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莲花生大士:觉性顿显空明 内容: 摘自《蓮師心要建言》十七、此一妄見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這妄見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 知見及持此知見之人並無分別。 若能不落入空見或空境,當下的覺性頓顯空明,這便是大圓滿見。 於是,不論識與不識。 亦無分別。 十八、不論當前的修行方法,立論何等分歧。 你的日常覺知具有透視觀照的能力。 應知,修持與修持者本來不二。 不論你在修行與否,不妨尋覓一番修持之人。 若遍尋而不得修持之主體。 你的修持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修持一旦放下,便是你重生的一刻。 你若能既不落幻境,也不昏沈散亂,當下無染的覺性自現光明朗淨。 這毫不造作的覺照,便是專一定境。 如此,入定或不入定,本非二境。 十九、不論當前的行事標準,是何等的分歧,你本具的元覺,卻是唯一本體。 應知,行為與行者本非二事,不論你正在造作或無事,不妨觀察一下是否有一行者存在。 若遍尋行者而不可得,你的行事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造作停止的那一刻,便是你的新生。 無始以來,行事與行事之人本無分別。 你若能不落入妄見,染著習氣。 當下的覺性剎那歸於清淨無染。 既不相應,也不排斥。 隨順事物,不加修整。 唯此道行,方稱清淨無染。 如此,淨行與不淨行,亦本來不二。 二十、不論當前的悟境證果,是何等的分歧,心性的本質就是本覺,亦即本來圓滿的法報化三身。 應知,悟境與悟者本來不二。 你不妨尋找一下悟境及悟者,若遍尋悟者而不可得。 你的悟境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悟境一旦寂滅,便是你新生的一刻。 悟境與悟者皆覓不可得,你又不落於執著或貪瞋懼情。 當下的覺性便歸於本來的清淨無染。 只要了悟法報化三身圓具於你​​內,此即無上佛果。 二十一、本覺是不受不滅論、或空見諸種邊見所染的。 此即所謂不落兩邊的中道本覺,原來就是清淨無礙的常存覺性。 它又是空性之核心,因此被稱為如來性。 即佛心或佛種,你若明瞭此究竟奧義,便已超越一切論說。 因此它又被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即圓滿智慧。 又因它超越了理性及觀念的範疇,因此又被稱為大手印,即無上的象徵奧義。 因此,不論你了解與否,它皆自適其所。 由於它是涅槃極樂與娑婆苦海的根源,故被稱為阿賴耶,意即一切種。 由於它本來面目平凡無奇。 這空明常在的覺性。 又被稱為平常心(覺)不論它具有多少個深奧而美妙的名相。 最終所指,不過是這當下覺性而已。 二十二、於此心外,向外馳求,就好比外出追尋象跡,其實你的象正安居家中。 即使你通曉整個宇宙,也無法窮究這奧祕的究竟。 如果你不了解萬象皆出自一心,便無由證得佛果。 不知識取本覺之人自然向外馳求。 你若看不透自己的本來心性就是如來。 涅槃便變得遙不可及。 所謂娑婆與涅槃,全憑你一念無明或一念明覺。 若由究竟義觀之,兩者本質實在無所分別。 你還以為它們存在​​於你的自性之外,真是極大的錯誤! 其實錯誤與無誤,本來也是一味(自性而已)。 一切有情的心念本來不可分割,不修不整的心性。 只需安住本來自然之境,便是解脫。 如果你認不出那根本的迷惑及幻相也是出自本心。 你便無法認識法界的實相。 二十三、你應努力覺照那自始自生者。 由外相觀之,起初似有所生。 存在期間,似有所住。 最後終將歸於某處。 可是你若加以細究,它卻似烏鴉照井,當島鴉離井而去,牠的倒影也一逝不返。 同理,一切表相皆由心所生,既由心生,也由心滅。 唯此心性了知一切。 且知一切本空本淨,有如天上穹蒼。 它的空虛與澄激本不可分。 自生的本覺雖能生出外境,變成光明透澈又井然有序的萬象。 此即法性,也是實相。 它雖藉外相來顯示自身的存在。 你心中卻明明白白,那便是你的自性。 由於它是如此明朗透澈,故被視為虛空。 但虛空只是心性的一個比擬而已。 不足以涵蓋其意。 因為自性雖如虛空,卻具本覺,無所不明。 天空卻無覺性。 它的空虛好似死屍一般地空虛。 了無生命。 因此心性的真相是無法以天空作譬的。 總之,能毫不散亂地任心性安住本然便是。 二十四、何況紛紜萬象,也具有俗諦(相對性的真理)的價值。 沒有任何現象真正地存在。 它們遲早會消逝。 涅槃及娑婆中的一切事物現象,只不過是表相而已。 靠那唯一的自性去覺察。 每當內在的心境有所改變,感受到的外境也隨之變遷,因此,你所見的一切,只是心性的流露。 六道眾生都是依照自己的業報而認取外境的。 