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理法师畜白猿 内容: 慧理法师畜白猿灵隐,被古人誉为杭州第一游览胜地。 这里,冷泉晶莹澄澈,洞窟玲珑幽邃,石像绚丽多姿。 当然,灵隐的名闻天下,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这里有一座名重江南的古刹灵隐寺。 灵隐寺的开山祖师是印度僧人慧理法师,灵隐的得名和飞来峰的得名都与慧理法师有关。 灵隐一带过去称武林山,晋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慧理法师行访到这里。 他见山岭怪石林立,峰棱如削,古木参天,寿藤攀缘,便向山头攀登,一边观赏景物,一边连连称奇。 待登上山顶,慧理法师止不住惊叹道,这不是我们天竺灵鹫山的小山岭吗? 不知为什么飞到这里来了? 那座山岭,如来佛祖在时,多由仙灵所隐。 慧理法师说仙灵所隐,不仅使武林山与佛祖联系起来,而且与山石怪异,洞窟幽深的武林山环境非常贴切,因此这一带后来就被通称为灵隐。 而慧理法师所指的那座山也就被称之为飞来峰了。 慧理法师即以北高峰为倚山,临北涧,面对飞来峰建造了灵隐寺。 灵隐寺正对的飞来峰峰峦,被称作呼猿峰,又叫白猿峰。 它的得名,也与慧理法师联系在一起。 据说慧理法师宣称这座山是天竺国飞来的灵鹫山岭时,很多人对此将信将疑。 慧理法师却很有把握地说:这山岭一向来住有两只猿猴,一黑一白。 如果这山确系飞来,那么黑、白二猿也一定会相随而来。 说完,他来到山脚的洞口,俯身洞内呼唤。 果然,随着他的喊声,有一只黑猿和一只白猿从洞中奔跃而出。 大家这才相信他的话,把这个洞称之为呼猿洞,而把这座山的山峰呼之为呼猿峰。 关于灵鹫飞来和黑白二猿相随的说法当然是传说,但是慧理法师在此开建灵隐寺后,却确确实实养过一头白猿。 据记载:慧理法师养的白猿很通人性,非常活泼。 白天,它在溪涧中嘻耍跳跃;夜晚;松风低鸣,明月高悬,涧水丁冬,白猿偶一吟啸,凄哀婉转。 慧理为此有引水穿廊步,呼猿绕涧跳的诗句,描述自己养白猴的乐趣。 灵隐的猴群最多时是在南朝刘宋时期,有一个法名智一的僧人,敬仰慧理法师,养了一大群猴子。 智一法师自己因此被人称为猿父。 自此以后,灵隐山谷间就时常有猴子出没。 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一条清澈透亮的冷泉,杂以松鸣水吟,偶或响起一声猿啸,此情此景的确给人以无穷的情韵和遐想。 因此南宋曾定临安钱塘景色,共有八景,而冷泉猿啸即为八景之一。 当时的游人常把到冷泉边听猿啸当作重要的游览内容,文人墨客更是以此为题材,写下不少诗篇。 如南宋浙江嵊县人吴大有即作有《听猿》一诗。 诗写道:月照前峰猿啸岭,夜寒花落草堂春。 同来蜀客偏肠断,曾是孤舟渡峡人。 诗人大约是陪同一位四川客人来游玩的,客人坐船沿长江三峡而下来到杭州。 三峡两岸的猿啸凄哀令人悲凉不已,现在在这里又听到猿啸,难免勾起乡情而哀痛肠断了。 宋元以降,灵隐的猿猴逐渐减少,到清代时已经很难再见到猴子,不过从零星的记载中还可以寻到猴子的踪迹。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灵隐寺有僧人看见过白猿,它通身皎洁,白如积雪,在月光映衬下更显洁净可爱。 第三年即1651年,僧人们又在青莲阁下看见一头黑猿。 那黑猿居然头上戴着一顶斗笠,象是在匆匆赶路。 僧人们一齐惊呼起来,那黑猿受了惊吓,发出一声轻微的吟叫,然后跳过溪涧奔窜而去。 当时的人们把这一白一黑的猴子的出现看得很神奇,有人甚至认为这就是慧理法师当年从呼猿洞呼唤出来的黑白二猿。 这就未免太神奇了,从慧理法师开山建寺到清顺治年间,其间历经一千三百多年,黑白二猿的寿命也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但灵隐山谷间早年有猴子却是事实,而猴子的最早的豢养人就是慧理法师。 他为灵障寺这巍巍禅寺奠基开山,同时也为灵隐山谷增添过猿啸这一项景观 发布时间:2024-02-28 10:40:5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30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