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文句-玄义 内容: 性相二宗。 犹波之与水。 从来不可分隔。 而其流弊也。 甚至分河饮水。 此岂文殊弥勒之过。 亦岂马鸣护法之旨哉。 谓真如受熏。 譬如劫火洞然。 虚空安得独冷。 谓真如不受熏。 譬如劫火洞然时。 虚空何尝烂坏。 故知得其语脉者。 合则双美。 失其宗趣者。 离则两伤。 观大佛顶经第四卷云。 譬如虚空。 体非群相。 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只此一言。 两疑冰释。 善夫智者大师有言。 偏执法性生一切法。 何异自生。 偏执梨耶生一切法。 何异他生。 例而推之。 纵谓法性梨耶和合生一切法。 何异共生。 纵谓非法性非梨耶生一切法。 又何异无因缘生。 繇此观之。 四句无非是谤。 倘能妙达无生。 不起性计。 则四句虽不可说。 有四悉檀因缘故。 亦可得说。 谓真如不思议熏生一切法。 谓梨耶是可熏性生一切法。 皆无不可。 吾乃知智者大师。 真悟权实秘要。 故能于大佛顶经未来之时。 悬合其旨趣若此。 此经来时。 智者不可复作。 习台宗者。 昧于唯识。 习法相者。 迷于圆理。 所以众解纷纷。 咸失纲要。 究义理之攸归。 大似蚊咬铁橛。 判文字之下落。 亦如凿孔栽须。 旭于未薙发日。 即曾研究此典。 每翻旧注。 迷闷实多。 后因双径坐禅。 始解文字之缚。 复因数番讲演。 深理葛藤之根。 并探二宗。 融以心镜。 直至温陵弘法。 方得取笔疾书。 脱稿未几。 剞劂旋毕。 板留甘露戒坛。 不能携至江外。 兹者幻游普德。 略露赃私。 诸友固追不已。 顿公发意重刊。 爰述片言。 以为弄引。 剖千古未破之籓篱。 犯从来严设之禁忌。 位卑言高。 安免于罪。 然在出世君子。 谅不以人废言也。 大佛顶者。 即心自性之理体也。 随缘不变。 融四科而惟是本真。 不变随缘。 妙七大而各周法界。 喻冰水之始终。 惟是湿性。 譬太虚之群相。 不拒发挥。 十界一心。 事造与理具。 遍摄遍含。 一境三谛。 横辨与竖历。 非并非别。 依此成自行因果。 故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即此为化他因果。 故名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因果妙修。 全归性具。 化他力用。 宁隔体宗。 二本明而金沙立辨。 二义决而华屋有门。 圆通既陈。 信方便之无非圣性。 圆根既选。 知耳门之独利此方。 明诲殷勤。 戒乘俱急。 道场安立。 显密互资。 无渐次而立渐次。 能历之正助圆彰。 即位次而非位次。 所历之转依如幻。 精研七趣。 只因迷此大佛顶理而妄受轮回。 谁达空华无别体。 详辨五魔。 本求悟此大佛顶理而中途成惑。 那知妄想作根原。 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 成佛作祖之秘要。 无上圆顿之旨归。 三根普被之方便。 超权小之殊胜法门。 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所以一念示人。 灭业障如翻大地。 依教行道。 成菩提如观掌果。 智者大师。 闻名遥礼。 不惮其劳。 般剌尊者。 剖膊远传。 不辞其苦。 智旭生逢像季。 获遘雄诠。 自非大士神功。 曷繇染指。 特以文圆义妙。 旨远趣深。 注疏虽多。 宗极未立。 悲了义之尚隐。 痛迷津之孰告。 不辞固陋。 聊殚隙明。 遍采众长。 折衷一理。 研精竭思。 再述玄文。 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 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 愿我同仁。 虚心著眼。 必有知其同异浅深。 违顺得失者矣。 时崇祯已卯春三月二十有七日下笔故序将释此经。 五重玄义。 一释名。 二显体。 三明宗。 四辨用。 五教相。 释此五重。 有通有别。 通释七番。 具如法华玄义。 兹不复出。 今别释中。 释名为二。 先就经中所结五名彰存略。 次就今题通别诸字正解释。 初彰存略者。 按经中佛答文殊问名。 共有五句。 一曰。 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今仅存三字略去十八字。 以大佛顶三字。 全示此经正体。 是故须存。 此体即是显密圆诠之所依。 亦即显密圆诠之所显。 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 密诠不离此体也。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显诠不离此体也故但存三字。 而显密二教之体。 摄尽无遗矣。 二曰。 亦名救护亲因。 度脱阿难。 及此会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 入遍知海。 此名全略。 以其单从用立。 近而复狭。 阿难性尼二人。 可以摄入诸菩萨中。 菩提遍知二法。 可以摄入首楞严中。 盖首楞严三昧。 为能得能入。 菩提心遍知海。 为所得所入。 能所原自不二故也。 三曰。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此名全存。 以是一经宗要故。 四曰。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 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此亦从体与宗立名。 单约密诠。 是故俱略。 实则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义耳。 显密本无二体。 亦无二宗。 故得以显摄密。 五曰。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此十二字从用立名。 略四存八。 亦是以显摄密。 次正解释为二。 初通别合释。 次分句各释。 初合释者。 一切诸经。 皆有通别二名。 教行理三。 皆论通别。 今大佛顶等一十九字。 名异众典。 故教别。 同名为经。 故教通。 依教起行。 为行不同。 从一乃至无量。 故行别。 会同常乐。 故行通。 理虽无名。 因门名理。 理随于门。 四教一十六门入理。 故理别。 门随于理。 一门所入之理。 即一切门理。 一切门所入之理。 即一门理。 故理通。 此约一化以论通别。 次约一经。 前后诸文能诠相异。 故教别。 所诠理一。 故教通。 二十五圣方便多门。 故行别。 同证圆通。 故行通。 二十五门各具全理。 故理别。 一门全理融摄诸门。 故理通。 更约一题。 大佛顶即理。 了义即教。 首楞严即行。 此皆偏举。 具论必备。 以对经字。 任运有通别意。 又约一字。 所言大者。 梵语摩诃。 具含三义。 谓大多胜。 大即是理。 多即是行。 胜即是教。 又理大故。 教行亦大。 行多故。 教理亦多。 教胜故。 理行亦胜。 一字中无量义。 一一义中义复无量。 况一句。 况一题。 况一经。 况一切经耶。 通别合释竟。 次分文各释为二。 初释别名一十九字。 次释通名经字。 释别名为二。 初拣定。 二正释。 拣定者。 一切诸经。 别名无量。 取要言之。 不出七种。 一单法。 二单人。 三单喻。 四人法。 五法喻。 六人喻。 七人法喻。 今经正以人法为名。 略兼于喻。 法则有性有修。 人则有因有果。 大佛顶。 性法也。 密因修证了义万行首楞严。 修法也。 如来。 果人也。 诸菩萨。 因人也。 略兼喻者。 佛顶现化。 表示众生本具性德。 是故显诠名大佛顶经。 密诠名大佛顶咒。 从所表以立称。 亦得名为喻也。 正释为二。 初分句广释。 二合辨大途。 初中三。 初释大佛顶。 次释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后释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初释大佛顶复为三。 初约心法略释。 次约佛法广释。 三约众生法例释。 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无差别性。 即是大佛顶性。 此之理性。 在迷不减。 在悟不增。 一性一切性。 一切性一性。 随释一法。 遍能通一切法。 胡须作此三释耶。 特以性德在缠。 人莫能晓。 如暗室中宝。 谁能知者。 故必约佛界三德以明其致。 而昧者又独让能于佛。 故必更约九界三性以验其同。 十界并陈。 理事悉等。 而犹不知两重三千。 同居一念。 便疑众生法广。 佛法太高。 故必近约一念三因以识其要。 若知心佛众生。 的无差别。 则言言显谛。 句句知宗。 为不了者。 作此三番解释。 又恐滞句乘言者众。 说食数宝者多。 故今先从近要指南。 庶可随文入观。 初约心法略释者。 此大佛顶三字。 直指众生现前心性。 全彰一经所谈理体也。 以吾人现前一念。 实无分剂。 亦无方隅。 无有初后。 并无时劫。 竖穷横遍当体绝待。 不可思议。 故名为大。 经云。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又云。 彼不变者。 元无生灭。 又云。 不汝还者。 非汝而谁。 乃至又云。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等。 皆直指此现前一念。 当体常遍。 