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法莲华经第一品全文 内容: 妙法莲华经分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 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乐行品第十四)是说一乘之因。 后十四品(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是说一乘之果。 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 本品叙述无量无边大菩萨,住在下方世界虚空中,他们从地下涌出。 为什么? 因为要供养妙法莲华经,要护持妙法莲华经的缘故。 这些法身大土在往昔时,曾经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现在他们都来弘扬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序品第一◎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妙法莲华经》有二十八品,第一品是〈序品〉,叙述这部经的因缘。 本来所有的经,第一品不叫〈序品〉,可是只有这部经《法华经》特别有这〈序品〉A1 序分 A2 正宗分 A3 流通分 A1 分二B1 通序˙通叙迹本二门˙六种证信序 B2 别序 B1 分三C1 标信与闻 C2 时主及处 C3 众成就今C1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 如是的法,才可以信;不如是的法,就不可以信;所以“如是”就是信成就。 凡是佛所说的经典,都有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 这个“我”,是什么我呢? 有凡夫的假我、外道的神我;这个“我”也就是假我,不是真我。 我闻,本来不是耳朵闻为什么说我闻? 因为“耳”只是身体的一部份,“我”是身体的总称,所以阿难就说“我闻”。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有很多种的意思:(一)断众疑。 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初登法座,感佛相好──感现身体和佛的身体一样;所以大众就顿起三疑,起了三种疑惑。 第一种怀疑:这些菩萨、罗汉、比丘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没有入涅槃,又来讲经说法了! 以为是“佛重起来”,重新回来讲。 第二种怀疑:又有的人怀疑,说一定是他方佛来到这地方来了。 第三种怀疑:大家说,现在阿难已经转身成佛了,要不然他怎么会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样的相好光明,有如此的紫金光聚? 可是,当阿难登到法座上,一讲“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来,三疑顿息,这三种怀疑统统都没有了! 这一切的罗汉、菩萨、声闻、比丘,才知道了! 如是,是指法之辞;阿难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见佛所说的,不是我自己来说的。 ”(二)遵佛嘱。 遵,是遵从。 佛入涅槃的时候,吩咐阿难,一切经典的前面,都应该以“如是我闻”这四个字。 所以阿难就依照佛的命令,在结集经藏时,首先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 (三)息争论。 怎么息争论呢? 因为阿难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年轻的;如果他不用佛的名义,不说“这部经典,我是听佛说的”的话,那么大家就争了! 你可以讲,我也可以讲,互相就争论不已。 阿难说这部经典是佛所说的,一切的大众,无论是年纪老的、中等的,或是最年轻的,也都没有话讲了;为什么? 因为经典是佛说的,不是阿难自己作出来的! 所以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来表示,息大家的争论。 (四)异外道。 外道经典的前面,都用“阿欧”两个字;“阿”是“无”,“欧”就是“有”。 为什么用这两个字? 因为外道说一切的万法不是“无”、就是“有”,不是“有”、就是“无”。 佛所说的经典,用“如是我闻”为开始,和外道那种“有头无尾、有尾无头”,“不是无、就是有,不是有、就是无”不同。 佛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以四事问佛,佛答覆阿难的问题。 第一,结集经藏,经的前面用“如是我闻”。 第二,佛入涅槃之后,比丘要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 (一)观身不净。 观察这个身体是不净的。 我们这个身体就洗得再干净,也有汗泥流出来,若不洗就出了一股臭味。 所谓“九孔常流不净”,你看! 两个眼睛,就有眼泪、眼屎,这是不干净的;两个耳朵,就有耳屎,时间一久,你不掏耳朵,耳朵里边的耳屎就满了;两个鼻孔,就有鼻涕;口里就有黏痰、唾沫。 这都是不清净的,你怎么样收拾它,它总有一些个肮脏的东西在里边。 这七孔,再加上大小便利,是九孔;这叫九孔常流不净,所以要观身不净。 多贪众生要修不净观,修这种看身体不干净、不清净的法;多贪,贪什么? 就是贪淫欲。 贪淫欲的人,就要用一种方法来制止这个淫;怎么制止? 就是观身不净。 再好的美貌男女,也都是不净的;既然不净,又有什么可贪恋的? 所以才说“多贪众生不净观”。 知道它不净了,就不贪着;不会贪着,就没有那么大的淫欲心了! (二)观受是苦。 受,是领受。 你所领受的一切境界,是善的境界? 恶的境界? 你有所领受,就摇动你的心;心摇动,这就是苦。 这“苦”说起来很多,有苦苦、坏苦、行苦这三苦;又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再加上生、老、病、死苦,共有八苦。 这苦苦、坏苦和行苦,就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在这三界中,就有这三种的苦。 无论你所有的接受、领受,一切的境界都是苦的。 你若能知道它是苦,就不会有一种享受的这种感觉;没有贪求快乐的这种感觉,这就是没有苦。 (三)观心无常。 人的心,是后念生,前念就灭;前念灭了,后念就生。 好像大海里的水波浪,一念一念的,生生不已;可是每一念都是无常的,每一念都是虚妄的。 (四)观法无我。 法,有“色法、心法”。 在《百法明门论》上说: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加二十四个“不相应法”,再加六个“无为法”,凑起来是百法。 虽有这么多的法,可是无“我”;于“我”和“我所”是没有的。 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就是真正法,都不要执着有法。 如果执着有法,就变成法执;你修到极点了,人空、法也空。 我们人没有明白佛法之前,就有我执;一切都是属于我的,一切都是我所有的,就有所执着。 有所执着,就有所挂碍;有挂碍,就有颠倒;有颠倒,就有梦想。 在没有明白佛法时,就有一个我执;明白佛法之后,又变成法执,执着有“法”。 所以佛说四念处,要观一切法都无我;“我”既然没有了,又什么地方有“法”呢? 