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太虚大师:大乘妙法莲华经悬论 内容: 大乘妙法莲华经悬论太虚──二十三年四月在四明延庆寺讲──一释名甲列众名乙定今名丙析名义1大乘2妙法3莲华4经丁综名义二提纲甲天台绝待妙乙嘉祥乘权实身权实丙慈恩境行果丁教理行果1开佛知见信法华教分2示佛知见解法华理分3悟佛知见修法华行分4入佛知见证法华果分三考经甲佛经起源乙佛经结集丙佛经流布丁本经翻译戊本经品次己本经讲诵此妙法莲华经,自印度译到中国来,迄今已近一千六七百年。 在中国的大本经典,为世人所读诵与研究,流通最普遍而极弘盛者,确推此经。 是因震旦众生特具大乘根性,故其所诵持与弘传的经典,大乘居多,尤以此经为最。 古今各处,时有讲读,而宁波弘通愈盛;如宁波人皆知有所谓大经者,即系此经。 今此延庆寺、就是宋朝四明尊者法智大师弘扬此经的道场;因天台是宗法华经的,故中兴天台宗的法智大师,亦弘传此经。 但中国弘传此经的古德虽多,推智者为独步,故后世弘传此经者皆宗之。 智者大师当时讲说此经之记录传于后世者,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二书;玄义是提纲挈领玄谈此经之精义;文句是入文释义,剖解名句。 此二部所明意义,浩瀚深广,研究颇不易易! 故今乃综提智者大师之要意,而以融通浅显出之,以便初机。 如智者大师解释经题,则以名──如此经以法喻为名,体──以诸法实相为体,宗──以一乘因果为宗,用──以断疑生信为用,教──以无上醍醐为教的五重玄义。 在五重玄义中,又先以七番共解。 相传智者九旬谈一妙字,尚未罄其义,其深广可知。 故今根据其意,而变通说之,列释名、提纲、考经、解文、四段,分别如下:一释名释名、即五重玄义中的名;体宗用等,亦可摄入此释名中。 若收摄不尽者,可在提纲中摄尽。 甲列众名此经之名,散布经中,种种不一。 据天亲菩萨法华释论,可得十七名。 普通诸经中所表经名,每多在佛说流通分时,由菩萨或声闻启问于佛,如说:世尊! 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然后由佛定出经名。 惟此经不然,在佛未说此经之前,由佛入无量义处三昧,天雨四华,六种震动,弥勒质疑于文殊,文殊已将此经之名显出。 又如本经中诸品,处处皆点出此经之名,其非经后流通分中由问而说者可知。 所谓十七名者:一、无量义:佛未说此经前,已说无量义经;盖佛所证甚深,为众生故,从一实相说无量义,故名。 二、最胜:此经纯圆独妙,胜过四十年所说一切粗法故。 三、大方等:即大乘义,如本经之标题是。 四、教菩萨法:显此经是教大乘菩萨法,非教小乘法,纵有小机在座,亦皆会归一乘。 五、佛所护念:显此经微妙希有,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如弥陀经等亦有为诸佛所护念语。 六、诸佛秘藏,此经据诸佛所证所说之法藏,皆藏于此。 七、(?)八、一切佛密字:言此经是三世诸佛所说百千旋陀罗尼等无量秘密咒,诸佛所有善巧言辞,摄尽无遗。 九、生一切佛:由此微妙法,出生一切佛。 十、一切佛道场:此为诸佛所坐之道场,即所证之菩提;此所证菩提,即妙法莲华经,故此经可谓佛之道场。 十一、一切佛所转*轮:十方诸佛从根本智亲证真如,为度众生,起大悲心宣扬自证之法,闻者由此领解修习,辗转悟入佛之知见,由佛自证法界,流转入众生心识中,使烦恼转成菩提,生死转入涅槃,佛与众生间,如车轮之旋转。 三世诸佛出世之本怀,无非使诸众生证佛所证,觉佛所觉,而此经皆已说故。 十二、一切佛坚固舍利:诸佛一期化缘既毕,遂入灭度,而为利益将来人天,从色身遗留坚固之舍利子,使后人见相供养,种诸善根,舍利在世,亦犹佛之住世。 故此经寿量品明佛寿命无量,时时处处示现成佛,为诸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故,无量国土,种种教化。 此法传流于世,令人深入佛慧,亦同佛入灭时色身所遗留下来之舍利子。 所谓经典所在,即如来舍利之身。 是显经中能诠之教与所诠之理,皆坚固不坏。 十三、诸佛大巧方便:诸佛为利众生,大权善巧,施设无量言教,凡有所作所说,皆为众生成佛。 然其说法,并无定相可得;如方便品所谓向佛前举一手,低一头,合一掌,一称南无佛,生一念欢喜心,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一与佛法发生关系者,法华开显,皆当作佛。 如经中所明声闻等皆得授记,甚至破坏诽谤佛法如提婆达多者,亦得授记作佛。 故依法华本意:若赞若谤,俱作胜缘而得成佛,诸根普被,法雨均沾,此之谓也。 十四、说一乘:此经唯显一佛乘法,所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诸佛所说,唯是一乘。 盖佛陀平等意趣,无非欲众生证悟一乘之妙法也。 十五、第一义住:第一义住即最胜义,所谓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正显诸佛内自所证之妙真如性。 此经以诸法实相为体,亦即由第一义住上显明。 十六、妙法莲华:即今所标之题,详解如下。 十七、摄无量名句文身:不但前名所诠义理无量,即能诠之名句文身等言教亦复无量。 普通人往往以为除此经外另有他经,其实即此一经,便可摄尽无量诸经,十方诸佛所有言教,皆不外乎此也。 上来所列十七名,在经文中,处处流露点示,非由有人请问于佛而定名者。 不过其最著者,唯推妙法莲华。 虽示十七名,而亦更有其余非能尽述者。 乙定今名诸经中有名此经为妙法莲华,或加大乘二字,即十七名中第三大方等,亦即是大方广,十二分教中方广一分所摄。 依瑜伽,小乘通十一分,大乘唯是方广。 故依大方广言,此经亦可名大方等经。 此经古今传译,名亦有别:如竺法护译为正法华经,而鸠摩罗什与阇那笈多,则同译妙法莲华经。 考梵文正、妙、二字,其义相近。 但就正确惬适,恰到好处与佛意契合言之,故名为正;若就尽善尽美、庄严圆满言之,则以译妙为圆满。 故今十七名中,唯取第十六名妙法莲华,定为今名;或如大乘二字,则兼取第三名而已。 丙析名义1大乘梵语摩诃,此土言大。 