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德勒PK弗洛伊德-心理创伤、借口、课题分离、共同体 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整理汇编,不代表本站观点。 学海无涯,博采众长,以取闪光之处。 目的论《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用对话的方式解读阿德勒心理学流派个体心理学的书。 阿德勒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学生,后来两人因观点不合分道扬镳。 他们最大的分歧在于:弗洛伊德的基准是我们熟悉的原因论,弗洛伊德认为过去所受的伤,是现在不幸的罪魁祸首,不管是我们的情绪,还是行为习惯,都可以从过去当中找到原因,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过去无法改变。 现在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过去赋予它的。 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 而阿德勒却认为,过去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基本原因,我们也并非因为经历所受到的伤害而永远痛苦,实际我们会从过去经历中,找到现在的目的因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就是阿德勒所提出的目的论。 阿德勒认为我们其实是为了某个目的,故意让自己重复某个过去的心理或者过去的行为模式。 也就是,为了达到逃避的目的,为现在的问题寻找到了一个历史借口。 从而在心理上合理化现在的逃避模式。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难或者幼年收到虐待之类的事情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 相反,影响会很大。 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为了某个“目的”而活着。 阿德勒否定弗洛伊德说,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 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悲观主义之中。 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佛洛依德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 弗洛伊德面对心理创伤的治疗,认为必须回到你过去的这段创伤记忆中,抚平这段心理创伤,心理才能治好。 而阿德勒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阿德勒认为你现在的心理疾病,不是因为过去的创伤引发的,而是因为你的目的引发的。 举个例子,比如有个人,以前出门时和人发生了矛盾,被打了,所以,现在不愿意出门了,每天把自己锁在家里,这就是一种心理疾病。 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这是因为以前被打的心理创伤造成的,所以,解决的方法就是回到过去,努力回想被打的过程,暗示自己勇敢的面对这个被打的事件,之后他就不再怕被打了,就敢出门了,病就好了。 通俗的说,也就是,你通过不断回想,见多了,熟悉了,能勇敢面对了,就不恐惧了,就不再怕这个事了。 弗洛伊德的这种治疗方法是比较痛苦的,需要不断的重复回忆这个痛苦。 努力去勇敢面对,或努力去解开这个心结。 而用阿德勒的目的论来分析这个问题,这个人不出门,是他不想出门,和他以前被打没有关系,他只是为了实现他不出门的目的,故意找了一个以前被打的理由。 这是个借口。 阿德勒认为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因为人是不会因为过去而影响到现在的。 那么,他为什么要不出门呢? 因为不出门是他认为更舒服的一种状态而已。 他只是为了实现这个更舒服的状态,而故意找了这个借口。 阿德勒认为,人的现在是由目的决定的,而这个目的有可能是存在于你的潜意识中,你自己有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你有这样的目的。 但是你的大脑已经开始为你的目的寻找理由了,它会到记忆中寻找,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然后,把它合理化。 让你自己都觉得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这个结果。 而事实上,这个原因根本就不存在于过去,而是因为你现在的目的。 所以,想要治疗心理创伤的唯一办法,是改变你现在的目的,而不是寻找过去的源头。 比如,你喜欢一个人,但不敢去告白,为什么呢? 因为你说你一紧张就结巴。 所以不敢去。 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要想让你告白,你就必须先解决你一紧张就结巴的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就可以告白了。 但阿德勒认为,你不去告白是因为你压根就不想去告白,你如果想告白,和你结不结巴没关系,你一定会去告白。 那你现在为什么不想去告白呢? 因为害怕被拒绝,因为不告白更安全! 更舒适! 符合你现在的心理需求。 所以你才不去告白。 你觉得现状也可以接受,你接受了这个现状,所以你就找了个理由说自己结巴。 即使你不结巴,你也会找到其他理由不去。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是比较悲观的,因为你的现在是由你的过去决定的,而过去又很难改变。 而阿德勒的目的论非常积极,因为你的现在是由你的目的决定的,要改变现在只要改变你的目的就可以了。 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治疗注重的是抚平伤痛。 而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是建立勇气。 改变现状的勇气。 现在影响过去阿德勒不仅认为心理创伤是不存在的,而且,恐惧也好,自卑也好,都是我们逃避现实的工具而已。 并且人现在做出的决定,甚至反过来还可以影响过去。 举个例子,爱因斯坦小时候很傻,上学的时候连个小板凳都做不好,经常被同学、被老师嘲笑。 后来爱因斯坦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做不好小板凳这个事情,就成为了一段佳话! 同样是做不好小板凳,如果爱因斯坦后来真的是一个傻子了,那么这个事件就是一个心理创伤,但如果他后来成为了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这个事件就成了一个反差,反而是一个天才的特质了! 