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中的“八识”是哪八识? 内容:   八识  1. 眼识2. 耳识3. 鼻识4. 舌识5. 身识6. 意识7. 末那识8. 阿赖耶识。 有情生命的身体是由四大物质假合而成的。 依身体的功能可分为六大部分:1. 视觉器官(眼根)2. 听觉器官(耳根)3. 嗅觉器官(鼻根)4. 味觉器官(舌根)5. 四肢躯干包括内脏(身根)6. 思维器官(大脑)。 有情生命就是靠这六大器官,在世间对内外事物进行感知与了别,而做各种的心意活动的。 而这六根,是由四大物质以不合的方法组合而成的。 这六根本身没有什么精神力量,也没有什么功能。 它们与宇宙中其他的物质形态没有什么差别。 那么是谁给予了它们对内外事物,进行感知与了别认知的精神力量与功能的那? 这就是心识的力量! 因为心识力量的感化才使本来没有精神力,没有功能的六根,有了活力,有了对内外事物进行感知与了别认知的功能。 心识的力量感化在不合的身体器官上,就会显现出不合的功能。 心识力量感化在眼根上,眼根就有了视觉功能,就可以看到世间的各类事物与现象。 同样的事理,心识的力量感化在耳. 鼻. 舌. 身. 意,就会使生命体有了听觉. 味觉. 触觉. 思维活动。 也就是说:心识的力量感化在不合的器官,不合的器官就会反应出不合的心识力。 感化在眼睛上的就是眼识,感化在耳朵上的就是耳识,感化在鼻子上的就是鼻识. 感化在舌头上的就是舌识. 感化在四肢上的就是身识. 感化在大脑的就是意识。 一定要把根与识差别开,不要混为一谈。 根:是物质现象,由四大物质假合而成。 识:是一种能力,分辨. 了别. 认知内外事物的能力。 是有情生命对内外事物所起的,一种缺点的认知与看法。 我们的四大假合的色身不能离高兴识。 有情生命的色身离开了心识,就不能在世间了别认知内外事物,就不能动身发语. 做各种的思维与活动。 离开了心识,那有情生命就与枯木朽石没有什么差别了,也就落空了生命的意义。 而心识却不需世间的色身,也可以发挥他的力量! 因为心识是纯粹的精神境界的现象,他不属于物质世界。 可心识也不是随意就可以放弃世间的色身,而随意率性独存的。 否则我们也就没有烦恼与苦楚的束缚了,也就没有修行的需要了。 心识需不需要色身,完全取决于心识以往的业力与修行境界。 假如是业力牵引他与色身而结合,那么心识就很难离色身而独存了。 无论生命体以何种色身出现于世间,心识都邑被强大的业力牵引而不能舍离色身独存。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这五识的合营功能是:对他们现前的外部事物,无需考虑斟酌当下就可以了别认知,并生起善. 恶. 非善非恶(无记)的反应。 这五识本身没有考虑斟酌的功能,为什么还能当下生起善. 恶等的反应那? 这是因为心识在历世的生命轮回中,所积累的大量的经验,转变成了他们的本能反应(前提反射)。 五识可以让生命体在物欲的世间里,经由过程根身追逐世间色. 声. 香. 味. 触的物欲享乐。 这五识各自负责各自的功能,与其他四识功能互不干涉。 这五识的五种功能,可以在欲界的一切时空里,随缘起用。 他们对外部事物的了别认知,都是片面的. 不完全的认知。 只有将他们五识对外部事物的认知结合在一路,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外部印象。 能起到收集前五识,对外部事物的印象与整合功能的,就是第六识,意识。 第六识:意识(思维中枢)  意识才是真正的了别认知之识。 意识好比一个情报部,而五识就好比分散各地,履行各类情报收集义务的间谍。 五识把各自收集的情报汇报给总部--意识。 意识在把五识收集的情报进行分析. 整理成一个完整的判断,并可以调和前五识,迅速地做出善的. 恶的. 非善非恶的(无记)三种反应。 (意识在生命体中能起到什么样的感化那?)  意识的感化  意识在生命体中能起现量. 比量. 非量的感化三种感化。 一. 现量的感化:  意识在对具有实质存在的事物,根据以往的经验,不加思虑地做出判断的能力。 二. 比量的感化:  意识对没有实质存在的事物,根据以往的经验,迅速做出比较. 测度. 推论,也能准确判断事物的能力。 (猜谜语)狗. 孩. 花生  三. 非量的感化:  意识对根本没有存在的事物,无中生有,并做失足误虚妄的认知。 这就是意识的三种感化。 意识感化的局限  六识不是对所有的外部事物都能了别认知的。 六识的感化是有局限的,他只能对性境. 