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经第一卷 内容: 楞严经是具有大道理的一部经书,并且还能够使我们开悟,但是我们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并不了解其中意思,这需要我们去学习白话文的讲解,这样我们就能够经文中所讲的内容。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楞严经第一卷吧。 楞严经第一卷:如来果体。 其体本然。 何假密因。 菩萨道用。 其用无作。 孰为万行。 无因无行。 无修无证。 无了不了。 大小名相。 一切不立。 此真首楞严。 毕竟坚固者也。 特以众生如来。 隐于藏心。 非密因不显。 众生菩萨。 沦于七趣。 非万行不修。 觉皇于是示之以大法。 使不迷于小道。 而默得乎无外之体。 喻之以佛顶。 使不滞于相见。 而妙极乎无上之致。 指如来密因。 使明本妙心。 知三世诸佛。 皆依此为初因。 明修证了义。 使悟究竟法。 知一切圣人。 皆依此而证果。 乃至具足菩萨。 清净万行。 一切事法。 无不究竟。 至于实相坚固不坏。 故名大佛顶。 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经。 ○此经始于无见顶相。 放光说咒。 如来首标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 是指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如来藏心言也。 由此心体含吐十虚。 弥纶万有。 五目不能睹其形。 四辩莫能谈其状。 唯我大觉。 睹明星时。 开佛知见。 直觑其顶。 故名此法为最尊之顶法也。 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者。 显此法所以为大佛顶也。 不变名如。 随缘为来。 小乘如而不来。 凡夫来而不如。 唯我大觉亦如亦来。 故名如来。 独知独见之谓密。 出生圣果之谓因。 谓大觉依此顶法为因。 而兴万行也。 练磨治习之谓修。 忘心默契之谓证。 谓大觉依此顶法。 而断惑证真也。 无不究尽之谓了。 不落言思之谓义。 谓大觉为此第一义谛。 大事因缘。 出现于世。 今已究尽无余。 故曰了义也。 良以众生业识茫茫。 全无知觉。 流转生死。 无有了期。 小乘坐守化城。 耽寂灭乐。 自止中途。 亦未能了。 即使菩萨至等觉位。 前程有路。 未至圆极。 终是不了。 唯是大觉。 障尽惑空。 因穷果满。 能事已毕。 更无余事。 一义皆了。 更无余义。 方始得了。 成无上觉。 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者。 谓从干慧以至等觉。 皆以此顶法为因。 而修六度。 分断无明。 分证真理。 上历菩萨圣位。 故能步步踏佛阶梯。 事事得成坚固。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室罗筏城。 只桓精舍。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佛子住持。 善超诸有。 能于国土。 成就威仪。 从佛转轮。 妙堪遗嘱。 严净毗尼。 弘范三界。 应身无量。 度脱众生。 拔济未来。 越诸尘累。 其名曰。 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犍连。 摩诃拘絺罗。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须菩提。 优波尼沙陀等。 而为上首。 如是经教。 我从佛闻。 一时。 犹云彼时。 佛在某处。 与某等俱。 云何问答。 乃至信受奉行。 结集通例也。 比丘曰大简小。 千二百五十人。 常随之众。 漏有三。 谓欲漏。 有漏。 无明漏。 无此三种渗漏。 曰无漏。 阿罗汉。 声闻极果。 诸菩萨内秘大行。 外示声闻。 故以大名之。 而具列其行。 堪绍佛法。 曰佛子。 住法王家。 护持*轮。 曰住持。 超者。 不为所缚。 不离三界而能超。 曰善超。 诸有。 谓欲有。 色有。 无色有。 总指三界受生处。 威仪。 轨则也。 具足威仪。 能自成就。 亦成就人。 有戒行意在内。 转轮。 佛法能摧破惑障。 运出生死之喻。 虽受遗嘱。 实忘彼我能所之相。 说法如幻。 度生同空。 故称妙堪。 毗尼。 戒律也。 在身曰严。 在心曰净。 六卷之四清净明诲。 七卷之安立道场。 总摄于此。 见善超诸有。 及弘范三界数句。 皆以此为根本。 此经以戒为重也。 舍利。 此云鹙鸟。 母名。 弗即子也。 连母为名。 智慧第一。 目犍连。 姓也。 名拘律陀。 神通第一。 拘絺罗。 即长爪梵志。 博学第一。 富楼那。 此云满。 父名。 弥多罗尼。 此云慈。 母名。 连父母名。 故云满慈子。 说法第一。 须菩提。 此云空生。 亦名善现。 解空第一。 优波尼沙陀。 此云尘性空。 于六尘中。 悟色性故○法华言授记成佛。 却从二乘说来。 而卒归于一乘。 故开经叹德。 先言声闻。 而后及于菩萨。 楞严言最初方便。 拣却二乘声闻缘觉。 直斥之为错乱修习。 列于十种邪见之末。 盖楞严终始止谈上乘。 不及其余。 故叹德处。 直从无漏大阿罗汉说起。 已是极顶之谈。 舍利弗等六人。 俱列圆通二十五圣之中。 开卷明揭圆通作一榜样。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并其初心。 同来佛所。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十方菩萨。 咨决心疑。 钦奉慈严。 将求密义。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法筵清众。 得未曾有。 迦陵仙音。 遍十方界。 恒沙菩萨。 来聚道场。 文殊师利。 而为上首。 辟支。 此云独觉。 亦云缘觉。 其根比声闻稍利。 以能侵断习气故。 无学。 即真穷惑尽者。 初心。 即研真断惑者。 比丘当初夏时。 即结制禁足。 安居不令乞食。 名休夏。 自恣。 期满解制之日。 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也。 自知有过。 恣其自陈。 自不知过。 恣任僧举。 正是严净毗尼之义。 益显戒为重矣。 将求密义。 言所以钦承者。 不独求决通疑滞。 且欲求密修密证之了义。 即时下。 顺机说法也。 迦陵。 仙禽也。 其音微妙。 佛音如之。 遍界之音。 如目犍连逞其神通。 极西方恒沙世界。 听佛音声。 犹如对面。 时波斯匿王。 为其父王讳日营斋。 请佛宫掖。 自迎如来。 广设珍羞无上妙味。