无欠无余。 譬如一刹那中所见明月。 即是亘古亘今之月。 不可谓是月之少分。 又如一点水中所现之月。 即是天上月之全体。 不可谓是少分月也。 以吾人现前一念。 了了常知。 不可昏昧。 故名为佛。 佛者。 觉也。 经云。 如是见性。 是心非眼。 当知闻觉知性。 亦复如是。 又云。 头自动摇。 见无所动。 手自开合。 见无舒卷。 又云。 觉所觉眚。 觉非眚中。 又云。 闻实云无。 谁知无者。 乃至其形虽寐。 闻性不昏。 纵汝形销。 命光迁谢。 此性云何为汝销灭等皆是显出现前一念之觉性也。 以吾人现前一念。 不可踪迹。 不可名状。 离过绝非。 用无穷尽。 贵极无为。 不堕诸数。 故名为顶。 譬如佛顶。 虽是妙相。 而不可见。 经云。 惟心与目。 今何所在。 又云。 以何为心。 当我拳耀。 是故七处无所。 相想非体。 不可指是。 不可指非。 既非明暗色空。 亦非觉闻知见等。 皆是显此现前一念。 本自离一切相故也。 从来释此三字。 或单约法。 谓此法是大觉最胜之顶法。 或单约喻。 谓喻之以佛顶。 使不滞于见相。 或单约事。 谓繇如来顶中化佛说咒。 故得大佛顶名。 或单约理。 谓大即法身。 佛即般若。 顶即解脱。 譬如担板。 各见一边。 若知全喻显法。 全事表理。 则群说纷纷。 合之双美。 盖如来顶中所现化佛。 亦名无为心佛。 正表众生本具性德。 而此性德。 本极尊贵。 如转轮圣王。 梦为蚁子。 虽昏妄颠倒。 寻膻阶下。 而床上王体。 依然如故。 又此性德。 既非有相。 亦非无相。 喻如佛顶。 虽不可见。 而非无顶。 非无顶。 即如实不空义。 故能从顶发辉。 现光现化。 不可见。 即如实空义。 故能超诸戏论。 离即离非。 空与不空。 义似有二。 体实无二。 即空不空圆融无二义。 故能非遮非照。 遮照同时。 然则不离一喻。 三法宛然。 法身大。 故无所不统。 般若大。 故无所不照。 解脱大。 故无所不融。 觉于真谛。 故一空一切空。 觉于俗谛。 故一假一切假。 觉于中谛。 故一中一切中。 一空一切空。 空无空相。 故无有一法出过于空。 一假一切假。 假无假相。 故无有一法出过于假。 一中一切中。 中无中相。 故无有一法出过于中。 三字共显三德而非纵。 一字各具三义而非横。 不纵不横。 名秘密藏。 七趣迷此而沉沦。 迷亦不失。 二乘昧此而枯寂。 昧亦不减。 如来证此为极果。 果亦非果。 菩萨悟此为真因。 因亦非因。 善读经者。 能向此三字中识取自心。 则无上宝王。 不求自致。 善观心者。 能向一介尔心中识此妙理。 则无边法藏。 触处洞明。 故先约心法略释也。 次约佛法广释者。 心法圆具。 何所不周。 迷强不知。 更观果德。 验果知因。 令自荐取。 所云广者。 不过广其所略。 非谓心外更有佛法也。 复为四意。 一约事释。 二约理释。 三约法释。 四约喻释。 虽似遍用古释。 有二不同。 一者若但遍用古释。 不能相融。 今四释各列。 而义实融通。 二者就今四释各论。 则名与古同。 而义味迥别。 读者当自详之。 一约事释者。 经初卷云。 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 有佛化身结加趺坐。 宣说神咒。 第七卷云。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 无为心佛。 从顶发辉。 坐宝莲华。 所说心咒。 又云。 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 乃至化佛顶放十道百宝光明。 一一光明。 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 擎山持杵。 遍虚空界。 然后宣说神咒。 又云。 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而结名中。 直云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故可约事直释。 谓此咒既是大佛顶咒。 此经即名大佛顶经也。 夫事相法门。 必有所表。 且此神咒。 释迦何不自宣。 乃现顶光化佛。 又此化佛。 何故名为无为心佛。 良以释迦如来。 既已示现出家修道。 方证菩提。 众生习见。 谓是从父母以生身。 从修证而克果。 条然与我辈有殊。 曾不知其心性平等。 故今顶现化佛。 表其非属修成。 只是即心自性。 方是法身无为天然妙觉。 尊胜第一。 应化之本。 法身故称大。 妙觉故称佛。 尊胜故称顶。 此大佛顶。 的是十界同具之心源耳。 近有解者。 因见经文顶光化佛。 遂欲以大佛顶如来五字为句。 殊觉割裂文旨。 不知只此三字。 已足摄于化佛之事矣。 问曰。 既云表法。 宁不滥下约理。 答曰。 彼则直约三德道理。 此但托事表法。 仍属事释。 又问。 既有所表。 宁不滥下约喻。 答曰。 彼则扩其不滞见相之喻。 无关于事。 今则即事有所诠表与经中放光动地诸事同例。 不与冰水叠巾等喻同例也。 二约理释者。 旧云。 大即法身。 佛即般若。 顶即解脱。 三字分属。 义或可然。 文则割裂。 且圆妙三德。 理绝纵横。 作此一途。 宁殚实义。 今明大佛顶三字。 直诠果上三德。 而字字圆具三意。 亦复非横。 所谓大者。 赞三德也。 法身体大。 般若相大。 解脱用大。 所谓佛者。 詺三德也。 法身本觉。 般若始觉。 解脱究竟觉。 又般若自觉。 解脱觉他。 法身觉满。 所谓顶者。 表三德之究竟也。 法身更无可上。 般若不可相见。 解脱放光现化。 故合名之为大佛顶。 又一字中所具三义。 仍复各各圆具三义。 大字三义者。 谓大多胜。 一往为语。 大是法身。 统诸法故。 如经云。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等。 多是般若。 照诸境故。 如经云。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乃至于中一为无量等。 胜是解脱。 超一切故。 如经云。 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等。 然法身亦多亦胜。 般若亦胜亦大。 解脱亦大亦多。 法身多者。 遍一切处无非法身。 经云。 阴入处界。 皆如来藏妙真如性。 随举一阴一根一尘一识。 即是如来藏之全体。 非是少分。 如千万人仰视圆月。 各见全体。 若各各行。 各见圆月随之而去。 法身非一非多。 而说为多。 亦复如是。 法身胜者。 既云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宁不最胜。 此易可知。 般若胜者。 第一波罗密多故。 佛知见故。 般若大者。 如智如理无二体故。 如经云。 惟妙觉明圆照法界等。 解脱大者。 不可思议解脱。 当体绝待故。 如经云。 狂心顿歇。 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 本周法界等。 解脱多者。 法法无缚故。 如大涅槃百句解脱。 亦如净名三十二门。 此经二十五圆通等。 佛字三义者。 自觉。 觉他。 觉满。 一往为语。 自觉是般若。 觉他是解脱。 觉满是法身。 然自觉者。 即是自证三德。 觉他者。 即是令他亦证三德。 觉满者。 即是自他不二。 又本觉即是性中三德。 始觉即是因中三德。 究竟觉即是果中三德。 顶字三义者。 谓最尊义。 不可见义。 放光现化义。 一往为语。 最尊是法身。 不可见是般若。 放光现化是解脱。 然三德无不最尊。 三德并不可见。 而能现所现。 一一无非三德全体。 斯则文义俱妙。 秘藏泠然。 是故经云。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非心。 非空。 非地。 非水。 非风火。 非六根。 非六尘。 非六识界。 非十二因缘。 非四谛智得。 非六度彼岸。 非如来三号。 非涅槃四德。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即心。 即空。 乃至即我即净。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当知此即是大佛顶法之极证也。 盖此如来藏心。 只是众生本具理体。 惟佛以妙明不灭不生合之。 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所谓发得本有。 实无新得。 又复应知。 即此本具如来藏心。 非谓除却十界依正假名之外。 别有一总相法门。 以为能非能即能双遮照。 而以十界诸法为所非所即所双遮照也。 特以不变之性。 炽然随缘。 正随缘处。 全体不变。 故于十法界中。 若染若净。 若实若名。 若依若正。 随拈一法。 即是全体如来藏心。 即复俱非俱即。 双遮双照。 称性圆融。 不可思议。 夫随拈一法。 而十界皆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者。 一往是大义也。 随拈一法。 而十界俱非者。 一往是佛义也。 随拈一法。 而十界俱即者。 一往是顶义也。 复次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者。 体大义也。 本觉义也。 最尊义也。 十界俱非者。 相大义也。 始觉义也。 不可见义也。 十界俱即者。 用大义也。 究竟觉义也。 现化义也。 乃至一义中更复圆具三义。 可准思之。 复次如来藏心。 本自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遮照同时。 不可思议。 特以随缘即不变故。 