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宗三关 内容: 由网络文章汇编雍正皇帝悟道因缘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祯,清圣祖康熙帝之第四子,是清朝的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1723至1735年在位,年号为雍正,人称雍正皇帝。 雍正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内典,对于有为佛事非常重视,曾有“十年兴国,十年兴教”之愿。 但是他开始的时候,多从知解的角度来解读禅宗公案,因此对禅宗颇为轻视,认为“如来正教不应如是”。 后因得到章嘉呼土克图的指点,才重视禅宗,并奋力参究,得透三关,终于契入宗门妙旨。 关于雍正皇帝的悟道因缘,《御选语录》卷十七有明确的记载——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正月,雍正邀请禅僧入宫参加禅七。 在第三个禅七的最后两天,雍正前来随喜,同坐两日。 坐到第五支香的时,雍正忽然洞达本来,始信天地间惟此一真实之理。 当时迦陵性音禅师亦在场,听了雍正的汇报,踊跃赞叹,当即便印可雍正已彻元微。 然而,雍正自知尚未达于究竟,于是叩问章嘉活佛。 章嘉活佛开示道:“若王所见,如针破纸窗,从隙观天,虽云见天,然天体广大,针隙中之见,可谓遍见乎? 佛法无边,当勉进步。 ”同年二月,雍正复召禅僧于集云堂举办禅七。 禅七期间,雍正猛力参究,曾无懈怠。 至十四日晚间行香的时候,雍正忽觉桶底脱落,通身汗流,此时方信有重关之理。 雍正于是又向章嘉活佛请教。 活佛回答道:“王今见处,唯进一步,譬犹出在庭院中观天矣。 然天体无尽,究未悉见,法体无量,当更加勇猛精进。 事后雍正把章嘉活佛的话转述给性音禅师。 性音禅师茫然不解其意,支吾道:“此不过喇嘛教回途功夫之论,更有何事? ”然而,雍正却更加相信章嘉活佛的开示,而对性音禅师的妄加印可颇不以为然。 因此,他仍然继续精勤参究,念念提撕。 至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正月二十一日,雍正复于集云堂中静坐,无意中踏破末后一关,终于通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一时身心庆快无比。 于是他欢喜踊跃,前往章嘉活佛的住所,展礼致谢。 章嘉活佛望见雍正,远远地便贺喜道:“王得大自在矣! ”雍正进一步问:“更有事也无? ”章嘉活佛微笑着,伸出双手,反问道:“更有何事耶? ”然后又挥手云:“不过尚有恁么之理,然易事耳。 ”雍正生前力唱三教同原之说,著有《御选语录》、《拣魔辨异录》等著作行世。 雍正三关圆明居士曰:如来正法眼藏教外别传,实有透三关之理。 有志於道之人,必须勤参力究,由一而三。 步步皆有着落,非可颟顸含糊,自欺欺人,朕既深明此事,不惜话堕,逐一指明。 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 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 自然澈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後际断者。 破本参以後,乃知山者山。 河者河。 大地者大地。 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 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 乃至无明者无明。 烦恼者烦恼。 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 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 是则名为透重关。 大死大活者。 透重关後,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 行斯住斯。 体靳用斯。 空斯有斯。 古斯今斯。 无生故长生。 无灭故不灭。 如斯惺惺行履。 无明执着,自然消落。 方能达末後一关。 虽云:透三关,而实无透者。 不过,如来如是,我亦如是。 从兹方修无修,证无证,妙觉普明,圆照法界。