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雪山童子的故事 内容: 雪山童子的故事有一位名叫雪山童子的求道者,只要有益於人群的事情,他都肯任劳任怨,牺牲自己,实践种种苦行。 因为他的作风如此,所以他能通情达理,看透人生的里里外外。 同时,他深知生死苦恼是怎麽回事? 所以,不论地上海底有任何宝物,他都不看在眼内,简直把它视为尘土,无动於衷。 他心目中只为求道,为了这个目的,他决心不惜放弃财产、妻儿、住宅、仆佣和一切身外物,甚至也不在乎抛弃肉身。 他抛弃世上的一切,并非希望到得天上的世界,而只希望专心修道、证悟,体会生命的真正乐趣。 不料,帝释天对雪山童子的求法态度,与决心的程度,深表怀疑。 帝释天心想∶「只要佛陀在世间,芸芸与生就能解除一切苦恼,就能获得无限的幸福吗? 事实上,求道者固然大有人在,但可以说绝无成佛的人。 虽然,肯发善心的人,比比皆是,但通常稍微周到麻烦,善心也立刻消失,而恢复原态了。 正像水中的月亮,随著水面波动而动摇,也如同难於成为名画,而易於毁损的情况一样,善心又何尝不是? 发心很难,退失容易。 世人也常意志坚决,想要发善心,一旦面临生死的苦境时,善心也就消失殆尽,这是很常见的例子。 现在,虽说雪山童子发心苦行,暂时没有苦恼,力求清净,但是,这还不能令人相信。 我何妨试试他的决心,就可知他能不能得悟了。 因为车子有双轮,才能运用自如;鸟类有了翅膀,才能在天空飞翔。 行者又何尝不是呢? 持戒是何等严谨,如果行者没有真正的智慧,也虽得有结果。 福德与智慧,就如同车辆的两个轮子。 再举一个譬喻来说,一条雌鱼的胎内虽然怀有无数的鱼卵,但能真正发育成长的,都微乎其微。 同样地,肯发善心的人士,比比皆是,却极少人能贯彻始终。 据说纯金要历经三项考验,才能判断真伪,即烧、打、磨。 现在,何妨也用这三种大法来考验雪山童子。」帝释天化身为一个人见人怕的杀人罗刹,从天上降落到雪山。 他走到以苦行求道的雪山童子身边站住,雪山童子心无恐惧,辩才无碍,且能沈著地应付来著。 ?? 「诸行无常,就是生灭之法。」恐怖的恶鬼高声叫喊佛在过去世说的偈文。 苦行者乍听这半句诗偈,不禁喜不自胜。 就像旅客在深山里失去同伴,惊慌之下。 找回了同伴;也像在黑暗中迷路时,再度远到同伴;或像溺海中人,无意间遇到船苹;或像口渴的人,找到了泉水。 总之,苦行者内心非常高兴。 的确,一切无常,所有生物皆有生灭。 这正是自己所要追求的真理,他心想∶「这不是天上的声音吗?」他立刻起立问道∶「刚才那半句诗偈是谁说的呀?」他虽然左顾右盼,但除了那个恐怖的罗刹之外,不见任何人影。 苦行者暗自寻思∶到底谁为我打开解脱三界苦恼之门呢? 我实在感激不尽。 芸芸众生在生死界上流转,不料有一位触醒的人,说出如此诗偈。 芸芸众生之中,有谁能教导我们无上奥妙的佛道呢? 谁是生死苦海中的舵手呢? 那位名医能医治世人迷妄的疾病呢? 谁能说出半句诗偈,将觉悟之光投射到自己内心,而让我心中的莲花盛开呢? 举目四顾,除了罗刹,却不见其他人影。 然而罗刹不会说出如此令人感激的话。 但若退一步想,也许这正是罗刹说出来的话。 罗刹过去遇见诸佛,或曾听过半句诗偈吧? 若行者一想到此,决心要向恐怖的罗刹问个明白。 「大士呵! 你曾在那里得到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句诗偈呢? 这半句偈文的意思是,前世、现世和来世是一贯,才是诸佛世尊的正确道理。 世上所有众生,常常被束缚在心识里,终身在邪恶中渡过,根本不肯听过去诸佛所说的佛道。 大士呵! 你曾在那里听到这样宝贵的半偈呢?」「婆罗门呵! 你问我这些事,有什麽用呢? 我好几天都没东西吃,正处在断食状态裹。 每天不分昼夜到处觅食,至今仍一无所获。 现在正是饥渴交加,在心烦意乱下,才说出那无聊的句子。 你口口声声要那半偈,我那里懂得什麽意思? 你不必再与我谈论这些问题了,我只有盼望食物到手哩!」「大士呵! 倘若你能说出诗偈的全文,我将终身皈依你为师父。 大士呵! 你刚才所说的话,字句不全,道理也不够充份。 且只说半偈,为什麽呢? 