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内容: 地藏经在我国流行之盛,其情形可与金刚、弥陀、法华三经相提并论。 所以在近代中国讲经法师丛里,盛行著讲「四部头」的术语。 所谓「四部头」,即上面所举的四部经;能讲得这四部经的,自然嬴得法师这个衔头了。 因此,学讲「四部头」几乎也成了今日学做法师的「登龙术」! 话虽如此说,这四部经所以能够这样盛行,亦自有其里因:弥陀和地藏,与此土众生缘力殊胜,所以二经特别流行。 法华自智祖大苏妙悟,抉微发隐,唱为纯圆独妙;金刚自六祖得法黄梅,代替了褝宗传佛心印的楞伽经;这都是二经在后世畅行无阻的原因。 如果没有这些内在底里因,即使你以为这是学做法师的「登龙术」,恐怕也难得给你学得成功,或学成而变为「屠龙术」了。 佛法的升华,表现在智、悲、愿、行四个字上。 文殊的大智,观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普贤的大行,正足以代表了全盘佛法的升华;而地藏菩萨在众生界中精勤苦干,不辞劳瘁,尤足以传达了释尊面对现实,克服困难的无畏精神。 故在这里,很想一掬微诚,先来说一点地藏菩萨与地藏经的好处,亦见得我们为何要讲颂本经的微意。 第一节 伟大的精神需要学习地藏菩萨在释迦佛法中,是代表大愿的实践者;从这实践的大愿中,可以见到菩萨救度众生的精神,也可以认识佛陀说法救世的事业。 通常谈学佛的三个步骤,是信、愿、行;而以愿为中心。 大论云:「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 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有信无愿,行而不知所趣,故学佛之人,必须立愿。 诸佛因地,莫不有愿,除非二乘人的灰心氓智,其他大乘行者都凭愿力而趣向菩提,庄严佛果的。 今日学佛的人,亦莫不有愿,而多愿生净土,消极的情意颇为浓厚;对于本师释尊生此浊世,调伏刚强众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神,反而被忽略,被遗弃! 现在本经中所讲的地藏菩萨,却特别重视此种精神,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畏毅力! 地藏十轮经序品云:「我今学世尊,发如是大愿,当于此秽土,得无上菩提!」这种精神与振作今日佛教的衰颓,及在现实唯物的科学世界里,都是很需要的,我们有加以重视及提倡、学习的必要。 第二节 苦切的法语今日用得著诸佛随机说法,应病与药,故其方法手段,种种不同。 有的世界以光明色相以代口说,众生见相,便能得益;有的世界,以香气香饭以做佛事,众生闻香而可悟道;有的世界以擎拳合掌,扬眉瞬目,拈花微笑,语默动静;乃至如我国黄蘖的棒,临济的喝,天龙的竖指,黄梅的顿杖,都可以代替说法而做大佛事。 这因为人的根性利钝不同,故得道迟速亦异:钝根的直说横说,说了又说,他都不懂;利根的只需扬眉瞬目,他便会意。 好如良马见鞭影而驰,与驽骀的拖拉不进大不相同了。 现在地藏经里,佛观此世界众生根性不驯,刚强难伏,故用苦切语,极恶辣语来替代妙法;因这些广造五逆十恶的众生,肆无忌惮,刚愎自用,若对他们说好话,一世也不会听你的,那么只好用苦切语,粗恶语,呵责的语气同他们说:「此是地狱,此是地狱报;此是饿鬼,此是饿鬼报;此是畜生,此是畜生报;乃至此是诸难处! 是愚人生处!」都是极言三途苦事,苦切,苦报,欲以感化一般凶狠顽强,妄作妄为的劣根性者。 经云:「譬如象马,[忏-千+龙]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十轮经云:「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化,故我世尊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为说刚强苦切之语。」而且不但所说语恶,所示之土亦恶,如今五浊恶世,砂砾荆棘,污秽不平,正表示不但以苦切语来感悟刚强顽劣的众生,且以浊恶土来威慑之,折伏之,使他们由此厌污欣净,修习庄严佛土的胜业。 今日仁道不张,淳风扫地,人心险恶,达于沸点,有心之士,尝思以佛法拯济之;然佛法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法相繁赜,法性玄微,智者说食,愚人不饱,倒不如本经用刚强苦切的三言两语,剌其心肺,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 所以对一般社会的化导,这个法门还是用得著的,需要推行的,何况本经广说因果报应之事,又足以激砺末俗,以补社会道德法律之不足呢! 第三节 推行孝道可以和睦人群孝道在我国,原为固有的美德,素为我国人所重视,如「百行孝为先」,「忠孝节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我国固有的道德,都把孝字列在重要地位;但时至今日,人思诡变,那些际会风云灸手可热的前进人物,往往把孝行视为旧礼教中的封建思想,予以轻视,甚至废弃。 实则天地大德曰生,生者莫不有其本;倘把「生我者父母」的根本恩德都忘记了,或否定了,那么所谓二十世纪知识刷新的文明人物,与愚蠢未开化的野蛮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且撇开孝字,来讲忠字。 忠是忠君,封建思想看来更为浓厚;但在一般新人物,对忠于君,忠于帝国,或忠于主子,固然反对,若忠于他的党,他的主义,他管辖下的人民──即做人民的公仆,则亦一例认做公德,并不怎样反对。 这样来反观孝的思想,他们认为封建,或者是指孝一人父母,即孝自己个人的父母;若孝多人的父母,或孝于大众,以大众来做自己的父母,我看他们亦无什么反对的理由? 如果这估计是对的,那么佛教所言的孝,正是适应这种需求。 因佛教的孝,不但孝一己的父母,更要孝一切众生,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自己的父母,我们应要为众生服务,向众生报恩。 故本经中说地藏大士要度尽众生,方成佛道,便是这种孝义。 世界之乱,乱于野蛮好斗;家庭之坏,坏在无礼失德。 故能重视孝道,从狭义的孝以孝自己的父母,先使家庭和乐;再从广义的孝以孝一切人类,大家互相孝敬,使在爱敬和睦中过生活,那末自家庭以至社会,世界,都可走上宁静和悦的道路;「世界和平」这个漂亮名词,也不至于永远是一种理想。 第四节 学佛在行不光是说的学佛,要学佛的福和慧。 慧,是在多闻薰习,如理作意,如法思惟中得来的。 福,是从广修善行中得来的。 今人愚于修福者,每多轻视修慧,认为多看佛经,多写佛学文章宣传佛法,都骂为「文字障」。 而黠慧聪利者,往往又瞥弃修福,认为修福是愚夫愚妇的事,每每「嗤之以鼻」! 这都有偏差,不算正见! 今地藏经为一般人说法,亦多说积善培福之事,地藏大士就是一个标准修福的行者,他在经中说到他的福相庄严,就是从多劫度生修福中培植出来的。 从佛教眼光看来,修福的类型亦有不同,如凡夫人认为一切都是实有,故一修福,即贪著其身。 二乘人知身虚幻而厌弃,灰心氓智,什么利人培福的事,他都敬谢不顾了。 菩萨人则不同,虽知人生如梦,现实如幻,而不妨普为大众,广修福德,以庄严他的身土。 但在这里应要注意的,即因凡夫修福贪身爱果,故诸经中多斥之为人天有漏的福报,是不彻底不究竟的,叫学佛的人不要希罕它! 然能解空理而深染空境的人,往往亦轻修福,以诵经礼佛等为多事,或讥为消极无用。 殊不知在研经说理之暇,能以余力修习福行,那是最好不过的,正是庄严身土的基本工作。 故知善学大乘空理的固不当如凡夫之贪著和二乘之厌弃,尤不可一言福报,即讥为人天小果,认为不足取法。 须知人天善福,为出世阶梯,不有基础,如何能建空中楼阁呢? 