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心经讲记 内容: 心经讲记纯果法师著癸巳年讲于香牙小菀前记一、经题二、译题三、正文前记《心经》注释,自古已有很多注解,经中深奥处,古人已经说得极其透彻,实不容后人再来据理解释一番。 所以我现在发动写这本书的因素,只是出于自己的研究性质而已。 一般来讲,吾人但凡研究一件学说,都可以增加自己的学历。 但如果只一味深深研究阅读,实不若出于手写一篇。 或经过一番强烈记忆,或绞过一番脑汁而写成的,总比阅读又再熟识一点。 所以记写给与我们研究和演讲是有莫大的利益的。 那么,姑就这点,就算是我发动写书的因素吧。 这书的讲稿,记得是在去年二月间完成的。 因印务的耽搁,一直挽到现在整整已有一年多才出版。 这点,我感到很抱歉,特向诸出资而热心帮忙者,致其无限的歉意和谢意! 甲午年五月五日纯果记于灯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玆释此经,大科分三:一经题,二译题,三正文。 一、经题照诸方解释经题,各有各的不同用法。 例如贤首宗解释经题,先以十种悬门解释;天台宗解释经题,先以五重玄义解释。 然他们这种解释,固然各有各的深义在,可是在于一般初机学者就很难看得懂。 我现在解释这经题,就是为适应于一般初机学者,所以上面两种释法,权且不用,而以最浅现的文字解释,藉使一般初机学者,一目了然,对文了义。 这部《心经》,在于文字的量上,只不过二百六十个字而已。 然它所包含的意义,非常广阔。 略则可收摄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广则可收摄如来所说一代的时教。 佛所说一代时教,其文义虽然浩瀚如海,实际研究起来,无非是要破除一切众生的执见而已。 如凡夫的执有,二乘的执空,菩萨的执边见。 然这些执著,这部《心经》就可破除无遗。 所以这部《心经》可说是如来破除执著的指要,是一大部《般若经》的精华,是三藏的中枢,是众经的关键。 故此经的重要性是值得人人研究的。 我们果真要明白佛的真义,那么对于这部《心经》不但要重视,而且还要多多学习研究。 如此时日一久,其义理自然就会彰显。 此谓〈孔夫子〉说:温故而知新是也。 至于此经的翻译,在〈中国〉历史上,自〈秦〉至〈宋〉,共有五种译本:一、〈后秦〉〈鸠摩罗什〉译,经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字句与〈唐〉〈玄奘法师〉译本大同小异)二、〈唐〉〈玄奘法师〉译,经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即现在所解此经)三、〈唐〉〈利言〉尊者译,经名也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四、〈宋〉〈法月〉译,经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经》。 五、〈宋〉〈施护〉译,经名《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五种译本中,通常所流传的仅为〈秦〉本与〈唐〉〈玄奘法师〉的译本。 其中尤其是〈唐〉〈玄奘法师〉的译本最为流行。 此原因,大概是他的译法比较精妙,文约义赅,所以才能受到古德以及现代学者的一致推崇。 这部《心经》,有人说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也有人说是〈观世音菩萨〉说的。 这两种说法,我们都不能否认他们所说没有根据。 据〈贤首〉国师说,此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依《寻珠》说,此经则是〈观世音菩萨〉说的。 《寻珠》所说,乃据〈施护〉尊者的译本。 如译本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提竟。 〈舍利弗〉白〈观世音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 而〈观世音菩萨〉遂说此经。 照此推之,此经则可断定为〈观世音菩萨〉所说无疑。 但照这样说法,却有两种疑问,如此经既是〈观世音菩萨〉所说,何以称名为经? 答:菩萨所说,有佛作证,皆可名经。 纵此说,吾国六祖〈惠能〉大师所说《法宝坛经》,既不得佛作证,何以称名为经? 答:此乃后人为表尊敬故。 犹如此间宗教家各自尊其教,而所崇奉者,皆称为经。 如〈老子〉〈庄子〉〈列子〉,道家称《道德真经》《南华经》《冲虚真经》,以及耶教之《圣经》,回教之《可兰经》等类。 此经的来源,我们大略已经明白,以下就来解释经题。 般若是梵语,乃五种不翻中的尊重不翻。 古德之所以不翻,是因为吾国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名辞可来代表它,所以依旧仍存梵语。 此意思是要一般读者对它生起尊重。 现在有人把它翻做智慧,其实这种翻译,是很勉强的。 因为现在一般人对于智慧的认识,往往都是错误的。 譬如现在科学昌明,物质发达,一般人都公认是人类聪明智慧所开发。 可是这种智慧决非佛家所说的智慧。 须知世间的智慧是带有姣滑奸诈危害人类的,真有智慧的人决不会这样作。 现在如果把般若翻作智慧,当然是专指出世间的智慧而言。 它是超凡、绝情绝见,是没有分别的。 是吾佛所证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吾佛不但自己证到这种智慧,同时也证知一切众生都有这种智慧。 众生与佛都是平等的。 可是众生虽有,但现在已经迷而不觉。 这原因,是众生的性情好以妄动,凡情执见深重,以致其不动之性变为情性。 以情性而起分别,搅乱本性致使沉浊,乃至不能了见自性真如,所以就把与佛平等的智慧迷失了。 这是众生的执情昧性处。 如〈朱夫子〉说:心之未动则为性,已动则为情,所谓心统性情也。 又云:性譬之水,本皆清也。 以净器盛之则清,以不净之器盛之则臭,以污泥之器盛之则浊。 盖吾人之性,亦复如是,此听其众生善用与不善用已耳。 智慧,若再分析来说,也有各种的类别,此视众生的根器而定。 大器则有大的智慧,小器则有小的智慧。 如凡夫外道,凡情未了,邪见未除,对于世间法,起诸分别,以有为法,执有执无,执常执断,生起种种妄执。 他们这种妄执,固然不足称为智慧。 声闻缘觉的智慧,他们同修四谛十二因缘法,以出世间智,观察世间一切诸法,皆是苦空无常无我,一切诸法皆从因缘生,也从因缘灭,毕竟空无。 他们虽能这样观察,却只能破得人空,不能破得法空,只能破其分段生死,不能破其变易生死,其永远滞在界外的偏空有余涅槃,一味自善其身。 所以他们的智慧,是愚法,不是直截了当,终于被佛呵为焦芽败种之类。 他们这种智慧,固然是属于偏小的智慧。 至于菩萨的智慧,则比二乘高了一筹。 他们对于三界一切诸法,观空不见空,观有不见有,空有二边,全不执著。 而菩萨的主要任务,在于教化众生,所以菩萨对于度生之道,往往太过溺爱,以致有了爱见,这样又执在一边,偏离了中庸之道。 菩萨虽有极度的智慧,但不若佛的智慧那样旷达。 佛的智慧是荡荡然,一无所著,决非二乘人所能了解,决非不到二死永亡五住究竟的人所能体会,所以佛的智慧是甚深难解的。 如《法华经》说,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是也。 然在体用方面说,智是体,慧是用。 体,以法界为体,用,以法界为用。 所以佛的智慧是整个的,其体也是究竟的。 好比佛经常常说,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就是说佛的体用也遍满一切处,它是没有限际的。 至于般若的含义,据古德所解,共有三种区别: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 一、实相般若。 实相,就是坚实义。 是诸佛的法身理体,也就是一切众生的常住不变自性。 如世间一切诸法,究其根底,皆是没有自性,随著宇宙变迁。 这如花木,一到春天,开红开绿,很美丽,很好看。 但一到秋天,就全枯萎了。 它们这种变迁,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所以才会随著时间变更。 现在这个实相般若,就不像世间那些无常的东西,它是诸佛常住的法身,是一切众生的本体。 其本体,历三世不迁,陶洪炉不变,这就是实相般若。 由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也可以证明,人人都具有一个不变的体性,例如我们在幼年时所看到的海水,海水是深蓝色的,到了老年再去看海水,海水也还依然是深蓝色的。 这样不变,就足可证明我们这个见性是永远不会变动的。 我们所变动的,只是躯壳而已。 