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 同时饭僧。 伫佛来应。 佛敕文殊。 分领菩萨。 及阿罗汉。 应诸斋主。 佛敕四句。 明是方行等慈。 开阐无遮。 念头行径。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 远游未还。 不遑僧次。 既无上座。 及阿阇黎。 途中独归。 其日无供。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 于所游城。 次第循乞。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 以为斋主。 无问净秽。 刹利尊姓。 及旃陀罗。 方行等慈。 不择微贱。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 诃须菩提。 及大迦叶。 为阿罗汉。 心不均平。 钦仰如来。 开阐无遮。 度诸疑谤。 经彼城隍。 徐步郭门。 严整威仪。 肃恭斋法。 尔时阿难。 因乞食次。 经历淫室。 遭大幻术。 摩登伽女。 以娑毗迦罗。 先梵天咒。 摄入淫席。 淫躬抚摩。 将毁戒体。 此误堕之由也。 阿难不随如来。 应王者之供。 则不及上座伦次。 不与大众。 应诸斋主之家。 则不及阿阇黎伦次。 阿阇黎。 此云轨范师。 能纠正弟子者。 刹利。 王族。 旃陀罗。 淫酒屠杀之类。 心中初求。 至无量功德。 是阿难发心最好处。 后云五浊恶世誓先入。 与心中初求一段同一念头。 但此时在缘心中。 茫无主持。 后悟真心。 已具资粮。 前后见地力量不能强同。 须菩提舍贫从富。 为其易施。 大迦叶舍富从贫。 为彼植因。 二人地步尽高。 阿难以佛诃其心不均平。 欲求无遮。 此大愿力也。 竟缘此遭摩登伽之难。 以求无遮故。 误堕。 以误堕故。 卒得大定。 毕竟是愿力所至。 而机缘亦妙○心未融化。 不能事事无碍者。 可入净而不可入秽。 可入佛而不可入魔。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 斋毕旋归。 王及大臣。 长者居士。 俱来随佛。 愿闻法要。 于时世尊。 顶放百宝无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 有佛化身。 结跏趺坐。 宣说神咒。 敕文殊师利。 将咒往护。 恶咒消灭。 提奖阿难。 及摩登伽。 归来佛所。 无善不具。 故曰百宝。 无恶不摧。 故曰无畏。 本佛示默。 而化佛说者。 意表佛法本然。 无说无示。 以无相现相。 无说示说。 一真湛寂。 万化冥通。 提奖阿难。 及摩登伽。 一见世尊慈力普度。 一见众生皆有佛性。 阿难见佛。 顶礼悲泣。 恨无始来。 一向多闻。 未全道力。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 得成菩提。 妙奢摩他。 三摩禅那。 最初方便。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 及诸十方大阿罗汉。 辟支佛等。 俱愿乐闻。 退坐默然。 承受圣旨。 上文将毁戒体。 乃登伽欲毁之。 若阿难自有本领。 见佛之时。 非以戒体将毁。 而后顶礼悲泣。 正以行人到此。 犹不能免恶境相恼。 即是道方未全。 故怨艾悲悔。 而求大定。 阿难自恨多闻。 不免误堕。 不知多闻之病。 从耳根起。 下即选耳根。 为最初方便。 盖以循声流转。 而成其病。 则使倒闻旋机。 以复其湛。 药病相因。 自是妙手。 菩提。 是果海之终。 妙奢摩他。 三摩禅那。 是因。 乃菩提路之中间。 最初方便。 是因中先务。 即发菩提之始。 下文应以终始地位。 中间永无委曲相者。 明皆常住真心。 无生法忍。 为因地心也。 后文单说三摩者。 直以三摩为大定也。 单举奢摩他者。 例亦如是。 盖奢摩他等三。 在此经为定之总名。 殊胜之定也。 冠以妙字。 乃妙奢摩他。 妙三摩。 妙禅那也。 妙则举一即三矣。 佛告阿难。 汝我同气。 情均天伦。 当初发心。 于我法中。 见何胜相。 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白佛。 我见如来三十二相。 胜妙殊绝。 形体映彻。 犹如琉璃。 常自思惟。 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何以故。 欲气粗浊。 腥臊交遘。 脓血杂乱。 不能发生胜净妙明。 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 从佛剃落。 佛言善哉。 见何胜相见字。 便含下文指点见性之意。 不然。 只当云。 以何因缘。 顿舍世间云云矣。 见相发心。 亦无大过。 佛曰善哉。 尚未深求。 阿难差处。 不在此段。 世尊此处。 不过借一问头。 征彼心之所在而已。 阿难。 汝等当知。 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 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轮转。 初发常住真心妄想二种。 全经大旨。 揭于此矣。 阿难慕佛妙定。 而此妙定。 非识心所修。 必令先悟此识非心。 别寻真心。 故下文由浅入深。 渐次开示。 自此至三卷末。 总是破妄显真。 然有毕竟破。 如说鍮石非金。 破尽不用也。 有不毕竟破。 如说矿中有沙。 欲其销出真金。 因显而破也。 经中于识全破其妄。 于根多显其真。 少破其妄。 于阴入处界。 一一破妄显真。 于七大全显其真。 妄想有三种非真。 众生因之。 以成三重迷执。 一者本非是心。 而似是心。 故迷执以为是心。 二者本非有体。 而似有体。 故迷执以为有体。 三者本非有处。 而似有处。 故迷执以为有处。 今不直破非心无体。 先夺其所执心处。 令其一一审察。 显其了无住处。 欲彼自觉其妄。 必待七处情尽。 终不自悟。 然后诃其非心。 明其无体。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 真发明性。 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十方如来。 同一道故。 出离生死。 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终始地位。 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自始至终。 中间永无诸委曲相者。 言由不生灭因。 取不生灭果。 直证菩提。 不历外道小乘诸境也。 阿难。 我今问汝。 当汝发心。 缘于如来三十二相。 将何所见。 