人们对于一段历史的解读,会因为后来的结果不一样而完全不一样! 所以,过去的定义是可以改变的。 总结成一句话,阿德勒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很容易改变。 课题分离阿德勒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叫“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人的所有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比如,你觉得自己穷,是因为你见过富的人,你觉得自己学习不好,是因为你见过学习好的。 你觉得自己不好看,是因为有长得好看的,所以你烦恼的根源是因为比较。 如何解决这个烦恼呢? 就要用到课题分离。 把问题分为你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 你只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能够干涉别人的问题。 比如 你要辞职,你老婆不同意,这个事情其实是两个问题。 一个是你要辞职,一个是你老婆不同意。 你要辞职是你的问题,你老婆不同意是她的问题。 按照课题分离的理论,你只需要解决你的问题,也就是你只要去辞职,你老婆同不同意是她的问题,你不能干涉。 反过来,你老婆要解决的问题是你辞职后,她是要继续和你过还是离婚,但她不能干涉你辞职的事。 如果互相顾及对方的感受,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 你辞职,她改嫁了,这是这件事的后果,你自己必须承担这个后果,如果不想承担这个后果,你就不要辞职。 你不能介入他人的问题,他人也不能介入你的问题。 人之所以喜欢介入他人的问题,是希望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实现控制欲,或者通过获得他人的认可获得自我满足。 所以你介入他人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为了他人好,而是为了满足自己。 所以,在刚刚的例子中,老婆之所以不同意老公辞职,是因为生活就会不稳定,而老婆感觉生活不稳定,是老婆自己的事情,老婆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判断要不要和他一起过,要一起过,她自己就需要去找份工作来维持生活的稳定。 或者选择改嫁,这都是你的自由。 而你自己要做的决定就只是你要不要辞职,而不是你老婆同不同意,并且承担老婆可能改嫁的后果。 如果双方都为对方的问题考虑,介入对方的问题,老公没有辞职,以后可能会后悔一辈子,或者,老婆为了维持婚姻,去找了工作,但有可能结果也不好,就会怨恨你一辈子。 所以 永远不要说 我为了你怎样怎样,付出了这么多,但没有回报。 也不要强调你能不能为了我怎样怎样。 千万不要去追求这个,一旦追求这个,人际关系就会非常复杂,非常痛苦。 总之,你自己的事情只能你自己做出决定,你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阿德勒并不是希望一个人自私,而是希望每个人内心都能够强大起来。 不依赖于其他人。 因为我们不能指望其他人对我们负责。 我们也不能够替别人着想。 有人会觉得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但其实我们并不能真的为别人设身处地的着想,因为你并不是他! 在另一个人看来,你的付出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我们不能为了别人而活,我们必须活出自己。 共同体感觉阿德勒认为人不应该追求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应该追求共同体感觉。 这就是我们如何来感知自我存在的价值。 我们存在的价值并不是通过别人的认可获得的,而是应该通过对整体的贡献来获得。 所以,阿德勒认为竞争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 说明你要通过和别人的比较才能体现出自我的价值。 也就是通过别人的认可。 那你存在就没有意义。 所以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与别人竞争。 他们通过对整体的贡献,自然展现出价值。 如果你是为了他人的认可而存在的话,那他人不存在的时候,你就不会行动。 周围没人看,你就不会做好事。 但如何一个人是为了整体的共同利益而存在,他就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认可。 我做事是为了整体共同好。 为了别人认可而活的人,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永远被他人束缚。 而共同体感觉就相反,你是为了自己而活。 你认为这是为了整体做贡献,你就这么做了,别人的评价根本不重要。 夫妻之间也是一种共同体,如果夫妻之间都是为了对方而活,如果目标相同还好,如果目标不同就会非常累。 我为你牺牲那么多,你又为我牺牲那么多,两个人的争论就永远不会停止。 真正的夫妻之道,是应该两个人都为了两人整体的利益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对方而努力。 如何才能有共同体感觉呢? 第一步 要接受自己。 完全接受自己的存在。 即使无人认可,你都接受自己是存在的。 为了自己而存在,不是为了别人而存在。 他人对你的评价不重要。 第二步 信赖他人,无条件的信赖他人,他人才会信赖你,这样才会形成共同体。 第三步 为共同体做出贡献,你不能干涉别人,但要为整体做出贡献。 如果做到这三步,你那种被他人认可的需求就不会存在了,你就能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解放,获得自由。 当然,这样的人,太自由,做自己,很自信,就会有人讨厌你。 所以 你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不怕别人讨厌你,他讨厌,是他的事,对你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阿德勒说:“真正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被讨厌的勇气”也成为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核心词汇。 发布时间:2023-09-23 13:18:4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4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