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认识的何大夫 内容: 纯俭质朴,表里一如她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生活了十几年。 但依然简单实朴。 饮食茹素,饭菜清淡,繁忙了一整天,清淡的一碗热汤面就能给她全然的欣悦与满足。 穿着随意,衣服多半是从我们这帮姐妹里淘来的。 言语不多,除了看病时不停地同患者做身心的沟通与交流,多半时都以静默为主,静默中学习,静默中丰富成长、升华自己。 生性亲和,逢人必笑。 常把一颗没有任何芥蒂的、慈悲友善的心敞开着,时时迎接着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 所以她的病患很多,诊疗范围很广。 上至华发须白的老者,下及嗷嗷待哺的婴童,乃至每一个阶层的男男女女。 小到伤风感冒、失眠、便秘,大至不孕不育、冠心病、肿瘤等。 短暂的时间里,她与他们相交、相知、相熟,亲密交流,处方下药,殷殷叮咛,再拱手惜别。 她很年轻,四十岁不到,但却有着这个年龄少有的智慧与见地。 她以她心灯的光彩,璀璨着自己也照耀着别人。 她,是我的闺蜜,也是守护我们全家人健康的医师——何岩大夫。 小试牛刀,初露锋芒认识她,是通过国医院的薛院长。 一次,我去找院长看病,当时院长的号已经挂满了,他跟我说:“你去挂何岩大夫的号吧,她是我的学生,看病效果很好。 ”后来我就挂了她的号。 当我第一眼看到她时,觉得这大夫太年轻了。 但是当她一开口,中气十足的嗓音很快就打消了我的疑虑,我知道吃了这个大夫的药一定有效。 果不其然,七副药吃完,我的病情好了一大半。 我顿时对这个年轻小大夫来了兴趣。 为此,我还特意找薛院长打探过她的消息。 以下来自薛院长的讲述:认识何岩,应是二零零五年。 那时,她还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大三的一名学生。 刚刚学完中药和方剂,就想早点接触临床。 恰逢我做了几场中医学的讲座,期间屡次提到施金墨老先生的主张“医学院的学生应早临床、多临床”。 因缘契合,两相感召,她走进了国医院。 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与国医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二十左右岁,最美丽的青春时光。 或许是某些人捕获爱情的年龄,亦或许是一些人沉浸在偶像剧或电脑桌前,忙碌着追星交友的时代。 但也是这个女孩子伸展翅膀,夯实人生,为未来的自己奠基的时期。 没有课业又恰逢我出诊的日子里,她都会从位于北三环的中医学院转乘多次公交到顺义来学习。 何岩一直话语不多,甚至提问问题的时候都很少。 多数时候,除了做笔记,就只有简单的笑容,这是她给我的最初印象。 接触时间久了,我发现这个女孩子异常的聪颖和灵秀。 她总能适时地抓住我问诊的要点,以及用药的精妙。 尤其在进入“诊疗状态”后,我与患者心与心的契合所产生的微妙的灵动感觉,她也能跟着遨游其中,捕获其中的快乐! 古言:“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修为的深浅自然决定了道行的高低,但如何修行却取决于每个人的颖悟力。 有的人,可能一句话,就能点明白;而有的人,需要道出十分,他方可通晓大意;但也有人,或许不用讲,单看一看,就能全然地心领神会。 这是很会学习的人,也是自悟能力非凡的人。 医者,意也。 这种人,一个意象闪过,很快就能抓住为己所用,倘若有名师指点,定也是创造力很丰富的人。 零六年春节刚过,寒假尚未结束,国医院就出现了何岩的身影。 过节回来的她,言语较去年增加了不少,眉飞色舞地谈论起过节在家看病的情形。 起初亲戚朋友因为身体不适,斗胆开了几味小药,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 接着街坊四邻,开始争相问药,逐渐蔓延至四邻八村,乃至整个乡镇。 