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赴藏学法 内容: 三、赴藏学法师于学佛后,精勤博学,于汉地显教各宗,靡不深究细学,而犹感不足。 又曾阅北京雍和宫藏经目录,知有密乘经论甚多,已发学密之心。 受戒后,至重庆讲经,拟东渡日本留学佛法,同戒果瑶师拟赴武昌佛学院进修,同住重庆,遇南京某学员谓曰:西藏佛法极为丰富,汉地未译者,藏地均有,汉地已译而藏地缺如者甚少,故学法应至西藏。 师甚向往,并见报端大勇法师由日回国,称日本密法远不如西藏之殊胜,遂决定赴藏学密。 并与瑶师相约偕往。 时同戒永光、果蓉、传品三师亦拟赴藏,而已先抵雅安。 师即函请永师等稍待,与瑶师,经乐山,朝峨嵋,达雅安。 五人会合,拟赴康定,因战争受阻,暂住雅安,由师为众讲经。 后有巡思师加入。 1926年正月,起程赴打箭炉,中经大相岭,设有工事,翻山即陈相令部,该部旅长孙昂斋住汉源,师等不顺路,未往晤,直达康定跑马山。 依止降巴格格,六人各译法名。 师号云登嘉错,意为功德海。 官方韩道尹,知师在内,又未见旅长,心生疑惑,不准久留,只许出关或返回。 幸有居士相熟,得住圣寓庙,准备出关衣靴,约一月余。 庙中有外道,初拟收僧为徒,后被师等念经礼忏威仪所化,多人皈依佛门。 出关有南北二路,北路易行,南路艰险。 而韩官强令南行。 三月抵里塘,值巴塘西南盐井县,少数民族抗税路阻,即在里塘,请杂哇格西为师,用因明书,预习藏文。 未及半月,同行中四人前后返川。 师为永师一人讲《法华》《楞严》,后有居士数人加入同听。 时大勇法师在京办佛教藏文学院,率学生廿余人南下入藏,1926年10月抵康定,韩道尹受化皈依。 师闻佛源法师圆寂,悲甚,拟归,勇师劝阻,同住跑马山依止降巴格格学藏文、《比丘戒》、《菩萨戒》、《密乘戒》、《菩提道次第》、《俱舍论》等,并经灌顶,受度母等密法。 师既学法,又为居士讲经,永师维那。 秋藏文学院改组,共有大勇、大刚、能海、法尊、观空、永光师等十七人。 暂先留学语文,决定次春入藏。 共发大愿曰:赴藏求法乃吾侪之志愿,境愈困难,志愈坚定,纵令碎骨粉身,尚期来生满愿,何况其他乎! 1927年,师与永师到里塘那摩寺,依止降阳清丕仁波卿学《六加行》、《朵马仪轨》等。 老格西以精进第一称著,曾从拉萨礼大头至五台,十余年始达,住十方堂礼大宝塔,若干年方返。 师亲近彼时,年已八十余,所言皆一生经验。 师暇时又为居士讲《楞严经》。 老喇嘛极赞拉萨佛法殊胜,谓师于汉地宏布法流必能起大作用。 故劝师往,莫误时机。 师不舍,喇嘛借方便促行,并驰函康萨仁波卿为之先容,师方决意速往。 于是年冬返蓉准备资粮,讲经于大慈寺、文殊院。 翌年正月,在昭觉寺举行法会,居士供续藏一部,由永光师带至康定。 其先已由永师带频伽藏一部至康。 师又赴重庆讲经,筹集数千元,于四、五月转回康定。 时降阳仁波卿已圆寂,赠师法语及法物等,师戴恩难忘。 师讲经后,有慈青师等十余青年僧随永师至康定学法。 师返康后,续讲《楞严经》圆满。 1928年6月20日,师与永光、永轮、永严师四人,起程赴藏。 余人留康,二部藏经等全托商运,钱亦交商汇藏。 四人出发,随带口粮、糌巴、衣服、帐篷、茶叶、针线等。 用背架饰为藏族朝山者,手持长矛而行。 行十余里,次日仍远见那摩寺,后翻山抵甘孜,见勇师,继续前进。 后勇师即圆寂于甘孜。 旅途每晚撑帐篷过去时夜,烧茶吃糌巴。 离康定三、四日,遇一背枪骑士,携一空马,立于半山路口,状如盗匪,甚可疑惧。 问自何来? 曰那摩寺。 其人则曰吾亦老喇嘛弟子也。 众乃喜。 为防不测,将新衣换路人旧衣而行。 行廿余日,至大积寺,过此即属藏界,有驻军,阻汉人通过。 只能回避闹市及官守之处。 或半夜早起而行。 一次欲至金沙江边,途遇一人,谓有捷径,随行一日,赠以布匹糌巴等,彼自先行,令师等随后,不意此人取物而逃,早无踪影。 只得边走边问,抵金沙江。 途中气候悬殊,晴雨多变,雨则湿透,晴又晒干,日常数次。 昼热夜冷,若更转寒,势必下雪,倍增艰辛。 雪积七、八寸,一片茫茫,不辨道路与沟壑,沟中满布棘刺,因靴前后底早穿,仅留中间片段,雪地践行,棘刺入足心,冻僵无感觉,午后转暖,方知有刺。 