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心经妙义 内容: 心经妙义无庄佛法虽然卷帙浩繁,但说的都是一个道理,都是在启迪人本性的智慧和光明。 我看佛经不多,因为比较认同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只要一门深入地读懂一两本经就足够受用了。 再者是十分崇尚六祖惠能大师的说法自性能生万法。 既然心既是佛,那么何必绕道向别处觅佛呢? 只应该在心地上下工夫。 喜欢心经是因为它言简义深,短短的二百多字把最根本的理法都讲出来了,心经是大乘法。 历代已经有不计其数的高僧大德宣讲心经了,那么我们为何还要赘述呢? 我觉得一是讲的路子需要改一改,一定要使佛法与现代人的思想生活结合起来,现代佛法要用现代语言来讲,尽管这样的结合有很大难度。 因为有难度才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知识水准而又有心悟身修的人来讲,从这个角度说我虽不才,但还是甘愿自告奋勇去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 其二,是愿意在与各位同道学习、交流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参悟水平。 历代高僧大德都采取了比较严谨的、学术的、训诂的方式来讲心经。 而时代进化到今天这个程度,我到认为换一种精简、现代的探讨形式更容易让现代人所接受。 于是我便喜欢略去背景、文字考证等烦琐的过程来谈自己的见解,因为那些知识毕竟在网络和书籍中随时可以查到。 为了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在探讨前我先录一遍心经的原文:般若菠萝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所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菠萝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菠萝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菠萝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菠萝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菠萝揭谛菠萝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样短的心经里还可以提炼出更短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一句话:诸法空相,色空不二,能度一切苦厄。 其余基本上都是对上述中心思想的解释。 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个根本的思想开始探讨。 先说说这个诸法空相和色空不二是个什么意思。 诸法,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现象和道理。 空相,也就是不存在、虚无的意思。 合起来直译的解释就是一切事物的现象和道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虚无的,不存在的。 在经文中对于诸法空相的性质有一个描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个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 空相至少包含这样三种意义:1、缘起性空。 因为所有事物的现象和道理都是相对的,都是因缘而生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任何法则都仅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有效,超出这个时空点就不是那个道理了,也就是真理的相对性。 而从宇宙全信息整体的角度看来,原则上它就一定是错的(所以我们才看到佛经上总是离四相,绝百非),此是则彼非,是非本不定,因此虚而不实。 2、没有生灭。 是说方死方生,生灭无常,有也是无,所以现示出空性。 生与死就是一个东西。 就象蝉蛹变蝴蝶,前一个生命的死即是后一个生命的诞生。 而生命载体即便是没有质变的时间段里,则也在体现着生死同一;某些细胞某些思想正在死去,另一些细胞和思想诞生出来。 而从宇宙整体论的角度说能量守恒,信息不失,也就无所谓增与减。 而佛性正是这种全知全能的体现。 3、无论是有形有相之物和无形有相的微尘事物都是空中所生,借用道家的语言则是普天之下惟一炁流行,都是元气化生。 万物起之于空,归之于空。 如果还是沿袭古人的说法,现代人依旧是无法理解,也就无法认识佛法的真谛。 按照道理来说,古人可以文字演道,那么今人也应该能够做到。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用现代知识去揣摩描述一下,或许对开悟有所启迪。 这个空相的佛性有宇宙的全信息(可以参看宇宙全息论)的性质,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全都储存在里面,所以才可以称之为大智慧,因为它无所不包,虽然空无一物,却含藏妙有,还可无中生有。 所以按照唯识学的说法就叫做万法唯识。 所有的一切都由这个全知全识之心所生。 比如我们想学习一种我们不会的技能,通常的方式是我们必须去看书,或者找老师教,否则我们就不会。 但如果能够获得大智慧的话,我们便可以以感而遂通探囊取物的感悟形式,十分简洁地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方法指导。 这还仅仅是一般不涉及神通作用的探讨。 因为涉及玄的东西就更无法与常人探讨了,会有很多的负面效应。 下面说第二个概念色空不二:色,就是有形世界。 空,就是无形世界。 