当时的中医已被冷落了多年,乡里的中药铺子也乏人问津了许久。 年节的档口,竟然涌出了这么多的人抓药服用,着实让药店的掌柜有些惊讶。 新奇之下,备了份薄礼登门探望,想寻个原因究竟,没想到却是一个尚未出炉的小小医学生的练手。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子,不几年间,就把自己锻炼成为小小名医了。 胆大心细,智圆行方我说过,这是个颇有灵性的女孩子。 所以没有多久,她就已经意识到,绝不是仅仅‘熟读汤头、深谙药性,就能把病完全地治好’这样一回事! 人是社会中的人,病是生活中的病。 尤其是现在生活中的人,一日之内可以遨游五湖四海,一餐之间可以囊括诸多生猛海鲜。 甚则,人与人、人与物交织出的关系网,丛生出的喜、怒、哀、乐、悲、恐、忧、惊诸种情怀,又岂能是单纯的药物所能把控了的。 所以,我的弟子很早就知道了身上这根担子所肩负的重量。 渐渐地,她的话语也多了起来。 从伤寒到温病,从郑火神的“温阳学说”到“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从五运六气至经方辨证。 我看到,每一种学说之后,她都有着不同瓶颈的突破。 之后她又开始跟我谈医家,她说“她喜欢仲景先师在辨证上的独得之秘,正因为医圣深明人体窍奥,才有了精准、直接、大胆的用药模式,后世医家虽更详尽、更完善的发展了中医学,而且对我们今人的裨益不可小觑,但更多的却是在锦上添花。 ”年轻人有初出茅庐不怕虎的闯劲,有不受即定成规约束的思维自由。 敢于对前人成就品评一二,倘若不是太傲骄,我还是会持支持态度的。 “那么,你觉得后世医家的成就又有哪些呢? ”我有意地牵引着她的话题,想探探她是道听途说,还是有过自己的一番深思熟虑。 “老师,后世医家我很少研究他们的病案、方论,我更喜欢的是他们的思想。 比如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其言语诚敬真挚,字字都是发自肺腑的真性情的流露。 一位无欲无求的人方能进入大医的境界,一种对任何性灵所受之苦都想施以援手的心方能称为大慈,这是菩萨心肠啊。 上千年来,涌现过无数的名医,但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单单对这位药王情有独钟,甚至拿他当作神佛一样供奉,想是其来有自吧。 我还喜欢朝鲜的名医许俊,尤为推崇他的治心理论。 他说:‘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致于有病。 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不亦愚乎?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使我明白治病也不单单是只在药物上寻求的。 倘若只知治病,不懂得打开病人心扉的话,药物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病是治不好的,其死也是必然的,因为她终将得不到她的宝哥哥。 对于身心的研究,我还读到明朝景岳先师的一段话,可能更为精妙。 他说:‘修身心于至诚,实儒家之自治;洗业障于持戒,诚释道之自医。 身心人己,理通于一,明于此者,必明于彼。 善乎彼者,必善于斯’。 其大意是说:饱读诗书的儒家学者,修养身心达到至诚的境界,自有一种浩然正气充斥周身,以抵御外来的虚邪,身体也就自然康健。 而想要跳出欲、色、无色三界,脱离生死轮回的佛门子弟,在对往昔所造诸业的忏悔声中,以及精严戒律的加被下,亦可因获得身心的安泰而消除顽疾。 从这些话中我悟到:为医者不仅可以以药治病,以针灸治病,也可以在无针无药的状态下,以我们这颗性定神安、无欲无求的忠心、诚心来治愈疾病……”望着何岩那双皂白分明、乌黑发亮的小眼睛,我郑重的点点头:“对,你说的很对。 ”对医学有一颗火热的心和真挚的感情,对探索未知有着深远的憧憬和梦想,我希望年轻人有这样的情怀,即使是短暂的热度。 但我的学生可不是只有这三分钟热度的人。 