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11集) 内容: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弥陀佛! 今天早晨起来绕佛,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感觉,和同学们说说。 什么样的一个奇妙感觉呢? 今天早晨,非常的心生欢喜。 我自己觉得,这个感觉,就好像我今天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参加释迦牟尼佛宣说《无量寿经》的大法会,而且我是一万两千名听众之一。 所以,这个感觉真的非常美妙! 非常奇妙! 心生欢喜的来由就是这样的。 我现在想跟同修们说,你们是不是也可以加个意念,也能够感受到这种美妙。 加什么意念呢? 你们就加这样一个意念:我今天是跟随刘老师去西方极乐世界,参加释迦牟尼佛宣说《无量寿经》的大法会,我是与会大众一万两千名之一。 我想,你们的心情也会非常美妙的! 大家可以试试看。 后来我就想,为什么今天有这样美妙的心情呢? 可能和我这节课讲的内容有关。 这节课,我要给同修们讲的是:我自己想来想去,可能和这一品的内容有关。 下面我们就开始讲这一品经文。 这一品经文,主要给我们说明《无量寿经》之希有,这是一个内容;第二个内容是说世尊现瑞放光;第三个内容是阿难欢喜请问。 因为阿难欢喜请问,所以才发起释迦牟尼佛为众生宣说这一部大经的因缘。 这一品经的内容就是这个。 下面,我们说一下这品经文的题目:〖大教缘起第三〗。 什么是“大教”? “大教”在这里就是指这一部广大、圆满、直捷、方便、究竟的希有法宝,也就是指这一部《无量寿经》。 “缘起”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发起的原因、因缘。 换一句话说,就是世尊因为什么缘由宣讲这部大经。 在这一品经文里,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放光现瑞。 这种现瑞放光,阿难尊者见到世尊的瑞相,生起了“希有之心”。 为什么阿难能生起“希有之心”呢? 因为世尊像今天这样放光现瑞,阿难是从来没有看见过的。 所以他就出来启请,请问世尊是什么原因今天这样现瑞,这样放光。 世尊就答复阿难之请,在这种因缘下,为我们宣说了这部广大、圆满、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的法宝,就是这个因缘。 什么因缘? 阿难启请的。 所以我说到这里,我们大家是不是得深深地感恩阿难尊者? !如果没有阿难尊者的启请,我们今天就不会遇到这部《无量寿经》。 净空老法师教导我们是这样说的,如果用“方便、究竟”这个标准,来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只有这一部《无量寿经》符合这个标准。 哪个标准? 就是“方便、究竟”这四个字。 用这四个字的标准来衡量,只有这一部《无量寿经》符合这一标准。 除此之外,其他的经典,究竟的就不方便,方便的就不究竟。 大家可能问,什么是“方便”呢? 方便就是容易懂、容易修,这叫方便。 什么叫“究竟”呢? 究竟就是能成佛,不能成佛就是不究竟。 究竟的一乘经典,我们大家都熟悉,一部是《华严经》,一部是《法华经》。 这两部经都是讲成佛之道的经,可以说这两部经是究竟的经。 两个条件:方便、究竟,符合其中的一条,就是究竟。 方便的经典不究竟,究竟的经典不方便。 老法师给我们举出《华严》和《法华》的例子,说这两部经,虽然是讲成佛之道的经,是一乘经典,是属于究竟的经典,但是它不方便。 不方便在哪? 这两部经讲的道理不好懂,讲的方法我们做不到,这就是不方便。 所以说,既方便又究竟的经典,查遍了《大藏经》,就只有这一部《无量寿经》。 所以我们说,真的是希有难逢! 属于既方便又究竟的经典,三藏十二部里,只有这部《无量寿经》符合这一标准。 我们今天受持这一部经典,我们是不是大福报之人、大智慧之人? !【尔时世尊。 威光赫奕。 如融金聚。 又如明镜。 影畅表里。 现大光明。 数千百变。】经文开始〖尔时〗两个字,说的是时间。 什么时间呢? 就是灵鹫山大众聚会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的时候。 这里的〖世尊〗很明确,就是指释迦牟尼佛。 这个“世尊”,是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威光〗:“威光”是威神光明的意思。 因为佛的智慧光明,能破一切烦恼黑暗,所以称佛陀的光明是“威光”。 〖赫奕〗:“赫”是明耀,“奕”是强盛。 佛光明耀强盛,具有雄猛的威神力。 〖如融金聚〗:“融金”,就是熔化的黄金。 熔化的黄金,可能比没熔化的黄金光色还要漂亮。 “聚”就是光色凝聚。 〖明镜〗:明亮的镜子。 〖影畅〗:光影通畅。 〖表里〗就是外表、内里。 这里是用明亮的镜子来比喻佛的身心里外光明。 上面有关词汇就给大家简要解释到这里。 这一段经文是讲世尊放光现瑞,佛的光彩、仪容、精神超过平常。 可以这样说,今天是释迦牟尼佛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后面两句话大家听了有什么感受? 释迦牟尼佛像这样的现瑞放光,前面没有过,后面也没有过,这是唯一的一次。 大家能不能想像得到,讲这一部《无量寿经》,佛的光彩、仪容、精神都和以往不一样,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今天佛最快乐? 因为他要为大众宣讲这部《无量寿经》。 为什么宣讲这部经就这么快乐呢? 因为这部经是真正畅佛本怀。 这一句话,就是佛这一天最快乐的原因,这一部经是真正畅佛本怀。 如果简要地再说一下,释迦牟尼佛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干什么? 他的任务和使命是什么? 