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谛闲法师: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论说 内容: 论说真信切愿一心念佛为净土法门之最要论夫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河沙功德。 总出心源。 一切逆顺苦乐生死涅槃。 离此心外。 无片事可得。 故曰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是心作地狱。 是心是地狱。 念佛求生净土。 亦复如是。 是心想净土。 是心是净土。 经云诸佛正? 知海。 从心想生。 维摩云。 欲得净土。 当净其心。 如其心净。 则佛土净。 此之谓欤。 今之净土法门。 无论缁素男女。 老幼尊卑。 谁人不知念佛。 诘其何用。 则曰修来世。 或言生西方。 若如是。 岂全无信愿。 无信则安肯念佛。 无愿则不言生西。 既有念佛之行。 并有信愿之心。 理宜千修千生。 万修万生。 经云已发愿。 今发愿。 当发愿。 若已生。 若今生。 若当生。 今人念佛。 至于临命终时。 求其决定往生。 千万人中。 难得一二僥幸者。 何所以耶。 究其病根。 只在信欠真。 愿欠切。 念佛欠一心耳。 当知过在己躬。 非法门咎也。 故今摘取古人用心相应之语。 以为十方缁白之劝。 灵旭祖曰。 夫念佛法门。 别无奇特。 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 若信愿坚固。 临终十念一念。 亦决得生。 若无信愿。 纵将名号持至一心不乱。 风吹不入。 雨打不湿。 如银墙铁壁相似。 亦无得生之理。 修净业人。 不可不知。 是知信愿行三。 实往生净土之资粮也。 如鼎三足。 缺一不可。 譬喻世人远行。 必要资粮预备。 如百里之程。 便要一日资粮。 设千里之远。 不备十日资粮。 必不能到。 此则人所共知者也。 求生净土。 亦复如是。 无足疑矣。 言真信者。 如截流大师云。 念佛一法。 须具真实信心。 苟无真信。 虽念佛持斋。 放生修福。 祗是世间善人。 报生善处受乐。 当受乐时即造业。 既造业已。 必堕苦。 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 仅差一间耳。 如是信心。 岂是真实。 所谓真信者。 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我是未成之佛。 弥陀是已成之佛。 觉性无二。 我虽昏迷倒惑。 觉性未曾失。 我虽历轮转。 觉性未曾动。 故曰。 (莫轻未悟一念回光。 )便同本得也。 第二要信得我是理性佛。 名字佛。 弥陀是究竟佛。 性虽无二。 位乃天渊。 若不专念彼佛。 求生彼国。 必至随业流转。 受苦无量。 所谓法身流转五道。 不名为佛。 名为众生矣。 第三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 是弥陀心内之众生。 弥陀虽万德庄严。 远在十万亿剎之外。 是我心内之佛。 既(是心)性无二。 自然感应道交。 如磁石吸铁。 无可疑者。 所谓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矣。 若具如上三种真信。 虽一毫之善。 一尘之福。 皆可回向西方。 庄严净土。 何况持斋秉戒。 放生布施。 读诵大乘。 供养三宝。 种种善行。 岂不足充净土资粮耶。 唯其信处不真。 遂乃沦于有漏。 故今修行。 别无要术。 但于二六时中。 加此三种真信。 则一切行履。 无烦改辙矣。 言切愿者。 如坚密法师曰。 净土持名之法。 有三大要焉。 一者六字弘名。 念念之间。 必须具足欣厌。 如出狱罪人。 奔托王家。 步步之间。 欣厌具足。 是故万缘之唾不食。 众苦之忍莫回。 高置身于莲华。 便订盟于芬利。 蛆蝇粪壤。 可杀惊惭。 二者。 参禅必不可无净土。 为防退堕。 宁不寒心。 净土必不可入禅机。 意见稍乘。 二门俱破。 (若夫余宗。 在昔之时。 不必改弦。 