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 内容: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 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段故事佛陀虽已成佛,但在示现人间的过程中也曾碰到九种困难让他困扰、烦恼。 当佛陀还是太子时,为了修行,离开了皇宫,五年的参访、六年的苦行,这些都只不过是现八种相于人间,用以引导弟子如法修行就可以成佛的方法。 在修行中,太子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迟了六年才成道。 六年的苦行,让他受尽了折磨,也碰到很多魔眷来扰乱。 佛陀问弟子们:「为什么我修行的过程,花了那么多的时间? 碰到那么多的困难? 尤其是天魔来扰乱那么久,因缘从何来? 你们知道吗?」弟子答:「不知,请佛陀慈悲开示。」佛陀说:「迦叶佛的时代,有二位很要好的朋友,从小到大,两人感情很好,他们不管是志向、行动、兴趣,都很契合。 有一位叫护喜,他在外面听人说,迦叶佛福慧威德无量,正在化度人间;他听了很欢喜,知道有这么好的法,有尊贵的佛在人间,心想绝对不可错失良机,要赶快去亲近佛陀。 但是他也不愿意他的朋友火曼错过时机。 他欢喜雀跃地来到火曼的家,对他说:「我得到天大的好消息!」朋友问:「是什么好消息?」他回答:「很难得的世间圣人迦叶佛,他已来到我们的城市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我们也应该赶紧去赴会,以接受佛陀智慧的洗礼!」火曼说:「有什么好看? 有什么好听? 只不过是一个秃头道人!」护喜看到他没有一点儿兴趣,也不欢喜,于是等了三天。 那时,护喜还是不断听到大家的赞叹,他又赶快去向火曼说:「走! 赶快去,机不可失,时光易逝,机会难得呀! 要赶快把握时间。」但是,好朋友还是一样的态度非常的轻视,也非常的傲慢。 他说:「没什么好听啦! 再讲也是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这些我们都知道了。」又再拖了三天的时间。 护喜越想越不对劲,一眨眼六天的时间已经过去,再拖下去,机会就错失了;所以,又再去找火曼。 火曼还是摆出很骄傲的态度,护喜禁不住火气上升,抓起他的头发,拽紧他的头发说:「由不得你不去,走! 跟我走!」火曼发现护喜这么认真地要勉强他去,心想:或许真的值得去吧! 他明白应该前去拜访这位世上稀有的圣人。 他向护喜说:「请把我的头发放开,我跟你去就是了,不要生气啦!」于是,雨人欢欢喜喜地到迦叶佛的面前,护喜向佛跪拜顶礼,火曼看到护喜的虔诚,也一样跟着跪下礼拜。 那时,护喜就向迦叶佛说:「佛陀,我这位朋友不知什么是珍贵的佛法,不知道惜缘,请佛慈悲开示化度他,让他提起虔诚之心,奉行佛法。」那时,迦叶佛看到这两位好朋友能互相鞭策成就,他赞叹护喜,然后开示很多的妙法,来转动火曼的心。 释迦牟尼佛说:「那位火曼就是现在的我释迦佛,当时的护喜就是最初助我越城的天子,他引导我,让我的马腾空越过城去,走出城门。」佛陀又说:「因缘一点也不能放松,一点也不能出差错,那时我只不过一时怠慢,时间浪费了六天,就招来生生世世都有六年的困扰,一直到现在成佛,这一世也碰到六年的苦行,拖延了六年的时间。 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好好坚守道心呀!」这就是佛陀成佛之前的六年障碍,原来也是有其因缘:佛陀是出世的圣人,还是要承受因果,何况我们尚是凡夫。 