关于这种说法,在《楞严经》佛与〈波斯匿王〉谈论最为详细,要明白,可参考其文。 二、观照般若。 观,是能观智,照,是所照境。 我们六根对六尘,若是没有般若观照力去观察,那么六根就会被六尘所转,不知不觉去分别它们。 如果我们的真如心变成攀缘心,妄想心,这就是缺乏观照力所致。 但凡,每个博地凡夫都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如果想不随外境所转,就必须处处提醒警惕,对于一切境界,一定要以般若观照力去观察,知道它们是没有自性,虚妄的生,虚妄的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对于一切境界,果能如是观照,其幻灭心自然会消灭,同时定力也会逐渐生长。 故观照般若一法,是每个修行人所必须学习的。 它是成佛的捷径,是了脱生死的梯梁。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修行,将来绝对可以成圣成贤的。 三、文字般若。 亦名方便般若。 是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的前方便。 上面两种般若一理一事,虽然各有深义,若是没有文字般若把它分析出来,那么实相般若之理和观照般若之事也就无从推究。 所以,文字般若就是学佛人的一件方便。 这里,可能有人会产生疑问,据《起信论》说: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 照这推之,诸法既不可说,为什么吾佛已今还以文字声言唠唠叨叨说出一大藏教呢? 答: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此固属定论。 但吾佛为要教化众生,不得已从无言说中而说,此如以指标月,以文字般若作为方便。 然以吾佛说法,端在随机教化,吾佛既以文字般若作为方便,把实相般若深义介绍出来,在众生方面,就不可随意执著。 须知这只是吾佛说法的一种权巧方便,是一种修学实相般若的媒介。 这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因为实相般若,若是没有文字般若把它分析出来,则实相般若的深义,也就无从了解。 实相般若若无从了解,焉能修证? 所以,吾佛为将佛法永纪于将来,不得已权宜立此文字般若,以可后人研究。 吾人若要修证实相般若,当须在观照般若上修,这点,我们也要牢牢记住。 梵语波罗蜜多,此翻到彼岸,又云彼岸到。 岸,即道岸。 意谓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般若为船筏。 现在众生留居此岸,故沉溺生死。 佛已空五住,尽二死,即已到彼岸。 一此一彼,此即佛与众生之差别处。 现在众生沦陷此岸,随其烦恼漂流,就是缺乏般若船筏的缘故。 犹若〈惠能〉禅师说: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所以众生要渡此岸,必须修习般若。 般若称为船筏,意即渡义,如世人渡河过海,须用船筏。 然世人之渡筏,是以金钱作为川资,佛家之渡筏,则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作为资粮。 有这三者,才能渡此生死海。 须知这船筏乃是十方诸佛菩萨所共乘,过去诸佛乘这筏到彼岸,现在诸佛也乘这筏到彼岸,未来诸佛也是一样。 所以我们要到彼岸,当然也要乘这船筏。 此谓苦海茫茫,回头是岸。 以下就来解释心字。 心,有肉团心,缘虑心,积聚要心,坚实心。 现在所讲的是最后两个心。 因肉团心,有形相,是每个人的父精母血所构造出来。 这心有坏灭,现在一般人都认这心是自己的心,这样认识是错误的! 殊不知这心是根境相对而产生的妄心。 不但有生有灭,有分别,而且奸诡谄诈,我慢贡高。 因为现在一般人认不得这心,所以才受这虚妄心所驱使,而轮回六道。 然这虚妄心,不但一般凡夫认不得,就连二乘人也同样认不得。 二乘人虽粗惑已断,但细惑尚在,往往也被这虚妄心所惑。 我们拿个例证,如《楞严经》说: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阿难〉答道: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遂,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心,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因为有这样的妄执,所以佛特别提出七处征心,把〈阿难〉的虚妄心破得体无完肤,然后又以十番显见重把〈阿难〉的真心和盘托出。 我们想想,〈阿难〉是何等人,他是个证果的人,尚且不能辨别这妄心和真心,何况我们这些博地凡夫。 我们不但不能辨别,甚至连心的边缘也认不得的。 然而,这心虽难辨别,我们假若细细检讨,总能分得真是真妄是妄。 这真心并不在别,就在我们日常所用中。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能辨别,是因这真心已被尘影心所覆,所以不能显现出来。 虽不显现,但也不会遗失。 这好比一面镜子,虽被尘埃所障,而照人的效力尚在,我们若肯摩擦,其镜子自然就会光亮。 故《维摩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又《楞伽经》说: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 故十法界也是由心所显,此听众生善用与不善用。 若是善用,这心就变得善。 若不善用,这心就变得恶。 我们要成佛,也是由这心去完成,我们要堕地狱,也是由这心去造作。 故《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 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 故此心能善能恶,包含十法界,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又《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指月录》云: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又《传灯录》云:〈马祖〉既住上蓝,每示众云:即心是佛。 僧问:为甚么即心是佛? 祖云:止小儿啼。 僧云:啼止后如何? 祖云:非心非佛。 又曰:僧问〈大梅和尚〉,见〈马祖〉得个甚么,便住此山? 〈大梅〉曰:〈马祖〉向我道:即心即佛。 僧曰:〈马祖〉近日佛法大别。 〈大梅〉曰:作么生别? 僧云:近又道非心非佛。 〈大梅〉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佛,我只管即心是佛。 其僧回,举似〈马祖〉,〈马祖〉谓大众曰:〈梅〉子熟也。 又《传心法要》云:师谓〈休〉曰:(〈裴休〉)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般若为慧,此慧即无相本心也。 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 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 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 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 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 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忻,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 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忻厌。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 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 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 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 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 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 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 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要节也。 