大对小而言,非小非大,称法性故大,绝待绝对故大;乘是运载义,佛所说法,依之信解修习,便可运出生死之海,载至涅槃之岸,故言乘。 诸佛平等意乐,普令作佛,而众生机随有大小,不称佛意,故运载有限;若明佛意,其运载力用无量无边,故言大乘。 诸经论明大乘义,说或不同:如大乘起信论,依体、相、用,三大,运凡夫众生到如来地,乃为大菩萨所乘之大乘。 依天台三德说:体大即法身德,相大即般若德,用大即解脱德。 三德秘藏、为诸法之奥府,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故言大乘。 瑜伽七义显大乘,就是:法大,心大,解大,净心大,众具大,时大,得大。 若天台则以观境,起心,善巧止观,破法遍,识通塞,对治助,知次位,能安忍,修道品,无法爱之十法以成乘。 古来诸师解释大乘虽有种种,今直依法华譬喻品中所譬喻之大白牛车来显大乘之自体,则此经从法立名,故名大乘经。 若依喻立名,亦名大白牛车经。 (一)、大白牛此喻根本智,即般若无分别智。 诸佛以种种方便说法虽别,而无分别智所证无分别理,即法华诸法实相之理则同。 其显大白牛之殊胜有五义:一、肤色纯洁,二、形体姝好,三、有大筋力,四、行步平正,五、其疾如风。 此中肤色纯洁,显此般若智精纯无杂,惑障不染。 形体姝好,犹般若智之离过绝非。 有大筋力,一、喻般若之智,无所不遍,无所不照,如大白牛具大筋力,任何法无不遍照。 二、喻般若之智,在死生险道中得其自在,如大白牛具大筋力,冲锋陷阵,出生入死,而无所畏避。 三、喻般若之智,于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摧毁无余,如大白牛具大筋力,所有怨敌,悉能摧折。 行步平正,喻证理之智,不偏生死,不偏涅槃,寂照同时,无所侧倚;如大白牛行四衢道,足步均齐,而无跛跌。 其疾如风,喻般若之智,一刹那中深入法界,直登佛果菩提。 (二)、大车喻后得智,即从根本无分别智上所起任运照法度生种种之妙智。 经有十喻:一、其车高广,喻佛后得智体,高彻三际,横遍十方。 二、众宝庄校,喻后得智在菩萨因修万差,果获无量无边功德庄严。 三、周匝栏楯,喻佛所得陀罗尼,总持一切法而不散失。 四、四面悬铃,喻佛四无碍八音齐宣,能令闻者咸生敬信。 五、上张幰盖,喻四无量心,慈悲普覆故。 六、珍奇杂饰,喻佛遍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无不为成佛之广大方便。 七、宝绳交络,使大车坚固,喻佛因中修四弘誓愿,果上为愿力所动,任运能行四弘愿法。 八、垂诸华缨,喻佛行四摄法,摄化一切众生;种种神通,骇动一切众生;乃至十八不共法等,一一皆为摄化众生之工具。 九、重敷婉筵,婉筵指车床毡褥,喻佛后得智,能常与世间禅乃至出世间大乘无上深妙禅相应也。 十、安置丹枕,车内巾枕以枕其头,所以喻佛之后得智方便自在也。 (三)、仆从侍卫喻佛果根本后得二智之大乘自体,圆照诸法性相,于平等性相中以种种善巧方便化五乘、三乘诸众生,皆为佛乘之侍卫;亦犹大白牛车出发时,众多仆从侍卫。 总之、大白牛车,是显大乘之自体,仆从侍卫是由大乘体所等起的五乘、三乘之种种教化,随从大乘,为大乘所摄也。 此依经文略释大乘义竟。 2妙法美善精微之极曰妙,妙极于不可思议。 法有二义:一、任持自性,二、轨生物解。 任持自性者,诸法之相生住异灭,诸法之性本无迁变,所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世间诸法,以众生视之,变化无常;以佛慧视之,若有漏、若无漏,性相任持,古今不迁。 轨生物解者,即此法尔如是之法,因随见者之智慧浅深,学识厚薄,业力不同,种种知解亦别。 例如依佛界观,九界尽成佛界;依九界观,各自所见,作别别解。 所言妙法者,依法谈妙,有总有别。 智者玄义等总显妙法,有相待妙与绝待妙。 法华以前,粗妙对说,对三途法粗说人天法妙,乃至对菩萨法粗,说佛果法妙,是谓相待妙;法华会开,显三乘同归一乘,九界同归佛界,妙外无粗,纯圆独妙,是为绝待妙。 华严明五教,第五圆教又分别圆与同圆,显华严超胜余经之妙为别圆,而判法华属同圆,不及华严。 殊不知法华之同圆同妙,即绝待妙,所谓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也。 别显妙法,即法华迹门十妙与本门十妙。 迹门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应妙,七、神通妙,八、说法妙,九、眷属妙,十、利益妙。 十妙次第相生,理极圆妙,藕益大师法华纶贯释云: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适今也,故居最初。 迷理故起惑,解理故生智。 智为行本,因于智目起于行足。 目、足及境,三法为乘,乘于是乘,入清凉池,登于诸位。 位何所住? 住于三德秘密藏中。 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界机,机来必应。 若赴机垂应,先用身轮,神通骇动。 次以口轮,开示宣导。 既沾法雨,禀教受道,成眷属妙。 拔生死本,开佛知见,得大利益。 此为迹门十妙。 本门十妙者:一、本因妙,佛最初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所行之因。 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圆妙之因,契得究竟常乐我净之本佛果也。 三、本国土妙,本既成果,必有依土,即最初在此娑婆成佛教化之本娑婆,为本国土妙。 四、本感应妙,即证本时所证果已,慈悲誓愿,机感相叩,即寂而照,教化众生是也。 五、本神通妙,即从本果所起神通妙用,教化可度众生是也。 六、本说法妙,亦即尘点劫前,八相成道所转*轮,名本说法妙。 七、本眷属妙,本时说法所化之众,从地涌出,弥勒不识,即本眷属妙。 八、本涅槃妙,本时所证断德涅槃,缘尽入灭,为本涅槃妙。 九、本寿命妙,即本时所有之寿命。 十、本利益妙,即本时眷属所获之功德利益也。 此为本门十妙。 本迹十妙,其义深广,今别以三义,简略言之:──(一)、一切法妙法华未开显前,四十年间所说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若大小,若色心,若假实,若粗妙,千差万别,相隔不融,虽说妙法,而实非妙。 