不二,不是两个事物。 合起来就是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事物,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事物。 用心经的原话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简单的说叫一体两面,就好比我们人体,从肉眼的外观来看是这样一个形体,如果以微观的科学手段去看,恐怕看到的都是些细胞、分子、细菌一类的东西了,那么佛法则更进一步,看到了空相(了无一物)的水平;这样一来,所有眼见为实的东西都可以说是由无形的物质所组成。 顺带提一下,现代粒子物理已经把探索的目光指向当今最小的物质结构夸克和轻子。 但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都明白,这并非终极。 而某些具有前沿意识的物理研究者则把空间基元锁定为空子这样一个空空如也、杳无朕兆、物质赖以产生的本原。 而据我所知,这空中只有能量而无质量。 这个道理在绝大多数人的思维中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它早已超出了我们人的见闻觉知。 也就是说这是知识经验都无法企及的一个高度,换句话说就已经不是人的常规思维能够把握的东西了。 那么怎么能够验证这种道理的真实性呢?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古代有修证的觉者,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照见的。 相当于很深的禅定,属于证见的范畴。 这个决不是那种意识中的感觉、把握,而是一种特殊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所以现代人不理解这个很正常,因为没有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任何属于知识、逻辑分析类的评说实质上都是苍白无力的。 那么是不是说如果没有甚深禅定的工夫就不能见道了呢? 也不是。 一悟即至佛地则是另外一种把握的方式。 达摩大师曾经说过,可以理入也可以行入。 完全可以在心上下工夫。 悟,如果论拆字,就是心中之自我。 也就是说佛性是每个人都有的,只要你去见性,就同样可以把握那个真理。 而这个见性与照见又不同,照见是用禅定的工夫见到那个空的相,而见性则是一种类似感知的状态,虽没有见,但已经把握到了。 大概有些人都有一悟即至佛地的灵光闪现,但都转瞬即逝地把它丢掉了。 而禅宗要求的则是念念自见,也就是相续不断地去见性,这样才能保障佛性的不丢失。 下面说能度一切苦厄。 我认为这句话是太重要了,因为它道出了佛法是实学这样一个关键的事实。 许多人一见佛法研究的都是形而上的东西,先就退避三舍了,觉得这些个玄奥的道理对我们人生有什么益处? 成佛我不感兴趣,因为我人的事情还没解决好呢! 而这能度一切苦厄就完全可以说明佛法对人生的实用性。 一天24小时是由白天和黑天组成的,世界同样是由善和恶组成的,既然有善恶是非,你就无法逃避人生的种种问题,痛苦和欢乐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是并存的。 欢乐自不必说,每个人都乐于受用,但痛苦、烦恼、疾病和灾难呢? 那显然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要的,因为那会损害我们的生命。 这样就很容易明白了:佛法他以超人的智慧来帮我们解决解脱人生的苦难。 这个方法不是用钱管一饥不管百饱,也不是人力物力上的临时救助,而是从智慧开发的角度帮我们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心,达到受益终生,心可役物的高超能力。 为什么可以度一切苦厄呢? 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如果站在诸法空相的角度,一切都非实在的有,哪里还有什么疾病、烦恼和痛苦呢? 烦恼与痛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眼光太短浅,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只看到一个事物的表象,所以就困在里面走不出来。 如果开悟了,了解到实相,烦恼则会迅速解脱。 正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空。 只有知空,才能心无挂碍。 就拿疾病来说,它不过是分子聚合不合理的状态,它的根本原因应该说是心因性的,如果你去除了那种不合理的心态,回归到本来无一物的状态,那么这种聚合的心因性指令就不复存在,身体回复到一种无病无偏的有序化排布,疾病自然也就散则成空了。 当然心性的修养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过程。 这是其中的一层意思。 浅表的另一层意思则可以换个角度解释,就是说自性本来是万法具足的,既然是万法具足,一旦产生矛盾,自然也一定会产生极好的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而不是我们现在这种人忙无智的状况。 心经的道理非常深,虽然它那样简短,但它是一个十分丰富的立体结构,非人的思维意识可以把握,语言在此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只能从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来谈它,试图与人与己有所启迪,而无法穷尽其机。 要想更深的把握和参悟,只有靠参悟者自己的亲证和慧力了。 发布时间:2023-09-10 18:47:0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4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