无恶生天,善恶相兼故为人。 六道受生死轮回者皆迷理之过也。 “四圣”悟理而生智,取证涅槃。 “声闻”闻声悟道,只断见思;“缘觉”自力觉悟,兼除习气;“菩萨”悟真俗二谛之理,所以自度度人;“佛”朗然大觉,直取无上菩提。 如是十法界,皆因理而有,理者法也。 今品论成佛之法,应该指六度万行,因六度摄万行,布施摄六度,故用布施即该万行之法。 布施有三: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 财施即布施度。 持戒不恼无冤,忍辱不报有冤,此二度属无畏施。 精进不倦说法,禅定不错机说法,智慧不颠倒说法,此三度属法施。 所以举布施摄六度,六度摄万行。 菩萨因中修万行,果中成万德,岂不此品是成佛之因。 何以要校量? 因布施属法。 达摩祖师云:“性净之理,目之为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浅深不同,迷悟有别,所以要校量。 布施一法,凡夫著相,只得人天福报;圣人离相,永证涅槃之乐。 此是凡圣布施不同。 例如:舍利弗以饭供养佛,佛转施狗。 世尊问:“汝施我,我施狗,那个福大? ”舍利弗曰:“世尊施狗福大。 ”此又论心不论田。 四十二章经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 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 乃至饭辟支佛百亿,不如饭一佛。 ”此又论田而不论心。 维摩经善徒长者子,以璎珞珠供养维摩居士。 维摩分作二分,一分奉难胜如来,一分施会中最下乞儿,而功德等无差别。 此又论平等心布施。 若布施时,自己受用,舍一得万报;而回向法界,毕竟成佛。 此又论回向不回向。 如阿那律尊者,过去以稗饭供养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天上人间无贫之报,余福德力,得阿罗汉果。 此又论供养圣人难遇之报。 布施有般若,到彼岸;无般若,滞于此岸。 此又论体空与不空之别。 布施具德,是如来施;不具德,是声闻施。 此又论三乘一乘之别。 好胜布施,作阿修罗;不施,做饿鬼。 望报与不望报又不同。 如是布施一法,有无量差别,其理微妙。 悟此微妙之理,而证微妙法身。 法身无身,以法为身,此之谓也。 非叩不鸣,非问不答。 地藏菩萨请问,如来转扬,令一切人,因修布施而悟明微妙之法,而证微妙法身佛。 故此品是明法宝。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 承佛威神。 从座而起。 胡跪合掌。 白佛言。 世尊。 我观业道众生。 校量布施。 有轻有重。 有一生受福。 有十生受福。 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 是事云何。 唯愿世尊。 为我说之。 此乃地藏问法之文。 讲完佛宝之后,次讲法宝。 诸法微妙难思,得其法者,一旦成佛;不得其法,万劫难成。 所以地藏承佛威神而问之:‘世尊,我观作白业受报的众生,校量其布施一法,有轻有重,有的一生受福,有的十生、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 布施是一,何故果报各各不同? 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 吾今于忉利天宫。 一切众会。 说阎浮提布施。 校量功德轻重。 汝当谛听。 吾为汝说。 诸法微妙,故单论布施一法,以一例诸,且以阎浮提而论布施功德轻重。 地藏白佛言。 我疑是事。 愿乐欲闻。 地藏白佛言:‘世尊,诸法难穷其源,我对布施一法亦然——难穷其厎底——所以有疑,愿佛为说,我愿乐闻。 ’佛告地藏菩萨。 南阎浮提。 有诸国王。 宰辅大臣。 大长者。 大刹利。 大婆罗门等。 此论能施者,是尊贵之人。 若遇最下贫穷。 乃至癃残喑哑。 聋痴无目。 如是种种不完具者。 此论受施者,最下贱之人。 背凸曰癃;肢体不全曰残;口不能言曰喑哑;耳聋、心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人相者,此是悲田,种福最胜。 是大国王等。 欲布施时。 若能具大慈悲。 下心含笑。 亲手遍布施。 或使人施。 软言慰谕。 是国王等。 所获福利。 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此论能施之心。 国王对下贱人,必具大慈悲心,以慈悲心施;下心含笑,以怜悯心施;亲手遍布施,以平等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谕,以安慰心施。 如是慈悲心、怜悯心、平等心、安慰心,皆菩提心;以菩提心而行布施,施心如佛,所以其福利,如布施恒河沙佛,功德无异。 何以故。 缘是国王等。 于是最贫贱辈。 及不完具者。 发大慈心。 是故福利有如此报。 百千生中。 