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弘一法师: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别行篇) 内容: 别行篇别行篇中分为六门┬一敬佛仪相├二入寺法式├三造像塔寺├四瞻视病人├五离诸非法└六出家宗致第一门 敬佛仪相敬佛仪相中分为二章┬一先示敬仪└二正明敬相第一章 先示敬仪▲事钞云若塔庙支提受用之物、乃至拟造堂殿床座材石等已经佛像受用者。 纵使风吹雨破、当奉敬之如形像无异。 故四分中。 王以园施佛。 佛不受、当令奉僧。 何以故。 若佛园及园物、房舍房舍物、衣钵坐具针筒、便是塔庙。 一切诸天世人沙门魔梵不能受用、应恭敬如塔。 若施僧者、我在僧中。 资持释云初受用功胜中、初正明。 准前盗戒、佛受用物、乃至为佛亦不得卖易支提亦翻为庙。 故下引证。 王即瓶沙王。 施佛则永不通僧、施僧则兼通于佛。 △事钞续云增一云。 告诸比丘。 礼佛承事有五功德。 一者端正。 以见佛像、发欢喜心。 二者好声。 由见形像、口自称号南无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 三多财报。 由以华香供施故。 四生长者家。 由见形已、心无染著、志心礼故。 五命终生天。 此即诸佛常法、当如是学。 资持释云二承事感报。 五功德前四别报并列因果、后一总报通前为因故但示果。 南无经音义、翻为归礼、或云归敬、或云度我。 此即下劝修。 诸佛所行、下凡宜学。 △事钞续云智论。 礼法有三。 一者口礼。 二屈膝、头不至地。 三头至地、是为上礼。 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 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 亦云五体投地。 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肘、以手承足、然后顶礼。 后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 不相乱也 资持释云三设礼仪式中、初引三礼。 口即言相审问、名下礼。 屈膝即跪、为中礼。 头至地即稽首也。 地下示五轮。 地持语通、故引阿含续释。 五处皆圆故名五轮、四支及首名为五体。 轮则别指五处、体则通目一身。 先下正示礼仪。 正立者摄身仪也。 合掌者定心想也。 两掌相抵、指掌齐合、今人但合指耳。 屈则先下后上、起则先上后下、故注云不相乱也。 手承足者舒手仰承、表敬之极。 今人有结印者、不知法也。 世衰法丧、不识礼仪。 或览此文、宜须依准。 △事钞续云智论云。 若闻诸佛功德心敬、尊重恭敬赞叹。 知一切众生中、德无过上、故言尊也。 敬畏之心、过于父母师长君王 、利益重故、故云重也。 谦逊畏难、故云恭。 推其智德、故云敬。 美其功德、为赞。 赞之不足、又称扬之、为叹。 又云。 植佛福田者、植谓专心坚著也。 随以一善、礼诵香华等、至佛无尽。 由智胜故。 资持释云四对境用心中引论两段、前段、初三句总标。 知下牒释。 六义通是敬心。 别分三业、恭敬二字义必兼身。 又通约能敬、尊重二字则兼所敬。 又云下引次段、上举喻。 佛如肥田、专心如好种、坚著如投种于田。 随下法合。 一善等是因、至佛是果。 由下显意。 △事钞续云毗尼母。 不得著革屣入塔绕塔。 富罗不得入塔者、彼圭诸人著者皆起慢心、故不听著。 寒雪多处听著靴富罗。 三千云。 绕塔法。 一低头视佛、坏得蹈虫、三不左右视、四不唾地、五不与人语。 又当念佛恩大难报、念佛智慧、念佛经戒、念佛功德、念佛精进乃至泥洹。 又念僧恩师恩父母同学恩。 又念一切人、皆使解脱苦。 又念除其三毒、求出要道。 见塔上草、念手去之。 有不净、即分除之。 若天雨、当脱履塔下、乃上礼佛。 资持释云五入塔法中、母论。 西国以跣足为敬故不得入塔。 此方以穿著为礼、或著袜履亦须洁净。 寒雪处听者谓开边国。 三千中、初明绕法。 一现卑下、二示慈心、三离轻掉、四离触秽、五离愦闹。 又当下次明用心。 念佛恩者无量劫来、为度我等、不惜身命、求菩提故。 念佛智者权巧方便、不思义故。 念经戒者三藏教法、开发我故。 念功德者威神相好、无与等故。 念精进者乃至无一芥子地、非舍身处故念泥洹者示现灭度、令诸众生、追慕勤修故。 乃至者略降生成道转法轮故。 僧是福田、师则摄诱、上即三宝父母生育、同学琢磨、皆思报故。 念一切人即利他。 念学慧即自利。 念除草即营福。 天雨脱履者即知天晴亦通著上、但须净耳。 如上所念、不出三宝亲友慈悲福慧自利利他、寻之可见。 △事钞续云五百问云。 比丘绕塔、女众随者、不得。 有优婆塞、不犯。 大论、如法供养法、必应右绕。 善见云。 辞佛法。 绕佛三匝、四方作礼而去。 合十指爪掌、叉手于顶上、却行。 绝不见如来。 更复作礼、回前而去。 资持释云六旋绕法中。 五百问息嫌疑。 智论示绕法。 善见明礼辞。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七上来敬佛仪相中第一章先示敬仪竟第二章 正明敬相正明敬相中分为三节┬一总斥非法├二坐立差异└三修供时节第一节 总斥非法▲事钞云佛像经教住持灵仪、并是我等所尊敬、则至真齐观。 今多不奉佛法。 并愚教网、内无正信、见不高远。 致亏大节。 或在形像之前、更相戏弄出非法语、举目攘臂偏指圣仪。 或端坐倨傲、情无畏惮、虽见经像不起迎奉。 致令俗人轻笑、损灭正法。 资持释云初通斥轻慢之相二、初斥非致毁中二、初叙合敬。 我等者通指末代。 敬像同真佛、敬经同真法、故云齐观。 今下次正斥又四初指非。 并下示所以。 初句无智、次句无信、三即无识。 由无此三、不守礼度、故云亏大节也。 或下出非相。 文叙多事、不出三业。 攘谓揎袖出臂。 惮难也。 致下明过状。 △事钞续云故僧祇中。 礼人不得对于佛法。 乃至悬施旛盖、不得蹈像、别施梯邓。 以此文证、明敬处别。 既知多过、弥须大慎。 至堂殿塔庙、如履冰临深。 睹形像经教、必慑然加敬。 此则道俗通知奉法、贤圣达其信心。 且如对王臣令长、事亦可会。 凡情难任、圣法宜遵。 资持释云二引教佛诫中二、初引文。 礼人悬幡。 俱非恶事、犹诫轻侮。 良由对圣、更无所尊、故云敬处别也。 蹈谓足践。 既下次申诫、初勉慎。 至下示法。 履冰临深喻其悚惧。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今借用之。 此下彰益。 上句规他、下句感圣。 且下举况。 令长即郡县官典。 凡下劝依。 任信也△事钞续云此世中、多有在下床上礼佛者。 此全无楷模。 敬人尚自被责、敬佛自心在慢。 有心存道者、必不行之。 作亲问天竺诸僧。 诸国无有此法、来此方见。 资持释云二别斥居庆设礼中、初指非。 下床即低床。 今时愚徒、多习讹风。 有识苟闻、幸宜悛革。 此下正斥。 祖师尝游晋魏、亲睹其事、乃于床上与僧设礼、彼反责之、故云敬人等楷模即指法律。 余下引亲传以验。 既非西竺之法、显是此土滥行。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七准事钞释高大床戒注、于下湿处、应开得在柽床上礼佛。 见前持犯篇、遮罪、高大床节。 第二节 坐立差异▲事钞云智论云。 外道是他法、故轻佛、来至佛所自坐。 白衣如客、故命坐。 一切出家五众、身心属佛、故立。 若得道罗汉、如舍利弗等、皆坐。 三道已下、并不听坐、以所作未办结贼未破故。 资持释云前二俗众俱坐、命不命别。 后明道众或坐不坐、学无学分。 三道即三果、凡夫可知。 未办谓所证道、未破谓所断惑。 归敬仪云今有安坐像前、情无敬让。 可谓无事受罪、枉坏身心。 如上三果尚立、况下凡乎。 像立而坐、弥是不敬。 比今君父、可以例诸。 此言易矣、临机难哉。 常志在心、努力制抑、方可改革。 不尔虽让、不救常习。 思之惟之。 见释门归敬仪第一案白衣已受归戒者、似应同道众、立而不坐。 与论云白衣如客者、异也。 ▲事钞云十诵、得对佛加趺坐。 资持释云或为瞻想、或复禅诵故。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七第三节 修供时节▲事钞云僧祇、佛生日乃至涅槃日、为大众说法称扬佛德。 萨婆多云、二月八日成佛亦以此日生、八月八日转法轮亦以此日取涅槃。 若依瑞应等经、多云四月八日生。 涅槃初云二月十五日临涅槃复度十仙、云过三月已入涅槃。 月德太子经、八月十五日入灭。 此并由众生见闻不同、故时节不等。 智论云、舍婆提城九亿家、尚三亿见或闻、由慢业故。 佛世犹尔。 何况末法转轻、心业最重。 资持释云前引僧祇通示四时。 文略成道转法轮二日故云乃至。 今时但知降生涅槃二时供养、余二举世未闻。 闻者行之。 萨下次定日月又二、初引文示异三、初多论总明四日。 但二日重叠。 今取下瑞应四月八日降生、复准涅槃二月十五日灭度。 则四日各、修供可行、复是此方机缘所乐。 故一年四日、释门时节。 二月八日成道、二月十五日涅槃、四月八日降生、八月八日转法轮。 适时之义、勿事专隅。 次引瑞应别示降生。 具云太子瑞应本起经、有二卷。 后引涅槃月德别明入灭。 涅槃初云者即第一卷序分中文、简后三十故。 一经前后自别、今时即用后文。 月德中与上多论相近。 阿含亦云如来八月八日涅槃。 此并下二约义会通、初正明。 二引证。 舍婆提即是舍卫。 文中且举见闻。 准论具云、舍卫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佛在舍卫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 由慢业者出不见及不闻之所以。 