独影境. 带质境三种外境进行了别认知。 性境:  就是实其实在的外境。 独影境:  能为意识了别认知的,没有实质存在的幻境。 (海市蜃楼. 梦境等等)  带质境:  意识对实质存在的外境,不能做出恰到好处的了别认知,把他误认他物而不自觉。 意识  缺点的了别认知的这类外境,就叫带质境。 (比如:鱼以前人类认为是水里的就是鱼)  意识的功能:  意识具备全部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就是五十一个心理状态。 这五十一个心理状态,就是意识的功能。 1. 作意2. 触3. 受4. 想5. 思6. 欲7. 胜解8. 念9. 定10. 慧11. 信12. 精进13. 惭14. 愧15. 无贪16. 无嗔17. 无痴18. 轻安19. 不放逸20. 行舍21. 不害22. 贪23. 嗔24. 痴25. 无明26. 慢27. 不正见28. 忿29. 恨30. 恼31. 覆32. 诳33. 谄34. 骄35. 害36. 嫉37. 悭(qian)38. 无惭39. 无愧40. 不信41. 懈怠42. 放逸43. 昏沉44. 掉举45. 失念46. 不正知47. 狼藉48. 睡眠49. 恶作50. 寻求51. 伺(审阅. 伺察)。 第六识--意识,具备所有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以,有情生命的起心. 动念. 身. 口. 意的活动,全是由意识激发的。 虽然意识具备所有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然则他有他的局限性。 第六识,它是依经验惯性地,使生命做机械的反应,不需要太多的考虑。 (比如:饿了吃饭. 渴了喝水. 冷了穿衣等)它只是起到对外部事物了别认知的感化。 它对内外事物的了别认知一停止,它也就停止了活动。 它不需要对外部事物做比较复杂地思虑. 度量与推理,因为第六识在历世的死活轮回中,积累了大量的,对内外事物的了别认知的经验。 它只需要将现前的内外事物,与往昔的经验进行简单地比较. 度量与推理,并机械. 本能地做出反应就可以了。 反应停止之后,它也就停止了活动。 最重要的一点是,六识在对内外事物的了别认知的过程中,便产生了对内外事物的妄想分别之心,可以说:六识就是妄想分别之识。 我们的妄想分别心,就是由它的活动而生起的。 这就是第六识---意识。 第七识:末那识  第六识是依经验. 本能做机械的活动,而第七识是较为自觉. 主动. 着意的心理活动。 他才是生命体真正掌管考虑活动的部分。 他具有:贪. 痴. 不正见(身见. 边见. 见取见. 戒禁取见. 邪见). 慢四个根本烦恼心所有法。 具有:不信. 懈怠. 放逸. 昏沉. 掉举(恐惧. 激动. 落空心坎的安宁)  失念(忘记). 不正知(愚昧蒙昧). 狼藉八个随烦恼心所有  法。 具有:触. 作意(寻找. 取境). 受. 想. 思(考虑. 比度)五个遍行心所有法。 具有一个:慧. 别境心所有法。 (十八)  末那识一但碰到外缘,便生起相对外部事物,恒起差其余您我之想(我执),他无时无刻不在把持着这个我执。 无论前六识那一法. 那一感化的生起,这个我执都邑同时并起。 无论六根做什么样的活动,他都认为是他所做. 是他的行为。 (--)  他能赓续地主动. 自觉地端相. 考虑内外事物,而生起善. 恶等念头。 这些念头. 设法主意直接影响第六识,令六识批示前五识做出各种反应与行为。 所以末那识一但活动,他就可以批示我们的色身,发语. 动身做各种的身. 口. 意的行为。 可因为末那识具有很少的一部分心所有法,所以他的力量很是有限,本来他才是真正掌管考虑的。 可因为六识强大的惯性. 机械的活动力,使七识多半时间是被前六识而阁下。 所以我们的生命活动,多半都是在依惯性,机械的生活,很少动脑。 而六识在无数次地死活轮回中积累的大量经验,本来是由七识的自觉. 主动. 着意的考虑而来。 现在因为六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的生命主要依靠经验,来惯性机械地生活,反使六识成为了生命活动的主导。 而当下. 今生末那识对内外事物的思维. 考虑的活动,又会成为往后六识的经验。 六识往后在依现在末那识的考虑经验而惯性. 机械的活动。 就这样,七识与六识彼此互相薰习,形成了一个恶性轮回。 