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260字心经注解 内容: 虽然心经只有260个字,但是心经中的内容是有很多的,所以师兄一定要用心点的去体会其中的含义,这样我们才能够知道心经全文解释,如果师兄在修行心经的过程中,有不清楚的地方,那么师兄是能够去了解260字心经注解的,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心经注解: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自在者。 能修般若之菩萨也。 般若波罗蜜多者。 菩萨所修之法也。 菩萨用般若观慧照了自心。 清净圆融无碍。 故称自在。 此自行也。 复念世间受苦众生。 令其修习此法改恶迁善。 离苦得乐无不自在。 此化他也。 菩萨者。 梵语菩提萨埵。 华言觉众生。 但称菩萨者从略也。 行者修行也。 深般若者。 实相般若也。 非初心浅智者所观故云深也。 时者菩萨修行般若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照者观也。 五蕴者。 色受想行识也。 蕴者积聚也。 空者真空也。 色者色身也。 受者领纳也。 想者思想也。 行者作造也。 识者分别也。 识即心王。 受想行是心所也。 度者度脱也。 一切苦厄者。 世间之众苦也。 菩萨由照五蕴空寂。 离生死苦。 复闵在迷众生颠倒妄想。 悖理乱常不忠不孝。 十恶五逆致受众苦。 故说此般若法门令其修习皆得解脱也。 已上一段乃阿难结集法藏时。 叙述观自在菩萨度生之功行。 此是别序也。 下段自舍利子起。 始是观自在菩萨答舍利子所问也。 舍利子舍利子。 佛之弟子。 智慧第一。 因其为众请问。 故菩萨呼其名。 而告之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即四大幻色。 空乃般若真空。 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 譬如水之成冰也。 菩萨因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 即是真空。 其犹融冰为水。 然色之与空其体无殊。 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如冰不异水。 水不异冰。 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见。 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冰即是水。 水即是冰。 若受若想若行若识。 莫不皆然。 此乃一经之要。 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者。 指前五蕴也。 空相者。 即真空实相也。 菩萨复告舍利子云。 既了诸法当体。 即是真空实相。 实相之体本无生灭。 既无生灭岂有垢净。 既无垢净。 岂有增减乎。 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此真空实相之中。 既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求之。 故总结云。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即空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真空实相之中既无五蕴亦无六根六尘。 此空十二入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既无十二入。 亦无十八界。 十八界者。 六根六尘六识也。 乃至者。 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 如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 不出色心二法。 为迷心重者。 说为五蕴。 为迷色重者。 说为十二入。 为色心俱迷者。 说为十八界。 已上三科修学之人。 随其根器但修一科。 即能悟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此空十二因缘也。 无明者痴暗也。 谓于本性无所明了。 非瞢然无知。 乃违理强觉之谓也。 无无明等者。 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 其性本空无生灭相。 故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 义与前同。 但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 生相者。 如法华经云。 无明缘行。 乃至生缘老死是也。 灭相者。 如经云。 无明灭则行灭。 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是也。 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 一曰无明。 亦名烦恼。 二曰行。 谓造作诸业。 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也。 三曰识。 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 四曰名色。 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 五曰六入。 于胎中而成六根也。 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 七曰受。 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 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 八曰爱。 谓贪染五欲等事也。 九曰取。 谓于诸境生取着心也。 十曰有。 作谓有漏之因。 能招未来之果。 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 十一曰生。 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 十二曰老死。 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 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 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 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休息。 一切众生迷而不知。 良可悲也。 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 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无实性。 故云无也。 无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者。 观四谛清净也。 苦即生死苦果。 集是惑业苦因。 此二者世间之法也。 灭即涅槃乐果。 道即道品乐因。 此二者出世间之法也。 说此四谛者。 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 此本声闻之人所观之境。 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 故云无也。 无智亦无得智者般若之智也。 大乘菩萨以智照境。 既无五蕴及四谛诸法。 即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 如病去药忘。 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此结前起后之言。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 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菩提萨埵者。 能依之人也。 般若波罗蜜多者。 所依之法也。 菩萨之人依此般若法门修学。 功成理显。 故得心无业缚。 因无业缚故。 无生死恐怖。 即无生死恐怖。 则无颠倒烦恼。 此三障既空三德乃显。 故云究竟涅槃。 涅槃者。 梵语摩诃般涅槃那。 华言大灭度。 大即法身。 灭即解脱。 度即般若。 此之三德非别有也。 即三障是。 迷即三障。 悟即三德。 所谓生死即法身。 烦恼即般若。 结业即解脱。 然虽障即是德。 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显。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斯之谓也。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 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者。 过去未来现在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此言非惟菩萨。 如是修证。 而一切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前是显说般若。 后是密说般若。 然既显说而又密说者何耶。 良由众生根器不同所入有异故也。 四种咒者。 盖言般若功用。 能破魔障名大神咒。 能灭痴暗名大明咒。 能显至理名无上咒。 极妙觉果无与等者。 名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此结般若功用广大。 除苦得乐决定无疑。 令诸众生信受奉行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摩诃。 已上密说般若。 此五种不翻之一也。 盖咒是佛之密语。 非下凡所知。 法华疏云。 咒是鬼神王之名号。 称其王名。 则部落敬主。 故能降伏一切鬼魅。 或云咒者。 如军中密号。 唱号相应无所诃问。 又咒者愿也。 如蜾裸之祝螟蛉愿其类我。 佛菩萨说咒。 愿诸众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觉。 能诵此咒者。 则所愿无不成就也。 现在师兄知道了心经的注解,但师兄也是要用心的去体会心经全文,这样对我们的修行才是有好处的,所以师兄一定要会念心经。 发布时间:2023-09-13 18:01:3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