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憨山大师参学悟道记 内容: 文章来自网络。 一. 寺庙启蒙大师俗姓蔡,讳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 明代金陵全椒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十二日。 大师满周岁时曾大病一场,母亲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祷告:愿舍儿出家。 不久病即痊愈。 为此,母亲将大师寄名于本地长寿寺,取乳名为“和尚”。 大师从小就不喜欢跟小朋友游 戏玩耍,只是一人独坐。 七岁时,亲历了叔叔病故。 从此在幼小的心灵中便存下了“生从何来? 死归何处”一大疑团。 九岁时,在寺庙中读书, 有幸得阅《观音经》,不久就能背诵。 十二岁入报恩寺,依西林大和尚学习佛教诸经典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古文词赋等。 大师十九岁那一年,在寺中阅《中峰广录》一书, 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立即决定正式出家。 祈请西林大和尚披剃之后,将过去所习古文、词赋等付之一炬,立志从此专意参究一事。 二. 法堂炼磨大师刚开始习禅时,由于尚未得参究要领,故久无消息。 乃专心念佛,日夜不断,净念相续,不久即有感应。 一天晚上,梦见阿弥陀佛现 身,立于空中,相好光明,了了分明。 大师行接足礼,并祈求见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愿毕即见二菩萨现半身。 自从梦中现此瑞相之后,大师 时时都感到三圣炳然在目前,因而对修行增加了极大的信心。 这一年冬天,慈恩寺禅堂启建道场,请无极大师讲《华严悬谈》,憨山大师在讲 席期间受具足戒,并随众听讲。 当听到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意,心中生起对清凉澄观的仰慕之情。 由此为自己立字为“澄印”。 并请证于无极大师,大师说:“你志入此法门了。 ”一闻此言,憨山大师似乎遥见冬积坚冰、夏飘飞雪的清凉山。 从此自感行住坐卧皆入冰雪之境,无丝毫热恼。 出世之念更加刻骨铭心。 大师二十岁的那一年冬天,云谷大师于天界寺建禅期。 憨山大师与海内大德五十三人前往参加。 开初坐禅不知用心诀窍,甚感苦恼,即拈香请益。 云谷大师开示审实念佛公案。 从此参究得法,一念不移,三个月内如在梦中。 不见有大众,也不知日常行事。 但由于用心太急,背部生一大疮, 肿痛难忍。 大师自知为宿世怨业现前,乃搭袈裟跪于韦驮菩萨像前哀切恳祷:待禅期结束后,愿诵《华严经》十部以还宿债。 祈祷后顿感异常 疲倦,一上禅床即熟睡,开静也不知道。 天亮以后,云谷大师问起背疮一事,大师答:没有事了。 看背上果然了无痕迹,平复如初。 见闻者无 不惊叹。 禅期满,大师坐禅堂,感觉仍未离禅坐,即便上街入闹市中,也不见有人,如入无人之境。 三. 盘山遇僧明万历改元癸酉正月,憨山大师行脚至五台山,首先求取《清凉传》一书阅读。 依书中所载胜迹游到北台,经一僧人介绍,此地有一憨山, 奇秀无比。 大师一见心中欣喜,从此取“憨山”为号。 下五台山后,憨山大师行脚至盘山。 登上千像峰顶,见一石洞内有一灰头土面的老僧入 定。 憨山大师上前作礼,僧无反应,问话也不回答。 大师见状,也与僧同坐。 不一会儿,老僧下坐烧开水,然后倒一杯自饮。 大师也取一杯饮。 僧将水具放下后依旧静坐,大师也随坐。 以后老僧做饭,煮饭后自食,大师也取碗筷同食,吃罢饭二人又静坐如前。 到半夜时分,僧人出洞外 经行,大师也随行。 如此七天七夜后老僧才问憨山大师:“从哪里来? 来此何为? ”大师答:“从南方来,专为参访隐者。 ”老僧说: “隐者面目如此,并无奇特。 ”大师说:“一进门早已看破了。 ”老僧笑说:“我住此三十多年,今日才遇上一个同风。 ”从此二人共修。 一天晚上,大师正经行。 忽然顶门轰然一声,如炸惊雷。 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 又觉其境界不是空所能比喻……如此持续一段时间 才渐渐有身心,脚下踏实。 开眼见山河大地,一切境象依旧。 身心轻快,举足如风,受用难以形容。 回洞中后,老僧问:“今夜经行为何这么久? ” 大师遂将所得境界相告。 老僧说:“此为色阴境界,不是本有。 