这也是生命,死活轮回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八识:--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七识--末那识的本体,为七识所依。 他有很多的叫名字,我们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阿赖耶识的本质与功能。 阿赖耶:  在死活轮回之中,长处而不废弛. 失散。 藏识:  因为他具有能藏. 所藏和执藏的三种功能,所以叫他藏识。 能藏:他能把前七识的所有生活经验储藏起来,而且不会忘记或丧失。 他不只能储藏今生的生活经历,而且能储藏前生与未来生的生活经历。 八识他能把我们所有的果报种子(还没获得果报前)储藏起来,在往后的生命活动中随缘激发明行。 所藏:我们众生的业报种子与生活经历,都是以他为储藏之所,在没有其他的地方可藏。 这就是所藏的功能。 (业报种子的独一仓库)  执藏:他能把我们的生活经验与业报的种子,紧紧地执着而不忘失。 这就是执。 这就是八识的三种蕴藏功能。 出生识:  因为他具有创造力,能现行生出各类法。 和合识:  因为他能把各类真伪. 染净. 善恶之法夹杂揉和在一路。 薰变识:  因为他能被六. 七识所作的业薰习,而生起变更,又能互为因果地薰习六七识,使业报出现。 本觉识:  因为他隐藏着众生的觉性,假如能显现出来,众生就会获得真实的究竟聪明,从烦恼. 虚妄中解脱出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真识:  因为他与宇宙万法的本体真如相通,与最最终的真如,至真. 至善的法同体。 家识:  因为一切法都是由它的活动而生起,一切心物都是从他体内流出,为一切心物而依,如同我们的家一样。 本识:  因为他是一切法的根本,除他以为诸法在没有其他可依。 体识:  因为他是一切法的本体(法性)。 寂灭识:  因为他有动而能够创造万物的能力,也有寂灭而不起相对的能力,能够处在清净无生无灭的状态之中。 金刚智识:  因为他储藏了一切无上的聪明,能由众生开拓应用。 一切种智识:  因为众生从他那里,就可以获得一切各种的究竟聪明。 这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他只具有触. 受. 作意(寻找. 取境). 想和思(考虑. 比度)五个心所有法。 他的本性长短善非恶. 无覆(不隐瞒自己的行)的。 他是七识所依的本体,他行相细微,不起我执,又不主动功课,所以他是一般的凡夫所不能觉知的。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也就疏忽了他的存在,众生只知道一个恒考虑. 执着我的第七识,动身发语的第六识),和做各种行为的前五识)。 而真正主宰我们的却是这个阿赖耶识,他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在幕后主持着我们业报的激发与精神力的供应,主持着根身形象的保持。 虽然阿赖耶识行藏甚深. 细微,但他蕴藏了一切法的种子。 他一但碰到适当的外缘,他就会急速以各种的形相. 各种的时间与空间. 各种的际遇,遍满宇宙现行。 然后由前七识去经历. 去感触感染. 去遭遇业报的果实,直到所有的业,都获得果报为止。 为什么果报非要前七识遭遇那? 因为:一切的业皆由前七识所做所为,当然就由他们来承担业的果报。 所以我们修行只能修我们自己,只有修行人本身才能享受到修行的果,他人是取代不了的。 我经常碰到. 听到一些人常说:我儿子不好. 或者家人有病苦,我要好好修行,替他修一点,替他消业。 那是弗成能的,不修行的人也能享受到修行人的果报,那是不劳而获,那就让一小我替所有的众生修行得了! 不修行的人也能享受到修行人的果报,这不就是指鹿为马了吗? 对修行人也是不公平的。 是以,修行的果报只能由修行者本人来享受,其他人是不能占得涓滴利益的。 八识在生命体还没有成立之前就已经存在,在我们的色身废弛后却是最后一个离去。 而他把我们这一期生命所有业的果报种子. 经验储藏起来。 等待我们下一期生命时,碰到适当的外缘激发,使我们的业报现前。 我们的平生看似出于被动与意外. 情不自禁,其实我们平生的所遭. 所受,都是由我们以前所做的业,由业力牵引所制。 我们每小我的命运,不是某小我. 某个神. 某个佛. 某个上帝来主宰的. 来主操纵的。 