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法显 内容: 法显(约生于公元337-342年之间,卒于418-423年之间),史料里都说法显俗姓龚,“平阳武阳人”,素有“平阳沙门”之称,但据考,当时的平阳郡并无“武阳县”,惟有“平阳县”,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法显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父母担心他也夭折,三岁时,就把他送到寺院里当了小和尚。 后来因为母亲想念,接回家住了几年,不料得了重病,眼看要死了,赶紧送回寺院,才在寺里住了两夜,病就奇迹般地好了,从此不再回家。 十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也去世了。 法显性情纯厚,极为孝顺,把丧葬事宜办理妥当后,仍回到寺中。 有一次,寺中数十僧人在田里割稻谷,遇上一大群饥饿的毛贼来抢。 大伙都吓跑了,只有法显站在地里没跑。 他对那些贼人说:“如果需要稻子,随意拿就是了! 只是你们过去世不行布施,以至今生如此贫困。 现在又抢人粮食,恐怕来生更穷。 贫僧真为你们担忧啊! ”那些贼被他说服,放下粮食跑掉了。 全寺僧众人都大为叹服。 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 此时他已有了“志行明敏,仪轨整肃”的称誉。 寺中生活勤苦,法显却乐在其中。 晨钟暮鼓,春秋流转。 在对佛法的参究中,法显深感“律藏残缺”,乃矢志寻求。 后秦弘始元年、东晋隆安三年(399),法显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法,当时他的年纪至少已在58岁以上。 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僧团人数急剧扩增,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要求整顿僧团的呼声时有出现。 法显与慧远基本是同时代人物,对此感同身受。 若欲弘法,戒律具足、整肃道风,是必经的环节,这在当时的佛教界已成共识。 法显以高龄西行,不畏艰险,切实承担了一种时代使命。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出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 次年,他们到了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和慧达,十一人共同西进。 到达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 白龙堆沙漠气候异常干燥,时有热风卷着流沙,旅人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 法显后来在他的《佛国记》中描写这里的情景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 ”走了十七个昼夜,终于渡过了“沙河”。 进入新疆后,衣食无着,后得到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 这里常年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 正如法显所述:“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 ”走过流沙,眼前是高耸入云的葱岭。 无论冬夏,岭上都是茫茫白雪。 “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危,壁立千刃”。 前人曾凿石为路,傍路修有梯道,这样的险处过了七百余处,爬过高悬的绳桥过河又有数十处。 过了葱岭,一起旅行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只剩了法显、慧景、道整三个人了。 翻过葱岭便是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是对“大雪山”喜马拉雅山而言)。 寒风凛冽,大雪铺天盖地,他们没有多余的衣服,真是寒冷已极,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冻死在小雪山,法显抚尸恸哭。 逝者已矣,法显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 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 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 法显等人到达天竺,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距王舍城三十多里地,有座寺庙,他们到达时,天已经快黑了,法显心急,不顾天黑,想去拜谒耆阇崛山。 僧人劝他,路上艰险,有很多黑狮子,常常吃人,天色已晚,如何能去? 法显说:“远涉数万,誓到灵鹫,身命不期,出息非保,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耶? 虽有险难,吾不惧也! ”大家劝止无效,只好派两个和尚送他们前去。 