法华开显,小大圆融,众粗无不皆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妙法,故云:世间一切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凡有所说,皆是妙法;昔日三乘、人、天因果等法,一经法华开显,无非无上菩提之妙法。 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无非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方便品言:童子游戏,皆已成佛;举手低头,皆当作佛。 此法华之法,所以绝待绝对而纯圆独妙也。 达此则不用分迹、分本、标章列段,自全显以至一句一字皆妙法也! (二)、教证法妙佛法不出证法与教法,而法华教证皆妙。 证法妙者,方便品云:尔时世尊,从三昧安庠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此显诸佛所证之法,甚深微妙,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一切声闻、菩萨所能测度,即所证法妙。 教法妙者,本品又云:所以者何? 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因所证法微妙甚深,故从自证法界中平等流出之教化法,亦复意趣甚深,不可思量。 又云:舍利弗! 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所以者何? 如来方便、知见、波罗密,皆已具足。 舍利弗! 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此等言教,皆显如来教证法妙也。 (三)、境行果妙法华显佛自证之实相,畅佛说法之本怀,明三乘唯一乘,皆与授记成佛,是为境妙。 依此妙境所起妙行,如安乐行品说如何修习四安乐行等,即是行妙。 由修妙行,克证妙果,如寿量品等所明,即所成佛果之妙也。 3莲华此经以莲华喻妙法,故妙法为莲华之所喻,而莲华为妙法之能喻。 古来解莲华,可有三句:一、为莲故华;二、华开莲现;三、华落莲成。 为莲故华,即华未敷时,莲已发生。 华开莲现,即华果同时,微妙希有,不同其他梅兰桃李等华华果不同时,或先华后果,或先果后华,或有华无果,或有果无华。 华落莲成,即华谢果存。 具此三义,不同余华,乃为莲华独胜特殊之义;故唯以莲华可喻妙法。 所喻妙法分二门:一、权实门,二、本迹门。 权实门有三句义:一、为实施权;二、开权显实;三、废权存实。 为实施权者,实即佛自证佛果之妙法,权是权宜,佛为适应机宜,开悟众生,故从自住一大乘中,方便施设二乘等无量权教。 虽说权教,非佛本意;盖佛本意,是使个个众生同成佛果,故虽说权而是为实施权,权即实家之权。 开权显实者,是因声闻等不知为实施权,执权教为究竟,故至法华会上开四十年前之权,显一乘妙法是实,使诸众生预入佛流,故开权显实,实即权家之实也。 废权存实者,法华会上,印可一切众生,授记作佛,所谓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举手低头,皆得作佛。 会三乘之权法,皆广大之一实,则权名自失矣。 若以莲华合妙法,为莲故华,即为实施权;华敷莲现,即开权显实;华落莲成,即废权存实。 本迹门亦有三句义:一、从本垂迹;二、开迹显本;三、废迹立本。 从本垂迹者,迹是释迦如来应化身,从兜率降王宫,三轮说法,八相成道,所现之事迹。 但考迹自何来,必有过去久已成佛之本佛,如雪中见脚迹,必有脚本,此之谓从本垂迹。 开迹显本者,如寿量品中揭开伽耶城出家之近迹,显出久远尘点劫前之本佛。 若不开迹,云何知本? 故须开迹显本。 废迹立本者,未经法华开显,不知本迹,既经法华开显,了知法华会上迹中之释迦,即久远劫前所成之本佛,应化身即同报身、法身,报身、法身即应化身,三身即一身。 既知本已,迹自废矣。 总之、从本垂迹,是佛应机设化之事实;开迹显本,是佛说明真佛事实;废迹立本,是由众生了解真佛。 若以莲华喻之,为莲故华即从本垂迹;华敷莲现,即开迹显本;华落莲成,即废迹立本。 然上来所述古解莲华之义,似重莲而轻华。 直考经文言莲华,乃简别其非梅华、桃华而已,其意在华而不在莲;如言梅之华、桃之华等,皆注重于华。 故应是以此华之美妙庄严圆满,以喻妙法耳。 故在天亲法华论中,有二义解释莲华云:一、出水义,莲华生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华开时出现于水外,其根犹在污泥之中;是喻佛从二乘粗法显一乘妙法,而一乘妙法不离二乘浊水淤泥,然亦不为所染。 经法华开显,畅佛本怀,使出小乘淤泥,与诸菩萨同坐于莲华也。 二、莲华开敷义,此言莲华盛开,其形美丽,其香色光洁清妙,遇者欢喜。 正显法华会中授记成佛等种种身土功德庄严,声闻、缘觉等诸弟子,皆能决定作佛,故闻者自知成佛,生决定信,猛勇精进,踊跃欢喜,亦犹莲华盛开时使人欢喜亲爱也。 今更以三义助明莲华之义:一、优昙钵罗华灵瑞希有义:如方便品云:诸佛出世希有难得,如优钵罗华时一现耳。 优钵罗华,即是金莲华,其华于金轮王出世乃生,故为灵奇希有之祥瑞。 正显诸佛出世固希有,而说此法尤为希有,若优钵罗华时一现耳,故以优钵罗华即莲华喻之。 二、芬陀利华洁白开敷义:正显法华纯圆独妙,阐一乘实相之妙法,畅如来出世之本怀,是显露非秘密,亦犹芬陀利华之洁白开敷也;故以芬陀利华即莲华喻之。 三、正敷莲华微妙香洁义:此言莲华盛开时,微妙香洁,庄严美丽,喻佛自所成就无量功德智慧,法财充溢,方便品所谓:佛自住大乘,定慧力庄严。 综上诸义,故以难能可贵之莲华,喻希有无上之妙法也。 4经梵语修多罗,或素怛缆,义同音异,中国可直译为线,有贯穿义。 如珠花等物,以线贯穿,便成串而不散失;亦犹佛所说教法,结集成经,贯穿摄持所诠义理,使不散失,便可流传后代。 修多罗约别义说,是十二分教中之一分;若约广义,凡佛所说,乃至菩萨、声闻、人天等所说经佛印证者,皆称为经。 