时下一般人对于此心都不善于处理,故往往不能认识本心。 假若能回光返照,万缘俱寂,死心彻底寻求,总有一日觉悟,其何让〈迦叶〉尊者一人独得其诀,故学者应须努力。 古人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故《心经》之心字却是耐人寻味的,如人一心为四肢百骸之主宰。 至于经字,佛的教典,统称为经。 经者,常也。 《维摩经注》云:古今虽殊,觉道不改,群邪不能阻,众圣不能异,故曰常也。 其含义,依古所释,共有五种:一、涌泉义。 此说经的含义,无穷无尽,犹若涌泉一般。 二、出生义。 佛的经典,是很深奥,它能出生无上诸胜妙法。 三、绳墨义。 如匠师以绳墨划定界限,知其分寸。 此若佛经,指示邪正,学佛人应以眼力辨别,正则从之,邪应离之。 四、显示义。 佛的经典,是导化于人,其理其事,是无遮掩,学者阅之,即知其义。 五、结鬘义。 经的含义,是很深广,包含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其文其义,是有陈次,犹若华鬘。 此五义,是依古训。 总说一句,经题是一经的纲要,人要研究经典,是要在经题下过一番工夫,经题明白,其义理就会明显的。 二、译题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二翻译。 佛应生在〈印度〉,所记载都是梵文巴利文,要成〈中国〉文,是要经过一番翻译的。 这部经是〈唐朝〉〈玄奘法师〉所翻译的。 〈唐〉,是朝代名。 〈中国〉在〈唐朝〉,有前唐后唐。 现在这唐,是属前唐,即〈唐高祖〉。 〈高祖〉讳〈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 其祖〈虎〉与〈李弼〉等八人佐〈西魏〉,皆为上柱国。 〈周闵帝〉受〈西魏〉禅,追封〈唐国公〉。 〈虎〉生〈昺〉,〈昺〉生〈渊〉,皆袭封〈唐国公〉。 〈渊〉仕〈隋〉,受〈恭帝〉禅,而有天下。 都〈长安〉,国号曰〈唐〉。 三藏,即经、律、论三者。 法师,以佛教法,为人师表。 意即这位法师,不但博学强识,且通三藏,而是人天师范。 师本名〈袆〉,讳〈玄奘〉,〈河南〉〈洛州〉人。 少年出家,与兄长〈捷法师〉同住〈长安〉〈庄严寺〉。 〈贞观〉三年私往〈西域〉,至〈贞观〉七年到〈印〉土。 而中间所经危险的事很多,集有《西游记》。 (非世所流传小说之《西游记》)如师到〈罽宾国〉,道路虎豹甚多,师终日闭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危然独坐。 师诚拜谒,老僧口授《心经》令诵,遂得山川路平,怪物潜踪。 后到〈中印〉土,遇大乘居士受《瑜伽师地》。 入〈王舍城〉住〈那兰陀寺〉从上方〈戒贤论师〉受《瑜伽》唯识宗旨。 〈贞观〉十九年,师还京师,二月于仪鸾殿见帝。 帝曰:师去何不相报? 师曰:当去时陈表三,上不蒙谅许,乃辙私行。 帝曰:师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 师遂奏在〈西域〉所获梵本经论六百五十七部,帝敕住〈弘福寺〉〈玉华宫〉翻译,一共译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麟德〉元年,师与众辞决,寿六十五。 帝辍朝三日,敕敛金棺银椁,四月安塔于浐东原。 师在〈西域〉〈戒贤论师〉得《瑜伽师地》唯识宗旨,传授〈窥基法师〉。 现在这部《心经》是法师所译。 法师对于中国文化贡献甚大,我们现在能读诵是经,我们是应该饮水思源的。 三、正文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别号。 名虽不同,其人则一。 不过照文义来说,〈观世音〉似乎是在因上讲,〈观自在〉是在果上讲。 这一点,稍有差别。 其意这位菩萨在因中修行时候,他不分别世间一切音声,所以在果上就得了自在。 另一说法:自在,是无畏义,及慈悲义,乃是观感赴应之谓。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例如世间众生每受苦恼,往往就称〈观世音菩萨〉名号,以冀菩萨救护。 菩萨寻声救苦,随时随地就来抢救,这是慈悲义。 众生在苦,菩萨来救,总无所畏,这是自在义。 在深一点说,菩萨证到实相般若,深达一切诸法空相,纵有晦昧境界现前,也知其相皆空,于理于事,任运自在,这也是自在义。 菩萨二字,菩是菩提,此即觉义。 萨是萨埵,此即众生义。 菩萨以智上求菩提,以悲下救众生,此即上求下化之义。 现在这位菩萨以自在观智而自觉,同时也以自在观智而觉化众生。 而菩萨能以这种自利利他观行,成就自己菩提,同时也能成就一切众生。 这种自利利他,却非一般二乘之所能学习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上一句,是示能观人。 这一句,是标所修法。 现在菩萨能得自在,其所得力地方,就是菩萨好行般若波罗密多时,所以现在菩萨才能得到自在。 行深二字,是表达菩萨所行是很深微的,乃是真修实行。 例如菩萨在修三慧时,如《楞严经》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又《大般若经》云: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都无所行,是行般若波罗密多。 以于其中一切戏论不可得故。 如是,才是深行。 总说菩萨所行,乃是般若妙行。 般若妙行有两种:一是浅,即人空般若。 一是深,即法空般若。 现在菩萨已得人空法空,而所行,乃是实相般若妙行。 时,即形容菩萨所行般若波罗密多,已经是很久的时光。 另一说法,即是深契般若之时。 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是标断惑。 现在众生会受生死,原因是没有观照力,所以才受生死。 菩萨则是相反,他能深行般若,又能照见五蕴皆空,所以他就能到达彼岸。 而众生所行是顺流,菩萨所行是逆流,这是众生与菩萨的差别处。 照见二字,是说菩萨的观行。 今先照而后见,如一暗室,先由灯照,然后才见室内各物。 菩萨观行,亦复如是,先用般若观慧,然后才见五蕴皆空。 如《智度论》说:如人执灯照物,若人不知般若,以智慧明照之令知。 现在宗下用照顾话头,而照字,义亦类此。 意要我们照得五蕴皆空,而我们的本来面目自可显现。 故〈杨仁山〉居士说:此经以心为名,心也者,十界圣凡所同具也。 迷则万别千差,悟则平等一致。 逃悟之机,即在照见五蕴皆空一语耳。 又照见,是能观智。 五蕴,是所观境。 蕴,是积聚义,是积聚许多烦恼。 我们这色身是这五蕴所集成的。 一、色蕴。 色是形色。 我们这色身,是父精母血所集成,是种幻质,它是不能永恒的。 广说有内色外色。 内色,如有情世界以及一切动物之类。 外色,如植物矿物的器世界。 二、受蕴。 受,是领纳义。 如我们五根各有领纳五尘功能,如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其皆个别领纳。 三、想蕴。 想,是思想。 如我们意识缘色尘,这时意识即作色想。 余五根亦是。 但这只有想,而不会造作,这叫做想。 四、行蕴。 是由想,而审定去造作。 如我们意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尘时,在意识中就有各尘想像。 这些想像,无论是善是恶,只要与意识相合,七识便去造作,这叫做行。 五、识蕴。 识,是分别义,即第八阿赖耶识,任运分别诸识性境。 其功能不但能分别,而且俱有含藏作用。 如我们六根缘六尘境,它能辨别各等境界,对于尘境于好于恶起诸贪著。 由以造作故,于好于恶便执在藏识中。 这识是心王,受想行是心所法。 总之每个人的构造,不出这五蕴。 五蕴又不出色心两者。 而色是有形质,是属于色,受想行识是无形色,乃属于心。 现在我们有这五蕴,盖覆我们真如性,真如在缠,所以我们就受生死。 菩萨久行般若波罗密多时,证知五蕴性空,了无自性,所以菩萨就称为自在。 然空是空五蕴,如《佛说法印经》云:苾刍,若有修行者,当往林间,或居树下,诸寂静处,如实观察,色是苦是空,是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 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是苦是空,是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 诸苾刍,诸蕴本空,由心所生,心法灭已,诸蕴无作。 