但加善巧回向。 在今之时。 祗可助行。 必须净业专修。 冷暖自知。 何容强诤。 )三者一句弥陀。 非大彻不能全提。 而最愚亦无少欠。 倘有些子分别。 便成大法魔殃。 只贵一心受持。 宁羡依稀解悟。 乞儿若见小利。 急须唾弃无余。 棒打石人头。 ?? 论实事。 已上三要。 颇切今时。 言一心念佛者。 持名法门。 贵在专一其心。 无间无杂。 非必以多念快念为胜也。 先须觑破世情。 了知三界皆苦。 无一可乐。 撇去爱念。 放下尘缘。 然后提起佛名。 不缓不急。 密密持去。 高声低声。 各随己意。 四字六字。 俱属无妨。 出口入耳。 记忆分明。 名号字句。 心中历历。 乃至穿衣吃饭。 坐立经行。 这句洪名。 绵密不断。 如呼吸相似。 既不散乱。 亦不昏沈。 如是念佛。 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 若能体究万法皆如。 心佛不二。 所谓能念是心。 所念是佛。 离能念心。 无别所念之佛。 离所念佛。 无别能念之心。 心外无佛。 佛外无心。 即佛即心。 即心即佛。 如是乃至生佛不二。 自他不二。 依正不二。 净秽苦乐。 欣厌取舍。 烦恼菩提。 生死涅槃。 悉皆平等。 无有二相。 一道清净。 不用勉强安排。 但自如实体究。 体究之极。 与自本心。 忽然契合。 方知穿衣吃饭。 总是三昧。 嬉笑怒骂。 无非佛事。 一心乱心。 终成戏论。 二六时中。 觅毫发异相。 了不可得。 如是了达。 可谓理上能一心精进矣。 前一心似难而易。 后一心似易而难。 但能前一心者。 往生可必。 兼能后一心者。 上品可阶。 然此两种一心。 皆是博地凡夫边事。 凡有心者。 皆可修学。 行者若能策进身心。 精勤努力。 近则七日内。 远则一生中。 常作如是信愿。 常修如是行门。 临终华台稳取。 必不在中下品矣。 但办肯心。 必不相赚。 一心法门论或谓常言道。 一切众生。 是诸佛心内之众生。 一切诸佛。 亦是众生心内之诸佛。 此等意思。 言之则易。 会之实难。 请道其详。 乃释之曰。 须知佛心生心。 本来不二。 亦无不二。 何以故。 常平等。 常差别故。 请试论之。 所言心者。 即指第一义谛。 即寂即照之真如心也。 只此心性真如之体。 十方诸佛。 与一切众生。 由来平等不二。 乃至一切国土。 十方虚空。 世界微尘。 皆以第一义谛寂照真如之心为体也。 然则真如之体。 虽本不二。 而一一诸佛。 一一众生。 一一世界。 一一微尘。 并皆是真如全体。 以其各揽全分真如为体。 非是真如少分故也。 虽然如是。 而此一一诸佛。 一一众生。 一一世界。 一一微尘。 以不二言之。 同在真如心内。 以无不二言之。 一一诸佛。 一一众生。 一一世界。 一一微尘。 各揽全体真如。 然非别有多真如也。 譬如千灯。 共照一室。 互? 互含。 不一不异。 无障无杂。 常平等。 常差别也。 所以约诸佛而言。 则一切众生。 并是诸佛心内之众生。 以诸佛证此第一义谛寂照真如之心。 竖穷横? 。更无外故。 若约众生而言。 则一切诸佛。 是众生心内之诸佛。 以众生虽迷此第一义谛寂照真如之心。 而此真如之心。 全体具足。 并无少分遗失。 依然竖穷三际。 横? 十方。 更无有外故也。 若约我当人现前介尔之心言之。 则一切诸佛。 一切众生。 一切世界。 一切微尘。 并在我当人现前介尔心内。 以我现前介尔之心。 竖穷横? 。更无外故。 若约世界言之。 一切诸佛。 一切众生。 同在世界之内。 人所易知。 乃似易知。 非真易知也。 何谓似易知。 人之所共知者。 但知世界之大。 而能擎载万物。 若说诸佛众生。 同在世界之内。 以世界之范围大故。 而全不知世界无体。 以真如心为体。 仅知大能容小。 殊不知真如之心。 大无大相。 小无小相故。 所以说他非真易知也。 若约微尘言之。 且如拈一微尘而言。 则一切诸佛。 一切众生。 一切世界。 一切微尘。 并在一微尘之内。 则人所难知。 乃似难知。 非真难知也。 何谓似难知。 以世人未曾了解。 一微尘亦全揽真如为体故也。 一微尘虽小。 而真如之心。 小无小相。 是故大也全体真如。 小也全体真如。 真如之体。 竖穷三际。 横? 十方。 绝待无外。 故知一微尘之真如妙体。 亦竖穷三际。 横? 