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是我们自作自受,您不要抱怨,命运只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所以:我们进修佛法是要掌握宇宙生命的科学常识,以科学常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自己不愚昧. 不被他人愚昧。 不要让他人的思惟来束缚自己,任人宰割. 任人讹诈。 真正主宰我们的就是我们自己。 是以要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就需要掌握佛法的真理。 勇敢地面对自己曾经造下的业,而无怨无诲地去承担. 去接收自己的业报。 当下就断除一切有损自己. 有损他人的念头与行为,免除未来自己遭遇恶报,为往后塑造自己一个美好的人生。 八识与真如  八识虽然是一切法的本体,看上去与真如相同。 然则,八识与真如有很大的差别。 八识与真如的差别在于:八识是真伪. 染净. 善恶相掺揉和合在一路的。 而真如相对法界是常. 住. 我. 净. 真。 八识是真如活动变异的结果。 他与真如的本质是相同的,而宇宙(法界)中的一切诸法都是从真如的变异而来。 宇宙中诸法是真如变异的结果,无论诸法怎么变异,他依然保持着真如本质不变。 无论是人照样动物. 植物,照样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有情的. 无情的,都具有同样的本质,都具有同样的佛性。 这就是众生平等. 诸法平等. 不一不异的事理。 宇宙诸法的关系是:互相依附. 互相影响. 互相支持. 互相渗入. 彼此融摄. 彼此制约的。 万法合成了宇宙,宇宙是万法合成的。 以一法弗成能成就万法,以一法弗成能成就宇宙。 任何一法弗成能先其他法而生,也弗成能后其他法而灭。 是以,在修行佛法上也是这样的。 任何一种修行方法. 修行窍门,都弗成能自力支撑诸法,都弗成能以一种修行方法. 修行窍门,来成就无上的正等正觉的佛果。 要知道,一切修行方法. 修行窍门,都是释迦牟尼的方便说法,都是应机而说。 都是针对不合根性的众生,而设的善巧方便。 真发心修行佛法的人,需要放弃修行方法与修行窍门的偏见。 各类的修行方法与修行窍门,应该互相进修. 互相借鉴. 互相培养,不应偏执一边。 上面的事理很重要! 很多信佛人张嘴就说去极乐,闭嘴就说要往生。 那是弗成能的,因为万法之间有上述的这种关系。 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弗成能某小我最先辈入极乐,弗成能某小我最后才进入极乐! 要进一路进,否则一个也进不去。 去也是带业往生,有业就有烦恼,有烦恼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极乐世界。 总有一天照样要回来的。 带业往生是让您去极乐世界进修佛法常识,提高自己的觉悟. 提高自己的心境,好回来为众生解恶解困! 不是让您去享福! 修行虽是小我的行为,可修行的目的. 目标是为无量的众生,是要靠众生合营的努力。 所以这也是观世音菩萨倒架慈航的原因,这就是不度他人怎度自己的事理。 我们要想不在有烦恼与魔难的束缚,永恒地生活在平等. 愉悦之中,只有靠我们众生合营的努力。 无论是信佛的照样不信佛,以各类方法为了一个合营的目标:永恒的. 平等的. 愉悦的生计情况(极乐世界),而英勇精进的修行! 建立一个真正的娑婆极乐. 人世极乐。 修习佛法一定要建立在办事于国家. 办事于社会. 办事于众生的基本上。 所以修行佛法的目的应该是:以显现真实的我. 以建立极乐为宗旨。 我们上面讲了识是:一种能力,分辨了别内外事物的能力。 识,是有情生命对内外事物所起的,一种缺点的认知与看法。 我们坠入死活轮回,受各种世间烦恼与魔难强迫的根本,就是这八识! 因为八识对内外事物的缺点的了别认知与看法,才使我们坠入死活轮回的。 释迦牟尼讲法四十九年的最终目的,是要纠正我们众生对内外事物缺点的了别. 认知与看法。 如何才能使我们缺点的了别. 认知与看法纠正过来那? 就是要将我们的识,转化为聪明。 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就是将心识彻底地净化。 把心识早年对外境缺点的认知与看法纠正过来,除去心识的染污与倒置的活动。 使心识往后的一切活动,皆依究竟的真如聪明而行事,使心识获得彻底的净化,在没有半点的染污与倒置的活动。 