初发心只要方向正确,便要步步精进,甚至要感恩周围的环境未障碍我们:最怕的是自己心生障碍和烦恼。 除了要自我排除烦恼,也要己度度人。 金地藏的故事佛陀住世时,有四大菩萨协助应化人间;他们分别是: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大愿地藏。 直到佛陀灭度后,他们还是本着那分悲智愿力,不断在人间显迹,救度众生。 在中国有十分著名的四大名山,即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这四座名山就是四大菩萨在中国显迹、度化的道场。 而九华山是地藏菩萨所显迹的地方。 地藏菩萨在九华山显迹,大约是在释迦佛灭度后的一千五百年间,那时在新罗国就是现在的南韩,王族中有一位年轻人,名字叫金乔觉,他因喜好佛学而出家修行。 出家后他想:一定要到中国才能求得佛法。 所以,他搭船带着白狗「善听」,渡海到中国安徽省,在沿海遇到一阵大风将船吹至岸边。 这位年轻的比丘就弃船、带着白狗,向山的方向前进,不知不觉中来到山岭处,放眼一看,山下尽是一片平原,风景十分优美。 他就停留在山中以洞穴为家,而且一停留就度过了七十五年的时间。 他在山中的生活过得非常艰难,因欠缺粮食,仅以野草、山果充饥,甚至在传说中他曾吃土维生,称为「观音士」,这是传奇的记载。 不过其生活的刻苦由此可以想见。 山洞中又缺水,需要到山崖下五百公尺处才能提到一桶水,一天之内为了取水而必须上上下下,非常的辛苦。 在传奇中还有一篇小故事,有一天早上当金乔觉打坐时,忽然被一条虫咬到,他吓一跳出定后,见到一位身穿黑纱的妇人,在他面前叩头跪拜说:「非常忏悔,我的儿子不懂事,冒犯了圣体。 为了表示忏悔和恭敬之心,所以在石崖边化出一条清水,供您取用以表示他的心意。」妇人说完话即消失了,之后果然离洞口不远的山崖出现一股清水,源源不断地流下来:听说无论如何的干旱,泉水仍是不断流出,这也是传奇之一。 金乔觉比丘在九华山修行经过多年,有一群诗人到那里游山玩水,想寻找灵感作诗,忽然间在山洞口看到一口破锅子放在石头上,柴火已熄灭了。 看看锅内,只有野菜混杂着观音土,大家又探头往洞内看,原来有一位修行者在那里打坐。 大家在洞口静静地等待,一直到中午时分,修行者终于出定,走出洞来。 他看起来不太像中国人,据传奇的记载地藏菩萨的相貌很特别,他的身高约七尺高,额头很高很宽,所以那些诗人问他从何处来? 比丘即自我介绍,并说他来自新罗国。 那些诗人听了觉得很惭愧,因为他们就住在山下,竟然不知道有一位远道而来的修行者已在山上住了好多年,而让他过着这么刻苦的日子,从此那群诗人就成为他的护法,又去禀告山主闵公。 闵公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知道山上有一位有道高僧时,心里非常欢喜,于是赶紧去拜访。 看他住在那么简陋的山洞内,闵公也觉得很不忍心,因此决定和诗人们一起为修行者盖一座简单的精舍。 金乔觉比丘生活安定后,他更加用功修行、研习佛法,护法的这群人也常来请教佛法。 尤其是闵公,他非常敬重三宝,每天都要供养一百位僧众;但是,不管如何努力去邀请,总是只有九十九位,一定要专程去邀请金乔觉比丘,才会正好满一百位,长此以往金乔觉比丘经常到闵公家里应供。 闵公对这位高僧非常恭敬,于是让儿子随他出家。 有一天,闵公向金乔觉比丘说:「您应该扩大修行的道场,因为前来求法的信众愈来愈多,将来也会有人来此安住修行,是不是要扩建道场呢?」金乔觉比丘说:「只要有足够的地方就可以扩建。」闵公说:「您看,这整座九子山都是我的呀! 您需要多大的地方都可以。」金乔觉比丘说:「我只要有一件袈裟大的范围即可。」