十方。 人能明白此理。 是则一切诸佛。 一切众生。 一切世界。 一切微尘。 并在一微尘之内。 不难知也。 故华严云。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此犹略说。 若具言之。 应云诸佛证此心。 众生迷此心。 世界与微尘。 同具此一心。 平等无高下。 一一无差别。 又复应知。 吾侪第八赖耶识中。 本具无漏种子。 即我心真如之体。 内因欲发。 名为体熏。 从体熏起。 能令吾侪。 现前一念之心。 念念厌生死苦。 趋向菩提。 诸佛菩萨果上慈悲大用。 宣扬大乘经教。 即我心真如之用。 吾侪肯研穷教典。 从闻而思。 思而修。 即是外缘资助。 名为用熏。 何以诸佛菩萨果上慈悲大用。 大乘教典。 即我心真如用耶。 答。 前不云乎。 诸佛菩萨之所证者。 证于众生本真如之心体也。 由证此体。 故能从体起用。 宣说大乘经教。 体既是我心体。 用亦是我心用。 大乘经教。 即用中之智光。 所谓文字般若。 一一文字般若。 皆从真如妙体。 实相般若体上流出。 故知吾侪研穷经教。 即以自心之用。 熏于自心之体。 体从内熏。 用从外熏。 内外夹熏。 收功弥速。 此中说内说外。 乃随情之谈。 并不在心外。 以真如妙心。 无内外故。 是之谓一心法门。 众生沈迷不知。 从来未悟。 岂不深可悲愍也哉学佛论夫修学释迦之道者无他。 曰戒曰定曰慧而已矣。 斯道也。 始于凡夫。 终成佛果。 经纬于三乘。 导达于万行。 而能事备焉。 昔法王出世。 由一道清净。 用一音演说。 机感不同。 所闻盖异。 故五时五味。 半满权实。 偏圆大小之义。 播于诸部。 粲然殊流。 要其归。 无越一实。 故经云。 虽说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须知我佛之道。 教无遗法。 法无弃人。 人无废心。 心无择行。 行无所证。 证无所宗。 务必从闻而能思。 思而能修。 修而能进。 进之不已。 而能跨其门。 趋其堂。 造其室。 而后其道可达也。 其行可圆也。 其果可证也。 譬如行远必自迩。 登高必从卑。 是故学佛者。 先受三皈。 次进五戒。 后持八关。 进修十善。 为成佛之基础。 臻出世之阶渐。 然后持净戒。 习寂定。 发妙慧。 广行六度。 自度度人。 此学佛之途径。 而能趋归无上觉道也。 当此末法时流。 人根? 陋。 故我佛于祇园会上。 早开有胜异方便法门。 曰持名念佛。 高超一切戒定慧。 包藏一切戒定慧。 经云。 若有信者。 应当发愿。 生彼国土。 吾人能一心念佛。 不持戒而心自净。 不修定而心自寂。 不学慧而智自开。 横超三界。 带业往生。 七日成功。 一生成办。 此真学佛之殊胜法门也。 有志于佛道者。 当从此门入。 但办肯心。 必不相赚。 勉旃勉旃。 唯心论或问。 古今大聪明人。 大概多说。 弥陀是自性之弥陀。 净土实唯心之净土。 据此。 则今之求生净土人。 不必求生西方极乐之净土。 现在念佛人。 只可念自性之弥陀。 奚必念彼土之弥陀耶。 可观无量(寿经)。 第八观云。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 心想佛时。 此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云云。 证之弥陀。 实我自性。 无可疑贰。 独于净土。 云唯我自心。 当生自心之净土。 不必舍近趋远。 求生彼西方。 去此娑婆。 过十万亿佛剎之极乐净土。 心窃疑之。 请示其要。 以释我疑。 答。 据汝陈述之意。 对于弥陀指自性。 当念自性之弥陀。 而又引经作证。 无可疑者。 汝所疑者。 独于净土唯心一语耳。 汝于净土唯心一语未彻。 只恐弥陀自性之语。 未必能彻也。 不独尔也。 即彼大聪明人。 说自性唯心者。 对于心性之深意。 未免颟顸者多。 明澈者少。 无怪汝之不明也。 汝既以唯心有疑。 即自性恐未了。 吾当为汝一一道破。 汝当谛审凝神。 莫余思觉。 一念纔动。 如隔千山也。 请试论之。 夫西方极乐净土。 实唯自心。 彼佛弥陀。 原是自性。 心不易易了了者。 因未解心性之真谛。 徒有心性之空言。 全无心性之实义。 颟顸佛性。 侗真如者。 