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严经·净行品》漫谈 内容:   《华严经净行品》漫谈  大痴法师普通人所谓的漫谈,就是天南海北,我却不这么讲,天南海北太小,咱们佛教的漫谈可能是此世间、彼世间;此世界、彼世界;娑婆世界、极乐世界、金色世界、琉璃世界、此岸、彼岸;束缚、解脱;男法、女法、少法、老法,种种不同,说到哪里就哪里,这就叫漫谈,没有什么具体目标和内容的规定。 那就是我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同时大家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提问。 今天上午呢? 我首先了解大家,大家也了解我,同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所诵的这本经。 我讲话比较随便,大家放松,不要希望我讲出什么美妙的佛法,今天谈不上,以后可能也谈不上。 我的名字自号大痴。 大呢,最的意思,痴呢,是有病的知。 为什么叫痴,我出家十来年了,于世间法是一无所知,于出世间的圣果,一无所获,故曰痴。 痴中之最,很是惭愧呀。 这是我的名字,顾名思义,希望我讲出微妙的佛法看来不可能,所以大家不要抱太大的希望,佛教讲希望太高,必然有失望,这是必然的规律,大家不用抱希望,我对大家也不抱希望。 若有问者,但有大乘法,而为讲说,不抱希望,不求回报。 每个人对佛经、人生、世界、整个法界的理解都有不同的情况,这个极为正常。 刚才明海大和尚说了我对《华严经》有所研究,我给大家透露,没有研究,研究谈不上,说我修持很严谨更谈不上,时间长了,你们就了解了,在柏林寺目前的状况,我可能是一个最不严谨的人。 以前我学戒时干什么都比较严谨,到了柏林寺我改学禅了,这个禅宗呢,它是解脱之法,自在之法,无障碍之法,是广大无碍,真髓虽然没学到,不严谨却学到了。 我身体不太好,也很怕热,所以手中拿把扇子,大家不要见怪,我可能扇扇子比较随便,我为什么说这些话呢? 咱们这里老和尚、大和尚十多年来接触的人物,很多都是很有身份的,所以他们都很严谨,四威仪都比较严谨。 而我在这上面却是不严谨的,很随便的,就是省长来了我也很随便,该扇扇子照样扇。 在戒律方面呢,可能有的地方是严谨的,如果说这个事情做出来对自他有害,那是坚决不做的,你掏钱也不做。 我就是这么个怪人。 为什么这次让我来讲呢? 因为我们过去曾经有过共同的经历,我是 88 年大学毕业,在一个中专院校任教 5 年,然后就出了家。 出了家就在五台山住了几年,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渐渐地人变得很放逸。 以后我可能会讲到往昔的一些经历,讲这些经历就像佛给大家讲经时一样,也是举个例子,举别人例子不亲切,举自己例子最亲切。 今天这里在座的大约有四百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论学历,论相貌庄严、论蕴藏的善根智慧,你们本身所带的福报德行,实际上都不低于我,我没有一个地方高于某一位。 所以我看大家善根都很深厚,将来的解脱、佛法的事业、利生的事业乃至世间的事业,实际上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能和这样一批有善根福德的人探讨佛法,我感到非常高兴。 以后我们在研学佛法的过程中再加深认识。 刚才大和尚讲到,未来六天的时间,每天有一个小时围绕这一部经来谈。 这部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其中的一品,最简短,语言精炼,义理明白,一看就懂。 大和尚的安排是不作为讲经的形式,是漫谈的形式,那我的自由度就比较大。 我想到哪就说到哪,哪个地方没说到,没说到就没说到,就这么简单。 可能有些地方讲的观点很多人不赞成,但没有关系,即使讲错了我觉得也没有关系,我都可以原谅我自己。 你别看我坐在这个大台上,错了就错了,我就是这种观点。 其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不给这么个标准,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标准,尽管这个标准可能写在纸上,比如佛教的三法印。 但我个人的理解是,不管是什么标准,它是通过你对这个标准的理解去印证的,而每一个人的理解其实是差异很大的。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诸行无常,这是三法印里的第一句话,在座的有四百人,那实际上有四百种理解,理解是不一样的,层次有千差万别。 佛教里对很多问题细微的分别非常清楚,回头我再介绍《华严经》里的某些观点,你会发现,佛教的心量,非世间人所能想象。 就像昨天我跟一个大学生说,你给我说几句吹牛皮的大话,可以任意地夸张,他说不出来,他没有这个心量。 我们现在科学家的心量可能知道太阳系银河系,以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两千五百年前佛对时空的认识,你就会知道谁的心量大,是科学家的心量大,还是佛的心量大,不要求大家认可,只是见识一下。 我们今天的安排是把经文给大家过一遍,可我先不着急,大家先诵上几天,熟了我们再讲经文,前两天我们先漫谈。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经题:《大方广佛华严经》。 先说说这部经典的来历,佛灭度几百年后,有位龙树菩萨出世,龙树菩萨他把世间所有的经典,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他全部读完了。 他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他把书都读完以后没的读了,于是就心生傲慢,感觉这世界太小,就这么一点点东西,都被我读完了。 大龙菩萨就现身告诉他,你升起此心是不应当的,你可以到龙宫里看一看那里的藏经。 