常得七宝具足。 何况衣食受用。 此论施果之报。 ‘何以故\’,解释之词。 缘国王等,能下心怜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而行布施;施心等佛,故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指金银玛瑙等)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复次地藏。 若未来世。 有诸国王。 至婆罗门等。 遇佛塔寺。 或佛形像。 乃至菩萨。 声闻。 辟支佛像。 躬自营办。 供养布施。 夫菩提心,上供诸佛,下愍众生。 前者下愍穷苦众生而行布施,此则上敬诸佛而修供养。 三宝乃殊胜福田,供养得福无量。 国王等,有幸得遇佛塔、佛像,此乃出世圣迹,恭敬种善根。 向圣人学习,国王一敬,上行下效,全国人民皆敬三宝,不教而自行矣! 所以国王等,躬自营办种种殊胜供养,一唱百和,其布施功德,岂有涯际乎? 是国王等。 当得三劫。 为帝释身。 受胜妙乐。 善以化民,堪为王师,所以上升为帝释天王之报。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 回向法界。 是大国王等。 于十劫中。 常为大梵天王。 本来有我,回向自己;今观施法,从缘而生,根本无我,我执自然微薄,就能回向。 自受不如他受,将此福利,回向法界众生,共同享受;心大福大,心冥法界,福等虚空。 此人福大如空,所以感生梵天,作大梵王,享大千世界之福。 复次地藏。 若未来世。 有诸国王。 至婆罗门等。 遇先佛塔庙。 或至经像。 毁坏破落。 乃能发心修补。 修补塔像,令前人造者续福,自己又添福,一举而两得福。 决疑经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祸。 ”此半句偈,说造新自己得福,修故令前人兼得福。 具二福故胜。 作福虽好,不义之财而修福,福尽祸来,不如先避祸,无祸胜有福故。 作福者,仔细留意。 修补宝塔,蕴佛光明;修补精舍,图佛形像,建苦海之舟航,为信根之枝干,睹者发心,见便忘返,益福生善,惟此为先。 佛游拘萨罗国,时婆罗门耕田,持牛杖拄地,礼佛。 佛笑。 比丘问佛。 佛言:“此人今礼二佛,礼我及杖下迦叶佛塔。 ”比丘愿见迦叶佛塔。 佛令从婆罗门索地。 索已,佛即现出七宝塔,高一由旬,广半由旬。 婆罗门曰:“我姓迦叶,是我迦叶塔。 ”诸比丘白佛:“能授泥否? ”佛言:“可。 ”即说偈:“真金百千担,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团泥,敬心治佛塔。 ”世尊礼过去佛,比丘亦礼。 佛言:“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 ”观此因缘,可知修补塔庙、经像等,有继往开来之福,承先启后之功。 是国王等。 或自营办。 或劝他人。 乃至百千人等。 布施结缘。 善与人同。 无人做,自己做;有人做,劝人同做,功德更大。 尤其是国王,应该德风下偃,率民同修布施,广结善缘。 是国王等。 百千生中。 常为转轮王身。 如是他人。 同布施者。 百千生中。 常为小国王身。 此论果报。 自己布施又劝他人同施;承此良因,国王升为转轮王,同施臣民升为小国王。 更能于塔庙前。 发回向心。 如是国王。 乃及诸人。 尽成佛道。 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此论回向。 修补成功之后,在佛塔前,尽除我执,破灭我见,以此功德,回向法界,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 回因向果,将来成报身佛。 回事向理,将来成法身佛。 回自向他,将来成应身佛。 功德回向,三身齐证,可谓彻法底源,穷实相理,果报无量无边矣。 复次地藏。 未来世中。 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 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 此论悲田。 苦中之苦,莫如老、病、生产者;福中之福,莫如供养老、病、生产者。 老病无人奉事,等死而已;产妇分娩,若不及时饮食,母子皆亡。 所以布施此辈,得福甚大。 佛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若一念间。 具大慈心。 布施医药。 饮食。 卧具。 使令安乐。 若一念间,是同体慈,彼我一体故;若起第二念,即非。 所以起第一念,具足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三种,人皆需此物,使令身安心乐。 如是福利。 最不思议。 一百劫中。 常为净居天主。 二百劫中。 常为六欲天主。 毕竟成佛。 永不堕恶道。 乃至百千生中。 耳不闻苦声。 以大慈心救大苦,其福难思。 