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四十二章经翻译文 内容: 经常读诵四十二章经就会有功德,只有我们念诵四十二章经的时候还心怀众生的苦难,希望众生能够离苦得乐,那么我们就会得到诵经的功德。 四十二章经可以帮助人们开悟。 四十二章经里面是非常奥妙的智慧。 如果我们每天念四十二章经,就是每天听佛陀的教诲,慢慢地内心也会明净。 当心清净了,看待事物的时候,就会更加清醒,没有迷惑。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四十二章经全文和翻译的内容。 四十二章经原文翻译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 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 ”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 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从这以后,世尊的比丘弟子们越来越多,他们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请求佛陀给与解答,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等等。 当听到世尊的教诲和要求以后,大家都纷纷心开悟解,于是双手合掌,恭敬地答应,并且都能够顺从世尊的教导。 第一章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 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第二章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第三章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 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第四章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 何等为十? 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者:杀、盗、淫。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意三者:嫉、恚、痴。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 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第六章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第七章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 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 对曰:归矣。 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 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第八章佛言: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 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第九章佛言:博文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第十章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图片来源:摄图网第十一章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第十二章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第十三章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 会其至道? 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第十四章沙门问佛:何者为善? 何者最大?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第十五章沙门问佛:何者多力? 何者最明? 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第十六章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 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十七章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第十八章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 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第十九章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第二十章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第二十一章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 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第二十二章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第二十三章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 情爱于色,岂惮驱驰! 