等走到山中,天已渐黑,法显决定就在山上露宿。 护送的两个和尚害怕,回寺去了。 法显独自留在山中,他燃香礼拜,瞻仰圣人旧迹,如睹佛颜。 夜里,有三头黑狮子走近前来,蹲在法显身前,舔唇摇尾的,法显诵经不停一心念佛。 他抚摸着狮子,说道:“如果是来害我,请等我把经诵完,如果只是来试探我的真心,那就请走开吧。 ”狮子们徘徊良久,走开了。 天明启程,只见路途曲折幽梗,只有一条小路勉强通行。 走了不到一里路,迎面碰到一位老和尚,90多岁,衣衫虽简单朴素,却犹如苍松古柏,神气俊逸清远,道貌岸然出群,法显恭敬地给老人让路。 走着走着,又遇到了一位小和尚,也是气质不凡,法显忽有所惑,问小和尚:“刚才见到一位老者,你可知道他是谁吗? ”小和尚说:“是头陀迦叶的大弟子啊。 ”法显悔恨非常,立刻追了过去,只见大石横卧山门,无从进入,只得流着眼泪离开了。 往前走到迦施国,这个国家中有一条白耳龙,常常与僧众相约,令国内五谷丰登,每次都能验证。 僧侣们为它建立起龙舍,并供奉食物,每当夏坐结束以后,这条龙就化作一条小蛇,因为它两耳发白,大家都知道它就是龙的化身,便以铜盂盛满奶酪,并把龙放在其中,托着铜盂从上座一直穿到下面后,龙便化身而去,此龙每年出来一次,法显也得以亲眼见到。 法显走到了中印度,来到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 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众律》、《杂阿毗昙心》、《方等泥洹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佛教经典,在这里待了三年。 同行的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决定留住这里不回国了。 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 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 409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船,纵渡孟加拉湾,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当初和法显同行者十余人,他人或中途滞留,或殁于道途。 举目四顾,只剩他自己,细想起来常怀悲慨。 一天,法显在庙堂佛像前看见商人供养的一把晋地白绢扇,人在旅途,睹物思乡,不禁悽然,泪下满面。 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舍》、《杂阿含》以及《杂藏》等经典,都是汉土所没有的。 二年后法显搭乘商人的大船回国。 法显搭乘的这艘商船,沿着大海向中国方向驶去。 船上共有二百多人。 忽有一天,狂风大作,山一样高的海浪汹涌而来,所有的人都惊恐万分,纷纷把物品抛入大海以减轻船只的重量。 法显生怕别人丢了他的经、像,一心念观世音圣号及归命汉地众僧的名字,大船随风而去,风暴停息了,他的经、像得以平安无损。 船在海上飘了十多天,到达婆耶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 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 船行二十多天,不料夜里又遇大风,迷失了方向。 船上的人都吓坏了,人们在一起商量说:“就因为搭载这个和尚,才使我们如此狼狈。 不能因为一个人,而使众人同葬鱼腹。 ”决定把法显推下海去。 施主厉喝众人:“你们如果推这位和尚,就必须也将我们推下去,否则,你们也别想活着。 中国的帝王奉佛敬僧,我们回国后必定告发你们,治你们的罪! ”众商人面面相觑,只好作罢。 正在船上水尽粮绝之时,一天忽然到岸。 只见岸边长满熟悉的藜藿,知道已经回到了祖国。 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今山东崂山)。 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亲自到海边迎接。 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 不久法显想要南归,青州刺史要留他过冬,法显说:“贫道投身于遥远而近乎于无法返回的地方,目的是回来以后弘通佛教,我的愿望尚未完成,不能在此久留。 ”于是南来京城,与外国僧人佛驮跋陀在道场寺翻译出了《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毗昙心》,将近一百多万字。 法显翻译出《大泥洹经》,流传广布此经的教化,使得所有的人得以闻知此道。 有一个人家,现在已经不知道他的姓名,在京城朱雀门的旁边,家里世世代代都信奉佛法,自己书写了一部《大泥洹经》读诵供养此经,但是家中没有专门的经室就把此经和其他杂书放在一间屋子里,后来由于大风而失火,烧到他家里,家中的器物资产都被烧光了,只有《大泥洹经》全部幸存,灰烬都没有损之,卷帛色泽一点也没有改变,京城中广传此事,都感叹此经的神妙,法显带来的其余经典则没有被翻译出来。 法显后来到了荆州,在辛寺去世,享年八十二岁.人们都悲伤不已.他西行所见的各地风俗,另有专门的传记记载。 【原文】释法显姓龚。 平阳武阳人。 有三兄并髫龀而亡。 父恐祸及显。 三岁便度为沙弥。 居家数年病笃欲死。 因以送还寺信宿便差。 不肯复归。 其母欲见之不能得。 后为立小屋于门外以拟去来。 十岁遭父忧。 叔父以其母寡独不立。 逼使还俗。 显曰。 