百劫为净居天主(指第四禅天),二百劫为六欲天主。 具同体大慈心以用布施,是成佛之因,毕竟将来成佛。 未成佛之前,永不堕恶道,因救他人重苦故,感自己百千生,耳不闻苦声。 复次地藏。 若未来世中。 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 能作如是布施。 获福无量。 更能回向。 不问多少。 毕竟成佛。 何况释梵转轮之报。 是故地藏。 普劝众生。 当如是学。 布施回向之文。 佛对地藏说:未来末法之世,若国王及婆罗门等,能如是慈心、悲心、平等心、怜愍心、同情心,而行布施,获福无量。 更能将此福利不自享受,了达诸法性空、无我之理,从缘起而行施,施福无主,回向法界、回向佛果、回向众生;不问多少,心大福大,心冥法界,福等虚空,如一杯水,投入大海,便是大海水了。 施福亦复如是——不论多少回向法界,便是真如性海了,所以‘毕竟成佛\’。 尚得佛报,何况释梵转轮人天之报。 因是之故,地藏菩萨,汝应普劝一切众生,当如是学布施之法及一切法。 复次地藏。 未来世中。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佛法中。 种少善根。 毛发沙尘等许。 所受福利。 不可为喻。 上来王臣布施,此是庶民布施。 布施一法是平等的,王臣百姓皆能布施。 布施是成佛之法,成佛之法很多,而以布施为第一。 六祖大师云:“内舍贪悭,外利众生,是名布施。 ”以此布施一法,舍尽自己的烦恼,外又能利益众生,何等的好呢! 所以布施一法,能令人从生死此岸,而直达涅槃彼岸。 但是此法微妙,非粗心具我法两执的人所能究竟,是以如来解释、较量其浅深。 例如昔日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武帝即以此法自豪,对达摩曰:“朕一生造寺斋僧,有何功德? ”摩曰:“实无功德,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摩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观此则梁武帝,未谙布施的真谛,贪著人天果报。 谁不知布施是到彼岸成佛之法,此法修到圆满,其余法法皆修到圆满,便是佛陀耶。 世尊对地藏菩萨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初发心时,最好于佛法中,种多少善根。 ‘佛\’是指前品,称佛名号;‘法\’是指此品,布施的轨则。 在佛法中所种善根,乃至如毛发、沙尘等许,将来渐渐佛法种子增长时,其所受福利,是不可为喻的。 大论云:“虽有种种福田,佛为第一福田,以无量佛法具足故。 ”成佛之法是无量,今略说布施,此外六度、十度、四谛、十二因缘、三乘、一乘,皆成佛之法啊! 复次地藏。 未来世中。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遇佛形像。 菩萨形像。 辟支佛形像。 转轮王形像。 布施供养。 得无量福。 常在人天。 受胜妙乐。 此教男子女人,最初种善根,向圣人种。 供养圣人,一方面得福,一方面向圣人学习。 圣人如何种善根,我亦如何种;圣人如何学,我亦如何学。 圣人是学成的,所以向圣人学习,便是向圣人种善根了。 而且供养圣人,得福无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 何故生人天道? 大论云“以人中结使薄,厌心易生,天中智慧利”,故二处最易得道。 若能回向法界。 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此句教人布施供养时,其心要大,不求自己利益,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而行布施。 心大福大,得无漏福,则不可为喻了。 复次地藏。 未来世中。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遇大乘经典。 或听闻一偈一句。 发殷重心。 赞叹恭敬。 布施供养。 是人获大果报。 无量无边。 前文向佛种善根,此文向法种善根。 复以供佛之次,佛言:‘地藏,未来善男女,还要供养法,供养佛所说之法,即成佛之法,亦即度生之法。 若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蕴在八识田中,虔诚服膺,如获至宝,殷重、至诚赞叹,日久不退,法种成熟,豁然能解。 从解起行,为人演说,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 ’何以故? 财施有限,法施无穷啊! 若能回向法界。 其福不可为喻。 此句教人不求名闻、利养、恭敬,而行法施。 但愿利益一切有情,无住相布施。 复次地藏。 若未来世中。 有善男子善女人。 遇佛塔寺。 大乘经典。 新者。 布施供养。 瞻礼赞叹。 恭敬合掌。 若遇故者。 或毁坏者。 修补营理。 