如是了知,即正解脱。 正解脱已,离诸知见,是名空解脱门。 又《大般若经》云:不应以色坏故,观色无常,不应以受想行识坏故,观受想行识无常。 但应以常无故,观色乃至识为无常。 又《维摩经》云: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然空又有两义:一者是真空义。 显示五蕴乃是一真如心,五蕴是假,真如是真。 此如依金造器,器器皆金。 二者是空无义。 显示五蕴毕竟非有,犹如各器虽依金造,然金本非器。 现在这里所说,是重在真空义,即观五蕴之体本来自空,不必屏除五蕴,然后见空。 所以这空,才是真空。 至于空无义,在后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始于明之。 度一切苦厄。 这一句,是标证真,即显菩萨观成利益。 上面菩萨已证得五蕴皆空,自度一切苦厄,但菩萨又复悯念世间众生,所以又复度化利人。 《大智度论》云:我应无量无数无边世生死中,利益度脱一切众生。 今称一切苦厄者,总括世出世间。 如世间八苦,天人有禅乐苦,二乘虽断分段生死,还受变易生死苦,三贤受所知愚法苦。 这等的苦,都是由其各人业力所感。 我们单说世间的苦,其苦虽多,总说起来,不出三苦八苦。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八苦,如《涅槃经》说:一,生苦。 生苦有五种:一者受胎。 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二者种子。 谓职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三者增长。 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四者出胎。 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五者种类。 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是名生苦。 二、老苦。 老苦有二种:一者增长。 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二者灭坏。 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惭至朽坏,是名老苦。 三、病苦。 病苦有二种:一者身病。 谓四大不调,众病交攻。 若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臃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 二者心病。 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是名病苦。 四、死苦。 死苦有二种:一者病死。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二者外缘。 谓或遇害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是名死苦。 五、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 六、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是名怨憎会苦。 七、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 五阴者,色受想行识。 阴即盖覆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 盛即盛大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名五阴炽盛苦。 这八苦,每个人都免不了,这是事实。 现在菩萨既达五蕴皆空,五蕴若空,谁为苦? 谁为受? 所以菩萨不动此岸而跻彼岸,深知苦无所苦,苦即法身;障无所障,障即般若;厄无所厄,厄即解脱。 菩萨到这田地,才得身自在、心自在、法自在。 自利利他,世出世法,无不自在。 舍利子:〈舍利子〉,就是〈舍利弗〉。 尊者的名字是以母彰名。 舍利,此翻鹙鹫,是鸟名。 弗,此云子,是〈舍利〉之子。 因母眼精莹活泼,犹若鹙鹫眼一般。 尊者是佛千二百弟子中智慧第一。 《大智度论》云:有婆罗门论议师,名〈摩陀罗〉。 妇生一女,眼似舍利鸟眼,即名此女为〈舍利〉。 〈舍利〉怀妊,以其子故,母亦聪明,能大论议。 其弟〈拘絺罗〉与姊谈论,每屈不如,知姊所怀子必大智慧。 未生如是,何况出生。 即舍家学问,至〈南天竺〉,不暇剪爪读十八种经书,皆令通利。 是故时人名为长爪梵志。 姊子既生,皆共名之为〈舍利弗〉。 菩萨欲深显般若法门,故特呼〈舍利弗〉告之。 意谓这种深奥般若法门,是要有智慧的人才能领悟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上一句,是破凡夫有见,正明空观义。 下一句,是破二乘偏空,兼破凡夫断空,正明假观义。 然以吾佛说法,本无固著,乃是随机而说。 所以众生根机有千差万别,佛说法也有千条万绪,而把一个清净妙性真如忽说有,忽说空,或说空,或说有,但其目的无非要诊治众生的毛病。 色不异空一句,是要诊治众生有见。 因凡夫众生执五蕴为我,以是人我是非由此丛生,根身器界从此分域。 吾佛立计破之,指示众生色就是空。 色是幻色,空乃般若真空。 众生迷真空,固执幻色,故佛以空无之义破之。 如《大般若经》云:五蕴者,色相譬如聚沫,性不坚固,瞬息归空。 又曰:受相如浮泡,起灭速如箭。 又曰:想相如阳焰,水不可得,渴爱因缘,妄起此想。 又曰:行相如芭蕉柱,叶叶析除,实不可得。 又曰:识相如诸幻事,众缘和有,假使设有,实不可得。 空不异色一句,是破二乘空见。 二乘的病乃是空病,二乘听佛所说一切诸法皆空,因不明佛意,故执为空。 像这执著,佛又深恐二乘成为断见外道,所以佛又立计破之,指示二乘所执的空,是顽空,偏空,不是真空。 假使一切诸法是空,其谁人修,谁人证? 既无人修,无法可证,则这妙性真如将成空洞。 这样的见解,乃是十足的断见外道。 如此推论之,世间也就没有因没有果,因果既然没有,即做善不得善,做恶不得恶。 如果二乘所修四谛十二因缘是属于这种空无,而今又怎么能证得偏空涅槃? 照此推之,诸法的原理是不空的。 而我所说的空,非是二乘所执的空,我说的空,空就是色。 空只是空其虚妄,真如妙性实是不空的。 须知这不空,就是般若真空。 般若真空不离妙有,妙有不离真空。 故此空才是我佛所说的空。 可是二乘不明我佛所说意旨,以此空法,执顽执偏。 凡夫外道,执常执断? 如此固执,却是离道尚远! 故〈宝志禅师〉云: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迷悟不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 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 阳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自身虚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 世人迷倒至甚,如狗吠雷□□。 所以迷之者,以诸法上,执空执有。 悟之者,以诸法上,另是一种境界。 故执空执有,全是迷人所说。 其实诸法的原本,却是无空无有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两句,是融权浅菩萨边见,正显中观义。 上面佛对凡夫说空,以破有见,对二乘说有,以破空见。 可是凡夫二乘看色与空究竟是两样,只知色是生,空是灭,色是垢,空是净,色是增,空是减。 以是异见竞生,而有向背取舍,分出凡圣迷悟。 故我佛说不异以破其色空之异。 以下权浅菩萨虽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但犹未免看色是色,空是空,俨然又是两事。 色是事,空是理,色是相,空是性,色是用,空是体,所以相体不得圆融,照用不得泯绝。 故吾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破其色空分异。 例如色,如水之冰。 空,如冰融水。 盖色与空其体无殊,此如水即是冰,冰即是水。 权浅菩萨不明此义,以是色空或融或分,或照或遮,终不能平等普融一相一味。 所以色即是空,非待会色归空,然后才见空,其实全色之体就是空。 空即是色,非待从空现色,然后才见色,其实全空之体就是色。 