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第二十四章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 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第二十五章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第二十六章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 去! 吾不用。 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第二十七章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 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第二十八章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第二十九章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 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 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第三十章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第三十一章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 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第三十二章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第三十三章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第三十四章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 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 曰:爱弹琴。 佛言:弦缓如何? 对曰: 不鸣矣。 弦急如何? 对曰: 声绝矣。 急缓得中如何? 对曰:诸音普矣。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 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第三十五章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第三十六章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第三十七章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第三十八章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数日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饭食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呼吸间。 佛曰:善哉! 子知道矣。 第三十九章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第四十章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四十一章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四十二章佛言:吾视侯王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第一章 出家证果佛陀这样说过:“能够辞别父母双亲,而出家修行,从而认识了自己的心,回归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悟解了远离造作的无为法,这样的人就叫做沙门。 能够时常奉行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身心举止就会逐渐清净,再观察修行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最终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 所谓的阿罗汉,以他的功德,能够自在地飞行变化,寿命长远达到很多大劫,一举一动,都会感动天地鬼神。 其次是阿那含,所谓阿那含,当他这一生的寿命结束以后,他的灵神(神识)就会上升到三界当中的第十九重天往上的五净居天(无烦恼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并且在那里证得阿罗汉果。 再其次为斯陀含,所谓斯陀含,他今生去世以后,将上升天界;天上的寿命结束以后,将再次回到人间,并在人间证得阿罗汉果。 再次为须陀洹,所谓须陀洹,他经过七次人间和天上的生死来回,就会证得阿罗汉果。 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就断尽了一切贪爱,如同人的四肢被砍断了,无法再复原一样,阿罗汉永远也不会再生起贪爱了。 ”第二章 断欲绝求佛陀这样说过:“作为出家沙门,应当断掉贪欲,去除爱的习气。 这样就会逐渐认识自己心的源头,自然通达深奥的佛理,最终将会开悟没有造作的无为妙法。 从而在内心当中,没有什么好得到的;对于外境来说,也没有什么好贪求的。 于是,他的心就连觉悟和修行也不会牵挂,所以,根本就不会有业的积累。 