闵公说:「那一点点怎么够呢?」金乔觉比丘说:「这件袈裟的影子能盖住的地方,就够用了。」闵公不甚解地答应了。 金乔觉比丘就把身上的袈裟脱下来,向空中扬去,一阵乌云遮住了阳光,整座山被乌云遮盖犹如被袈裟遮蔽一般。 闵公既惊讶又欢喜地把整座山奉献给金乔觉比丘:这群诗人即思惟着:到底怎么为这座山命名呢? 应称为「九子山」还是「九方山」? 若以看莲花的心看这座山,它就像九瓣层叠的莲花,于是大家提议以「九华山」定名。 从那时起,护法的人愈来愈多,道场也很顺利地扩建完成,这位金乔觉大师在当时度人无数,从韩国渡海来跟随他出家修行的人也很多,而且一年年增加,后来僧众太多,发生缺粮的情况,而「僧多粥少」这句成语就由该地传衍出来。 金乔觉比丘想把僧众分一些出去,但是大家好乐佛法,虽然生活困顿,还是为法忘躯要跟随金乔觉法师,不愿离开九华山,有所谓「枯槁众生」用来形容在那儿好乐求法的人。 为什么后来大家会称他为地藏菩萨的化身呢? 因为,白天他为弟子们说法,一到黄昏时他就入定了:据说,到了夜晚九华山的周围常常会发出地狱刑具的声音。 所以,很多人传说金乔觉法师夜晚时分,会到幽冥界去度众生,所以称他为「化迹的地藏菩萨」,也有人尊称他为「金地藏」。 他自二十四岁上九华山,直到九十九岁的七月三十日圆寂:在九华山度过了七十五年的岁月,可见地藏菩萨和中国的众生特别有缘。 长者之子悔过记佛陀住世时,把辅导众生当作一种「社会心理」的治疗,人心有何病症,佛陀就针对其病加以辅导。 过去有一位长者子,是独生子,长者非常宠爱他,百般的依顺他;因此,这位长者子仗着大家对他的宠爱,完全不顾礼义,日日花天酒地,无论父母怎么劝导都没有办法改变他。 长者心想,可能是因为没有让他担负责任,所以他天天消磨时光浪费生命,倒不如把家业传给儿子,有了责任,看他是否就会安分守了? 继承家业之后,长者子不仅没有安分守己,还变本加厉,经常一出去就十天、八天不回家,又结交一群酒肉朋友,整天于声色场所流连忘返。 经过几年,家产被他喝光、赌光了,落魄得必须乞讨维生,而过去那群朋友早已不知去向,偶尔在街头巷尾相遇,请求他们接济一餐都不可得。 最后,他只好沿街乞讨,有人想施舍东西,抬头一看是他,就把东西再收回去。 过去曾被他欺侮过的人,一看到他就赶着追打,实在非常狼狈。 后来,长者之子想回家去哀求父母收容接纳他:家里即使再穷也还有三餐温饱,但是,父母也不认他了。 他听说天下最慈悲的人是佛陀,他的心胸开阔,愿意宽容一切众生。 长者子心想:我不如去投靠佛陀,皈依其座下,以后衣食就不必烦恼,也不会受欺负了。 于是,他就往佛陀的精舍出发了。 佛陀看到他,问道:「你来这里有什么事吗?」长者子说:「我已经没有居住之所,生活也没有着落,希望佛陀慈悲收留。」佛陀说:「天底下最慈悲、最关心你、最能容纳你的莫过于父母,只要你能浪子回头,父母必能再接纳你:如果心地不清净,即使在佛门,也一样藏垢不净。 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清净你的心,然后趁着父母还健在时,回去向他们求忏悔,让老人家欢喜安心。 只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勤劳,并好好孝敬父母,调和声色,选择良友、做事真诚信实,回去之后,你一定能东山再起呀!」佛陀对他谆谆教诲,长者子真的回去了。 不管父母怎么赶他走,他心里知道,天下没有比父母更慈悲的心,一时的错误,父母难免会生气:不过,父母一定会宽恕孩子,他还是很真诚地向父母忏悔。 其实,父母心里也担心万一态度太强硬,孩子会真的一去不回;但形式上总是要表现生气的样子,这是身为父母的心理。 