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是爱乐。 用我心目。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 心生爱乐。 故我发心。 愿舍生死。 此承见相发心。 出心目二字。 以为谈经之柄。 阿难直云由目观见。 全是众生知见。 下文重重开示。 不过翻众生知见为佛知见耳。 佛告阿难。 如汝所说真所爱乐。 因于心目。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 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 发兵讨除。 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使汝流转。 心目为咎。 吾今问汝。 唯心与目。 今何所在。 唯心与目。 今何所在。 所谓征心也。 下更无如是征辞。 何云七征。 若云七番破处则可耳。 国王为贼所侵。 发兵讨除。 要当知贼所在之譬。 莫轻看过。 下文七处破心所在。 正穷追之。 使贼无所容也。 明言使汝轮转。 心目为咎。 故问唯心与目。 今何所在。 则如来所征之心乃贼也。 非心也。 妄心也。 非真心也。 阿难若知妄心为贼。 自然答以不知所在。 而直请真心矣。 唯其受用妄心。 极力护庇。 见如来指之为贼。 口虽不言。 心却不信。 历指七处所在。 若云既有所在。 岂可遽谓之贼乎。 观后阿难云。 行诸一切难行法事。 皆用此心。 又云。 我悟佛所说法者。 现以缘心。 允所瞻仰。 则曲护妄心。 认贼为子之本情。 乃始招出。 佛历言无有是处。 而后直斥云。 此非汝心。 言此心之为贼而非子。 不必求其所在也。 若常住真心。 则在七处可。 不在七处亦可。 无在无不在亦可。 阿难白佛言。 世尊。 一切世间十种异生。 同将识心。 居在身内。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 亦在佛面。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 只在我面。 如是识心。 实居身内。 心在身内。 乃一切众生寻常所执。 所谓昏扰扰相。 以为心性。 一迷为心。 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是也。 余六。 因佛一时破夺。 逼成转计耳。 佛告阿难。 汝今现坐如来讲堂。 观祇陀林。 今何所在。 世尊。 此大重阁。 清净讲堂。 在给孤园。 今祇陀林。 实在堂外。 阿难。 汝今堂中。 先何所见。 世尊。 我在堂中。 先见如来。 次观大众。 如是外望。 方瞩林园。 就眼前景。 定内外境。 先后见。 伏下案○世尊七处。 多以见发难端。 亦含见性是心非眼意。 阿难。 汝瞩林园。 因何有见。 世尊。 此大讲堂。 户牖开豁。 故我在堂。 得远瞻见。 尔时世尊。 在大众中。 舒金色臂。 摩阿难顶。 告示阿难。 及诸大众。 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 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 十方如来。 一门超出。 妙庄严路。 汝今谛听。 阿难顶礼。 伏受慈旨。 阿难启请大定。 佛先破其缘心。 首次破心。 问答未竟。 急示以有三摩提云云。 盖以镇定其乍复之魂。 安慰其初问之意。 如穷子见父。 先告以家宝。 使预知衣食有地。 惊定气平。 徐徐推问。 以终七破之文。 后详大定。 一门超出。 妙庄严路。 与后一门深入相应。 一门深入。 因也。 即最初方便。 一门超出。 即真菩提。 妙庄严海。 佛之极果也。 由大定趋入。 故谓路。 佛告阿难。 如汝所言。 身在讲堂。 户牖开豁。 远瞩林园。 亦有众生。 在此堂中。 不见如来。 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 世尊。 在堂不见如来。 能见林泉。 无有是处。 阿难。 汝亦如是。 汝之心灵。 一切明了。 若汝现前所明了心。 实在身内。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颇有众生。 先见身中。 后观外物。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 爪生发长。 筋转脉摇。 诚合明了。 如何不知。 必不内知。 云何知外。 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 住在身内。 无有是处。 颇犹可。 问以决其不能也。 心肝脾胃。 深处也。 爪生发长。 筋转脉摇。 较浅。 亦肤中生处。 总属在内。 一破心不在内也。 只此一破。 闻者即当惊悟绝倒。 试检世典。 有说心不在内者乎。 真狮子吼也。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 我闻如来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所以者何。 譬如灯光然于室中。 是灯必能先照室内。 从其室门。 后及庭际。 一切众生。 不见身中。 独见身外。 亦如灯光居在室外。 不能照室。 是义必明。 将无所惑。 同佛了义。 得无妄耶。 夺内执外。 常情皆然。 灯光之喻。 蹑前心在身内。 必知内身。 譬灯光在室。 乃能照室。 今在室外。 喻心在身外。 不能见内。 佛告阿难。 是诸比丘。 适来从我室罗筏城。 循乞抟食。 归祇陀林。 我已宿斋。 汝观比丘。 一人食时。 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是诸比丘。 虽阿罗汉。 躯命不同。 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佛告阿难。 若汝觉了知见之心。 实在身外。 身心相外。 自不相干。 则心所知。 身不能觉。 觉在身际。 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 汝眼见时。 心分别不。 阿难答言。 如是。 世尊。 佛告阿难。 若相知者。 云何在外。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 住在身外。 无有是处。 彼食不能饱此。 外心焉能知身。 二破心不在外也。 汝眼见时。 心分别不。 亦含是心非眼意。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言。 不见内故。 