菩萨既达此空义,色即是空,在照时不妨有遮,空即是色,在遮时不妨有照,遮照不二,是名为中,这才是中道第一义谛。 若然,菩萨既不偏于空,又不偏于色,不偏于空,即异二乘,不偏于色,即异凡夫。 须知菩萨见一切色,是幻色,深达诸色了无自性。 无性之色,即是无我空理。 当其色显时,却不见丝毫空相可染污得空。 又菩萨见空为真空,周遍法界,此无我空理遍在一切色中,不见空外有染污之色,不见空中有可断灭之空,而空体与色体,原无差异。 故知色即是空,非灭色而取空,空即是色,非灭空而取色。 此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原无二体。 故《顿悟入道要门论》云: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灭空。 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两句,是明心王与心法也同样要空。 色是诸法之首,五蕴之初。 诸经要明空义,须先说色,然后才得显空。 因色与空,乃是相敌。 五蕴之法,在生时,先从识起,在灭时,先从色灭,以是先明色,然后才明四蕴。 如受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余蕴亦然。 此四蕴本同一心,因四者各有功能,所以分为个别。 实则色蕴若能破除,余之四蕴自然便成瓦解,此谓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是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上一句,是〈观自在菩萨〉直呼〈舍利弗〉,意要〈舍利弗〉对于上面所说五蕴诸法,要宁静体会。 因我〈观自在菩萨〉已是实验过来,所以对于诸法空相,无论是事是理已是切实了解。 而你〈舍利弗〉正要修学般若,所以对于五蕴诸法必须切实体会,半点勿生狐疑,宜须信诚我语。 下一句,是指示辞。 是诸法空相者,即指五蕴,广则根身器界。 空相,即诸法实相,〈慧海禅师〉说: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也。 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 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 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 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 又诸法空相,如《大般若经》云:过去法,过去法空,未来法,未来法空,现在法,现在法空。 所以者何? 空中过去法不可得。 何以故? 过去法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法可得。 空中未来法不可得。 何以故? 未来法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未来法可得。 空中现在法不可得。 何以故? 现在法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现在法可得。 又云:何等为自相空? 自相名色,坏相,受,受相,想,取相,行,作相,识,识相,如是等有为无为法各各自相空,非常非灭故。 何以故? 性自尔。 是名自相空。 何等为诸法空? 诸法名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是诸法空,非常非灭故。 何以故? 性自尔。 是为诸法空。 这些空相,我〈观自在菩萨〉已是深会,而你〈舍利弗〉向以小乘境界,对于诸法观照,时时执在一边,不是执偏,就是执顽,不是执顽,就是执空,所以令我〈观自在菩萨〉非常关怀。 为了引开你们这种错觉,现在我〈观自在菩萨〉特别指示诸法真空实相,希望你们听了以后,从实体会,这才不负我〈观自在菩萨〉一番谆谆的告诲。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三句,是重释空相,显示自性真空。 然这六个不字,犹是重把诸法扫得一干二净。 既然诸法是空相,当然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在大体上是这样说。 可是诸法在凡夫看来似乎还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诸法从缘生,就有生相。 诸法从缘灭,就有灭相。 诸法有诸烦恼,就有垢相。 诸法有诸菩提,就有净相。 诸法有诸惑业,就有增相。 诸法有诸解脱,就有灭相。 因凡夫对于诸法的观感,大体是这样,所以凡夫不能了达诸法是不生不灭的。 如《大般若经》云:一切法非死非生,一切法非生非死,是谓般若波罗密多。 又《传灯录》云:〈杜渐鸿〉问〈无住禅师〉,云何不生? 云何不灭? 如何得解脱? 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 不生即不灭。 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也。 又《大智度论》云:空故无相,无相则无作无起,是法常住不坏,故无生无灭。 又《顿悟入道要门论》云: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 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 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遍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 但自仔细观察自心,一体三宝,常自现前,无可疑虑,莫寻思,莫求觅,心性本来清净。 而声闻缘觉对于诸法的观感,是较达观。 二乘认识诸法是幻化,幻化诸法,虽生即是不生,虽灭即是不灭。 可是他们犹有弊病,就是认识诸法有垢有净。 有垢,是有烦恼可断。 有净,是有涅槃可修。 殊不知垢净等法,乃是假相空谈,若是不去执著,当然就无垢净可分,如诸有漏色中不垢,诸无漏色中不净。 现在二乘的错觉,是在分别垢净诸法。 如《大般若经》云:色蕴非染非净,受想行识蕴,亦非染非净。 如是色蕴非染非净,是谓般若波罗密多。 如是受想行识蕴,亦非染非净,是谓般若波罗密多。 又《大智度论》云:如无余涅槃不生不灭,不入不出,不垢不净,非有非无,非常非无常,常寂灭相,心识观灭,语言道断,非法非非法等相,用无所有相故,慧眼观一切法,亦如是相,是名六波罗蜜等与解脱等。 至于权浅菩萨,他们虽无分别垢净诸法,却以增以减又作一番计执。 犹若万德俱圆似增,惑业断尽似减。 殊不知真空实相中本无增无减,从来修证不得,德满不增,从来变迁不得,障尽不减。 故知诸法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此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又《大般若经》云:一切法非减非增,是谓般若波罗密多。 又云:〈善现〉复白佛言:菩萨为诸有情,擐功德铠勤精进者,如为虚空发勤精进。 何以故?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应正等觉,如竹麻苇甘蔗等林,若经一劫,或一劫余,为诸有情常说正法,应度无量无边有情,令入涅槃究竟安乐,而有情界不增不减。 所以者何? 以诸有情,皆无所有,性远离故。 又《大智度论》云:佛答:色等法,乃至涅槃,是诸法如寂灭相,是无上道相。 寂灭者,不增不减,不高不下,灭诸烦恼戏论,不动不坏,无所障碍。 菩萨以般若波罗密方便力故,亦能令布施等如寂灭相,如是种种因缘,说无上道相。 若菩萨常念无上道寂灭相,令一切法皆同寂灭相,亦观不可说义,所谓不增不减相,菩萨如是疾得无上道。 以不增不减,不可得故。 是故空中。 这一句,是承上起下,乃是广明真空离相,而显性空。 然诸法空相中,的确是无生灭等法,故诸佛悟时,深达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相,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一如来藏心。 凡夫迷时,觉得根身有生老病死,尘界有成住坏空,识心有生住异灭。 二乘犹见三界之内有苦集二谛诸生死烦恼,三界之外有灭道二谛诸无为道,以是避恶趋善,修证偏空。 而菩萨于三界中大作空中佛事,广修六波罗密。 像这诸法,都是未明真空妙谛,所以把个真空弄得不空。 又凡夫见有生灭,二乘见有垢净,菩萨见有增减,如此晦昧,皆是未明空义。 