我住此洞三十多年,除阴雨风雷天气外,几乎夜夜经行都有此境界。 但不著, 则不被它蒙蔽本有。 ”憨山大师作礼感谢老僧指教。 就这样,憨山大师与老僧人在千像峰岩洞中度过了整个夏天。 因大师曾与妙峰师有约,所以不能继续在洞中久修,只得忍痛拜别。 老僧人 送大师到半山腰,泪如喷珠,久久不忍分手。 四.五台悟道盘山修行的第二年二月间,憨山大师与妙峰师又行脚至五台山,住塔院寺。 三月三日,大方主人从雪堆中清理出几间旧屋,供大师静修。 当时 正是万山冰雪,一片银色的世界。 大师顿感身心清凉,似乎置身极乐世界。 几天后,妙峰师往夜台游览。 大师独居静坐,有人来也不与人说话, 仅望一眼而已。 不久,看人如木桩,最后竟然一字不识。 当时山风怒号,冰雪消融,雪水冲激,奔腾之声如雷贯耳,又如千军万马出征。 静 中闻声,甚感喧扰。 憨山大师待妙峰师返回后,便向他请教,妙峰师说:“境由心生,不从外来。 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 在大师的静室外不远处有一独木桥架山溪之上。 大师每天坐立桥上,初闻水声不绝于耳,以后动念即闻,不动念即不闻……一天坐桥上 忽然忘身,一切皆寂静无声。 从此一切声音均不能扰乱。 大师习定期间,以米面合野菜熬粥为食,三斗米吃半年尚有余。 一天,在食后经行中恍然入定。 不见身心,唯有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 山河大地,影现其中。 自觅身心了不可得。 即有一偈涌出:“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身心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从此内外湛然,再不为声音、色相所障碍。 过去的疑念, 当下顿消。 回到屋内,看饭锅上已生厚厚的灰尘,因无人问时间,不知过去多久了。 憨山大师自悟后,无师请益,便展读《楞严经》以求印证。 过去未听法师讲过此经,现在结合自己内证体验观照阅读,不起丝毫妄识情见。 如此历经八个月,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五.平阳赋诗憨山大师下五台山后,暂住在平阳府太守胡顺庵家。 胡公求大师赋诗,并留下古今诗集几本供参考。 大师随手翻阅几页,刚一动念构思, 文字诗句便如泉涌,不可遏止,倾刻之间已做二三十首。 大师忽然警觉到:这是文字习气魔发动,应立即停止。 但是一发而不可收,以前所学的诗书词赋,凡是曾过目的都一齐现前,充塞虚空,即使全身是口,也不能吐尽。 更不知身心何在,默默内观,有飞升之感。 大师想:这正是 过去法光法师所说的禅病了。 但在这里谁能为自己对治呢? 无奈,只得以睡眠消静。 于是,大师强迫自己入睡,难以入眠。 索性披衣趺坐,忽然坐忘如睡。 后来,胡公家的童子来敲门,久久没有回应。 胡公归家后知道 此事,立即叫人破窗而入。 只见憨山大师披衣端坐,便上前呼叫,叫不应,又推了几下也不动。 正不知怎么办时,忽然想起大师曾说过,敲磬 子可以唤醒出定。 于是急忙取来磬子在大师耳边连敲十几声。 大师渐渐出定,睁开眼睛后仍不知身在何处。 胡公说:“我一出门师就闭门坐, 到今天已经是五天了。 ”大师说:“我不知道,好像才是一呼吸呀。 ”说罢,默坐谛观,仍不知这是什么地方? 从哪里来? 最后想起住山、 行脚之事,都像在梦中,一概不可得。 又如雨散云收,长空如洗,皆寂然了无影像,心空境寂,其乐无可比拟。 乃得偈一首:“静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憨山大师经此境界,方知佛语真实不虚。 六.肉身不朽明朝天启三年十月十二日正申时,憨山大师于广东曹溪端坐而逝,世寿七十八岁。 当天夜里,群鸟悲鸣。 并有毫光冲天,照亮夜空。 四众 哀恸,声震山谷。 大师灵体三天以后依然栩栩如生,面皙唇红,手足绵软,如入禅定。 憨山大师灵龛于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归匡山。 因匡山地 多阴,不便安葬,经二十年后又从匡山重返广东曹溪。 大众开灵龛瞻视,见大师结双跏趺坐,面色鲜红,爪发犹生,衣服 尚新,只是开龛以后立即见风零星飘碎。 当时有一僧人建议依天竺的方法,用海南栴檀末涂其体。 众人同意他的作法,此僧人涂罢以后即离去不见。 然后弟子们恭恭敬敬为大师肉身披上了千佛衣,供奉于憨山寺内. 现在,憨山大师与六祖慧能的肉身并列供奉于曹溪南华寺内。 两大菩萨以不朽肉身默默昭示着后人。 