观身不净,受、心、法,亦皆不净;所受的也是不净,心也不净,法也不净。 观受是苦,你看“受”,知道是苦了,那么身、心、法,也都变成苦的。 观心无常,这身、法、受,也都是无常的。 观法无我,这身、受和心,也都是无我的。 所以虽然说四念处是身、受、心、法,可是它们都有连带关系。 在佛入涅槃之后,每一位比丘都应该依四念处而住,时刻都不应该舍离,这是佛所吩咐的。 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这样嘱咐一切的弟子,所以有很多的比丘都修这四念处法。 第三,佛入涅槃之后,要以戒为师。 所有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必须要依照戒律去修行。 若不依照戒律去修行,佛法就会灭亡;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就住世。 有一人依照戒律来修行佛法,佛教就有一分的光明;有十人依照戒律去修行,佛教里就会放十分的光明。 若有百人、千人、万人,人人都依照戒律去修行,不犯佛所说的戒律;这个时候,无量无边的光明,就会把这世界的黑暗都给照化、消灭了。 所以持戒,依戒修行,是最重要的。 第四,对恶性比丘,默而摈之。 恶性比丘,你没有法子和他讲道理,只可以不和他讲、不和他辩论;让他自己生忏悔心,就会也要守规矩。 所以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阿难以四事问佛,佛答覆阿难这四个问题。 所以一切的经典前面,都有“如是我闻”四个字。 如是,是指法之词,就是说这个法,所以这是一种信成就,你信它,就如是;不信它,就不如是。 又者,“不变名如,随缘曰是”,这个“如”就是不变,随一切的缘这就叫“是”。 虽然随缘而不变,不变而又随缘,这也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所以这就叫“如是”。 又者,这个“如是”是印可之意,就是你若做对了,你和佛的心是一样的,就叫如是;你若和佛的心不同,就叫不如是。 如是我闻,阿难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耳听见佛所说的;不是我自己的杜撰,不是我自己编造出来的,是我从佛那儿听来的。 ”阿难比佛小了很多岁,佛十九出家,三十岁成佛;佛成佛的那一天,就是阿难出世的时候。 阿难在他二十岁,才出家给佛当侍者,在二十岁以前,佛所说的经典,他也没有听过;那么他怎么又会在结集经藏的时候,去结集经典呢? 阿难是佛的堂弟,二十岁的时候才出家,在以前佛所说的经典,他也没有听过;可是由于阿难发愿请佛重说,所以佛在秘密之中,把以前所说过的经典,都给阿难再重说一遍。 阿难对佛所说的经典,是从始至终,他都“一闻永记”,一历耳根,永远存在他心里。 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佛的法,就好像大海水似的,流到阿难的心里头去。 又者,阿难是大权示现;权,是权巧方便。 因为阿难在过去,一切佛所说的经藏,都是由他来结集的;所以他就是没有听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但是他开悟了之后,对于过去所有佛所说的法藏,都可以回忆起来。 每一尊佛所说的法,都是一样的;现在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会下,他把以前所受的经教,也都可以回忆得起来,就是阿难没有听过以前所说的佛经,他也能完全记得。 C2 时主及处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一时:就是时成就。 “时”因为没有一定,如果要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印度的时,跟中国的时就不相同。 因为历数的关系,在以前,大约每一个国家,都单有它的年月日时,不相同的;若说是在什么年月日时,未免就要考古家费很大的脑筋去研究。 所以在翻译佛经时,就说“有这么一个时候”;哪一个时候? 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的那个时候。 佛:是主成就。 佛,是半梵语,具足说就叫“佛陀耶”,又叫“布达耶”。 中国人习惯愿意省文,就单单说一个“佛”字。 中国人,人人都认识这个“佛”字;可是你叫他讲这“佛”字的意思,人人都不会讲。 佛,在中国本来没有这个字,是后人造出的这一个“佛”字。 佛者,觉也,就是觉悟。 觉有三种:(一)本觉:本来的佛性就是觉悟的,也不需要经过修行。 (二)始觉:方才开始觉悟。 好像我们本来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没有觉悟,这只有本觉,而没有始觉。 我们发心想要学佛法,研究佛教的道理;这一开始的时候,叫始觉,开始觉悟了。 (三)究竟觉:开始觉悟后,一天就比一天觉悟得多一点;好像听经,我们听一次经,就多明白一点佛法。 一天就明白一点,十天就明白很多了;等到有一天,就完全把佛法都明白了、了解了! 你完全明白的那个时候,也就成佛了;你成佛了,这叫究竟觉。 又有三种的讲法,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一)自觉,就是自己觉悟。 自觉和凡夫就不同了;凡夫是不觉,他没有觉悟。 什么人叫自觉呢? 是二乘人,就是声闻、缘觉。 所以这二乘的小乘人,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 (二)觉他,就是菩萨。 二乘和凡夫不同,菩萨和二乘又不同。 怎么叫觉他? 就是我自己觉悟这个道理了,我把这道理发扬光大,把所觉悟的道理,去向每一个人讲说,愿其他的人统统都觉悟了,这叫觉他。 这是菩萨自利利他,自己得到利益了,又要以这个利益,去利益一切的众生。 二乘的人就不是这样,他只知自利,而不知道利他;只知道我自己明白了,不管其他的众生,所以叫这二乘人是自了汉。 佛骂这种二乘人叫焦芽败种,因为他不会令佛法发扬光大,就等于已经生出的芽又乾了,不生了;虽然是种子,种到地里,但这种子坏了! (三)觉行圆满。 菩萨虽然能觉他,而没能觉行圆满;觉满,就是“佛”了,所以这和菩萨又不同了。 佛是“三觉圆,万德备”,这三种的觉悟都圆满,所有一切的德行也都完备了,所以就成为佛。 这位佛是指谁呢? 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是净饭王的太子,名字叫悉达多;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佛,说法四十九年,法会有三百余会。 阿难比佛小三十岁,二十岁才出家;所以佛说法,他听了二十九年法。 以前二十年所讲的,佛用神通力,秘密地向他宣说;阿难一历耳根,永远都不会忘。 所以结集经藏时,阿难把佛所说的经典,都清清楚楚的记下来。 住王舍城:这个“住”,有的经藏就讲“在”,讲“佛在王舍城”。 “住”就是“在”,“在”也就是“住”;佛在王舍城的东北方,在舍卫国里。 舍卫国是梵语;翻译为“丰德”。 丰,是说这个国家,所谓“人有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 五欲,是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也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五种;这国家,五欲的境界非常丰富。 