我辈生不值佛、岂非慢重。 抚膺自责、深痛沉沦。 呜呼。 佛下举况。 灭后正法不及现在、像不及正、末不及像、故云转轻、谓奉佛之心薄也。 心业即慢习也。 见事钞记卷三十七上来敬佛仪相中第二章正明敬相竟上来别行篇中第一门敬佛仪相竟第二门 入寺法式▲事钞云俗人士女入寺法。 先出文意。 息心静默非喧乱所集、轨法施训岂漏慢所践。 且心栖相表、形异世仪。 归奉凭趣、理存规则。 故应其俯仰、识其履行。 是敬事仪或、如法亲觐。 岂可足蹈净刹、心形懈慢。 非唯善法无染、故得翻流苦业。 可不诫哉。 资持释云初叙寺处清严。 僧居有二、一者慕静即自行、二者施训即化他。 居静不宜喧、禀训不当慢。 此四句即约行显处也。 且下次叙入须法式二、初明所应为。 上二句标境胜、下六句示须法所以。 应合也。 俯仰即仪貌。 履行即所为事。 岂下次示不应为。 蹈履也。 形见也。 非唯等者谓无益有损。 流坠也。 见事钞记卷三十九入寺法式中分为二章┬一中国旧法└二今师要术第一章 中国旧法中国旧法中分为二节┬一入寺法└二出寺法第一节 入寺法入寺法中分为二项┬一清信士法└二清信女法第一项 清信士法清信士法中分为二支┬一示正法└二斥非法第一支 示正法▲事钞云今依祇洹旧法出。 中国士民、凡至寺门外整服一拜、入门复礼一拜。 安详直进、不左右顾眄。 先至佛所、礼三拜竟、围绕三匝、呗赞三契。 若未见佛供养、设见众僧不先与语。 礼佛已。 方至僧房户外、礼一拜。 然后入见上座、次第至下、各礼一拜。 若见是非之事、不得讥诃。 若发言嫌责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 僧中亦不可识。 事似俗阙、检意则殊。 今以俗情检道、意诫非易。 若以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生便障道 、终无出期。 且初入寺、背僧取异、云何得作出家因缘。 经云、夫入寺者、弃舍刀杖杂物、然后乃入。 顺佛而行、不得逆行。 设缘碍左绕、恒想佛在我右。 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 资持释云初礼敬舍恶等法有五、初入寺门二拜总礼三宝。 先下次礼佛。 礼佛下三礼僧。 户外总礼如今众堂之处。 若下四诫守慎、初叙诫。 注中俗阙者谓同俗流、阙于道行。 背僧即不信心生、取异谓求见僧过。 经下引证。 顺佛下五示行法。 顺佛行即右绕、西入东出、佛在我右、偏袒右肩示有执作之务。 逆行即左绕、反上可知。 缘碍左绕者示权开也。 入出身佛者假事表心、归依不背也。 △事钞续云礼拜佛法僧者、常念体唯是一。 者。 觉法满足、自觉觉他名佛。 所觉之道名法。 学佛道者名僧。 则一体无别矣。 始学时名僧、终满足名佛。 僧时未免诸过、佛时一切恶尽一切善满也。 今我未出家学道、名俗人、回俗即是道器。 如此深思、我亦有道分、云何轻侮。 宜志心归依、自作出家因缘者。 是名围绕念佛法僧之大意矣。 低头看地、不得高视。 见地有虫、勿误伤杀。 不唾僧地。 当歌呗赞叹。 若见草土、自手除之。 资持释云二想念慎护等法有三、初念三宝。 佛僧能觉、因果虽分、所觉道同、故云一体。 道即诸佛果源、众生心本。 极证名佛、始学名僧。 僧现学法、终至佛果。 若此待僧、岂容轻侮。 注中初教念僧、则三宝备矣。 今下次令念己、与僧不殊。 尚当尊己、岂敢慢人。 低下次离诸过。 初二句舍憍慢、次二句止杀害、后一句离触秽。 当下三修净福。 △事钞续云若有因缘寺中宿者、不得卧僧床席、当以己物藉之。 亦勿卧沙门被中。 应自设供、供养于僧。 岂损他供、自害善器。 并调戏言笑、说非法事。 沙门未眠、不得先寝。 为除憍慢故。 又勿坐僧床席、轻侮僧故。 俗中贵士之座、犹不许贱人升之。 况出世高僧、辄便相拟。 是以经中、共僧同床半身枯也。 如是因缘如别广说。 若至明晨、先沙门起。 修恭敬之行 资持释云三有缘暂宿等法有五、初护毁损。 注云他。 供即卧具等皆他所施故。 善器即自身堪受道故。 并下除调戏。 沙门下不先卧。 又下敬僧坐处。 举况引证、寻文可了。 经中即宝印手经。 又文殊问经云、死坐铁床上。 若下不后起。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九第二支 斥非法▲事钞云凡入寺之行、与俗人作入道之缘。 建立寺者、开净土之因。 供养僧者、为出离之轶也。 资持释云初示入寺本意。 入道缘者善要由发故。 净土因者心静净故。 出离轶者期解脱故。 轶即是辙、车所从之道也。 △事钞续云今末法中、善根浅薄、不感圣人示导、仅知有寺而已。 不体法意。 都无敬重佛法超生因缘、供养福田、而来入寺也。 如此者多、非谓全无敬信者。 多有人情来往、非法聚会。 又在寺止宿、坐卧床褥、随意食啖。 乞索取借、如俗去还、逐意则喜、违心必嗔。 系缀胸抱、望当图剥、犹牛羊之抵突、恣顽痴之鄙情。 或用力势逼掠、打扑抄夺。 具造恶业、必死何疑。 一但横骸、神何可灭、随业受苦、永无救护。 可共悲哉。 非三宝不能救由此人不可拔 若有智之人、终不行此敬重寺法、准而行之。 护惜三宝、咨请法训、自招大益。 故经云、众僧良福田、亦是蒺藜园。 斯言实矣。 当知衰利由心、非前境咎。 资持释云二明非法之相二、初叙无知。 仅犹略也。 不体法意者总迷上三也。 都无下二句反上因缘也、供养福田反上出离轶也。 多下次出非法三节、初叙无智造业又四、前斥聚会。 今世多然。 又下斥侵毁。 图剥谓谋害。 抵突即触犯。 恣顽痴者即不畏因果。 或下斥规夺。 具下总示因果。 二明有智获益。 三引经合证。 经文双喻、下云衰利即合田园。 蒺藜有刺、如菱而小。 前境谓僧寺。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九第二项 清信女法▲事钞云清信女人入寺、仪式同前。 唯不得在男子上坐。 形相语笑。 脂粉涂面、画眉假饰。 非法调戏、共排荡、持手撑人。 必须摄心整容、随人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养。 忏悔自责、生女人中常成碍绝、于此妙法修奉无因。 不得自专、由他而办、一何苦哉。 应深生鄙悼。 若见沙弥、礼如大僧、以位注而不加敬。 此于大僧为小、于俗为尊。 出家受具、便入僧娄。 不得以小儿意、轻而持接。 设有说法、当谨听受。 勿复唤名而走使。 资持释云初指同。 唯下次彰异又二、初指过。 排谓推排、即牵推等。 荡谓纵放。 撑触也。 必下示法。 碍绝谓系属于人、不自在故。 鄙谓厌恶、悼即悔恨。 敬沙弥者恐谓具、不加敬故。 见事钞记卷三十九上来入寺法式中第一章中国旧法竟第二章 今师要术▲事钞云此入寺法、中国传之矣。 余更略出护过要术。 谓一切天人龙鬼、是出家人修道之缘。 一切出家人、为天人龙鬼生善境界。 出家人既为四辈生善之处、不得对彼幽显轻有所失。 彼四辈既是出家修道之缘、又不得辄便见过。 佛已敕竟、假使道人畜妻挟子、供养恭敬如舍利弗大目等莫生见过、自作失善境之缘也。 资持释云初明道俗相资。 修道缘者假彼外护故。 生善境福智由生故。 四辈即天人龙鬼。 幽通三趣、显则唯人。 假使道人等文出贤愚经、如下第五门第一章中具引。 △事钞续云凡出家者、长标远望、必有出要之期。 始尔出家舍俗、焉能已免瑕疵也。 智士应以终照远度、略取其道。 不就同彼愚小、拾僧过失。 所以天龙鬼神、具有他心天眼、而护助众僧者。 非僧无过、以克终照远耳。 今人中、无察情鉴失之见。 情智浅狭、意无远达。 暂见一过、毁辱僧徒。 自障出要、违破三归失于前导、常行生死不受道化。 可谓惑矣、小儿痴矣。 资持释云二诫拾僧过失中、初叙道众志远行薄。 智下次教俗士取志舍行。 终照即即深识不责目今、远度即大量不见小过。 略谓拣略。 所下示幽灵同赞。 克犹究也。 克照皆龙天之心、终远即出家之志。 如感通传、韦天告祖师云。 天竺诸国、不及此方。 此虽犯戒、大涂渐愧、内虽陵犯、外犹慎护。 故使诸天见其一善、忘其百非。 若见造过、咸皆流涕、悉加守护、不令魔恼。 今下斥凡俗多讥。 初叙其愚迷。 自下彰过失。 上句障圣道、次二句失善利、后二句招苦报。 可谓下结叹。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九上来入寺法式中第二章今师要术竟上来别行篇中第二门入寺决式竟第三门 造像塔寺造像塔寺中分为二章┬一造像塔法└二造寺法第一章 造像塔法造像塔法中分为二节┬一造像└二造塔第一节 造像造像中分为二项┬一通叙经像意└二正明造像第一项 通叙经像意▲事钞云造经像法意者。 如来出世有二益。 一为现在生身说法。 二未来经像流布、令诸众生于弥勒佛闻法悟解、超升离生。 此大意也。 资持释云现在即化相佛法一期益近、未来即住持佛法三时益远。 即经云、应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作得度缘是也。 见事钞记卷三十七第二项 正明造像正明造像中分为二支┬一中国造立元缘└二此方制度渐失第一支 中国造立元缘▲事钞云恐后生造像无所表彰。 故目连躬将匠工、上天图取。 如是三反、方乃近真。 至于下天、此像垂地来迎。 世尊命曰、汝于来世广作佛事。 因垂敕云。 我灭度后、造立形像一一似佛。 使见者得法身仪则。 乃至幡华供养、皆于来世得念佛三昧、具诸相好。 如是造立是佛像体。 资持释云先叙目连图写。 以佛生七日、摩耶命终、生忉利天。 佛后成道、思报母恩、升天说法、经于一夏。 按造像经、时优填王思念如来、命目连引三十二匠往彼天中、以栴檀木各图一相、如是至三方得圆足。 文云恐者若论图写似指目连、取后垂诫须推佛意。 虽缘在优填、意存来世。 后引如来垂诫中二、初明授记。 即优填王闻佛下天、将像至宝□所、像即迎佛自行七步。 