他已经远离了妄念和造作,也不会陷入修行和证果的执着。 当他超越了各种位次差别,而证悟了最崇高的自性的话,那就叫做真正的觉悟之道。 ”第三章 割爱去贪佛陀这样说过:“当一个人剃除了胡须和头发,成为一个沙门,接受了佛陀的教法以后,他应当散去世间的一切资产和钱财,通过托钵化缘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那就是每天中午吃一餐饭,晚上在大树下面休息一夜,其它的就不要再张罗了。 让人变得愚痴并且迷惑的,就是爱和贪欲啊! ”第四章 善恶并明佛陀这样说过:“众生的善行表现在十个方面,恶行也表现在十个方面。 哪十个方面呢? 所谓的身三、口四和意三。 身三就是指杀害生命、偷盗财物和放纵淫欲;口四就是指搬弄是非、脏话骂人、说假话和花言巧语;意三就是指嫉妒、忿恨和愚痴。 这十个方面的表现,不符合圣人的解脱之道,所以叫做十种恶行。 倘若不做这十种恶行,就叫做十种善行了。 ”第五章 转重令轻佛陀这样说过:“倘若有的人犯下了很多过失,却不知道自己悔改,不知道赶快悬崖勒马。 等到罪报光临自身的时候,那就好像一条流水回到了汪洋大海,终于变得深不可测,而且广阔无边了。 倘若有的人,虽然也有很多过失,却能够自己认识到,知道自己过去的不是,并且开始改恶行善,于是,他的罪业就逐渐消灭了。 就如同生病的人,发出了一身大汗,那么,他的病就会逐渐痊愈了。 ”第六章 忍恶无嗔佛陀这样说过:“当那些恶人,听说你时常行善,故意来捣乱的话。 你应当管住自己的身体,平息自己的心绪,没有必要忿恨和责骂他们。 那些来行恶的人,就把恶行给他们自己带回去了。 ”第七章 恶还本身佛陀这样说过:“曾经有人,听说我坚守觉悟之道,奉行大慈大悲;所以,特意前来辱骂佛陀。 当时,佛陀只是沉默,没有回应。 当他骂完了以后,佛陀问他:“如果你去给别人送礼,对方不接受,礼品是不是应当属于你自己呢? ”回答说:“属于。 ”佛陀说道:“今天你来骂我,我不接受;你自己将会把这个骂带回去,它所导致的灾祸也一同属于你自己了。 就像回音应和于声音,影子伴随着身体一样,终究无法摆脱。 所以,千万不要作恶事啊! ”第八章 尘唾自污佛陀这样说过:“倘若有恶人来迫害已经入道的贤士,那就像仰起头来,向天上吐唾沫一样,唾沫是不可能吐到天上的,最终还是会落到自己身上。 也如同顶着风,向别人扔灰尘一样,灰尘是不可能扔到别人身上的,最终还是会落回自己身上。 贤士终究不会被诋毁,可是,迫害别人的业报灾祸必将毁灭他自己。 ”第九章 返本会道佛陀这样说过:“博学多闻,喜爱修道,这样的人,悟道将会变得非常困难;坚守志向,依教奉行,这样的人,他的道行非常广大。 ”(注:博学多闻,喜爱修道代表的是用贪心修道,所以悟道会变的非常困难。 真正的修行是要断贪、嗔、痴、而有些人是把贪、嗔、痴换个对象,不是断掉,这是错的。 只有依教奉行的人,才能快速入道。 )第十章 喜施获福佛陀这样说过:“看到别人在布施修行,以欢喜心赞叹鼓励,得到的福报非常广大。 有一位沙门问道:“这个福报有穷尽吗? ”佛陀回答:“这就好比一个燃烧着的火炬,成百上千的人,都拿他们的火炬来分引火种;各自回去烧火做饭,照亮黑暗,这个火炬却依然如故。 你所问的福报也是这样的,不会穷尽。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佛陀这样说过:“用饭食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个持守五戒的人;供养一万个持守五戒的人,不如供养一位初果须陀洹;供养一百万初果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位二果斯陀含;供养一千万二果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位三果阿那含;供养一亿三果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位四果阿罗汉;供养十亿四果阿罗汉,不如供养一位辟支佛;供养百亿辟支佛,不如供养一位三世诸佛;供养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供养自己那位念而无念、住而无住、修而无修、证而无证的当下法身。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佛陀这样说过:“人有二十种难以做到的事情,分别是:自己贫穷,却能布施,这很困难;出身于富豪权贵的家庭,却能修学解脱道,这很困难;面对死亡,能够坦然舍弃生命,这很困难;能够有缘看到佛经,这很困难;能够出生在佛陀的时代,或者有佛法的时代,这很困难;能够坚强地忍耐住美色和欲望的诱惑,这很困难;见到自己喜欢的好东西,能够不贪求,这很困难;被别人侮辱了以后,能够不产生忿恨之心,这很困难;自己有权势的时候,能够不居高临下,这很困难;在为人处事当中,能够不用心机,这很困难;能够广学多闻,深入研习法义,这很困难;能够灭除自以为是的我慢之心,这很困难;能够不轻视初学者,这很困难;能够处处用平等心对待一切,这很困难;能够不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这很困难;能够有缘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这很困难;能够在开悟见性以后,踏踏实实地修学解脱道,这很困难;能够随着教化因缘的成熟,而救度众生,这很困难;能够面对着一切境界,心中却如如不动,这很困难;能够善巧地理解,并且运用种种方便法门,这很困难。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有一位沙门曾经问佛:“通过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够得到宿命通,并且通晓究竟之道呢? ”佛陀回答:“以纯净心坚守自己的解脱志向,就自然会通晓究竟之道。 就好像擦拭一块旧镜子一样,当把污垢去干净了,光明就显现了;如果能够断除欲望的污垢,而且没有贪求之心的话,就将得到宿命通。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有一位沙门曾经问佛:“什么样叫做善,什么样叫做大善呢? ”佛陀回答:“修行菩提道,坚守真心的人,叫做善;他的志向与菩提道完全融合的人,叫做大善。