现在读这部经,我们明白了,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就是来宣讲《无量寿经》,要把净土念佛法门告诉给一切众生,让众生明理,然后成佛,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的使命。 他的使命就是来宣讲《无量寿经》的。 今天机缘成熟了,佛能够宣讲这部经了,你说佛能不快乐吗? !这是他快乐的一个原因。 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这一部究竟圆满的大法,过去因为机缘不成熟,佛不能宣讲。 今天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宣讲了,所以这是佛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用念佛法门教化众生,一切诸佛度众生,全是用这个念佛法门来度化的。 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是释迦牟尼佛和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法门。 也可以这样说,这是佛出现在世间唯一的正说。 什么是唯一的正说? 这部《无量寿经》,这句阿弥陀佛佛号。 这一句话特别重要:佛出现在世间唯一的正说。 “正说”,前面的修饰语是“唯一”。 除了这个是正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正说? 没有了,所以才用唯一来形容。 因为机缘没有成熟,所以佛不能直接说这个法门。 那怎么办呢? 佛就说其他的法门,所以才说法讲经四十九年。 这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旁敲侧击,不是正说。 旁敲侧击起什么作用? 起个导引的作用。 我多次跟大家举主桥和引桥的例子。 这个旁敲侧击就是引桥,用这个引桥最后把众生引到这个主桥上来,这个主桥就是《无量寿经》。 比如说,唐朝许多大德都认为,《华严经》和《法华经》是《无量寿经》的导引。 《华严经》和《法华经》是大家都非常熟悉、非常公认的两部大经,一乘经典。 这两部经都是《无量寿经》的导引,那其他经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如融金聚。 又如明镜〗,这两句话是形容黄金很美,人人都喜爱。 黄金在高温之下熔化变成液体,它的光彩比固体还要美。 平常我们看到佛像金色身,今天看到佛的相貌就像黄金熔化后的光彩,你说美不美? 黄金都那么美,熔化以后的黄金那就更美了。 “又如明镜”,形容佛的身心清净无比,一尘不染。 往下看,〖影畅表里〗是什么意思。 这四个字就是告诉我们,身心洁净,内外透明。 有的同修说,有的人修行得很好,说他简直就像一个透明体,就是“影畅表里”,内外一如。 这就是“影畅表里”的意思。 我再说一遍,“影畅表里”是身心洁净,内外透明,像一个透明体,内外一如。 下两句经文,〖现大光明。 数千百变〗。 这两句经文是指佛放光,光色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词汇解释到这里就说完了。 那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就是说在灵鹫山大众聚会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神采奕奕,全身放大光明。 记住,不是全身放光明,而是全身放大光明。 好像熔化的黄金一样的光亮。 又像明镜,“影畅表里”。 这是用明亮的镜子,比喻佛的身心“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光色变化无穷,美妙无比。 前面这几句经文,就是说的这样的内容。 【尊者阿难。 即自思惟。 今日世尊。 色身诸根。 悦豫清净。 光颜巍巍。 宝刹庄严。 从昔以来。 所未曾见。 喜得瞻仰。 生希有心。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长跪合掌。】先解释一下有关名词。 〖色身〗:这个色身就是指这个身体。 〖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是指这六根。 〖悦豫清净〗:喜悦、愉快而又无分别、执著。 〖光颜〗:“颜”是容颜,佛的容颜有光明,所以叫“光颜”。 〖巍巍〗是高大尊胜的样子。 〖宝刹庄严〗:佛光中出现十方诸佛刹土,具足众宝庄严,所以说“宝刹庄严”。 〖从昔〗是从前的意思。 〖瞻仰〗是瞻视、敬仰。 〖生希有心〗就是生起希有难遭遇之想。 〖偏袒右肩〗:“袒”是袒露,就是把右肩露出来。 这是古印度的一种礼节,表示行最敬礼。 〖长跪〗就是双膝跪在地上,表示恭敬。 〖合掌〗又名合十,左右十指合而为一,代表一心。 〖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 他是不离开佛的,佛的每一次讲经,阿难都参加,从来没有一次缺席。 每次讲经,佛的仪容,阿难都是亲自见到的。 唯独今天佛现的瑞相不同寻常,他从来没有看见过。 所以,阿难尊者“即自思惟”,看到佛今天的瑞相,阿难就想,今天释迦牟尼佛的“色身诸根,悦豫清净”,佛显得格外的欢喜,格外的快乐。 “悦豫”,这不是因为外界的刺激,而是完全从内心发出来的。 世尊为什么“悦豫”? 因为他看到这么多众生成佛的机缘到了,众生根熟了,可以接受念佛法门,佛的喜悦是从内心发出来的。 因缘际会,希有难逢,所以佛精神百倍,特别的欢喜快乐。 因为这一次因缘际会,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能接受这个法门了,所以佛才这么高兴,这么“悦豫”。 下面两句经文:〖光颜巍巍。 宝刹庄严〗。 是说明佛“现大光明,数千百变”,佛光示现十方诸佛刹土庄严。 