皆大聪明人也。 贻至后代小聪明人。 分内分外。 说自说他。 殊不知吾人现前一念蕞尔心性。 全体即是法界。 故四明法师言曰。 法界圆融体。 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 全体是法界。 既现前一念心性。 是法界全体。 那有自他内外分剂之可言。 若谓有内有外。 分自分他。 全未解心性之真谛也。 要知现前一念心性。 原无分剂。 亦无方隅。 无有先后。 并无时劫。 当体绝待。 不可思议。 若向深隐处说心性。 绝待圆融。 超情离见的话。 切恐不解者。 惊疑怖畏。 只好从浅显处论之。 请汝把现前这一念心。 通身放下。 息虑凝神。 回光返照。 正当澈底放下之际。 前念已灭。 后念未生。 正恁么时湛湛寂寂。 历历明明。 湛湛寂寂。 即是你的自性。 历历明明。 即是你的唯心。 只此心性。 上与十方诸佛无异。 下与一切众生不殊。 心性之量。 竖穷三际。 横? 十方。 我心既尔。 十方诸佛之心性。 一切众生之心性。 莫不皆然。 如燃千灯。 放在一室之内。 光光相含。 互? 互摄。 我之自心既尔。 横? 十方。 十方世界。 无量无边。 土土皆是唯心。 岂极乐世界。 非唯心耶。 我之自性。 既尔竖穷三际。 三际者。 过去现在未来也。 尽过去际之诸佛。 皆是自性。 岂十劫前成佛之弥陀。 非自性耶。 既能了解唯心。 便能了解自性。 尔既了解自性。 便能了解唯心。 一唯心。 则一切唯心。 此亦唯心。 彼亦唯心。 内亦唯心。 外亦唯心。 大亦唯心。 小亦唯心。 唯心之大。 大无大相。 唯心之彼。 彼无彼相。 尔何独认此躯壳之内。 昏昏扰扰之相为唯心。 彼西方极乐世界之大光明藏。 反认作心外之物。 谓非唯心。 何颠倒之若尔耶。 嗟乎。 众生之迷。 认沤为海。 弃本逐末。 迷头认影。 背觉合尘。 故我佛说谓真可怜愍者也。 宁不悲夫。 尔果能了解现前一念心性。 竖无初后。 横绝边涯。 心? 十方。 故称极乐。 乃唯心之净土。 性穷三际。 故指彼佛。 乃自性之弥陀。 明于此。 始可与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道也。 西方安乐土。 去此十万亿。 与我介尔心。 初无彼此异。 不解唯心人。 宜从这里入。 惑者唯唯而退。 易象八面观谈乘易论(民国癸亥年)予。 释教也。 本未究心易学。 然大易为卜筮而作。 卜筮之道在无遮。 大易之理在不隔。 无遮。 则吉凶洞然。 不隔。 则常变一致。 昔有问易于憨山大师曰。 孔子系传中曷云。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师曰。 此即不隔生死的一着。 今按易之为字。 从日从月。 日主昼。 月主夜。 日月相照。 显然示人以不隔昼夜之义。 不隔斯能通。 通斯无遮矣。 学易者于是。 学卜者于是。 学佛者亦于是。 杨君随予修止观之学有年矣。 能实悟无生之道。 尝得无生之受用。 故能由无生地。 窥见有生。 发明大易爻象变化之奥义。 返之。 即能从有生地。 直达无生也。 有生易之变易也。 无生。 易之不易也。 大易。 天地之化书也。 能知不易。 能极变易。 根本之地。 湛然不昧。 应用之处。 触类旁通。 居士进于道矣。 世之注易家。 大抵胶固执泥。 流转于变易之中。 但知随缘。 不知不变。 安能打破囊藏。 而一探不易之旨哉。 释谛闲书于四明观宗寺之密藏居。 时年六十有九。 因果三生论夫世出世间。 凡百事业。 总逃不出因果二字。 故曰。 要知前生因。 今生受者是。 要知来生果。 今生作者是。 世人不知三生因果。 往往多生疑虑。 疑者云。 现见世间行善之人。 或无端受累。 或身后乏嗣。 行恶之人。 而反事事谐偶。 夫唱妇随。 谓言天下善恶无分。 如此说者。 皆不知三世因果。 未能深达业理故也。 须知因果报应。 义通三世。 一者现报。 二者生报。 三者后报。 言现报者,现生行善。 现身即得好报。 此一种报。 必现身以勇猛心。 行大善事。 十年八载。 不退其心。 故现身必得好报也。 作恶亦然。 且看心力为如何耳。 言生报者。 谓现身行善作恶。 须至来生。 方得受报。 以现生行善之时。 心不十分勇敢。 