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星云大师:《六祖坛经》(二) 内容: 《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一部经典。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坛经》可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故法海于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 第三部分,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著作唯一被尊称为“经”者。 六祖惠能大师(西元638—713年),祖籍河北燕山,岭南新州(广东新兴)人,俗姓卢。 幼丧父,家贫,鬻(yu)薪事母。 偶闻诵金刚经,萌出家之志,遂投五祖弘忍座下,并嗣其法,后于韶阳曹溪宝林寺树立法幢,大弘禅宗顿悟之旨,为达摩祖师入东土后之第六代祖师,世称六祖大师。 第一行由品经文. 注释星云大师讲解《六祖坛经》 第一行由品【经文】时①大师②至宝林③,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④讲堂为众开缘说法。 师陞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⑤!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识! 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⑥百姓。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 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⑦来。 其寺是五祖忍大师⑧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 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 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 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⑨,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獦獠身与和尚⑩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能,不离自性,即是福田⑾。 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 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⑿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 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⒀,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汝等各去自看智能,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⒁,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 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 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 神秀⒂上座⒃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 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 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 若不呈偈,终不得法。 大难! 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⒄卢珍画‘楞伽经变相⒅’及‘五祖血脉图⒆’流传供养。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 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 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 ’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但留此偈,与人诵持。 