佛所说教,结集之不出修多罗与毗奈耶;修多罗是经,毗奈耶是律;而经为佛自说或由佛印定之至教量,极可信奉者。 此与中国训经为常义、法义,颇为相当,故译之为经。 或加一契字,译为契经;契即契合义,言经有契机、契理之胜用。 佛所说法,皆不与自证实相之理相违,而契合于正理,故曰契理。 同时、佛说法时,必先鉴机,故凡有所说,皆与众生机宜相投。 如在本经之前,先说三乘等种种隔别之法,然后开显一佛乘理,其中均含契机作用也。 一切佛典,别为经、律、论三藏,若加杂藏为四藏,此经为三藏或四藏中之经藏所摄。 丁综名义妙法莲华、是法喻得名:妙法是法,莲华是喻;莲华是妙法之所喻,妙法是莲华之能喻;妙法与莲华并称即法喻双彰,以华喻法更显妙法,故本经中以优钵罗等种种华喻妙法为莲华也。 若大乘妙法莲华总合起来,亦显此经非小乘教,是大乘教。 大乘是通,通于大乘理趣,大方广圆觉等诸大乘经;妙法莲华是别,正名此经。 故大乘与妙法莲华,有通别之异。 若再以大乘妙法莲华经综合言之,则大乘妙法莲华是经中所诠之理,经与名句文身为能诠之教,故就能所诠上,显大乘妙法莲华是经之所诠理,经是大乘妙法莲华之能诠教,故名大乘妙法莲华经。 【二提纲】甲天台绝待妙据天台绝待妙之意,就可以妙法为本经之纲宗;以莲华是喻,意在妙法。 所谓绝待妙,亦即前说一切法妙义。 若提此妙法为本经纲要,则法华全部,从始之终,更不须分章别段,随拈一句一偈,即是妙法之全体大用,正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但以随机方便,种种开示佛之境界,使见闻者皆入佛慧。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诸佛由此能证之智慧,亲证所证之诸法实相,此实相理,其相寂然,离四句,绝百非,非言说文字所能到,思量分别所能解,唯十方诸佛亲历其境者方知。 然诸佛所证之实相妙法,非离众生法外另有实相,即各各众生皆是实相,故佛所觉悟,即悟众生之所迷,众生迷昧,即迷诸佛之所觉。 悟此故起神通妙用于佛界,迷此故流转苦轮于诸趣;同一妙法,迷悟有别。 自佛智观之,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常常时,恒恒时,法尔如是──若为无为,若漏无漏,若色心,若假实,无非诸佛所证之第一义谛妙法。 故此经中处处显示妙法,所现应化,即同法身;所有说教,皆从为令开示悟入佛智之平等意乐中流露出来;随举一句一偈乃至全经,无非妙法。 正玄义所谓提网之纲,无目而不动;牵衣一角,无缕而不来。 明乎此,则一大藏教以至菩萨、声闻所说,及历代祖师阐述佛意之典籍,无非妙法全体大用。 是以天台智者大师,即以此法,判释如来一大藏教。 十方佛土中,唯此一乘实;不特佛法如此,即世间法如文化、教育、政治、法律、社会治安、产业资生等法,皆是一乘绝待妙法,所谓世间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即此绝待妙法,为本经之纲宗,若能握得此纲宗,则世间所有之法,皆会归于佛法大海。 地持经谓:菩提当于五明处求。 五明者:一、声明,即语言文字音韵学;二、因明,即论理学;三、医药明,即医学、药学;四、工巧明,即工艺学;五、内明,即为一切众生生命心性之佛学。 五明皆是实相妙法,佛子宜学。 法华即以此一切法皆绝待妙法为纲宗,故不须节外生枝,另分章段。 但在无章段中,亦不妨有千差万别的章段,圆融不碍差别,差别不碍圆融,一多相摄,粗妙相融。 如是妙法,亦即诸佛总持大陀罗尼,诸佛法无不从此陀罗尼中流出。 故只一妙字,摄尽诸法,纵现身微尘刹土亦不能说尽也。 乙嘉祥乘权实身权实微妙法中,既不妨分章列段,古今诸家,说亦有别。 通常科仪皆分序、正、流通、三分。 法华七卷二十八品:序品即序分;从方便品至常不轻品为正宗分;神力品至普贤品为流通分。 但三分中除序与流通,正宗分中分判章段,亦复甚多。 天台智者大师,曾将全经分本迹二门,从方便品至安乐行品为迹门法华;从地涌品以下,为本门法华。 此同三论宗嘉祥大师分乘权实与身权实:亦从方便品至安乐行品明乘权实,三乘为佛说之权,一乘为佛说之实。 于中方便至提婆达多品,正明乘权实;持品、安乐行,是流通乘权实。 自地涌至普贤,明身权实,由地涌诸菩萨所显之本佛为实身,知今净饭王宫出家所成之今佛为权身。 于中地涌品、无量寿品,正明身权实;分别功德至普贤品,乃是流通身权实。 此见嘉祥法华游意。 丙慈恩境行果慈恩法师法华玄赞,以境、行、果、三法为全经之纲领而疏释之:法华实相之境,无量甚深,诸佛智慧,难解难入,其所说五乘、三乘等法,皆是一乘实相之妙境;从方便至持品,皆明实相妙境。 安乐行与地涌,明由一乘妙境──教理──所起之妙行;故如地涌中上行、无边行等菩萨,皆依行立名,为一乘妙行之象征。 从寿量至不轻,明由一乘妙行修得之一乘妙果。 从神力品下,皆是流通境行果三之文义也。 丁教理行果方便品云: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换言之,即是:信教、解理、修行、证果。 即此一句,为本经之纲要,亦三世诸佛出世之本旨也。 教是开佛知见所说之教,理是示佛知见所显之理,行是悟佛知见所起之行,果是入佛知见所证之果。 若依此四义观本经,则本经自不必与通常经典分序正流通三分相同,即一序品已总显教理行果,开示本经纲要无遗。 如佛从三昧放光现种种行,文殊答弥勒疑问等,已将全部经意,昭然揭露于各人六根门头,洞然明白,不蔽纤尘。 故序品可说是总示法华教理行果;其余二十七品,是别示法华教理行果也。 开佛知见信法华教,示佛知见解法华理,悟佛知见修法华行,入佛知见证法华果,今且分段略言其义。 1开佛知见信法华教分开佛知见者,法华会上,开三乘权显一乘实,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行,皆当作佛。 诸弟子众自知皆有成佛之可能性,断疑生信,决定信受佛所教语。 自方便品至法师品,皆是开佛知见信法华教。 其说法主为释迦佛,闻法众首领为舍利弗。 此九品中:一、三周说法,摄前八品;二、普记流通,摄后一品。 三周说法者:一、法说一周,即方便品,明诸佛出世度生,皆令成佛,上根舍利弗信受佛教,授记作佛。 