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 不相离故。 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 知在一处。 佛言。 处今何在。 阿难言。 此了知心。 既不知内。 而能见外。 如我思忖。 潜伏根里。 犹如有人。 取琉璃碗。 合其两眼。 虽有物合。 而不留碍。 彼根随见。 随即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 不见内者。 为在根故。 分明瞩外。 无障碍者。 潜根内故。 因不见内而能见外。 思忖此心。 伏在眼根。 眼根不碍心见。 犹琉璃不碍眼见也。 佛告阿难。 如汝所言。 潜根内者。 犹如琉璃。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 当见山河。 见琉璃不。 如是。 世尊。 是人当以琉璃笼眼。 实见琉璃。 佛告阿难。 汝心若同琉璃合者。 当见山河。 何不见眼。 若见眼者。 眼即同境。 不得成随。 若不能见。 云何说言此了知心。 潜在根内。 如琉璃合。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 潜伏根里。 如琉璃合。 无有是处。 琉璃笼眼。 眼见琉璃。 眼根笼心。 心不见眼。 设许见眼。 眼乃成境。 夫境岂复能见境乎。 汝言彼根随见。 随即分别。 义不成也。 三破心不在根也。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众生身。 腑脏在中。 窍穴居外。 有藏则暗。 有窍则明。 今我对佛。 开眼见明。 名为见外。 闭眼见暗。 名为见内。 是义云何。 由有窍则明。 故开眼见明。 由有藏则暗。 故合眼见暗。 见明即名见外。 不必责其身心相外。 见暗即名见内。 不必见心肝脾胃等。 虽内外并列。 乃借见外形见内。 仍归最初在内之执。 故佛唯破在内。 佛告阿难。 汝当闭眼见暗之时。 此暗境界。 为与眼对。 为不对眼。 若与眼对。 暗在眼前。 云何成内。 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 无日月灯。 此室暗中。 皆汝焦腑。 若不对者。 云何成见。 焦腑。 三焦脏腑也。 暗在眼前。 前岂成内。 若即暗为内。 则眼前暗室。 可称焦腑。 岂理也哉。 若此暗相。 不与眼对。 则应此眼。 不与暗合。 云何眼前又见黑暗。 如是。 则眼与暗。 对与不对。 皆不成内。 若离外见。 内对所成。 合眼见暗。 名为身中。 开眼见明。 何不见面。 若不见面。 内对不成。 见面若成。 此了知心。 及与眼根。 乃在虚空。 何成在内。 若在虚空。 自非汝体。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 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 身合非觉。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 应有二知。 即汝一身。 应成两佛。 是故应知。 汝言见暗名见内者。 无有是处。 眼前之境名外。 身内之境名内。 前以对眼为外。 不得成内。 今纵离外而成内对。 是眼能返观矣。 合能返观身中。 则开应返观己面。 若不尔者。 义不成也。 见面若成。 则能见者。 乃在虚空。 在空则离体矣。 若复执为自体。 则如来亦离汝体。 而见汝面。 将亦是汝身乎。 不许佛身是汝。 汝之心眼。 亦非是汝。 汝眼在空。 空中已知。 身合非觉。 若执两皆有知。 则汝一身。 应有二知。 一在虚空。 一在汝身。 今日为两阿难。 他日应成两佛矣。 展转辨明。 无返观理。 见暗不得为见内也。 四破心不在内也。 阿难言。 我常闻佛开示四众。 由心生故。 种种法生。 由法生故。 种种心生。 我今思惟。 即思惟体。 实我心性。 随所合处。 心则随有。 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由心生故。 种种法生。 法不自生也。 由法生故。 种种心生。 心不自生也。 谓互倚妄现。 俱无生体。 心法皆空也。 阿难引之。 以证心随合随有者。 随其攀缘何法。 即心在之处也。 中间。 即前根里。 阿难非谓心必有体。 正谓心无体而能合。 合即心之所在。 下辨有合必有体。 无体则不能合。 无合则无所在。 佛告阿难。 汝今说言。 由法生故。 种种心生。 随所合处。 心随有者。 是心无体。 则无所合。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 则十九界。 因七尘合。 是义不然。 若有体者。 如汝以手自挃其体。 汝所知心。 为复内出。 为从外入。 若复内出。 还见身中。 若从外来。 先合见面。 合者。 如盖合函。 必彼此有体。 然后可合。 今汝思惟之心。 元是浮想。 实无自体。 则无合处。 世间只有十八界六尘。 十九与七。 特空名耳。 空不可合。 故曰是义不然。 唯其心必有体方能合也。 心若有体。 当何所在。 令挃身而验。 不见身中。 不从内出也。 不先见面。 不从外入也。 是心毕竟无体。 岂随合随有乎。 随合随有。 奔逸昏扰。 乃犹认作真心。 曲尽世人迷态。 阿难言。 见是其眼。 心知非眼。 为见非义。 佛言。 若眼能见。 汝在室中。 门能见不。 则诸已死。 尚有眼存。 应皆见物。 若见物者。 云何名死。 上并以心不见处。 说心不在。 故辩云见是眼。 知非眼。 责之以见。 非义也。 岂知能见在心。 徒眼不见。 不但能知者非眼。 即能见者亦非眼。 若眼能见。 即如门有窍穴。 亦应有见。 何故不能。 且观诸已死。 可验徒眼不能见。 见必属于心矣。 亦含是心非眼意。 阿难。 又汝觉了能知之心。 若必有体。 为复一体。 为有多体。 今在汝身。 为复遍体。 为不遍体。 若一体者。 则汝以手。 挃一支时。 四支应觉。 若咸觉者。 挃应无在。 若挃有所。 则汝一体。 自不能成。 若多体者。 则成多人。 何体为汝。 若遍体者。 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 当汝触头。 亦触其足。 头有所觉。 足应无知。 今汝不然。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 心则随有。 无有是处。 当知心体非一非多。 非遍不遍。 则知心无定体。 安得有合。 五破心不随合也。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亦闻佛与文殊等。 诸法王子。 谈实相时。 世尊亦言。 心不在内。 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 内无所见外不相知。 