龙树菩萨进了龙宫以后,一看龙宫里的经藏简直是无量无边,这种无量无边你无法想象,我用语言也表达不清楚。 先说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在龙宫里有三个不同的部本,大部、中部和小部,大部《华严经》是十万佛刹微尘数偈,十万佛刹微尘数,打个不准确的比方就是把十万个地球磨为粉尘那么多,中部《华严经》是一四天下微尘数偈,小部《华严经》十万偈。 龙树菩萨就把小部《华严经》看了一遍,他就背下来了,出了龙宫以后他就把小部《华严经》流传于世。 这是这部经的来历。 这是普通人所无法思议的,在佛教里叫不思议法。 这部经共七个字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七个字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部经典在佛教内部是最为圆顿,最无上的一部经典。 它是佛最初于菩提树下成道时,于七日之中,以三昧力故,七处九会,为诸大菩萨讲了这一部经典。 这个大家又不好理解,没关系,你就听一听,了解一下就行了。 在我们凡人记载的历史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家的名字叫悉达多,以王子身份出家,住山苦修六年,后来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开悟成佛。 然后就传教,创立了佛教。 我读大学的时候学到这些,当时也和你们一样感到疑惑,被唯物主义的知见困锁在房间里面,房间外面是什么不知道。 那么今天你们可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但是在佛却不是那样,佛当时成道的时候,宝树放光,地变金色,他坐的石头变成金刚宝座,放无量光,发无量音,种种庄严,在《华严经》中有详细的描述。 让我们这个世界上最高明的科学家、乃至文学家,如果他们没看过佛经,让他们去编,他是编不出来的,如果不是亲身所历,他讲不出来。 我佛如来,放大光明,坐菩提道场,遍坐法界,放无量光,十方无量诸大菩萨,自然来集。 当时就在七天之内,说了广大无边的一部经典,用神通力所说,为一切凡夫所不能知。 当时在会的没有一位凡夫,没有一位娑婆世界的小量众生。 给大家说了几个神话,供你们回去慢慢疑惑是这样吗? 法师在这里说神话,这不是对我们唯物主义者的轻慢吗? 你就这样想没关系。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咱们下午见。 今天上午讲了那么多,仅仅是想给大家留个悬念,现在通过了解,发现大家水平很高,咱们就直接对经典进行一个具体通释。 既然大家学佛的时间很长,水平也挺高,那么在探讨过程中,如果在某些重要的地方,你感到不清楚,或者有疑惑,还有哪个地方需要问,可以写字条传上来,好不好? 大家可以随时提问。 昨天上午的开营式上,老和尚有一个简短的发言,其中讲到《净行品》,基本上把《净行品》的大意作了个简单的介绍。 我上午只是介绍了《华严经》的出处,题目还没介绍,那么题目暂时就不介绍,介绍的话,很多人听不太懂,离我们的生活脱离得比较远。 这一品经,主要从菩萨居家乃至到,发心出家、剃度受戒,以及从早到晚这一天的生活、饮食,所遇到的种种境界,在各种状态下碰到各种境界,我们起什么心,动什么念,主要讲这个。 本品的品题是《净行品》,很多学者在这里把行( xing )念 heng ( 发四声 ) ,行( heng )的意思比行( xing )要巨大一些,带有功行( heng )的意思,能够成就清净无量功德的善巧行( heng )愿,所以称为《净行( heng )品》。 在经中,智首菩萨提出了 11 类 110 种功德如何获得。 文殊师利菩萨以偈颂的形式把菩萨在家、出家的日常生活,如何善巧用心,如何获得胜妙功德,作了一个偈颂形式的回答。 多说两句,我这个人比较死板,走在路上不会和人打招呼,如果有的同学见了,不要太拘谨,你忙你的,不用打招呼,我也不善于打招呼,跟别人对面走过,瞠目而过,没事不说话,不打招呼。 如果有什么事,你也不用怕,法师的表情不好接近,不用怕,有什么事,可以直接谈,没有关系。 下面开始诵经。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营员,大家吉祥! 今天上午还有 40 多分钟,咱们把这品经简单地通释一遍。 如果每一首偈子,乃至前面的一百一十种无漏功德,要一个一个详细讲,一首偈就可以讲一堂课,还不一定讲得清楚,不一定使所有的人感到满足。 因为这一首偈子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去讲,有深有浅,有粗有细。 所以,要讲好一首偈很不容易。 今天上午咱们先过过文,过的时候可能就某一首偈,稍微讲一下,让你知道每首偈都是这样子的。 咱们在座的诸位都有比较高的学历,有些文字性的东西我给你提一下、点一下,你一看就知道。 有的时候,别人不给你提醒一下,你可能不注意,他一提醒,你一注意,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智首菩萨顾名思义,智慧之首。 文殊师利菩萨在我们国家大家都知道,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第一。 两个智慧第一在这里论说甚深法要,你就可想这经文多么殊胜。 那么后面,列举了几个菩萨云何得,共是十一个种类。 第一个种类是十种无漏胜妙身语意三业,这方面的殊胜功德。 无过失,这在佛教里讲都是无漏的,没有过正失得之事。 不害两个方面,不自害、不害他,这些都只有无漏功德发起以后才能做到的。 不可坏,不为一切有形、无形、声色种种外境所破坏。 不退转,念不退、位不退、形不退。 不可动,身语意业如如不动,不为任何的境界所转。 不是我这个身子不动,是我这个身体,乃至我的语言、我的心意里 发布时间:2022-05-12 04:14:5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