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门人诵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能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 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 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 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⒇;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上人! 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21)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22),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 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 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 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23)?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 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24)则止,遇会(25)则藏。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 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 如是! 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汝去三年,吾方逝世。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廋岭。 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麤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 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 ’能隐草莽中。 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 行者! 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26)则止,遇蒙(27)则居。 ’明礼辞。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 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 ’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时有风吹旛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旛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 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28),作五逆罪(29),及一阐提(30)等,当断善根佛性否?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蕴之与界(31),凡夫(32)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 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33)。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 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 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34)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注释】①时:同于佛经上的“一时”,指的是时间,但没有明确的年月日。 依法海旧序推定为唐高宗仪凤二年龄(六七七)春天。 ②大师:大师的称谓,是源于佛的十种尊号中的“天人师”,通于凡圣,是指德学堪做众生楷模的人。 这里是指六祖惠能。 ③宝林:即宝林寺,位于广东省韶州府曲江县南六十里的南华山。 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创建,三年落成。 ④大梵寺:位于广东韶州府曲江县的河西。 ⑤善知识:能够引导众生离恶修善,入于佛道的人,都可称为善知识。 这里指听讲者的代称。 ⑥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 ⑦东禅寺:位于湖北黄梅县西南,又称莲华寺。 为禅宗五祖弘忍的道场,也就是五祖传授衣钵给六祖惠能的地方。 ⑧忍大师:即五祖弘忍,湖北省黄梅县人,生于仁寿元年(六○一),示寂于成亨五年(六七四)。 五祖于黄梅县的东山营建东禅寺,大弘禅法,因此时人又称弘忍为“黄梅”。 ⑨獦獠:隋唐时指岭南以打猎为生的少数未开化蛮族,这里是指北方人鄙视南方人的称呼。 ⑩和尚:指德高望重的出家人。 又作和上。 是弟子对师父的尊称。 ⑾福田:田有生长的意思。 谓供养三宝、父母、师长或贫病者,能使我人积聚福德,犹如在田中种植谷物,必有收获,所以称为福田。 ⑿行者:泛指一般佛道的修行者,又称行人、修行人。 如:修念佛法门的人,称“念佛行者”;密教中,诵持真言、修供养法等真言门的修行者,称为真言行者;专持《法华经》的行者,称法华行者。 禅林中,行者是指未出家而住于寺内帮忙杂务的人,其中,有剃发出家,也有尚未剃发而携家带眷的人。 ⒀堂前:佛殿称做佛堂,参禅的地方称做禅堂,说法的地方称为法堂。 这里的“堂前指的是五祖弘忍大师上堂普说的法堂前。 ⒁衣法:衣指出家人披搭的袈裟,法指佛陀一脉相传的正法。 内传正法以印证如来佛心,外传衣以表征师承的真实不妄。 ⒂神秀:俗姓李,洛阳尉氏人,生于隋末,少时博览经史,聪敏多闻。 依五祖弘忍出家。 五祖入灭后,师迁江陵当阳山传法,僧俗靡然归其德风,道誉大扬。 久视元年(七○○)受武则天的诏见,敕封他为长安、洛阳两京的法主,尊为武则天、中宗、睿宗三帝的亲教师。 神龙二年(七○六)示寂,谥号“大通禅师”。 师阐扬禅旨,力主渐悟之说,南宗惠能大师则主顿悟,所以禅史上有“南顿北渐”之称。 ⒃上座:又称长老、首座、尚座、住位等。 指法腊高居上位的僧尼。 依《异门足论》载,上座有三等:生年上座,年既高,具戒又久;世俗上座,智富、族胜、财大等;法性上座,阿罗汉证法性理,为大众所推举。 ⒄供奉:官名。 唐朝时,凡擅长文学、美术或其它技艺的人,得延聘于宫廷内,给事左右,封为“供奉”。 ⒅变相:将佛陀说法的地点、人物、经义等,以图画的形式绘制而成,称为“变相”或“经变”。 ⒆五祖血脉图:血脉图,指传法的世系图。 这里指将初祖达摩至五祖弘忍的嫡传世系谱绘成图象。 ⒇恶道:随顺恶行而趣向恶途。 依佛经所说有三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 (21)上人:智德兼备,可为大众师范的高僧。 依《释氏要览》卷上说,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众人之上者为上人。 又一般对出家人也尊称为“上人”。 这里的上人,是指那引领惠能大师到神秀偈前的童子。 (22)别驾:官名,又称别驾从事史,为州刺史的佐史;刺史出巡时,另乘传车随行,故名别驾。 (23)肉身菩萨:以父母所生的身躯而能达到菩萨位者。 《坛经》大师事略说,刘宋求那跋陀罗三藏悬记六祖为肉身菩。 (24)怀:即怀集,县名。 属广西苍梧道。 (25)会:即四会,县名。 属广东粤海道。 (26)袁:即江西袁州。 今属江西宜春县。 (27)蒙:即蒙山。 位于江西境内。 (28)四重禁:指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戒。 此四戒称为四重禁,为极重罪。 (29)五逆罪: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此五种逆恶之罪过,称为五逆罪。 (30)一阐提:又作不信正法者。 不信诸佛所说教戒,断灭一切善根的人。 (31)蕴之与界:蕴指五蕴:色、受、想、行、识。 界,指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和合而成。 蕴之与界,即是指五蕴和十八界。 (32)凡夫:又作异生。 迷惑事理,流转生死、住不正道的人,称为凡夫。 (33)东山法门:指五祖弘忍所传授的禅法。 因五祖所住的黄梅山位于湖北黄梅县东,故称东山。 (34)圣人:指证得无漏智者,如佛、菩萨、四果圣贤,或对高僧大德的尊称。 也就是智能卓越、人格完善、能力最高强的人。 星云大师讲解《六祖坛经》 第一 行由品【译文】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入山礼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法要。 六祖登坛陞座时,闻法的人有韦刺史和他的部属三十多人,以及当时学术界的领袖、学者等三十多人,暨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向六祖大师礼座,希望听闻佛法要义。 六祖对大众说:“善知识! 每个人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用此清净的菩提心,当下就能了悟成佛。 善知识! 先且听我惠能求法、得法的行由与经历事略:我的父亲原本设籍范阳,后来被降职流放到岭南,于是作了新州的百姓。 我这一生很不幸,父亲早逝,遗下年老的母亲和我相依为命。 后来迁移到南海,每天只靠卖柴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困苦。 有一天,有位顾客买柴,嘱咐我把柴送到客店去。 客人把柴收下后,我得了钱退出门外时,看见一位客人正在读诵佛经。 