二十五、有些外道常持二元論,或以不滅論來駁斥空論。 密宗九乘中也各據立場來觀外境。 人們不僅觀察外境的方式不同解說立論也互異。 一旦執著於變化無常的表相,謬誤便由此而生。 你若能對自心所見的表相, 不論它們是虛是實,始終不執不取,便是佛境。 二十六、外境本身並無過錯,因為執著才成障礙。 你若了知那執著外相的念頭,就是自性,此念當下解脫。 一切顯現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整個宇宙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六道眾生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人的福報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下三道的苦境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貪瞋癡等五毒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自生的本覺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涅槃道上的善念呈現於前, 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魔難障礙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界神祇及其境界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淨念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無念的定境,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觀得萬物光影交錯,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色無邊處定、或識無邊處定,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一多不二,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一切色與一切空畢現於前,這也是心性的流露。 沒有任何境相,不是出自心性。 二十七、正因自性無礙的本質,境相才能不斷生起,有如大海及波浪本是一體。 因此,凡是生起之現象,必將在心性內自然解脫,不論你用多少不同的名相去指稱它。 由究竟觀之,心性不曾離開過一切而存在。 這一體性,並非建築在任何有形基礎上的。 它雖是一,你卻無法由任何一邊而得其全貌。 它也不是存在某處的實體。 因為它不由造作,它也不是虛無,因它的光明及覺性光輝遍照。 它更不是各種形色。 因為空性與光明是不可分割的。 當下此刻的自覺是如此空靈及實在。 雖有此覺照,卻找不到覺照的主體。 所悟實在只是被悟而已,一無實質。 只要據此修行,一切自然解脫。 我們的官能(五根)便能不受理性意識的干擾,當下體認一切。 有如芝麻榨成麻油,牛奶攪成奶油的過程一樣,不經榨壓,哪來麻油? 不經攪拌,哪來奶油? 一切眾生雖本具真實佛性,不經修持,如何證入佛果? 若肯修持,即使放牛郎,也能悟道解脫,他雖不了解其中學理,仍能從經驗中一步一步地調練自己。 譬如有人親口嘗過糖的滋味,那裡需要他人解說其中滋味? 錯失(本覺),即使班智達(博學之士)也墮入歧路。 不論他們學問何等淵博,通曉密宗九乘的次第。 二十八、何等奧妙! 『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直接為人開示本覺。 這是為了未來眾生的利益。 此論雖精簡非常,所有密法、 要門、口訣,盡在於此矣! 我既已傳授此法於當世,仍另將它隱藏某處,作為巖藏密法。 使未來善業成熟之人,有緣開此妙法。 三味耶 嘎嘎嘎以上論述是開示人的當下覺性,定名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此文乃是鄔金教主蓮華生大士所作。 願這殊勝的解脫之道永不失落,直到娑婆眾生究竟解脫。 一味向身外尋求自我的人,怎會找到自己? 好比一個笨人,進到人群中,便受到外境所惑,而忘失了自己,一旦忘失自我,便四處亂尋。 不斷誤將他人當作自己。 同理,如果你不知萬物之本性,不知外境原是出自一心。 便會再三流轉於婆婆。 发布时间:2023-09-11 14:06:1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4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