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内容: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宅梵胡维铨 演述嘉兴 范古农居士校正贤首院弘一法师鉴定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序弘一己巳九月,余来峙山,居金仙寺。 翌日,宅梵居士遇谈,赍彼所作五言古诗一卷。 余谓其能媲美陶王,求诸当世未之有也。 是岁十月,天台静权法师莅寺,讲地藏菩萨本愿经义。 余以本愿章疏,惟有科注一部。 渊文奥理,未契初机。 乃劝宅梵撰白话解,而为钤键。 逮于明年,全编成就。 乞求禾中古农长者以剟正之。 尔将付刊,请书序言。 为述昔日斯事因缘,以示后之学者。 于时后二十二年岁次癸酉二月贤首院沙门胜臂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校刊序古农释迦世尊,化道将圆,为报母恩,特往忉利说法。 以是因缘,更召地藏大士,以未来众生殷勤付嘱,令其化度。 良以一切众生是菩萨过去父母,世尊是已成佛之菩萨,地藏是未成佛之菩萨,同以慈悲心、孝顺心,愿令究竟度脱。 而今我等亦在化度之列,奈以刚强难化之故,屡劳世尊地藏设诸方便,委曲指导,犹复旋出旋入,依然具缚凡夫,辜负宏恩,罪戾安逭。 我读地藏大士本愿经而未尝不感激涕零,惭悚无地也。 胡宅梵居士亦曾以是经为功课,熟读深思。 欲以世尊地藏之心,掬示众生,令诸众生深解此经义趣,得以共沐宏恩。 爰依弘一法师之请,为之白话解释,更以其稿寄示,嘱为校阅。 复函述意趣三点:一者,欲使阅者对于经文意义得充分之明了,故不惮重复演说;二者,以警恶劝善,离苦得乐为原则;三者,用开导方法,务使阅者起信。 当时思想集中于此三点,其他未及顾虑,解释混淆,或未能免,云云。 农展读一过,欢喜赞叹,得未曾有。 对于经题品题之解文有未妥处,辄易己意,其余但在字句间稍稍斟酌,未敢有损胡居士之意趣也。 校阅既毕,将遵付上海佛学书局刊行,因弁数语以叙因缘。 世之读此书而能深解义趣,则必能发忏悔心、供养心,而为诸神圣之所拥护。 其于我佛大士化度之宏恩,必获同沾于无尽矣。 其庶不负胡居士之一片苦心也夫。 民国二十二年孟春之月范古农序于嘉兴月河之幻庐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自序这可是我的幸运么! 在一个木叶黄落的残秋,与我素所恋慕的弘一大师相见在白洋湖滨金仙寺。 大师是不大肯接见人的,经了亦幻上人的介绍,才得和他认识。 初见他的时候,见他持戒的严律,和清臞的慈容,不禁油然兴敬之,复惜之之感。 回首一想,他所以甘心行著这样的苦行,不是为的想早成佛果,普济众生吗? 这样一想,自恨当时未能立刻就跪在他的跟前忏悔、赞叹、礼拜。 从此以后,我曾去看他好几次。 有一次,我去见他,他拿了一本弥陀经白话解赠给我。 我不觉惊讶的说:「啊! 弥陀经白话解已经有了吗?」他说:「这是王涵之居士著的。 很精湛。 我也时常要看的。」我又说:「这,我本来也想要替他做白话解的,现在竟给王居士先做了,那到也好!」他听我如此说,便道:「这样吧! 你要做就把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去解释罢!」我说:「恐怕很深奥的。」他说:「不要紧。 你照字义去解释就是了,也不必用什么新文艺体裁。 是预备给工商界人看的,用最浅近通俗的白话去解释吧! 也不要多,越简单越好。」一时我就很欢喜的答应下来,就依著大师所指示的目标开始工作了。 我因为对于佛学从未研究过,所以于未著手做这部白话解以前,自不能不经过一番很辛苦的研阅和探讨。 取材与参考书是科注和演孝疏二种,自庚午十月至辛未正月上浣,把最困难的第一品总算释成功了。 