二、喻说一周,即譬喻品说火宅喻,迦叶等悟入;信解品,诸弟子众信解领受,说穷子喻;药草品,三草二木,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佛再印成;授记品为中根迦叶等授记作佛。 三、因缘一周,会众中下根犹有未信受者,乃复说化城品,因此五百弟子及学无学众,悉皆作佛。 二、普记流通者:即后法师品,不论当时在会不在会,若现在,若未来,若此土,若他土,皆悉授记作佛,使人于法华教生决定信,故不但当时无量人天等众已得佛授记,即我等及未来无量众生,亦已蒙佛授记矣。 2示佛知见解法华理分示佛知见解法华理,摄经中见多宝佛塔品,提婆达多品,持品,安乐行品。 示、即将佛所知见之法华妙理,显示于人,使人了知教所诠理,领解洞彻。 此分说法主亦是释迦佛,其闻法众有随从多宝佛及分身佛来之智积菩萨等,及此土憍昙弥等诸比丘尼,而以文殊师利为领袖。 以自宝塔品后至提婆达多品,说文殊从海中龙宫而出,领诸菩萨而为上首。 安乐行品中亦由文殊问佛: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故以文殊为上首,但云何知此分是示佛知见解法华理耶? (一)、显法华理多宝佛塔品是显示法华所诠之理,此理为三世诸佛所同证同说,古今不二。 普通托事观理,达到理妙之观想犹浅,而此宝塔品则更进一层,托理示事,由无形段之法华的抽象理,涌出多宝佛塔的具体事,示以五重不二妙理:由多宝佛证明释迦佛此经为过去佛所同说。 过去所说的法华,即今日所说的法华,古今不二;又由开宝塔时,释迦与多宝同坐,亦显古今佛同证不二之理。 开塔前释迦召分身诸佛云集,释迦为主,诸佛为宾,诸佛为主,释迦为宾,随举一佛皆可为宾主、即宾主不二。 同时释迦为总,余佛为别,余佛为总,释迦为别,一佛摄多佛,多佛摄一佛,佛佛相摄亦复如是,即成一多不二。 一释迦佛法身,即是无量诸佛法身,无量诸佛法身,即同释迦佛法身,所谓平等会中,无自他之隔别,即是自他不二。 再由释迦三变净土,将此五浊污秽之娑婆,一变而为琉璃庄严之净土,诸佛集会,万圣垂光,即此土而摄取他土,他土亦摄取此土,即成净秽不二。 由此五重不二,显示法华妙理。 唯是显法华妙理,必藉文殊妙智,由文殊妙智方解法华妙理,故来下品。 (二)、成法华解由提婆达多一品,即成法华妙解。 其中随多宝佛来之智积菩萨,既受释迦佛法,欲还本土,佛乃告以此土有文殊师利,智慧甚深,可与之研讨佛法。 因此、文殊率领海藏龙宫所化之众,从海而出,理智相应,妙法理契。 智积为理中之智,文殊达智中之理,由此品文殊妙智契前品五重不二之妙理,亦即以前品五重不二之妙理,成此品五重不二之妙解。 五重不二妙解者,即在与文殊俱来之龙女成佛,与舍利弗等问答,及提婆达多授记等文中流露显示。 舍利弗等虽于开佛知见信法华教,不过信仰佛语而已,尚有胜劣、逆顺等观念差别,至今示佛知见,解法华理,差别观念不复可得。 故其中所现之龙女,乃属三恶趣罪报之畜类所摄,而其修善闻法成佛,即属福报,正显罪福平等不二。 凡欲界动植物中,皆有阴阳二性,而龙女是女性,为人所轻贱,如舍利弗言: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 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 又女人身,犹有五障。 然龙女以宝珠献佛,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正显男女平等不二。 又众法会中,舍利弗等发白面皱,众中长老,而龙女年始八岁,依文殊智解法华理,正显长幼平等不二。 再自提婆达多言之,其毁谤三宝,造五逆罪,生生世世为邪见外道,违逆于佛,死入地狱;而佛乃言: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等正觉,广度众生;乃至授记,于当来世,作天王佛,是显逆顺平等不二。 又同一法会,同一时间,舍利弗等正见者授记,而提婆达多等邪见者亦授记,正显邪正平等不二。 由自他等五重不二妙理,证成罪福等五重不二妙解,提婆品妙解既成,宝塔品妙理更显矣。 (三)、解理流通前开佛知见信法华教,是以法师品为普记流通;今示佛知见解法华理,是以持品、安乐行品为流通。 然此流通可分二种:一、持经人;二、持经行。 持经人者,即是持品。 此理、法华须解理始能流通,理不解即不流通。 故前分富楼那等比丘虽皆授记作佛,而憍昙弥等比丘尼因感女报,不敢有所希冀。 及此分解法华男女平等妙理,乃亦请佛授记,流通是经。 但在法师品普记流通,将未来众生皆与授记,故当时诸比丘尼众亦已授记。 然此品为明不但诸大菩萨发愿流通是经,即诸比丘尼众解法华理,悟男女平等亦皆为流通是经之人也。 二、持经行者,即是安乐行品。 文殊问佛,于后恶世云何奉持此经? 佛说四安乐行,使其信法华教,解法华理,修法华行,即能流通是经。 以上宝塔、提婆达多、持、安乐行四品,以示佛知见解法华理为纲宗。 3悟佛知见修法华行分前依教解理,此从理悟达佛之知见,亲悟诸法实相妙理,由悟妙理而起妙行,方是真修。 修有缘修与真修二种:缘修、是依教理而修,真修、是悟真理而修。 此悟佛知见所起之行,正是真修。 此摄地涌至嘱累八品。 其说法主,亦为释迦佛,即应化身而成报身、法身,王宫出家之迹身,即久远劫前成佛之真身,为此会之教主;其当机之众,为地涌诸菩萨,及为常不轻所教化之跋陀婆罗等众;其领众者为弥勒菩萨,以地涌品有弥勒之问,始说寿量品等诸品。 在此悟佛知见、修法华行之八品中,可分二段来说。 (一)、正说妙行正说妙行,又分四节:一、依果起行,二、藉行彰果,三、示功劝修,四、举德作证。 一、依果起行:悟佛知见,是由悟佛果所知见法而起行,故其行乃从果智而起。 如从地涌出诸菩萨,当时会众,皆不认识,盖从佛果地所起修之行,决非其他由因起行的会众所能觉知。 故从果起行,即指从地涌出之上行、无边行诸菩萨,皆从果行上立名,是依佛果法界而修行,故因中起行诸菩萨众,乃至补处弥勒亦不识也。 尔时弥勒欲自决疑、及决众疑而问佛,此等菩萨依谁发心修行能作如是神变耶? 而佛则答言:是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诸菩萨,皆是我在此娑婆世界成道教化之众。 