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大中现小,小中现大。 坐微尘裏转大法轮,於一毫端现寶王刹。 救拔众生,力用无尽。 佛佛祖祖皆为此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 达摩西来,历代接受,古德传灯,无尽光中,大圆镜裏,日往月来,以至於今。 虽然广大法门,圣凡并托,华严香海,细巨同归,得骨得髓者固多,如麻如粟者何限? 去圣遥远,魔外益繁。 不达佛心,妄参祖席。 金山泥封,慧日云蔽。 约其讹谬,亦有三端:其上者,才见根尘互引,法界相生,意识纷飞,无非梦幻,顿生欢喜,谓是真常,休去歇去,以空为空,不知性海无边,化城无住。 果能见性,当下无心。 心既见空,即未见性。 於是形同槁木,心等死灰,万有到前,一空不敌。 纵能立亡坐脱,仍是业识精魂。 况乃固执断见,必至变作狂花,谓因果之皆空,恣猖狂而不返。 岂非一妄在心,恒沙生灭! 能不造生死业,断菩提根耶? 其下者,见得个昭昭灵灵,便谓是无位真人,面门出入,扬眉瞬目,竖指擎拳,作识神之活计,张日下之孤灯,宝鱼目为明珠,觅枬檀於粪土,噙着铁丸,口称玉液,到得腊尽岁除时,方知依旧是个茫茫无据! 又其下者,从经教语录中,挂取葛藤,从诸方举扬处,拾人涕唾,以狂乱之知见,翳於自心,立幻化之色声,作为实法,向真如境上,鼓动心机,於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魔形难揜,遁归圆相之中。 解路莫通,躲向藤条之下。 情尘积滞,识浪奔催。 瞒己瞒人,欺心欺佛。 全是为名为利,却来说梦说玄。 盲驴牵盲驴,沿磨盘而绕转。 痴梦证痴梦,拈漆桶为瓣香。 是则循觉路而扑火轮,岂能不由善因而招恶果? 如是三者,实繁有徒,宗旨不明,沉沦浩劫矣! 雍正在《语录》中还就参禅的方式方法,根据自己的参悟经验,予以解说。 如关于重关功夫,雍正指出:在初步破参后,虽说大事已明,但脚跟未稳,切忌得少为足,不肯精进。 此时需要的是生疑。 起疑情,总生大奋志,总有向上一路,而涉重关后,则要不疑而入真实。 因此时已悟到万法本空,妄想执着全消,已露智慧德相,所以只管赤条条去即可。 佛常将众生的无明妄想喻为迷头认影,而此时既已消除错认颠倒,识得本真,则头影之说可以不论矣。 又如关于回途工夫,本来透重关后,已证得智慧德相,不必管回途不回途,但随遇而安,于一切处出入自在即得。 如狮子之搏鹿,自在戏乐,透重关者亦得此三昧,回转往复,独步无畏。 如果一年半载后仍觉不洒脱、不妥贴,就说明重关功夫未曾通彻。 此时不妨重起妄情,再下一番功夫。 古人云功不浪施,即便错用心,也只当写作几篇文字,辨理几件事件,无有大碍。 关键是不可执着某一境界,因为着一境界,便是魔境,参禅最紧要的是目下功夫,至于更进一步处,待到功夫到时,自然了彻。 这些言论,皆非亲历者不能言。 来果禅师说三关:祖师关。 来果大师曰:根器有大小不同。 力大直透三关。 力小透二关。 力再小透个祖师关,还费了多少曲折,吃了多少辛苦,才进此关。 一进关来,谁知无量劫,作善造恶,生死轮回,皆一场迷梦。 今醒过来,满面成羞惭,悲喜交集。 心之贪嗔痴,为世界种。 法界种。 六道种。 冥界种。 要倒树,定拔种。 种子者何? 我人之心是也。 今日进了祖师设的个念佛是谁一道关口。 不但进关,在这关外歇歇,也得无穷受用。 何以故? 身业不净,口业不净,意业不净,何能达到祖师关边际? 我所讲者,皆是工夫程序,并非见处,到者自知,无容我讲,我讲成非。 (读者:来师此语,曲尽悲心。)重关。 来师又曰:进祖师关之人,见到祖师门下事,识得祖师度世心。 虽在门裏,依旧徘徊殿角,未入堂奥者有之。 祖师肺腑,关内幽微,尚来窥见者有之。 所以悟後重疑,即此意也。 古人云:『未悟以前,如丧考妣,大悟以後,更如丧考妣。』此皆破本参後,得起疑情。 独求上进。 到此,还依初路前进,即最初用功之路,此是大人工夫。 若悟後修行,只是修而无修,无修而修,可称保任工夫。 此为不住而住之见地。 若求真住,必须真行。 至更进一重门户,真行不行。 真住不住。 至此,祖师所设的关键,将难关住。 然大悟以後之大疑,更如初学,还加猛烈。 不求悟,不求迷,不成佛,不度生,心参,意亦参,识亦参,梦亦参,醒亦参,此名悟後大参。 大参即重疑也。 有重疑工夫,定必将开重关,虽然生死可了,轮回可停,不肯自弃,当要奋勇猛进,直待深工精密,人法双忘,缓缓直透重关。 牢关。 来师又曰:到此重关後,万不可离初步工夫,千万要紧。 (读者:意思是必须真疑成片,一直到透顶透底,於焉三界心门洞裂矣。)类如最初用脚行路,非轮船,非火车,用脚行到镇江地头,喻破本参也。 力小者住下,盘桓几日,或就此住下,此是过祖师关人行处。 力大者审知此处谅非到家消息,即舍前行,途中无荆棘瓦石,平坦大路。 喻破本参后毫无阻滞,放手大行,又至南京,范围较广,眼界宽阔,在此想住之人多数。 (读者:想住者,私测来师之意是谓:学人自肯,又无师为之印证。 斯岂异於自瞒乎! 岂不见永嘉参六祖之事乎?)思惟至再,前途有路,尽量进行,此行更胜於前。 咦! 佛本一乘法,方便而说三,宗本一法悟,方便说三关。 因根器优劣故也。 假若尽是上根参禅,一齐拥到末後牢关,一时打破,出牢关去,出牢关生涯,直任诸佛一切经教祖师典章,菩萨度生事业,最上无比之法界,虚空界,实际界,真如界,涅槃界,任何一切佛圣境界,一超直上。 类如一切诸佛众生,未出虚空一步,牢关正在虚空外! 出虚空界,(读者:既见山不是山,又见山还是山。 斯谓:出虚空界。)即出牢关。 谁个能出此关? 只有参禅人,不劳寸步,能出此关! 又曰:参禅人虽过祖师关,根大者为大悟,根小者为小悟。 心离尘境,道不虚行,生来死去皆知,念佛是谁能会,生死能伏不能空,业障可以销,亦可不造,爱欲嗔忿,应当空寂。 人之觉念稍疏,境遇过重,有时能伏,有时不能伏者,因来断命根故也。 (读者:红色丝綫未断,抽牵全藉裏头人。)破重关者,类如虚空是大关,身是小关,不但出世关,当可出身关。 (『来师曰:初学死世*(境空。)再学死身*(根身空。)复学死心*(识空。)死世即是死世之色空。 死身即是死身之业习。 死心即是死心之惑障。 世死则离处。 身死则离世。 心死则离身。 从凡夫地至此,悟来毫无奇特,只是离世之明暗色空,离身之嗔爱取舍,离心之心意识智。 身心世三,离清扫净,绝灭无存,无存不存,大活过来,足可震大地,动诸天,足能了生死,成佛祖。 劝天下人要为此人,要行此事,要修此因,定感此果。』)世关为当面关,为生死关,为祖师关。 今出身关者,为破重关。 重关後之行处者,人忘法忘,心空境空,视生死如水中月,看浮世如岸上花,日无昏妄,夜无梦思,纵睡有觉,如朗月在,存为福慧本,报尽成诸佛身。 虽然,佛即因中佛,非妙觉後之果头佛。 (乃)为不立语言文字,直指明心见性,立地成佛。 (之佛。)此佛至破牢关後,以悟为身,名为法身,悟时同未悟。 生後与生前,以理融事,无圣无凡,以事融理,佛生俱显,抢培法身之福,忙修慧命之慧。 理事俱辞,自他并利,大步清净毗卢之顶,超出一真法界之门。 自此隐而佛体,显而佛用,隐显双非,体用并寂。 此最後牢关起修者,见色是色,闻声是声,见山还是山,见水仍是水,行居坐卧,无须这个,有了这个,有了那个。 大智如愚,吃饭穿衣忘是我,大才若鲁,屙屎放尿竟忘谁,修悟后之心,培生前之福,集法身之慧。 大哉斯人! 请看出牢关人修行态度与我异否? 若异! 好向脚下检插点看! (按各家三关之释,不尽相同,来师所说,比较清楚。 特为节录。)佘雷舍利佘雷说三关佘雷:『沩仰宗有信位,人位,无位。 信位者,如人在灯影裏行,犹有影在。 人位者,影子已谢。 无位者,高贤自看。』佘雷:抄到《佛性论》这一段文时,想起了有一次有一位老居士的谈话。 现在扼要地记录下来,事关入门方便,由兹能起见道前资加位的正行。 始从乍得正比量理,相当於破本参,教下谓之开大圆解。 审知个事。 退一万步说,知有悟门。 於焉直入重关,趣斯道也,即曹山祖师所谓:『就体消停得力迟』也。 迨到达念念相应之际,亦即直透重关之时,即天童颂云:『坐断十方犹点额。』净土宗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要透重关,即所谓:破末後牢关。 这层关隘,虽是坦途,然犹处在羊肠鸟道中时,煞是崔巍峥嵘。 於此,天童颂曰:『密移一步看飞龙。』《洞上古辙》引句:『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此际不可用力而入。 须是不用方便权巧,丝毫彩画犹属级细的世间产物,有相的力。 但必须声明,真疑,生死切心的真疑,疑不堕尔识,故必须除外,盖此生死切心的真疑,创始初参之日,已非世间之所有也。 本《无门直指》一书中虚云大师及圆明居士都有指。 可能此文在三关段中,读者未能详忆了,须者寻之。 护法菩萨在《成唯识实生论》中,於见道前位,巧论此时光景,且以义解,而复以世俗辨体态写述,惜乎文较长,兹不摘录,有缘者当会见到,盖是你心内的护法菩萨。 想在心外要捞摸一丝一忽是没有的。 佘雷:不可起心修道者,因为了此天真自然。 