七、三个奇梦大师在开悟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曾做过与修行悟道极有关系的梦。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梦本来不值一谈,但大师的梦却与众不同,不纯是意识的反映,而是渗透着神通妙用及其悟证境界,所以介绍一下大师从开始住五台龙门到抄写《华严经》这四、五年间的三个嘉梦,对了解大师在这一阶段的修行悟证境界,是极有好处的。 第一次,大师梦见自己走入金刚窑,看见里边有两扇大门,旁边有座大般若寺。 一跨进寺门,就好象处在无比广大的虚空一样,殿宇和楼阁的庄严,无法以言语形容。 在正殿当中,安放了一张大床,清凉国师倚卧在床上,妙峰大师侍立在左方。 大师一见国师,赶紧过去礼拜,然后侍立在右方。 这时听到清凉国师开示着初入法界圆融的观境。 随着国师的开示,大师的眼前即现出了相同的境界,自觉身心交泰互入。 国师讲毕后,妙峰大师问:“这是什么境界? ”大师笑着说:“无境界的境界。 ”大师醒来后,自己觉得心境融彻,再也没有挂碍了。 第二次,大师梦见自己升向天空,当升到无边无际的高空时,又逐渐飘落下来,只见四周空空洞洞,没有一点东西,大地在空的下面,圆圆地象一枚镜子那样平滑光亮,有如琉璃般的晶莹。 远远望去,在无穷的天空中,现出了一座广大无比的楼阁,它铺天盖地,雄伟壮观。 在楼阁中又现出了世间的人事往来,就连最小的市井鄙恶之事,也都容含在里面。 在楼阁的中央,设一紫金焰色的宝座。 大师心里想:“这大概就是金刚宝座了。 ”大师对这座庄严妙丽、不可思议的楼阁非常欢喜,想走近它,可是转眼又想:“为什么在这清凉的世界中,有这些杂秽的楼阁呢? ”这念头只一起,楼阁即刻去远了。 大师心中又想:“一切净秽的境界,都是由我心而生的。 ”思惟着心生万法的道理,楼阁又近了。 片刻之间看见金刚座前,侍立着许多身材高大、相貌端严的僧众。 这时忽见一位比丘从金刚座后面出来,手捧一卷经书,径直走到大师面前,对大师说:“和尚叫我把这卷经书授予你。 ”大师接过一看,全是黄金色的印度梵文,一字也不识。 大师将经书收起后,即问那比丘:“那个和尚是谁? ”比丘回答说:“是弥勒菩萨。 ”大师一听非常高兴,立刻跟随比丘到了陛下,瞑目敛念而立。 过了片刻,忽然听到磬的鸣击声,大师睁眼一看,弥勒菩萨已经登座。 大师即在菩萨前恭敬地瞻仰顶礼,只见菩萨的面容,晃耀着紫磨金色的光彩,世间上再也没有比菩萨更壮丽了! 大师顶礼后心想:“今天菩萨特为我升座说法,那我就是当机了。 ”于是大师长跪合掌,拿出经卷翻开。 这时弥勒菩萨开示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依识染,依智净。 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大师听到这里,身心忽然顿空,只觉得声音从空中历历传来。 大师一觉醒后,菩萨开示的声音仍在耳边回荡。 从此“识”与“智”的差别,完全了然清楚了。 并知梦中所至之处,即是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 第三次,大师梦见一僧人来报告说:“文殊菩萨在北台顶设置浴室,请你去洗澡。 ”大师跟着他到了北台顶,走进一座广大清净的殿堂,里面飘散着异香。 这里的侍者都是梵僧,他们带领大师到了浴池。 当大师准备解衣入浴时,见一位女人已在池中洗澡,心里忽然一阵厌恶,不想再入池了。 这时池中人见大师厌恶而不入池,故意露出身体,大师这才知道原来是男的。 大师随即入池与他共浴。 那池中人用手戽水洗大师,水从头上淋下,一直灌入五脏,好象在洗肉桶一样。 五脏一一都洗遍了,仅存的一身皮,如琉璃笼一样,洞然透明。 过了一会儿,池中人叫喝茶,有一梵僧手擎半边象剖开的西瓜一样的髑髅,大师仔细一看,见里面全是人的脑髓,还淋漓着血液呢。 大师对这髑髅很觉厌恶,而这位梵僧却用手指剜了一块脑髓问大师:“这是不净的吗? ”随即送入口中吃了。 这样一边吃一边剜,吃得津津有味。 脑髓吃光后,只剩下些血水在里边。 这时池中人说:“可以让他喝了。 ”梵僧即把髑髅递给大师,大师喝了一口,味道真象甘露一样,喝下的血水从通身的毛孔里一一横流出来。 血水喝完后,梵僧过来给大师擦背,并在大师背上大拍一掌,大师立即醒了过来,这时通身汗流如水,五脏洞然,没有隔阂。 自从做了这梦以后,身心受用较以前又有提高,感到特别轻安自在。 发布时间:2023-09-29 12:14:0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