谈话后的很长时间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个女孩子在前进的路上所下的功夫。 我甚至能看到她本就不甚浓密的头发更加地稀疏起来。 但浩瀚的文化里,一个人的苦心孤诣未必就会学有所成,即便是绝对聪明的人! 因为要想成传一门好的技艺,需要的不单是悟性和勤奋,还要有好的时运和契机。 看着她日渐憔悴的面庞,我对她说了句狠话:“自家的坟头还没哭干呢,别急着去哭别人的坟头。 ”这个年龄的她把学校所传授的中西医学的基础打牢,把计算机及英语的等级考试考过,再以玩的心态来涉猎各家的学问,或许某一天触类旁通,各种疑问就豁然而解了。 这是我对她的期许,也希望她能在轻松的状态下学有所成。 风雨飘摇,痴心不改不经意的关注下,我的弟子日渐茁壮起来。 接下来的四年我能明显感受到她进步的速度。 七年本硕连读下来,她早已有足够的理由和资夲在医院独撑一面。 但,我要把她留在国医院吗? 不,我希望她出去经历磨练一番,总在羽翼掩护下,不去搏击长空怎么知道自己的心力。 毕业后的何岩回到家乡,顺利通过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层层选拔,正式开始了她的从医生涯。 美好的开始,本应有美好的故事。 但是何岩却遇到了麻烦,西医的三甲医院,自有其完善的诊治流程,只是这套流程中缺少中医施展拳脚的机会。 此时的何岩面临着两个选择,或入乡随俗,尽弃所学;或铤而走险,舍业保医。 幸运的是她选择了后者,这是那个虽简单却专注而又顽强的女孩子必然的选择。 离开和平医院的何岩,受人之邀,去了秦皇岛。 那里有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刚刚兴起却又即将关闭。 热情而又好客的医院主人将希望寄托在这个小姑娘身上。 但这个朴实的孩子只想看病,不想参与任何的医院管理,虽婉言谢绝。 但短暂的相聚让彼此都互生好感,虽结为非血缘关系的亲友。 辗转南北之后,最后又回归北京。 回到京城的何岩,进入大学校友经营的草本企业。 这个企业以经营中草药起家,有自己的门诊药店。 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想进一步开办自己的医院和中医学校,何岩看中了它的前景,想要加盟进去。 但是我没有给她机会,果断的将她召了回来,我希望这块浑金璞玉最后在我这里发光。 从将何岩放出去,到北京的回归。 我知道虽几经风雨飘摇,但上天给予的这些经历都为她做了最好的安排。 我相信她定会扎下根稳稳地看病,不会受任何外在事物的诱惑而改变初衷。 讷言敏行,芳香桃李几年过去了,我眼中的这个弟子还像我当初见到时那样:憨憨的很实在、言语不多、满面笑容、衣食简单、生活随意。 但只有真正了解她的人才知道她不平常的医术,也只有跟她攀谈过,才知道她胸中的才华横溢着有几许!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而一个咬得菜根的人,一直都在专注于做一件事,一件不单为自己,更为大众的事,那么这个人会是什么样子? 不论什么时候,我都在舒心又平静地观望着我身边的这个弟子,默默地。 就像她自己,默默地耕耘,默默地收获着。 但我知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旁人看不到的波澜里,我已经听到了她的不同凡响。 后记做为她的粉丝,如果让我讲我的家人及朋友的看病故事,难免会有浓墨重彩之嫌。 所以,当小鹿医官的负责人打电话随访我,让我谈谈“何岩大夫”的时候,我觉得搬出薛院长的话可能更有说服力。 所以,我把当初与院长的谈话做了整理,写了下来。 这样既加深大家对何岩大夫的认知,更增加几分熟悉与了解,我想没准儿,你和我一样,都会跌进她独特的魅力里。 我是她的迷姐,我身边还有她的迷弟,迷妹,你呢……  发布时间:2022-05-29 17:58:51 更新时间:2022-05-29 17:58:5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