所行善事。 未甚过大。 故至来生。 始得受报。 作恶亦然。 言后报者。 或是过去多生以前。 作诸善业。 于此生中。 方得受报。 或于未来无量生后。 纔得受报也。 问云。 尔所言现生二报。 意甚明晰。 则无可疑。 唯言后报一则。 不能无疑。 何意于过去多生以前。 所作善恶之业。 于此生中。 始得受诸苦乐之报。 或至今生。 业犹未熟。 延至未来。 多生以后。 纔得受报耶。 答曰此其过去时。 所作之善虽大。 然而用心不猛。 故成熟必迟。 作恶亦然。 譬如镕金铸刀。 火若不炽。 成器必迟。 无可疑也。 如今行善之人。 现在人见其萦苦者。 此苦是过去之生报。 或后报。 恶业熟故。 现善力弱。 无能排遣过去之强恶。 不关现在行诸善事而得苦报也。 如今作恶之人。 现见其好者。 其过去之善业先熟。 今之见好。 是过去之生报或后报之善业熟故。 所以现在有此乐果。 不关现在作诸恶事而得好报也。 现在之恶业。 尚未熟故。 作恶既尔。 行善亦然。 其行善人。 现身未见好报。 而反先见苦报者。 以现生所行之善业。 尚未熟故。 所谓寡不敌众。 弱难胜强也。 (引证)明扬州有富人。 生一子。 甚贤。 生二孙。 聪慧过人。 业南北货。 临终时。 以秤密付其子曰。 此吾起家物也。 宜珍之。 子心讶之。 而不敢言。 父死丧事毕。 对天祷告。 求赦父罪。 即将此秤烧毁。 但见中有物上升。 如龙蛇状。 未几。 二子皆死。 遂叹天道无知。 因果颠倒。 连日昏倦。 乃不欲生。 一日。 梦见金甲神谕之曰。 汝之父。 以往世作诸微善。 命合富耳。 不系于秤。 上帝正以其现生用心不公。 故遣破耗二星以败尔家。 家败之后。 继之以火。 今因尔能善盖父之愆。 作事公平。 故特将二星收回。 将以贤子光尔之后。 尔当力行善事。 毋得怨尤。 觉而大悟。 为善益坚。 后果生二子。 皆成进士。 论曰。 只此一案。 可证三生不谬。 试观金甲神曰。 汝父往世作微善。 命合富尔。 不系于秤。 可证宿生之后报善也。 以其现生用心不公。 故遣破耗二星以败其家。 败后继火。 可证现报恶也。 今因尔能盖父之愆。 作事公平。 特将二星收回。 将以贤子光尔之后。 可证现报之善也。 远过既尔。 生报可例知矣。 经云。 有形之恶小。 无形之恶大。 住相之善小。 不住相之善大。 富人一生用秤欺人。 使人心喜。 无形之恶者也。 故上帝遣二星以败其家。 以昭现报之速也。 贤子密祷于天。 求赦父罪。 无相之善也。 故上帝收回二星。 以贤子光后。 岂非受现生之乐报乎。 故知吉凶之理。 相为倚伏。 但非俗眼所能见耳。 而报应则犹如桴鼓纤毫不爽也。 直论十界圣凡不离现前一念论佛法之渊源。 总不外于现前一念之心。 心也者。 万法之总持。 圣凡之枢纽也。 收之不见毫尘。 放之圆该空有。 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皆含于一念之中。 无法不在里许也。 请试言之。 现前一念之心。 不起则已。 起则于十界中。 必落一界。 十界者何。 曰佛界。 菩萨界。 缘觉界。 声闻界。 天界。 人界。 修罗界。 饿鬼界。 畜生界。 地狱界。 前四为出世圣人界。 后六为凡夫界。 四圣中佛为果觉。 余为因人。 六凡中前二为善界。 后三为恶界。 修罗界善恶之间。 试观现前一念起时。 察其是善耶恶耶。 世间耶。 出世间耶。 若起一念心。 清净平等。 不着有为。 不滞无为。 即佛因也。 若起利人心。 拔诸众苦。 菩萨因也。 无大悲心。 但求独善。 缘觉因也。 知苦发心。 以求自乐。 声闻因也。 以滞着心。 作大善事。 天因也。 悠悠散善。 无勇猛心。 人因也。 虽发大善心。 我慢胜他故。 修罗因也。 起大恶念。 作诸恶事。 地狱因也。 起多贪心。 悭吝不舍。 饿鬼因也。 起瞋恚心。 造杀生业。 畜生因也。 可见世出世间。 染净因果。 总不外乎现前一念迷悟之心耳。 所以吾人日用之间。 起心动念。 直须自揣其心。 知心起念。 是善是恶。 是世间。 是出世间。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善者令生。 恶者令灭。 于善念中。 染着诸善。 是世间念。 不着善恶。 是出世间念。 世间是凡夫念。 