于时弥勒等诸菩萨众,疑窦横生: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始过四十余年,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教化如是无量菩萨众? 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 因决众疑,开迹显本,说寿量品,皆此依果所起之行引发也。 二、藉行彰果:即藉地涌等依佛果法所起之行,彰显寿量品佛所得果之久远。 释迦曾在此成住坏空之娑婆世界出家成佛,而非仅今日伽耶城出家成道之释迦,乃是尘点劫前出家成道之释迦,此则藉上行等而彰佛果长久也。 其实佛果无量寿命,亦由因地修得,寿量品言: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 正显释迦本因地中修成佛果寿命,历劫相续,今犹未尽,则藉因中所修之行彰佛果长远也。 三、示功劝修:悟佛知见,依佛果所起法华妙行,即此妙行所依之佛果法,乃是佛果自受用法乐,妙用无量,深不可测,故曰: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佛自受用果法,唯佛与佛亲自证得,他皆莫测,但唯依信心接受此果法而奉行,即可得此妙用。 故如密宗三密加持,皆为大日如来果上之法,专心修习,即得果法妙用,所谓一念加持一念佛,念念加持念念佛。 故悟佛知见修法华行,即是依果上之法而行,妙用不可思议。 如平常说有思议行与不思议行:思议行如修五戒、十善得人天报,依谛、缘、度得三乘果,皆可思议;若依佛果法修习之真言行、净土行等,则妙用难测,是为不可思议之妙行也。 如世间自食其力者,因劳作几何苦工,便得几何代价作衣食住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如是因,得如是果,尽人皆知。 然如穷子遇长者,衣衫褴褛之丐儿,忽变拥资巨万之富翁,则瞠目难思矣! 依佛果法修行,其所得妙用,亦复如是。 故分别、随喜、法师三功德品,皆显持佛果法之微妙功德,劝令修行,便得妙用。 如法师品明父母生身之肉眼,彻见三千大千世界,肉身能摄现大千国土,皆依法华果法加持之力所得妙用。 虽密宗所谓由加持力,即身成佛,犹勿能及之也。 故法华果行,以密宗眼光观之,诚密法中最上密法焉。 四、举德作证:即举常不轻品之常不轻菩萨,受持法华一句之功德作证。 所谓一句者,即是:皆可成佛。 故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将来皆当作佛。 凡有见者,童叟无欺,顶礼膜拜,作如是说;此皆依信心接受法华所起妙行,故成就今日释迦牟尼之功德与伟大,即其证明也。 (二)、流通妙行神力品与嘱累品,是流通此妙行,显此妙行依果法起,最极殊胜,诸行中最胜,依此修习,现身能得殊胜妙用。 故神力显种种神变,更加嘱累以流通是不思议妙行也。 4入佛知见证法华果分由悟佛知见修法华行,依法华行趣入究竟,即圆成法华妙果。 自药王至普贤六品,皆明入佛知见,证法华果。 此分教主,亦是释迦;法众首领、则推普贤。 由此六品,合前二十二品,即成法华七卷二十八品。 但此六品,可作二番看法:初番一、药王品是证自利果;二、妙音等四品,是证利他果;三、普贤品是证二利果。 次番一、药王品证十住果;二、妙音品证十行果;三、普门品证十向果;四、陀罗尼品证四加行果;五、妙庄严品证十地果;六、普贤品证等妙觉果。 今说如下:(一)、证自利果药王证果,依天台圆教登初住,可八相成佛。 但此为大乘通义,起信、唯识,理亦相同。 故前法师功德品证果乃初住前之果;此药王品以下是证初住至等觉之果。 又法师功德为因行,因行成就之圆满功德,为法华果;而此品是药王菩萨修法华行,观诸法空,烧身燃臂,供养如来,证二空理,成就断德,解脱生死,证得自利妙果。 (二)、证利他果妙音等四品,是证利他果。 前药王是证入十住,此妙音是证入十行;观音是证入十回向;陀罗尼是四加行;妙庄严是证入十地;普贤是由等觉证入妙觉也。 妙音等四是证利他果者,一、妙音密化:其未现入法会时,使众起希有之心,生难遭之想;既入法会,使会众得众三昧及陀罗尼,皆是佛果法身自受用身平等普熏,不可思议密化之利益。 二、观音救苦:寻声救苦,无刹不现身,是即大悲利他,证利他果;正同佛果应九界之机,现他受用身应菩萨机,现三类变化身应二乘、六凡机。 佛果功用不可言示;故妙音以法身密化,观音现三身普应也。 三、陀罗尼品之秘咒妙用:能破恶生善,若有毁谤是法、摧残是法者,皆使降伏,变为赞叹是法、拥护是法者。 如佛果所现之金刚神等,种种妙用,无非摧邪显正、破恶为善之功德也。 四、妙庄严王是回邪入正:妙庄严王,本是邪见不信佛法,由妻及子施设种种神变与方法,始信佛法舍邪回正。 是故此皆证利他之果也。 (三)、证二利果普贤一品,证二利果。 果前普贤修因行圆满而证佛果,是证自利果;果后普贤起行教化众生,属证利他果;故以果前果后之普贤,为证自利利他之妙果也。 法华全经二十八品,由前所说四分,有总有别:序品是总持开示悟入教理行果分;余二十七品是别显开示悟入教理行果分。 每分之中,各别有流通分,而以普贤品末二行为全经之总流通分。 照通常讲经分科之通规,则必以序、正、流通之三分判释此经。 但流通分须居经后,而经中间时有流通之文,似觉参差不齐,有流通不能摄尽之慨! 若依今所列四分判此全经,即可免去参差不整之慨。 至以此四分为全经之纲宗,示妙法之至理,昭然若揭,犹其余事矣。 【三考经】考经、是考佛经中此经之历史。 凡佛所说之经典,有事实可证,历史可稽,方可正信;否则、鱼目混珠,真伪莫决,殊难置信。 同时、经为佛说,通于诸经,考一经之源流,诸经亦由此显焉。 甲佛经起源佛、通三世诸佛,经、乃诸佛所说之经。 若此土,若他土,诸佛无量,故其所说经典亦复无量;诸佛无始无终,起相不可得故,经教之始起相亦不可得。 但虽无量,且举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四天下之一的吾人所居之南瞻部洲言之,在此贤劫之中,过去已有拘那含牟尼等三佛,而此三佛所说经教,皆已过去不传。 盖每一佛法,必经历正、像、末法之三时期,末法既尽,经教亦没。 故今所流行之经典,皆为贤劫中降诞于南阎浮提之第四释迦佛所说,或佛所印定之说,始结集成经,流通于世。 