具体的转识成智,就是将八识转化为四智。 把前五识转化为成所做智! 将第六识转化为妙观察智! 将第七识转化为平等性智! 将第八识转化为大圆镜智! 释迦牟尼以各种方便. 各种形式讲法四十九年,全都是围绕如何运用我们现有的聪明和方法,来转化这八识。 使我们的聪明一步步地提高,直至聪明究竟解脱。 为什么不用断而用转化那? 因为有情生命只有具有八识,生命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断除了八识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生命的意义了。 无论是缺点的了别. 认知与看法的识,照样我们究竟解脱的聪明,都是我们清净自性的流露,不过是自性的染与净. 正与谬. 分别与平等而已。 染. 谬. 分别都是我们的自性,断除了染. 谬. 分别,也就没有了净. 正与平等,也就没有了我们的自性。 这就是在有为中看到无为,在世间法中看到出世间法。 无为法与出世间法,不是离开有为法与世间法之外的另一类。 所以,不能断除使我们倒置妄想的识,而是要将识进行净化。 把他的染污,净化为清净,把他缺点的看法与认知转化为准确. 转化为究竟的聪明。 是以,达到聪明究竟解脱的佛陀们,同样具有八识。 生活在极乐世间的众生,同样也具有八识。 只是他们的识已经获得了净化,已经把识转化为了究竟的聪明。 他们在也不依惯性而机械地,倒置妄想的生活,在也没有对外部事物缺点的认知与看法。 觉者们的识:是清净的识! 是准确的识! 是真理之识! 是究竟的聪明! 成所做智:  成:是成为。 所:是所使. 使令。 做:是起各种的活动。 就是将前五识进行净化,使其转化为依聪明使令而做各种的活动,令其不在依经验而惯性. 机械的活动。 这就是转前五识为:成所做智。 妙观察智:  第六识是前五识所依,因为六识具有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所以他在八识中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力是最强的,但也是缺点的认知与看法最多的。 经由过程对六识的净化,使其缺点的看法与认知,转化为依聪明而起对内外部事物的,奥妙的各种比较. 测度. 推论,得出无有谬误的观察结论,而不在生起妄想分别之心。 这就是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平等性智:  七识具有相对外部事物而恒起我执,全日里执着在虚妄不实的,你我分其余际遇里。 而他能够自觉. 主动. 着意的做各种的心理活动。 他才是我们色身真正的主宰者,前六识的各种活动皆依他而起。 将末那识以往恒起我执,分别你我的缺点认知与看法进行净化,彻透宇宙诸法都具有相同的真如法性,本来就是平等无二的宇宙实相。 令其舍弃我执,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并且不记任何回报,无私地去为众生解脱魔难的束缚,给众生带来最大的快乐,而行使各种的功德。 这就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大圆镜智:  第八识染净具收! 第八识蕴藏着众生以往所有善业. 恶业的种子。 经由过程佛法的修行,经由过程前七识的净化,不在有新的恶业种子的产生。 并且无怨无悔地去遭遇以往诸业的果报,并且除掉了我. 法二执,使得阿赖耶识纯净无染。 因为他的清净染污相搀杂. 糅合的特点,获得了彻底的净化,所以达到了至善的聪明究竟圆满。 这就是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八识转识成智的过程,就是使修行者逐渐地从依经验而惯性. 机械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恒以聪明而行事,趣向解脱的过程。 恒以聪明而行事,就会使我们六道众生,不在对宇宙生命出缺点的看法与认知。 就不会使我们穷力地去追逐世间虚妄不实的物资欲望,而带来各种的烦恼与苦楚的强迫。 对宇宙生命没出缺点的看法与认知,就会使我们避免做一些不善的业。 没有不善的业,就不会使我们受业力的牵引而坠入死活轮回。 没有死活轮回,我们就不会受各种的烦恼与苦楚的强迫。 我们也就会生活在永恒. 常住的大涅槃的愉悦之中。 要想转识成智需要知道心. 意. 识三者的关系。 