多闻,人欢喜读诵书;解脱,很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所以这国家,就叫丰德。 耆阇崛山中:耆阇崛山,也就是灵鹫山;因为山形犹如一只鹫鸟;灵鹫,这是一种灵鸟。 “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王舍城耆阇崛山”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是众成就。 在其他的经典多数是说“一千二百五十人”,可是在法华会上的人特别多,有万二千人俱。 C3 众成就 分二D1 列众 D2 总结众集  D1 分三E1 声闻众 E2 菩萨众 E3 八部众 E1 分二F1 比丘众 F2 比丘尼众 F1 分二G1 无学众 G2 有学众 G1 分三H1 举列标数 H2 明位叹德 H3 列名总结今H1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大比丘:就是将要证果成阿罗汉的比丘,所以谓之“大”。 什么是比丘? 比丘具足三义,是多含不翻,所以就仍然保留“比丘”这个名词。 这三个意思,都是什么? (一)乞士。 就是要饭的人。 因为比丘不立烟炊,自己不做饭吃;在佛制比丘,有的日中一食,有的过午不食,这也是行头陀行。 每天到吃饭的时候,就托着钵去乞食──到每一个门口化斋饭;一般的在家人,就布施斋饭给这些个比丘,所以叫乞士。 (二)怖魔。 令魔王恐惧。 什么叫怖魔? 出家人受比丘戒时,三师七证问:“汝是丈夫否? ”答:“是丈夫! ”问:“汝已发菩提心否? ”答:“已发菩提心! ”在羯磨问答的时候,你这一说“已发菩提心”,这时就有地行夜叉传话给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转报到六欲天的天魔那地方去,说:“人间又有某某人出家了! 佛的眷属又增加了,我们魔王的眷属就少了! ”这样一报告,魔王就生出一种妒忌心,就恐怖,所以又叫怖魔。 (三)破恶。 就是破烦恼恶,破无明恶,破贪瞋痴三毒的恶。 比丘具足“乞士、怖魔、破恶”这三个意思。 众:就是大众,很多人在一起。 多少呢? 万二千人俱:有一万二千人这么多的比丘在一起。 这“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是众成就。 “比丘”是表位,表明了这是声闻的位子;下面要讲的,是“叹德”,赞叹德是什么程度。 所以在每一部经的前面,都有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 有这六种成就,佛才说法;如果这六种有一种不成就,就不能说法。 为什么? 譬如我们现在讲经,要有人听,先要有众成就。 有人听了,如果没有个地方,又怎么听呢? 地方也有了,可是要有真正明白佛法的说法主来讲经说法;如果单单有人听和有地方,而没有人说法,这个法会也不能成就。 说法的人也有,也有人听,也有地方,你又要有个时候。 你若没有个相当时候,譬如七点到九点这个时候──也是不成就的。 人有了,地方也有了,说法的人也有了,时候也有了;那我不听! 你不听,这“闻成就”就没有了。 你想听,这闻成就就有了。 可是虽然听,不相信,他都不知道这个法师讲来讲去讲的什么? 都不知道他所说的是真的、是假的? 这不信,也就信不成就了。 “哦,这法师讲得井井有条,我听得是津津有味,愈听愈想听,听得我这耳朵都流出油来了! ”总想要听! 相信了,这就是信成就。 现在我们讲经也有六种成就。 第一,你要信;你若信,才能听;你若听,又要有个时候;有个时候,又要有个讲经说法的法师、又要有个地方,和大众聚在一起。 这六种成就,缺一不可的。 H2 明位叹德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皆是阿罗汉:和这一些大比丘众,有万二千人这么多,这是说这个“数”;皆是阿罗汉,这是叹德。 叹是赞叹,德是道德,这是赞叹阿罗汉的道德。 皆是阿罗汉,“皆”当“全”字讲,全是阿罗汉。 阿罗汉是梵语,也是和“比丘”一样有三种意思。 比丘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就是比丘的果;在因中做比丘,修证果了,得阿罗汉。 (一)应供。 在因地时,比丘是乞士,就去要饭;在果地时,阿罗汉是应供,是应人间和天上的人的供养;也就是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所应当供养的。 也叫供应,就是应当去供养其他的比丘。 佛住世的时候,一切的比丘、一切的人,都要供佛;佛有一次,就变成一个修道的人,又去转供养其他的比丘,这叫供应。 (二)杀贼。 杀什么贼? 杀无明贼,杀烦恼贼,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贼。 你若证到阿罗汉果程度上,阿罗汉就把它们都杀了。 那么,是贼要杀,不是贼,杀不杀呢? 也杀! 不单杀贼,而且杀不贼,所以叫杀贼。 怎么不贼也要杀? 因为在小乘声闻、缘觉认为是不贼的;到菩萨的境界上,这还是贼! 所以在罗汉说来不是贼,在菩萨佛的境界上,这还是贼! 所以也杀不贼。 (三)无生。 没有生,也没有灭。 证到四果阿罗汉,悟无生法忍,在三千大千世界,不见有一点点法能生,也不见有一点点法会灭;这种境界,说也说不出来,讲也讲不出来,只可忍受于心,所以叫无生法忍。 罗汉有四个阶级:有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 初果阿罗汉又有一个名称,叫须陀洹果;这须陀洹果,是罗汉的初步。 证得初果的罗汉,生死还没有了,这叫见道位,这是第一个果位。 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就是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 六尘,就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证得初果的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他就有一种定力。 怎么样子呢? 色不能摇动他的心,无论是美色,或是不美色,再好的美色当前,他也不动心的;这是对于色尘他不摇动,不入这个色尘。 声尘呢? 一般人欢喜唱歌、听音乐,听好的音声;证初果阿罗汉的人,善声、恶声、好声、坏声、是声、非声,无论什么声音,他也不摇动了;不为声尘所转,而能转这个声尘。 香尘,有的人欢喜闻一股香味,闻到香味,他就欢喜;遇到臭味,就不欢喜了,这都叫被香尘所转。 你有一个欢喜,有一个不欢喜,这就有了爱憎心;有了爱憎心,这就被香尘所摇动了。 舌尝味道,吃了好的滋味,就欢喜吃多一点;不好的滋味,就不欢喜吃,这又被味尘所转。 证到初果的阿罗汉,香尘、味尘不能转动他的心。 触,我们一般人都贪图触尘,乃至于男女这种情爱,都是对触尘没有看破;所以自己的身体,就要接触另外的触,这是没能转这个触尘。 证到初果的阿罗汉,不为触尘所摇动,也不贪美好、也不贪华丽。 第六,就是法尘;法有种种的法,你有所执着,这也是尘;阿罗汉对法尘,也不执着。 这是初果的阿罗汉有这种境界。 说是某某人证了果了,得了道、开了悟,你试一试他。 给他做一样最好吃的东西,再做一种最不好吃的东西,你看他选择哪一种吃? 不过你不要被他知道;你若被他知道,他知道你是试验他,他矫揉造作,就欢喜吃不好吃的。 那么他欢喜吃不好吃的东西,这也是被香尘所转、味尘所转。 为什么呢? 他本来欢喜吃好东西,他知道你是试验他,就故意吃不好吃的东西,这叫矫揉造作;这是一种假面具,不是真的。 他若不为香尘、味尘所转,他没有什么选择;好的、坏的一起吃,吃一点好的,也吃一点坏的,没有分别。 这证明这个修行人,是有一点工夫;但是一定说是证到初果,这还谈不到的。 