是知今所流传之经典,皆起源于释迦之金口宣扬,故今娑婆世界佛教以释迦为本师也。 虽然,今法华经中,通说三世诸佛教法,但因释迦说之,吾人方知,故犹以释迦为起源;而十方三世诸佛所说教法,亦因释迦说教而显示,故今必以释迦为经教之起源也。 由释迦所说一切法中,深密、华严等大乘经,阿含、楼炭等小乘经,大小、偏圆、权实之理,皆已发挥无遗,均在佛世流传。 作如是解,可破执小乘法者,言佛唯说阿含等经,大乘经典为后世龙树菩萨等阐演而出;而对密宗陀罗尼等密典,更加怀疑。 故从古来有许多研究之历史考据家,每以陀罗尼等密典,为印度后期佛徒混合婆罗门所伪造。 若正信佛一切教法皆出于佛,则此等邪疑皆宜息灭。 须知诸佛智慧,无量甚深,随众生种种性欲好乐,大小、偏圆,陀罗尼等无量差别教法,无不施设;盖佛为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有一法不说,即摄机不尽。 故知一切佛教,皆起源于佛,依此决定胜解则知现存一切经典,皆因释迦佛转*轮而有也。 乙佛经结集佛世说法,唯金口宣扬,而无文字记载。 如法华会上为无量若干众生而说法华,佛为教主,依佛音声中名句文身为能诠教体,诠所诠之义理。 但当时说法唯有言音、而无文字,云何有后世流传经教? 即因佛弟子结集经典故,使经典辗转流传于后世也。 梵语结集,此言会诵,就是结集一经,须召大众会集,推一人于中朗诵而出,经众磋商考虑决定,认为所诵之言教与佛说相符,曾经佛印定者,始一致赞成,全体通过,然后写为定本,读诵流通。 相传佛初灭度,迦叶、阿难、优波离等便在毕波罗窟中结集经律;同时窟外大众意见不一,在毕波罗窟外,复有富楼那等结集。 如是乃至第二结集,第三结集,以致无量经典流播后世,但由文字流传于世之经典,谓皆出于结集,似亦不然,因结集会诵时,亦仍并无文字。 反之、则在佛世时,亦或已有文字,毗奈耶中说佛世时,就有长者深夜读经,四天王来听法。 又有绀容夫人,夜烛读经。 诸如此类,皆可证明佛世时代已有文字,方能读诵。 又古来传说:佛在灵山说法华时,所有树皮木叶之上,满刻经文,其已有文字记录流传者可知也。 在经过结集会诵时,更可有文字记录,经大众考定之定本。 但由文字流传于后世之经典,亦有始终未经会诵结集而流传者,如印度佛教史中,弟子所诵经句,往往分别记诵,互有出入,即其例证。 平常皆知初次阿难等结集经典,此不过最显著之若干经律之结集,为举世所共知共信者。 其实、佛经由历代菩萨祖师等所集录而流通者,正复不少,亦久为世所公认。 故佛经有因佛世记录而流传,有于佛后结集而流传,有始终未经会诵而由私家流传于世者。 丙佛经流布佛经之流布,以时节因缘之不同,流布不流布有别。 当时结集记录之经典。 缘熟者得人传播,缘缺者隐没不彰,比比皆是。 如中国至宋时始有大藏刻版,多有从未流行于世之经典,皆得保存其中。 但推之佛世到宋前,亦必多有未流行之经典,其时既无刻版藏本,必有若干经典,因不传而隐没,亦显然易知。 例如今于炖煌石室,发现若干古人所藏之经典,为今宋藏等所无,而隐没于石室中者,尤为显然证明之事实。 佛后经典隐没不传,亦复如是。 以当时专靠记诵口传,其讲诵著者,始获传布;其他为普通不常讲诵者,难免隐没不彰,虽存若亡。 但此类湮没之经典,在某一时期,经若干智慧深厚者发现讲诵于世,则由隐没复成显彰矣。 如是观察,佛世与佛后之经典,皆为声闻、菩萨之所记录结集,而佛寂之初,小乘经典因声闻众传诵普遍,得先流布于世。 其时大乘经典以少人讲读,隐没不彰;但时节因缘一熟,复得传播于世。 若大乘经典佛初灭时隐而不彰,在佛后六七百年间,马鸣、龙树菩萨出世,发现若干大乘经典乃讲传于世;及无著、天亲出世,复发现若干大乘经典,遂又传诵于世。 乃至龙智出世,复发现陀罗尼等密咒仪轨,传持于世。 故向所不传之经典,一经少数智慧深厚者发现讲读,仍可隐而复显。 如中国之三论宗,隋唐之间极为弘盛,自唐以后,其气焰一落千丈,宋明后人皆莫知其名,向所弘盛之经疏,亦隐没失传! 迨至清季自日本取回,今日始复弘讲;中国如此,佛世亦然。 佛世所有大乘经教,虽亦同时记录结集,而佛后五百年间所流传之经典,唯是小乘。 迨至龙树、无著、龙智出,而大乘次第传布;是为大小乘佛经流布之次第。 是知今日所讲之法华经,是由佛初灭时声闻菩萨、所记录结集;而得流行于世,则在龙树时代。 考诸印度佛史,理宜如此。 道宣律师弘传序云:蕴结大夏、出彼千龄,知此经在印度一千年,始流入中国。 又东传震旦,三百余载,此为道师唐时所言;迄至今日,其流传千五六百年矣。 丁本经翻译本经翻译,自西晋永康至隋代仁寿,三百载间,翻译共有三次。 今经前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为本经第二次之译本。 今从道宣律师之法华弘传序,可窥见三次翻译之概况。 1.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西晋是简别东晋。 西晋惠帝永康年间,正出初次翻译之年代。 长安是西晋之都城,青门是城之一门,是出译经之地点。 炖煌菩萨竺法护者:炖煌是西域地名,竺法护是炖煌人,时人尊称炖煌菩萨。 竺法护、梵音竺昙摩罗刹,亦作昙摩罗察,中国译竺法护,姓竺、名法护也;此出译经之人名。 其所翻者,名正法华,是出此经最初译出之名字。 2.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初次翻译,是西晋之末年,此第二翻译,是东晋末年。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正是东晋之末;后秦弘始,是三秦中之姚秦;此皆出第二次翻经时代。 龟兹沙门者,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今新疆。 沙门是梵语,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鸠摩罗什是梵音,此言童寿,以其童年具耆德故名,此出翻译之人名。 其所翻经名,则为妙法莲华,即今所讲者是。 3.隋代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此第三次翻译,是在晋秦之后,经宋、齐、梁、陈数代,至隋朝仁寿年间,始翻此经。 