故《大智度论》云:见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故空。 空故,诸见灭。 又《五灯会元》云: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 佛召仙人,梵志应诺。 佛曰:放下著。 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 佛又召仙人,放下著。 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 佛又召仙人,放下著。 梵志曰:世尊! 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 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 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 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 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 案中放下即是空义。 无色,无受想行识。 这一句,是空五蕴。 因五蕴是诸法之首,尤是诸法的祸端。 此五蕴若能破除,余诸法也就无问题。 例如五蕴之色蕴,乃是我们坚固妄想凝结而成,是众生最易执著处,且是众生最难破除地方。 往往众生不能了悟,是因色相所迷。 所以把个真空妙体弄成似空非空,似有似有,俗谓非驴非马,终于空与色不能浑融一体。 现在〈观自在菩萨〉深达一切色相,因缘会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其体了无自性,故五蕴之空,当属定论。 如《大智度论》云:行者作是念:若无色,则无饥渴寒热之苦,是身色粗重弊恶,虚诳非实,先世因缘和合,报得此身,种种苦恼之所住处。 云何当得免此身患? 当观此身,身中虚空。 常观身空,如笼如甑,常念不舍,则得度色,不复见身。 如内空,外色亦尔。 是时能观无量无边空。 得此观已,无苦无乐,其心转增,如鸟闭著瓶中,瓶破得出,是名空处定。 是空无量无边,以识缘之,缘多则散,能破于定。 行者观虚空缘受想行识,如病如痈? 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和合则有,非是实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二句,是空六根六尘,又名空十二入。 以上五蕴既空,而此六根六尘也就空无,故次列空十二入。 何谓为根为尘为入? 根,如草木之根,是坚固义。 尘,如尘沙飞尘,是障蔽义。 入,是涉入,如根入尘,如尘入根,互相钩引。 六根:眼,如葡萄朵,能受色尘。 耳,如新卷荷,能受声尘。 鼻,如双垂爪,能受香尘。 舌,如初偃月,能受味尘。 身,如腰鼓颡,能受触尘。 意,如幽室见,能受法尘。 六尘: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 声,如涂毒鼓,闻之则死。 香,如憋龙气,嗅之则病。 味,如涂蜜刀,舐之则伤。 触,如卧师予,近之则啮。 法,如入贼室,不防则害。 六尘之害,如《大智度论》云:云何弃色? 观色之患,若人著色,诸结使火,尽皆炽然,烧害人身。 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急应舍之,若人染著妙色美味,亦复如是。 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故,身入敌国,独在媱女〈阿梵婆罗〉房中。 〈忧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 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色欲。 云何呵声? 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无常变失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著。 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住,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 譬如大风吹诸林树,闻此细妙歌声,柔软清净,生邪念想,是故不觉心狂,今世失诸功德,后世当堕恶道。 有智之人,观声念念生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生染著若斯。 智者诸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 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声欲。 云何呵香? 人谓著香少罪,染爱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戒,能一时坏之! 如阿罗汉常入龙宫食已,以钵授沙弥令洗。 钵中有残饭数粒,沙弥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便,入师绳床下,两手捉绳床脚,其师去时,与绳床俱入龙宫。 龙言:此未得道,何以将来? 师言:不觉。 沙弥得饭食,又见龙女身体端正,香妙无比,心大染著。 即作要愿,我当作福,夺此龙处,居其宫殿。 龙言:后莫将此沙弥来。 沙弥还已,一心布施持戒,专求所愿,愿早作龙。 是时绕寺,足下水出,自知必得作龙。 径至师本入处大池边,以袈裟覆头而入,即死,变为大龙。 福德大故,即杀彼龙,举池尽赤。 未尔之前,诸师及僧呵之。 沙弥言:我心已定,心相已出。 时师将诸众憎就池观之。 如是因缘,由著香故。 复次有一比丘,在林中莲华池边经行,闻莲华香,鼻受心著。 池神语言:汝何以舍彼林中禅净坐处,而偷我香。 以著香故,诸结使卧者,今皆觉起。 时更有一人来入池中,多取其华,掘挽根茎,狼籍而去。 池神默无所言。 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取汝华,汝都无言,我但池岸边行,便见呵骂,云我偷香。 池神言:世间恶人常在罪垢粪中,不净没头,我不共语也。 汝是禅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 譬如白毡鲜净,而有黑物点污,众人皆见。 彼恶人者,譬如黑衣点墨,人所不见,谁问之者。 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香欲。 云何呵味? 当自觉悟,我但以贪著美味故,当受众苦,洋铜灌口,啖烧铁丸。 若不观食,嗜心坚著,堕不净虫中。 如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饷僧酪时,沙弥每得残分,心中爱著,乐喜不离,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 沙弥师得阿罗汉道,僧分酪时,语言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 诸人言:此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 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但坐贪爱残酪故,生此瓶中。 师得酪分,虫在中来。 师言:爱酪人,汝何以来? 即以酪与之。 复次如一国土,王名月分。 王有太子,爱著美味,王守园者日送好果。 园中有一大树,树上有鸟养子。 鸟母常飞至香山中,取好香果,以养其子。 众子争之,一果堕地,守园人晨朝见之,奇甚非常,即送与王。 王珍此果,香色殊异,太子见之便索。 王爱其子,即以与之。 太子食果,得其气味,染心深著,日日欲得。 王即召园人,问其所由。 守园人言:此果无种,从地得之,不知所由来也。 太子啼泣不食,王催责园人,仰汝得之。 园人至得果处,见有鸟巢,知鸟衔来,翳身树上,伺欲取之。 鸟母来时,即得果送。 日日如是,鸟母怒之,于香山中取毒果,其香味色,全似前者。 园人夺得输王,王与太子食之,未久身肉烂坏而死。 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著味欲。 云何呵触? 此触是生诸结使之大因,系缚心之根本。 何以故? 余四情各当其分,此则遍满身识,生处广故,多生染著。 此著难离,何以知之? 如人著色,观身不净,三十六种则生厌心。 