内无知故。 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 在外非义。 今相知故。 复内无见。 当在中间。 世尊所言不在内外。 正言心无定在。 非谓心在中间也。 阿难复执为中。 不知才唤作中。 即有定在。 故下审其在身在境也○以为在内。 则不见腑脏。 以为在外。 则身不相知。 二义不成。 当在根境之中。 佛言。 汝言中间。 中必不迷。 非无所在。 今汝推中。 中何为在。 为复在处。 为当在身。 若在身者。 在边非中。 在中同内。 若在处者。 为有所表。 为无所表。 无表同无。 表则无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 表为中时。 东看则西。 南观成北。 表体既混。 心应杂乱。 先审定中间在身在境。 而后两破其中俱无定在。 若在身下。 谓在身有中边二义。 在边不得为中。 在中同前在内。 应当见内。 若在处下。 谓在处有表不表二义。 标物以显中曰表。 谓无表则无中。 表则中无定在。 今表体尚无定。 则心宁有一定之中。 阿难言。 我所说中。 非此二种。 如世尊言。 眼色为缘。 生于眼识。 眼有分别。 色尘无知。 识生其中。 则为心在。 佛言。 汝心若在根尘之中。 此之心体。 为复兼二。 为不兼二。 若兼二者。 物体杂乱。 物非体知。 成敌两立。 云何为中。 兼二不成。 非知不知。 即无体性。 中何为相。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 无有见处。 阿难所引。 是佛随顺世谛之谈。 求奢摩他。 而仍执之。 是多闻人。 循名昧义之状。 眼有分别。 有知属内。 色尘无知属外。 内外相对。 识在中间。 指心在之处。 兼二者。 双挟根尘。 而生其中也。 不兼二者。 两离根尘。 而孤然中立也。 物指色尘。 体指眼根。 若言兼二。 物与体杂乱矣。 何也。 物非若体之有知。 云何得半有知。 半无知。 兼根尘而生其中耶。 是兼二不成也。 不兼根。 非知矣。 不兼尘。 非不知矣。 非知非不知。 心尚无有。 将何所指而为在中之相耶。 阿难执言眼有分别。 故从其所执破之。 六破心不在中间也。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昔见佛。 与大目连。 须菩提。 富楼那。 舍利弗。 四大弟子。 共转*轮。 常言觉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间。 俱无所在。 一切无著。 名之为心。 则我无著。 名为心不。 一切无著。 名之为心。 阿难自释。 非佛本旨。 盖三不在。 即无著。 而以无著名心。 又著于无著矣。 佛之征处。 固显无处。 佛显无处。 令悟无体。 今以无著为心。 是虽无处。 而执有体。 故尚烦破。 佛告阿难。 汝言觉知分别心性。 俱无在者。 世间虚空。 水陆飞行。 诸所物象。 名为一切。 汝不著者。 为在为无。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 云何不著。 有不著者。 不可名无。 无相则无。 非无则相。 相有则在。 云何无著。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 名觉知心。 无有是处。 为在为无。 征心体也。 无相则无。 非无则相。 相字即体字。 相有则在。 在即著也。 一切物象。 心不著者。 有而不著耶。 无而不著耶。 无则以何者为不著。 有不著。 则非无矣。 非无则有。 有则必著。 云何无著。 七破心之无著也○七番确定成处者四。 一内。 二外。 三根里。 六根尘之中。 四亦内。 五无定处。 七并处亦无。 夫此缘心。 因缘而生。 本自无体。 故谓之妄。 无体。 则无处矣。 七破显其了无住处。 下方明其无体。 是妄非真。 七征之处。 坚锐难攻者。 在乎首尾。 盖在内久为世人所守。 无著又为学佛初机所宗也。 尔时阿难。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我是如来。 最小之弟。 蒙佛慈爱。 虽今出家。 犹恃憍怜。 所以多闻未得无漏。 不能折伏娑毗罗咒。 为彼所转。 溺于淫舍。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唯愿世尊大慈哀愍。 开示我等奢摩他路。 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及诸大众。 倾渴翘伫。 钦闻示诲。 阿难初咎多闻。 此明其咎不在多闻。 而在不知真际所诣。 诣字。 与路字相应。 阐提。 云信不具。 弥戾车。 云恶见。 不信自己有大佛顶。 首楞严王。 而向外驰求。 皆恶见也。 得此路。 诣此际。 方能生信坏恶见。 尔时世尊。 从其面门。 放种种光。 其光晃耀。 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 六种震动。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 一时开现。 佛之威神。 令诸世界。 合成一界。 其世界中。 所有一切诸大菩萨。 皆住本国。 合掌承听。 佛光全是心量所放。 其光晃耀至末。 明明将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 大中现小。 小中现大。 不动道场。 遍十方界。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于一毛端。 见宝王刹。 和盘托出。 不与他说。 且与他看。 从其面门。 示六根闻见。 即菩提路也。 遇宗门明眼人。 便直下领当矣。 佛告阿难。 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 种种颠倒。 业种自然。 如恶叉聚。 诸修行人。 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及成外道。 诸天魔王。 及魔眷属。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 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 欲成嘉馔。 纵经尘劫。 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 阿难。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则汝今者。 与诸众生。 用攀缘心。 