后来,他的父母看到孩子真心忏悔了,就说:「你如果真心想回来重建家园,我们可以原谅你。」「知子莫若父」,当初长者并没有把全部的家产传给儿子,还保留部分的产业。 现在浪子回头了,长者把剩下的资财拿出来给儿子重整家业。 果然「浪子回头金不换」,他确实彻头彻尾地改过了,而且东山再起。 他非常认真工作,讲话有信用,对父母孝顺、对人礼让诚实,行为端正,更博得亲朋好友的好评;三年之后,他完全成功了,变成一个真正的孝子。 雪山仙人的故事佛陀在世时的社会状况十分复杂,所以佛陀时时教诫四众弟子要好好控制欲心。 有一天,佛陀对一位居士说了一个故事,因为这位居士的家庭面临即将破裂的边缘;由于他有了外遇,他的太大受不了,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所以,佛陀对他说了这个故事。 佛陀说「欲心」是最可怕的,不只是在家居士会被「欲」火熏心,就是修行者,哪怕他已得到神通、禅定,一旦遇到「美色」当前,定力不够的也会退失道心、迷惑颠倒。 过去有一位仙人在雪山修行,有一天,他要下山到城里采购一些油、盐、米。 那天到山下时天色已经黑了,他就在国王设于城里的房子歇息,就如同现在所谓的「招待所」,可方便远途来的人晚上住宿,那天晚上他就住在那儿。 天刚亮时,他收拾行李、整装搭起身上树皮所编的衣服,担起行李就出门了。 正当早晨,他精神很好、走路的姿态很有威仪,走到城门时,国王看到他,觉得这位修行人一副仙风道骨,令人从内心起了敬意,于是向前和他打招呼,又请他进宫内,准备了丰盛的餐点招待他。 国王看到仙人的一切举止动作都令人打从内心生出欢喜,所以等他吃饱之后就向他请法。 仙人口才很好,就将自己的心得一一传授给国王。 国王听了以后,法喜充满。 遂向仙人说:「请你不要回去,希望你留在宫中,便可以时时说法,让我了解人间以外的仙法。」这位仙人也很高兴,因为他觉得在宫中传授仙法也是好事,于是就答应国王的请求。 这一留即过了漫长的十六年,国王和仙人相处得很好,彼此都能受益。 有一天,边境的敌人来侵犯,国王将带兵去平定乱象,临出门前,国王交代一位王妃要好好款待仙人。 于是,王妃很用心地料理送仙人的三餐饮食。 有一天,王妃将中餐准备好之后,仙人迟迟未到,王妃觉得累就先用香水沐浴,沐浴后穿着单薄的衣服,斜躺在床上打盹。 当她正欲入睡时,忽然听到有脚步走近的声音,她知道仙人已经到了,赶紧要起床,而仙人已走到了门前。 匆忙之中,她一不小心让那翠薄的外衫滑落到地上,仙人在门外正好看到王妃的肌肤和身体。 他的眼睛停留在那儿,刹那间整个人眼前一片空白,只见眼前这女人细嫩白皙的躯体。 那时,王妃觉得很尴尬,赶紧将衣服搭好,请仙人进来,招待他用餐:这时虽然有满桌丰盛的食物,但是仙人却心神恍惚食之无味。 仙人吃饱以后,回到休息的地方,躺在床上时他的精神却无法专一了,心绪起伏不定。 从那天开始,他七天七夜吃不下、睡不着,躺了七天、病了七天。 当时,国王已经平乱回来,还未入宫以前,国王先在皇城的四周巡视了一遍,刚好来到仙人休息的处所,他想先看看仙人。 结果,一进去发现里面又脏又乱,看到仙人躺在床上好像病了,国王就命侍卫将里面清扫干净,然后坐在仙人的床沿,关心地问仙人:「你到底得了什么病?」仙人回答说:「国王啊! 我没什么病,但是我的思绪很纷乱烦恼!」国王又问:「你为什么会纷乱、烦恼呢?」这位仙人很老实地答说:「我看了王妃的美态,让我的心灵不安。」国王就说:「仙人啊! 只要你想要,我就将那位妃子送给你,起来吧.和我一起进宫去。」仙人就跟国王一起进宫了,国王将那位王妃召来,告 发布时间:2023-03-25 17:38:1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