若于触中生著,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无所益,是故难离。 复次以其难舍,故为之常作重罪。 若堕地狱,地狱有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炎火。 此二狱中,皆以身触受罪,苦毒万端。 此触名为大黑暗处,危难之崄道也。 法尘,如《大般若经》云:法者,不应思惟善法不善法,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等法。 何以故? 如是诸法,皆无自性。 若法无自性,则不可念,不可思惟。 若无念无思惟,是为法随念。 菩萨以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中无有想亦无无想,菩萨如是学法随念,谓一切法无性,性中法尚不可得,况有法随念耶。 然修行人在于六根六尘,应生警惕。 眼虽看,不要著在色上。 耳虽听,不要著在声上。 鼻虽嗅,不要著在香臭上。 舌虽尝,不要著在滋味上。 身虽触,不要著在色相上。 意虽应事,不要著在境上。 要常宁静,如是纯纯用工,一朝大悟,就可大起运用。 如《楞严经》之〈阿那律〉得眼根圆通,〈观世音菩萨〉得耳根圆通,〈周利槃特〉得鼻根圆通,〈憍梵钵提〉得舌根圆通,〈毕凌伽婆蹉〉得身根圆通,〈须菩提〉得意根圆通,〈优波尼沙陀〉得色尘圆通,〈憍陈那〉五比丘得声尘圆通,〈香严童子〉得香尘圆通,〈药王〉〈药上〉得味尘圆通,〈跋陀浦罗〉得触尘圆通,〈迦叶〉与〈紫金光尼〉得法尘圆通。 圆通义,是六根六尘互用,如眼根作耳根用,耳根作鼻根用。 至于在迷时,便被根尘支配,不知不觉随其旋流,而起各种分别,以成迷门。 但迷与悟在空法中,都不得容许,因为凡有所说,就与空体相敌。 故真空实相中,是无六根六尘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二句,是空十八界。 上面五蕴十二入在于真空实相中既属不得容许,现在这十八界当然也在扫除之列。 因十二入既空,而这十八界也就无可托身之处,所以也要空。 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根为内界,尘为外界,识为中界。 界,是界域,是每一个根尘识各有其分域,如眼界只能分别色界,耳界只能分别声界,鼻界只能分别香界等。 今所说十八界,其所重者是眼识界耳识界的六界。 识,是分别义。 如我们六根没有眼识界耳识界等,这六根对六尘就失辨别力。 如人初死,六根尚在,但不能辨别作用,这就是失掉眼识界耳识界的作用,所以不能分别。 现在我们眼界能分别色界,耳界能分别声界,中间就受眼识界耳识界所分配,所以才能分别。 《楞严经》说:本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此即属于迷门。 乃至,是省略辞。 乃举首末,而省中间十六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四句,是空十二因缘,也名空十二支。 上面不但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要空,而二乘所修十二因缘法在于真空实相中也是要空,所以菩萨彻底也要把它空个究竟。 因为这种法门,乃是黄老一时弄玄卖虚,作为黄叶止啼而已,所以权且立此方便。 这十二因缘,有两种解释,一为顺观流转门,一为逆观还灭门。 顺,是顺流,即十二因缘从无明次第而生,此属迷门而说。 逆,是逆流,即十二因缘从无明次第而灭,此属悟门而说。 如《佛说四品法门经》云:佛告〈阿难〉:智者应知十二缘法,从因缘起,由因缘故,即有诸法。 因缘者何? 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即一大苦蕴集。 若了知上缘生之法,因缘性空,缘聚即有,缘散即无,缘法无故,即无诸法。 所谓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处灭,六处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即一大苦蕴灭。 如是生灭之法,智者应当如实了达。 现在先释顺观流转门,顺则缘生,谓前能生后,即随顺生死。 十二因缘,如《天台四教仪》云: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 (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 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 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 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 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 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 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成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 四、名色。 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 色即色质,即是身也。 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 五、六入。 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 六、触。 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 七、受。 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 八、爱。 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媱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 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 十、有。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 十一、生。 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 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 次逆观还灭门,逆,即是灭,是灭生死。 众生既知业报身,其最初所招来者,是由无明所引起,以有无明才展转生出十二因缘法。 现在要灭,亦须由无明灭起。 故顺则众生法,逆即缘觉法。 缘觉所修,先由流转门作为空观,次则以逆观门作为修证。 无苦集灭道。 这一句,是空四谛。 上来十二因缘既空,当然这四谛法也是要空了。 四谛,也作流转门还灭门两种解释。 苦集二谛,是世间流转门,灭道二谛,是出世间还灭门。 谛,是确实义。 如苦,其性实是苦,如集,其性实是惑,如灭,其性实可证,如道,其性实可修,这四者皆是实在的事。 此四谛十二因缘,虽是二乘所修,其实也是通大乘的桥梁。 因其要旨,皆是断生死本,灭无明因,归于清净本性。 诸经典佛虽诃斥二乘,责其小根小器,但佛一边呵斥,一边又要他们好好的修,他们若能从这四谛十二因缘去修,将来也可修成正果。 所以这四谛十二因缘,我们不可作为等闲看。 虽然在理上讲,无苦集灭道,但在事上来讲,我们是应从四谛十二因缘去修,而且要逐步逐步修,因为它是有阶层的。 真空实相虽重在于理,但也不能废其事。 上面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事理双举,即事即理,我们明白这点,就不会说般若专谈空理了。 现在这四谛法,苦,是流转门苦果,是我们所感受的业报身。 因我们有这业报身,就难免要病要老要死,要受种种的苦,如三苦八苦之类,如《法句经》云:昔四比丘论世苦事,一云媱欲恼人,一云饥渴逼体,一云嗔恚扰乱,一云惊怖恐惧,各执己是,竞谓他非。 佛知遂问,比丘具答。 佛言:汝等所论不究苦义,身为诸苦之本,众患之原,当求寂灭,此最为乐。 集,是流转门惑因,惑,是烦恼业,我们这业报身,究竟从何处来? 就是从烦恼所感受而来,所以集是招感义,它能招感我们这业报身,而受种种的苦。 这两种是世间因果,集为因,苦为果。 我们既知苦集二谛是生死循环,我们要脱离,就要从灭道二谛去修。 