佛为摩顶授记、辞如钞引。 低首曲身故云垂地。 因下次正诫敕。 法身仪则者威容相好、法身之表。 得念佛三昧者由见色像、三昧易成故。 具相好者由生欣慕、能感胜报故。 如是者即指檀像、敕后效之。 见事钞记卷三十七第二支 此方制度渐失▲事钞云所以中国传像在岭东者。 并皆风骨劲壮、仪肃隆重、每发神瑞、光世生善。 逮于汉世仿佛入真、流之晋宋颇皆近实。 并由敬心殷重、意存景仰、准圣模样。 故所造灵异。 资持释云初前代近真中二、初引西土传来。 岭东即此震旦、在葱岭之东。 风骨劲壮言其体貌、劲即直也。 仪肃隆重言其威势。 每发神瑞言其灵异。 光世生善言其动人。 逮下次引此土创制。 汉世佛法初来、至于晋宋已前也。 仿佛犹似像也。 并下总出所由。 初句心重、次即追慕、三谓法古。 故下结成所引。 △事钞续云今随世末、人务情巧。 得在福敬、失在法式。 但问尺寸短长、不论耳目全具。 或争价利钝、计供厚薄。 酒肉饷遗、贪淫俗务、身无洁净、心唯涉利。 致使尊像虽树、无复威灵。 乃至钞写经卷、唯务贱得。 弱笔粗纸、恶匠鄙养。 致使前工无敬、自心有慢。 彼此通贱、法仪灭矣。 资持释云二后世失法三、初明非法中二、先叙得失。 与之且言福敬、夺之过在无法。 但下次列非相又二、初斥造像。 上四句是营勾人非、酒下四句即匠者之非、致下二句显其无功。 乃至下次明造经。 △事钞续云致令经像训世为诸信首、反自轻侮、威灵焉在。 故致偷盗毁坏、私窃冶铸、焚经受用、多陷罪咎。 并由违背世出世法。 现在未来受无量苦、皆由失法之所致也。 资持释云二示过患中三、初叙无灵。 经像住持功高故为信首。 故下显过。 偷盗是遭夺失、毁坏即风火所损、私冶铸谓金铜等像镕为别物、焚经受用即金银字经烧取余用。 多陷罪咎谓累他也。 并下出意。 薄贱轻侮、乖俗礼教、非佛严敕、故云违背世出世法。 现未两报因像而致、后之制造可不慎耶。 △事钞续云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仪。 鸟兽不敢污践、何况人乎。 但能奉圣像仪、佛亦垂形示迹。 资持释云三明应法中、初明合法有灵。 但下次明至诚感圣。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七第二节 造塔造塔中分为六项┬一示名├二显报├三敬护├四造处├五供养修行└六造毁二报第一项 示名▲事钞云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 塔、或塔婆、或云偷婆。 此云冢也亦云坟支提云庙。 庙者貌也 资持释云初示名。 舍利及塔、名通凡圣。 今明造立、多是佛塔、亦通余圣。 无名支担谓安形像、故下释云庙貌也。 塔或下翻释。 见事钞记卷三十七第二项 显报▲事钞云增一阿含云。 初起偷婆、补治故寺、并受梵福。 云何梵福。 如阎浮一洲人功德、不如一转轮王功德。 如是西东北天下、乃至四天六欲初禅总多、此一梵主功德。 此为梵福量。 当如是学。 资持释云初示因果。 初起谓新创也。 梵福谓梵天王福最胜也。 次校量梵福。 此下劝修。 见事钞记卷三十七第三项 敬护▲事钞云四分。 若起塔者、应四方若圆若八角。 以石堑、木作。 作已、用黑泥乃至石灰白土等。 应安基。 四边作阑楯、安香华著上。 听安悬幡盖物。 不得上塔上阑楯上、护塔神嗔。 若有所取与、开。 彼安幡盖、不得蹈像上、作余方便梯凳安之。 若塔露地供养具、雨渍风飘、鸟乌不净者、作种种舍覆之。 地有尘、种种泥泥之。 须洗足器、安道边、外作墙门安置。 若上美余食、用金宝等器盛之。 令白衣伎乐供养。 若饮食、当与比丘沙弥优婆塞。 经营塔作者应食。 舍利安金宝塔中、若缯绵中。 若持行者、若畜生若头上肩上担戴。 若拂、应用树叶雀尾拂。 多有香华、罗列基上阑上。 □上。 响中、绳贯悬屋檐前。 有香泥、作手轮像。 乃至有余、泥地等。 资持释云初明造立。 安基为坚牢故。 作阑为外护故。 悬幡盖物即梯凳也。 不得下次制践污。 若塔下明覆盖。 地下明泥治。 须下明器具。 以西国俗风多跣足故。 安道边者登上便故。 外作墙者恐触秽故。 若上下明献供养饮食得与道俗即守塔人。 经营即造立者。 舍下明护舍利。 若下明帚拂。 但可去尘、余物皆得。 多下明庄严。 手轮者旧云佛手中千辐轮。 见事钞记卷三十七第四项 造处▲事钞云僧祇。 塔事者。 起僧伽蓝时、先规度好地、作塔处。 其塔不得在南在西、应在东在北。 中国、伽蓝门皆东向、故佛塔庙宇皆向东开。 乃至厨厕亦在西南、由彼国东北风多故。 神州尚南为正阳、不必依中土法也。 不得僧地侵佛地、佛地不得侵僧地。 资持释云初明择地。 规谓看视。 其下指方所。 须东北者以寺门向东、即在前面左边二方为之。 注中、前示西土。 亦合作并。 东北风多则秽气不至殿塔、此示寺门向东所以。 下明此方应南西。 今此厨多在东北、亦以南西风多故也。 不得下制侵犯。 西土佛法僧地各有分齐、不相混滥。 见事钞记卷三十七第五项 供养修治▲事钞云善生经云。 善男子。 如来即是一切智藏。 是故智者应当志心勤修、供给身灭身形像塔庙。 若于空野无塔像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 若自力作、若劝人作、见作生喜。 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当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 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 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 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 若以一钱一线一华一香一偈一礼一匝一时、乃至无量宝无量时。 若自独作、若共他作。 善男子。 若能如是志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若涅槃后等无差别。 若见塔庙、应以金银铜铁绳锁幡盖伎乐香油灯明而供养之。 资持释云初劝化供养五段、初劝修。 一切智者总收十界世出世智无不圆足、含蕴无穷出生无尽故喻如。 生身即现在、灭身即舍利。 若自下明营办。 自有功德者谓富于道行、人所信重者。 于己莫轻者以能供养、获大福德故。 凡下明用心。 若以下明施物。 现在灭后无差别者谓所得福、存没正等故。 若见下明供具。 △事钞续云若见鸟兽践蹋毁坏、要当涂治、扫除令净。 暴风水火人所坏处、亦当自治。 自若无力、当劝人治。 或以金银铜铁土木。 若有尘土、洒扫除拂。 若有垢污、以香水洗。 资持释云二见塔涂治。 自作劝人、随力所构。 △事钞续云若作宝塔及作宝像、当以种种幡盖香华奉上。 若无真宝、力不能办、次以土木而造成之。 成讫、亦当幡盖香华伎乐种种供养 若是塔中草木不净、鸟兽死尸及其粪秽、萎华臭烂、悉当除去。 蛇鼠孔穴、当塞治之。 铜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银琉璃颇梨等像、常当洗治。 任力香涂。 随力造作种种璎珞、乃至犹如转轮圣王塔。 精舍内、当以香涂、若白土涂。 作塔像已、当以琉璃真珠绫绢锦彩铃磬绳锁而供养之。 画佛像时、彩中不杂胶乳鸡子。 应以种种华贯散华、妙拂明镜、末香散香烧香、种种伎乐歌舞供养、昼夜不绝。 不如外道、烧酥大麦而供养之。 终不以酥涂塔像身、亦不乳洗。 资持释云三造立庄严中、初明造立。 若是下明净治。 任下严饰。 画下明杂秽。 此土多用鱼牛等胶、虽复腥膻、且图久固。 应下明供养。 不下示非法。 酥涂乳洗皆外道法故。 △事钞续云不应造作半身佛像。 若有形像身不具足、当密藏覆、劝人令治、治具足已然后显示。 见毁坏像、应当志心供养恭敬、如完无别。 如是供养、要身自作。 自若无力、当为他使、亦劝他人令作助之。 资持释云四接续毁 损。 令密藏者不生善故。 令恭敬者恐生慢故。 今时有作涌壁、或画佛首相、并宜藏之。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七第六项 造毁二报▲事钞云无垢清信女问经云。 未知扫佛塔地、有善报。 佛告女言。 扫佛地得五福。 一自心清净、他人见已亦生净心。 二为他爱。 三天心欢喜。 四集端正业。 五命终生善道天中。 涅槃云。 不犯佛物、涂扫佛僧地、造像若佛塔、常生欢喜心。 皆生不动国。 资持释云初扫治善报二、初无垢女经。 五福一是内感。 二三即外应。 四五即来报、四是别报、五即总报。 二涅槃偈。 彼云。 东方有佛世界名不动、佛号满月光明。 无畏菩萨白佛、此土众生造何等业、得生彼国。 佛以偈答、如钞引。 上四句即四种因、正取中二。 下一句示果。 言不犯者谓不侵损也。 △事钞又云十轮。 若破寺、杀害比丘。 其人欲终、支节皆疼、多日不语。 堕阿鼻狱、具受诸苦。 资持释云二毁坏恶报。 破寺报重、反明造立功深。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七上来造像塔寺中第一章造像塔法竟第二章 造寺法▲事钞云有盛德法师造寺诰十篇。 具明造寺方法。 只桓图样、随有所造必准正教。 并护持匡众僧网纲要等。 事繁不具、略引宗科造寺一法。 资持释云初标人法。 即灵裕法师。 称美道行故云盛德。 寺诰即彼文通题。 具下示其所述。 事下明今所引。 见事钞记卷三十七造寺法中分为二节┬一应法生善└二无法致损第一节 应法生善▲事钞云谓处所须避讥涉、当离于尼寺及市傍府侧等。 佛殿经坊极令清素、僧院厨仓趣得充事。 如此、则后无所坏。 只桓图中、凡立木石土宇并有所表。 