有漏因也。 出世是圣人念。 无漏因也。 有漏趋生死。 无漏入涅槃。 生死是有边。 吾人研究至理。 直须了知生死有边。 入涅槃无边。 更须要知出涅槃。 入于中道。 若认此中道。 以为究竟。 犹是生死岸头事。 未是究竟极则事。 臻至究极之地。 始知无生死可出。 无涅槃可入。 无二边可着。 无中道可安。 此可为智者道也。 不读佛经不知出生死路鄙人学寡智劣。 未能博览诸书。 除佛学外。 不敢以臆见妄谈。 自入道以来。 历三十余年。 不过披阅内典。 研穷教乘。 精参禅理。 兼修净业而已。 所得一知半解。 略为诸公陈之。 佛经自汉明时入我中国。 历晋唐宋元及前后五代。 千几百年。 依经得悟者缁素男女何止千万亿数。 其间入道之门。 不一而足。 或看经而识自本心者。 或参禅而明心见性者。 或持戒精严而身得自在者。 或念佛发愿而临终坐脱者。 闻比比皆有。 凡普天之下。 大莫大于生死一关。 故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凡是有情。 俱所不免。 若欲破此一大关键。 非勇力修行不可。 欲勇力修行。 非放下尘缘不可。 欲放下尘缘。 非达见闻如幻翳世界若空花不可。 欲达幻翳空花。 非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可。 欲悟唯心唯识。 非研究佛经不可。 读佛经然后方知唯心唯识。 知唯识唯心。 然后方达空花幻翳。 达空花幻翳。 然后始肯放下尘缘。 肯放下缘尘。 然后始能勇力修行。 能勇力修行。 然后可以了得大事。 了此一件大事。 然后可称雄猛丈夫也。 肤见若斯。 幸诸君以证之。 佛化救世说饥馑旱潦刀兵瘟疫皆心之所感召也。 尝闻医之治病也。 必先探其病之源。 然后施之以药。 救世亦然。 救世必先救心。 心乃诸病之源也。 而欲求救心之法。 则佛化尚矣。 佛化之所以救心者何。 亦曰持戒而已矣。 习定而已矣。 修慧而已矣。 世之所以强凌弱众暴寡。 以至相争相夺相残相杀而无已者。 皆由贪瞋痴之使然。 以此之毒。 造无边之恶业。 由是饥馑旱潦刀兵瘟疫接踵而起。 伊于胡底矣。 然则何以救之。 曰戒所以救贪也。 定所以救瞋也。 慧所以救痴也。 持此三学。 除彼三毒。 三毒既除。 而犹有饥馑旱潦刀兵瘟疫等灾乎。 吾尝旷观世界。 征诸历史。 倡救世之说者。 不胜枚举。 举其最著者而言之。 老子孔子杨子墨子以及耶回诸祖。 皆以救世为宗旨。 故其学说主义。 无非令人止恶修善。 止恶修善。 即所以救心也。 持彼主义。 倡彼学说。 不可谓非救世之道。 然处今之世而谋所以救之。 尤以宏扬佛化为宜。 诚以方今之世。 三毒勃兴。 不除三毒。 世未有能救者。 世变之起。 起于人心。 故救世必先救心。 心之所现。 郁为三毒。 欲除三毒。 非修三学不可。 此三学之所宜注重。 而佛化之所宜亟亟宏扬也。 救世之士。 其亦知之否乎。 法身与色身同异说须知法身有二。 一者清净法身。 二者妙极法身。 言性德之所具者。 指清净法身也。 修德之圆满者。 妙极法身也。 今论清净法身与色身之同异者。 一念迷。 举法身之全体成为色身。 色身外更无法身。 法身同于色身也。 一念悟。 即色身便是法身。 法身外无别色身。 以法身无外故。 色身即同法身也。 乃谓之同。 固可也。 以法身与色身原非二物故。 今之迷昧凡夫。 法身既举体成为色身。 色身外无别法身。 有何同异之可言。 直问身心之所以。 尚不得而知。 况法身哉。 故经云。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一迷为心。 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 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耳。 经指妙明即法身。 心中物即色身。 法身如海。 色身如海中之一沤。 可见法色二身。 固不可同日而语哉。 窃详今文所说。 以真如为法身。 未尝不可。 以躯壳为色身。 不无逗漏。 真如乃圣凡之所同。 非增非减。 无欠无余。 色身是愚人之妄认。 不觉不知。 计断计常。 只可身与心而论同异。 