我一听那位客人所诵的经文,心里顿时豁然开悟,于是问那位客人说:‘请问您诵念的是甚么经? ’客人答说:‘《金刚经》。 ’我再问他:‘您从那里来? 如何得以持诵这部经典? ’客人答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是弘忍大师住持教化的道场,跟随他参学的门人有一千余人。 我就是去东禅寺礼拜五祖,而听受此经的。 大师经常劝出家、在家二众说,只要持诵《金刚经》,自然就能够见到自心本性,当下就能了悟成佛。 ’我听了客人的这一番话,也想去参拜五祖。 由于过去结下的善缘,承蒙一位客人给我十两银子,教我备足母亲的生活所需,然后就到黄梅县参拜五祖。 我将母亲安顿好了以后,辞别母亲,不到三十多天,就到黄梅礼拜五祖。 五祖见了我就问:‘你是甚么地方的人? 来这里想要求些甚么? ’我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的百姓,远道而来礼拜大师,只求作佛,不求别的。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呢? ’我说:‘人虽有南北的分别,佛性根本没有南北的分别! 獦獠身与和尚身虽然不同,但是本自具有的佛性又有甚么差别呢? ’五祖还想和我多谈些话,但看见徒众随侍在左右,于是命令我跟随大众去作务。 我问:‘惠能禀白和尚! 弟子自心常常涌现智能,不离自性,这就是福田。 不知和尚还要教我作些甚什么事务? ’五祖说:‘你这獦獠根性太利,不必再多说,到槽厂作务去吧! ’我退出后,来到后院,有一位行者叫我劈柴、舂米,就这样工作了八个多月的时间。 有一天,五祖到后院来,看到我就说:‘我想你的见解可用,只是恐怕有恶人对你不利,所以不和你多说。 你知道吗? ’我回答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心意,所以一直不敢走到法堂前来,以免引人生疑。 ’有一天,五祖召集所有的门下弟子,‘我向你们说:世间的众生在生死苦海里沉沦,如何解脱生死,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 你们整天只知道修福,不知道要求出离生死苦海。 自己的真心本性如果迷而不觉,只是修福,又如何能得度呢? 你们各自回去观照自己的智能,看取自己本心的般若自性,然后各作一首偈颂来给我看,如果能悟得佛法大意,我就传付衣法给你,作为第六代祖师。 大家赶快去! 不得延迟停滞! 佛法一经思量就不中用! 如果是觉悟自性的人,一言之下自能得见。 这样的人,即使在挥刀作战的紧急关头,也能于言下立见自性。 ’大众听了五祖的吩咐后退下,彼此互相商量说:‘其实我们大家也不必去澄静思虑,费尽心力地作偈子,因为即使呈了偈子给和尚看,又有甚么用呢? 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不用说,一定是他中选。 如果我们轻率冒昧地去作偈子,那只是枉费心力罢了。 ’众人听到这些话以后,全都止息了作偈子的念头,大家都说:‘我们以后就依止神秀上座好了,何必多此一举去作偈子呢? ’神秀也暗自在想:‘他们都不呈偈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所以我必须作偈呈送给和尚看;如果我不呈偈,和尚如何能知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 我呈偈的用意,如果是为了追求佛法,那就是善的;如果是为了觅求祖位,那就是一种恶行,这和一般处心积虑地贪图圣位的凡夫心又有甚么不同呢? 如果我不呈偈请和尚印证,终究不能得法。 这件事实在是教人为难! 教人为难啊! ’在五祖法堂前,有三间走廊,原本准备延请供奉卢珍居士来绘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以便后世有所流传,有所供养。 神秀作好了偈颂以后,曾经数度想呈送给五祖,但走到法堂前,总是心中恍惚,汗流全身,想要呈上去,却又犹豫不决。 就这样前后经过了四天,共有十三次未得呈偈。 神秀于是想到:‘不如把偈颂写在法堂前的走廊下,由和尚自行看到,如果和尚看了以后说好,我就出来礼拜,说是我神秀作的;如果说不好,那就只能怪自己枉来山中数年,空受众人恭敬礼拜,还修甚么道呢? ’于是,就在当天夜里三更时分,神秀不使人知,悄悄地走出房门,自己掌灯,把偈颂写在南廊的墙壁上,以表露他心中的见解。 偈颂说:身体是菩提树,心灵如明镜台,时时勤加拂拭,勿使惹着尘埃。 神秀写好偈颂以后,便回到自己的寮房,全寺大众都不知道这件事。 神秀又想:‘明天五祖看见这首偈语,如果欢喜,就是我与佛法有缘;如果说不好,自然是我自己心里迷误,宿昔业障太过深重,所以不该得法。 五祖的圣意实在是难以揣测啊! ’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不安,一直到五更时分。 其实,五祖早已知道神秀还未入门,不曾得见自性。 天明后,五祖请卢供奉来,准备去南边走廊墙上绘画图相。 这时忽然看到神秀那首偈颂,于是对卢供奉说:‘供奉! 不用画了,劳驾你远道而来。 经上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 所以只留下这首偈颂,让大众诵念受持。 如果能够依照这首偈颂修行,可免堕入三恶道;依照这首偈颂修行,也能获得很大的利益。 ’于是告诉弟子们应当对偈焚香恭敬礼拜,大家都诵持这首偈颂,就可以见到自性。 弟子们读诵此偈后,都赞歎说:‘很好! ’夜半三更,五祖把神秀叫进法堂,问道:‘那首偈颂是你写的吗? ’神秀答道:‘确实是弟子所作,弟子不敢妄求得祖位,只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一点智能? ’五祖说:‘你作的这首偈子还没有见到自性,只是门外汉一个,未曾进门入室。 这样的见解,要想用它来觅求无上菩提,终究不可得。 无上菩提必须言下就能认识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 在一切时中,念念都能见到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切万法无滞无碍;只要能认识真如自性,自然一切法皆真,一切的境界自亦如如不动而无生无灭。 这如如不动的心,就是离绝人我、法我二执而显现的真实性。 若是这样见得,即是无上菩的自性了。 你暂且回去思惟一两天,再作一偈送来给我看,如果你的偈能入得门来,我就把衣法传付给你。 ’神秀行礼退出。 又经过几天,神秀仍然作不成偈,心中恍惚,神思不安,好像在梦中,行走坐卧都闷闷不乐。 又过了两天,有一童子从碓坊经过,口中诵念着神秀的偈,我一听就知道这首偈还没有见到自性。 虽然我不曾蒙受教导,但是早已识得佛法大意,就问童子说:‘你诵的是甚么偈呢? ’童子说:‘你这獦獠不晓得,五祖大师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生死;大师要传付衣钵佛法,所以命门人作偈来看,如果悟得大意,就传付衣法,让他作第六代祖师。 神秀上座在南边走廊的墙壁上写了这首无相偈,大师教众人都诵念,说依这首偈去修持,可得大利益。 ’我说:‘上人! 我在这里舂米已经八个多月了,不曾走到法堂前,请上人也能引导我到偈颂前去礼拜。 ’童子引我到偈颂前礼拜,我说:‘惠能不认识字,请上人替我读通一遍。 ’这时有位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朗诵。 我听了以后,对张别驾说:‘我也有一首偈,希望别驾代为书写。 ’张别驾说:‘你也会作偈,这倒是稀奇! ’我对张别驾说:‘要学无上正觉,不可轻视初学。 下下等的人也会有上上等的智能;上上等的人也会有没心智的时候。 如果随便轻视人,就会有无量无边的罪过。 ’张别驾说:‘你就把偈语念诵出来吧! 我为你写上,将来如果你得法,务必先来度我,请不要忘了我的话。 ’我的偈颂是这样说的:菩提本来没有树,明镜本亦不是台,自性原无一物相,何处惹着尘埃来? 这首偈写就以后,五祖的门下弟子无不赞叹惊讶,相互议论说:‘真是奇怪啊! 实在不能单凭相貌来看人哩! 为何才没多久的时间,他竟然成就了肉身菩萨? ’五祖看到大家这样大惊小怪,恐怕有人对我不利,于是就用鞋子擦掉了这首偈语,说:‘也是没有见性! ’大家以为真是这样。 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碓坊,看见我腰上绑着石头正在舂米,说:‘求道的人为了正法而忘却身躯,正是应当这样! ’于是问我说:‘米熟了没有? ’我回答:‘早就熟了! 只是欠人筛过。 ’五祖于是用锡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而后离开。 我当下已领会五祖的意思,于是在入夜三更时分,进入五祖的丈室。 五祖用袈裟遮围,不使别人看到,然后亲自为我讲说《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我就在这一句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真理。 于是我向五祖启陈说:‘原来自性本来就是如此清净的呀! 原来自性本来就是没有生灭的呀! 原来自性本来就是圆满具足的呀! 原来自性本来就是没有动摇的呀! 原来自性本来就能生出万法的呀! ’五祖听了,知道我已悟得自性,便对我说:‘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心,即使多闻佛法也没有益处。 如果能认识自己的本来心,见到自己的本来自性,即可称为调御丈夫、天人师、佛。 ’我在三更时分受法,所有的寺众都不知道,五祖就把顿教心法及衣钵传授给我,并且嘱咐我说:‘你已经是第六代祖师了,要好好地自行护念,广度众生,将此心法流传到后世,不要使它断绝! ’听我说偈:‘众生田中下佛种,因地成熟佛果生;无情亦是无佛种,无佛种性无佛生。 ’五祖又说:‘过去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师承为世人所未信,所以要传这个衣钵作为凭证,代代相传。 其实佛法则在以心传心,都是要使人自己开悟,自己得解。 自古以来,诸佛只是传授自性本体,诸师只是密付自性本心。 衣钵是争夺的祸端,止于你身,不可再传! 如果继续再传衣钵,必将危及生命。 你必须赶快离开这里,恐怕有人要伤害你。 ’我听了后,问五祖说:‘我应该向甚什么地方去弘法度众呢? ’五祖说:‘你到广西怀集的地方就可停留,到广东四会的地方则隐藏。 ’我在三更时分领得衣钵后,对五祖说:‘我原是南方人,向来不熟悉这里的山路,如何才能走到江口呢? ’五祖说:‘你不必忧虑,我亲自送你去。 ’五祖一直送我到九江驿,让我上船,五祖自己把橹摇船。 我说:‘和尚请坐! 弟子应该摇橹。 ’五祖说:‘应该是我度你。 ’我说:‘迷的时候由师父度,悟了就要自己度;度的名称虽然一样,但它的用处不一样。 我生长在偏远的地方,讲话的语音不正,承蒙师父传授心法,现已开悟,只应自性自度。 ’五祖说:‘是的! 是的! 以后佛法要靠你弘传。 三年以后,我就要示寂,你要珍重,一直向南走,也不要急于说法,佛法是很难兴盛起来的。 ’我辞别了五祖,动身向南方走,大约经过了两个月的时间,到了大庾岭。 有数百人从后面追赶而来,想要夺取衣钵。 其中有一位僧人,俗姓陈,名叫惠明,在家时曾经做过四品将军,性情粗鲁,参禅求道的心却很积极。 他急着要追寻我,比其它人先一步追上了我。 我把衣钵扔在石头上,说:‘这袈裟是代表传法的信物,可以用暴力来争夺吗? ’说完我就隐避到草丛中。 惠明赶到,提拿衣钵不动,于是大声喊道:‘行者! 行者! 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夺衣钵而来。 ’于是我从草丛中走出来,盘坐在石头上。 惠明作礼,说道:‘希望行者为我说法。 ’我说:‘既然你是为求法而来,先要屏除心识中的一切缘影,不要使有一念生起,我再为你说法。 ’惠明默然而立。 经过许久,我说:‘不思量善,不思量恶,就在这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呢? ’惠明在此言下忽然契悟,又再问道:‘除了已经说过的密语、密意以外,还更有其它的密意吗? ’我说:‘既然已经对你讲了,就不是秘密。 你如果能反观自照,究明自性的本源,秘密就在你身边。 ’惠明说:‘我虽然在黄梅五祖座下参学,实在未曾省悟自己的本来面目,今承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只有自己知道。 现在行者就是我的师父了。 ’我说:‘既然你这样说,我和你同以黄梅五祖为师,好好自行护念。 ’惠明又问:‘我今后要向甚么地方去呢? ’惠能说:‘你到江西袁州的地方就可以停止,到蒙山的地方就可以安住。 ’于是惠明作礼辞别而去。 后来我到了曹溪,又被恶人追寻,于是就在四会避难,隐藏在猎人队中十五年。 在这期间,我时常随机为猎人说法。 猎人常令我守网,每当我看见禽兽落网被捕,便将牠们统统放生。 每到吃饭的时候,我就以蔬菜寄煮在肉锅中,有人问起,就对他说:‘我只吃肉边的蔬菜。 ’有一天,我暗自在想:‘应当是出来弘法的时候了,不能永远隐遁下去。 ’于是我离开了猎人队,来到广州法性寺,遇上印宗法师正在讲《涅槃经》。 当时有一阵风吹来,旗幡随风飘动,一个僧人说这是‘风动’,另外有一个僧人则说是‘幡动’,两个人为此争论不休。 我走上前向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在动。 ’大众听到了,都十分惊异。 印宗法师请我坐到上席,询问佛法奥义。 他听我说法,言辞简洁,说理透彻,并非从文言字句中来,于是问道:‘行者一定不是平常人! 很早就听说黄梅五祖的衣法已经传到南方,莫非就是行者吗? ’我说:‘不敢! ’于是印宗法师向我作礼,请我出示五祖传授的衣钵给大家看。 印宗法师又再问说:‘黄梅五祖传付衣法时,有甚么指示吗? ’我说:‘指示是没有,只讲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印宗法师问:‘为甚么不论禅定与解脱呢? ’我说:‘因为讲禅定解脱,就有能求、所求二法,这就不是佛法;佛法是没有分别对待的不二之法。 ’印宗法师又问:‘甚么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呢? ’我说:‘法师讲的《涅槃经》,阐明佛性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 譬如高贵德王菩萨问佛陀说: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不信佛法的一阐提,是否就永断善根佛性了呢? 佛陀说:善根有二种,一是常,二是无常,佛性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因而说为不断,这就名为不二之法;一是善,二是不善,佛性是非善也非不善,因此名为不二之法。 五蕴与十八界,凡夫见之为二,有智能的人通达事理,知其性本无二无别,无二无别的性就是佛性。 ’印宗法师听了我所说的法,心生欢喜,合掌恭敬地说:‘我给别人讲经,犹如瓦片石砾;仁者论述义理,犹如那精纯的真金。 ’于是为我剃除须发,并且愿意事奉我为师。 我就在智药三藏手植的菩提树下开演东山顿宗法门。 我自从在东山得法以后,受尽辛苦,生命时刻处在危险之中。 今天能够和刺史官僚及僧尼道俗同在此法会中,无非是多劫以来所结的法缘,也是宿昔供养诸佛,共同种下的善根,方能听闻这顿教得法的因缘。 教法是过去的圣人所传下来的,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聪明智能。 愿意听闻古圣教法的,各自先行净心;听完之后,各自去除疑惑,就像过去的圣人一样没有差别了。 ”大众听完惠能大师的说法后,心生欢喜,作礼而去。 发布时间:2024-04-22 09:30:2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