第二品入手,忽感到世事无常,一气不回,这本经就释不成了,于是发誓奋勇从事,日不足继之以夜,至三月廿三日止,把十二品完全释成了。 在这穷搜极想之间,仿佛似有悟入,然而这书是预备唤醒初机的,所以不敢把高远的理想尽量的发挥;但既依照字面解释,也仍旧都采译原注经文,又须保留原译经句的章法,所以这里文句也许有不自然的地方;然而遇到有经注秘晦不显,原译句过于不畅达之处,只好略参私意,使他明畅,好在这也是很少很少的。 还有上面解过了的,下面也不再重解,阅者不明白的地方,请检前注就得。 若是处处用注见前,或是见前注等字样,不但作者不便,恐怕阅者感到很惹厌的吧! 这部经虽然是三根普被,然而重要一著就是改良人心。 改良人心的工具是什么? 那不能不说是因果报应。 因为这一本经是完全著重因果报应的,所以我很希望本经能普遍流通,至于家弦户诵。 假使把人人的心改良了,和平的社会、和平的世界、与平等大同主义也自然会实现了,更用不著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一般人物纷纷扰扰的去口头宣传。 所以述者要老实说一句,无论那一个伟大人物,要建设和平大同的社会和世界,必先切实的建设在人的良心上,才是根本的建设;否则,等于庸人自扰。 为什么呢? 因为世界大地是完全由于人心业报所造成的呀! 还有修净土的应该注重这部经解,因为阿弥陀经上说,念佛七日一心不乱,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这是容易的事么? 不要说七日,就是七小时之间要一心不乱,恐怕也办不到。 倘若临终时心念一乱,神识就堕入幽冥界里,这时不仗地藏菩萨的大威神力来把你送到西方,还有什么地方去求救呢? 所以念佛的人平时也不可以疏忽这部经的。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宅梵胡维铨 演述嘉兴 范古农居士 校正贤首院 弘一法师 鉴定【地藏菩萨本愿经】﹝解﹞这是书的题目。 就是说,赞述地藏菩萨的本有愿行的一部经典。 ﹝释﹞这部经的题目,佛自己说有三种:一个叫地藏本愿;一个叫地藏本行;一个叫地藏本誓力。 现在即用他第一个为经题。 地藏菩萨,是一个出世圣人的名字。 菩萨是个通名,地藏是个专名。 菩萨二字,梵文叫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众生的意思。 合起来说,就是觉悟的众生或是觉悟众生的人,叫做菩萨。 菩萨的专名,都是随菩萨的德行而题的。 这位菩萨叫做地藏,也是他的德行,有合乎地藏二字的意义。 今且分别说来。 地就是土地,万物都依住地的上面,又地能生长草木的根芽。 这位菩萨,有广大的慈悲,一切众生,都要靠他救护的;众生的善根,都要靠他生长的。 好像土地一般,所以叫做地。 藏就是宝藏,财宝足以救济人的贫苦,圆满人的事业。 这位菩萨有无量的法财,布施一般苦恼众生,且使他们都能修行成就,好像宝藏一样,所以叫做藏。 这一番的解释地藏二字,是譬喻菩萨的道德。 再因这位菩萨,看见地狱众生的苦,发心学佛,已证得如来藏性──众生和佛平等的本性──所以救拔地狱众生,是他的特别本领,所以叫做地藏。 再因这位菩萨,修地大圆通,证如来藏性,如持地菩萨,故菩萨来时,会中众生,都觉身重难举,因身中的地大──皮肉筋骨毛发爪牙属地大──受菩萨的影响,增强的缘故,所以叫地藏。 这第二第三番的解释,地藏二字,都是表显菩萨的行为。 总而言之,这位有地藏德行的菩萨,所以叫做地藏菩萨。 本愿二字,是说菩萨所发的愿,这个愿,是从他初发心来,常常所发的,直到现在,依然这样的发,并不是现在才发的,所以叫做本愿。 又这个愿,是他多生的菩萨行为所依据的,有这个愿,才有他的行,愿是行的根本,所以叫做本愿。 这样看来,这个本字,有本来和根本的两个解释了。 经的一字,是世间圣人的训典,此书是佛菩萨的训典,佛菩萨是出世的圣人,所以也要称他为经。 梵文本来叫修多罗。 