故地藏十轮经卷九云:「若但发心发誓愿力,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然无是事;所以者何? 十善业道是世出世殊胜果报功德根本。」又说:「若不修行十善业道,设经十方佛土微尘数劫自号大乘,或说或听,或但发心,或发誓愿,终不能证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脱生死苦」! 所以有时代意识者,说修学佛法,应从「人乘正法」做起,则本经所讲积善培福之行,亦恰可以适应这种需求了。 第五节 诚信受持必能获得实用佛法与普通一般宗教哲学不同的地方,是在佛教乃从果说因,而一般宗教哲学是由因说果。 佛从自己实证的果地说出自己的亲历经验,只要大家循此路径善修胜因,便可保证你由因至果,达到佛位。 这与一般宗教哲学,自己还没有亲证其境,光是在理想的因中模拟将来的结果如何如何,根本还没有亲见过那个理中的目标究竟好不好,对不对,能否决定达到亦毫无把握。 若真的仔细做起来,便会感到渺茫了! 佛法不然,能如说实践,便可获得证验的实效;此即为佛法的特异点,否则佛法与世法便无从区别。 现在不讲别的,但讲这地藏经,古来因读诵、受持、供养、礼拜而获得实际受用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在宋人所撰的《地藏灵验记》等,都可获得确凿的证据。 平常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对许多灵迹如有怀疑,不能信受,顶好自己能死心踏地来做一番实验工夫,见到个中真相,即时不需人说,自己也会起信。 真如石琦大师所谓「把手牵君行不得,为人自肯乃方亲」。 讲者平时对这些因果报应以及什么菩萨灵验的事迹,向来亦都淡然视之,漠不经意,但自从读地藏经得到感应,始改变观念,忏悔自新,对佛法的事,终不敢马虎。 现在就从这微诚中来写这部讲话,献给我南无本师地藏和尚! 算是我图报菩萨的恩德于万一了。 在未讲本经正文之前,应要把本经的宗义,提纲挈领,来一个比较重要的叙述,使人先明了本经的大旨,得了一个明确的概念,然后对听讲或看阅全文,胸中已有了头绪,就容易得到实益。 但本经的重要思想,是在揭发因果报应之理,与孝道思想,以及地藏菩萨的救世精神,在前章及后「本经的重要点」章中已略有涉及,现在不拟再从正面来作长篇大论的叙说,只能从侧面来申说一番,就可反显出本经的好处。 第一节 一般民俗观念的正谬经中说地藏菩萨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所以化度之事,非常地普遍和广远;尤其是对我们中国的众生,特别有缘。 我国自盛唐以来,普通社会一般的人士,莫不知有地藏菩萨;地藏菩萨这个名字,几乎是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一样,老妪能解,孺子亦知。 唯其能知能解的人太广泛了,时间一久,习俗相沿,种种变化,对信仰地藏菩萨的真相,渐渐失去,反而在民间渲染了许多被人讥为迷迷信信的色彩。 因此在讲解本经前,顺便略为解释一下:﹝甲﹞ 菩萨诞日的种种举动每年七月三十日,为地藏菩萨诞期,我国南北东西的人,差不多都知道的。 在民间,每到诞期,各地人民有种种举动,表示纪念或敬意。 但其中有的举动,是不见经传的,虽然他们的诚信是可取的,而因所表现的行动有些近于愚蠢,就被一般知识阶级的人,詈为极端的迷信。 第一,即是每逢诞日,在住宅前后左右,遍地插满香烛。 猜她们的意思,地藏菩萨是在「地」里「藏」著的,所以在地插香燃烛,表示恭敬。 如果地藏菩萨是藏在地里的,那末你烧香燃烛,岂不是要烧了他的黄袍红衣和毗卢帽吗? 这层,她们却没有理会到。 还有,如果遇著大风的那晚,一不小心,因香烛不慎引起了火烛,不但害了邻居,甚至连自己的住宅也被烧去了,不是反为不美吗? 这层,她们亦没有想到。 第二,还有许多人家,每到诞期那晚,以盆盛诸秽水,贮藏不倒。 这也是恭敬菩萨的表示,也以为菩萨是在地里的,恐怕秽水倒湿了菩萨的袍衣,所以贮藏隔日。 因此也往往引起家中不信的人的冷嘲热讽。 这两种情形,在我国各地都有,极为普遍,不是地藏菩萨的威神之力深入民间,那里会有这样普遍的信奉? 只可惜今日时代思潮狂进,人民思想趋新,许多旧有的习惯举动如不加改善,反而引起他们的讥笑与斥责,增重他们的罪过,亦不为美。 故宣传佛法的人,能就一般民众旧有的信仰,加以意识改造,使之由感情趋入理智,那就更好了。 ﹝乙﹞ 以地动为菩萨转肩在我国浙江省一带,到现在还很盛行著一种说法,即「地动是地藏菩萨的转肩」。 她们认为地藏菩萨救度众生,是挑著一个重担,挑得辛苦了,透了一口大气,把担子从左肩转到右肩,所以地就动起来了。 因此往往地动,他们就膜拜不止,表示感谢菩萨为众生服务的辛苦。 这诚意本来也是很好的,可是从时代眼光看来,仍是觉得很可笑的! 地动地震,有时还是火山爆发,会烧死了好多人,岂不是地藏菩萨也在被烧之列吗? 这层,她们亦没有想到。 地动的原因,在佛经里说有八种:一为地深为水所持,水因风动,故地亦动;余七种是因佛、菩萨、罗汉成道、或降魔、或涅槃时神力所动。 所以若用地藏菩萨的威神力动去解释地动,那亦是可以通得过去;但这层,她们亦未想到,她们仍认地动是菩萨的转肩。 依科学家的地动说,是因为地球为八大恒星之一,每周绕太阳一圈,每日自动一圈。 在地质学上说,地壳为一弹性物体,虽非地震,常有微动、脉动、倾斜动,时时无间。 为什么缘故地壳会有弹性力? 若依佛经解释,即地心为水所持,水因风动,故见地壳有弹动,这样去讲解地动,或亦会使科学家首肯;若要说地动是地藏菩萨挑担子的转肩,那不但科学家笑你,连普通一般有常识的人,都要笑你迷信了。 第二节 佛说本经的动机与缘起佛每说一部经,都有他的动机或缘起。 换句话说,即是有目标的,不是随随便便毫无目的地乱说。 若是随便说,那就等同丈二诗人的无病呻吟了。 所以佛平时说经,或有因人请问而说的,或有无人请问而自说的。 不论请说或自说,都有重大的意义,决不是像今人的讲经,有许多是随便敷衍局面的。 那么佛说本经的动机或缘起,又是怎样呢? ﹝甲﹞ 三种动机关于佛说本经的动机,综揽各处的记载,说佛为三事故,而升忉利天宫说法:(一)因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在佛诞生七日,就死了上生忉利天宫,一直到佛出家成道。 一生说法,现在年届八十,快要涅槃,还未见到他的母亲,所以现在为报母亲鞠育劬劳的恩德,决上忉利说法,以了报恩的心愿。 (二)佛一生说法四五十年,席不暇暖,法化鼎盛,多有赖许多天人拥护,于他自己亦有恩德,故上忉利说法,亦是知恩报恩的意思。 同时,佛灭度后,将来末世比丘修行,多障多魔,道业难成,亦须嘱托天人尽力拥护行者,故有去忉利天走一趟表示慰别的必要。 现在我们修行用功的人,到功夫得力时,往往发现许多魔扰乱,同时天神亦见卫护,驱令四散,就因为天人们,当说地藏经时,已接受了世尊的嘱托。 (三)在本经忉利天宫品中说到,罪业众生,六道轮回,出苦无期,佛说法一生,将入涅槃,仍度脱不了,须要地藏菩萨继起,负此度生责任,以待弥勒下生,龙华三会,同成佛道,故有说此一经之必要。 ﹝乙﹞ 两番缘由有些法藉,说佛上忉利说法,有二种缘起:一说佛上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是为遮破六师外道的疑谤。 当佛世时印度的六师外道,是很占势力的,受国王的尊重,得大臣的礼拜,好不威风;但自释迦牟尼的学说昌明之后,六师之术,已如萤火之光,不能与佛的慧日争辉斗美,所以只好吹毛求疵,借题发挥,希望藉此掩护自己的学说,挽回自己的名闻利养,他们说佛的怪话,造佛的谣言,自然很多,不是现在所能尽讲的,现在要讲的,是什么瞿昙出家,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养,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还谈什么高妙漂亮的佛法啦! 这与我国不了解佛法的人,说出家是违背伦常的道理是一样。 