令人天识相、知释门多法。 故能影覆邪术、禽兽畏威。 形仪隐映、为世钦仰。 资持释云讥谓讥嫌、涉即干涉。 经坊即今经藏。 木石等者植树、表其生长。 立石、表其坚贞。 戒坛居东、表发生之义。 无常院在西、菜倾没非久。 立刹表边者知归。 楼观、表道品阶渐。 池沼表魔外洗心。 栽莲、表行人心净。 余如彼说、须者寻之。 图经、近日本将至、文有两卷。 即祖师撰者。 影覆邪术谓使魔外无其威势、影犹闭也。 禽兽畏威谓令异类不敢侵犯。 形仪隐映谓像设可观。 为世钦仰即士庶生善。 见事钞记卷三十七资持注云图经等者。 宋时由日本赍远、旋复佚失。 今再由日本请归。 天津刻经处刊本、名只桓寺图经、与戒坛图经合为一册。 第二节 无法致损▲事钞云但历代绵积、秉教陵迟。 事存法隐、错举意旨。 俗人既不晓法、众僧未解示导。 但相仿效、虚费财物、竞心精妙、力志胜他。 房廊台观务令高显、过彼便止、都不存法。 资持释云初造立非法。 绵积犹言长久。 秉即执也。 错举谓每事废立皆任意耳。 仿效谓互习讹风。 竞心谓斗竞为怀、力志即竭力用意。 高显即副竞妙之心、过彼乃称胜他之志。 △事钞续云又还自腾践、如己庄宅。 众僧房堂、诸俗受用。 毁坏损辱、情无所愧。 屈道承俗、如奴事主。 是名寺法灭也。 其甚者、打骂众僧、种种非法。 取要言之。 从僧强力抑夺、贷借乞请。 乃至停尸僧院、举哀寺内、置冢澡浴等。 并非法也。 资持释云二腾践毁坏。 明俗人愚暗。 文叙本主、义通余人。 毁坏约物、损辱约僧。 承即奉事。 此科大字并引寺诰、故注以助之。 乞请即求索。 请观诸事、彼时尚然、今何足怪。 更有殿堂饮宴、僧厨宰杀。 寄著杂物、贮积粮储。 或射作衙庭、或编为场务。 婚姻生产、杂秽难言。 斯由道众之非才、岂独俗儒之无识。 每恨法门之覆灭孰为扶持、更嗟狱报之艰辛谁当救疗。 必怀深识、岂不再思。 是知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有力能济、传而勉之。 △事钞续云若改往修来、追法更新、慎敬无犯者、是则护持寺法也。 俗人造寺、本为求福、作出家之因、得道之缘。 唯应礼拜供养、为法咨请、时时觐问、如法往来。 彼此利益、自他无恼、名护持也。 故增一云、阿阇世王得信已后、敕国中、无令事佛之赀输迎送。 岂非僧传正法、得信于人乎。 资持释云三引劝俗流中、初正劝。 改往谓悔上诸过、修来谓期后超升。 追法即依教、更新即起敬。 次引经证。 阇王逆邪见、后方归佛求悔、故行此敕。 赀输谓科配财物也、迎送即只奉官僚、事佛之家俱令免放。 岂下推得信所以。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七上来像塔寺中第二章寺法竟上来别行篇中第三门像塔寺竟第四门 瞻视病人瞻视病人中分为四章┬一制意├二简人├三安置处所└四说法敛念第一章 制意▲事钞云制意者。 夫有待之形、多诸婴累。 四大互反、六府成病。 若不假相提接、薄命则无所托。 然则世情流变、始终难一。 健则亲昵、病弱则捐舍。 鄙俗恒情、未能忘此。 故如来深鉴人物、知善来未崇、恶必相遵、故亲看病。 资持释云初叙意中、初叙病患。 多婴累者通目众苦也。 四大等者别示病恼也。 若下次明瞻视。 然下三示凡情。 故下彰圣引导。 按西域记、只桓东北有塔、即如来洗病比丘处。 如来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独处。 佛间、汝何所苦、汝何独居。 答曰、我性疏懒不耐看病、故今婴疾无人瞻视。 佛愍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事钞续云故律中。 佛言、汝曹不相看视、谁当应为。 乃至世尊为病人洗除大小便已、扫治卧处极令清净、数衣卧之。 便立制云。 自今已去、应看病比丘、应作瞻病人。 若有欲供养我者、应供养病人。 佛为极地之人、犹励诸比丘、亲自下接。 况同法义重、如何相弃。 资持释云二引证中、初引缘。 便下立制。 佛下结劝。 △事钞续云问、供养病者等佛何耶。 答。 谓悲心看病、拔苦与乐、慈心行同佛故也。 又论云、随顺我语、名供养佛。 资持释云三释疑中、征上律文、欲彰功行。 答中、初约心行同佛。 又下次约随顺法制。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四十上来瞻视病人中第一章制意竟第二章 简人△事钞云二简人中。 四分。 若有病者、听和尚乃至弟子、从亲至疏。 若都无者、众僧应与瞻病人。 若不肯者、应次第差。 若无比丘沙弥优婆塞者。 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优婆夷随所可作应作、不应触比丘。 资持释云初制本众有三、一亲属自看。 二僧与。 三僧差。 准无比丘、应令沙弥净人看。 若无下次开女众。 见事钞记卷四十上来瞻视病人中第二章简人竟第三章 安置处所▲事钞云三安置处所。 若依中国本传云、只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其中。 堂号无常、来者极多、还反一二。 即事而求、专心念法。 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涂之。 面向西方。 其像右手举、左手中系一五彩幡、脚垂曳地。 当安病者在像之后、左手执幡脚、作从佛往净刹之意。 瞻病者烧香散华、庄严病者。 乃至若有屎尿吐唾、随有除之、亦无有罪。 传云。 原佛垂忍土、意在拔除烦恼、不唯粪除为恶。 如诸天见人间臭秽、犹人之见屏厕、臭气难言。 尚不以为恶、恒来卫护。 何况佛德而有爱憎、但有归投者无不拔济。 乃至为病者随机说法。 命终恒在佛所、不得移之。 中国本传戒坛图经所谓别传是也。 日光没处者坛经云、西方为无常之院、由终殁于天倾之位也。 今寺亦有、但方隅不定、不知法故。 其堂中下次明设像。 立弥陀者归心有处也。 然十方净土而偏指西方者、系心一境、想念易成故。 西方诸佛而独归弥陀者、誓愿弘深、结缘成熟故。 是以古今儒释、靡不留心。 况浊世凡愚、烦恼垢重、心猿未锁、马难调、舍此他求、终无出路。 请寻大小弥陀经十六观经往生论十疑论等诸文、详究圣言、必生深信矣。 像面向西病者在后谓将终之时已前、常须瞻像、令其系心。 忍土者梵语娑婆、此云堪忍、大悲经云此界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 人间臭秽者感通传、天人云。 人中臭气、上熏于空四十万里、诸天清净无不厌之。 但以受佛付嘱、令护于法。 佛尚与人同止、诸天不敢不来。 恒在佛所者恐心无系、念世事故。 见事钞记卷四十上来瞻视病人中第三章安置处所竟第四章 说法敛念说法敛念中分为二节┬一余人劝导└二瞻病劝导第一节 余人劝导▲事钞云四说法劝善者。 十诵。 应随时到病者所。 为说深法、是道非道、发其智慧。 先所习学、或阿练若、诵经、持律、法师、阿毗昙、佐助众事。 随其解行而赞叹之。 资持释云深法但是佛教、通得云深。 是道谓出世法、非道即世间法。 △事钞又云传云。 中国临终者。 不问道俗亲缘、在边看守。 及其根识未坏、便为唱读一生已来所修善行。 意令病者内心欢喜、不忧前途。 便得正念不乱、故生好处。 资持释云令唱读者准此、生前所修一切功德并须记录。 凡为看病、常在左右、策其心行、恒令念善。 以舍报趣生、唯在临终心念善恶。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四十第二节 瞻病劝导▲事钞云其瞻病者、随其前人病有强弱、心有利钝、业有粗细、情有去取、当依志愿随后述之。 或缘西方无量寿佛。 或兜率弥勒佛。 或灵鹫释迦本师。 或身本无人、妄自立我。 或外相似有、实自空无、如至焰处则无水相。 或为说唯识无境、唯情妄见。 各随机辩而诱导之。 资持释云初明说法中二、前明量机。 病强弱者观其健困也。 心利钝者智明昧也。 业粗细者粗如营福、细如禅讲等。 情取舍者所乐异也、如下西方兜北等是。 此四观察、义无不尽。 随宜方便、临事自裁。 或下次明说法三、初令缘佛。 或教称名、或令观相、或叹功德令生欣乐。 或身下次示心观。 即性空相空唯识三观。 至焰处者喻相空也。 谓如渴鹿逐于阳焰、遥见似不、至彼元无。 各下后示随缘。 不必如上故。 △事钞又云应以经卷手执示其名号。 又将佛像对眼观瞩。 恒与善语、勿传事。 华严偈云。 又放光明名见佛、彼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 见彼命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又复劝令归依佛、因是得成明净光。 资持释云二示经像中、初示经像。 次引华严为证。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四十上来瞻视病人中第四章说法敛念竟上来别行篇中第四站瞻视病人竟第五门 离诸非法离诸非法中分为五章┬一别请僧众├二受僧食物├三诵罚可否├四食肉└五畜养猫狗第一章 别请僧众▲事钞云五分。 僧次请者。 凡夫、圣人、坐禅、诵经、劝佐众事、并为解脱出家者、得入僧次。 唯除恶戒人。 若言次第上座者是僧次摄、又不知齐几为上座。 佛言、上无人者皆名上座。 以法取人、不称名字、犹名别请、为佛所诃。 资持释云初简能受人。 文列五种、并堪预数、不可拣择。 若下二示僧次法又二。 初正示。 以下显非以法取者虽不定名、简其所学即非僧次。 此谓虽通而别、非平等故。 十诵下三引文证。 彼云。 有人请佛五百罗汉。 佛言。 不名请僧福田。 若能于僧中请一似像极恶比丘、犹得无量果报。 与下增一意同。 