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高辛 内容: 帝喾高辛氏的妃子是邹屠氏的女儿。 轩辕黄帝除掉作乱的蚩尤后就把那些善良的民众迁到邹屠,把那些凶顽的人迁到北方寒冷荒凉的地区。 起初,以地名作为族名,后来分为邹氏和屠氏。 邹屠氏的女子走路不踩地,经常乘风驾云,漫游在伊水和洛水之间。 帝喾于是和她在那里约会。 后来帝喾娶邹屠氏之女为妃。 帝妃邹屠氏经常梦见自己吞食太阳,于是就生了一个儿子。 她一共做了八个这样的梦,就生了八个儿子。 当世的人们称他们为“八神”,也叫“八翌”。 翌是光明的意思。 人们还称八子为“八英”,也叫“八力”,是说他们具有神奇非凡的力量,他们卓越而有识见,他们的光明照亮世间一切事物或景象、唐民百姓传布着他们的神明圣哲。 有个叫丹丘的国家,进献了一只玛瑙瓮,用它来盛甜美的雨露。 帝高辛的圣德所润泽的地方,遍及远方异城。 人们把玛瑙瓮盛的甘露拿到厨房。 玛瑙是玉石类,出产在南方的是玛瑙中的极品。 当今善于相马的人,马死了就剖开马的脑子观察,马脑的颜色是血红的,这种马就可以日行万里,腾空而飞;马脑颜色是黄色的,这种马可以日行千里;马脑颜色是青色的,这种马的嘶鸣声在数百里之外都能听到;马脑是黑色的,这种马进入水中鬃毛不湿,可以日行五百里;马脑颜色是白色的,这种马力气很大而且容易被激怒。 现在人们制作器物多用红色,如果这种器具是人工制造的,多数不会成为器具,就是做成了,也显得很朴拙。 丹丘国的人听到马的嘶叫声就能辨别出马脑的颜色。 丹丘之地有一种叫夜叉驹跋的恶鬼,能用红色的马脑做成瓶、盂和各种器物,这些器物都精美绝伦,轻巧秀丽。 中原地区用这些器物的人,鬼怪都不敢接近。 有一种说法认为:马脑是恶鬼的血凝结而成的东西。 过去黄帝诛灭蚩尤和四方群凶,加上各处的妖魔鬼怪,尸体填满了山川河谷,积血汇成了深潭,白骨聚集如山。 几年以后,血凝结成一块,像石头一样坚硬,堆积如山的白骨化成了灰土,油脂汇流成了泉水。 因此南方有一条肥泉河,有一座白垩山。 这座山很高,抬头仰望山体高大陡峭,就像霜雪一样。 还有一座红色的山丘,千年之中总要燃烧一次,黄河在千年之中也会变清一次。 圣德的国君把这种现象看作是祥瑞的征兆。 丹丘的荒野有很多鬼血,这些鬼血化成的红色石头,就是玛瑙。 玛瑙虽不能砍削雕刻,却可以铸造成器具。 黄帝在位时,玛瑙瓮流传到中原地区,到帝尧时还有,甘甜的雨露放在瓮中,总是满满的不会干涸,人们称甘露为宝露。 帝尧用来分赏群臣。 到帝舜时,甘露已经逐渐减少,这是随着时代世道的盛衰而变化的。 世道纯朴时瓮中的甘露就是满的,世道浮薄时瓮中的甘露就干涸了。 玛瑙瓮中的甘露到了夏、商、周三代,帝尧时代就开始减少。 帝舜把宝瓮迁到衡山之上,因此衡山上有宝露坛。 帝舜在宝露坛下修建了月馆,用来祭祀月神。 帝舜南巡到衡山,诸侯百官都得到过赏赐的甘露。 当时有一团云气在宝露坛周围生成,帝舜又把宝瓮迁到零陵的山上。 帝舜去世后,玛瑙瓮沉埋到了地下。 直到秦始皇疏通汨罗江的支流成为小溪,直接从长沙到零陵,从地下挖出了赤玉瓮。 赤玉瓮可以容纳八斗水,来对应八方之数。 挖出赤玉瓮的地点在舜庙的正堂前面。 后世的人们得到了赤玉瓮,但不知道它制作于何年何月。 后来汉时东方朔认出了赤玉瓮,于是他就写了《宝瓮铭》说:“宝云生于露坛,祥风起于月馆,望三壶如盈尺,视八鸿如萦带。 ”三壶,就是海中的三座仙山。 第一座叫方壶,就是方丈山;第二座叫蓬壶,就是蓬莱山;第三座叫瀛壶,就是瀛洲。 这三座仙山的形状如壶,都是上面宽,中间狭窄,下面方,像人为制作而成。 三座仙山都很险峻,犹如华山之壁像刀削而成。 八鸿就是八方;鸿是大的意思。 登上月馆远望四海三山,都好像一堆堆米粒和一条条旋曲的带子。 【原文】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也。 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 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 女行不践地,常履风云,游于伊、洛。 帝乃期焉,纳以为妃。 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 世谓为“八神”,亦谓“八翌”,翌,明也,亦谓“八英”,亦谓“八力”,言其神力英明,翌成万象,亿兆流其神睿焉。 有丹丘之国,献码瑙瓮,以盛甘露。 帝德所洽,被于殊方,以露充于厨也。 码瑙,石类也,南方者为之胜。 今善别马者,死则破其脑视之。 其色如血者,则日行万里,能腾空飞;脑色黄者,日行千里;脑色青者,嘶闻数百里;脑色黑者,入水毛鬣不濡,日行五百里;脑色白者,多力而怒。 今为器多用赤色,若是人工所制者,多不成器,亦殊朴拙。 其国人听马鸣则别其脑色。 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脑为瓶。 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 中国人有用者,则魑魅不能逢之。 一说云,马脑者,言是恶鬼之血,凝成此物。 昔黄帝除蚩尤及四方群凶,并诸妖魅,填川满谷,积血成渊,聚骨如岳。 数年中,血凝如石,骨白如灰,膏流成泉。 故南方有肥泉之水,有白垩之山,望之峨峨,如霜雪矣。 又有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 丹丘之野多鬼血,化为丹石,则码瑙也。 不可斫削雕琢,乃可铸以为器也。 当黄帝时,码瑙瓮至,尧时犹存,甘露在其中,盈而不竭,谓之宝露,以班赐群臣。 至舜时,露已渐减。 随帝世之污隆,时淳则露满,时浇则露竭,及乎三代,减于陶唐之庭。 舜迁宝瓮于衡山之上,故衡山之岳有宝露坛。 舜于坛下起月馆,以望夕月。 舜南巡至衡山,百辟群后皆得露泉之赐。 时有云气生于露坛,又迁宝瓮于零陵之上。 舜崩,瓮沦于地下。 至秦始皇通汨罗之流为小溪,径从长沙至零陵,掘地得赤玉瓮,可容八斗,以应八方之数,在舜庙之堂前。 后人得之,不知年月。 至后汉东方朔识之,朔乃作《宝瓮铭》曰“宝云生于露坛,祥风起于月馆,望三壶如盈尺,视八鸿如萦带。 ”三壶,则海中三山也。 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形如壶器。 此三山上广、中狭、下方,皆如工制,犹华山之似削成。 八鸿者,八方之名;鸿,大也。 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皆如聚米萦带者矣。 节选自《拾遗记》,翻译参考中华书局译注的《拾遗记》 发布时间:2023-09-17 14:06:0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