佛为破除这种人的疑谤,所以特上忉利天为母说地藏经,表示佛法不但要度现世的父母,且如地藏菩萨还要累世发愿,救度先亡,报答亲恩,则六师之胡说,不攻自破了。 一说佛上忉利为母说法,是要示范后世弟子,引起后世四众弟子的孝思。 这的确亦是很重要的原因! 因后世四众弟子看到佛都上天度母,报答亲恩,我们为佛弟子的,应要步武佛的作法,对父母养育之恩,不可马虎。 如果没有这一著,后世的出家弟子,背亲离俗,或因障缘,道业既修不成,亲恩又弃养不顾,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那末于此又不得不三致其意,有所榜样,有所警惕了。 ﹝丙﹞ 一种原因照本经忉利天宫品的意思,佛上忉利说法,是为显扬地藏菩萨的救拔罪苦众生的历劫的宏誓,并赞扬他的威神慈悲之力。 所以说到聚集忉利天宫的百万人天,都是地藏菩萨的化众,那些众生的数目到底有多少? 不但大智文殊自说「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即连佛自己也说「我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至问到地藏的「因地作何行? 立何愿? 而能成就如是不思议事。」佛则说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已不知多少无量数劫,何况他在声闻辟支佛地,也不知做了多少度生的事业。 看佛如此推崇地藏菩萨具大功德智慧的意思,无非欲显他自己在娑婆世界教化未了的事业,只有付托这位菩萨,才算是「深庆得人」! 因此他要上忉利天宫说地藏本愿,这亦可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上面共有六种原因,说明佛上忉利说法的所以。 但佛发心上天说法,到底是自动的呢? 抑是被动的呢? 准观佛三昧海经说是:「父王白佛:当往忉利天,为母说法! 佛言:当如轮王行法,问讯檀越。」而在增一阿含经里,说佛是因帝释尊者所请,上天为母说法的。 帝释说:「诸佛皆上升忉利,为母说法,如来亦应为圣母说法!」「于是如来与千比丘,于安达罗国曲女城边,上升忉利,为母说法,以报生身之恩。」照上面多种原因研究,佛是自动发心为报母恩,上天说法;不过由外缘而助成之,看来似乎是被动的罢了。 第三节 本经在佛教中的地位﹝甲﹞ 从情理上推究本经是大乘有人问我:你这次去澳门又是要讲什么经? 我说:有人请定,又是要讲地藏经。 那人说:这些小乘经,说些因果业报,有什么好讲? 看他的语气,好像很有些蔑视地藏经! 我却不这样想法;我以为说因果业报的,不一定就是小乘经,难道大乘经中都没有说因果业报的吗? 他就没有法子答复我。 因那一部大乘经中,都不免要说因果业报之理,不过详略不同,隐显有别罢了。 又我以为小乘经,也不一定就没有什么好讲;如阿含经等一向被人轻视为小乘经,似乎不值一看,我们就不应讲它吗? 他也没有法子答复我! 因小乘阿含,为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后来大乘经典中有许多大好理论,都是从阿含经中蜕化出来的! 因为印度佛教的思想史,演变曾经过三个时期:佛灭初年起,是小显大隐时期,就是一般人认为原始根本佛教的时期;佛灭六七百年起,为大显小隐时期,即一般公认为大乘佛教发展的时期;佛灭千余年起,为密盛显衰时期,即一般认为密宗流行,显教衰微的时期。 各期佛教的此伏彼起,此盛彼衰,是随时代机宜,人事环境而演变,各自有其背景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只说到这点,便否认了那点,或广说那点,即否定这点,这都是不对的。 譬如在小显大隐时期所说的小乘经,我们便不能否定了这时期便没有大乘佛教的思想,不过佛因说法的机宜与重点不同,在这时期既重于此,便略于彼,纵及大乘,亦提而不论,所以在四阿含里,我们便不应肯定没有大乘思想,这是很明显的推论。 那末这部地藏经,即依你说小乘经吧,也不见得便不谈大乘佛法。 本经说:「我观阎浮众生,性识无定,为善为恶,逐境而。」性识无定,善恶从心,这不是大乘赖耶缘起的说法吗? 何况地藏十轮经亦说:「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者。」这虽说在别经,而同为地藏一人所说,亦足以证此为业从心生,罪性本空的缘起性空的大乘佛法。 又本经说业感缘起,业缘无定,这不是大乘性空无相的佛法吗? 又因果业感之说,虽为小乘佛教所偏向,而大乘佛教岂不谈因果业感的吗? 又如本经校施品所谈布施最下贱的乞丐,功德等恒河沙佛;这不是大乘佛法六度中的无相施、等心施吗? 谁敢说本经是小乘经呢? ﹝乙﹞ 从教相上判定本经是大乘古来诸师讲解本经,语焉不详;而且以其多谈因果报应的业感缘起,多数都判此经为小乘经,所以后来的人,就拾人遗唾,咬定本经是小乘经。 又在藏经里,把本经收在密部;大概亦以本经为后期佛教密乘兴盛时代的产物吧。 至清康熙间青莲法师研究本经,别有心得,著有地藏科注与纶贯,依天台教观,判定此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 当时有人质问他:天台判一代圣教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为五时,逐次配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为五味;而前后四时,判味有定,凡不属前后四时所摄的经典,如光明、胜鬘、大集、楞严等经,皆收归中间四教并谈的方等。 今地藏既属大乘,亦应判属方等生酥味,何以判为醍醐呢? 青师引据「佛袓统记」中所引「佛升忉利经」中语,以证明他的说法不错。 纪云:「(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佛先往忉利天,三月安居,遣文殊诣母所,暂屈礼敬三宝。 摩耶夫人闻之,乳自流出,直至佛口,即与文殊俱至佛所。 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 三月将尽,欲出涅槃,帝释作三道宝阶,佛与母别,大众导从,下还只园。」东湖大师曾加以说明:佛说本经前,曾说一部行法经。 在行法经中佛说:「却后三月,我当涅槃。」则知说行法经,在周穆王五十二年辛未十一月望日。 前佛升忉利经既说「佛先往忉利天,三月安居。」则知说行法毕,接说本经圆满,在次年二月十四日下阎浮提,十五日入涅槃,正合「却后三月」之数,将同时亦合涅槃经谓「二月十五日,将入涅槃」之语。 由此证知本经是说在涅槃经之前,法华经之后,那么判归醍醐上味,是很确当的。 既是醍醐,味同法华、涅槃,则本经在全部佛经中,处在何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亦可以推知了。 第四节 本经与佛教的伦理思想﹝甲﹞ 佛教的伦理伦理,即人伦道德之理。 故研究此人伦道德的学说,也叫做伦理学。 伦理学以讲明发达人伦道德的理法为本位,大要分为理论的伦理学和实践的伦理学:前者是说明伦理学的根本原理;后者是研究其实践的作用,即各阶层种种不同的道德修养法,如商业道德、教育道德、宗教道德等等。 平常不了解佛法的人,多以为佛教广谈心法为出世的,不近世间伦理,似乎与世间人群没有什么关系,殊不知佛出人间,示人以范,全以人生为本。 佛在增一阿含经说:「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故佛法虽广谈十方,而著重此土;虽详言三世,而著重现实;虽纵论六道,而著重人类,且全以人道为说法的对象,以人道为中心而言升沉进退,这样看来,佛教自然是人生改进的最善良的伦理学。 其在理论的伦理学,有大乘重心法为戒体而分析善恶的动机;有小乘重色法为戒体而判别善恶的结果。 不论这动机或结果,都是伦理思想的所以产生。 其在实践的伦理学,则在小乘有五戒十善,在大乘有四摄六度。 