一切俱非。 不变即随缘故。 一切俱即。 又不变随缘者。 即是举此一体三义而遍随十界迷悟染净诸缘。 随缘不变者。 即是举彼十界迷悟染净诸法。 无不当体即是此之一体三义。 是故一切俱非。 名为如实空义。 一切俱即。 名为如实不空义。 空与不空。 只是如来藏性。 法尔圆具二义。 而其体元非空与不空。 故能双照空与不空。 所以经中。 但称如来藏本妙圆心。 元明心妙。 妙明心元。 并无三如来藏之名。 即阿难之所致问。 观音之所自述。 亦皆但称空如来藏。 更无有不空如来藏。 空不空如来藏之两名。 后世不直明如来藏心所具三义。 而条然安立三名。 遂使乘言滞句之流。 似谓三藏各有别体。 亦可叹也。 约理释竟。 三约法释者。 此是十方如来及大菩萨自住三昧。 是故最尊无上。 名之曰大佛顶。 亦名第一义谛。 亦名胜义中真胜义性。 亦名无上觉道。 亦名无戏论法。 亦名阿毗达磨。 亦名真实圆通。 亦名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以要言之。 只是众生本具心性。 常不变而随缘。 正随缘而不变。 迷之则生死无边。 类演若之狂走。 悟之则涅槃本有。 喻神珠之元在。 惟此理为真实。 故是大觉最胜之顶法也。 经中初则从胸卍字涌出宝光。 遍灌十方诸如来顶。 次则十方如来顶光来灌佛顶。 乃至说圆通已。 世尊及十方佛。 五体同放宝光。 互灌佛及诸菩萨顶。 皆即表示此最胜法。 所谓依最胜理说教。 依最胜教起行。 依最胜行。 还契此最胜理。 教行理三。 悉名大佛顶矣。 四约喻者。 旧云。 喻之以佛顶。 使不滞于见相。 意谓佛顶是相。 而不可见。 则不滞于相。 犹般若所谓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此但即空意耳。 若善用之。 则成衍教初门。 不善解之。 仍堕无相窠臼。 般若如大火聚。 四边俱不可触。 触则被烧。 云何单约无相义解耶。 今谓如来藏性。 不可以有相喻。 不可以无相喻。 不可以亦有亦无相喻。 不可以非有非无相喻。 譬如佛顶。 不可谓有相。 不可谓无相。 不可谓亦有亦无相。 不可谓非有非无相。 若谓有相。 何以华严九地善知识。 自云不可得见。 若谓无相。 何以此会大众。 皆得仰观顶光化佛。 若谓亦有亦无相。 终属相违。 若谓非有非无相。 徒增戏论。 如来藏性。 亦复如是。 经云。 指皆是物。 无是见者。 又云。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非心非空。 乃至非我非净。 此即喻如佛顶。 不可以相见也。 经云。 是万象中。 微细发明。 无非见者。 又云。 而如来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 乃至即我即净。 此即喻如佛顶。 不可以非相见也。 经云。 见与见缘。 并所想相。 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 又云。 而如来藏妙明心元。 离即离非。 此即喻如佛顶。 不可以亦有亦无相见也。 经云。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又云。 而如来藏妙明心元。 是即非即。 此即喻如佛顶。 不可以非有非无相见也。 般若云。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古人云。 若见诸相非相。 即不见如来。 又云。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眉毛在眼上。 又般若偈云。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予翻偈云。 若离色见我。 离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乃至亦即亦离。 不即不离。 均成邪道。 若善用之。 则四句即成四门。 门门皆可入道。 故以佛顶喻如来藏。 须知若喻若法。 无不圆离四谤。 圆具四门。 方无过咎耳。 约佛法广释竟。 三约众生法例释者。 夫大佛顶性。 含灵本有。 虽迷悟天渊。 而体用悉皆平等。 故须就众生现前三障。 点示三德。 令知演若纵未歇狂。 头原不失。 言三障者。 一烦恼障。 谓见思惑。 尘沙惑。 无明惑。 障三菩提。 二业障者。 谓善恶不动诸有漏业。 偏真无漏业。 出假神通非有漏非无漏业。 障三解脱。 三报障者。 谓同居分段报。 方便变易报。 实报变易报。 障三涅槃。 然三惑即三菩提。 何以故。 离菩提性。 无别惑故。 如离目无瞪。 三业即三解脱。 何以故。 离解脱性。 无别业故。 如离手无拳。 三土生死即三涅槃。 何以故。 离涅槃性。 无生死故。 如离空无华。 故曰。 惑即般若。 业即解脱。 苦即法身。 又曰。 生死即涅槃。 烦恼即菩提也。 问曰。 二句与三句。 若何相摄。 答曰。 菩提是究竟智德。 照于菩提。 照于解脱。 照于涅槃。 名为般若之果。 涅槃是究竟断德。 断于三惑。 断于三业。 断于三土生死。 名为解脱之果。 菩提是如如智。 涅槃是如如理。 理智不二。 即名法身。 经云。 生灭名妄。 灭妄名真。 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此之谓也。 更以喻明。 经云。 如水成冰。 冰还成水。 夫冰与水。 湿性是同。 坚流似异。 正谓九法界随于染缘。 迷本藏性。 转菩提为烦恼。 转涅槃为生死。 喻以如水成冰。 不惟失其流润之相。 并湿性亦几难辨矣。 然湿性未尝不在。 湿性既在。 则流润之性。 亦未尝不在。 是故性中所具缘了。 夺之但名正因。 虽云正因。 实具缘了。 惟如来随于净缘。 悟本藏性。 转烦恼为菩提。 转生死为涅槃。 喻以冰还成水。 不惟湿性昭然。 亦且周流润泽。 然虽周流润泽。 实于湿性无增。 湿性无增。 则流润之性亦无增也。 是故修中所有缘了。 实惟性具。 虽云性具。 不废修功。 当知九法界之七大如冰。 佛法界之七大如水。 而同一湿性也。 是故九法界之七大。 与佛界七大。 同皆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故今题称之为大。 前五大是心之相分。 根大是心之见分。 识大即是心之异名。 是故九法界之七大。 与佛界七大。 同属一心。 心即觉义。 故今题称之为佛。 九法界之七大。 与佛界七大。 皆非因缘自然。 非分别计度之所能知。 故今题称之为顶。 不可谓水具大佛顶义。 而冰不具大佛顶义也。 又经云。 如澄浊水。 乃至去泥纯水。 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当知九法界生死五阴。 喻诸浊水。 佛界法性五阴。 喻纯清水。 清浊虽异。 体用并同。 体则同一湿性。 用则同其流润。 若知浊水中有清水性。 必不弃浊水而别求清水。 若见浊水能流能润。 即知不异清水之能流润。 故但有澄浊法。 别无求清法。 若约浊水外无清水义。 则云烦恼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若约澄浊水方得清义。 则云转烦恼依菩提。 转生死依涅槃。 不有即义。 那成转义。 不知众生在迷大佛顶法。 那得诸佛所证大佛顶法。 所以经中。 始就见精曲显。 次历阴入处界普会。 后约七大畅谈。 乃至具明如来藏心。 俱非俱即。 俱遮俱照。 无非直显一切众生现前依正色心等法。 无不法尔如斯。 岂谓离彼浊水体用。 别求清水体用哉。 设不肯信一切众生本具大佛顶法。 或虽仰信本有。 而不达现前烦恼业苦。 即是大佛顶之全体大用。 则何以狂心顿歇。 歇即菩提。 譬如本无头者。 更不怖头之无。 又若无怖头狂走之人。 亦更无悟头狂歇之人矣。 且夫十因六报。 一一唯心。 离心无体。 惑大故业亦大。 业大故苦亦大。 何非大义。 自心起惑。 自心造业。 自心受报。 始终因果俱不离心。 何非觉义。 惑无内外体相。 业无积习形相。 报无来去处相。 何非顶义。 且十因必受十果。 宁非密因之致。 六报交于六根。 宁非互用之理。 一人亦满。 多人亦满。 宁非横遍之征。 此方劫尽。 转寄他方。 宁非竖穷之性。 地狱既尔。 余趣可知。 故知十二类生。 二十五有。 总彼七趣升沉。 若灵若蠢。 若善若恶。 若乐若苦。 一一皆是大佛顶不变之性。 举全体以随缘。 而即彼正随缘时。 一一皆即大佛顶性始终不变之全体。 经云。 于妙圆明无作本心。 皆如空华。 元无所著。 空喻不变藏心。 华喻随缘七趣。 全空是华。 全华是空。 岂可谓华来空去。 华灭空生也哉。 六凡既尔。 声闻。 缘觉。 权教菩萨。 亦复可知。 彼虽不达大佛顶性。 妄取偏真幻有但中以为极致。 而大佛顶性。 岂彼三乘所能改变所能割裂。 且设非大佛顶性不变随缘全体之力。 何处更有偏真幻有但中可取。 譬如摩尼宝珠。 愚者不识。 用贸一衣一食。 而宝体何尝减损。 又如日轮当空。 光入一隙。 非繇全日。 那有隙光。 昧者观隙光而疑日轮之小。 智者因隙光可窥日轮之全。 九界众生所具大佛顶之全理。 亦复如是。 此众生法。 亦即心法。 非于心外别有众生。 亦即佛法。 非于佛法外有众生。 非于众生法外有佛法。 是故能于一众生法中。 具见一切众生法。 一切佛法。 一切心法。 无非大佛顶法者。 便能于一佛法中。 具见一切佛法。 一切心法。 一切众生法。 无非大佛顶法。 亦能于一心法中。 具见一切心法。 一切佛法。 一切众生法。 无非大佛顶法。 此之谓善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可与共读此经。 