这梵文的意思,直译起来,就是一个线字,有贯穿文义的意思,正同我们华文的经纬的经字相仿;文译起来,那是契经两字的意思,契是契合的解释,因出世圣人的训典,是一种合乎道理、合乎人情的说话,所以叫做契经。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解﹞这部经,是唐朝时候,从于阗国来的三藏沙门,名叫实叉难陀,到中国翻译出来的。 ﹝释﹞唐,是李渊有天下的国号。 因为李渊先在晋阳,晋阳是陶唐氏的旧都,所以封为唐王,到了受隋禅以后,统一天下,就称唐朝。 其时到今,已约有一千三百年了。 于阗是西域的国名,他的字义叫做地乳,因他的国祖,饮地上涌出来的乳而生长的。 他的地点,在现今新疆的天山南路。 三藏沙门,是译经师──翻译经典的法师──的道号。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佛教经典,共有三大集,叫做经藏、律藏、论藏。 经藏是佛说法的记录;律藏是佛教的禁令规则和解释的书;论藏是佛和弟子讨论教义的记录。 因这三大集的经典,形式上是包含许多的卷帙,实质上是包含许多的道理,所以叫做藏。 沙门是出家修道人的通称,是勤息二字的意,因其有精勤修道,息灭烦恼的工夫。 这个沙门,是通达三藏经典的,所以叫做三藏沙门。 实叉难陀,是学喜二字的解释,是译经师的名字。 唐朝武后圣历二年,于阗国王闻武后喜欢佛法,敬重经典,所以差沙门实叉难陀,把华严经同这部地藏经一齐送到中国来,武后受了这部经,就命这位沙门翻译成了华文,是这部地藏经出世的因缘。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 这是本经的第一品。 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 ﹝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 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造一座塔来供养迦叶佛;还有三十二个女人,也发起心来,大家帮助他来造成功。 有了这一种善根,他得做忉利天王。 那忉利天的四边,每边有八天,总共三十二天。 各天的天王,就是那帮助造塔的三十二个女子做的。 这也可知道造塔造庵的功德是很大的,可得著这种好报应。 天宫是帝释居的地方,在忉利善见城。 城的周围四万十千由旬(每由旬四十里),纯是黄金造成的。 城的四面,都是千门楼。 城的中央还有一重金城,有五百道城门,门都用著种种宝贝庄严的。 这宝贝名目的繁多及美丽,说也说不尽的。 这金城的中央,还有宝楼重阁,长五百由旬,广二百五十由旬。 重阁最上的中央,还有圆室,广三十由旬,周围九十由旬,高四十由旬,就是帝释所住的地方了。 并且这重阁都用琉璃众宝造成的,所以佛就在这里升了坐,替圣母说法。 佛经上说,神的名称叫天心;通的名称叫慧性。 佛具天心和慧性,放出各种照澈无碍的光明来,这就是神通了。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解﹞像这样的话,我亲自听见佛说的。 有一个时间,佛在忉利天,专为他的母亲来说佛法。 ﹝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把释迦牟尼四字,译作中文,即是能仁寂默。 他的意义,就是说佛又能干、又慈悲、还能够寂静不动,很沉默的符合本性。 从前在佛(以后佛字都指定释迦牟尼佛的)说法的时间,是没有人记录的。 后来佛的堂弟名叫阿难的,恐怕日期久远了,大家都记不得,特意把佛讲过的佛法,一句句都记录起来。 等到佛将要入涅槃(注见后)了,阿难问佛道:「将来把你说过的佛法都编起经来,开头一句怎样的说?」佛答阿难道:「开头一句,就用如是我闻四字吧! 那才可以证明,这种经都是你阿难亲身听见佛这样说的,不是从旁人口里听来的。」