不可色身与法身而论同异也。 立喻文中。 以镜光喻法身。 以晦昧喻色身。 光昧不离一镜。 试问镜体。 喻个甚么。 又以水喻法身。 以冰喻色身。 冰水同一湿性。 江河喻个什么。 下又引经作证。 似未尽善。 须知楞严。 阴入处界皆藏性者。 要人悟得全事即理。 既知全事即理。 岂不知全理成事乎。 全理成事。 事外无别理。 全事即理。 理外无别事。 事与理又不可以论同异也。 以理事不二故。 第二节经十方微尘如来告阿难言。 是点明结亦六根。 解亦六根。 除却六根。 更无生死根本。 分明教示从根解结。 为脱缠入圆通之妙道。 非谓法身与色身之同异也欤。 八识四分说要知八个识见相二分。 须从四分上说起。 言四分者。 一证自证分。 二自证分。 三见分。 四相。 此四分者。 由于最初一念不觉。 法尔幻起三种细相。 一业相。 二转相。 三现相。 所谓迷真觉而成不觉。 蔽妙明而为无明。 是以幻出三种细相也。 吾人本有之真觉妙明。 即现在之第九庵摩罗识。 即第一分证自证也。 业相者。 即第八识之本体。 是第二自证分也。 转相者。 即前七转识。 是第三见分也。 现相者。 即七转识妄缘之境。 是第四相分也。 须知此四分。 不但第八识具之。 即前七识心王。 五十一心所。 亦各各无不具此四分也。 请详言之。 证自证与自证二分。 第八与前七不一不异。 不可言一定是一。 亦不可言一定是异。 如水与波。 同具湿性。 若言一。 心王心所各具各足。 若言异。 同出一源。 即所谓非一非多。 而多而一。 以体性本不可思议故也。 此见相二分。 王与王不同。 所与所各异。 不可不知。 若欲知王所二分之异。 先须明白所缘之境。 此境有三种不同。 一者性境。 二带质境。 三独影境。 复须识得三量。 一者现量。 二者比量。 三者非量。 第一性境又二。 一无本质性境。 二有本质性境。 二带质境亦二。 一真带质。 二似带质。 三独影境也有二种。 一有质独影。 二无质独影。 此三境三量明白已。 然后可知见相二分各各不同也。 言第八二分者。 本识体上之精明。 ?于前七心王。 及五十一心所。 是故王所精明。 皆第八之见分。 内自根身。 外洎器界。 皆第八之相分。 第八能缘之见分。 即是前七王所之精明。 所缘之相分。 名无本质性境。 属现量境也。 言第七二分者。 此识无根。 从第八发生。 内依第八为体。 外以第六为用。 其能缘之见分。 用本识之精明。 所缘之相分。 名真带质境。 故曰以心缘心真带质。 中间相分两头生。 此境于三量中。 属非量也。 言第六二分者。 此识从意根生。 故名意识。 有五种不同。 一明了识。 又名同事识。 与前五同事故。 谓前五根门。 与五尘实体。 初交缘时。 最初一念。 觉有尘境。 未落名言。 属前五识。 流入第二念。 落于名言。 即是此识。 名同事意也。 二散意独头识。 谓意识恒审。 任运散动。 未起作意心所时。 名为散意独头也。 三定中独头。 且如依经修观。 或看话头。 功用得力。 心境相应之时也。 四梦中独头。 无论清浊昏沈。 所现梦境。 此时能分别梦境者是也。 五乱想意识。 谓如修观参禅。 功用不力。 心境不符。 毫无定力把持。 任他瞎打妄想者是也。 此五种意识。 能缘之见分。 即识体之精明。 而所缘之相分。 各各境既不同。 量亦有异。 第一明了识之相分。 是有本质性境也。 乃托其第八本质体上。 自变其境。 为自分所缘。 属现量也。 须知现量的现义有三。 一者现在。 非过未。 二者显现。 非种子。 三者现有。 非无体。 二散意识之相分。 有二种不同。 谓识当散动时。 有昏有朗。 昏之境属非量。 朗时之境属比量也。 非量属独影境。 比量属带质境。 三定中意识之相分者。 佛顶经云。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 内守幽闲。 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即此幽清闲旷之境。 是定识之相分。 属现量之性境也。 四梦识之相分者。 无论清浊。 皆属非量。 五乱想意识之相分者。 亦属非量。 属比量者。 名似带质境。 故曰以心缘色似带质。 中间相分一头生。 属非量者。 名独影境。 心中觉得有境当情。 名有质独影。 