心意识的关系与功能  要想使自己转识成智,解脱死活轮回的束缚,成为聪明与智力究竟的觉者(佛),需要知道心. 意. 识三者的关系与功能。 心:就是蕴藏着真如本性的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与万法具有相同的真如法性,他与万法之间没有相对的你我分别。 意与识所起的各种业种都储藏在阿赖耶识之中,所以他可以受到意与识的熏习。 因为阿赖耶识可受意与识的熏习。 所以,阿赖耶识搀杂着清净与染污的一切法。 然则,阿赖耶识从不起主动的业,所以经常不为一般的凡夫所察觉。 只有在人缘适当的时刻,他才能作出响应的世间活动。 无论众生在业力的牵引下,轮转死活的过程中。 意与识有什么样的变异,心的真如法性的本质都是恒古不变的。 众生假如能够依法修行,清除阿赖耶识蕴藏的染污不净的法。 就可以使自己达到聪明究竟,使自己的真如法性(佛性)圆满的显现出来。 成为一位常住永恒愉悦的,了脱死活烦恼的佛陀。 (这就是心)  意:就是恒起考虑. 执我的末那识。 末那识可以使令前六识动身发语,做各种的行为(业),他是色身真正的主宰者。 末那识不只可以使令前六识动身发语,做各种的业。 而且可以调动心,也就是阿赖耶识蕴藏的无穷的. 弗成思议的力量。 来创造自己的命运,来创造一切。 只可惜的是,一般的凡夫未能善用意的这种力量。 不只没有善用,反而意力软弱者,反会被惯性与机械力强大的前六识而主导,落空自立的能力。 (烟瘾. 酒瘾. 打麻将上瘾等等的隐正人)  识:就是八识中的第六识,他依意而起。 所以,他受到末那识意的使令。 六识,具有使令有情生命前五识对外部事物的了别. 认知的能力。 有情生命有了这六个精神力,才能在世间做有效的色身活动,做各种善的与不善的业。 前六识对外部事物的了别. 认知的结果,往往是缺点的。 因为,识在世间所起的各种活动,都是依历世死活轮回的经验,而主观所起的惯性的. 机械的活动。 这个主观所起的惯性的. 机械的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能。 这个本能,他对外部事物不佳思辩,全凭自己的一己经验就做出判断。 它的各种活动,皆是妄想分别。 所以,识对外部事物的了别. 认知的结果,往往是缺点的,是不准确的。 (我可以举五戒的例子:  如一提到杀戒人们就会本能地做出;剥夺他人生命权利的结论。 盗戒;窃取他人财务的结论。 淫戒;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的结论。 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佛所说的五戒具有很深的含义,而做出上述判断结果的原因是:我们全凭自己的一己经验. 主观的. 惯性的. 机械的. 不准确的了别认知的结果。)  总结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心. 意. 识三者的关系与功能。 心:就是八识中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前七识所依。 她的本质与诸法不起相对,没有你我的分别,她是真如的一部分。 她是一切有情生命聪明与力量的源泉,无论是一般的凡夫. 菩萨照样佛陀的心,都是彼此相通. 彼此相融,都是平等无二的。 她的活动可以起无穷的力量与神变,她可以创造一切。 她的功能是:她可以把意与识所做的一切业种储藏起来,等待今后人缘成熟后,使意与识  依业受报。 因为她可以储藏意与识各种业的种子,她又具有真如的清净法性。 所以,她可以被意与识熏习,她是清净. 染污相搀杂的。 无论意与识做若干业,起什么样的变异,她的真如本性,都是恒古不变的。 这就是心。 意:就是八识的第七识末那识,是前六识所依。 他可以使令前六识动身发语,起各种的行为(业),他是色身真正的主宰者,他可以调动心识蕴藏的无穷的. 弗成思议的力量。 他有主观的自觉. 主动. 着意地,恒起考虑. 执我的特点。 所以,他认为前六识所起的一切行为,都是他所做。 而前六识对外部事物缺点的了别. 认知,又熏习着他。 使他对外部事物的考虑出现谬误,而迷失自我。 前六识对外界事物缺点的了别与认知,又是依他缺点的考虑与执我所起。 当他的意力微弱时,又会被前六识强大的惯性与机械力而阁下,落空对色身的主宰。 这就是意。 识:就是八识中的第六识,他依末那识而起。 他具有依经验而对外部事物主动地. 不佳思辩地,起各种缺点的了别认知与妄想分其余能力。 