所以阿难编成的经,开头一句,就用这四个字。 如是,是指佛说的经。 我,是阿难自己。 闻,就是听见。 一时,即是有一个时候的浑语,因为时候是各方各代不同的。 譬如外人用阳历,中国先前用阴历,像夏朝用夏历,周朝用周历。 所以不能限定某年某月了。 为何佛专要为他的母亲说法呢? 这就是这部经的根本,和别部不同的地方。 因为释迦牟尼佛本来早就成佛的,为著要来劝化我们这世界上的人,所以特意来投胎做人。 当时在中印度,迦毗罗卫国,那个国王,名叫净饭王,他的夫人,名叫摩耶夫人。 佛就投胎到摩耶夫人肚里。 在我国周朝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年的四月初八日,从夫人的右边胁骨中生出来。 就是一位太子。 后来长大了,看见世界上的人,受种种苦恼,就看破了一切,不情愿做太子,情愿出家去修行。 从十九岁起,修到三十岁,就得道成了佛,便到各处去说佛法,劝化世人,到七十九岁,就入了涅槃。 涅槃是梵语(梵语即印度话)。 涅,是不生;槃,是不灭。 不生不灭,就是佛证的真如实相。 证是得到的意思。 真如实相,就是说佛得到的真实相,不是虚假的相,能够永久不改变、不消灭,而且凡人所瞧不到的。 在我们世界上看得到的,那是叫做应身。 你看上天的日月,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水,不管你水的多少大小,他都能把影子来照应著的。 我们众生根机缘分不是一样,感应了佛,佛像日月照水一样,就现出身来救度我们,这是叫做应身。 再说摩耶夫人从佛在他的胁下生出来以后,到第七日就死了,因为他是一个佛母,所以神魂就生到忉利天宫去,做了天子。 等到佛将入涅槃的时候,因生身的母恩,还没有去报答,发起一片孝心,特意把肉身飞升到忉利天上,专门为他的母亲说法(法,凡是见得到、听得到、说得出的,都可以叫做法。)以报生身的大恩。 那么就将这部完全演孝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连带的传了出来。 所以经里都以孝做根本,句句可寻得出孝的脉络来。 现在一般无知识的僧人,一入空门,便说释子不干俗事,就不去敬重父母,这非但不孝,简直是佛的逆子了。 从来佛菩萨及祖师,没有一个不孝敬父母,不孝敬师僧三宝的。 所以孝是三教同尊的一件最要紧的根本大事呀!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解﹞这时候十方没有量数的世界,说不来的多,说不来的多,一切诸佛,以及有大多胜三种资格的大菩萨,都会集拢来,听佛讲经。 ﹝释﹞当这个时候来的佛和菩萨,是很多很多的,所以分别不出是甚么地方,甚么刹土来的? 只好统称十方无量世界。 因为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方、东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这十方每方各有无量数的世界。 (心量所不能知道他数目的就叫作无量数)世界既然无量,那些世界上佛菩萨,更加多了,所以称为不可说,不可说,一切(是包括全数的意思)。 摩诃有大多胜三种意思。 此等菩萨,心量又大、行为又大、器量又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尊敬的,所以叫做大。 此等菩萨世世都出世间,除了佛以外没有人可同他比较的,还能够超出九十五种外道,所以叫做胜。 此等菩萨都能知道世界以内、世界以外的尘沙,还能够博通正的、邪的一切经书,所以叫做多。 有此三种资格,才可以称大菩萨摩诃萨。 因为这各方的佛和大菩萨,知道佛要讲经,所以都来忉利天宫聚会了。 发布时间:2023-09-25 17:40:2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