五戒近于五常,而说理过之,为人伦的基本道德。 十善,更为人本的善法,而为出世的阶梯。 四摄六度虽属出世的胜行,仍为改善人类,增进人类修养,圆满人格的最无上的道德价值。 ﹝乙﹞ 佛教的伦常再由伦理转到伦常来讲;世间眼光近视的人,往往以为佛法不近伦理,更不合伦常。 他们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这叫做伦常。 佛教既离亲出家,君臣不顾,婚嫁事断,骨肉分散,朋友交绝,还谈得到伦常吗? 这都从表面上,用浅薄的眼光来观察佛教,随便轻率地加以批评。 其实佛教最注重报答四恩──父母养育恩,师长教导恩,国王水土恩,众生护助恩──是佛教弟子朝夕勤修的主要课题。 这报恩伦理的广泛,不光是自己的父母,已把一切人类与我有恩德的,都包括在报恩之内了。 现在再引出佛说的几部经来看看,便知道佛教对于伦常是怎样地重视:(一)善生经、佛为罗阅只城的善生长者子,说圣贤法中应礼六方之法:礼东方如父母,礼南方如师长,礼西方如妻妇,礼北方如亲党,礼下方如僮仆,礼上方如宗教师。 对于父子师徒等的彼此互敬,较之儒家的「洁矩之道」,还要切实。 (二)孛经,是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波斯匿王说一个梵志名孛的故事。 内中孛向蓝达国王说了修身、交友、敬师、待妻、亲贤臣、远小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完全是世法中最优良的伦常理则。 (三)玉耶经,是佛为须达长者的媳妇玉耶小姐说的如何事奉翁姑,亲近夫婿的伦常之道。 内有五善,三恶,七辈妇女法,优婆夷十戒等,可以比之我国的礼记内则篇。 (四)梵网经中以孝为戒,不孝亲即不足以言戒。 (五)四十二章经说:「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六)杂宝藏经说:「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梵天王即在家中;欲使帝释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帝释即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当知一切天神即在家中;乃至若欲供养诸圣贤及佛,但供养父母,诸圣贤及佛,即在家中。」不过出家比丘,为专心清净,道业成就,故暂时辞亲学道,非抛弃父母等不顾,亦非绝伦常之情理,试再一论世间孝行与出世孝行之暂时性与永远性,彻底与不彻底,就可知道佛教的伦理,是人生最高尚的伦理。 ﹝丙﹞ 世出世间孝道之比较曾子曰:「夫孝,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徐倬云「西竺远在流沙外,去中国不知其几万里,而竺氏之为教,以无相为宗,以空诸所有为谛;独所云孝者,世出世间,俱不能废,是所谓此心同此理同也。」此因孝道为人生建立的根本,所谓「人生在世父母始」;没有父母,那里会有人类? 则不论其为世间或出世间,孝行之道,又岂可不论! 乌有反哺之情,人无报德之心,则与禽兽不同者几希! 或不如禽兽了。 但平常许多都误会和尚出家,不要父母,等同古时墨子的「无父无君」,佛教决不是那么一回事。 先说世间的孝道吧,诗经所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或「晨昏定省,福禄侍养」;或「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葬之以礼」。 这是从子女对父母应做的孝行;至父母所望于儿子的,所谓「积谷防饥,养子防老」;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福禄侍养,生子继嗣,固然是应作的;但恶逆之子,做了贪官污吏,冒犯国法,弄到「满门处斩」,「九族诛灭」,那又是如何呢? 或生了败家子,连祖宗三代九族的东西都败得精光,结果不善而终,族嗣依旧断绝,那又怎么办呢。 这些可以不论。 反观佛教所讲的孝道,便不是这样浅薄短视的,仅仅顾到眼前的一刹那! 他是要使父母获得永远的快乐,才算是孝行的成全。 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可见得眼前为父母作暂时的打算,即使「五鼎三牲」,又何以酬父母的大德呢! 真能报父母的恩德,要在自己道业成就,度脱父母超越苦海,转生乐土,才算是永固的彻底的孝。 又佛教的孝道,亦可说为三种:一、人天乘的孝道,注重孝养父母现生的福报。 二、小乘人的孝道,度亲族脱离苦海。 三、菩萨乘的孝道,普度一切众生(包括三世父母在内),离苦得乐,同成佛道。 这样比较一下:世间人的孝道,是狭义的,现世的,短视的,暂时的,不彻底的,如不善游水的儿子,想救沉溺中的父母,力所难及,或二俱陷溺。 出世人的孝道,是广义的,三世的,远瞩的,永久的,彻底的,如善于游水的儿子,或乘船善技的儿子,救父母于沉溺,易于反掌。 这就是世间孝与出世间孝,不同说法的地方。 所谓「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死,不足以为孝」;就是这个道理。 ﹝丁﹞ 本经的孝道思想本经所讲的孝道又是怎样呢? 李宗邺序本经科注云:「佛升忉利为母说法,复召地藏大士永为幽冥教主,为世人有亲者,皆得报本荐亲,咸登极乐。 辄掩卷欷歔曰:此即吾儒之孝经也! 世人漫不加察,而以因果视之,谬矣! 夫吾儒之所谓孝者,上则博冠诰之荣,下则觅甘肥之奉,此外则寂寂无闻,较之释氏急于成己而即以成亲者,奚啻霄壤!」这些话里,已显出此经实为佛门之孝经。 的确,不说别的,只说婆罗门女为忆念母亲,弄得自己「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持,良久方苏」。 做光目女时,又是为救母亲,「哽咽悲啼」,「涕泪号泣」,孝思感佛,语不胜情,真是格天地而泣鬼神了。 但经中多次发愿救度众生,多因孝顺母亲,因母为「悲母」,鞠育儿女,劬劳勤苦,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为小儿费煞苦心,尤属世所难能。 又母女天性相关,故菩萨多世皆示女人,救度母亲,这与学佛妇女,关系深切,亦足以为学佛妇女的示范。 但在此大家还要注意:地藏菩萨不但爱她的妈妈,也爱她的爸爸,且爱一切众生,故每次发大誓愿都要度尽一切罪苦众生,这因为一切众生,都是菩萨的父母,梵网经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莫不从之受生。」既一切众生,辗转轮回,都曾做过我的父母,所以要「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样,佛教的孝道思想,报恩主义,从本经地藏菩萨由孝自己的父母,推而孝一切父母;由孝一切父母而孝一切众生;不但人类的众生,而遍及三途六道一切的众生。 孝道至是,可谓「叹观止矣」了! 试想世间一切的宗教学说,其不谈孝道的不提,其谈孝道的,无论如何好法,都不能比佛法这种似洪水泛滥,茫无际岸,广大无边的孝道思想了。 我们在未了解全经之前,对地藏菩萨的名义,先要认识清楚! 前章说到一般民俗错觉的思想,就因他们没有了解地藏菩萨的名义,以致引起许多不大正确的谬解。 地藏二字为别名,即别于其他菩萨各自不同的名称。 菩萨二字为通名,不但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可称为菩萨,一切发心学佛的人,都可称为菩萨,不过是学佛程度浅深,功用有别罢了。 现在先来讲通名的菩萨,菩萨的菩,是菩提之略;萨,亦是萨埵之省。 故具名应云「菩提萨埵」。 菩提译觉,亦译知;觉对迷言,知对愚说。 萨埵义译有情,亦译众生。 合言之,即「觉悟的有情」,或「觉悟的众生」。 