不招数宝之讥。 不堕无闻之祸矣。 释大佛顶竟。 次释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复为二。 初分释。 次合释。 分释为四。 初释如来。 次释密因。 三释修证。 四释了义初释如来者。 金刚经云。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故名如来。 此经云。 生灭去来。 本如来藏。 性真常中。 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皆约法身释也。 转法錀经云。 第一义谛名如。 正觉名来。 此经云。 明极即如来。 皆约报身释也。 成实论云。 乘如实道。 来成正觉。 此经云。 自觉已圆。 能觉他者。 如来应世。 皆约应身释也。 复次真谛为如实道。 一切智为正觉。 断见思为自觉。 令他断见思为觉他。 是藏通如来也。 中谛为如实道。 一切种智为正觉。 断无明为自觉。 令他断无明为觉他。 别圆如来也。 复次出二谛外是第一义谛。 不分别二边是名正觉。 断十二品无明为明极。 别教如来也。 即二谛是第一义谛。 一心三智是名正觉。 断四十二品无明皆尽为明极。 圆教如来也。 复次法身本有。 报身修成。 应身起用。 别教如来也。 三身全是性具。 亦复全是修显。 性修不二。 圆教如来也。 今正指圆教如来。 乃修德之究竟。 称性之极果也。 次释密因者。 不生不灭为本修因。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 故称为密。 又正因佛性。 缘因佛性。 了因佛性。 圆具圆修圆发。 不纵不横。 不并不别。 故称为密。 又经云。 汝虽强记。 但益多闻。 于奢摩他微密观照。 心犹未了。 又云。 是种种地。 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 奢摩他中。 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 渐次深入。 夫奢摩他者。 一心三止也。 毗婆舍那者。 一心三观也。 奢摩他微密观照者。 止观不二也。 从圆境谛。 起圆止观。 以圆止观。 照圆境谛。 如外无智。 智外无如。 故称为密。 又经初阿难见佛。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即是问此密因。 以三德不纵不横。 不并不别。 如世□字。 如天三目。 斯则名为秘密之藏。 所问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亦复如是。 奢摩他。 是体真止。 亦是空观。 三摩。 是方便随缘止。 亦是假观。 禅那。 是息二边分别止。 亦是中观。 又奢摩他。 即一心三止。 三摩。 即一心三观。 禅那。 即止观不二。 三若定三。 则不名妙。 三若定一。 亦不名妙。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即一恒三。 即三恒一。 三一不可思议。 方名为妙。 妙即是密。 又经初佛酬阿难之请。 首即告云。 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次则破缘影之非心。 显见性之实相。 会四科以归理。 明七大之性具。 乃至结归如来藏心。 俱非俱即。 并遮并照。 更无一言谈及修此三昧之方。 但显吾人本性圆妙三谛之理。 当知达此理性。 自成妙修。 所谓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故名为密。 复次圆顿止观。 是成佛因。 而大佛顶性。 又是圆顿止观之因。 即名因因。 如来无上菩提。 是止观果。 而大佛顶性。 又是如来所证果理。 即名果果。 以此果果而为因因。 因果理微。 不可思议。 故名为密。 三释修证者。 修有缘修真修。 证有分证满证。 若言四善根位生灭道品为缘修。 见谛已后重虑缘真为真修者。 藏教意也。 若言性地相似无生空慧为缘修。 见地已后真无生慧为真修者。 通教意也。 若言住行向次第三观为缘修。 登地中道实观为真修者。 别教意也。 若言十信相似一心三观为缘修。 住后一心三观无功用道为真修者。 圆教意也。 若言断见惑为分证。 断思惑尽为满证者。 藏通意也。 若言初断一品无明登欢喜地为分证。 断十二品无明为满证者。 别教意也。 若言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 成就慧身。 不繇他悟。 为分证。 乃至五住究尽。 二死永亡。 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 为满证者。 圆教意也。 今明圆修圆证。 故称修证了义。 四释了义者。 空假非了。 中道为了。 隔历非了。 圆融为了。 旧以此二字单属言教。 今谓不然。 教行理三。 同称了义。 经云。 惟垂哀愍。 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夫中道。 即了义理也。 无戏论。 即了义行也。 开示。 即了义教也。 又了义即第一义。 第一义属理。 又了义即决定义。 决定义属行。 说此理行。 皆名为教。 自行化他。 皆名为行。 教行所契。 皆名为理。 胡得作偏释耶。 次合释复为二。 初约显说释。 次约密咒释。 初约显说释者。 谓圆教妙觉极果。 不过以此性具大佛顶理而为妙密真因。 故缘修真修。 分证满证。 无非了义。 所谓名字了义。 乃至究竟了义也。 若藏通极果。 全不知此大佛顶理。 所以若修若证。 始终非了。 若别教极果。 推其初心。 虽仰信此大佛顶理。 以为但是佛法。 不知即是现前心法及众生法。 所以缘修非了。 真修方了。 又分证虽了。 满证未了也。 问曰。 大佛顶性。 既云统一切法。 则十界因果。 总不离此。 何得简去藏通别教三种极果。 答曰。 虽一切不离此性。 而知与不知自别。 虽分知与不知。 而离此决无异因。 当知此之密因。 在圆佛即是妙密。 以始终皆知故。 在别佛即是微密。 以始不知。 终方知故。 在藏通极果即是秘密。 以始终皆不知故。 次约密咒释者。 经云。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 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乃至传此咒心。 于灭度后。 付佛法事。 究竟住持。 严净戒律。 悉得清净。 又云。 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当知即是以此大佛顶咒而为密因。 故若修若证。 无非了义也。 此密亦有三义。 以此五会神咒。 全是密诠大佛顶心。 故名咒心。 亦名心咒。 即妙密义。 以此神咒。 如仙陀婆。 惟菩萨智臣能解。 即微密义。 以此神咒。 但可诵持。 不可翻释。 即秘密义。 释如来密因修证了义竟。 后释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亦为二。 初分释。 次合释。 分释又三。 初释诸菩萨。 次释万行。 三释首楞严。 初释诸菩萨者。 诸。 是众义。 约时处。 则十方三世。 约解行。 则偏圆权实。 菩萨。 是梵语。 具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此翻大道心成就众生。 今略称但云菩萨。 或翻大士。 或翻开士。 亦翻始士。 始发心故。 亦翻高士。 超一切故。 正翻觉有情。 虽已觉悟。 犹带缘情。 单约当体释也。 以菩提道。 觉悟有情。 单约利他释也。 觉道是所求。 有情是所化。 双约二利释也。 三大阿僧祇劫伏惑利生。 功德成满。 直至树下方断结者。 藏菩萨也。 亦自断惑。 亦化众生。 正使虽尽。 扶习润生者。 通菩萨也。 知有中道佛性。 用次第三观断惑利生者。 别菩萨也。 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从始至终。 圆伏圆断。 圆成二利者。 圆菩萨也。 即此经始自干慧。 终至等觉。 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也。 料简者时处。 则通收十方三世。 经云。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也。 解行。 则简偏取圆。 简权取实。 经云。 诸修行人。 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等。 皆繇不知二种根本。 又云。 得循圆根。 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也。 次释万行者。 万。 是此方总数。 表其最多。 行。 是修德都名。 不出二种。 谓慧行。 行行。 般若名慧行。 五波罗密名行行。 慧行名正行。 行行名助行。 又助行有显有密。 清净律仪为显行。 坛仪心咒为密行。 又涅槃明五种行。 一圣行。 二梵行。 三天行。 四婴儿行。 五病行。 圣行天行。 为上求佛道之行。 梵行婴儿行病行。 为下化众生之行。 又有次第五行。 一心五行。 如是等种种分别不同。 故总名万行。 今且依次第五行略出其相。 一圣行者。 复有三种。 谓戒圣行。 定圣行。 慧圣行。 戒圣行者。 所谓具足根本。 业清净戒。 前后眷属。 余清净戒。 非诸恶觉。 