为自性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 元清净体。 则汝今者。 识精元明。 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由诸众生。 遗此本明。 虽终日行。 而不自觉。 枉入诸趣。 此下将前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 复开二种根本。 为一经之宗也。 心知眼见。 是颠倒本。 下文若干颠倒。 皆由此中发出。 迷此觉心。 忽起无明。 转成业识。 造种种业。 熏成种子。 名为业种。 种必有果。 子子相生。 则轮转生死。 无有断绝。 故惑业苦。 生必同条。 如恶叉果。 恶叉毒树。 生子必三。 同一蒂。 下文别业同业。 循业发业。 皆从业种流出。 此为广明七趣之张本。 声闻缘觉。 背大心而证小果者。 外道。 外正道而趣邪道者。 诸天。 修十善而欣乐果者。 魔罗。 耽欲境而乱正修者。 此等皆由不识真妄二途。 认沙为米。 盲修瞎炼。 故至如此。 此为详辩魔境之张本。 生死根本。 即根本无明也。 此生死本。 即汝现今用东攀西缘。 以为自性者。 即是别成声闻缘觉。 天魔外道。 七趣之根本也。 菩提涅槃。 觉果也。 元清净体。 因心也。 此清净体。 即汝现前第八微细精想。 名为识精。 本来具足元明。 根身器界。 一切缘法。 依此而生。 而人认缘失真。 故曰缘所遗者。 由遗此故。 无明不觉。 枉入诸趣。 用攀缘心。 遗此本明。 一用一遗即颠倒之实○识精元明。 取识精内。 本来妙明之体。 非即以识精为元清净体也。 专言识精。 便是阿黎耶识。 专言精明。 犹是识阴边际。 故加一元字。 见非因明立所之明○阿难初请大定。 佛说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轮转。 开出两条生灭不生灭大路。 夫常住真心。 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及七处破心。 妄想已伏。 缘心欲逃。 何不直指真心。 使归如来藏性。 而以识精元明。 为不生灭心耶。 非唯阿难缘心未舍。 真心卒难举似。 亦谓识精属第八。 真中带妄。 为生死根。 故拈出以教初学修习。 旋妄伏真。 得元明觉。 为因地心张本。 盖曰精。 曰元明。 与如来藏性无异。 唯一落识中。 故不直曰精。 而曰识精。 识去精存。 则全体如来藏性矣。 下手功夫。 全在四卷以后。 旋妄伏真。 入流亡所等处。 阿难。 汝今欲知奢摩他路。 愿出生死。 今复问汝。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 屈五轮指。 语阿难言。 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佛言。 汝何所见。 阿难言。 我见如来举臂屈指。 为光明拳。 耀我心目。 佛言。 汝将谁见。 阿难言。 我与大众。 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 汝今答我。 如来屈指。 为光明拳。 耀汝心目。 汝目可见。 以何为心。 当我拳耀。 阿难言。 如来现今征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穷寻逐。 即能推者。 我将为心。 佛言。 咄。 阿难。 此非汝心。 阿难矍然。 避座合掌。 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 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 此是前尘虚妄相想。 惑汝真性。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 认贼为子。 失汝元常。 故受轮转。 奢摩他路。 问答意别。 阿难以求知心处为路。 如来则以了此妄识。 无体无处。 别觅真心为路也。 能推之心。 所谓攀缘心也。 前七破。 破处。 此非汝心。 直破心矣。 阿难既闻非心。 索要本名。 前尘虚妄相想。 指本名以答也。 前尘者。 现前所对六尘。 虚妄相想者。 此想必带尘相。 乃虚妄暂现耳。 岂有实体哉。 认贼为子者。 非心而错认为心也。 失元常者。 不认取真心也。 既认贼为子。 更不觅真子矣。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佛宠弟。 心爱佛故。 令我出家。 我心何独供养如来。 乃至遍历恒沙国土。 承事诸猛。 及善知识。 发大勇猛。 行诸一切难行法事。 皆用此心。 纵令谤法。 永退善根。 亦因此心。 若此发明。 不是心者。 我乃无心。 同诸土木。 离此觉知。 更无所有。 云何如来说此非心。 我实惊怖。 兼此大众。 无大疑惑。 惟垂大悲。 开示未悟。 此恋妄不舍而惊疑也。 历叙平生作善作恶。 许多功能。 皆用此心。 除此心外。 更无有心。 即成断灭。 而同土木无知之物。 殊不知作善作恶。 是属发业无明。 名曰妄想。 不思善。 不思恶。 是本来面目也。 尔时世尊。 开示阿难。 及诸大众。 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于师子座。 摩阿难顶。 而告之言。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 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阿难。 若诸世界一切所有。 其中乃至草叶缕结。 诘其根元。 咸有体性。 纵令虚空。 亦有名貌。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 性一切心。 而自无体。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 必为心者。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 诸尘事业。 别有全性。 如汝今者。 承听我法。 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 内守幽闲。 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 但汝于心。 微细揣摩。 若离前尘。 有分别性。 即真汝心。 若分别性。 离尘无体。 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尘非常住。 若变灭时。 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则汝法身。 