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唯识学的业报论 内容: 唯识学的业报论生命的长河,前后相续不断,无始无终。 众生在三界五趣中轮转不息,舍此报,趣彼报,全凭业力决定,故“业报论”(亦称业感缘起)为佛教的中心思想。 一、苦集灭道佛在菩提树下静坐成道后,首先于鹿野苑中,对五比丘演说四谛法。 四谛中苦、集为世间因果,灭道为出世因果。 佛说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是一切法的缘起法则,据此法则,才有一切因果现象。 众生的生死轮转,是因果相续,既非无因论,也非断灭论。 苦:三苦、八苦,乃至一百零八苦。 集:(1)烦恼(亦称惑)贪、瞋、痴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 (2)业:即行为,有善业、恶业、不动业。 灭:灭除烦恼痛苦证得的涅槃。 道:戒定慧三学或八正道。 此中集为苦之因,道为灭之因,苦为集之果,灭为道之果。 由四谛开衍出十二因缘流转门和还灭门。 流转门:建立三世两重因果:即过去二因;无明、行。 现在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 现在三因:爱、取、有。 未来二果:生、老死。 还灭门:若以出离心修道,则无明灭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证得解脱。 闻佛四谛教而开悟证道的曰声闻,观十二因缘而开悟证道的曰缘觉或独觉。 二、大乘唯识论生死流转的道理《唯识三十颂》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前二句是明有情生死相续的原因,后二句是明相续的形相。 诸业习气:即有漏的善业不善业的种子。 二取习气:即见分相分所熏诸法的种子(见为能取,相为所取),又称名言种子。 名言种为亲因,亦称质料因;业种为增上缘,亦称组合因。 由此诸业习气的缘,和二取习气的因,“俱”谓同时而有,互相扶助,故生起异熟的果报。 又约两世一重因果的十二有支来讲:(一)无明:与第六意识相应,于诸谛理,迷闇为性,分二:1. 迷于因果,曰异熟愚;2. 迷于解脱,曰真实义愚。 迷于因果发非福业;迷于解脱,生福业和不动业。 (二)行:以第六意识思心所为体,发福(善),非福(不善),不动(世间禅定)的有漏三业。 (三)识:是未来三界的总报果体,为生真异熟的第八识种子。 (四)名色:属异熟无记的五蕴种子(除未来第八识、六根、触、受)。 (五)六处:为能生未来异熟无记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处种子。 (六)触:为生未来异熟无记(赖耶体)的触心所之种子。 (七)受:为生未来异熟无记的受心所种子。 以上识等五支,是能生异熟果的“名言种子”,行支即是业种子。 (八)爱:是与第六识相应俱生的下品贪爱。 (九)取:是与第六识相应俱生的上品贪爱,及一切烦恼。 以上爱取两支,名“润生惑”,行支及识等五支种子,必须在临终时受此两支数:滋润,才能生起现果。 (十)有:行等六支种子,经过润缘后,具有招感当果的力量,当来果报即生,名有支。 (十一)生:从母胎初生,其报体的五蕴还未衰老之前的阶段。 (十二)老:从衰老到死。 十二支中,无明,行为能引支;识、名色、六入、触、受、为所引支。 爱、取、有三为能生支;生、老死为所生支。 前十支是因,后二支是果。 约过现门说,前十因是过去世,后二果是现在世。 若约现未门说,则十因是现在世,二果是未来世。 十二有支,不出惑、业、苦三类,行有二支属业;无明、爱、取属惑;识等五支及生、老死二支属苦。 业种,属业习气;惑与苦,属二取习气;惑为能取,苦为所取(取者、执着、贪爱、追求)。 前世的业力感今世的果;今世异熟果虽尽,又由新熏的名言种和业种,能招感未来的果报,故有情相续轮转无穷。 三、业力不灭,是佛教的根本定律在自然科学中,物质不灭和能量不灭两大定律是自然科学的两大支柱。 业力不灭,业感缘起,则是佛教生命学说的两大支柱。 业是指生命的精神的活动和行为。 如果这个业是虚幻不实的,没延续性的,那么过去就不会延伸到今天,人类文明也谈不上积累。 没有这个原则,人们就不可能感知,记忆和回忆,更谈不上发明和创造;受、想、行、识这四大功能,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这个业力,与物质和能量一样,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或寄寓于其它形态之中。 并因业感缘起故,运转为十二缘起,构成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一条生命的环链。 大乘唯识学的业报论,阐扬了这种奥义的精华。 2004年元月讲于重庆慈云寺 发布时间:2024-04-26 13:19:2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