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守培法师:唯识真伪对照 内容: 万法唯识,有何真伪之可言耶? 曰世有以铜作金,以金作铜者。 复有知金非铜,知铜非金者。 然此知者,见金铜错乱,必指金铜而言曰:此真也,彼伪也。 然金铜未分别时,虽颠倒错乱,而金者自金,铜者自铜,而不随其错乱变金作铜,变铜为金。 既分别后,虽明白真伪,而金者自金,铜者自铜,而不随其明白变金为真,变铜为伪。 如是金铜自金铜,真伪自真伪,说真伪者,不妨于金铜,而金铜不能无真伪也。 尤不但以铜作金也,复有以铅锡而作铜者,是则伪中有伪,而伪复成真矣。 伪从真起,真从伪起,真真伪伪,实难明辨。 吾人处此真伪混淆之世,若不具择法眼,鲜有不为真伪所迷者。 是故余读书,虽是佛典,亦必亲验其境,而后可,恐为他人舌根所瞒也。 唐窥基法师者,玄奘法师之高足也。 智慧超拔,震旦之相宗之创始者也。 作述繁多,凡一言一句,学者皆奉为圭臬。 与基师同时诸师,及诸前辈之著作,皆鄙视之,谓于相宗之正旨未圆成。 此如金与铜混处,而不能辨矣。 基师博学,精文章,加之显贵之子,故乐从者众,所以压倒群众也。 然只一时而已。 考宋元明清藏经中,皆未收录,基师因人而兴乎? 余观基师之作述,广而博,信其然矣;然于教理,犹多美中不足。 近与友人相问难,承引基师所述《唯识料简》一段,为料简之要旨,余乃知基师未明教理之所以然。 然余欲表示其谬点,复恐有碍基师之法相,隳学者之进心,而基师寂中,必不我乐矣。 或曰:此非善思也。 佛说:依法不依人。 尔若护基师之短,隐佛法之长,是重人而轻法也。 佛法为出生死之道路,众生迷于道路,徘徊生死,知者任其迷而不加以指导,其违纳子之天职为何如耶? 若夫基师之功,与其过,当舍其短,取其长。 若因其短,舍其长,是学者自不知好恶,而尔何与焉? 再则,菩萨智慧未圆,理应有见不到处,而菩萨必无自满之心。 基师既为菩萨,下度众生,必有上求佛道之志,果能发明彼之不足处,基师必含笑寂光,何不乐之有也? 但果以一己之长,成前人未成之功,如寸木加于层楼之上,不得谓之智过古人也。 余闻或者之言,不觉心为之动。 然彼之谬点,最不易明。 以伪有二义:一如佛说心外无法,彼说心外有法,真伪相反,如黑铁与黄金,此伪最易明也。 二如心外无法,彼亦曰心外无法,真伪相同,如黄金与黄铜,此伪则不易明矣。 今基师说唯识,与佛说之唯识无二,如黄金与黄铜杂处,非精于金者不能辨;又非精于金者不能信其所辨。 此所以最不易明也。 或曰:尔不闻谚云:不怕不识货,但怕货比货乎? 此虽俗人之语,亦自然之理也。 若二货对照,不论识与不识,真伪自分矣。 余然其言,遂依佛说中道之义,联成彼类之语,与彼对照,使不识中道者,与误认中道者,辨其中道之真伪。 然有真有伪,终非究穷之论。 如基师以前译为伪,以自为真。 余则复以基师为伪,而亦以自为真。 岂知后余者,不复以余为伪乎? 或更有真也伪也,皆不足以为真,而有非真非伪,离名离相,不落言诠者在,则余等之论,皆剩言矣。 然虽如是,如渡河之舟,虽知舟不是彼岸,而欲登彼岸者,又不可无此舟。 余亦知真伪不是唯识,而欲为学唯识者一辨真伪。 唯识料简,依解深密经等,说一切法唯有识云:心外无法,遍计执无。 内识非无,依他圆成有。 遍计无故,我法俱遣。 依他圆成有故,真俗皆存。 我法遣故,破其有执。 真俗存故,破其空执。 离有离无,显示中道。 料简虽曰:依解深密等经说一切法唯有识,其实皆自伪造,非经之真义也。 经之真义如何,请试言之:缘生无性,遍计是无。 种性不无,依他是有。 遍计无故,破其人执。 遣依他故,破其法执。 人执破故,离诸有边。 法执破故,离诸无边。 离有无边,显示中道。 以上两种唯识中道对照,其同处,皆曰离有无边,显示中道。 其不同之处,第一在心外无法。 相宗说遍计无,是心外法;依圆有,是心内法。 噫! 心岂有内外耶? 心外之法,我心焉知其有无耶? 既为我心所知,焉得在我心外耶? 佛说心外无法者,言其法法唯心,除心而外,更无有法。 若心外有一法可见者,不论内外,咸名外道见。 以三自性皆唯心之所变,皆是所遣之法。 所以解深密经说:三无性也。 第二不同之点在三自性。 