因为凡是配称菩萨的人,须具有三种资格:一、能自觉,不同一般凡夫,迷而不觉;二、能觉他,即先觉觉后觉,先知知后知的意思;三、自觉能上求菩提,勇修佛道;觉他能下化众生,普度迷情。 智悲具足,自他兼济,这样一个沉毅勇敢,悲天悯世的人,才叫做菩萨;自然不是那些泥塑木雕的偶像,就算是菩萨,那只是代表菩萨的形像而已。 地藏二字,梵音k□itigarbha为「乞叉底檗沙」。 或「叉底俱舍」。 叉底译地,俱舍译藏。 地藏为义译,综释如下:第一节 以大地喻大德地本一物,能容无量万物,功用至大,故科注说地「为四大之首,居五行之中,元气所生,万物之祖。 其卦为坤,其德为母。」在儒书周易中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含弘光大,品物咸享;体用广厚,德大难名;所以能持、能育、能栽、能生。」此为地之四德,用以喻菩萨十地,地地皆能持诸智德,培育圣行,荷载众生,能生种种德用。 今依地藏十轮经来解释这地之四德,更为明白。 一、经云:「此善男子(地藏),曾过无量无数大劫,于无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这即是住持德,言地藏菩萨为成熟一切众生,如大地普持一切生物。 二、经又云:「常普持一切种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这即是生长德,言菩萨于众生,能以法水沐其心垢,以智光照其净芽,而生长众生的法身慧命。 三、又云:「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 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 良由菩萨于不可说无量数劫来,散影分身,放光说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已成佛,或久阶真因,或住声闻缘觉,或在天上人间。」此为培育德,言菩萨常以四摄、六度、七觉净华、八支正道,教化三途六道,天上人间的众生,为一切众生做所依止。 四、本经分身集会品与嘱累人天品皆说:「唯愿世尊,不以为虑! 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 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于无上道,永不退转。」此即能载众生的荷负德。 佛令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未成佛的众生,都嘱地藏大士包办救度,而大士毫无倦勤,一肩承当,足见他为众生服劳之勤勇,所谓「欲为诸佛龙象,先作众生马牛」,故以大地来喻菩萨的智德,真是形容得恰到好处了。 第二节 借库藏显秘藏地藏的地字固属于喻,即藏亦以喻立名。 如世间有库藏、宝藏、伏藏、秘藏,用以喻佛法的法身,般若,解脱的三德秘藏。 世间库藏,储藏金银宝物,一旦主人受难,可为赎罪赎命之用,或遇饥荒饿殍之世,便可散为救济贫穷之用。 以合佛法来讲:一喻菩萨与众生各具三德秘藏,而众生迷昧,不解不知,如宝藏之隐伏,尚待开发;今地藏菩萨,正有助成众生开发自家宝藏的大力。 二喻菩萨已做过掘发的工夫,打开功德宝藏,正可利济失德的众生。 三喻众生妄动,六贼猖狂,无明暗覆,长劫沉沦,不知衣里明珠,常住妙宝,向外驰求,流浪忘返;今菩萨出此三德秘藏,赎诸众生的法身慧命,故以藏为喻。 地藏十轮经谓:「又以菩萨欲来,则众会手中,各现如意珠,雨宝放光,见十方土。」又说:当时在会的大众,当菩萨从他方来集,各见其身,地大增强,坚重难举。 此因大士向来度生,多以大地为所观境,观此大地含藏诸物。 亦以吾人性地所含的三德秘藏;而即从日常教化生活,于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的事相中,而证此常住秘密之如来藏性的真理,故得名地藏。 故十轮经又云:「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功德伏藏,是诸解脱出处。 所以者何? 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珠,亦如伏藏。 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住坚固大愿大悲。 勇猛精进,过诸菩萨。」这亦是显菩萨得名地藏的原因。 第三节 指心地为宝藏佛法最重一心字,所谓法不离心,心外无法。 起信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宗镜录云:「以一宗为心,照万物如镜。」正显心地光明,容涵万象,则知心珠智宝,具于一心。 所谓「百千妙门,不离方寸,河沙功德,尽在心源」。 故若以地来喻心,则心地正如宝藏,所有妙德,皆具于此。 又学佛修行,首重发明心地,故禅德谓「明心见性,立地成佛」。 「达摩西来一字,全凭心地用功夫」。 六祖惠能,亦以悟明心地,而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是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在悟明心地,故能显出万法。 楞严经中的持地菩萨,「欲平道路,以待毗舍如来;毗舍如来既到,地路仍未填平」,乃摩顶谕之:「善男子! 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此即从自己心地改造起,心地未得清净,想把外界的地填平到清净庄严,那是办不到的! 地藏十轮经亦说:「心如大地,能安一心,以故佛说心力为大。」又经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内心外地,是相对的境界;心识地亡,即落于绝对的妙境了。 今地藏菩萨,已果证十地,当他的无分别智现在前时,智境双亡,物我一如,心与地已打成一片,所以以之为心地宝藏,应化众生,受用无穷,也是实至名归,名符其实了。 第四节 从住从孝得名古人经注中亦说,菩萨因常住地狱,度脱众生,所以亦得名地藏──即藏身地狱中之意,如阿弥陀佛之法界藏身,前面说的,一般民俗误会地藏菩萨住在地下,故在菩萨诞日,不将污水倒地,表示敬意,照此释名看来,这亦有道理的;但若恐泼水湿污地藏菩萨的黄袍和红衣而贮不倒,那是太笑人了。 从菩萨住地狱,可以得名地藏;则从菩萨广行孝道,亦可得名地藏,故经注云:「昔婆罗门女,由广行孝道成地藏之身,是故孝行,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于四海,施之后世而无朝夕,放之东海而皆准则。 上自王臣,下至庶民,贵贱虽殊,行孝一等,如地为万物之所依止,如藏为万人之所受用,万人万物虽多,而为地为藏则一,故知地藏之名,全由孝行之目。」这样解释地藏,亦是别有意识。 这部经叫做「地藏菩萨本愿经」,可见本愿二字,在本经中,是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本经以阐扬菩萨愿力为张本,其他的竖说横说,左说右说,都不过是用来倍衬本愿罢了。 所以在如来赞叹品末,普广菩萨问起本经应以何名? 佛告普广:「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虽然有三个名字,而今独标本愿者,以本誓本行,要以本愿为重心;因愿属思想方面的立志,志愿的目标既立,就使行为上的行有所根据,然后行起来,才会发生力量。 故只立此本愿之名,已概摄了本行本力;此亦见得本愿之重要。 第一节 通愿与别愿佛弟子学佛,必须立信、立愿、立行;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而使信之与行,能成为坚信与力行,达到理想希望中的目标,则尤著重于立愿;这亦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所谓「福德如牛,愿如御者」,第一章中已有说及。 