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二、救苦 救焚 内容: 救苦 救 焚●宋时,遵式,号“慈云忏主”,创建下天竺寺,多达数百间房屋。 每架一椽,必诵大悲咒七遍。 三次被贼寇焚烧,火都自己熄灭。 《莲宗宝鉴》●晋时,竺长舒,专诵《观音经》。 旅居吴下(今苏州),邻居家被火焚。 竺长舒住在下风头,一心念观世音。 火焰将到,忽然风转向了,大火被灭。 全邑人都很惊异。 当地有恶少无聊人,惊诧他的灵感,趁夜风急,到他家投柴纵火,四次都熄灭了。 于是惊服菩萨神力,叩头谢罪。 竺长舒说:“我念诵观世音不懈,有灾难都能免掉。 ” 《辨正论》●魏时,僧人释法智,未出家时,独行湖边,忽遇猛火延烧,四面合围。 自虑必死,便只一心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 不一会儿,大火过去,草地被烧得精光,只有法智容身的地方未烧到。 《高僧传二集》●魏时,僧人释法力,修塔建庙,化缘讨得一车麻。 在湖边休息短睡时,忽逢野火。 法力惊醒,开口称“观”,未及“世音”,风应声转向,火很快就熄灭了。 《高僧传二集》●李印万说:我母亲从父亲官署返回原籍,舟中,在火篮上烘衣物,半夜,火起。 母亲梦见空中有人大声呼叫:“菩萨到了! ”声音杂而急。 母亲惊醒,见火焰满舱,已逼到篷板,连忙急救,火被熄灭。 《灵验记》 ●叶毓(音玉)菁(音精),虔诚诵《高王经》。 一天,朋友会集,请他诵经。 他的小妹也前去听经,看见楼上火光,连忙呼救,火被扑灭。 被褥都烧光了,麻蚊帐却还在。 《应验记》●山阳有个陈国卿,兄弟三人同住一房。 只有国卿乐善好施,早晚虔诚诵观音咒。 一天晚上,家中不慎失火,国卿被白衣大士救护而出,两个弟弟都被烧死了。 《南海慈航》●清朝乾隆三年,法雨寺的鼓楼被火烧毁。 风很猛,火将延烧到水月等楼。 忽然,火神示现,风转而向外,其他各楼,安然无恙。 《普陀志》●明时,汪某,居江苏昆山,持斋三年,想到普陀进香。 正月初一,整装上船出发。 忽然,自家店旁起火,来人急报,催他回家救火救店。 汪说:“我积诚三年,正要去朝拜菩萨,岂能因为一个店铺而更改我的心愿呢? 即使全烧毁,也不回头了! ”竟然扬帆而去。 到普陀进香完毕,回到昆山,只见四面店屋,都已成焦土,唯独自家店铺独存。 《现果随录》●清时,蔡思襄,委催漕运,租赁民房作为办公的地方,四围无墙,与民宅连接。 忽有一天,邻居失火,各家抢救什物,唯独蔡思襄安住不动。 仆从多次恳求他外出避险,蔡不顾。 火烧到,竟然越过蔡屋,又延烧了数家,方才熄灭。 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 蔡说:“我虔诵大悲咒。 ”人说:“神咒虽灵,但万一不灵应,岂不枉丧性命? ”蔡说:“我家历代持诵,得脱离刀兵、水火、急难等灾厄,事迹很多,不可胜数。 到我本人,持诵二十年,凡遇急难,感而遂通。 乾隆年间,居北京时,南邻家火起,正值南风,火猛而快,搬移已经来不及了。 诵大悲咒一遍尚未完,即反转风向,火折而向南,我家独无恙。 所以,我深知此咒,诸神护卫,可转厄难。 若信心不真,哪里敢轻易拿生命去冒险呢? 只要忏悔一切过失,努力行善事,每日早晚虔诵五遍、七遍,凡有所求,无不遂意。 ”《信心录》●南唐国君李后主(李煜),手写金字《心经》,赐给宫女乔氏。 乔氏后来进入宋宫,听说李后主郁郁辞世,便把金字《心经》布施给天禧寺的塔相轮中。 后来,寺庙遭大火,相轮虽掉落下来,但《心经》未被损坏。 《默记》●李印万,官至比部。 他的父亲在江南做官时,供奉观音大士像。 烛花爆落,供桌、器具都烧掉了,但圣像轴完好无损。 《灵验记》●善邑地方,卯田家中,屡遭火灾;而虞启家,屡获免除火灾。 火到虞屋左厢,必自动熄灭。 便到处搜索,企求破解这一异相。 终于从天花板上,找到旧刻的《观音经》刻板一幅,才知道免火的根源。 于是,当地人家家刻经、斋诵,至今三十年了,都没有火灾。 《观音经近验》●明朝,天启年间,杭州城大火,有一位江南商人,独坐危楼,自知无法抢救了。 有人看见白衣大士在楼旁洒水,拥卫者非常多。 火熄灭后,众人问他曾经做过什么善事,商人说没有。 后来,他的叔叔说:“他父亲过世时,有遗产五百金。 此侄子是夫人嫡出,又是老大;四位弟弟是庶出,而年纪幼小。 侄子经商二十多年,积蓄了五千金,诸位弟弟完婚后,便把财产均分为五份,人各一份,整个家族的人都称赞他的义举。 ” 《觉世经说证》●民国十一年(1922年),日本大地震。 中国佛教普济日灾会,派出代表包承志、杨叔吉等,赴日本吊慰。 他们在写给释印光法师的信中说:“日本这次大地震,死亡人数约三十余万,骸骨如山堆积。 东京浅草区,几乎全毁,公园池水烧干。 公园内,有座观音堂,系旧式老屋三间,难民被火包围,群集在此避难的,约三万多人,堂内外、房上都挤满了。 人们同念观世音菩萨,都得免于难,观音堂也独得保存。 日本人由此称颂不已。 ”   发布时间:2023-09-13 09:33:0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4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