见事钞记卷二十三▲事钞云梵网云、别请物者即盗四方僧物。 仁王经、亦呵责别请过。 既僧僧次福大。 有凭请者、应说僧次功能、开悟俗心、勿令别请。 资持释云初引文示。 仁王亦呵责者彼云、诸恶比丘受别请者、是外道法、都非我教等。 既下二令劝赞僧次。 见事钞记卷三十八▲事钞云增一云。 师子长者别请五百罗汉。 佛言、不如僧次一人、福不可量。 因说如饮大海、则饮众流。 师子言、自今已后、当不别请。 佛言、我亦不令别施、以无有福。 师子便平等施、亦不言此持戒犯戒。 佛赞善哉、平等之施获福无量、平等施者施中第一。 贤愚经。 以毯施佛、佛让与僧、义意同此。 正使将来法垂灭尽、比丘畜妻挟子、四人已上名字众僧漫请供养、应当敬视如舍利弗等。 资持释云前引增一。 彼云、佛在罗阅城、长者请舍利弗目连等五百人。 佛诃如钞。 饮大海者由心通僧宝、无所简择、虽得一人则为供养十方凡圣故。 贤愚中。 姨母自纺绩作一端金色毯上佛。 佛言、可以施僧、得福无量。 挟抱也。 名字僧无实德者。 ▲资持云问、前引五分除恶戒者、此何相违。 答。 疏云。 五分简人、精也。 贤愚取人、粗也。 破戒受施、且取外生物信、令于僧海自感施福。 非谓行缺能消信施。 疏中意也 私谓。 五分除恶戒等、并谓极诫内众、使自策勤。 增一贤愚十诵善生、皆据导俗、恐忽慢僧徒自招枉坠。 是知受须戒净、不净则自陷无疑。 施必普周、不周则所施无福。 用斯往判、谅无所违。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二十三上来离诸非法第一章别请僧众竟第二章 受僧食物此章诸文、多诫道众不得妄与。 而俗众亦可因是了知于僧食物、不得妄索妄受也。 受僧食物中分为三节┬一明用与├二约缘开└三示污家第一节 明用与▲事钞云佛法中无贵贱亲疏。 唯以有法平等、应同护之。 人来乞索、一无与法。 若随情辄与、即坏法也。 资持释云初劝依法。 一无与者谓不非用也。 心能依法、如下则听。 △事钞续云俗人本非应斋食者。 然须借问。 能斋、与食。 不能斋者、示语因果、使信罪福、知非为吝、怀欢而退。 此中非生人好处、非生人恶处。 不得一向嗔人、一向任人不斋者而食。 必须去情存道、善知处量也。 是以谨守佛教、慎护僧法、是第一慈悲人。 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 资持释云二示损益二、初守教之益中、初明善用。 注云非生好者以任情故、非生恶者以依法故。 是下结益。 上云斋者、如宗体篇八戒中委明。 白衣能受斋者得食、出五分律。 △事钞续云若不守佛教、随情坏法。 谓听俗人不斋而食。 有来乞请、随请辄与。 令诸众生不知道俗之分、而破坏僧法、毁损三归。 既无三归、远离三宝。 令诸众生沉没罪河、流入苦海、失于利乐。 皆由坏法。 是以不守佛教、不闲律藏、缺示群生、自昏时网、名第一无慈悲人也。 资持释云二违教之损中、初明非用。 令下二示过、初明失利。 后令诸下明堕苦。 道俗分者道修智分为俗福田、俗修福分当供道众。 今则反乱故云不知。 毁三归者失彼信心、侵陵三宝故。 是下三结损。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七第二节 约缘开▲事钞云五分。 若白衣入寺、僧不与食、便起嫌心。 佛言、应与。 便持恶器、盛食与之、又生嫌心。 佛言、以好器与之。 此谓悠悠俗人见僧过者。 若在家二众及识达俗士、须说福食难消、非为悭吝。 资持释云初引文。 此下义决、初指前文且据无信。 悠悠谓远离三宝、无所归者。 若下次明有信。 福食谓檀越求福、施众僧故。 △事钞续云十诵。 供给国王大臣薪火灯烛、听辄用十九钱不须白僧、若更索者白僧给之。 恶贼来至、随时将拟、不限多少。 僧祇、若恶贼檀越工匠乃至国王大臣、有力能损益者、应与饮食。 多论云、能损者与之、有益者不合即是污家。 若彼此知法、如律亦得。 资持释云初引十诵明用分齐、初给王臣。 十九钱者彼土大铜钱、一当十六、当今三百也。 下明贼难。 不可约数。 次僧祇中。 通列五人、上三可解。 下示王臣须论势力、必无力者应非所开。 多下引决。 由上律云损益皆与、既是有益理不当与、在文有了故续决之。 若下通上律。 俗知僧物难消必无虚受、僧知污家非法必无妄与。 但有缘须给、微亦通之十诵通开、谅在于此。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七第三节 示污家▲事钞云比丘凡有所求、若以种种信施物、为三宝自身乃至一切、而与大臣俗人等、皆名污家。 由以信施物与白衣故、即破前人平等好心。 于得物者欢喜爱乐。 不得物者、纵使贤善、无爱敬心、失他前人深厚福田。 又倒乱佛法故。 凡在家俗人常于三宝求清净福、割损血肉以种善根。 今出家人反持信物赠遗白衣、俗人反于出家人所生希望心。 又若以少物赠遗白衣、因此起七宝塔造立精舍乃至四事满阎浮提一切圣众。 亦不如静坐清净持戒、即是供养真实法身。 资持释云凡所求者总收多事、不问公私善恶皆不许之。 纵贤善者据比丘言之。 △事钞又云律不犯中。 若与父、母、病人、小儿、妊娠妇女、牢狱系闭、及寺中客作者、不犯。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九与父母者准母论、须父母贫苦而先受归戒者乃可施与。 上来离诸非法中第二章受僧食物竟第三章 谪罚可否谪罚可否中分为二节┬一别列└二会通第一节 别列别列中分为二项┬一劝俗敬护└二劝俗治恶第一项 劝俗敬护▲事钞云十轮经云。 若诸比丘护持戒者、天人供养、不应谪罚。 除其多闻及持戒者。 若有破戒而出家者、能示天龙八部珍宝伏藏。 应作十种胜想、佛想乃至礼足。 后生豪贵、得入涅槃。 是以依我出家、持戒破戒、不听轮王宰相谪罚。 况余轻犯。 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犹如牛黄麝香眼药烧香等喻。 破戒比丘为不信所烧自堕恶道、能令众生增长善根。 以是因缘、一切白衣皆应守护、不听谪罚。 资持释云初四句明持戒。 除下明破戒为二、前约报劝、上二句拣除如法。 若下明破者功能。 此明破戒、必约犯重。 天龙下彼具列夜叉乃至人非人等、今文束之。 应下劝俗恭敬。 后下示报。 是下结意。 破戒下次约喻劝、初举喻。 牛黄下经云、是牛虽死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后有用。 又云、譬如估客入于大海、断无量众生命挑其两眼和合成药、若盲冥无目乃至胞胎生盲者以此药涂其眼明净。 彼人虽死其药有功又云、譬如烧香、香体虽坏熏他令香。 破下合法。 上三句合牛麝人死及香体坏、能下合香药有用香气熏他。 以是下结意。 见事钞记卷七第二项 劝俗治恶▲事钞云涅槃云。 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宰相及于四众。 应当劝励诸学人等、令学正法。 若懈怠破戒毁正法者、大臣四部应当苦治。 资持释云初令劝学。 四众即僧尼士女、下云四部亦同。 正法者经作定慧。 若下二劝苦治△事钞续云大集云。 若未来世、有信诸王若四姓等、为护法故、能舍身。 宁护一如法比丘、不护无诸恶比丘。 是王舍身生净土中。 若随恶比丘语者、是王过无量劫不复人身。 资持释云初明护如法之益。 四姓者西土姓种统之唯四、一刹帝利王种二婆罗门净行三毗舍商贾四首陀农人 若下二明随恶人之损。 ▲事钞云大集云。 若末世中、有我弟子多财多力、王等不治。 则为断三宝种、夺众生眼。 虽无量世修戒施惠、则为灭失。 广如第二十八卷护法品说。 资持释云初明国王纵彼造恶。 则下显过。 断三宝者翳障正法也。 夺众生眼者损他正见也。 戒施灭失者损自功德也。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七第二节 会通▲事钞云问、前十轮经不许俗治、涅槃大集令治恶者。 资持释云问中。 二经相违、故须和会。 △事钞续云答。 十轮不许治者、比丘内恶、外有善相、识闻广博、生信处多、故不令治。 必愚闇自缠、是非不晓、开于道俗三恶门者、理合治之、如后二经。 又涅槃是穷累教本、决了正义。 纵前不许、依后为定。 两存亦得。 废前又是。 资持释云答中、初两存释。 又下废前释。 穷即训极、累谓嘱累。 一代所归故云教本。 决前不了故是正义。 两下双结。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七上来离诸非法中第三章谪罚可否竟第四章 食肉食肉中分为三节┬一引大废小├二引小急制└三通禁诸物第一节 引大废小▲事钞云诸律并鱼肉为时食、此是废前教。 涅槃云。 从今日后、不听弟子食肉。 观察如子肉想。 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水陆空行者命者怨。 故不令食。 广如彼说。 经云。 前令食肉、谓非四生之肉、但现化耳、为度众生 资持释云初引涅槃制断中二、初示前废教。 涅槃下次引后制断。 尔前虽断、如楞伽等、但通指其过。 涅槃终穷、正为开会、故特引之、出如来性品。 初引废前文三、初二句立制。 次一句教观厌。 经云。 如夫妻二人、共携一子、同行旷野。 险难粮尽。 杀子而食。 垂泪而飧、不得滋味。 今若观一切众生肉如子之肉、作是想时、必不贪食。 夫下显过患。 大慈是佛心、即于己他断佛种故。 水陆空行者举处摄物、沉潜飞走无所不收。 今食肉者、由害彼命、即彼怨仇。 经下次引决前文。 欲彰前教无诸过故。 四生胎卵湿化。 经云、为度众生故、示现食肉、而实不食。 △事钞续云楞伽云。 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 略说十种。 