这个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在佛的光中,能够显现十方诸佛刹土的庄严。 这样的境界,阿难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是第一次。 因缘际会是佛欢喜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今天本师释迦牟尼佛正在忆佛念佛。 忆哪尊佛,念哪尊佛? 当然是阿弥陀佛了,他忆念的是阿弥陀佛。 我们在经里经常看到,十方一切佛,阿弥陀佛第一。 那么世尊忆念阿弥陀佛,他必得阿弥陀佛佛力的加持,使他今天的相貌格外的好看。 不但阿弥陀佛加持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加持。 为什么? 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弘扬这部经典,护持这部经典,都称赞阿弥陀佛。 所以,当世尊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十方一切诸佛跟释迦牟尼佛融为一体。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今天的释迦牟尼佛就变成了一切诸佛。 相貌之庄严,当然不是平常所能见得到的。 大家想想,得阿弥陀佛佛力的加持,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力的加持,释迦牟尼佛今天怎么能相貌不格外的好看! 相随心转。 心慈悲,相就慈悲;心险恶,相貌就凶狠。 佛的相貌是最好的相。 为什么有人,根性利的人,一见释迦牟尼佛的相貌,他就开悟了。 当然这得是根性很利的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那么我们念佛,心里有佛,相貌是不是也能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佛相? !我们要想相貌好怎么办? 就是多念佛。 不是通过美容去改变我们的相貌,通过念佛,是改变我们相貌的最好方法。 美容化妆不是真的,那是假的,而且还有不良的副作用。 念佛想佛,身心将来都变成佛的样子,你的气质首先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释迦牟尼佛想阿弥陀佛的时候,相貌就变成阿弥陀佛的样子,显示无比的殊胜庄严! 这是佛欢喜的第二个原因。 为什么? 因为他忆佛念佛,佛力加持,他得到了阿弥陀佛的加持以后,他的相貌就变成了阿弥陀佛的样子。 这是佛欢喜的第二个原因。 佛所现的光明瑞相,显示他的大智、大德,殊胜超越,达到了极处。 就是他这个光明瑞相,把他的大德、大智显露无遗。 在光明中映现十方刹土,这是希有。 我刚才在前面说了一句,能在佛光中现出十方诸佛国土的庄严刹土,这个是非常希有的,从来没有见过。 阿难尊者跟随释迦牟尼佛那么多年,他也没有见过。 所以喜得瞻仰,这是说缘分。 阿难今天见到了,无比的欢喜! 阿难见到了,与会的所有大众个个都见到了,大家都欢喜。 因为不只是阿难一个人见到,阿难生欢喜心,大众也生欢喜心。 请看下面三句经文:〖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长跪合掌〗。 这几句经文是讲请法的礼节。 阿难尊者是代表大众出来向佛请法、请教。 有疑问问谁呀? 当然是问老师了。 所以阿难站出来,请老师开示。 当你向老师请法的时候,一定要从座位上起立,这是礼节,佛门也是这样。 “偏袒右肩”这是行最敬礼。 因为当时印度人穿的衣服不一样,他们的衣服就是一块布包在身上,平常两个肩膀都是包着的。 在行最敬礼的时候,必须把右边的膀子露出来,跪在地上的时候是右膝着地。 大家可能要问,为什么? “偏袒右肩”是什么意思? 右膝着地是什么意思? 是这样的,当你向老师请教的时候,也许老师有事要吩咐你,所以你起立方便。 因为你右手露出来在外面,服务方便,随时准备奉事老师,就是这么个解释。 右膝着地是什么意思,右膀露出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都给我们说明白了。 下面看〖长跪合掌〗。 “长跪”就是右膝着地;“合掌”是表示恭敬。 十个手指头代表什么,这个大家可能不太知道,十个手指头是代表散乱。 “合掌”,合而为一代表收心。 平常我们胡思乱想,现在一心一意听佛说法,就是专心。 所以,合掌代表一心一意,就是把散乱的心收回来。 我们上面说的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阿难尊者心里想到,今天世尊色身诸根,显得特别的欢喜快乐、清净庄严,并且放出巍巍的光明,光中又现出诸佛宝刹,无比的庄严。 过去从来没有看见过,所以阿难心里非常欢喜,今天得以瞻视敬仰,生起了希有难遭遇之想。 阿难尊者看到佛这样殊胜的瑞相,于是从座位站起来,袒露右肩,长跪合掌向佛敬礼。 上一段经文表达的,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这个意思。 【而白佛言。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 住奇特法。 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 最胜之道。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 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 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 何故威神显耀。 光瑞殊妙乃尔。 愿为宣说。】 发布时间:2023-10-27 17:03:1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