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 正欲远尘离俗故入道耳。 叔父善其言乃止。 顷之母丧。 至性过人。 葬事毕仍即还寺。 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 时有饥贼欲夺其谷。 诸沙弥悉奔走。 唯显独留。 语贼曰。 若欲须谷随意所取。 但君等昔不布施。 故致饥贫。 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 贫道预为君忧耳。 言讫即还。 贼弃谷而去。 众僧数百人莫不叹服。 及受大戒志行明敏仪轨整肃。 常慨经律舛阙。 誓志寻求。 以晋隆安三年。 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 发自长安。 西渡流沙。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四顾茫茫莫测所之。 唯视日以准东西。 望人骨以标行路耳。 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 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 有顷至葱岭。 岭冬夏积雪。 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 山路艰危壁立千仞。 昔有人凿石通路傍施梯道。 凡度七百余所。 又蹑悬緪过河数十余处。 皆汉之张骞甘父所不至也。 次度小雪山遇寒风暴起。 慧景噤战不能前。 语显曰。 吾其死矣。 卿可前去勿得俱殒。 言绝而卒。 显抚之泣曰。 本图不果命也。 奈何复自力孤行。 遂过山险。 凡所经历三十余国。 将至天竺。 去王舍城三十余里有一寺。 逼冥过之。 显明旦欲诣耆阇崛山。 寺僧谏曰。 路甚艰阻。 且多黑师子亟经啖人。 何由可至。 显曰。 远涉数万誓到灵鹫。 身命不期出息非保。 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耶。 虽有险难吾不惧也。 众莫能止。 乃遣两僧送之。 显既至山。 日将曛夕欲遂停宿。 两僧危惧舍之而还。 显独留山中烧香礼拜。 翘感旧迹如睹圣仪。 至夜有三黑师子来蹲显前舐唇摇尾。 显诵经不辍一心念佛。 师子乃低头下尾伏显足前。 显以手摩之。 咒曰。 若欲相害待我诵竟。 若见试者可便退矣。 师子良久乃去。 明晨还返路穷幽梗。 止有一迳通行。 未至里余忽逢一道人。 年可九十。 容服粗素而神气俊远。 显虽觉其韵高而不悟是神人。 后又逢一少僧。 显问曰。 向耆年是谁耶。 答云。 头陀迦叶大弟子也。 显方大惋恨。 更追至山所。 有横石塞于室口遂不得入。 显流涕而去。 进至迦施国。 国有白耳龙。 每与众僧约令国内丰熟。 皆有信效。 沙门为起龙舍并设福食。 每至夏坐讫龙辄化作一小蛇。 两耳悉白。 众咸识是龙。 以铜盂盛酪置龙于中。 从上座至下行之遍乃化。 去年辄一出显亦亲见。 后至中天竺于摩竭提邑波连弗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诃僧祇律。 又得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綖经方等泥洹经等。 显留三年。 学梵语梵书。 方躬自书写。 于是持经像寄附商客到师子国。 显同旅十余。 或留或亡。 顾影唯己。 常怀悲慨。 忽于玉像前见商人以晋地一白团绢扇供养。 不觉凄然下泪。 停二年。 复得弥沙塞律长杂二含及杂藏本。 并汉土所无。 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而还。 舶有二百许人。 值暴风水入众皆惶懅。 即取杂物弃之。 显恐弃其经像。 唯一心念观世音。 及归命汉土众僧舶任风而去得无伤坏。 经十余日达耶婆提国。 停五月。 复随他商东适广州。 举帆二十余日。 夜忽大风合舶震惧。 众咸议曰。 坐载此沙门使我等狼狈。 不可以一人故令一众俱亡。 共欲推之。 法显檀越厉声呵商人曰。 汝若下此沙门亦应下我。 不尔便当见杀。 汉地帝王奉佛敬僧。 我至彼告王必当罪汝。 商人相视失色僶俯而止。 既水尽粮竭唯任风随流。 忽至岸见藜藋菜。 依然知是汉地。 但未测何方。 即乘船入浦寻村见猎者二人。 显问此是何地耶。 猎人曰。 此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 猎人还以告太守李嶷。 嶷素敬信。 忽闻沙门远至躬自迎劳。 显持经像随还。 顷之欲南归。 青州刺史请留过冬。 显曰。 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 所期未果不得久停。 遂南造京师。 就外国禅师佛驮跋陀于道场寺。 译出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毗昙心垂百余万言。 显既出大泥洹经。 流布教化咸使见闻。 有一家失其姓名。 居近朱雀门世奉正化。 自写一部读诵供养。 无别经室与杂书共屋。 后风火忽起延及其家。 资物皆尽。 唯泥洹经俨然具存。 煨烬不侵卷色无改。 京师共传咸叹神妙。 其余经律未译。 后至荆州卒于辛寺。 春秋八十有六。 众咸恸惜。 其游履诸国。 别有大传焉。 节选自《高僧传》,翻译参考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14 14:05:4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