一者一切众生无始已来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 二狐狗人马、屠者杂卖故。 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 四众生闻气悉生怖故。 五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 六凡愚所习、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 七令咒术不成就故。 八以食肉、见形起识、以染味著故。 九诸天所弃、多恶梦、虎狼闻香故。 十由食种种肉、遂啖人肉故、如斑足王经说。 资持释云二引楞伽示过。 楞伽中十过最须观察。 初恐食啖父母、成恶逆故。 梵网经云、一切男女皆是我父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是也。 二恐食其同类、非仁心也。 三谓禽畜交合精血所成。 腥臊秽物、自内于口、深不净者所为。 故有食啖、无善名称。 七谓或持咒术、必须精洁。 尚诫荤辛、何况肉食。 八谓凡遇畜形、即思遂啖其味。 九中三过。 天报清净、所以舍弃。 不习善法、故多恶梦。 身同畜气、故为虎狼所食。 十谓由此相因、遂啖同类。 斑足王者其父游猎至山、染师而生、人形斑足。 后绍王位。 一日掌膳者阙肉、求得小儿肉以充之。 王觉味殊、因敕常供。 杀害既多、众欲杀王。 王变飞行罗刹、十二年中常食人肉。 △事钞续云今有凡愚多嗜诸肉。 罪中之大、勿过于此。 故屠者贩卖、但为食肉之人必无食者、亦不屠杀。 故知食者、同屠造业、沾杀生人 。 可不诫乎。 资持释云三伸诫中、初明过重。 如向列故。 故下次明业深 。 同屠杀故。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三第二节 引小急制▲事钞云僧祇云。 若为比丘杀者、一切七众不应食。 乃至为优婆夷杀、七众不食亦尔。 资持释云初引僧祇急制。 为一众杀而制七众者、以同沾佛戒、意所通故。 彼律得食三种净肉、谓不见不闻不疑为我故杀者。 是知虽云得食、还同禁断。 下引四分、其意益明。 △事钞续云今学戒者多不食之、与中国大乘僧同例。 有学大乘语者、用酒肉为行解。 则大小二教不收、自入屠儿行内。 天魔外道尚不食酒肉、此乃阎罗之将吏耳。 资持释云二斥学罔时、初明学戒。 中国学大乘者、皆依梵网楞伽涅槃等制。 既修大行、慈济为先、安有大乘方行杀戮。 有下指斥。 行谓为之无耻、解谓执之不疑。 二教不收者以大小俱制、反不依行、教所不被故。 教既不被、非佛弟子、无慈好杀宜入屠行。 天魔报胜净因所克、外道苦行飧风自饿等。 故知啖肉未及魔外、阎罗将吏信是同伦。 将吏谓夜叉鬼卒之类。 △事钞续云四分云、若此杀者行十恶业、为我故杀乃至大祀处肉、不得食之。 以办具来者心无定主故。 今屠者通杀、则依教无肉可食、正断食肉也。 律云、若持十善、彼终不为我故断众生命、如此应食。 准此、何由得肉而啖。 资持释云三显四分密断中、初明制断。 为我大祀二皆不净。 今下显意。 次明开食。 前与肉者须行十善。 岂有行十善者而有肉耳、故云何由得肉等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三第三节 通禁诸物▲事钞云楞伽云、酒肉葱蒜韭薤之属、悉不尝之。 资持释云酒肉兼五辛、文缺与渠。 或谓阿魏、或云自有兴渠、根如萝卜。 蒜音算、韭音久、薤胡介反、并荤菜也。 梵网云、一切食中不得食。 楞严云。 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 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等。 见事钞记卷三十三又南山律中、严禁蚕衣。 乳蜜唯开重病、不许辄饮。 如南山释门章服仪云。 囚犊将乳。 劫蜂贼蜜。 过之大者、无越蚕衣。 比夫屠猎之量、万计倍之。 诸文至繁、今不委引。 上来离诸非法中第四章食肉章竟第五章 畜养猫狗▲事钞云或畜猫狗、专拟杀鼠。 是恶律仪。 杂心云、恶律仪者、流注相续成也。 善生成论、若受恶律仪、则失善戒。 资持释云初显过。 杂下引示。 流注者恶业遍也。 相续者念念增也。 所以然者、由彼害心非止一境、复无时限故。 善生成论失善戒者恶势强也。 恶业顺惑、势力猛盛、一切善戒并绝相续故。 有云、且望一类鼠上、善戒不续、非谓余戒俱无。 又云、此乃诫勒之切耳。 见事钞记卷七▲轻重仪云养畜猫狗、专行杀害。 经论断在恶律仪、同畜便失善戒。 出卖则是生类、业障更深。 施他还续害心、终成缠结。 宜放之深薮、任彼行藏。 必系之显柱、更增劳役。 但依前判、彼我夷然。 便自生杀怨家、亲树慈悲圣宅。 见量处轻重仪卷上上来离诸非法中第五章畜养猫狗竟上来别行篇中第五门离诸非法竟第六门 出家宗致问今辑在家备览、何以最后列出家宗致门耶。 答。 凡俗士尚未出家、而欲出家者。 须先了知出家之后、如何发心、如何苦行、自量己力、以定可否。 若其力有未能、应即知难而退、不须率尔出家、免致将来忧悔。 以是之故、出家宗致、为在家者所应预知。 因以此门、殿于卷末焉。 出家宗致中分为三章┬一出俗本意├二先说苦事└三应知五德第一章 出俗本意▲事钞云少弥建位、出俗之始。 创染玄藉、标心处远。 自可行教、正用承修。 滥迹相济、世涉多有。 资持释云初叙本示滥中四、上二句示位。 此中须分形法二同、若但剃发名形同沙弥、若受十戒名法同沙弥。 次二句明本志。 上句言其始、下句示其终。 玄藉通目佛教、处远直指佛果。 复次二句示律可依。 后二句斥世无训。 △事钞续云然信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脱之因。 夫出家者必先此二。 如未晓此。 徒自剃著、内心无道、外仪无法、纵放愚情、还同秽俗。 所以入法、至于皓首、触事面墙者。 良由自无奉信、圣智无因而生。 但务养身、宁知出要胜业。 资持释云次明信智二门中二、初叙二法之要。 道由信立故为道原、德自信生故云德母。 治业由智之力、破惑在智之照、故为解脱因也。 非信道德无以发、非智业惑无以除、出家之人为道求脱、故云必先此二也。 如下叙不明之失、初明形心混俗。 所下次显愚法所以。 皓首即白头也、面墙无所见也。 无信则智不发、无智则不慕道、饱食暖衣悠悠卒世、故云但务养身等也。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四十一出俗本意中分为七节┬一出家元缘├二劝出有益├三障出有损├四明出家已行凡罪行├五明出家已行凡福行├六明出家已行圣道行└七大小乘相决同异▲资持云标列七科、前三明功、次三明行、后一决疑。 见事钞记卷四十一▲济缘云次列七科、统明出家始终行相。 学者至此、当须自检。 若唯徒说、于己何益。 说食数宝、目击多矣。 见业疏记卷十一第一节 出家元缘出家元缘中分为二项┬一出家文证└二引诫劝修第一项 出家文证▲业疏云如华严偈。 若有不识出家法、乐著生死不求脱。 是故菩萨舍国财、为之出家求寂静。 五欲所缚不离家。 欲令众生解脱故。 以此文证。 众生无始缠著家属、无思解脱。 故大士引出于世。 济缘释云华严二偈、前偈为不识故立法示之、后偈为著欲故方便引之。 初偈、上二句示不识之过。 下二句明立法之相。 云菩萨者即指释迦因行为言。 舍国财者菩萨在家为王太子、次绍王位、国城财宝一切自在、欲明难舍犹须舍之、况余凡庶不足恋矣。 寂静即涅槃果。 后偈、初句示著欲。 下三句明方便。 文略下二句、具云、示现不乐处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脱。 以下疏家结显推功归佛。 △业疏续云广如郁伽长者、涅槃经中。 家及非家相比显过、方起欣厌、得预法门。 济缘释云郁伽长者经、秽居品云。 居家菩萨当知在家秽污之事常念作故名为居家、断诸善根本是名居家。 乃至居家如罗网如毒蛇如火烧身等。 涅槃云。 居家迫窄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由之增长。 若在居家不得尽寿净修梵行、我今应当剃除须发出家学道。 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一 资云净住子说出家有十八法难行能行。 父母孝恋难遣、而能辞亲。 妻子是恩染难夺、而能割爱。 势位是物情所竞、而能弃荣。 饥苦是人所难忍、而能节食。 滋奈是人所贪嗜、而甘啖蔬涩。 翘勤是人所厌倦、而能精苦。 七珍是人所吝惜、而能舍离。 钱帛是人所畜聚、而能弃散。 奴僮是人所资侍、而自给不使。 五色是人所欣睹、而弃之不顾。 八音人所竞闻、而绝之不听。 饰玩细滑人所保著、而能精粗无碍。 安身养体人所共同、而能忘形舍命。 眠卧是人所不免、而昼夜不寝。 恣口朋游人所恒习、而处静自检。 白衣饮馔不知绝极、而近口如毒。 白衣日夜无所不甘、而己限以晷刻虚腹。 白衣则华屋媲匹诣切配也偶、而己以冢间离著。 此齐文宣王萧子良撰、要故录之。 见事钞记卷四十一第二项 引诫劝修▲业疏云然世浊惑深、厌苦求乐。 初虽欣出终坠欲海。 不修行业。 故徒行也。 济缘释云初斥浊世不修二、初示时机。 谓厌在家营趁之苦、求出家供给之乐。 即涅槃云为衣食而出家者。 初下次明退堕。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即斯类矣。 徒行谓出家无益也。 △业疏续云如智论云。 六情根完具、智鉴亦明利。 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 禽兽皆亦知、欲乐以自恣。 