愿在各经中说,有通愿与别愿。 (一)通愿,即每个佛弟子在理想愿望中所共同照做的事业,如「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四件事,是学佛的共同纲领,或共同目标,谁都要遵行的;不能遵行,就不够资格说学佛。 这四种愿,是缘苦、集、灭、道的四谛境而发生的:见众生苦多,故誓要救度;见烦恼集多,故誓要断除;见法门道广,故誓要学尽;见佛道无上,故誓要取证。 不但自度,自断,自学,自证;且使他度,他断,他学,他证,所以叫做「四大誓愿」。 是每个佛弟子,都应要共通学习的! (二)别愿,即每个学佛者,因自己研究,学习佛法的心得与志趣不同,就从通愿中而自立别愿。 如释迦佛因地五百愿,弥陀佛因地四十八愿,药师佛十二大愿,普贤十大愿王,观音的寻声救苦,处处现身,现在地藏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都成了各各不同的别愿。 虽然这些菩萨的愿,亦可通于其他菩萨的;而以其注意力特重此点,因此点而著名,所以也就成为他们的别愿了。 第二节 地藏菩萨的本愿地藏菩萨从本因地已来,已为度脱一切众生,发过很多很多的大愿,故本经说他是「累劫重誓」。 他多生多世以来,从他的行为上表现出许多度苦的事业,都是根据了他过去的愿言。 以此誓愿为张本,而付之身体力行的实践,一生做不了,就再来一生,再生做未完,又来一生,因此生生世世,工作无穷,这种耐烦忍劳的精神,唯有利他忘我的菩萨才能做到;试问普通的凡夫,对于自己所要做的事业,有几个能坚持到底? 又菩萨的发愿做事,也不同我们凡夫一样,现在才发才做,是过去早已在发在做的,所以说为「本愿」。 ﹝甲﹞ 为长者子时发愿忉利天宫品说:「地藏菩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 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佛告言:『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这长者子,就是地藏的前身。 由发如此大愿,故到今日,众生犹未度尽。 但这愿中,阐明佛的相好庄严,是因广度众生,培植福德而来的;那么告诉现在学佛的妇女或男子吧:你们觉到自己今生生得丑样,欠漂亮,想来生漂亮亦不迟,就请你学学师子奋迅如来,学学地藏菩萨度多点众生吧! 这才是想自己相貌庄严的上乘方法,只以好花供佛以求相貌漂亮,那是下乘的方法了。 ﹝乙﹞ 为婆罗门女时发愿忉利品中又说:「又于过去不可思议劫前,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 时有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 其母信邪,常轻三宝。 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信佛),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正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堕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花及诸净品供佛。 志诚恳切,涕泪悲泣,感佛空中现告见母方法。 时「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持,良久方苏。」以忆母故,归舍即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忽见自己身到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边,见诸恶鬼驱使罪人受苦情形,以念佛力故,无有恐惧,并得无毒鬼王告以「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 悦帝利(即圣女之母)罪女,生天已来,经已三日。 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感之至深,遂发愿言:「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此婆罗门女,亦地藏前身;无毒鬼王,即今日在忉利闻法的财首菩萨。 ﹝丙﹞ 为小国王时发愿在阎浮众生业感品中说:过去有佛名叫「一切智成就如来」,未出家成佛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 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计议,广设方便。 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发愿先成佛后度生的,就是过去的一切智成就如来;发愿先度后成佛的,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 为使众生得乐,忍教自己受苦,地藏大士所以伟大,就在这点;我们所以崇拜,也即是崇拜他这点! ﹝丁﹞ 为光目女时发愿阎浮众生业感品又说;过去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 彼时有一罗汉教化,遇光目女,设食供养,问愿何等? 女谓欲见死母! 罗汉入定,观见其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求救甚切。 问其母在生造何罪业,而至于此? 女谓「我母所习,唯好食啖鱼鳖之属。 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计其命数,千万复倍。 尊者慈愍! 如何哀救?」罗汉教她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圣号,并塑画形像供养。 由于恭敬悲泣,夜梦见金佛,告以「汝母不久,当生汝家。」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 吾是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光目闻说,知母无疑,哽咽悲泣,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业,堕于恶道?」婢子答言:「以杀害,毁骂二业受报;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以是业故,未合解脱。」光目问言:「地狱罪报,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称说,百千岁中,卒难白竟!」光目闻已,啼泪号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 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涂,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 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从孝女的心情里,亦反映出世间母爱底伟大! 如果不是母女天性相关,平时爱护至切,虽是菩萨的愿力使然,恐亦难得如此悲切。 又菩萨多世转女人身,化身女人,可说与妇女界特别有缘。 这里,请学佛的妇女们要特别推行孝道,要效法地藏菩萨,向菩萨学习与看齐! 