晚觅高燥处,上架帐篷,下垫毛毯,舒带抽擘,先伏于地,后转向上,令襟据下,衣背在上,踡足而眠,方觉稍暖。 衣即是被,别无褥盖。 以靴代枕,晨起靴冻,需鼓大劲,方能穿入,穿好即需前行,否则,久坐即易冻僵也。 若遇大山,一日不能过,须宿山上,因山顶太冷,则数人挤睡于一处,上盖帐篷,晨起雪满篷,雪大时篷塌,尽压于身上,须扫净,方能行。 河水结冰,须赤足涉水而渡,虽牛马亦畏寒不敢行,上岸时,泥石冰水粘遍脚底,因冻木故,亦不觉痛,待稍坐,抹去冰石,再著靴前行。 因赤足行久,脚底皮增厚,趾长肉甲,衣成膏油,虱满全身。 夜则猛兽四嚎。 或近旬不见人烟,需备足干粮,各自背负而行。 求法之苦难可具述,亦因诸苦,磨炼得力。 昌都为康定至拉萨之中点,自康定至昌都,行约二月。 昌都至拉萨,因足力已强,一月即到。 初一日一站,后一日可二站,虽遇奇苦,亦不思避,唯恐不达拉萨,或被发觉,遣返汉地。 直至同年九月廿七日安抵拉萨,始大快慰。 到拉萨后,先朝大昭寺,随即赴哲邦(蚌)寺。 该寺分四劄仓(藏语,即寺内大区):罗舍林、古母、登阳、阿巴札仓,前三学法相,后者学仪轨。 每一劄仓分诸康村(藏语,即区内基层),师等先住罗舍林劄仓之甲冗康村。 一般汉僧皆住此。 初依一格西学法,其人不识上师宏愿,多所求索,并限制求法,师欲退出,得众僧支持,遂到古母劄仓之瓦须弥村,亲近康萨仁波卿。 师曾自述:初于跑马山动身往拉萨时,请示于老格西,问能否得好师。 老格西为授记,必得善知识。 到拉萨后,虽有依止善知识为照料衣食,而学法之善知识,久未值遇。 继往古母劄仓亲近康萨仁波卿,初随众请传真实名经,嗣后每遇喇嘛传经必去。 积久,与从喇嘛学之格西渐熟,始试请代呈欲求亲近之意,姑试言之,初不敢存必能得请之期望,以喇嘛弘法利生之事极多,其亲侄亦请他人教授,初学远人,何敢期望见宫墙哉? 殊喇嘛慈悲欣然矜许,盖悯汉人求法不易,特予方便,亦犹我等今日,见有洋人发心学者,不惜多方摄引也。 既蒙听许,同学超一法师,先移榻古母劄仓,某初心尚迟疑,后终亦同去。 既去之后,随意请法,不知次第,喇嘛有暇即唤去,不待半年,意中所求之法已悉传毕,更不知从何问起。 乃思如此学法,毕竟不成片段,始请喇嘛开示学修之途径。 喇嘛仁波卿大笑,谓汝等亦有此问乎? 令格西饬书贾印《现观庄严论朗写》(广大解)。 宗喀巴大师作《现观庄严论》注释有二种,一为《经鬘》五十卷,一为《广大解》共三十卷,此即三十卷之本也。 教学中,仗喇嘛慈悲,多方譬解,每次令师先陈所见,然后详为讲说。 师自亦精进,短时冲破文字障碍,而得通达此大论也。 师遵依止法,依止康萨喇嘛,每日三次礼拜,每晨用坛远背水登楼,供喇嘛供水烧茶,晴雨寒暑无间,并作擦杯扫地等杂务。 喇嘛欣喜,慈悲见教,不计时间,随到随教,由此所学既多且快。 喇嘛住何处,师即随住,喇嘛出外念经,师亦随往。 长随五年,深得喇嘛显密法要。 所学显法,以《现观庄严论》为主,结合《般若》五会(即小品般若),兼及《入中论》、《俱舍》、《戒律》、《因明》,包括各派注疏宗要;密法则以《文殊大威德仪轨》为主之四部密法,及灌顶开光等,获得宗大师嫡传二十八代之殊胜传承。 1932年,二部藏经商运方到,喇嘛即付存罗舍林劄仓。 师因感财力不足,拟返川一行,经喇嘛许可,即取道印度回国。 衣物经书,随身背负,步徒刑月,始达印度。 途中一次饥渴倒地,不省人事,遇一藏民,携有水囊,供给饮料,师方醒悟,继续前进。 至菩提道场,行大礼拜,发愿宏扬佛法,利益众生,不意忽患吐泻重疾,腹巨痛难忍,仍坚持礼拜不辍。 数日,病益笃,自分不起,乃以康公所赐衣服、舍利等心爱法物,赠寺僧佛金师,通身放下,生死由他,万般皆空,唯念师恩未报,如何得了。 似于定中见一长老,形色异常,师前趋礼,彼问:欲何求? 师答:要宏扬佛法,利益众生。 长老曰:汝敲钟,我即来。 既而出定,顿觉身心轻安,重病若失。 起见旭日临窗,犹如隔世。 乃急电上海刘湘办事处长,汇去旅费,转回上海。 此系随从永光法师亲口所述之亲身经历。 发布时间:2023-03-10 17:27:4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