觉清净戒。 护持正念。 念清净戒。 回向具足。 无上道戒。 经云。 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 此即业清净戒。 又云。 自不能生一切枝叶。 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此即余清净戒。 又云。 心灭贪淫。 持佛净戒。 而四明诲中。 一一皆约心说。 即是觉清净戒。 又云。 心尚不缘色香味触。 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又云。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 断性亦无。 即是念清净戒。 又云。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 则妙常寂。 有无二无。 无二亦灭。 尚无不杀不盗不淫。 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又云。 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 当知即是无上道戒也。 定圣行者。 一世间禅。 二出世禅。 三出世上上禅。 世间禅复二种。 一根本味禅。 二根本净禅。 一味禅者。 即四禅四等四空。 总名十二门禅。 一切凡夫外道。 以六行观修之。 所谓厌下苦粗障。 欣上净妙离。 但以隐没故。 有垢故。 无记故。 名为味禅。 隐没者。 闇证无观慧。 有垢者。 地地生爱味。 无记者。 境界不分明。 此经所明色界有十三天。 除五不还。 无色四天。 除钝罗汉。 余皆是此禅定果报。 故云。 一切世间所修心人。 不假禅那。 无有智慧。 但能执身不行淫欲。 若行若坐。 想念俱无。 爱染不生。 无留欲界。 乃至穷空不归。 迷漏无闻。 便入轮转。 此之谓也。 二净禅者。 名相与味禅不异。 但以不隐没故。 无垢故。 有记故。 与上相反。 谓佛弟子修之。 有观慧。 不味著。 境界分明。 故名净禅。 此又三品。 一者六妙门禅。 谓一数。 二随。 三止。 四观。 五还。 六净。 二者十六特胜。 谓知息出知息入等。 亦名安那般那三昧。 此经周利调息法门似之。 三者通明禅。 观息色心三事不可得。 一切法亦不可得。 此经孙陀观鼻端白似之。 已上三品。 具在禅波罗密。 须者寻之。 二出世禅者。 有四种。 一观禅。 谓九想。 八背舍。 八胜处。 十一切处等。 二练禅。 谓九次第定。 三熏禅。 谓师子奋迅三昧。 四修禅。 谓超越三昧也。 三出世上上禅者。 即地持所明九种大禅。 又经初云。 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第六卷云。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若约别对当机。 则独指观音耳门三昧。 若约真实圆通。 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则遍指二十五圣三昧。 无非出世上上禅也。 慧圣行者。 即是四圣谛慧。 此复四种。 一生灭四谛慧。 二无生四谛慧。 三无量四谛慧。 四无作四谛慧。 生灭四谛慧者。 观三界二十五有依报正报若乐若苦。 皆是三苦之聚。 逼恼众生。 无常无我。 不净虚假。 无一可乐。 是苦谛慧。 知见思二惑有漏善恶不动三业。 皆是三界受生之因。 誓不复造。 是集谛慧。 以四念处。 破四颠倒。 别相总相。 善巧正勤。 如意。 根。 力。 觉。 道。 向涅槃城。 慈悲誓愿。 广行六度。 除自他烦恼业苦。 是道谛慧。 倒不起则业不起。 业不起则果不起。 是灭谛慧。 无生四谛慧者。 观不净色。 色性自空。 如镜像无实。 洞达五阴空无所有。 解苦无苦而有真谛。 名苦谛慧。 知集繇心。 心如幻化。 起集亦幻。 一切爱见。 与虚空等。 名集谛慧。 所治如幻。 能治亦然。 名道谛慧。 法本不生。 今何所灭。 设有一法过涅槃者。 我亦说为如幻如化。 名灭谛慧也。 无量四谛慧者。 所谓苦有无量相。 分段变易二种生死皆苦也。 集有无量相。 五住烦恼漏无漏业皆集也。 道有无量相。 半满权实正助诸行皆道也。 灭有无量相。 半满权实一十六门所会之理皆灭也。 遍知十界假实差别。 名苦谛慧。 遍知十界惑业因缘。 名集谛慧。 遍修半满正助诸行。 名道谛慧。 遍达半满诸门理谛。 名灭谛慧也。 无作四谛慧者。 知涅槃即生死。 名苦谛慧。 知菩提即烦恼。 名集谛慧。 知烦恼即菩提。 名道谛慧。 知生死即涅槃。 名灭谛慧。 此经二十五圣。 约初心方便。 则四种四谛慧行。 各各不同。 约证入圆通。 则惟是无作四谛慧也。 无作四谛慧成。 则具二十五王三昧。 能破二十五有。 法华所明普门示现。 及此经所明三十二应。 十四无畏。 四不思议等。 即其验也。 二十四圣。 亦皆具证。 但非此会当机。 故不说耳。 二明梵行者。 梵。 是净义。 无二边爱见证得。 故名为净。 即是无缘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遍拔法界众生苦。 遍与法界众生乐。 非余梵天所修四无量心。 亦非藏通二教所修生缘法缘等慈悲也。 经云。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 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众生。 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即是其相。 亦是二十五圣之所同证。 而观音当机。 故详说之。 三明天行者。 天。 是第一义天。 此经亦名为涅槃天。 识阴初破。 即已明悟。 登圆初住。 从此发行。 进趣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心十地等觉。 乃至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 皆是繇理成行。 故名天行。 四明婴儿行者。 既证无缘大慈。 观众生有种种小善之机。 若无菩萨开发。 不得生长。 故以慈善根力。 和光利行。 令诸众生。 得见菩萨同其始学。 或示五戒十善之行。 或示色无色界因行。 或示藏通别教种种诸行。 以此俯同群小。 提引成就。 如此中所明三十二应。 随何类说何法。 即其事也。 五病行者。 既证无缘大悲。 观一切众生病。 则是我病。 故示同其病而度脱之。 即如阿难于空王佛所。 已发菩提之心。 今方示堕淫室。 悔责多闻。 浚发大教。 普利未来。 又如三十二应中天龙药叉等恶趣众生乐脱其伦。 即皆现身而为说法。 亦其事也。 次第五行竟。 言一心五行者。 即是一行一切行。 一切行一行。 圆五行也。 涅槃经云。 复有一行是如来行。 所谓大乘大般涅槃。 今经云。 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又云。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又云。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皆即指此一心圆五行也。 所谓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 即圆圣行。 一向专心发菩萨愿。 即圆梵行。 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即圆天行。 应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与其同事。 称赞佛乘。 即圆婴病两行也。 圆天行成。 故称大雄。 圆圣行成。 故称大力。 圆梵行婴病行成。 故称大慈悲。 大力故名妙湛。 大慈悲故名总持。 大雄故名不动。 又五行总无二相。 故名妙湛。 五行互具诸用。 故名总持。 五行惟是一性。 故名不动。 阿难亲悟自心如来藏性所具五行。 方知世尊果上所证五行。 一一无非三德秘藏。 而赞之也。 谓依藏性随缘不变义。 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 即成圣行。 依藏性不变随缘义。 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种种示现。 即成梵行及婴病行。 藏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理。 即是天行。 初心知此。 名字五行。 依此起观。 观行五行。 观成解发。 相似五行。 解深发证。 分真五行。 圆满菩提。 究竟五行。 从始至终。 一心圆具。 是故名为一心五行。 今更约三种增进修行渐次点示其相。 严净戒律。 永断淫心。 尘既不缘。 根无所偶。 身心快然。 妙圆平等。 即戒定慧圣行。 永断五辛。 不餐酒肉。 无啖生气。 即慈悲梵行。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即是天行。 永无相生相杀之业。 偷劫不行。 无相负累。 游十方界。 宿命清净。 得无艰险。 即具婴病两行。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谓五行功成。 证圆初住也。 以要言之。 始从干慧。 终至妙觉。 无不以三渐次为能历。 故曰。 从是渐修。 随所发行。 