所谓:了此天真自然者,即是直透重关之事;於此,须不用力地,不可再事有丝毫提起,然後进入牢关,於焉大用了。 若於斯,稍用力,则佛法不现前。 佘雷:『说到开悟,有三关之说,即初关,重关,牢关。 但究其实,只是一关,将进重关。 从进重关之际,谓之初关。 从透重关之时,谓之牢关。 教下开大圆解者,才能乍入重关。 净宗持名念佛达一心不乱,就是重关。 盖重关又名一心关焉。 透重关後,始称破末後牢关。 所以,禅宗有末後句有也无? !之问。 牢关又称大用现前。』程叔彪说三关:仰山曾对沩山说:『慧寂佛亦不立。』但当沩山对仰山说:『子已入圣位。』时。 仰山为什么不说:『慧寂佛亦不立。』而反顶礼接受呢? 空不碍有,有不碍空,空即不空,不空即空。 『唯有一事,不能随便说空,即最初一悟。』必须真参实悟,不能含糊。 再:此事开悟,本不一定要坐,随时随地,触机都可以发悟,并且悟得比较透彻。 若使不能发悟,则必须要坐,先以左足放在右股上,再以右足放在左股上,两手掌差不多平直,右掌仰置在左掌上,两眼微开,如不能这样趺坐,则只以右足膝放在左足膝上,或照普通盘膝坐亦可。 全身任何地方,都不可稍有一些用力,或勉强。 就这样一念不生,自然自在。 勿缘虑,勿期待,勿乱想,勿昏沉,那个精明惺寂的东西,一定会发现,并且觉得非言语所能形容,此时内心感到不同寻常的快乐,好像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可以使我不快乐,或许与大慧在见圆悟勤以前的快乐情况,大概差不多。 若坐时觉乐,起坐即不乐,这种乐是属於轻安一类,不是真乐。 至於所悟本心情况,起初要保任,要巩固,後来就须放弃不要,若不放舍,就是『骑驴不肯下驴。』当然,这个东西是舍不掉的,究竟怎样去舍,舍了怎样,到时自会知道。 要使人寻觅,了不可得。 云居膺结庵於三峰,经旬不赴堂,洞山问:『子今日何不赴斋?』居曰:『每日自有天神送食。』山曰:『我将谓汝是个人,犹作这个见解在! 汝晚间来。』居晚至。 洞山召膺庵主,居应诺,山曰:『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居回庵,寂然宴坐,天神自此竟寻不见。 如是三日,乃绝。 这种境况,要不但坐时如此,行住坐卧,都要如此。 要『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要寤寐恒一。』《宗镜录》载:『诸圣皆用此一念心起,了不可得,是真不思议,别无殊胜。 心智路绝,现量情消,根尘既脱,光明顿发。』所以还要用功,还仍要坐,使定功增进,还要增进。 可能先会觉得自身及外物,一切都不见,只见一片光明,但不洞彻,这还不是真,不要理他,还要静定再静定,到相当时候,会如『晴空无云。』『洞明廓彻。』『洞然一大光明藏。』『日月未足为明,天地未足为大。』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首楞严经》:亦说:『觉明虚静,犹如晴空。』但这样境界,到者不多。 学者如果不见光明,亦不要紧,一样可以熟练根尘之接触,度生之经验,万不可稍有希求见光之念,以致不特更不能见光,反而生出别的毛病,上面所悟所见,都是舍弃世俗妄心妄境,另求真心真性。 等到彻见真心真性之後,则『一真一切真。』『妄即是真。』『烦恼即菩提。』『无明即佛性。』『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种程度,理论到的还尚不少,而实际真能办到即以幻身为法身的,则更少了。 达摩祖师确然可以当此。 六祖亦可以当此。 西藏密宗莲花生大士,系不舍此幻身,即用以永度众生。 再说这个本来的东西,究竟是绝言离说,所谓:『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但只要你努力用功,定会悟到。 到了最後,仍是一切皆无,与破初关时一样,什么也没有,不过大小深浅不同。 黄念祖说三关:禅宗初步的悟就是见法身, 能见法身就是破初关, 安住于法身就破了重关, 如果你没在法身里,在法身量里待住了, 你还要前进, 法身向上。 从前唐朝的肃宗皇帝问南阳忠国师: ‘如何是十身调御? ’ , 国师回答说: ‘陛下应当在毗卢遮那佛头顶上走路。 ’法身向上, 比法身还要超越, 这是禅宗境界,相当于我们的俱生知见。 发布时间:2023-09-28 13:28:5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