或独发心。 或劝多人。 同共发心。 复以供法之次,地藏菩萨,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偶然遇佛塔寺,藏有大乘经典。 若是新者,应布施流通,应以香花、末香、涂香、烧香、幢旛等供养法宝,还要一瞻一礼——礼拜法宝,俗说拜经。 天台山,智者大师有拜经台;九华山天台顶,亦有地藏菩萨圣迹拜经台在。 读诵开解时,称扬赞叹大乘妙典,心恭敬、身合掌,如是供养。 若遇故者,旧也。 旧经曾经有人受持读诵数十年,此经有功德,鬼神卫护,切莫看轻。 或毁坏者,应该修补填写齐整,经营妥理。 ‘或独自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 为修补旧经或印新经,一人发心也可;或有人欲参加,即劝多人共同发心,功德更大,有自利化他两种功德。 但旧经切莫焚烧,此是法身父母,不能修补时,可建小塔而安置之,所谓经塔是也。 如是等辈。 三十生中。 常为诸小国王。 檀越之人。 常为轮王。 还以善法。 教化诸小国王。 如是同修补旧经,或者随喜参加印新经等辈,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 檀越之人,指发起印经、补经者,常为轮王,以十善法教化其国人民,又还以十善法教化诸小国王。 过去劝其发心,今世又教化之。 檀越是梵语,此云施主。 昔有五王往来友善,其最大者,字普安王,习菩萨行。 余四小王,常习邪行。 大王欲度,呼来殿上,七日娱乐。 四王告别,大王怜愍送行。 临别语小王言:“各说所乐。 ”一王愿春月林木荣茂,游戏原野;一王愿常作国王,出入尊贵;一王愿妇儿端正,极情快意;一王愿父母亲眷,乐叙天伦。 大王言:“此非久乐。 ”四王言:“王乐云何? ”大王言:“我乐不生不死、不苦不乐、不饥不渴、不寒不热、存亡自在,此是我乐。 ”四王言:“此乐何处有? ”大王言:“吾师号佛,近在只桓。 ”诸王欢喜,同诣佛所,作礼退坐。 大王跪曰:“我等今得为人,闇钝无知,深著世乐,不知罪福,愿为我等说其苦谛。 ”佛为广说八苦,四王闻已,心开意悟,即得须陀洹道。 白普安王言:“大王真是大权菩萨,化导我等,今得道迹,大王之恩。 我本观诸宫殿,心情爱著不能远离;今睹宫殿,如观秽厕,无可乐者。 ”即舍王位付弟,各出家为道。 此轮王化小王之例,详如阿含经。 复次地藏。 未来世中。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佛法中。 所种善根。 或布施供养。 或修补塔寺。 或装理经典。 乃至一毛一尘。 一沙一渧。 此是于佛法种善根之文。 盖奉事余道,不出生死,徒自勤苦,非涅槃因。 福田经云:“佛告天帝,九十六种道中,佛道最尊;九十六种法中,佛法最真;九十六种僧中,佛僧最正。 ”盖由如来阿僧祇劫,誓为众生,众善普备,德慧成满,三界天尊,无能及者。 其有众生,发一敬心,向如来者,胜获大千世界珍宝施矣。 是为最尊,无上之道,故教善男女等,必须于佛法中种善根。 大论云:“善根有三:无贪、无嗔、无痴,一切诸善法,皆从三善根增长。 ”或布施善根,布施能舍贪,无贪即善根;或供养善根,身、口、意三业供养,三业清净即善根;或修补塔寺善根,修补为人心无嗔,即善根;或装理经典善根,慧生痴灭,即善根。 如是等善根,乃至一毛之轻、一尘之微、一沙之小、一渧之细,种在八识田中,法水滋润,渐渐增长,能止恶生善、破惑证真,是涅槃因,故云善根。 如是善事。 但能回向法界。 是人功德。 百千生中。 受上妙乐。 上来所修善事,大小不同,乃至一毛一沙之细,但能将此微因善种,回向法界众生;是人回向功德,百千生中其善根常存,虽受人天妙乐,不昧前因,常植善本,增进菩提,乃至毕竟成佛。 如但回向自家眷属。 或自身利益。 如是之果。 即三生受乐。 舍一得万报。 上来我执轻微,了法无我,罪福无主,心无形相,可大可小。 心量大福大,心量小福小;心无限福无限,心有限福有限。 今但回向自家眷属,心有限量,其福亦有限量,只得三生受乐,非无报。 舍一得万报。 自家眷属:父子、夫妻、兄弟、家室、知识、奴婢。 有五因缘而为眷属:一怨家,二债主(父财子用),三偿债(子供父母),四本愿(先世发愿,善心欢喜),五真友(先世以道,共相承事,)。 凡夫不了眷属是前缘所感——或怨或亲——无宿命通,不能自知;终日勤劳、治生,为眷属设想,临命终时,无人替得,所作之业,自己受报悔之晚矣! 所以做佛事,回向法界,一切有份,自己有份,眷属亦有份,大家享受,何乐如之。 否则孤陋寡闻,回向自己眷属,三生受报之后,又堕苦轮。 是故地藏。 布施因缘。 其事如是。 总结布施一法,各人用心因缘不同,故其果报或轻或重、或人或天、或一生乃至千生万生受乐不同。 若能无我行施,回向法界,利益有情,悟布施实相,毕竟成佛。 今此但论布施远概万法,如法修持皆登彼岸。 此品是论法宝乃度生成佛之心法也。 发布时间:2024-05-31 14:11:4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