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有一位沙门曾经问佛:“什么样叫做有力量,什么样叫做最光明呢? ”佛陀回答:“能够忍辱,就叫做有力量。 因为不怀恶心的缘故,所以安稳而有力。 忍辱的人不会有恶行,所以一定会被大家所尊重。 如果心中的一切污垢都灭尽了,清净而无瑕秽,那就叫做最光明。 这样的话,从天地没有形成以前,直到今天,十方世界的一切所有,没有见不到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听不到的。 已经成就了真正的一切智,这才叫做光明啊!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佛陀这样说过:“人们的心中怀有爱和贪欲,所以不能够见道啊! 这就好比澄静的水面,用手把它搅浑浊,大家都来观看,没有谁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倒影。 人们因为爱和欲望交织在一起,心中就会混浊杂乱,所以就不能见到觉性(见道)了。 你们大家作为沙门,应当舍弃爱和欲望。 当爱和欲望的污垢除尽了以后,自然就可以见道了。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佛陀这样说过:“所谓的见道啊,就好比拿着火把进入了暗室当中,里面的黑暗就消失了,只剩下了一片光明。 学佛修道的人,当见到了真性以后,无明就消失了,只剩下了一片智慧的光明。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佛陀这样说过:“我的这个教法啊,它是念无念之念,行无行之行,言无言之言,修无修之修。 明白的人啊,就在眼前;迷惑的人啊,远在天边。 一切言语无法形容,一切事物不能束缚;真假只在毫厘之际,成败只在片刻之间。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佛陀这样说过:“观察天地宇宙,知道它不长久;观察世界万物,知道也不长久;观察自己当下的灵明觉性,知道它就是真正的无上菩提。 能够这样知道和认识,就会迅速得道了。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佛陀这样说过:“应当观察自己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各自都有它们的名字,而没有一个叫做我。 既然哪里都没有我,说明我和身体都是如幻不实的啊! ”第二十一章 声名丧本佛陀这样说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而追求名声;往往到了声名远扬的时候,就快要去世了。 只知道贪图世间的名声地位,而不知道学佛修道,最终将是白辛苦一场。 就好比烧香的时候,虽然人们闻到了香气,可那已经是香的灰烬了。 业力就如同烧毁香的火一样,总是尾随在人们身后。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佛陀这样说过:“钱财美色对于人们来说,人们往往舍不得。 就好比在刀刃上面有一点点蜂蜜,根本就不能顶一顿饭的享受;小孩子用舌头去添,就会有割坏舌头的危险。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佛陀这样说过:“人们被妻子儿女和房子家产所束缚,甚至超过了监狱;监狱还有释放出来的时候,妻子儿女却不会有一点放你出来的念头。 为了那一点点情欲和爱恋,不怕整日地奔波劳苦。 虽然明知道苦海无边,却心甘情愿地,沉溺于其中,所以叫做凡夫。 倘若能够跳出这道门,必将是一个超越凡尘的阿罗汉。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佛陀这样说过:“在所有的爱和欲望当中,没有能超过男女色欲的。 色欲的力量之大,范围之广,其它欲望无法相提并论。 幸好只有一个如此强大的欲望,假使有两个的话,普天之下,就没有能够修道的人了。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佛陀这样说过:“沉溺于爱和欲望的人,就如同手举者火炬,顶着风行走,肯定会有烧手的危险。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有一次,大自在天神,把天宫里的玉女献给佛陀,想要破坏佛陀的正念。 佛陀说道:“这个皮囊里面装满了各种污秽的东西,你拿来干什么呢? 你们去吧,我用不着。 ”于是,大自在天神更加恭敬佛陀,因此虚心地请问佛法密意。 佛陀为他解说以后,他就证得了初果须陀洹。 ”第二十七章 无着得道佛陀这样说过:“修道的人啊,就好像一块木头,飘在水流当中,顺水而行。 如果不碰到两个岸边,也不被人取走;不被鬼神所遮挡,也不被洄流所困住;而且不腐烂的话,我敢保证这块木头,肯定会进入大海。 修学解脱道的人,如果能够不被情欲所迷惑,也不被各种邪见所影响;勤奋精进,而又没有刻意造作的话;我保证这个人,必将会得道的。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佛陀这样说过:“千万不要相信你的意识,你的意识虚妄不可信;千万不要与美色相接触,接触美色就会带来祸患。 证得阿罗汉以后,才可以相信你的意识。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佛陀这样说过:“千万不要去看美丽的女色,也尽量不要和她说话。 倘若需要和她说话,应当端正心念来观察:‘我作为一个出家沙门,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应当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把老年妇女,观想成自己的母亲;把年纪稍大一些的,观想成自己的姐姐;把稍小一些的,观想成自己的妹妹;把年幼的,观想成自己的女儿。 于是应当产生帮助她们解脱的心,息灭淫欲的恶念。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佛陀这样说过:“作为修道的人啊,就如同身上盖着干草,看到了火,要赶快躲避一样;修道人面对着欲望,必定要赶快远离它。