安立圣位。 而此三渐次行。 第一第二是助行。 第三违现业是正行。 正助二行。 摄一切行罄无不尽。 故得标名为万行也。 三释首楞严者。 梵语首楞严三昧。 此云健相分别正定。 得此三昧者。 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 如转轮圣王主兵臣宝。 能知兵力多少。 所住至处。 无能摧伏。 此三昧宝。 亦复如是。 按藏中别有首楞严三昧经三卷。 专明此定功用威力。 似是深位菩萨所修。 与今经初心方便稍异。 今不依此释首楞严也。 涅槃经云。 首楞者。 一切事竟。 严者。 坚固。 一切毕竟而得坚固。 名首楞严。 今正依此释名。 兼摄健相分别之义。 言一切事者。 所谓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七大也。 言毕竟坚固者。 所谓皆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 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皆悉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也。 言健相分别者。 所谓善知五阴浊相。 及澄浊得清相。 善知入处界大流相。 所相。 及入流亡所相。 善知二十五门显密修证。 各有能历三渐次行。 所历五十五位。 始终差别及平等相。 善知一念迷惑。 能起七趣升沈诸因果相。 善知修奢摩他毗婆舍那所现微细诸魔事相。 故名健相分别也。 复次约阴入处界七大等事明毕竟坚固者。 仍为十意。 一毕竟理。 二毕竟誓愿。 三毕竟庄严。 四毕竟智断。 五毕竟遍知。 六毕竟道。 七毕竟用。 八毕竟权实。 九毕竟利益。 十毕竟无住。 一毕竟理者。 谓阴界七大等。 皆即如来藏性。 圆三谛理。 天然性德。 离过绝非。 凡十法界若依若正若色若心。 随举一尘。 随举一念。 随举一事。 随举一名。 一一无非三德秘藏全体大用。 更无少许事理不具此中。 经云。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又云。 一切浮尘诸幻化相。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又云。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等。 又云。 各各发明。 则各各现。 若俱发明。 则有俱现。 乃至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等。 而结之以如来藏性。 俱非俱即。 双遮双照。 此理方名毕竟。 尚非出二边之中道可比。 何况灭色即色二种真谛耶。 二毕竟誓愿者。 谓知涅槃即生死。 菩提即烦恼。 故有随染缘之阴界七大。 如水成冰。 遂起同体大悲。 发无作二誓。 遍拔十界自他苦集。 曰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又知烦恼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故有随净缘之阴界七大。 如冰成水。 遂起无缘大慈。 发无作二誓。 遍与十界究竟道灭。 曰法门无量誓愿知。 佛道无上誓愿成。 经云。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乃至舜若多性可销亡。 铄迦罗心无动转。 夫得果必兼法门。 度众必断烦恼。 今繇既悟藏性。 称性而发。 所以终无动转。 当知即是无作四弘誓也。 又云。 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 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下合十方一切众生。 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又云。 第二七中。 一向专心发菩萨愿。 又云。 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 菩萨发心。 自觉已圆。 能觉他者。 如来应世。 如此皆明毕竟誓愿。 尚非依无量四谛所发弘誓可比。 何况依生灭无生四谛所发弘誓愿耶。 三毕竟庄严者。 谓知阴界大等。 即是性觉妙明。 本觉明妙。 而修圆顿止观。 依明妙照而常寂义。 成奢摩他一心三止。 依妙明寂而常照义。 成毗婆舍那一心三观。 依妙明明妙寂照无二体义。 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平等无二。 法华经云。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此经云。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又云。 静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又云。 奢摩他中。 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 如此皆明毕竟庄严。 尚非次第止观可比。 何况体析等止观耶。 四毕竟智断者。 谓知阴界大等。 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以圆顿止观。 圆破三惑。 圆显三谛。 不离谛而有惑。 不离惑而有谛。 破无可破。 显无可显。 方名毕竟破显。 就惑破处。 烦恼即菩提。 说名智德。 就理显处。 生死即涅槃。 说名断德。 又照理故名智。 惑破故称断。 经云。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又云。 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 不从人得。 又云。 觉迷迷灭。 觉不生迷。 譬如金矿。 杂于精金。 其金一纯。 更不成杂。 如木成灰。 不重为木。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 亦复如是。 又云。 去泥纯水。 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又云。 知见无见。 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如此皆明毕竟智断。 尚非次第三智仅断无明十二品者可比。 何况偏空智慧只断界内见思者耶。 五毕竟遍知者。 谓知阴界大等。 本如来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若迷此阴等诸法。 妄计因缘自然和合及不和合。 则有十界苦集。 十二因缘。 六蔽。 尘沙无明等。 名之为塞。 若悟阴等诸法。 当体即是三德秘藏。 则成十界道灭。 灭因缘智。 六度。 一心三观等。 名之为通。 于塞知破。 于通知护。 经云。 灭尘合觉。 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又云。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缘出。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亦知头数。 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 皆了元繇。 又云。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 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如此皆明毕竟遍知。 尚非历别五眼可比。 何况法眼及天眼耶。 六毕竟道者。 谓知阴界大等。 一一非净非不净。 双照净与不净。 名身念处。 一一非苦非乐。 双照苦之与乐。 名受念处。 一一非常非无常。 双照常与无常。 名心念处。 一一非我非无我。 双照我与无我。 名法念处。 一身念处。 一切身念处。 一受念处。 一切受念处。 一心念处。 一切心念处。 一法念处。 一切法念处。 是名圆四念处。 恶灭善生。 名正勤。 定断成就。 名如意足。 五法增长。 名根。 根破障。 名力。 分别道用。 为觉分。 安隐道中行。 为正道。 繇此圆入一切法门。 经云。 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 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又云。 是种种地。 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 如此皆是明毕竟道。 尚非无量道品可比。 何况无生生灭诸道品耶。 七毕竟用者。 谓知阴界大等。 虽复理性平等清净。 而无始妄习。 事障偏强。 须加事助以开圆解。 虽用事助。 一一还与圆理称实相应。 经云。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 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 又云。 结界建立道场。 