第三节 诸圣愿力的比较诸佛菩萨出现于世,济世度人,各有愿力,如所周知的:菩萨里面有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佛里面如弥陀,药师等,那一位没有普度众生的大愿呢? 不过愿力之大,与缘力之大,亦极有关系;因这些在此界著名的佛和菩萨,和此界的众生特别有缘,需要度脱,所以发的愿力亦特别大。 何况十方佛土,都是微妙庄严,独我释迦此土,五浊恶世,荆棘邱陵,诸多不平,牛屎马粪,诸多臭秽,而佛为化刚强众生,堪忍于此,不惜「脱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敝垢之衣」;诸大菩萨为拥护道场,亦不惜舍尊就劣,与众和光同尘;尤以地藏菩萨不但示现于此五浊恶世,反要在刀山剑树,镬汤炉火中赴汤蹈火救济罪苦众生;这在我们凡情看来,其牺牲救苦的精神,自较诸圣为胜了。 故本经云:「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是地藏菩萨教化六道一切众生,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诸菩萨愿力「尚有毕竟」,而此菩萨愿力如恒河之沙,数之不尽,则当以此菩萨为胜。 这是我佛亲口说的,不容我们不信! 况从本经中看菩萨为度脱罪苦,而甘自受苦的志愿和态度,则知嬴得「大愿地藏」的专名美号,虽华藏世界愿如云海重重无尽的圣者普贤,亦不与之相颉颃,决不是偶然的一回事了! 因修行度生最难得是在秽土,尤其是在地狱中;在净土修行度生,一切生活自在快乐,也算不得什么希奇了! 复次,占察善恶业报经亦云:「地藏菩萨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偏吉、观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 以是菩萨本愿誓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这里则说地藏菩萨在娑婆世界的教化事业,除了普贤与观音可以和他相交手外,其他的一切圣者,皆瞠乎其后了。 再次,大集地藏十轮经亦说:「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上首,殑伽沙等诸大菩萨摩诃萨所,于百劫中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人于一食顷,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这节经文,虽把地藏菩萨赞得不可复赞,但在这里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不加以会通,不信的人,必以为佛的思想矛盾,不肯接受,这是怎样说的呢? 因这里说有人于百千劫的长时间中礼念其他菩萨的功德,不及于一食顷礼念地藏菩萨的功德;而在观音普贤品等经中,亦有说到礼供其他菩萨百千个劫,而不及礼供观音菩萨等一食顷的功德,在普门品即有此类相似的文字。 如云:「『无尽意!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于汝意云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 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劫,不可穷尽。』」这是说有人尽形礼念六十二亿菩萨,而功德与礼念观音菩萨一时一刻相等。 有人解释六十二亿是指权乘菩萨,观音是果后施化菩萨,故时间有长短,功德无大小,如真金一两,胜毡华千斤,摩尼一粒,等海宝千群,这是有道理的;但观音弥勒文殊普贤等也是果后施化的菩萨,为什么亦不及果后一样施化的地藏呢? 这依我的揣测,不外两个意思:一、菩萨功德平等,原无高下,而愿力与缘力不同,故有时偏赞一位。 二、说法随机,各据胜点:在此场合,于此机为胜,故偏赞此位菩萨;在彼场合,于彼机为胜,故又偏赞彼位菩萨。 如此观来,我佛说法,大权善巧,岂有前后思想矛盾之谬! 况法无定法,契理契机,即为妙法;如自不善思惟,触处成滞,则妙法反成毒药了。 第四节 地藏菩萨与目连尊者地藏菩萨和目连尊者,在释迦佛法中,一个以孝女著名,一个以孝子著名;而地藏经与盂兰盆经,也都成了佛门的孝经。 但这两位圣者有否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呢? 自然有的,如两者没有关系,脑袋中那里来的联想律? 又谈他作甚呢? 何况不拿别的圣者来比说,但拿目连来比说,自然他与地藏有些瓜葛了。 ﹝甲﹞ 两者相同之点现在先说两位圣者的相同之点:第一孝道相同:同为佛门弟子,所修的都是出世的孝道,比世间的孝行,更为彻底;而且还同是在释迦佛法中以现比丘相度世的。 第二动机相似:同为救度罪母,而发大愿。 地藏救母的几种因由,前已说过;今但说目连救母的因缘,又是怎么生呢? 目连出家修道,得六神通,即以道眼向上一看,看见其父生忉利天上,享受天福,甚为欢喜。 又向下看,见其母亲因在生悭贪多恶,死堕饿鬼道中,受饥饿大苦。 目连即以神力化饭送食,谁知饭将入口,化为火炭,烧得其母焦头烂舌,目连大叫失声,悲泣归来,求佛救度。 佛说「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须待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十方圣众,多得道者,汝具百味宝饭,供养圣众,获福百倍,不但今母得救,七世父母都能超脱。 这种救母情形,与地藏菩萨岂非大旨相同吗? 第三法事相同,即今人每到七月,以为地藏圣诞,又以目连度母,广作功德,济度先灵;但这在供佛斋僧,修福度亲上讲是对的;若以施鬼神食,建盂兰大斋之会,那就错了! 盂兰盆缘起在目连,因律制修僧,自四月十五起,结夏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律制修僧解夏自恣,九旬修学期满,得道者多,供之获福百倍,不同施食鬼神可比。 施食缘起在阿难林间入定,夜见鬼王,由是修法救济,固不限于七月十五日。 又七月十五与地藏圣诞在三十日亦没有关系,且地藏经中也只说人死七七期中,广修功德,利益存亡,并没有说到一定要在七月做功德。 故知这些都是后来的人自作聪明造出来的。 第四陋习相同,即指民间因信奉既久,发生许多变相的,迹近迷信色彩的举动,如每到七月,几乎家家闹鬼,烧了许许多多的纸扎金银,元宝银锭。 最怪的,广东人还有一种叫做烧红绿真衣,即裁好五颜六色的红绿纸衣,很认真,要尺寸合度,差了一点似乎就不灵了。 制好放在铁笼里,化成纸灰,始与鬼魂有效云云。 这种谬妄的举动,与上面说的污水会倒湿地藏菩萨的袈裟海青一样可笑! 在七月多作功德,超荐亡灵,是附会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供斋倍福之说而来,已是离题很远;而烧元宝银锭,红绿真衣,这些迹近迷信的说法,在盂兰盆经与地藏经中找遍也没有只字! 可见民间陋习,有许多迷信色彩很浓厚的,都与佛教毫无关系,是那些好奇喜异的人自己从疑神疑鬼中杜撰出来的。 ﹝乙﹞ 两者各异之处地藏与目连各异之处,很明显的:第一是大小有别,虽同现比丘僧相,而一是菩萨,一是罗汉。 道行深浅不同,化度功用亦有大小差别。 第二愿力不同,目连为救今生之母,求佛建设盂兰盆供,目的为度他自己的母亲,即照盂兰盆经中说,至多亦不过超度七世父母而已。 这与报恩经说的「我今身肉,供养父母,愿我父母,常得余福! 发是愿已,天地大动,日无精光。」的迦拏太子剜肉供亲一样,都指救现世的父母,和地藏的累劫弘誓,尽未来际,广度罪苦众生,自然有不同的地方了。 第三,其他神通,智慧,化业,功德等不同的地方亦多,与今无关,不复[尔+见]缕了。 