灭,是三界外清净无为乐果,假如我们能证这乐界,就可脱离三界生死,同时犹可享受界外清净无为涅槃。 我们要证这涅槃,是要从道谛去修。 道,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道,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些法门。 我们随便从那一法去修,将来都可证到这种乐果。 如僧问〈马祖〉,如何修道? 师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 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又问:云何即得达道? 师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 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 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马祖〉曰: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何为污染?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 何谓平常心? 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 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即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 这两种是出世间因果,道是因,灭是果。 而今先果后因,是欲令众生即苦断集,慕灭修道。 无智亦无得。 这一句,是空菩萨法。 然真空实相中,非但空声闻缘觉法,其实菩萨法也不得容许,故菩萨法也在排除之列。 若不是这样空,而这真空实相中就有智与得的毛病。 智,是能证之智,即是六度之主。 得,是所谓的法,即是双道二边。 有智有得,就有能所。 有能所,就有增减。 有增减,就有两边。 而这真空实相中就有污染。 此也非现在〈观自在菩萨〉所说真空的空。 须知真空实相中是无智与无得,无能证的智,无所证的得。 能所双亡,空有俱遣。 我们若能到这田地,方达真空之理。 故《大论》云:无所得有二种:一者世间欲有所求,不如意,是无所得。 二者诸法实相中,决定法不可得,故名无所得。 非无有福德智慧增益善根,如凡夫人分别世间法故,有所得诸善功德亦如是。 随世间心故,说有所得,诸佛心中则无所得。 是略般若波罗密义。 又《大般若经》云:佛言:如是般若波罗密多,以虚空为相,以无著为相,以无相为相。 何以故? 般若波罗密多甚深相中,诸法诸相皆不可得,无所有故。 又《指月录》云:〈须菩提〉尊者,在岩中宴坐,诸天雨花赞叹。 尊者曰:空中雨花赞叹,复是何人? 天曰:我是梵天,敬重尊者善说般若。 尊者曰: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云何赞叹? 天曰:如是,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 此即无智无得义。 可是现在一些权浅菩萨,不能了达此义,只觉体外有智可修,有理可得,所以广修六波罗密。 所谓布施度悭贪,持戒度破戒,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既有这种行门,就有分出能证与所证,此是不明真空理。 而真空理,是亡智与亡得,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摩诃萨,既思惟已,为普救度诸有情故,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先应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波罗密多,后应修行般若波罗密多,菩萨摩诃萨虽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而观一切都不可得。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无故。 以上由无无明至此无智亦无得共六句,是明真空实相中无三乘法,又名断其圣解。 以无所得故。 这一句,是承上无得而言。 是显般若之法,能度一切苦厄,固无得而得,才是实得。 上面所说般若,是显空义,以下所说般若,是显不空义。 因般若之法,但扫除后,另又一种境界,这境界正是真空般若境界,如古德说:若不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现在因知无得,故菩萨方便而行六波罗蜜行,如《大般若经》云:佛告〈舍利子〉言: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能住所住不可得故。 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 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 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 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 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 应以无著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 又无得,如〈唐〉〈慧海〉禅师云: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 又曰: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 若有证有得,以为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 何以故? 《维摩经》云:〈舍利弗〉问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证辩,乃得如是? 天女答曰:我无得无证,乃得如是。 若有得有证,即于佛法中为增上慢人也! 又《传心法要》云:问曰: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 〈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 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 所以五祖付六祖。 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 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 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 为求法? 〈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 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 〈明〉乃禀语。 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 〈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功夫,今日方省前非。 六祖云:如是。 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 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栏外,别传何物? 〈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 〈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 然而,六祖因默契得,故五祖付衣传法。 而六祖真是深契般若,故古德示众云:〈黄梅〉衣钵,非但时时勤拂 发布时间:2023-09-10 18:17:5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4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