证初果的圣人,那是有证据的;不是随便谁都可以说我证了果了、我开了悟了,不可以的。 二果阿罗汉,叫斯陀含果。 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如果不向前再去修,还要一来天上,一生人间,所以二果是一来果。 初果,还要受七番生死。 三果阿罗汉,叫阿那含果。 阿那含是梵语,译为不来,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初果是见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这还要修;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位。 无学,就是不需要再学习了;证到无学位,就是生死了了。 什么生死了了? 分段生死了了;可是变易生死还没有了。 现在略解释这两种的死:(一)分段生死。 我们这个身体每一个人都有一份,每一份都有它的段落,这是这个身体的分段生死。 (二)变易生死。 在你的心念里,前念灭、后念生,后念灭、后念又生;这生灭、灭生,就是变易生死。 阿罗汉变易的生死还没有了,要到菩萨的境界上、菩萨的地位上,这变易生死才会了断。 证到四果阿罗汉,他的神通变化,有一种不可思议、微妙难言的境界。 他所有的神通,和外道的神通,是完全不同的;他有五眼六通,可以踊身虚空。 虚空,什么东西也没有,他可以站在虚空里,又可以在虚空里走路、打筋斗,头向下、脚向上;他的身上边可以出火、身下边可以出水,飞腾变化。 总之,在虚空里,他有十八变。 因为他有神通的关系,所以在佛教里就列入四圣之内;四圣,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这四法界。 以前有位罗汉,他收了一个徒弟;有一天,他带着这个徒弟出去。 他这个徒弟一路上,背着衣单、行李,心想:“行菩萨道是最妙、最好的,我一定要发心行菩萨道,来帮助一切众生! ”徒弟这样想,这位罗汉就知道了,哦! 他现在发菩萨心了,我现在只是个罗汉,我应该背行李走,减轻他的负担。 就向他徒弟接过衣单,说:“你交给我了! 我来背这个衣单! ”徒弟就把它交给师父了。 走了走,徒弟就想:“哦! 舍利弗行菩萨道,就遇到有人向他来化眼睛;化了左眼,又说不对,要的是右眼。 唉! 菩萨道是不易行的,我不要行菩萨道,去修罗汉这种法,自己帮助自己好了! 不管人! ”他师父这个罗汉一看,啊! 本来他回小向大,现在他又回大向小,又开倒车,向后转了! 于是乎说:“这东西还要你背着,我不能拿这个东西了! ”他徒弟就接着了。 背着走一走,他的菩萨心又发起来了,又回小向大了;这位罗汉又向他要衣单。 这徒弟就说:“您等等又要背,等等您又交给我,现在您又要拿回去。 为什么您这样子? 您不怕麻烦吗? 我背着好好的,您又要! ”罗汉就说:“你一路上,你先发了菩萨心,回小向大;我是个行罗汉法的,所以这个衣单,我应该自己拿着。 那么等一等,你又回大向小,又不行菩萨道了,要修罗汉法,所以我把这衣单又应该交给你;现在你又发了大心,我又应该来负担衣单! ”这个徒弟一听,哦! 师父真是有点来历! 于是就发菩萨心,行菩萨道。 罗汉是有神通的,他这种神通,是无入而不自得的。 在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因为他没有证得四果,没有得到漏尽通。 结集经藏的人,大家开会先讲明了,都要证得四果阿罗汉,才可以参加这个结集经藏的法会;而阿难只证得三果,所以大家就把他放到门外边,不准他进来。 他就着急了:“这怎么办? 所有佛所说的经典,我都记得;现在我没有证得四果阿罗汉,也不能参加结集经藏的法会! 这怎么办呢? ”就在这一着急的时间,呵! 他即刻证得四果阿罗汉了! 阿难就在外面大声说:“我现在证得四果了! 你们可以开门让我进来了! ”在里边的这些大阿罗汉就说:“哦! 你若证得四果阿罗汉,何必要开门才能进得来呢? 你从锁匙的窟窿里,就钻进来了嘛! ”这么一说,阿难就想:“对啊! 我是不要开门,就可以进去! ”于是他就用神通进到门里面去。 你看! 证得阿罗汉果的人,进来是不用开门的;若要开门才可以进得来,他说他证得阿罗汉,你就证明他是讲大话,是说假话、打大妄语。 所以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被人家关到门外一次;这不是那么容易的! 证得四果阿罗汉,才能诸漏已尽:诸漏,不是一种漏;有多少种呢? 往多的说,有八万四千种。 有八万四千烦恼,就有八万四千的漏;烦恼,就是“漏”。 你愿意生烦恼吗? 那就是向下漏了;漏到什么地方去? 漏到欲界、色界、无色界里去。 所有一切的毛病,都叫漏;所有你的欲心,都叫漏。 你欢喜吃好东西,这是漏;你欢喜听好声音,这是漏;你欢喜住好房子,这是漏;你欢喜睡个好床铺,这是漏;你所愿意的、所贪的,这都叫漏;你所放不下的,这都叫漏。 你看! 你放不下的东西有多少? 这一些个漏,就好像在一个瓶子里,底下有个窟窿,你装多少水,就漏多少;你的功德不能存住的! 你做了一点什么功德,它就漏出去了一点;你做多少、漏多少,总是保持不住。 我们人的身体,是有漏的身体;眼睛也是漏,耳朵也是漏,鼻子也是漏,口也是漏;大、小便利,也都叫做漏;你心里头打妄想,这都叫漏。 这诸漏是太多了,数不尽那么多;总起来说有八万四千,那不止八万四千那么多。 诸漏,就是所有你大的习气、小的习气、大的毛病、小的毛病,一切的怪习气、坏习气,都叫漏。 再说浅近一点,你欢喜抽烟,这是漏;欢喜喝酒,这是漏;欢喜赌钱,这是漏。 欢喜去找女人,这是漏;女人欢喜找男人,一样也是漏。 不是说男人有漏,女人就不算,女人漏得更多;再说明显一点,你保持不住你的精、气、神,这都叫漏。 女人到每一个月,就有她的月信来,这也叫漏。 男女这个根,不能停止淫欲,这叫最大的漏。 所以这个漏是太多了! 可是这些个阿罗汉,诸漏已尽;尽,就是了了、没有了。 这个“已尽”,并不是说“漏尽了”,而是“没有漏了”;所以你们看经文,要特别清楚这个地方,不是说漏得没有了,就叫漏尽;不是的,而是已经完全没有漏了,根本就不漏了,这才叫漏尽。 所谓“漏尽通”,要证得四果阿罗汉了,才能得到漏尽通;你没有证得四果阿罗汉,是得不到漏尽通的。 漏尽通,就是诸漏已尽;现在这些一万二千大阿罗汉、大比丘众,都是诸漏已尽,没有一点毛病了,这一些个都是圣人了。 无复烦恼:这一些个大阿罗汉、大比丘,因为已经都得到漏尽通了,所以就没有烦恼。 如果不得到漏尽通,烦恼还会有的;所以说“无复”,就是不会再有。 他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生死都了了,所以没有烦恼了。 烦恼究竟有多少呢? 总起来说,有八万四千种那么多的烦恼。 八万四千种烦恼,那是太多了! 我们再把它收回来,总起来,就是一个无明;这一些个烦恼,都是从无明那儿生出来的。 无明生出来的烦恼,再有三种;是什么呢? 这三种的烦恼,叫三毒。 这三种的毒药,把我们所有人的佛性都给盖住了。 我们由无始以来到现在,所以没有成佛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这三种的烦恼;这三毒把我们毒得醉生梦死,总也不能返本还原,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 这三毒是什么呢? 第一,就是贪;第二,就是瞋;第三,就是痴。 (一)贪。 讲起这个贪心,是贪而无厌;不论什么,就希望多一点,希望把人家的物质贪为己有。 这个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贪法──在国家,就有国家的贪;在个人,就有个人的贪。 在国家,这一些个当政者,总想吞并其他国家,作为自己的土地,这是国家的贪。 