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家户大神——灶王爷 内容: 小年祭灶,新年来到。 每逢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在灶台上摆上糖瓜、等各色供品,恭送灶王爷返天。 这位家户大神吃着糖瓜,乘着云车风马,摇摇摆摆返回天庭复命。 为什么要祭祀灶王爷? 灶王爷的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神、灶君、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王菩萨、九天东厨烟主等,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专司饮食之神,也是“一家之主”。 家家户户都重视灶王爷这位家户大神,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由于其专司饮食,赐予人们生活上的便利,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由于他是玉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的天官。 汉代郑玄注释的《礼记. 记法》说:“(灶王爷)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 ”灶王爷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言行记录保存于罐中,等到年终时向玉帝报告。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 微旨》中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 大者夺纪。 纪者,三百日也。 小者夺算。 算者,一百日也。 ”意思是说,灶王爷向玉帝陈述人们的罪状,严重的要少活300天,轻微的也要少活100天。 清代的《敬灶全书》也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因而,人们必须小心谨慎地对待这位可以带来吉凶的家户大神。 灶王爷是男还是女? 灶王爷作为家户大神,其本身是男还是女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认为灶王爷是一位女神,或是一位老妇,或是一位美女。 先秦时期《礼记》记载:“奥者,老妇之祭也。 ”汉代郑玄注曰:“老妇,先炊者也。 ”认为灶王爷是一位老妇。 后来,隋唐时期的经学家孔颖达在《仪礼. 特牲馈食礼》的疏中说灶王爷不是火神,而是一位主司厨房烹调事务的女神——先炊,因为烹调需在灶上操作,所以对她的祭祀表现为祭灶。 与女神说相对,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灶王爷是一位男神。 先秦时期,《庄子. 达生》中就有“灶有髻 ”的记载。 西晋时司马彪注说:“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名髻也。 ”司马彪认为灶王爷是一位身穿赤衣、貌似美女的男神。 这种看法在唐代文人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书中记载灶王爷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状如美女。 传说张单家境富裕,但薄情寡性,是一个浪子。 他曾娶贤淑女子丁香为妻,后来又抛弃了丁香,续娶了美貌女子李氏为妻。 李氏虽然貌美,但好吃懒做,不久便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 张单家境败落后又不幸遭遇火灾,致使双目失明,最后沦为乞丐。 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门前,主人给了他一碗热汤面。 张单听出是前妻丁香的声音,羞愧难当,一下撞死在灶前,后来被姜太公封为灶王。 就如民间流传的俗语所说:“灶王爷本姓张,摇摇摆摆下了乡。 白天吃的油盐饭,晚上喝的烂面汤。 ”在男神说中,也有人认为灶王爷本不是凡人,而是上古帝王或帝王后裔,死后被封为灶王爷。 《事物原会》认为“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淮南子. 泛论篇》载有“炎帝作火而死为灶”。 《周礼》记载“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无论是普通人死后变成灶王爷,还是帝王死后变成灶王爷,两者均认为灶王爷是男性,而非女性。 除了女神和男神的说法外,民间供奉的灶王爷有时还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在一起,即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帝的女婿,话说有一年,玉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玉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呆久了觉得闷,也跟随母亲下到了凡间。 她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时看到人间有那么多的恩爱夫妻,她也很向往真挚的爱情。 后来她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她觉得这个小伙子勤劳、善良、朴实,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他一起生活。 玉帝知道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贬下凡间,不许其再回天庭。 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 从此,人们就称那个“穷烧火的”为灶王爷,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灶王奶奶了。 灶王爷的祭典仪式灶王爷的祭典仪式可上溯至先秦时期重要的礼仪典籍《礼记. 祭法》,书中记载“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从周王到百姓,都要祀“灶”,祭祀这位家户大神。 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中溜神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 直至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 乱岁》中说:“廿五至除夕传为乱岁日。 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驾,诸凶煞俱不用事,多于此五日内婚嫁,谓之百无禁忌。 ”可见,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祭灶作为一种重要的习俗一直得到重视和延续。 在传统社会中,祭祀灶王爷的仪式非常隆重。 说到祭灶,首先需问谁能祭灶? 民间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 在一些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 据说,灶王爷是状如美女的“小白脸”,如果女人祭灶,恐有“男女之嫌”。 关于祭灶的时间,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 关于何时祭灶,民间又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腊月二十三祭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大都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船家”即指水上人家,一般会在腊月二十五举行祭灶仪式。 祭灶的供品首先是甜品,一般都用又粘又甜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等,用这些又粘又甜的甜品祭灶,目的是要塞灶王爷的嘴巴,让他回天庭时和玉帝多说些好话,即“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 【荤食形式略】一切准备完成后,主人开始焚香祭拜,此时要向灶王爷诚心祷告;完毕将旧有的灶王爷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王爷上天,仪式便完成了。 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王爷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王爷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 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祈祷灶王向玉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讲坏话。 送走灶王爷后,可别忘了除夕夜再把灶王爷接回来,谓之“接灶”或“接神”。 接灶王爷的仪式较为简单,只需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王爷纸马或点燃一盏新灶灯即可。 祭灶仪式不仅有家人的参与,每逢祭灶时节,一些街头流浪的乞人也会借机乔装打扮,挨家挨户唱送灶王爷歌,跳送灶王爷舞,名为“送灶王爷”,以此换取食物,共度佳节。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王爷都是毕恭毕敬。 据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王爷,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运。 祭灶这天,坤宁宫摆供案、供品,安放神牌,设燎炉、拜褥。 祭灶时,皇帝要亲自到坤宁宫的佛像、神像、灶王爷像前拈香行礼。 礼毕后,皇后依次向灶王爷等神位行礼。 灶王爷对家户的重要性决定了人们不仅要在岁末年终举行祭祀仪式,而且每逢灶王爷生日也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 根据道教典籍《玉匣记》的记载,灶王爷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初三,北方一些地区会在这天举行祭祀仪式,并奉诵《灶王经》。 民间俗云:“家有灶王经,水火不能浸。 ”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说:“(八)月初三日,为灶王爷生日,家户具香蜡素馐,以祀天王堂及福济观之灶王爷殿,进香者络绎终日。 ”可见当时人们对灶王爷生日的重视。 老北京及全国各地都建有灶王庙,人们在农历八月初三——灶王爷生日那天前去祭拜。 老北京最大的灶君庙坐落在崇文门外东花市大街路北,该灶君庙有3层大殿,正殿供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清代吴长元所着《宸垣识略》中记载:“灶君庙在花儿市,明建,无碑可考,有古柏一。 本朝康熙间重建,有国子监祭酒孙岳、翰林院编修冯云骕二碑。 门外铁狮子二,康熙初年铸。 每年八月初一、初二、初三日庙市。 ”民俗社会对灶王爷的虔诚信仰不仅体现在一年一度的“辞灶”“接灶”“过灶王爷生日”的仪式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不能用灶火烧香,不能击打灶台,不能将刀斧置于灶上,不能在灶前说脏话、讲怪话、发牢骚、吵架、哭泣、呼唤,不得将污秽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禁忌颇多。 [佛宝素食] 标签:大神 王爷 发布时间:2024-01-19 11:39:1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8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