施予世人财产是有限的,惟独教授佛道的利益无穷。 我虽然只听到半句诗偈,却足以令我感激不尽。 请你再说出下半偈好吗? 请你说那後半偈. .」「婆罗门,你的明智令人敬畏。 不过,只想到自己的事,未免太自私,我对你说过,目前,我又饥饿又疲倦,没有力气再说出下半偈了」「大士,你想吃什麽呢? 请你快说。」「你最好不要问这件事。 难道一定要从我口里说出来吗? 这样可怕的事也许会吓坏你哩!」「你说会吓死人,其实,这里除了我以外,也没有其他人在场。 而且,我什麽也不畏惧,你说说看,到底要吃什麽?」「我要吃人体的烤肉,想喝人的鲜血。 我的道德很浅薄,只知吃人肉、喝人血。 无奈,世上的众生除了兼备福德,还能得到上天的各种护卫。 所以,我不能以自己的力量去杀死他们,我今天终日找寻食物,才漫步到这里来,到目前为止,一无所获,饥渴交加。」「大士,我明白了。 倘若我能听到那下半偈,我愿意呈献自己的肉体给你吃。 纵使暂时保全性命,但死後的肉体,也会任由狼虎和鸟鹰等吞食。 结果也得不到任何福报。 倘若我能够求法悟道,我愿意舍弃这污秽的身体,换得洁净之身。」「难道你真想舍弃自已的肉体,换得仅有八个字的下半偈吗? 肯舍弃自己的肉体,说出来任谁也不相信。」「你真是孤陋寡闻。 如果舍弃瓦器,能够获得七宝,那谁都乐意舍弃瓦器。 我一直想舍弃污秽的身体,以换得佛身。 不料,你都不肯相信我所说的话。 我就举出伟大的证人来让你瞧瞧。 大梵天王、帝释天和四天王大概能给我做个见证吧? 此外,兼备天眼的众菩萨也能给我保证吧? 利益众生的诸佛也能给我保证吧?」「既然你这麽说,我就姑且相信你了。 倘若片你肯把自己的肉体呈献给我,我就说出那後半偈来。」雪山童子听到罗刹的话,内心又燃起求道的希望。 接著,他脱下身上的鹿皮衣服,铺成一个法座,恭恭敬敬地对罗刹说∶「请您坐在这要吧!」然後,自己合掌跪下,求他说出後半句诗偈∶「现在就请您说出那後半偈。」这时候,罗刹很严肃地说出了那後半偈∶? ?「灭了生灭,才能享受寂灭。」接著,罗刹反而催促雪山童子∶「婆罗门,你已经听到诗偈的全文了,你算是如愿以尝了。 那你就得守约,快把肉体献给我了。」雪山童子听到那後半偈,更是无限欢喜。 「在生灭无常的世上,只要飘泊於生与灭的对立上,就不能获得真正的安心与满足。 只有超越生灭两者,处在没有生与灭等烦恼的绝对泣境界里,才有真正的快乐,和真正的觉悟。」虽然,雪山童子恍然觉悟,也不惜要献出自己的肉体,但他稍後一想,这样一死,即使自己毫无怨言,但对世人却没有好处。 於是,他想把这首诗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永远流传世上。 不论身远的石头或墙壁,树木或路旁,就伸手所及,立刻写下这首诗偈,再著衣爬到树上。 树神不懂他为什麽爬树? 就问他∶「你要干嘛?」「我抛弃自己的肉体。 已经获得一偈。」「只为了一首十六个字的诗偈吗? 这首诗偈真有如此价值?」「那是相当宝贵的诗偈。 虽仅十六个字,却是贯通前世、现世和来世等三世的诸佛教理。 我为这个法而死,既不为名声、利欲和财产,也不想做转轮圣王、帝释天或大梵大王。 惟一期待的是,利益世上的一切众生,仅此一念,而舍身於此。」他果然守约,为了这半偈,不顾一切从树上踪身跳下来了。 但是,他的身体尚未著地以前,突然觉得有个柔软的东西,在半空中捧住他。 原来,那个恐怖的罗刹恢复帝释天的本来面目,本著佛心接住他,并将他轻轻放在地上,然後恭恭敬敬地站在面前合掌,衷心赞叹∶「你才是真正的菩萨。 对於世上的芸芸众生,以及在迷妄中不能得悟者来说,正需要佛陀的正确教义,我所以敬爱佛的教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请您听我由衷的赞叹。 将来开悟时,请您度我。」当时为了这半句诗偈,而不惜舍弃生命,苦行求道的雪山童子,正是现在的释尊。 这种为了半偈而奉献生命的态度,正是学佛者的最佳典范。 《大般涅盘经第十三》 发布时间:2024-01-25 14:08:1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