而不知方便、为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宜勉自利益。 不知修道行、与彼亦何异。 龙树引诫、为极言也。 闻而不行、犹是不闻。 今重引告、何得不用。 济缘释云二引圣论极诫二、初论文三偈、初偈。 上二句明报胜、下二句嗟不学。 六情根者情即是识、谓根识无缺也。 智能鉴物故云智鉴。 唐虚也。 身对初句、智慧对次句。 次一偈举况。 畜是痴报但知欲乐。 即经所谓但念水草余无所知也。 后五偈中。 上半合初偈、下半合次偈。 龙下结告劝依。 必应此偈出在他经故云引诫。 以畜况人、为诫深切、故云极言。 △业疏续云道行何耶。 一切无染者是也。 良由众生无始封著、是此是彼是得是失。 因之起染、缠缚有狱。 故世钝者多著财色、少有利者多贪名见。 四科束之、鲜不收尽。 终归死去何事迷乎。 济缘释云三示所修行相二、初示道行。 以偈文未显、故特征示用开心路。 一切之言通收善恶尘境、染恶则增业、染善则成障。 能于日用所行所学触境无染、无染之智即是般若、背尘合觉绝缚入道必始于此。 深可体究、慎勿诵文。 良下反释所以又三、初示染本。 封著是贪爱、此彼得失即分别。 由斯二种轮回不息、能离此者即名道行、非别有道、故下云道在虚通达累为本是也。 故下次举世情。 财收八秽、色乃荒淫、名谓虚声、见即妄执。 上二常流所著故为钝、下二学者所求故为利。 此且一往分之、然有具四或复互轻不必一定。 鲜犹无也。 终下重诫。 凡在同徒、用斯自照、有一于是、未脱轮回。 积财荒色、诤见沽名、迹混世尘、不思出要、形出心没、何所利乎。 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一形出心没者、业疏云虽形附道而心沈世也。 第二节 劝出有益▲业疏云如出家功德经。 若能放人出家受戒、功德无边。 譬如四天下满中罗汉、百年供养。 不如有人为涅槃故、于一日夜出家受戒。 谓由前施虽多有竭、是欲界系。 为法出家、非三界业、故说过前。 又云、纵起宝塔至忉利天、亦劣出家功德者。 一时欣出、虽未可数、然其积微是高胜本。 济缘释云初叹德。 譬下次引喻有二、初供圣喻、前引经。 谓下出意。 有漏有竭、无漏无穷、优劣可见。 又下二宝塔喻、前引经。 一下示意。 见业疏记卷十一第三节 障出有损▲业疏云如出家经。 为出家者而作留碍抑制、此人断佛种故、诸恶集身犹如大海。 现得癞病、死在闇狱无有出期。 济缘释云诸恶集身等谓业深广、故喻如 。 癞病堕狱即现生两报。 见业疏记卷十一 资持云出既有功、障则损大。 留碍如亲里不听、抑制如王臣禁断。 见事钞记卷四十一第四节 明出家已行凡罪行▲业疏云据论罪本、皆由事缚。 不思厌背、师心妄造。 如大宝积经。 出家二缚、谓诸见利养也。 如律缘制由名利故、但生有漏。 因制诸戒、为防罪业、障三涂也。 济缘释云初明罪本中二、初正示。 言事缚者即上四科。 因之生罪故为罪本。 如大下引示。 宝积诸见即人法两执、利养谓所须四事。 律缘即舍利弗请佛制戒、佛言我自知时、未得利养过漏未起。 后须提那等皆由利养丰盈、向道心薄、遂生过漏。 故知名利毁戒之缘、欲脱死生深须远离。 △业疏续云今世出家、翻种苦本。 不畏沉溺、多起下业。 故彼文云。 又有二痈、谓求见他过、自覆己罪。 向诸行者知来实苦、决定现世不造苦因。 如知火烧汤烂、无有纳手足者。 佛说罪事、深宜远离。 以不信所烧、随心造罪、更增俗人。 济缘释云次明造恶中二、初指世垂诫三、初伤时众。 业能生苦故云苦本。 出家脱苦、今既造业故云翻种。 下业即三途因。 故下次引文示。 即是宝积、前已标名故此略之求他覆己于心为患、故喻痈疮。 向下三正垂诫二、初劝知果断因。 向谓语告。 纳犹入也。 佛下次明违教造业。 不信能丧善根功德、故如烧焉。 资持云宝积二缚喻不自在、二痈喻不清净、并喻自心。 智才幸宜自照。 慎勿自谩、谓是他也。 见事钞记卷四十一△业疏续云故十诵云、未来世中、出家人入地狱、白衣生天者。 以俗人无法在身、但专信故得生天也。 出家有法、为世福田、乃反毁犯。 妄受信施、开诸恶门。 令多众生习学放逸故。 济缘释云二引教转证三、初十诵二、初引文。 以下显意、前明白衣生天。 后明出家入狱。 一反道法、二妄受施、三令他习学。 白衣无此、故升异焉。 △业疏续云四分中。 为说利养难消。 六十比丘得无学也、六十比丘热血从面孔而出、六十比丘畏佛语理退还俗。 济缘释云二 。 六十得果即清净者。 六十流血谓毁犯者。 六十退道即初入者。 △业疏续云余如涅槃、为利出家、驱逐净行等。 济缘释云三涅槃。 彼云。 我涅槃后、浊恶世时、多有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名为秃人。 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净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 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一 资持云涅槃为饥饿者、以出家人衣食易得故。 见有持戒驱逐杀害、自无戒德、恐相形比失于利养、生嫉忌故。 见事钞记卷四十一已上明出家已行凡罪行业疏文科表、别列于下、以备对阅。 ┌初明罪本┬初正示│ └二引示└二明造恶┬初指世垂诫┬初伤时众│ ├二引文示│ └三正垂诫┬初劝知果断因│ └二明违教造业└二引教转证┬初十诵├二四分└三涅槃第五节 明出家已行凡福行△业疏云凡出家者出有为家、为觲脱者谓脱缠缚。 此为本也。 济缘释云出家求脱经律通言、牒以释之示其行本。 有为总目三界、缠缚且论二惑。 △业疏续云今有行者、但知持戒、无心在道。 道在虚通达累为本、此而不思、但持戒善、自余讲解修习观务悉为非道。 内多嗔忿、久污净心。 此戒取结、谓为最胜。 又是见取。 体是欲界、增生下业。 济缘释云明凡福行相中四、初持戒二、初叙持戒昧道。 言虚通者道之体也、言达累者道之用也。 余为非道者是此非彼也。 内多嗔者怒他不坐己欲也。 此下结示行果。 凡夫具十使、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也、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取五利使也。 今此执戒为胜、即二种结使烦恼耳。 既无禅观、未脱欲有、故是下业。 △业疏续云若修世禅、缘色缘心。 虽经上界、终还生死、未有出期。 济缘释云二修禅。 世禅即四禅四空定也。 缘色故生色界、缘心故生无色界。 △业疏续云若修多闻讲诵经典、不为解脱。 并增欲有、未成无漏。 济缘释云三多闻。 多闻讲诵多为名利养、驰骋见解、是非相胜。 皆是下业。 学者闻之、宜乎自省。 △业疏续云若营世事、供养三宝塔寺等相。 心无欣道、最是我所。 或沦下趣。 由造善时、自爱憎他、行谄行诳、杂惑成树、故受鬼趣相似果报。 以心非实生在恶道、以福事成故受胜处。 济缘释云四营事二、初明行果。 由下次推心因。 以强胜故自爱憎他、以追求故行谄行诳。 此等不一故云杂惑、积集既众故喻如树。 恶道是总报、胜处即别报。 ▲济缘云愚者见此、便谓持戒多闻皆不足为。 而不知徒行无诣故为世福、若真求脱无非圣道。 但心有通塞、事岂替废耶。 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一△资持云准知修道、事行难分。 自非达人、何由可识。 见事钞记卷四十一第六节 明出家已行圣道行▲业疏云但出世道、无始未经。 皆由著世、惯习难断。 今既拔俗、智鋻明利。 若不行者、禽兽无别。 济缘释云初叙难行所以。 今下次劝励力须修。 即用上文智论偈意。 △业疏续云然圣道行、经说乃多、并随机缘故药无准。 要而言之、不过三种。 △业疏续云一者小乘人行。 观事生灭。 知无我人善恶等性。 二小菩萨行。 观事是空。 知无我人善恶等相。 三大菩萨行。 观事是心。 意言分别。 故摄论云、从愿乐位至究竟位、名观中、缘意言分别为境。 济缘释云三种观法并云观事者事即观境、统收诸法。 文中且举我人善恶、故云等也。 初观生灭、灭已见空。 次观幻化、生处见空。 后观唯心、生灭幻化无非心变。 以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有相相如幻化、二乘小圣见之为空。 而不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故大菩萨但了唯心、圆修三观、不偏性相故名中道。 意言分别者谓观一切诸法、皆由心思口议分别前事、故有差别。 万法皆归思议不出自心、摄末归本、故云唯心。 下引摄论即摄大乘论。 愿乐位通收加行三贤也、究竟位别指最后妙觉。 行虽浅深、皆观唯识、即是中道、故云观中。 缘谓能观、意言分别即扎观故云境也。 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一 资持云三观并云观事者、事即是境。 心依境起、随境立观、谓色心阴入界有情无情善恶无记等。 若论智解须达诸法、若于时中观心为要。 随心所起、起即是事若善若恶。 三理照之、乃知颠倒、但有妄计、本无所有、随心动用一切皆空。 或推相见性谓之性空、即相知幻谓之相空、达相是心谓之唯识。 犹如梦事、或推梦想从何生灭、或知睡梦当相不实、或知唯心所变无别梦事、喻上三观略知浅深。 然行位有三、观境唯一所谓事也。 见理有二、前二性相虽殊皆以空为理也、后一以心为理。 前二为权、后一是实。 然出家超世、通学三乘。 今依业疏、准开会意、专指佛乘为出家本矣。 性空中、初句标位。 次句示行。 观即能观智、事即所观境。 下二句见理。 