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代高僧梦参老和尚详细讲述《心经》,第一次透彻理解一部佛经! 内容: 心经,就是六百卷般若的心,就像我们人的心似的,所以你要是把六百卷那么广阔的,用极简单的观照,能够进入它的中心,六百卷般若的中心。 其实般若就是心,般若即是心,智慧是没有形相的,慧有什么形相? 没有的。 但是因为这个心有体、有相、有用,这就是我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体、相、用,就是般若,三个合称为般若。 譬如我们讲大乘起信论(讲华严经之前跟大家讲过大乘起信论),自己的心来起个信,信自己心! 什么意思? 因为我们从来没相信过自己的心。 佛教导我们,我经常问道友们,或者问人家:你信佛没信佛呀? 一般的人说你得信佛,信佛是信佛的像吗? 信佛的心吗? 信佛的经典妙用吗? 我们经常问人家有信心没有? 这个不是信佛了,说你自己相信你的心不? 就这么个意思。 心即是佛,信心即是佛。 我们在华严经里头常常讲智,智是理的用,理上的用,就是把自体、心体变成智慧的妙用,完了心还照于理,这就是般若含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咱们在法华经中叫观世音菩萨。 我自己这两天就在想,为什么心经中要叫观自在菩萨呢? 为什么法华经里头普门品中要叫观世音菩萨呢? 这些圣人他们的德号是按他所做的事业来起的。 这个观自在是不是自己在修? 修成了,就自在了! 但观世音不是这样的,他度别人,度别人修,感化、教化、教育众生的。 这才叫真正的观自在。 菩萨是通称,一般的菩萨叫菩提萨埵,叫觉有情,让一切有情众生都觉悟的意思。 所以说菩萨是通称,而观自在则是别称,我把它分成了一个自度度他。 在印度话叫婆卢枳底湿伐罗,婆卢枳底湿伐罗翻译成中国话就叫观自在。 这个话咱们现在通常讲的就是,谁观,谁自在! 你不观,你就不自在。 观就是思想、思惟修。 我们每人都在观,看你观什么? 这个观是指你能观的和你所观的,所观是境,能观是智,智照境。 等你观通了,你就自在了;观不通,你就还不自在。 人人都是观,但人人观的都不自在,不能够唯物,要观到十方世界圆明无碍时,那就成就了。 而我们现在不能够这样的观,我们观的都是俗谛,观什么执着什么,不能够自在,也不能够解脱。 就是能观的智慧(般若智慧)和所观的境,你怎么认识的。 就是能观观于所观,你观的世间上的,你怎么认知的? 你又是怎么认识的? 你怎么知道的、怎么了解的呢? 这文中说观而后又照,这一观照就见五蕴皆空,观即是照。 观,看个什么? 这是眼睛看,菩萨他用他的智慧照见,那个照无所不能。 就象一个灯,晚上黑暗的时候,你点个灯,把屋子照亮了,能照的是灯光,所照的是屋子境界相,两个即是一个,有光明就能破除黑暗。 观,就是你用智慧认识世间,乃至认识出世间。 世间、出世间一法不立,万法皆空,那你这个观就是成就的。 发布时间:2023-09-16 18:55:2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