同于断灭。 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即时阿难。 与诸大众。 默然自失。 佛告阿难。 世间一切诸修学人。 现前虽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皆由执此生死妄想。 误为真实。 是故汝今虽得多闻。 不成圣果。 首示真心有体以释无心土木之疑。 心入无生法忍。 悟实相不生灭心也。 华严等觉后。 方名无生忍。 此经未入十信。 即获无生忍。 所谓理须顿悟也。 忍非著力之谓。 是如如不动矣。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故曰诸所法生。 唯心所现。 一切三句。 申诸法二句。 缕结。 丝麻之类。 举小况大。 虚空二字即名。 豁虚无碍为貌。 举无体。 况有体。 性一切心者。 即常住真心也。 所现之物。 尚皆有体。 岂能现之心。 反无体乎。 若汝下。 令阿难揣摩能推是妄去其恋妄之心。 执而不舍曰执吝。 汝执分别觉了为心。 即应离尘有体则可。 因声分别。 则托尘始有耳。 不但汝有六识现行分别。 不得为真。 纵汝将六识现行种子。 一切灭尽。 若使内守幽闲。 耽寂灭乐。 不肯放舍。 即此守幽闲者。 尚属意根。 犹为影事。 亦不为真。 我非四句。 暂纵之辞。 非显真也。 六尘如形。 分别如影。 影由形有。 故无自体。 心因尘有。 岂有体耶。 默然自失。 平日恃为心者。 一旦夺破。 又未审何者为心。 如人失其所宝。 四禅四空。 及灭受想。 名九定。 此内守幽闲之极功。 犹为法尘影事。 故不成圣果。 执妄想为真实。 非但指外道六识攀缘者言。 并二乘认识精为元明。 而业识未破。 亦在其中。 破妄已竟。 自此至三科七大。 乃显示所遗真性。 令见如来藏体。 阿难闻已。 重复悲泪。 五体投地。 长跪合掌。 而白佛言。 自我从佛。 发心出家。 恃佛威神。 常自思惟。 无劳我修。 将谓如来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虽身出家。 心不入道。 譬如穷子。 舍父逃逝。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 若不修行。 与不闻等。 如人说食。 终不能饱。 世尊。 我等今者。 二障所缠。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唯愿如来哀愍穷露。 发妙明心。 开我道眼。 重复悲泪。 悟深而后发悲。 二障。 烦恼所知也。 烦恼障事。 即我执也。 所知障理。 即法执也。 发妙明心者。 言我虽有妙心。 一向隐覆。 误认能推为真实。 不知别有涅槃妙心。 愿佛发其覆而出之。 开我道眼者。 言我虽有道眼。 一向蒙蔽。 但认肉眼为能见。 不知别有正法眼藏。 愿佛刮其胸而开之。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 涌出宝光。 其光晃昱。 有百千色。 十方微尘。 普佛世界。 一时周遍。 遍灌十方所有宝刹。 诸如来顶。 旋至阿难。 及诸大众。 告阿难言。 吾今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众生。 获妙微密性净明心。 得清净眼。 前度放光。 表破妄之相。 此处放光。 表显真之相。 卍音漫。 如来胸前万德吉祥纹。 从卍字放光者。 表由宝明妙心。 发正知见也。 光遍佛界者。 示清净本然也。 遍灌佛顶者。 表极果所同也。 旋及大众者。 示群灵共有也。 此即妙心道眼之真光。 在圣不增。 在凡不减。 但随量应现耳。 建法幢者。 有摧邪树正之义。 心眼二字。 应阿难所乞心眼。 获字。 应上发字。 得字。 应上开字。 妙微密性净明心。 承上妙明心三字。 而加详耳。 犹云至妙。 至妙。 至密。 本来净明之心也。 阿难。 汝先答我。 见光明拳。 此拳光明。 因何所有。 云何成拳。 汝将谁见。 阿难言。 由佛全体。 阎浮檀金。 赩如宝山。 清净所生。 故有光明。 我实眼观。 五轮指端。 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 佛告阿难。 如来今日。 实言告汝。 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阿难。 譬如我拳。 若无我手。 不成我拳。 若无汝眼。 不成汝见。 以汝眼根。 例我拳理。 其义均不。 阿难言。 唯然。 世尊。 既无我眼。 不成我见。 以我眼根。 例如来拳。 事义相类。 佛告阿难。 汝言相类。 是义不然。 何以故。 如无手人。 拳毕竟灭。 彼无眼者。 非见全无。 所以者何。 汝试于途。 询问盲人。 汝何所见。 彼诸盲人。 必来答汝。 我今眼前。 唯见黑暗。 更无他瞩。 以是义观。 前尘自暗。 见何亏损。 须弥山南有檀树。 汁流入水成金。 此金一粒。 置常金中。 悉皆无色。 佛身金色如之。 绝音逸赤焰也。 手外无拳。 故手无拳灭。 眼见各体。 故眼灭见存。 汝将谁见四字。 世尊三问矣。 初云将何所见。 阿难答言由目观见。 次云汝将谁见。 阿难答以同将眼见。 可谓孤负婆心矣。 世尊不即破者。 因阿难妄执方坚。 未可骤语。 故初番且穷其妄心所在。 二番且破其妄心无体。 至此阿难悲悔。 舍妄求真。 然后重理前语以汝将谁见唤醒之。 阿难不悟。 仍执眼观。 于是详辩。 点出是心非眼。 从前公案。 一语了结。 阿难言。 诸盲眼前。 唯睹黑暗。 云何成见。 佛告阿难。 诸盲无眼。 唯观黑暗。 与有眼人。 处于暗室。 二黑有别。 为无有别。 如是。 世尊。 此暗中人。 与彼群盲。 二黑较量。 曾无有异。 阿难。 若无眼人。 全见前黑。 忽得眼光。 还于前尘。 见种种色。 名眼见者。 彼暗中人。 全见前黑。 忽获灯光。 亦于前尘。 见种种色。 应名灯见。 若灯见者。 灯能有见。 自不名灯。 又则灯观。 何关汝事。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 如是见者。 是眼非灯。 眼能显色。 如是见性。 是心非眼。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 与诸大众。 口已默然。 心未开悟。 犹冀如来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 伫佛悲诲。 盲人得眼而见。 若名眼见。 暗人得灯而见。 应名灯见。 知灯不名见。 则知见不属眼矣。 前呵眼识非心。 此指见性是心。 见性与眼识何别。 照色之时。 一如镜中。 无别分析。 即是见性。 起念分别。 即属于识。 是言者。 是心非眼之言也。 向但知见唯是眼。 