个人的贪,贪一切的财产;一间房子不够,就想买两间;两间不够,就想买三间;三间又不够,就想造一个摩天大厦;标奇好异,总想胜过其他的人。 “啊! 你看! 我所有的财产,比任何人都多! ”可是比别人都多,这生命也没有保持得住;你钱再多,也不能把生死停止,也不能向阎王爷行一点贿赂,使令你永远都不死。 这不可能的! 这个贪心,把本来很聪明的人,给毒得变成糊涂了;本来是个好人,给毒得也就走到坏的路上去。 (二)瞋。 这个瞋心,也不容易把它给改了。 所谓“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千日打柴一火焚”;你虽然做了很多的功德,可是有的时候,一发起脾气来,就把你这功德都给烧去了! 怎么叫供养三宝呢? 你面上没有一种瞋恨的心,这就是供养三宝;所谓“面上无瞋供养具”,你对佛欢欢喜喜的,这也就等于供养佛了! 你若供养佛、供养三宝,把面孔板起来,发很大的脾气,你就再好的供养,佛也不会高兴的;为什么? 你发脾气来供养佛,佛是不会接受的。 “口里无瞋吐妙香”,这口里头,若没有瞋恨的言语,就是不骂人,这就等于有一股香气出来。 “心里无瞋是真宝”,再没有瞋恨心,这才是真正的宝贝。 这瞋心讲起来,是很不容易把它降伏的;《金刚经》上说“降伏其心”,就是降伏烦恼,也就是降伏妄想。 (三)痴。 瞋和贪,人很容易犯,但是也很容易发觉;唯独这个痴心就是在里边,不容易露出来。 痴,是愚痴,就是认理不清;认一切的事理不清楚,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讲黑作白、讲白作黑。 这种痴心的人,他有一种妄想心:好花常令朝朝艳,明月何妨夜夜圆;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 “好花常令朝朝艳”,这花开花谢,是万物一种自然生灭的道理;他欢喜这个花,就想:哦! 这花要是天天开得那么鲜艳、开得这么美满,那多好呀! 我天天都可以看这个花。 “明月何妨夜夜圆”,他欢喜赏月,八月十五的月圆了,月光就这么亮! 你说,要是每天晚间,都有这么圆的月亮,都有这么明的月光,这有多好呀! 每天晚间,我可以赏月;怎么到时候,月又不圆了,也没有光明了? 啊! 真是讨厌! 可是你说怎么样呀? 欢喜赏月的人,愿意这月是圆的、光是亮的;偷东西的人,他的心理就不同啦! 他就想:我今天想去偷东西,可惜这月光这么亮,令我也没有地方躲藏。 他认为是讨厌,他想要黑夜、没有月光;那欢喜赏月的人,就欢喜月光。 “大地有泉皆化酒”,好喝酒的人,就想了:哦,现在我喝酒,就要用钱来买酒;有钱,才可以买醉。 如果世界上所有江、河、湖、海,所有水都变成酒,那可就方便了! 我也不用钱,想喝的时候,到那儿取了就饮。 这也是一个愚痴的妄想! “长林无树不摇钱”,这贪财的人,若做工去赚钱,他觉得会很辛苦才能赚得钱;所以他就想:“这天地间所生的树,每一棵树的树叶子,都可以作为天然的钱;我如果要用钱的时候,就到树上去摘。 这有多方便! ”这也是一种愚痴的想法,根本不可能的,但他要这样想。 我以前讲过,好像没有读过书的人,就想得到博士学位;没有种田的人,到时候就想要收榖;这也是一种愚痴的心理。 你也没有修行,就想要成佛,这也是愚痴到了极点! 你也没有修行、皈依三宝,都没有经过这种手续,就想成佛? 岂有此理! 我们每一个人这三毒,竟把每一个人支配得颠颠倒倒、糊里糊涂的,脑筋也不清楚,智慧也都不现前。 那么怎么样才可以呢? 就不生贪心、不生瞋心、不生痴心,要“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 谈到这个戒、定、慧,什么叫戒? 什么叫慧? 什么又叫定? (一)戒:就是止恶防非,就是治你的贪心。 贪心,就会生出一种恶念,去贪不应得的财物;为什么生出这种的贪心? 就因为不懂戒。 戒,就是止恶防非,叫你知足、知止,不要妄贪;你知道守持这个戒律,就可以把贪心给打败,战胜了贪心。 (二)定:就是定力。 你若没有定力,就会有瞋心,看人也不对,看事也不对。 有什么事,也认为不对;看所有的一切人,都不对;也没有人,也没有事,自己看自己,也不对,对自己也发起脾气来。 甚至于自己对自己发脾气还不算,自己就打自己;左打一个嘴巴;他自己想:“我这右边嘴巴也要打一下,不然它会吃醋。 ”什么叫“吃醋”? 这是中国一个很有趣的公案。 在唐朝有个皇帝,他有一个大臣;这个大臣就怕老婆,怕得很厉害。 怎么样厉害法? 晚间回去一晚了,她就叫他在床前跪着。 本来做大臣的见着皇帝,要叩头跪皇帝;他回去晚了,还要跪他太太。 他太太什么时候说“起来”,他才敢起来;若不下“圣旨”,不讲这一句话,始终不准他起来。 这大臣和皇帝非常之好,于是把这种情形告诉皇帝;皇帝说:“我有法子可以治你的太太,让她以后不管你! ”“皇上您有什么法子呢? ”“你不要问! 我一定有法子,我帮你管一管你的太太! ”于是皇帝就下一道圣旨,宣这位大臣的太太到宫中;这位“母老虎”,好像老虎一样的太太,到宫里去,皇帝就对她讲:“你啊! 为什么你的丈夫回去晚一点,你就叫他在床前跪着? 这样子是不对的! 况且他没有和其他的女人有不清楚的事情! 你以后如果能改过,不管你丈夫的话,就没有事,我现在赦你无罪;假如你以后还要管你的丈夫,不给他自由,那我这里有一碗毒药,你就要把它喝了,我就叫你死! ”你说她怎么样呢? 这个女人真是勇气十足的,非常的勇敢,说:“那好! 我愿意现在就死在您的面前! ”于是拿起这一碗毒药,就喝了。 原来这并不是毒药,是一碗醋;皇帝故意说这一碗醋是毒药,看看她敢不敢喝。 这个女人特别勇敢,不加思索就喝了! 宁可死,也不愿意不管丈夫;结果幸亏是一碗醋,喝到肚里头,不过酸溜溜的酸一阵而已,并没有生命的危险。 所以由此之后,中国就留下“喝醋”这一个公案;这意思就是:太太管丈夫,管得特别厉害,就是宁可死,也不愿意放弃她的丈夫,一定要管的。 那么有脾气的人,没有旁人,他自己对自己过不去,自己打自己。 为什么? 因为他脾气太大了,没有旁人好打,就打自己。 为什么打自己? 就因为他没有定力! 所以就要修定。 修定的人有定力,就不会有瞋心;为什么你有瞋心、有脾气、有那么大的火? 就因为你没有定力。 (三)慧:为什么你愚痴? 就因为你没有智慧。 一天到晚就打妄想,把这心支配得不得休息;就因为没有智慧,所以什么事情也就认不清楚。 有智慧的人,所谓“事来则应,事去则静”,什么事情来了,我就应付它,把这事情做过去;事情去了,没有事情,就叫这个心休息,不要总支配它。 所谓“心为形役”,不要这个心总做身体的奴隶。 为什么? 就因为你没有智慧,不能够支配这个身体,而被身体来支配。 你若有真正的智慧,一切的事情来了,能迎刃而解──好像拿一把快刀似的,无论什么东西来了,这把快刀的刃太锋利了,它就挡不住了! 这叫做“迎刃而解”,就把这个事情解决了。 我们学佛法的人,对于一切的事情,都要认清楚。 今天我听果章教我们学中文,说:“不明白佛法的人,就是最愚痴的;明白佛法的人,就有智慧了。 ”这真是格言,真是讲得很有道理的话! 那么我们有智慧的人,就不会愚痴;愚痴的人,就没有智慧。 我再告诉你一句真话:那个愚痴,你知道是什么? 就是智慧! “那这一讲,可把我讲糊涂了! 愚痴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愚痴? 那为什么还要学智慧,又不要愚痴呢? ”我这个说法,你不要把它又笼统起来。 我说的这个,是“愚痴的本体”,就可以变成智慧;不是说离开这个愚痴,而另外去找智慧。 这个智慧,本来就在你的愚痴里边的,你没有能会用它。 你若会用它,就是智慧;不会用,就是愚痴。 重点在这个地方! 这个定,也就是瞋;瞋,也就是定。 你若真想要有定,就在这个瞋里,就可以把它变成定力;你若真想持戒,就是在贪上,也就会变成戒,而不是向外去找的。 这些都是在你自性里边,你会用它,就是戒、定、慧;你不会用它,就是贪、瞋、痴。 