以我人善恶性本自无、缘会故生缘散即灭、生灭灭处名为空理、即是二乘所至之极。 次小菩萨中、位行理三同上分之。 三大菩萨中、初句标位。 次句明理。 观法唯心、即事显理故。 下句示行。 以一切诸法本唯一识、一识之外更无别法。 无始妄动、横计心境、有彼有此内外差别。 穷此差别、皆是意思妄起取著、由取著故妄构名言。 是故智者欲观唯识、必以意言为所观境、由此意言皆一识故。 是则不离思议、即于差别达无差别。 故下引证。 见事钞记卷四十一▲资持云上之三科总论十界之因故并名行。 凡罪即三途行、凡福即修罗人天行、圣道即三乘佛果行。 历示心行、令识因果。 舍罪修福、革凡成圣、厌小慕大趣一佛乘。 是故业疏专指大乘为出家学本。 即戒本云、若有自为身、欲求于佛道、是也。 见事钞记卷四十一第七节 大小乘相决同异▲资持云相决同异。 同谓进修方便唯是三学、无别途故。 异乃心志广狭故分二乘、用与别故。 ▲事钞云三乘道行、如上已明。 今通决正、不出三学。 一切圣人无不行此。 资持释云上二句蹑前。 今下正示。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四十一大小乘相决同异中分为二项┬一小乘三学└二大乘三学第一项 小乘三学▲事钞云若据二乘戒缘身口、犯则问心。 执则障道是世善法、违则障道不免三涂。 资持释云初戒中。 缘身口者谓制法也。 犯问心者推业本也、此据四分空宗为言。 执下二句明持失也、或专慕人天则滞于凡福、或计为至道则堕于利使。 违下二句明犯报也。 △事钞续云定约名色、缘修生灭为理。 故佛性论云、二乘之人、约虚妄观无常等相以为真如。 慧取观照、与定义别体同。 资持释云二定慧二、前明定学。 名色即所观境。 一蕴是色四蕴是心、心道冥昧止可名通故总云名。 缘修即能观心、生灭即所见理。 以色心二法念念生灭、生灭故无常、无常故无性、无性故空寂、空寂即灭谛涅槃真如之理。 故下引证、彼明小乘所证非真见佛性故也。 虚妄即名色、无常即生灭、 真如即空理。 次慧学中。 定是澄寂、慧取照用、动息不同故云义别。 同一心体故云体同。 水澄物现、镜净像生、定慧一异喻之可解。 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四十一第二项 大乘三学▲事钞云若据大乘戒分三品。 律仪一戒不异声闻、非无二三有异、护心之戒更过恒式。 资持释云初戒二、初标示同异。 三品即三聚。 准智论中二乘但有断恶一聚、虽有作持还归离过。 不修方便教化众生故无摄善、自调自度故无摄生。 是以今文但举律仪比校同异。 言不异者准业疏圆宗谓同三聚。 彼云。 戒分三品、约义收缘不异诸律。 由非明制故云约义如杀一戒具兼三位、息诸价缘即摄律仪、常行慧命即摄善法、护前生命即饶益有情。 此一既尔、余戒例然。 已上疏文性戒并例此说。 若论遮戒、如酒宝等、离畜饮过即摄律仪、常行对治即摄善法、息世讥嫌即摄众生。 若取大小戒本以分、则小教四夷大乘十重、四夷大同余六并异。 以至畜宝然身等异相极众。 且云二三、意显同多异少故也。 护心戒者防瞥尔也。 如梵网制不悭不嗔等、又涅槃隔壁闻镮钏声分别男女心染净戒之类。 济缘云若准智论、声闻戒但有断恶一聚。 今用大意决于小宗、约义明同、莫不齐具。 疏中且举杀戒、余并例作。 如淫息诸染缘、常修梵行、不污前生。 如盗则离侵损缘、常行惠施、不恼前生。 如妄则离虚妄缘、常行实语、不诳前生等。 见业疏记卷十一三聚之义。 于宗体篇、五戒、豫习发戒、依境发心支中、委释。 △事钞续云智论。 问云。 菩萨住于实相、不得一法。 得破戒否。 答曰。 以住于实相故、尚不作福、何况作罪。 虽种种因缘、不破戒人。 资持释云二广示异。 檅三、初智论住实相者心冥妙理、空无所有故不得一法。 既无所得则无善恶、既无善恶则无持破、既无持破则无有戒、既无有戒则应任意施为不须守戒。 世多邪见、故问决之。 答中、以福况罪。 不作福者不取福相故云不作。 种种因缘谓方便化导、随所动用皆离过故。 △事钞又云摄论云。 菩萨得无分别智、一切尘不显现、由有胜智方便、具行杀生等十恶。 由前有利益故、自无染浊过失。 纵有利益、有过失不应行。 准此初地已上方得用此无分别智、故地前不合。 资持释云二摄论中。 胜智即无分别。 方便谓诱化众生。 准下判位。 初地已上者故知十圣方许行之。 地前三贤犹制不合、况余凡愚安可僭滥。 济缘云无分别智谓观诸法如实平等、故无分别。 唯一真体、外尘本无、故尘不显现。 方便即权巧。 有利益者谓利他也、自无染者谓自利也。 具此二利虽行无犯、互有所缺亦不行之。 故云纵有等。 今时愚人不量位地、不知权行。 作恶无耻、妄引为例。 自误误他、难可救也。 见业疏记卷十一△事钞续云涅槃。 持息世讥嫌戒、与性重戒无别。 因说菩萨持戒相、罗刹乞浮囊喻。 资持释云三涅槃中、初明持相。 息世讥嫌即目遮戒。 遮性等持故云无别。 次以喻显。 渡海人喻菩萨、罗刹喻三毒、浮囊喻具戒。 ▲事钞云若论定慧。 小观相空、深观唯识。 钝见空时不分别色、利知唯识不分别空。 资持释云次定慧中。 由小菩萨涉于大小、小据观智大约志求、小大虽异并菩萨乘故。 且一往通收大中。 初示观别。 如上所明。 次校浅深。 钝即小菩萨、在大为钝望小则利、不分别色异上二乘析色故。 利即大菩萨 、不分别空超过菩萨故。 由观唯识住于中道、了一切法无非心识、识非色空非不色空、尚不分别识何况分别空、若知唯识则住实相无分别故。 以上皆见事钞记卷四十一上来出家宗致中第一章出俗本意竟第二章 先说苦事▲羯磨注云僧祇云。 若初欲出家者、为说苦事一食、一住、一眠、多学问。 答能者、度。 见随机羯磨第三 次科亦尔 业疏释云为说苦事者以世网苦辛、多厌求乐、初虽慈许、终有退败。 一食者佛教之中、一食为本。 托缘开二、不是长途。 至今西域、统五天竺、常行一食。 希见东华寺别两顿。 一住者一坐跏趺、周时方起、自非味重何以致斯。 一眠者中夜之时、暂尔倚卧、分星月次、寻起缘念。 多学者慧心常运、不许浮散也。 济缘释云世网苦辛谓工商士农经营求趁不容自安、人多厌之求安闲乐、故反说苦事知其志愿。 初慈许者谓师辄受也、终退败者谓资疲厌也。 一食中、初二句明本制。 托下示缘开、因病开粥故。 至下引据希下斥非。 今时见便进啖、岂止两顿。 律崩法坏、一至于此。 悲夫。 周时谓尽一日。 味重谓禅定乐。 倚卧谓倚身而已。 分星月次不使长久故。 慧心常运即遗教云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也。 见业疏记卷十一△资持云僧祇、先说苦事。 欲令知叹、免后悔故。 四分、则有十种。 谓能耐风、雨、寒、热、饥、渴、毒虫、恶言。 一食。 持戒。 见事钞记卷四十一上来出家宗致中第二章先说苦事竟第三章 应知五德▲羯磨注云如请僧福田经。 沙弥应知五德。 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 二者。 毁其形好、应法服故。 三者。 永割亲爱、无适莫故。 四者委弃身命、遵崇道故。 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业疏释云初德发心怀道者创发蒙俗、情厌诸有。 唯欣出要、常怀佩也。 佩谓带持之者也。 二德毁形应法者道俗路乖、反形易性。 故割其所重、服彼所轻。 明志绝奢靡、与世违也。 三德割爱怀舍者以无始所亲、慈恋难断、终归死别、然不早悟。 今近割俗缘、远成济度、且从道业两舍亲疏也。 故善见云、瓦钵贯肩、以四海为家居。 知谁可爱憎也。 四德委命遵道者明崇奉三学、死而有已也。 五德志大度人者奉行极教、兼济于他。 济缘释疏云初德中、初释上句。 唯下释下句。 二中、初通示。 故下别释。 上二句释反形、下二句释易性。 奢则华侈、靡谓美丽。 三中、初叙情爱。 世俗贪生不知有死故不早悟。 今下释永割。 两舍亲疏。 谓无适莫、适字音嫡。 故下引证。 四中。 奉崇三学释下遵道、死而有已释上委命。 五中。 大乘穷理尽性谓之极教。 见业疏记卷十一▲资持云此之五德、出家大要。 五众齐奉、不唯小众。 终身行之、不唯初受。 疏云、斯德始终通于五众、俱堪物养、人天师范、故使诵持、无轻受体及形服也。 见事钞记卷四十一上来出家宗致中第三章应知五德竟上来别行篇中第六门出家宗致竟上来第四别行篇竟弘一大师晚岁辑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费时二载、极费苦心、稿凡三易、方得告成。 原拟全部写成现代文言、俾浅显易读、而未果遂。 据持犯篇注、本书应有附录、而手稿中无之。 妙莲法师检大师遗稿、有戒体章名相别考、日中考、古今尺略图、受十善戒法等、酌取以充附录。 犹恐未尽契合大师本意、嘱为附带声明如上。 案持犯篇末注云、周尺体量、如附录中周尺考委明。 今检古今尺略图后、附有周尺别形、及南山律尺量、因合编为周尺考。 又沪泉两地所藏手稿、微有出入。 沪稿经校勘后、再寄晋江、由慧容法师就泉州藏向覆校。 遇异同处、往复函商、斟酌取舍。 原稿偶有笔误或疑问时、则以所引原书为准。 例如二一三页六行拾僧过失、同页十行诫拾僧过失。 两拾字原稿均作舍。 检大正藏续藏、及大师亲校津刊钞记会本、皆作拾。 舍字系笔误。 又如一七七页八行岂复有教、有字原稿作囗。 检四分律戒相表记、及亲校津刊会本、扶桑古刊本、大正藏本、续藏本、均作有。 惟心灿法师扎录大师校正钞记副本、批注云、有字疑是误写。 足征备览作囗、系表阙肄俟考之意。 盖大师先编戒相表记、次乃校正津刊钞记会本、后始编辑在家备览。 编备览时虽疑有误、而未考定。 兹仍从原书作有。 犹虑校对不无疏忽。 倘续发见讹误、当俟再版攸订、期臻完善。 发布时间:2024-04-17 14:43:5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