自心全不觉知。 名无质独影也。 言前五识之二分者。 此识从胜义五根生。 唯根与识。 似是而非。 最难分辨。 故五识颂云。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非虚语也。 以根有览境之功。 似属有情。 其实是清净色法。 本是无情。 乃第八识之亲相分。 山河大地色空景像。 皆第八之? 相分也。 以识有了别之能。 非色法乃心法也。 以根能任运览境。 识能对境分别。 言根者。 如镜之光也。 识能分别光中所现之像。 妍丑不同也。 且如眼根见色。 耳根闻声。 此见闻等之精明任运览境者。 属根。 初念分别者。 属识之见分。 流入第二念。 落于名言美恶妍丑者。 属第六同事意识。 未落名言。 属前五识。 是故前五之相分。 皆是有本质之性境。 属现量也。 若落第二念。 虽有名言。 亦属现量本有之性境。 是第六识之相分耳。 乃托第八无本(质境)上。 自变其境。 以为所缘。 非缘第八无本之实境。 以无本之实境属第八之相分故。 故永明云。 八识之宗。 何成教训。 能所未分。 是非焉运。 初依转识之内。 忽起见心。 俄关现识之中。 倏呈相分。 光销积翳。 影现重昏。 澈古而真源不散。 该今而妙用常存。 八万四千之教乘。 苗抽性地。 三十七品之道树。 果秀灵根。 即此之谓也。 譬如一面铜镜。 铜之坚性。 比证自证分。 镜之铜体。 比自证分。 铜镜之光。 比见分。 光所现之像。 比相分也。 心王既尔。 心所例然。 四分之说。 概如是而已。 性心说性字。 原是人人同有。 物物不无。 只因众生迷堕。 障却本来。 随缘颠倒。 认相起灭。 如失路人。 忘记家乡。 落在荆棘坑阱。 去又去不得。 回又回不得。 惶骇昏瞶。 自仆自立。 总无出头处。 经云。 如婴儿失母。 此语极切。 世尊发大慈悲。 直指心源。 令人步步追寻。 还源返本。 一旦省悟。 正如识路归家。 婴儿见母。 其悲感欢庆。 无可譬喻。 无可形容。 无可思议。 无可拟会。 妙明圆觉。 无灭无生。 非无生灭。 故证取无生。 无果无因。 非无因果。 故证取无果。 学者直须发大勇猛。 蓦直前去。 有时醒然。 有时瞶然。 有时扰然。 有时寂然。 一任生灭灭生。 生生灭灭。 迷觉觉迷。 迷迷觉觉。 总不须拟议。 不须体会。 到功行圆满。 瓜熟蒂落。 那时本来自现。 本来却只如是。 目原是目。 耳原是耳。 人原是人。 物原是物。 一任有情无情。 有相无相。 各归本性。 同入般若涅槃。 共证圆觉。 各证圆觉。 各具妙明。 共具妙明。 说本来面目四字。 同于戏论。 此如来说法。 第一义谛。 非声闻缘觉所能取证。 亦不可认作拈花微笑。 为教外别传者。 且只向这里究去。 自然得个消息。 却又不是向这里。 讨得消息出也。 心者。 前性字。 是万物之同归。 此心字。 是众生各具。 只因凡夫误认知觉作心。 因知觉遂成系缀。 因系缀。 遂成执着。 因执着。 遂成分别。 因分别。 遂成颠倒。 灵根一昧。 尘境纷纭。 宿业现前。 迷失本体。 不知这个心。 却本是虚明圆妙。 任是千圣出世。 并不增一些灵光。 任是六道现前。 并不减一些妙性。 湛然寂然。 任行任住。 湛然处。 如日月普光。 寂然处。 如阴阳运行。 行处如风转云。 住处如水澄波。 学者但向一念未起。 一物未对时。 极力参寻。 任他参寻不出。 到底一力参寻。 于万念纷起。 万物杂陈时。 极力体验。 任他体验不出。 只是一力体验。 久之又久。 一旦豁然。 正如一圆宝镜。 具足光明。 任你业山欲海。 一例照了。 毫无滞染。 任你梵天净土。 一例看破。 毫无系恋。 这光明并非从内生。 亦非从外来。 任是天魔外道。 总逃不出。 任是菩萨大乘。 亦逼不入。 长寂长照。 长显长隐。 这事必须参会。 却用不着参会。 极须修持。 却用不着修持。 经云。 迷时师度。 悟时自度。 佛度众生。 众生度佛。 学者当下领会。 便不妨立地成佛。 且如诸佛师。 若其不然。 亦不妨向漆桶中。 任坐百劫千劫。 但可惜当面错过。 枉自蹉跎。 正世尊所谓可怜悯者耳。 发布时间:2024-05-14 14:07:2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