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憨山大师曹溪中兴录2-培祖龙以完风气 内容: 大师刚入山的时候见到祖庭被破坏就召集弟子门人说:佛陀讲过大地山河都是真心融结形成的,虽然风水这种说法不必全信,但是这里面还是有些道理的,陈亚仙最初舍地给六祖就说这个山是生龙白象来脉,以后兴造的时候只能向上建,不能把地平填,这其实是说这里的地形不能随便改变,看这个曹溪主山的形状俨然像一头大象,四只脚六颗牙,鼻子和嘴巴都很完整,宝林寺刚开始建成的时候山势很完密,寺庙在左边太牙包裹的颌内,和右牙相连结合,唇内是一个龙潭,就像象的嘴,宝林寺的右壁上俨然一个象鼻,而陈亚仙的祖墓就葬在那里,六祖给保存下来了,宝林寺墙的外边就是陈亚仙的祖墓,所以向他乞要一块地来扩建。 整个象形嘴的位置是一个龙潭,里面蓄满了水,有龙在里面居住,等到六祖降服了龙以后就开凿了象形两根牙交汇的地方把水放掉把潭填上,来建立佛殿,等到龙离开以后,水就没了,灵气也泄了,佛殿虽然建好了但是潭并没有填完,而六祖大师也圆寂了,现在佛殿前面还是一个深窟,这是之前填了一半没完成的原因,所以后来坍塌刚好坍塌了一半,憨山大师知道其中的原因后就让人填平了它,之前的罗汉楼是当初开凿山岭留下的缺漏处,后人把那里改成了山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就在那里建立了罗汉楼,憨山大师想要修改补漏这个地方但是后来没有顾及到这里,因为大象吃饭要依靠鼻子,所以命门也在鼻子那里,这个鼻子有好多节,而陈氏的墓就在正当中。 六祖大师入灭以后保存的肉身最初在墓前建木塔来安奉供养,在墓的后面建立了信具楼,来保存六祖的衣钵,到了明朝成化年间,有个僧人就把木塔换成了砖塔,里面变得阴湿,过了没多久当地的郡守梦到六祖托梦乞求一个新的安居的地方,郡守就奉命把信具楼改成了祖殿,那个空塔在前面反而成为了整个山形心中郁积的不平之气,祖殿后面的是程苏阁,是嘉靖丙午年间郡守陈豹谷所建立的,等到憨山大师到了以后,看到祖殿左边是方丈室,当中的位置开了一条路进入后山,把象鼻给斩断了,祖殿的后面地势低洼,经常受北风吹袭,对于地脉有所损伤,因为这些原因导致道场越来越颓败,憨山大师观察这个象鼻的形状,感觉祖殿的后面之前应该有一座高的土山。 当时有一个老僧告诉憨山大师当初自己是沙弥的时候,看到祖殿的后面有一堆垒土,到陈太守下令修建程苏阁的时候就让僧人把垒土削去了,当时自己是一个沙弥也帮忙担土,憨山大师相信他说的,于是就让三学教授的僧人带领那些不上课的沙弥一百多人每天每个人来回担土十趟来填那个地方,三个月后就垒成了一座新的土山,等到了土山有了以后就把中路改到了曹溪边上,改成了回廊,右绕着祖庭来进入后山,这样整个道场的风水就开始完备了,在山门之内凡是有煞气的地方都除去,僧众也变得安宁了,祖殿后一个山涧,在上面有一座蜚锡桥,过了桥就是卓锡泉,就是象的咽喉的位置,憨山大师就引那里的泉水到香积厨那里,泉水的右边是一个小山岭,就像象的舌头,山岭右边有一个窝钳即象的右颔,古时候无尽尼所居住的庵就在这里,这里是重新宝林主领的复方,所以憨山大师做中兴之事,这里必须首先装新一下,这里是六祖大师最初入山开创祖庭的开始。 【原文】师初入山。 因见祖庭破坏。 乃集诸弟子曰。 佛说大地山河。 唯一真心之所融结。 虽形家之说。 未必尽信。 而至理存焉。 亚仙初舍地。 即云此山乃生龙白象来脉。 他日兴造。 只可平天。 不可平地。 此盖言地形之不可伤也。 观此曹溪主山。 俨然象形。 而四足六牙。 鼻口俱备。 其宝林初开时。 山势完密。 故寺坐颔中。 左太牙包裹。 与右牙连合。 唇内为龙潭。 即如象口。 其宝林右壁。 俨然象鼻。 而陈亚仙之祖墓。 先葬其上。 六祖存日。 其宝林墙外。 即其墓也。 故乞其地而扩之。 其口为龙潭。 滀水于内。 有龙居之。 及祖降其龙。 乃凿二牙交关处。 放水填潭。 以盖佛殿。 然龙既蜕。 水既竭。 而灵气已泄。 故佛殿虽备。 其潭未填完。 而祖师化去。 至今殿前犹为深窟。 乃前未竟之功也。 故丹墀刚半。 师察知其故。 乃填平之。 前罗汉楼。 乃初凿岭之缺。 后人因而为山门。 既久。 建楼于上。 师欲改补而未及。 以象之食赖鼻。 而命即在鼻。 其鼻当有数节。 而陈墓正当中。 故六祖入灭。 所存肉身。 初即建木塔于墓前以安供。 墓后建信具楼。 以藏衣钵。 至我明成化间。 有僧某者。 去木塔。 易之以砖。 其中阴湿。 未几祖现梦于郡守。 乞一安居。 守命改信具楼为祖殿。 其空塔在前。 返为胸中垒块矣。 其祖殿后为程苏阁。 乃嘉靖丙午间。 郡守陈豹谷所建。 师至。 则见殿左为方丈。 当中开一路。 入后山。 斩断象鼻。 其殿后低洼。 为北风所劫。 来脉有伤。 故道场颓败。 职此之由也。 师因察象鼻之形。 则殿后当有一高阜。 时一老僧为师言。 初为沙弥时。 见殿后一堆如垒土。 比陈公修阁时。 令僧削去。 某时为沙弥。 亦在担土列。 师知其信然。 乃令所选三学教授僧。 率肄业沙弥百余人。 每日各担土十回以培之。 三月而成一山。 如固有。 于是改中路于曹溪边。 为回廊。 右绕祖庭。 而行入后山。 由是风气始完。 其于山门之内。 凡有凶煞者尽除之。 而众僧遂安。 其祖殿后一涧。 为蜚锡桥。 过桥为卓锡泉。 即象咽喉。 师引其泉入香积厨。 泉右一小岭。 如舌状。 右一窝钳。 即右颔。 古为无尽尼所居之庵。 乃重兴宝林之主。 故师中兴。 必首新之。 此最初入山开创之始也。 –节选自《憨山禅师梦游集》 发布时间:2023-09-18 13:38:1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4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