妙,也就在这个地方;你不明白,也就在这个地方。 逮得己利:“逮”当“及”字讲,就是“到”的意思。 逮得己利,就是到得到他自己利益的程度上了;怎么得到他自己的利益呢? 这些阿罗汉因为“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我们人为什么不得到自己的利益呢? 就因为随得随失,都漏出去了;那么现在没有一切的漏,又没有烦恼,这时候才叫得到自己的利益。 真正的利益是什么? 自己真正明白了,就是得到真正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人,那他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 得到智慧,证阿罗汉果,这才叫得到自己的利益。 己利,就是自己觉悟了,也就是所谓的自觉,也就是自利。 你再能以自己觉悟的道理,去教化一切众生,这就叫利他,也叫觉他;所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现在这一些个大阿罗汉都自觉了,而没有能觉他,所以只有自得己利,没有利他。 尽诸有结:尽,是没有了;什么没有了? “诸有”的“结”。 什么叫诸有结? 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三界,又叫三有。 这三界、三有,分开来说,有“二十五有”。 三界二十五有就是: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五不还。 “四洲四恶趣”,四洲,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四恶趣,就是阿修罗一趣、地狱一趣、饿鬼一趣、畜生一趣,这个地方是最坏的,所以叫恶趣。 怎么叫“有”呢? 就是它有业可造,就是有这种罪业。 这八个,都在欲界里头。 “六欲并梵天”,是欲界六天和色界的大梵天。 这就有七个,再加上四洲四恶趣,一共十五个。 欲界六天,就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四禅四空处”,四禅天,就色界的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 有不明白佛法的人,说他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以为这就是不得了了;其实这还在三界二十五有里边,根本就谈不到有什么好处,对于修道上,那远之又远。 可是有一些糊涂师父就告诉人说,这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了。 好像无闻比丘,以四禅为四果,他到了四禅天,以为证四果;然后他堕落时,就毁谤佛:“佛说证四果就没有生死了,我现在怎么还要堕落? ”他这一毁谤佛,更堕到四恶趣里边去,永远都出不来;而且不只他一个人堕到地狱去,他还有几万万那么多的徒弟,都跟着他跑到地狱去了。 所谓: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徒弟也跟着师父到地狱去,师父问徒弟:“你来到这儿干什么的? ”徒弟就说:“师父,你来到这儿来了,我当然也跟着你来嘛! ”师父一听:“哦,我怎么把徒弟都领到地狱里来了? ”他自己也不晓得怎么来的。 你说这真是! 这些徒弟真是最爱惜师父的了,他师父到地狱里,他就跟着去;真是很可怜的! 四空处,就是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无想五不还”,是色界的无想天和五不还天;五不还天,是他那一个天叫五不还天,不是五个天。 四洲、四恶趣,这是八个;六欲并梵天,这就有七个;四禅、四空处,这是八个;再加上无想天和五不还天,这合来是二十五个,这是二十五。 尽诸有结,就是超出三界了,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边,所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样才是真正了生脱死。 心得自在:这时候,这些大阿罗汉们心里快乐无边;自在,就是快乐。 再没有那么自在,再没有那么快乐了! 所以观自在菩萨,为什么叫做“观自在”? 就是坐那儿,一天到晚都是快乐的,非常自在,一点烦恼也没有了,心真正得到自由了! 得到真正的智慧,所以非常的快乐。 这种快乐,是内里边真正的快乐;不是故意矫揉造作,好像呵呵哈哈──那么快乐。 真乐在其中,不是在外边。 你不要以为一天到晚呵呵哈哈,就是快乐了,那简直是烦恼! 那简直就是颠倒! 为什么? 你见到你所欢喜的事情,你就被欢喜的境界所转动;你跟本就没有定力,被这个欢喜的境界一转动,就哈哈哈──。 这有什么真正的快乐? 没有的! 所以这是颠倒。 H3 列名总结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 [上少下兔] 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其名曰:是谁的名字呢? 就是阿若憍陈如等二十一位尊者。 这些人的名字都在万二千人法华法会里边。 阿若憍陈如:是五比丘其中的一个,是佛最先度的弟子。 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悟道之后,他就观察,我应该先度谁? 世间上这么多人,谁是我最先应该度的呢? 因为佛成道了,三叹奇哉:奇哉! 奇哉! 奇哉! 大地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 释迦牟尼佛只是说大地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作佛,并没有说“一切众生就是佛”;可是一些后世的佛教徒,或者不是佛教徒,是冒充的假佛教徒,就说“人人都是佛! ”他认为人和佛根本就没有区别。 这是“以盲引盲,瞎人天的眼目”,把人间的人眼睛也都给瞎了,把天上的人眼睛也都给瞎了。 释迦牟尼佛三叹“奇哉”之后,就以妙观察智这种的智慧来观察,谁是应该先度的? “哦! 憍陈如等在鹿野苑这五个人,应该先度! ”因为这五个人在过去生中,专门来破坏、毁谤释迦牟尼佛。 在过去无量劫以前,他们一起发心修道的时候,这五个人专欺负释迦牟尼佛;有的时候打他一顿、骂他一顿,有的时候吃他的肉,或者喝他的血。 你看,这厉害不厉害? 可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虽然这五个人打他,不但不起瞋心,反而发愿说:“啊! 你们真是帮助我修道啊! 如果我将来能成佛,我发愿一定要先度你们! 你们现在对我不是不好吗? 我对你们更应该好一点! ”这五个人骂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也就发愿:“你们现在骂我不是吗? 我不瞋恨你;不但不瞋恨你们,我成佛之后,我首先要度你们! ”就发这个愿。 你看,这要是我们,你打我一拳,我一定回敬你一拳;你踢我一脚,我也回敬你一脚。 释迦牟尼佛不但不反攻,而且还一定要用好心来对待他。 有的时候,这五个人结一个小党派,说:“我们现在没有肉吃,你这么修行,可以把你身上的肉割一点出来,给我们几个人吃一吃啰? ”释迦牟尼佛就把自己身上最干净、最厚的肉割下来,给这五个人吃。 这五个人一边吃、一边骂:“你这个肉,这么不好吃,一点都不香! 狗肉都比这个好吃呢! 最好吃的是猪肉、牛肉、羊肉。 哼! 你虽然给我们吃,我们都还不愿意吃呢。 ”说不愿意吃,但是都吃到肚子里去了;结果吃了他的肉,还骂他。 