他的这种能力,都是来源于历世的死活轮回中的经验,而起的惯性与机械的反应。 当意力微弱时,他可以剥夺意对色身的主宰权,使色身全凭他的惯性而机械的活动。 这就是识。 识依意而起,意依心而生。 识熏习意,意熏习心。 是以,修行解脱,最终得无上的正等正觉,处于永恒愉悦与解脱的圣果,最重要的是将意与识的,聪明转化。 也就是将识,妄想分其余第六识,转化为妙观察智。 这样,就可以使前五识与第七识同样获得智的熏习。 因为,妄想分其余第六识是依第七识而生,又可以熏习第七识,而第六识可以使令前五识做各种的业。 是以,妄想分其余第六识的,智的转化,直接可以使七识与前五识同转。 同样的事理,恒起我执的第七识的平等性智的转化,直接可以使第八识与前六识的,智的转化。 因为,恒起我执的第七识意,是依第八识而生,又可以调动第八识,心的无穷聪明与力量。 而前六识又是依恒起我执的第七识意,而起的。 是以,恒起我执的第七识的,平等性智的转化,直接可以使第八识与前六识同转。 当七识与六识彻底地转化为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的同时,第八识也就同样转化为大圆镜智了,也就获得了最终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聪明。 所以,修行解脱获得最终的佛果,最重要的是将妄想分别心(六识)与我执(七识),智的转化。 七识与六识转,其他识同转,一转众转,一迷众迷。 宇宙诸法就是这样互相融摄. 互相帮助. 互相制约. 彼此影响. 彼此共存的关系。 是以,任何一法弗成能先其它法生而生,后其它法灭而灭。 实际上宇宙诸法本无生无灭的,诸法之间是不一不异. 平等无二的。 所谓宇宙诸法的生灭现象,只是在相对的时间与空间里的,假和与破散的现象,他们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 就上述宇宙诸法之间的关系。 修行方法也是这样,光靠一种方法修行是弗成能获得无上解脱之果的。 所以,修行解脱一门深入的方法,是在其它的修行方法的帮助的基本上,依小我的秉性乘性而选择一种方法而修,不是抱住一种修行法不放。 发心修行的众生切记这点,以免误己误他。 (这就是心意识的关系与功能)。 顺便说一下,当意力软弱者直接转六识. 七识成智是有一定的艰苦的,就需要持戒来规范自己的前五识的各种行为。 以持外在的戒,先转前五识为成所做智,然后在转六识. 七识慢慢地循序渐修。 持戒要避免持邪戒! 要知道什么才是有益修行解脱的戒。 戒与戒律是不合的,要知道戒的意义与戒律产生的过程与缘起,这样才能避免持邪戒与戒魔的生起。 我后面在讲关于戒与戒律。 用什么方法来转识成智? 一. 是依佛的修行方法。 二. 是可以依佛法的道理,乘性自立开辟。 修行方法不要局限在释迦牟尼所说的修行法中,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只是依众生的不合根性而略说的。 您认为释迦牟尼所说的修行法不适合您,您可以依释迦牟尼说的宇宙生命的道理,自立开辟自己的转识成智,趣向解脱的方法。 也可以用释迦牟尼所说的宇宙生命的道理,来指导外道的修行方法。 您也可以在崇奉其它宗教的基本上,在其它宗教修行方法的基本上,运用佛说的宇宙生命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修行方法。 只要您修行的立场与目的纯粹,只要您以利己利他. 度己度他的立场,与最终令自己. 令他人. 令众生都离苦得乐,趣向解脱为目的。 无论您有什么样的宗教崇奉,以什么样的各种形式,都可以运用佛法的道理,没有什么盗法不盗法的。 佛法是宇宙的科学真理,是宇宙生命的真谛。 是全体众生所共有的,不是某一人. 某一集团或某一宗教的。 只要您正直修行的立场与目的,无论您有什么样的宗教崇奉与思惟学说,无论您是什么样的种族,无论您是处在什么样的社会阶级,十方诸佛. 菩萨都邑欣喜地,主动自觉地来赞助您。 在佛. 菩萨的心中,没有什么宗教崇奉与种族的区分,众生都是平等无二的。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都是说的转识成智的方法,在这里我就不说啦,把它放在修行篇里在讲。 发布时间:2024-04-14 10:51:5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