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佛陀这样说过:“曾经有人,因为无法管住自己的淫欲行为,想要切断阴茎。 于是,佛对他说:‘与其切断阴茎,不如切断淫欲之心。 心就好像官府的功曹使(辅佐郡守或县令的主要官吏)一样,他们要是下了禁令,大家都会跟着停下来。 如果你的欲望邪心不停止,切断阴茎又有什么用呢? ’佛陀为他说了一首偈子:欲望来自于你的意识,意识通过思想而产生;思想和意识平静以后,没有美色和淫欲可行。 佛陀说道,这首偈子是过去的迦叶佛说的。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佛陀这样说过:“人们因为贪爱和欲望,而产生了忧愁;又因为忧愁,发展成为恐怖。 倘若能够放下所有贪爱的话,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怖可言呢?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佛陀这样说过:“作为修道的人啊,就好比一个人和上万人在战斗。 有的人披盔戴甲,刚要出门,就害怕了;有的人走到半路上,又退回来了;有的人虽然英勇,却格斗而死;也有的人,最终胜利归来。 作为沙门,学修觉悟之道,应当坚持自己的道心;精进勇猛,不畏惧前面的任何境界;最终就能够战胜各种魔的扰乱,而成就解脱圣果。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有一位沙门,在夜里念诵迦叶佛遗教经,他的声音悲伤而急促,心里想放弃修行。 佛陀知道了,就问他:“你过去在家里,喜欢做些什么呢? ”回答:“喜欢弹琴。 ”佛陀问道:“琴弦松了,会怎么样呢? ”回答:“没有声音了。 ”“琴弦太紧了,会怎么样呢? ”回答:“声音就会短促或者断绝。 ”“琴弦松紧适度,会怎么样呢? ”回答:“各种音符都能够弹出来了。 ”佛陀说道:“作为沙门,学修觉悟之道,也是这样的。 心要是调整得松紧合适的话,就可以得道了。 修道如果太急太猛,身体就会疲倦;身体疲倦以后,心里面就会产生烦恼;心里生了烦恼,修行就退失了;修行一退,罪业就会光临了。 只要能够保证身心清净安乐,觉悟之道就不会退失了。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佛陀这样说过:“就如同铁匠打造铁器一样,去掉杂质以后就成功了,铁器的品质将会非常精良。 学道修行的人,去掉了心中的各种污垢和情染以后,身心行为就自然清净了。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佛陀这样说过:“一个人能够离开三恶道,投生为人,非常困难;做人以后,能够去除女人之身,转为男身,非常困难;成为男子以后,能够得到完整健全的身体,非常困难;身体虽然健全,能够生活在有佛法的国度,非常困难;虽然生活在有佛法的国度,能够遇到佛法流传的时代,非常困难;虽然遇到了佛法流传的时代,能够有机会听闻佛法,非常困难;虽然听到了佛法,能够产生信心,非常困难;虽然产生了信心,能够发起自度度人的菩提心,非常困难;虽然发起了菩提心,能够到达修而无修、证而无证的地步,非常困难。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佛陀这样说过:“作为佛弟子,虽然离佛有几千里远,只要时常忆念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他就必将会得道证果。 虽然在我的身边,经常能够见到我,如果不遵守佛戒,终究无法得道。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佛陀曾经问一个沙门:“人的生命在多长之间呢? ”回答说:“在几天之间。 ”佛陀说:“你还不知道。 ”再问一个沙门:“人的生命在多长之间呢? ”回答说:“在一顿饭的工夫。 ”佛陀说:“你也不知道。 ”再问一个沙门:“人的生命在多长之间呢? ”回答说;“在呼吸之间。 ”佛陀说:“太好了,你确实知道啊!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佛陀这样说过:“学习佛法的人,对于佛陀所说的一切经教,都应当相信并遵从。 这就好像吃蜂蜜一样,中间和边上都是一样的甜;我所说的经教,也是这样的。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佛陀这样说过:“作为一个沙门,在行道的过程当中,不要像拉磨的牛一样,表面上身体在行道,心中的道却不行。 倘若学会了用心来行道的话,哪里还需要什么行道呢?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佛陀这样说过:“作为修行的人啊,就如同一头牛,驮着很重的东西,行走在很深的淤泥当中;虽然极其疲劳,却不敢左顾右盼,直到走出了淤泥,才可以休息。 作为沙门,应当通过观察,知道情爱和欲望,比淤泥更加可怕;于是,用正直的心,专注于修道。 这样,就可以免除生死轮回之苦了。 ”第四十二章 达世知幻佛陀这样说过:“我看待王侯贵族的官位,如同能够穿过缝隙的微小尘埃;看待黄金美玉等珠宝,如同被人丢弃的瓦块和碎石;看待上好细绢做成的衣服,如同破烂的粗布;看待三千大千世界,如同一个小小的诃子;看待阿耨达湖的圣水,如同卑贱的擦脚油;看待一切方便法门,如同一堆幻化的宝藏;看待无上乘的究竟妙法,如同梦里面的华贵金衣;看待诸佛的觉悟之道,如同疮眼病人眼前的空花;看待禅定,如同那根不存在的须弥山的柱子;看待不生不灭的涅槃,如同白天晚上都醒着;看待正和倒,如同六条龙在空中飞舞盘旋;看待平等,如同一片真实的大地;看待佛法的兴盛与教化,如同一棵树,要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 发布时间:2023-10-24 18:31:3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6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