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素食是关于慈悲的修行 内容: 在汉地,不少人热衷受菩萨戒,却不知,其关键是菩提心。 如果不曾发起菩提心,只是有名无实的菩萨。 所以,受菩萨戒并不意味着我们有了更高的级别,而是意味着我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和声闻戒的偏向止恶不同,菩萨戒包括止恶、行善、利他三个方面,分别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也就是说,作为菩萨行者,不止恶要犯戒,不行善要犯戒,有机会帮助众生却不闻不问也要犯戒。 大乘佛教中,任何一法都离不开菩提心,离不开慈悲,而素食正是关于慈悲的修行。 只要做出这个选择,不必另花时间,就可以日日修、月月修、年年修。 儒家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贪生怕死,因为自己会感到害怕,就要将心比心,不再把这种恐惧带给众生,而是给它们以关怀,以慈悲。 所谓慈悲,慈是予乐,悲是拔苦。 一方面创造条件,使众生获得快乐;一方面施以援手,将众生从痛苦中拯救出来。 从发起菩提心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坚持不懈地拔苦与乐,最终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 这种大是有标准的,就是对任何众生都能生起平等的慈悲。 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是你不愿慈悲的,就说明慈悲的修行尚未圆满。 如何将我们现前充满分别而微不足道的慈悲扩大到无限? 佛教中有四无量心的修行,就是将慈悲喜舍四种心逐渐扩大至无量,具体内容是: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慈),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悲),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身心怡悦(喜),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舍)。 如果觉得这种修习不够具体,可以多听听《慈经》。 在听的过程中随文入观,把经中所说的每句话变成自己的愿望:愿我远离痛苦,愿我的父母远离痛苦,愿我的朋友远离痛苦,乃至愿天下众生远离痛苦。 这种思维需要不断重复,每天这样提醒自己,慈悲就会随之增长。 慈悲是菩提心的生起之因。 有了慈悲心,才会真诚地利益大众。 反过来,菩提心又是慈悲的圆满之因,有了菩提心,才能使有限的慈悲扩大为无限。 《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 告诉我们:佛菩萨所成就的菩提果,离不开众生这个土壤。 惟有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慈悲心才能不断成就,乃至圆满。 而从世间法来说,慈悲心增长了,福报就会增加,事业就会顺利,众生就会越来越喜欢我们。 所以说,慈悲心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大乘佛教之所以禁止肉食,就是因为重视慈悲的修行。 不仅自己要走向解脱,还要和一切众生广结善缘。 如果伤害众生,以众生为食,何以度化他们? 所以,素食是培养慈悲的直接途径,也是对大乘精神的切身实践。 发布时间:2024-04-30 10:46:3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1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