大兴善寺,在今陕西西安,为当时翻经之地。 天竺、今译印度,皆译音之异;义译月邦,以其地形半岛如月也。 印度有五印度,此所指者是北印度。 阇那笈多、此言德志,顾名思义,可知其人。 其所翻经名,亦名妙法,与什翻相同。 此三译中,初名正法华,后二同名妙法莲华;故莲华皆同,而正妙稍别。 但三译义理,亦互有出入,其所弘盛,首推什翻,故道师云: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 道师唐时人,自秦至唐,皆弘秦本;直至今日,仍以秦本最极弘盛。 盖罗什为七佛以来译经第一人,其所译经,文义舒畅,善达佛意,故不但此法华经以什译为最弘盛,即如金刚经等,流布于世者,亦皆以什译为最弘盛也。 综上明法华自印度入中国有三译,三译中又以什译弘传最盛,则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之理亦彰矣。 戊本经品次本经之增减与品次之次第,三经颇有出入。 有言:秦译与隋译妙法莲华,皆只二十七品,以秦译无提婆达多品,而隋译将提婆达多品附于宝塔品后,未曾独立标出。 但隋译较晋译,又于光世音品下添入偈颂,故亦名添品法华。 而秦译之提婆达多品,则系后贤加入。 若依智者大师说,则什译原有二十八品,不过提婆达多品是当时译留宫中,未编入流行而已。 此为三经品文之增减不同。 又嘱累品,什译在二十二品,其他二译皆在最后二十七、八品,此为前后次序不同。 此等增减次序,古来记载,亦难尽考。 道宣弘传序言: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非所述。 然添品法华序──失作者名──述颇详晰,兹摘录于此:昔炖煌沙门竺法护,于晋武之世译正法华。 后秦姚兴更请罗什译妙法莲华。 考检二译,定非一本;护似多罗之叶,什似龟兹之文。 余检经藏,备检二本,多罗则与正法符会,龟兹则共妙法允同;护叶尚有所遗,什文宁无其漏? 而护所阙者,普门品也;什所阙者,药草喻品之半,富楼那及法师品等二品之初,提婆达多品,普门品偈也。 什又移嘱累于药王之前;二本陀罗尼并置普门之后;其间异同,言不能极。 窃见提婆达多品及普门品偈,先贤续出补阙流行。 余景仰遗风,宪章成范。 大隋仁寿元年辛酉之岁,因普曜寺沙门上行所请,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勘天竺多罗叶本,富楼那及法师品之初,勘本犹阙;药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达多通入塔品;陀罗尼次神力之后;嘱累还结其终,字句差殊,颇亦改正。 又近人日本境野黄洋氏所著之支那佛教史讲话──上卷第二编第一章鸠摩罗什之学统──中,对三译品文之增减,品序之前后,品名之不同,制有一表,今录出以见其详:──正法华妙法华 添品法华光瑞品第一──序品第一至法师品,皆同妙法华。 善权品第二──方 便 品第二应时品第三──譬 喻 品第三信乐品第四──信 解 品第四药草品第五──药 草 喻品第五授 声 闻 决 品第六──授 记 品第六往古品第七──化 城 喻品第七授五百弟子决品第八──五 百 弟子授记品第八授阿难罗云决品第九──授 学 无学人记品第九药王如来品第十──法 师 品第十七宝塔品第十一──见 宝 塔品第十一─┬见 宝 塔品第十一梵志品第十二──提婆达 多 品第十二─┘劝说品第十三──持品第十三──劝 持 品第十二安行品第十四──安 乐 行品第十四──安 乐 行品第十三菩萨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从地涌 出 品第十五──从地涌 出 品第十四如 来 现 寿 品第十六──如来寿 量 品第十六──如来寿 量 品第十五御福事品第十七──分别功 德 品第十七──分别功 德 品第十六劝助品第十八──随喜功 德 品第十八──随喜功 德 品第十七叹法师品第十九──法师功 德 品第十九──法师功 德 品第十八常 被 轻 慢 品第二十──常 不 轻 菩 萨品第二十──常 不 轻 菩 萨品第十九如 来 神 足 品第二一──如来神 力 品第二一──神 力 品第二十药 王 菩 萨 品第二二嘱 累 品第二二陀 罗 尼品第二一妙 吼 菩 萨 品第二三药 王 菩萨本事品第二三──药 王 菩萨本事品第二二光 世 音普门品第二四妙音菩 萨 品第二四──妙音菩 萨 品第二三总持品第二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五──观世音普门品第二四净 复 净 土 品第二六陀 罗 尼品第二六妙 庄 王 本事品第二五乐普贤品第二七妙 庄 严王本事品第二七普 贤 菩萨劝发品第二六嘱累品第二八普 贤 菩萨劝发品第二八嘱 累 品第二七原表正法华无梵志品,仅二十七品,今依清藏本加入,故亦二十八品。 又原表并列卷次,而以秦译为八卷,与今本不符,故将其卷次删去。 己本经讲诵道宣律师弘传序云: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则此经在中国讲说与诵持之弘盛,实打破诸经之纪录。 不特自汉至唐六百余载间弘盛如此,即迄今一千五六百年间,其弘传诵持亦何尝不如此耶? 故古今诵持是经之比丘等,其感应道交开示悟入者,亦复无量:如智者大师读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朗然大悟;如宁波天童开山义兴祖师,在太白山读诵此经,感太白星化为天童送供;如慈溪普济寺之法华肉身菩萨,肉身不坏,亦因诵持法华功德所致;如湖州白雀寺总持比丘尼葬后,其坟上出青莲华,考莲华乃自其舌根中生,是非生前口诵法华所致乎? 如梁光宅寺法云法师,因梁武求雨,讲法华经,即得感应。 诸如此类,诵讲是经而得感应者,不可胜计。 又古来大德讲经,于诸经每有抑扬,唯对此法华,无不信重。 故诸经之弘盛,及其注疏之多,亦以此经为最。 依此所起之功德,赞莫能穷! 故现前听经大众,宜于此妙法莲华,起敬重心,生难遭想,顶戴奉持! (守志记)(见海刊十五卷六期) 发布时间:2024-01-27 18:27:2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