每一个佛兴世来化度众生,必有许多圣者出现拥护道场,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正如「牡丹虽好,须仗绿叶扶持」,有一样的意义。 因此释尊出世说法,也有许多圣者跟踪他,侍从他,拥护他。 平常说佛讲经时候,多有四众在座:常随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 常随众,当机众,都属比丘,亦有大心凡夫。 结缘众,是普通大众随喜法会的。 影响众,多属菩萨、古佛或菩萨大悲再来,一以助佛道场,一以广度众生。 现在地藏菩萨,就属于释迦佛法中的影响众。 所以本经中曾以三千大千世界的草木丛林,山石微尘碎为恒河沙劫数的时间为喻,而说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他在声闻辟支佛地? 即如果连做声闻辟支佛时都计数起来,那时间就更长久了。 故占察经云:「地藏菩萨发心以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久已能度三婆苦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 亦依本愿力所薰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 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以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减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 又是菩萨名为善慰说者,所谓巧说诸法,能善开导。」因此菩萨「从一切劫来」,即「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故相信此菩萨在此土的垂化史迹已相当多;现在仅就示现我国的事迹来说,亦可以一概余了。 第一节 现实的史迹地藏菩萨示迹我国,时在唐朝,迄今已千余年,见闻各异,纪载稍殊。 (一)神僧传说:佛灭度一千五百年,菩萨降迹于新罗国(朝鲜)王家,姓金,号乔觉。 永徽唐高宗号四年,二十四岁祝发,携白犬善听航海而来。 至江南池州东青阳县九华山,端坐九子山头七十五载。 至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计年九十九岁,若萨入定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三十日显圣起塔,至今成大道场。 二、宋高僧传唐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地藏云:「释地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 慈心而貌恶,颖悟天然;七尺成躯,顶耸奇骨突高,才力可敌十夫。 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于是落发涉海,舍舟而徒,振锡观方,邂逅至池阳,睹九子山焉,心甚乐之,乃迳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趣尔度日,其山天宝中李白游,号为九华焉。 藏素持四大部经,遂下山至南陵,有信士为缮写,得以归山,至德年初,有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 云日鲜明,居唯藏孤然闭目石室。 其房有折足鼎,日中以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 群老惊叹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 贞观十九年夏,忽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鸣石陨,扣镜嘶嗄,跏趺而灭,春秋九十九。 其尸坐于函中,泊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升之,动骨节若撼金锁焉。 乃立小浮图于南台,是藏坐宴之地也。」(二)说事迹详略或异,而菩萨的籍贯、姓氏、王属、出家、渡海、居山、起塔等大旨相同,足资凭信。 第四节 传诵的逸事地藏菩萨示迹九华山的时候,修道行化的轶事甚多,今略说几种,多为史实所载而传诵于民间的。 ﹝甲﹞ 闵公施地神僧传云:「时有阁老闵公,素怀善念,每斋百僧,必虚一位,请洞僧足数;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许之,衣遍覆九峰,遂尽喜舍。 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 公后亦离尘网。」现今所塑地藏菩萨左右分立二人,即道明和闵公两父子。 下面坐的,是白犬善听。 如果当时没有这种实情,必难传诵至今;我们宜诚信接受之。 ﹝乙﹞ 白土供众宋高僧传云:「建中初,张公严典是邦,仰藏之高风,因移旧额,奏置寺焉。 本国闻之,率以渡海相寻,其徒且多,无以资岁;藏乃发石得土,其色青白,不碜如面,而供众食。 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稿众』莫不宗仰!」这与上引「地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煮而食之」相呼应;初一人时已有如此食法,则后来众多,再显神力,亦不足为奇了。 ﹝丙﹞ 献泉谢罪宋高僧传说地藏初住九子山,有一次,曾遇毒螫,他却端坐无念,不动声色。 忽然有一艳妇,姗姗而来,向他作礼馈药,并说道:「我的小儿无知,毒螫圣者,今我愿引甘泉,以补此过!」言讫不见,但顾左右甘泉潺潺而流。 当时的人都说:这是九子山神向菩萨殷勤献供,是由于菩萨的道行高深所感动。 ﹝丁﹞ 赋诗送童相传地藏比丘居九华山时,有个时期,用了一个书童──即侍者。 后来这童不惯山居寂寞的生涯,就向他哭辞回家,他也很感动,就写了一首诗相送:「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 老僧相伴有烟霞。」这首诗我曾从好多书中读到,题目都标为「新罗金地藏居九华山送童子下山诗」。 如果这首诗真是地藏比丘作的,那么他不但是一个苦行的修僧,也是一个上乘的诗人了。 因为在这诗里,不但是音韵好,且把山童与山僧两者的心情,描写得很逼真,几乎从纸上跳跃起来,很够表现力,不愧是一篇成功的作品! 我想许多富于感情的诗人,读到这样富于表现力与感化力的作品,必会在艺术的宗教的情绪中给陶醉了。 地藏菩萨示迹我国,是不足为异的! 本经分身集会品,已说他分身十方世界的六道中度脱众生。 地藏十轮经亦说他与观音菩萨一样能现大梵王、大自在、佛、菩萨、声闻、缘觉等种种身救济有情;可见示迹九华山的,也不过这许多身中的一种声闻比丘身耳。 又十轮经等也说他从他方世界来此土时,多是以声闻身的姿态出现的;故在唐朝示现的也是声闻身相。 于此,可见菩萨在此世界的化仪,都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似声闻」的。 本经现时的流行本,为唐代于阗国(即今新强一带)的实叉难陀(译学喜或地乳)法师所译,共有三卷十三品。 我国自东晋道安法师以来,判释各经,都分序、正、流通三分;意义好像是由头、身、足三部份组织而成的。 清青莲灵乘法师的科注,亦据此而把本经分成序、正、流通三分;以忉利天宫神通品为序分,包括正信序与发起序;以分身集会至校量布施共有九品,为本经的正宗分,阐明本经之重要宗义;以地神护 发布时间:2023-09-20 18:09:3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