求于十方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出入澡浴。 六时行道。 如是不寐。 经三七日。 乃至道场仪轨。 事事皆表圆顿乘法。 如此皆明毕竟助用。 故至果成。 便名三轮不思议化。 当知事相虽同。 收功永别。 圆人对治。 岂前三教所能比耶。 八毕竟权实者。 谓知阴界大等如来藏性。 非权非实。 非因非果。 而能成就一切权实因果。 以不达阴等空故。 则有世间魔外种种诸位。 以但知阴等空寂。 不达其即假故。 则有出世声闻缘觉种种诸位。 以但知阴等体空如幻。 不达其即中故。 则有历别种种诸位。 经云。 诸修行人。 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及成外道诸天。 魔王及魔眷属。 皆繇不知二种根本。 又云。 将欲复真。 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非真求复。 宛成非相。 此之谓也。 以了知阴等本如来藏。 即空假中。 则有圆顿种种诸位。 经云。 如是皆以三增进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此之谓也。 知前三种诸位。 则善知权。 知后圆顿诸位。 则善知实。 知此如来藏中同体权实。 则知为实施权。 开权显实。 是名毕竟权实。 尚非教权证实可比。 何况教证俱权者耶。 九毕竟利益者。 谓知阴等本如来藏。 觉悟无惑。 则凡内外强软诸魔。 永不能动。 经云。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又云。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 彼尘劳内。 汝妙觉中。 如风吹光。 如刀断水。 了不相触。 汝如沸汤。 彼如坚冰。 暖气渐邻。 不日消殒。 又云。 消息邪缘。 令其身心入佛知见。 从始成就。 不遭岐路。 直至菩提。 无诸少乏。 此是自利毕竟。 自利既尔。 利他可知。 是名毕竟利益。 尚非四荣利益可比。 况四枯耶。 十毕竟无住者。 谓知阴等藏性。 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是故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 不住二边。 不住中道。 经云。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又云。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 是名毕竟无住。 尚非不住但中似解可比。 况仅不住偏真似解者耶。 此十种毕竟。 从始至终。 通修彻性。 纵令在迷。 理本毕竟。 初知此理。 即名字毕竟。 依此修观。 即观行毕竟。 解发根净。 即相似毕竟。 进破无明。 即分证毕竟。 成无上道。 即毕竟毕竟。 而总约阴界大等为所观境。 故言一切事毕竟坚固也。 次合释者。 谓圆教一切菩萨。 亦惟繇此大佛顶理。 故能一心具足万行。 而十八界七大。 随举一事。 皆悉毕竟坚固。 始终修证。 无能摧伏。 若不悟此大佛顶理。 则虽积集万行。 而于一切事法。 终非毕竟坚固。 且如藏通菩萨。 始终不知大佛顶理。 故虽事度理度。 历劫辛勤。 终归灰断。 不名坚固。 别教菩萨。 初心不知。 登地方知。 虽获坚固。 犹未毕竟。 惟圆教菩萨。 先悟此大佛顶理以为真因。 所以十八界七大。 随举一事为所观境。 皆得毕竟坚固也。 然前三教菩萨。 虽繇不知此理。 未得毕竟坚固。 实非离此大佛顶理。 别有差别因果可得。 故依对待义。 则须简去。 约绝待义。 仍无所不收。 且如尼沙陀初观不净。 药王昆季初作世医。 迦叶以然灯涂像为缘因。 周利以调出入息为方便。 乃至火头观暖气以息淫。 持地从平地以积行。 种种权行。 总入圆通。 自非大佛顶理平等法性本具功能。 何繇一切事行。 皆得毕竟坚固也哉。 分句广释竟。 二合辨大途者。 经题三句。 只是体宗用三。 亦是性修人法因果并举。 亦与经初所唱大定之名符合。 言体宗用者。 大佛顶。 是境妙。 全彰经体。 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是智妙。 显示经宗。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是行妙。 示经力用。 虽了义非无大用。 万行不离真宗。 且约智妙属宗。 行妙属用。 一往分之。 又修证非无妙行。 首楞非无妙智。 且约如来为自行因果。 菩萨为化他因果。 一往分之。 言性修人法因果者。 大佛顶。 即如来藏性。 非因非果。 因果所依也。 如来。 是果人。 密因修证了义。 是果彻因源。 菩萨。 是因人。 万行首楞严。 是因该果海。 言符合定名者。 经云。 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夫具足万行。 即诸菩萨万行也。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即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 若文若义。 皆悉允合。 但经中取大佛顶性德。 及首楞严修德。 合成三昧之名。 总显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之妙。 而以具足万行二句。 别显三昧功能旨趣。 题中直将此十九字一气贯下。 正显达性之因。 方为密因。 达性之修。 修方了义。 达性之证。 证方了义。 达性之行。 一行一切行。 方名具足万行。 达性之事。 全事即理。 方得毕竟坚固。 是知首楞严名。 虽属于修。 而全繇于大佛顶性。 所以经中广开圆解。 欲人即性成修。 但依此教理。 成就首楞严行。 则智断因果等。 无一非首楞严矣。 又何俟于再分别耶。 释别名竟。 次释通名为二。 初正释经字。 二历法明经。 初正释者。 梵语修多罗。 或云修单兰。 或云修□路。 或云素怛缆。 总是彼方楚夏不同。 此土或翻为契。 或翻法本。 或翻为线。 或翻善语教。 或翻为经。 或云无翻。 含五义故。 一法本义。 亦云出生。 二微发义。 亦云显示。 三涌泉义。 四绳墨义。 五结鬘义。 智者大师和融有无。 复于翻五含五。 各作三义释之。 即是教行理三。 所谓契缘。 契事。 契理。 乃至结教。 结行。 结理。 教指世界悉檀。 行指为人对治二种悉檀。 理指第一义悉檀。 具如法华玄义广明。 兹不具出。 今约此方经字训法训常释之。 法者。 可轨义。 常者。 不变义。 可轨者。 教可轨。 行可轨。 理可轨。 经云。 是佛顶光聚微妙章句。 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又云。 如是法门。 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 乘此心开。 得无上道。 又云。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教可轨也。 经云。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行可轨也。 经云。 妙性圆明。 离诸名相。 又云。 精真妙明。 本觉圆净。 非留生死及诸尘垢。 理可轨也。 不变者。 教不变。 行不变。 理不变。 经云。 如我此说。 名为佛说。 不如此说。 即波旬说。 教不变也。 经云。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又云。 汝等有学未尽轮回。 发心至诚取阿罗汉。 不持此咒而坐道场。 令其身心远诸魔事。 无有是处。 行不变也。 经云。 汝与众生。 亦复如是。 宝觉真心。 各各圆满。 又云。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理不变也。 二历法明经者。 若从佛及四依闻法。 则音声为经。 若从卷帙。 则色尘为经。 若法行人历法观察。 则法尘为经。 若他国土。 有以光明作佛事者。 亦是色尘为经。 香积佛国。 即是香尘为经。 以香饭作佛事。 兼取味尘为经。 或有佛国以天衣作佛事。 即是触尘为经。 复次悟者一切是经。 迷者一切不知是经。 且如佛正说法。 有时四百九十八人意中罔罔。 则与清风过耳何异。 而古人或闻击竹。 或闻淫词。 或闻估肉俚言。 皆即悟道。 则何声非经。 又如黄卷赤牍。 种种庄严。 牛羊鸡犬视之。 则与草木瓦石何异。 而古人或见桃花。 或观流水。 或观块破。 皆即悟道。 则何色非经。 复次佛斥阿难云。 汝等尚以缘心听法。 此法亦缘。 非得法性。 既曰非得法性。 是未悟理。 既不悟理。 即不成行。 既不成行。 则教道亦虚。 而憍陈那于佛音声悟明四谛既已悟理。 验必成行。 既已成行。 则验教非谬。 故知经体不殊。 迷悟自异。 且尼沙陀观色。 色即是教行理。 童子闻香。 香即是教行理。 药王尝味。 味即是教行理。 毕陵伤刺。 痛即是教行理。 乃至六根六识七大。 亦复如是。 以要言之。 根尘诸法。 一一本即如来藏性。 性不可变。 法尔可轨。 举体既即理经。 那得不是教经行经。 故于一一法中。 能见大佛顶理者。 则一一无非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一一无非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矣。 