释迦牟尼佛在这时候,本来想供养他的肉,感化他们五个人回心向善、改过自新的;谁知道他们一边吃肉,一边骂他。 你说这要是普通的人,那气得发火了:“我现在给你肉吃,不是在外面买的肉,是在我身上割下来的! 你吃,你还骂我! ”释迦牟尼佛不是这样的,“好! 你们吃了我的肉,不是吗? 将来我修行成佛了,我一定先度你们成佛;因为你们吃我的肉,我这个肉,就是佛的种子,给你们种下了! ”你看! 释迦牟尼佛发了这个愿。 喝释迦牟尼佛的血,也是这样的;一边喝血,一边说这个血是坏了,是败血……。 那么释迦牟尼佛也就忍受。 最大一个公案,就是“歌利王与忍辱仙人”;这歌利王是谁? 就是阿若憍陈如。 在过去的时候,有一天,歌利王带着一班宫娥婇女,到山上去打猎──就是打围,去打獐、麃、野鹿这些个动物。 到了山里,这些宫娥婇女从来都在深宫中,就像坐监狱似的,总也不能出来;这次一出来,可就见到天了。 喔! 看见山里头这么开朗,有山、有水,草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始流;这种境界,令人非常欢喜。 风景优美,这种的好法,是说不完的;于是就探幽取胜,各处看看。 看见在一个山洞里头,有一个老人;这老人身上的泥土,不知有多厚,头发也都长在一起,结成一个疙瘩。 这一些宫娥婇女,先前看见这个人的时候,都不敢向前去,以为这山里头有一个妖怪;以后细细观察,哦! 原来是一个老人,很奇怪的一个人!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的时候,他也是很少见到人的;现在看见有这么多的宫娥婇女来了,他也就想度这一些宫娥婇女。 “啊! 你们不要害怕! 我不会把你们吃了的! 我不会吃人的,我和人是一样的。 ”这些宫娥婇女一听,哦! 这个老人说话了! 于是问:“你在这儿干什么啊? 你在这个地方有饭吃没有? 你衣服都烂了! 你是不是会走路啊? 为什么你总在这个地方坐着? ……”在因地的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位忍辱仙人,他就说了:“我在这儿修道的,我专门修忍辱! ”这一些个宫娥婇女说:“忍辱? 什么叫忍辱? ”听这个“忍辱”,她们也听不懂。 忍辱仙人就说:“忍辱,就是人对你再不客气,你都不要发脾气,就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 ”然后就给这些宫娥婇女说起这“忍辱”的法门来了。 说来说去,说的也愿意说,听的也愿意听;这一些宫娥婇女,从来也没听过这种妙法。 这听的也入定了,说的也入定了;就旁边有什么动静,都不知道了。 好像我们现在,你要是真正注目凝神的听经,外边有什么动静,你都听不见的。 这位忍辱仙人给这些宫娥婇女讲“忍辱”的法门,都讲得入了定了;这时候,歌利王就从远远的地方来了,大约他平时都和宫娥婇女开玩笑惯了,这一次,他就偷偷的、慢慢的走,不教这宫娥婇女看见;这宫娥婇女也听经听得出神,忍辱仙人也讲得出神,旁边什么动静都不知道。 歌利王偷偷的走近前一看,哦! 这有一个老人! 他的这一些宫娥婇女,都围着老人在听他讲话。 于是他就生出妒忌心,“这些宫娥婇女都是我的女人,现在被你这个老人给引诱,都欢喜你啦! ”于是就开声讲:“你现在讲什么呢? ”忍辱仙人听见有人这么一问,一看! 是来一个国王,就说:“我给她们讲忍辱这个法门! ”“忍辱? 什么叫忍辱? 你能忍辱吗? 就凭你这个老样子,你能忍辱? ”“我可以忍辱的! ”“你可以忍辱? 我现在倒要试一试你! 考验你,看看你能不能忍辱? 你忍辱,是什么痛苦你都能忍着,是不是啊? ”“是! ”“那么我先把你的手,用我的宝剑给剁下来,看看你怎么样? ”“可以的,你试试吧! ”于是乎,歌利王把身边的宝剑拔出来;他这把宝剑能切金断玉,非常锋利的,向忍辱仙人的手上这么一碰,就把手给切下来了。 歌利王问:“你痛不痛啊? ”“不痛! ”忍辱仙人说。 “你心里生不生瞋恨? 你瞋不瞋恨我? ”“不瞋恨! ”“你不瞋恨? 好! 另一只手,我也把你割下来! 一只你当然不瞋恨,两只来试一试! ”于是把另一只手也给割下来了,“你痛不痛啊? ”“不痛! ”忍辱仙人说。 “你心里瞋不瞋恨我? ”“我不瞋恨! ”“那有什么证据? 你说你不瞋恨,你一定打妄语、讲大话! 哼! 岂有此理! 我把你的手给剁下来,你不瞋恨我? 世间没有这种人! 我不信! 我再把你脚剁下来一只,我看看你瞋恨不瞋恨? 我始终要你说真话! 你对我说假话,我是不能饶你的! ”于是举起宝剑,把他脚又剁下来一只。 你看! 一个人的两个手、一只脚都给剁下来,就剩下一只脚了,啊! 要是普通的人,眼泪一定好像流水那么往外流,很痛苦;可是,这时候忍辱仙人好像没有事似的。 歌利王又问他:“现在你痛不痛啊? ”“不痛! 不算什么一回事的! ”忍辱仙人说。 “哦? 不算? 你心里瞋不瞋恨我? ”“我不瞋恨你! ”“哦! 那好了! 你的两个手已经没有了,就剩一条腿。 一只脚也没有用,不能走路了;我成全你这个不痛苦的忍辱,把你那只脚也给剁下来! ”于是把那只脚也剁下来了,又问他。 “你痛不痛啊? 现在你两只手都没有了,两只脚也没有了,我看你还怎么办? 你现在痛不痛? 讲实话! 你若说真话,就没有事;你不说真话,我还要考验你! ”“哦! 我现在还是不痛! ”忍辱仙人说。 “那你心里瞋不瞋恨我? ”“我不瞋恨你! ”“你光口里说不瞋恨,因为我是个国王,你不敢瞋恨我,你是敢怒而不敢言;所以你就忍着痛,也要打妄语,也不讲真话。 是不是这个样子呀? ”“不是的! 我如果没有瞋恨心,我这手和脚,都会再长出来;如果我有瞋恨心,我的手足就不会再生出来的。 ”忍辱仙人说完了这话之后,这手足果然就生出来了,没有断。 这时,一切的护法善神就都恼怒了,天上就下大雹子,打这歌利王。 忍辱仙人在这时候,向护法善神求情说:“你们不要怪他,他是来试验我,成就我的道业。 我在尽未来际的时候,我若成佛,我要先度他去成佛;我先要去度他,他先要开悟的。 ”在因地的歌利王,就是这阿若憍陈如尊者,他对佛这样的不客气,佛成佛后,就先度他开悟;所以他这个名字“阿若”,就是叫解本际,也叫最初解,就是最初开悟的。 摩诃迦叶:摩诃,是“大”的意思;摩诃迦叶,就是大迦叶。 迦叶是梵语,译为饮光,又叫光波;又有一个名字,叫大龟氏。 大龟氏,是他的姓,因为他祖上的人修道的时候,有只大龟背着一个图给他看,所以他就以“大龟氏”作为姓。 那么按照中国人来说,这简直是骂人的;中国人说:“你是个乌龟。 ”这是骂人的。 大迦叶的姓,叫“大龟”;迦叶尊者的名字就叫庇多罗。 庇多罗,是树名,因为他的父母在这棵树祈祷而生了他,所以就以“庇多罗”作为他的名字。 怎么叫饮光呢? 因为迦叶尊者身上有这个光,把一切的光都可以给遮盖住,就好像把一切的光都给饮了似的。 他怎么有光呢? 这说起,也有一个公案。 他太太,就是紫金光比丘尼。 在毗婆尸佛那个时候,毗婆尸佛灭度之后,有人为佛造塔、造庙、造佛像。 可是时间一久了,这庙坏了,塔也倒了,这个佛像,也不知道谁给他戴上了这么一顶草帽子遮着雨。 什么叫草帽子? 就是用草编的斗笠,戴在头上,可以遮雨的。 在我北方的春天,家庭中的女人,都用秫秸编的那种帽子,拿到城市去卖;戴上那个帽子,就下雨也不怕,好像伞一样。 这尊佛像戴着这么一个草帽子,这个女人一看,就发了慈悲心:“我一定要给佛造个庙,佛在这儿被雨淋风吹,这样子怎么可以呢? 我一定要给这尊佛装金! ”于是她就各处去化缘要饭。 她是个很穷的人,每一天要的钱,她就买金子,大约要了十几年的饭,就攒了很多的金子;攒了很多金子,她这回大约修庙也够了,给佛铺金也够了。 她就请了一个冶金师,把金子给化了,给佛好贴金。 金匠一看她有那么多金子,问:“你怎么得这么多金子? ”她说:“我以前看那个佛像的金都脱落了,我就发心去要饭,要了十多年饭,积存了这么多金子。 ”这么一讲,这个金匠也发了心,说:“那这功德不要你自己做,我也算一份。 