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星云大师:《六祖坛经》的思想源流 内容: 谈到《六祖坛经》的思想源流,当然必须从禅的起源开始说起。 坛经的思想源流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 ”这是《五灯会元》里载录的一则著名公案──拈花微笑,说明禅宗衣钵传承,是根源自灵山会上佛陀传法给摩诃迦叶。 之后历经各时代的传承,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东来,播下禅的种子,为东土禅宗初祖。 此后五传至弘忍,其下六祖惠能,南宗巍然卓立,波澜壮阔,大放异彩,开演为五家七宗,应验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也奠定了隋唐禅学的黄金时代。 从西天到东土,禅,虽然因为环境的变迁,地域的不同,语言文字的差异,产生了多种的风貌,或为菩提、或谓般若、或指禅那、或名三味、或唤本来面目、或称第一义谛、或曰涅槃妙法、或说究竟常乐、或云圆满自在……,名相百千,但本质一如。 就像黄金,可以制成耳环、手镯、戒指、项链,形相诸用虽异,金体不变。 从西天二十八祖传至东土诸师,禅,有时质直如大地,生长万物;有时幽寂如溪壑,深静清凉;有时谤礡如江海,势力威猛;有时含纳如丛林,庇荫众生。 而禅的传承,始终是本着佛陀“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延续着“正法眼藏”。 《坛经》的〈行由品〉说,惠能大师早年听客诵《金刚经》,当下有悟;后来五祖弘忍为他讲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而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般若品〉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又说:“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这与佛陀当年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说:“奇哉! 奇哉!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揭示“众生自性当中具足三宝的无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都有平等无差别的法性,都有喜好清净和乐的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机缘品〉说,六祖得法后,至曹溪弘化,无尽藏比丘尼问他既不识字,怎么能够理会《涅槃经》要义,惠能大师自信地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惠能大师认为一切经书,大小二乘,十二部经,其目的是为了让迷人开悟,愚者心解。 万法本在自心,应从自心中证悟真如本性。 所以,语言文字只是方便开启法门的工具,可见六祖是彻底落实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宗旨。 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也不离人间,因此有关佛陀教化众生,六度四摄的思想,乃至人伦、世用的经典,比比皆是。 例如,谈到孝道人伦,《杂阿含经》说:“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粗言两舌,调伏悭吝心,常修真实语。 ”《五分律》载:“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 ”《坛经.疑问品》教导在家居士修行则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又〈般若品〉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惠能大师这种“不离世间觉”的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禅宗初祖至五祖延续的潜形山谷,肃然静坐的宗风截然不同,他使禅宗进一步通俗化、社会化,充分阐扬了佛陀的人间佛教思想。 因此,追溯六祖惠能的《坛经》思想源流,可以说是直承自于佛陀的心法。 (文:星云大师) 发布时间:2024-01-11 09:29:2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