此经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 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即是以处彰名。 言灌顶部。 即密部也。 若经中所结五名。 显密互彰。 若今题存三略二。 以显该密。 乃结集家善巧。 若后世称此经名。 畏于繁文。 直云大佛顶首楞严经。 妙合经中王三昧名。 亦复略摄性修旨趣已尽。 诚为无过。 若近世喜简。 直呼为楞严经。 理固无碍。 奈与藏中首楞严三昧经相滥。 今谓圆顿妙诠。 互融互摄。 既可直云楞严经。 亦何不可直云万行经。 了义经。 密因经。 佛经。 菩萨经耶。 然虽互摄互融。 而性修理事。 亦仍不分而分。 自应以性摄修。 以理摄事。 似宜直称大佛顶经。 则经体既显。 不滥他帙。 亦两便也。 释名竟。 第二显体为十。 初明须显体。 二释体义。 三正出体。 四引证。 五会通异名。 六广简伪滥。 七明入体之门。 八遍为众经体。 九遍为诸行体。 十遍为一切法体。 初明须显体者。 前释通别二名。 共二十字。 皆是能诠之名。 文义浩博。 今更点示名下所诠要理。 正显一经之主质。 意欲令人寻名得体。 如因指见月。 盖标指非欲令其玩指。 见月始知别无他月。 又释名总示三德。 显体别在法身。 明宗别在般若。 辨用别在解脱。 教相分别总别。 故释名之后。 须先辨体。 体虽法身。 必具二德。 虽具二德。 还属法身。 具二德故非纵。 属法身故非横。 不纵不横。 方是经体。 又经若无体。 则邪倒无印。 同于魔说。 故须显体。 又得此体已。 方能全性起修。 以修合性。 如有虚空。 方可驾屋。 既成屋已。 仍取屋空。 是故须显体也。 二释体义者。 体是主质。 亦释为礼。 亦释为底。 亦释为达。 只一主质。 具此三义。 非三体也。 言礼体者。 如君尊臣卑。 父贵子贱。 臣子虽多。 君父惟一。 经体亦尔。 惟是一理。 统摄万法。 种种众行之所归趣。 无量功德之所庄严。 言说问答之所诠辩。 以贵极故。 称为礼体。 经云。 妙湛总持不动尊。 又云。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此之谓也。 言体底者。 如恒河大海。 莫测浅深。 唯香象修罗。 乃穷其底。 佛法亦尔。 释论云。 智度大海。 惟佛穷底。 此经云。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又云。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而如来藏。 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又云。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缘出。 此之谓也。 知此体者。 即知一切法之源底。 故名体底。 言体达者。 如风行空中。 通达无碍。 如天王号令。 万国齐奉。 佛法亦尔。 知此体者。 即能遍达一切诸法。 无有留碍。 故名体达。 经云。 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又云。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 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见与见缘。 并所想相。 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此之谓也。 礼体是法身。 体底是般若。 体达是解脱。 只一德而三德宛然。 总三义而惟是一体。 是谓体义。 三正出体者。 此经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 于三名中。 取大佛顶名。 于竖义中。 取大字义。 于横义中。 取体大义。 本觉义。 最尊义。 于三德中。 即是取法身德。 复次于三因中。 取正因佛性。 于三了义中。 取理了义。 于十毕竟中。 取毕竟理。 复次于经文辨见中。 取见见非见义。 于阴入处界。 取随缘不变义。 于冰水喻中。 取湿性义。 于如来藏。 取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义。 以繇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义故。 前之俱非俱即二义并成。 问曰。 既取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之如来藏为此经体。 何故阿难问果地七名。 但云空如来藏。 观音十四无畏中。 亦但云空如来藏耶。 答曰。 只此空如来藏。 便是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之体。 非更别有不空等二藏以为之对。 已如前辩。 今更于一名中点示三义。 空字。 即显离即离非义。 藏字。 即显是即非即义。 如来二字。 即显妙明心元义。 又繇空义故。 则一非一切非。 十界三谛俱非。 繇藏义故。 则一即一切即。 十界三谛俱即。 繇如来义故。 则一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一切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十界三谛俱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夫一非一切非。 体底义成。 一即一切即。 体达义成。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礼体义成。 今更就经中盛谈。 一一皆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故以此名而显经体。 当知即是中道理性。 非空非不空。 仍双照空与不空。 以如来藏三字。 点示众生本具理体。 即是诸佛究竟果德之本。 以一妙字。 点示如来藏如实不空义。 以一真字。 点示如来藏非空非不空双照空不空义。 以一如字。 点示如来藏如实空义。 以一性字。 总上三义。 结成不变之体。 此理极成。 无容异议矣。 问曰。 既云事理圆融。 性修不二。 何须于诸法中别简正体。 答曰。 譬如梁柱成屋。 所取惟是屋中之空。 若无屋空。 梁柱何用。 如来藏性。 亦复如是。 非因非果。 因果所依。 因果如梁柱。 藏性譬屋空。 梁柱可多。 屋空惟一。 以譬事相因果虽多。 理性惟一。 又如日月星辰可多。 太虚惟一。 宰辅臣吏可多。 帝主惟一。 为此义故。 须显正体。 虽三德秘藏。 不纵不横。 不一不异。 以便于显示。 必简般若解脱。 惟以法身当名。 既显法身。 即显般若解脱。 以本不即不离故也。 三德既尔。 余法例然。 可以意知。 不复委出。 四引证者。 经于阴入处界之首。 即总标云。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 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而于下文复征起云。 云何五阴。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乃至十八界文。 亦皆如是。 又七大中。 一一皆云。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等。 至后三大文中。 各各更加性真圆融。 皆如来藏。 本无生灭之语。 重重昭示。 不一而足。 直至答满慈问。 方乃圆结如来藏性一体三义。 然后阿难领诲请修。 喻以虽获大宅。 要因门入。 是明指此如来藏性。 为天王所赐华屋矣。 以藏性虽人人本具。 迷强不知。 知繇佛示。 义如佛赐。 譬如诸侯失国。 天王为之继绝举废。 亦名为赐也。 又文殊选圆通毕。 结云。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岂非以众生所具。 即具此体。 耳门所显。 即显此体。 诸佛所证。 即证此体。 故藉此同体法性之力。 以加被于未来也哉。 明文在兹。 可为诚证也。 五会通异名又为二。 初会本经异名。 次会他经异名。 初会本经异名者。 初卷佛告阿难。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 皆繇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即指此体。 次则阿难自诲责云。 当繇不知真际所诣。 真际亦是此体异名。 佛示第二根本云。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又云。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 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皆指此体。 阿难又自责云。 良繇不知寂常心性 发布时间:2023-10-01 18:19:5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5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