我们两个人! ”其实这个金匠一定就是一看这个女人发心造庙、装佛金,这心地非常好,于是就对她生了爱心了。 生了爱心,一定要先讨好这个女人;所以他就说,他要两份做这功德,不要她一份做。 迦叶祖师一定是有这么一个意思的! 那么把佛像装好了,把这个庙也盖好了,这金匠就向这个女人求婚了,说:“你心地太好了! 我这一生没有遇到比你再好的女人了! 我本来想独身一生的,现在我遇到你这么一位知音、知己的人,你可不可以同我结婚呢? ”这个女人一想:“哦! 他心地也不错,我请他来给佛装金,他只要一半的工钱。 这个男子的心地不错! ”于是就答应了,两个人就结婚了;结婚了还不要紧,就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做夫妇。 你看! 这一种的爱力多厉害! 生生世世两个都要做夫妇! 由于给佛装金的缘故,两个人身上都放金光的;所以他的名字,就叫饮光,能把一切光都给吞了。 在今生的时候,迦叶一出生,身上也就有金光;长大了,他父母亲就要给他找个好的小姐结婚。 他说:“不可以的! 我身上是有金光的,我一定要找一个也有金光的女人才可以;要不然,我就抱独身主义! ”以后,果然在另外一个国家,碰到一个女人,和他身上一样都是有金光的,两个人就结婚了。 果然没有错,两个人证罗汉果的时候,知道两个人生生世世都做夫妇了。 但是人家这个做夫妇,你不要误会,说:“那将来我遇到一个男子,我也和他这么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 ”人家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是修道的;生生世世都要修道,都要皈依三宝、出家了道的。 你不要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愈做愈远,做到地狱里去了! 要修道才可以! 所以迦叶和他太太一起都皈依佛、都证果,迦叶就做第一代的祖师;初祖,就是摩诃迦叶。 你们想不想见摩诃迦叶啊? 摩诃迦叶现在还在这个世界上,就在中国云南的鸡足山,还在那儿打坐;他入定,等到将来,当来下生弥勒佛出世成佛的时候,他要把释迦牟尼佛衣钵交给弥勒尊佛。 他现在还没有往生,也没有圆寂,还在这世界上;你们谁若有诚心的话,到鸡足山去朝拜摩诃迦叶的时候,就可以见得着他。 这“饮光”,并不是说把光向口里来喝,不是这个意思;是言其身上的光,可以吞没一切的光。 他这个身光,超过一切的光;好像电灯有五百度的光,迦叶到了这个地方,五百度的光就不亮了,他这个身上的光超过五百度以上,到一千度、二千度,把这五百度的光就给喝了──不是用口来喝这个光,因为他身上所放的光,超过一切的光,把其他光给遮盖住了,犹如把其他的光给饮了一样。 所以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知道的,不要以为说迦叶不喝水而喝光,这是一种错误的。 这位迦叶尊者,在佛的弟子里边,是年纪最长的;可是他虽然年纪这么长,他愈大愈有精神、愈有力量,什么事情都苦干。 他本来住在摩竭提国,他的父母亲是非常非常有钱的,富可敌国,摩竭提国的国王又曾拜他做师父;可是他跟佛出家修道之后,他一想:修道要贫道、贫道,不能要钱的。 所以他把他所有的财产都布施出去,他又自己修行,专行苦行头陀。 什么叫苦行头陀? 就是吃也不吃好、穿也不穿好、住也不住好,要自己吃得苦、耐得劳,不要怕苦的;所谓“苦行”,就是愈苦,他愈要受,要受苦的。 人生所有的享受,不外衣、食、住这三种──衣,就是穿的衣服;食,就是吃的东西;住,就是住的地方;他对这三种,都欢喜受苦的。 他年纪这样老了,仍行苦行头陀。 有一天,佛在说法,他来,佛就让了半边座给他。 佛的座很大的,就让一半说:“请你坐到我旁边来! ”佛就和摩诃迦叶坐一起。 为什么他分半座给摩诃迦叶呢? 因为迦叶年纪太老了,这个时候,大约也一百四十岁了。 佛就劝他说:“你的年纪太大了,精神也不会很充足;你要吃点好东西,穿点好衣服,住一点好房子好了,不要行头陀行了! 太苦了! 你年纪太大了,恐怕受不了! ”虽然佛这样劝,他也没有听佛的话,还是照样行头陀行。 所以佛看他还是照样行头陀行,这么样受苦吃苦,忍苦耐劳的,于是佛就深深的赞叹他:“我佛法久住于世,是与迦叶行头陀行是大有关系的。 迦叶能这样行头陀行,我佛法一定能在世界上久住的! ”所以迦叶祖师,在佛的弟子里,他是头陀第一,行头陀行第一。 有一次,在佛说法时,一位大梵天以金波罗花来供佛;这位梵天躺到地上,舍身为床座,请佛坐到他身上,来给众生说法。 佛就坐在梵天的身上,手里拿起花,对着百万人天,面上就微微的一笑。 佛这一笑,老迦叶也笑起来了,所以这叫“拈花微笑传”;传什么呢? 传佛的心印法门。 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以心印心,已咐嘱摩诃迦叶。 ”我已传法给摩诃迦叶,所以迦叶尊者就做了西天的第一代祖师。 怎么叫“祖”呢? 佛把他所有的法,都传给弟子;这个弟子,就是祖师。 在印度的“祖”,是一代只传一个人,单传的;所以佛单单的传给迦叶,迦叶又单单的传给二祖阿难,二祖阿难又传给三祖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又传给四祖优婆鞠多……;一代一代传下来,都是以心印心的这个法门。 又由初祖传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把佛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的心印法门,给整个带到中国,传给二祖神光;二祖神光又传给三祖、四祖、五祖,乃至六祖;以后就“花开五叶”,才分出来“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五大宗;乃至到现在,佛法又流到西方。 这是“佛祖流传”的大概意思。 方才讲这个“头陀”,头陀,在中国一般人称头陀僧;究竟头陀僧两个字怎么样解释? 不要说普通人,就是那些有学问的人,若没有研究过佛学的,他也不懂,就只知道叫做头陀僧。 头陀是梵语,译为抖擞;抖擞精神,就是我们打禅七时,我常常讲的“打起精神来”。 这个打起精神,就是要你不怕苦、不怕难,愈苦愈来干,愈苦愈去做,像迦叶祖师那么样;你看! 迦叶祖师那么老了,还是行头陀行。 抖擞精神,这分出十二个种类的头陀行:第一,着百衲衣。 就是讲的穿衣服。 穿什么衣服呢? 衲衣;衣服上,左补一块补丁、右补一块补丁,补得补丁不知道有多少,这叫百衲衣,又叫粪扫衣。 怎么叫粪扫衣? 这衣服是怎么样做成的? 这是一般人不愿意穿的衣服,把它丢到垃圾里;那么出家人就到垃圾里边,把这些烂布从垃圾里面的粪土里捡起来,把它洗净了,又缝在一起,做成了衣服来穿,这叫粪扫衣。 穿这种衣服,有什么好处呢? 若讲好处,是太多了;若讲它不好,也不少。 怎么说太多了? 你穿上这个衣服,自己不起贪心,就灭自己的贪心,也不会说:“你看我穿这个衣服多漂亮! 最值钱! ”没有这种骄傲心,就把自己的贪心制住了。 旁人一看你:“哦,这个老修行,穿这么破烂的衣服,不穿好衣服! 这才真正是个修道的人,我们都应该照这样学! ”这是息灭人家的贪心;因为你这种的影响力,就令其他的比丘也都发起道心来了。 所以既止自己的贪心,又息人家的贪心,这岂不是好处呢? 这好处,你说能有限量吗? 所以说这个好处太多了! 那么说到好处不少,什么好处? 你穿这个烂衣服,打劫的土匪一定不抢你的。 就像一九四八年,我在南华寺的时候,有土匪来抢南华寺;他们把门砸开了,一进来,就向我要支票。 我说:“你看我穿这样的衣服,像个有支票的人吗? ”他一看我穿这衣服──那时不是像现在穿这 发布时间:2023-12-27 18:07:3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