相宗说三自性指定依他是缘生法,其余二性,浮泛不实。 谓遍计性相都无,简直无法可指。 谓圆成是遣遍计所显之空。 名曰三自性,实则缘生法一自性而已。 佛说三自性,收摄十法界所有法。 第一遍计性,即因缘所生法,是为六凡所有法。 第二依他起性,即因缘自性(五大种性),是为二乘所有法也。 第三圆成实性,即真如妙体,是为诸佛菩萨法也。 此三自性,在当界皆是实有之法,故皆称自性。 佛眼观之,皆假立名目,故曰三无性。 如相宗说,非但摄法不尽,而又认法不真,三性皆伪也。 第三不同之点在我法二执。 相宗说,能缘之我,是为我执;所缘之法,是为法执。 佛说世间缘生法,空无自性,凡夫执以为有,是为人我执。 佛说诸大种性,由分别而有,即从真如上假立名目,二乘计以为空,是为法我执。 如相宗说,一人皆有二执。 佛说凡夫唯有人我执,无法我执。 彼不思有二执,即有二我,一人二我,其谬可知矣。 如相宗说,二乘无人我执,但有所缘之法执。 彼不思能缘所缘是对待而起,无能缘之我,而有所缘之法,犹如皮去而毛存,其谬可知矣。 如相宗说,我法二执,是心外法,非唯识之所变。 试问:我法二执,从何而有耶? 若曰执从心起,则违自说,非唯识所变。 若曰不从心起,则心外有法,同与魔说。 而且执从心起,是凡夫现前之境,说非心所变者,常情所不许。 若许我法从心变起,则同依他。 然则,我法可遣,依他亦可遣。 依他不可遣,我法亦不可遣,同是心所变故。 可证佛说:法法唯心,心外无法之说,颠扑不破矣。 佛说凡是缘境之心皆名为执,所谓执持其所缘之境也。 心若离境,即名破执。 如是可知破执,非遣境不可矣。 如相宗说,能缘为我执,所缘为法执。 又云:破我法,不破见相二分。 试问:除能缘所缘而外,何处更有见相二分耶? 除见相二分而外,何处再有能缘所缘耶? 再有一问:破我法二执后,还有所见之法否? 见即所缘之法执未破,不见则不得名为依他有,二边俱堕矣。 难曰:若有所见,即名法执者,如来见真如,亦有所见,何以不名法执耶? 答曰:尔只闻如来见真如,不解如来如何而见真如耶? 如来见真如者,离世间有法,离出世无法,离一切法见,名为见真如。 岂同凡夫能所对缘名为见哉? 经云:文殊昨夜起佛见法见,被如来贬向二铁围山。 可知凡有所见,皆是执情也。 若曰:随意而见,不起分别,即不名执者,比如初生乳儿,见境不生分别,可名破执者否? 可,则乳儿已成佛。 否,则乳儿不无执见。 相宗不遣依他,而破我法二执,二执皆伪。 第四不同之点在真俗二谛。 相宗说遣我法二执,存真俗二谛,二谛外有二执也。 佛说真俗二谛,即我法二执,破二执,即破二谛。 所谓谛者,实有之境也。 俗谛即凡夫境,凡夫以世间因缘所生法为实有,其余三乘真境不得而知,是故凡夫唯有俗谛也。 除俗谛外,别无所缘之境,是故俗谛即凡夫之人我执也。 真谛是二乘境,二乘以偏空为实有,已了世间有法皆空,故无俗谛;不见诸佛真境,故无中谛;是故二乘唯有真谛。 除真谛外,别无所缘之境,是故真谛即二乘法我执也。 第一义谛,即诸佛菩萨境,诸佛以真如为实有,已了凡夫二乘之境皆空,故无真俗二谛,是故诸佛唯有第一义谛。 诸佛见真如,不见而见,无能所缘,故不成执也。 相宗只闻二谛之名,未了二谛之真义,故成伪也。 第五不同之点在离有无边。 相宗说:遣我法,破有执;存真俗,破空执;名为离有无边。 彼不思俗谛即有也,真谛即空也,存真俗二谛,离有无二边,犹扬声而止响,其伪可知矣。 佛说遣遍计,破凡夫我见,名为离有边;遣依圆,破二乘法见,名为离无边也。 第六不同之点在显示中道。 相宗以遍计为无,以依圆为有,置中道于三自性之外。 不知三自性之外,更有何法名为中道耶? 其为空名而已矣乎? 佛说遍计空,依他假,圆成中道。 二边不离,中道不显,则世出世间所有之法无不空。 若有一法存在,非有即无,则不得名为离有无边。 以有法在故,中道不显,唯识不成。 毕竟离尽有无之边法,无能所,绝对待,是为中道显,唯识成。 佛说离有无边,显示中道;相宗亦学佛说,离有无边,显示中道。 名则同矣,义则异焉。 犹如黄金黄铜,黄相同而体质异。 以铜乱金,是以余曰伪。 发布时间:2024-05-16 14:57:4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