不名为心。 今观无眼得。 眼有眼得灯。 皆但显色。 始知见乃是心。 而此见精。 离彼肉眼。 别有自体。 异于前心离尘无体矣。 心未开悟者。 虽知能见在心。 不悟此心是真是妄。 若曰是真。 有似潜根。 前已被破。 若曰是妄。 佛已许获妙微密性。 净明心。 得清净眼。 尔时世尊。 舒兜罗绵网相光手。 开五轮指。 诲敕阿难。 及诸大众。 我初成道。 于鹿园中。 为阿若多五比丘等。 及汝四众言。 一切众生。 不成菩提。 及阿罗汉。 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 今成圣果。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 我今长老。 于大众中。 独得解名。 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世尊。 譬如行客。 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 宿食事毕。 俶装前途。 不遑安住。 若实主人。 自无攸往。 如是思惟。 不住名客。 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 名为客义。 又如新霁。 清晹升天。 光入隙中。 发明空中诸有尘相。 尘质摇动。 虚空寂然。 如是思惟。 澄寂名空。 摇动名尘。 以摇动者。 名为尘义。 佛言如是。 佛手细软如绵。 交光相罗如网。 指有千辐轮文。 阿若多。 此云已知。 即憍陈那之名。 客尘。 喻见思生灭。 主空。 喻真心寂然。 见闻中有动静者。 属客尘。 所以为妄。 即前生死根本是也。 见闻中无动静者。 是主空。 所以为真。 即前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是也。 即时如来。 于大众中。 屈五轮指。 屈已复开。 开已又屈。 谓阿难言。 汝今何见。 阿难言。 我见如来百宝轮掌。 众中开合。 佛告阿难。 汝见我手众中开合。 为是我手有开有合。 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阿难言。 世尊。 宝手众中开合。 我见如来手自开合。 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佛言。 谁动谁静。 阿难言。 佛手不住。 而我见性尚无有静。 谁为无住。 佛言如是。 不住无住。 即动也。 尚无有静者。 静必因动而显。 原不曾动。 今亦无静。 动静双离。 乃自性之本定。 非由摄伏而得。 既知佛手开合。 与见性无干。 则一切万相。 任其昏乱动止。 皆与见性无干矣。 若人于万相中。 悟此不动之性。 常恒不昧。 何至为境所转。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 飞一宝光。 在阿难右。 即时阿难回首右盼。 又放一光在阿难左。 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 汝头今日因何摇动。 阿难言。 我见如来。 出妙宝光。 来我左右。 故左右观。 头自摇动。 阿难。 汝盼佛光。 左右动头。 为汝头动。 为复见动。 世尊。 我头自动。 而我见性。 尚无有止。 谁为摇动。 佛言如是。 外境动。 而见性不动。 人犹易知。 自头动。 而见性不动。 人实难辨。 阿难因上说见不属眼。 已觉此见离眼独立。 湛然满前。 自试头之动摇。 何干于见。 是以直答头动而见不动也。 既知头动而见不动。 凡此身行住坐卧。 往来世界。 及死此生彼。 此性常如虚空。 无所动矣。 世尊欲阿难知真心所在。 阿难重重迷闷。 若在世典中。 愤悱之极。 当代为启发。 世尊虽反覆开引。 却不全为举似。 待其自为托出。 而以佛言如是证之。 所谓衣珠自觅也。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 若复众生。 以摇动者。 名之为尘。 以不住者。 名之为客。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 见无所动。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 见无舒卷。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 以动为境。 从始洎终。 念念生灭。 遗失真性。 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 认物为己。 轮回是中。 自取流转。 动摇开合。 客也。 尘也。 见无动也。 汝今既知动为身。 动为境。 便合了悟身境全是客尘。 不应随逐而失主空也。 始终者。 远则无始为始。 今生为终。 近则生为始。 死为终。 颠倒。 非惟世间事业。 种种修行。 皆名颠倒。 以其动执身境。 静依法尘。 依法尘者还同身境。 不知本有不动之真性。 是中者。 身境之中也○此卷阿难多闻。 示堕淫室。 启请菩提道果修因。 最初方便。 佛首揭众生不知常住真心。 用诸妄想。 故有轮转。 大旨具矣。 次就见相发心一事。 诘其爱乐由于心目。 征心目所在。 而反覆破之。 至七处都无所在。 见阿难所认之心。 缘境暂有。 无处无体。 谓之影事。 谓之妄想。 不当随逐之也。 心缘目。 故带之。 唯破心不破目。 缘心六根俱有。 举一例余。 因声分别。 亦就耳根说矣。 阿难既知妄想不真。 遂求寂常心性。 佛举拳为喻。 谓手无拳灭。 眼灭见存。 其义不同。 盖于眼根中指出见性。 使认常性真心也。 阿难尚疑盲眼观暗。 云何成见。 犹以见专属眼。 岂知眼特能显色耳。 见性是心非眼乎。 犹未开悟。 乃举鹿园问答。 表客尘之义。 观佛手开合。 阿难见性无开合。 阿难头自动摇。 见性不动摇。 开合动摇者。 客尘耳。 不开合动摇者。 非常住真心乎。 何认妄遗真。 自取轮回耶。 通卷大意如此。 上面就是关于楞严经第一卷的相关介绍,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初学者可以先了解一下楞严经原文解释,这样我们对楞严经也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对我们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 发布时间:2023-09-28 18:25:4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5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