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心经》释义(云香) 内容: 《心经》释义云香前? 言《心经》,全称应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本经古时前后有多次翻译,现存六译(全部收于大正藏第八册)。 据说此经从三国到近代以来,有21种译本,方广锠先生所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收录了18种译本,在汉传佛教里以唐? 玄奘三藏的译本流传最广,几乎所有学佛的弟子都会背诵。 这是大乘佛教中很特别的一部经典,最短小、最精深。 比对各家译文,正文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唯独早出的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都没有开头(序分)与结尾(流通分),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因此,有人怀疑《心经》是从《大般若经》中抄录出来的一段最精要的文字,因为《大般若经? 学观品》中就有与《心经》几乎一样的文句,但是,这是佛陀亲自对舍利弗说的。 《心经》的玄奘三藏译本,只有260个字,可是这短短260个字的一部《心经》却正是大般若的最精华。 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般若哲学,最究极的哲学中心、重心,就是探讨空与有的关系(也就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这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这个存在(有)与非存在(无)的最根本观念(这种观念不一定是所有的哲学家都能自觉地正确地认识到)一旦有所偏颇,哲学上对一切事物所作出的诠释马上就会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 偏向有(存在)的,会向重视物质的、分散的、所谓的唯物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形而下学;偏向无(非存在)的,就会向重视思想的、综合的、所谓唯心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形而上学。 当然唯心与唯物都不是绝对的唯,但是各有所偏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佛教里的般若,被看成是最高的智慧,最圆满的智慧,所要表达的就是真确地、如实地把握住人生世界的空与有的关系的大智慧。 所谓的佛,就是将空有的关系得到了最如实,最圆满的认识与处理的大觉者(大哲)。 《心经》就是佛教里传达怎样的去认识与把握并处理好空与有的一部伟大的经典。 可惜的是,绝大多的佛教徒虽然都会背诵这部经典,但是真正理解了这部经典深义的可说是非常稀有难得。 下面是我个人对《心经》的一点粗浅理解,不敢说绝对正确,但是却是尽量的用般若空观的正义去勉强的解释一番,希望能对本经的理解有所帮助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就是佛教里所谓的人类最高的智慧(思辨的极限),最圆满无缺的智慧(不偏向两边),最究极真实的智慧(佛智)。 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运用这种般若智慧到达彼岸。 佛教以我们现在的世俗世界为痛苦,不圆满;以超越这种痛苦与不圆满为到彼岸。 心,就是心要、最重要。 也就是说,这部经典是最中心、最重要的经典。 经,就是经典,也就是值得一读,值得珍藏的书的意思。 整部《心经》的经名全意就是:运用大智慧就能到达圆满彼岸的经典。 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有两种解释。 一说就是观世音菩萨;一说是运用般若智慧,观察自己(审视世界),得到解脱的菩萨,就是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这位菩萨在深刻的用般若智慧,观察自己(审视世界)的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照,就是观照,用般若的智慧深刻的观察自己,结果怎样呢? 见五蕴皆空。 佛教以我们人为五蕴和合的个体,其中色蕴代表物质的,有形状颜色体积的;受、想、行、识四蕴代表思想意识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又这四蕴也被佛教统称为名,只有名称,没有什么具体形象表现。 名色五蕴组成我们所谓的个体生命现象(人),由此知道佛教既不是偏于唯物,也不会特别偏于唯心,佛教的立场应该说是心物缘起论者。 五蕴皆空,空,这可是般若学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 空,在普通人的常识中就是没有,什么都不存在就是空。 佛教的空的意思可不是这种什么都没有的空,佛教的空是说什么都有,但是不是实实在在的有,不是不变的有,不是独立存在的有,也就是无自性或自性空的有。 看似一独立存在的事物,其实同时要许多其他的事物来促成(不独成);看似一不变的事物呈现在面前,其实该事物是一刻也不停留的前后相续的存在着(不恒定);因为需要其他的条件来促成,又加上自身的不确定性,所以,一切事物(无论是物质的色,还是思想的名)都是无自性的,不实在的,有变化的,也就是佛教所谓的空(无自性的)。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菩萨用般若的真智慧,深刻而彻底的发现:所谓的人(自我)只是一个由五蕴名色所组成的,不确定的,时刻变化的,而前后相续的和合空(假),不实在的幻相而已。 所谓真实不变的有自性的人,真实不变的有自性的五蕴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从生死苦恼的此岸解脱,得到圆满自在的彼岸,也就是佛教常说的得到涅磐。 佛教以为这个人生是不圆满的,是痛苦的,是不自在的。 所以,佛法的修学过程,也就是为了我们从不圆满、痛苦、不自在的人生,最终得到圆满、无苦,得大自在的人生的过程。 人生的痛苦,我想每个正常的人都会有着多多少少的体会吧! 苦,佛法中常将之归纳为八苦。 生、老、病、死,这四苦是人生生理上的必然,无一幸免。 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这三种却是身心的真实感受。 什么是求不得苦呢? 生理上的需求,心理上的要求,想要的得不到满足,由此引起的种种身心的烦躁痛苦,这就是所求不能得的痛苦。 什么是爱别离苦呢? 我们恩爱喜欢的爱人,亲人,朋友与我们分离,甚至是生死两茫茫的永别,这在一般的人的内心引起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喜爱的,曾经拥有的物质的东西,如金钱、宝物、房子、汽车、工作等等,不得已而即将失去,这又会引起我们内心世界怎样的痛苦与波动,也是可想而知的。 什么又是怨憎会苦呢? 我们不喜欢的讨厌的人或事物,却偏偏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想躲躲不过,想避避不开,想排除排除不了,心理总是这样那样的别扭与难受,这就是怨的憎的却总是聚会所引起的痛苦。 最后就是五蕴炽盛苦,由生理的各种感官接触外境,总是会引起生理与心理这样那样的痛苦,身心如同一团炽热的火一样燃烧着、炙烤着自己,这就是五蕴炽盛的人生最根本的苦恼生之苦。 人生在世,为什么一切只是一团大苦的集结呢? 原因何在? 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太过执着了,把一切的事物都当成了有自性的存在,不明真相,而又莫名其妙的执着。 要度一切苦厄,就必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无自性)。 舍利子舍利子,这是人名。 为佛陀的上首大弟子之一,在佛的所有弟子中被当时公认为是智慧第一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本经是怎样的重视智慧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指物质性的所有东西。 所有物质性的东西(色)为什么会是空(自性)呢? 这是因为所有物质性的东西都是缘起(由缘而起)的缘故。 由缘而起的东西是无自性的,即一切由众多条件所构成的事物,本身并不是绝对的存在(不是实在的存在),它同时受到众多条件的制约(不能自己主宰自己),这种不具有自己绝对自在独存的物之性,佛法就名其为空,或性空,或自性空。 空即是色,就是说空(自性)才即是色(物质)的本来性质。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为什么呢? 原来我们一般人在常识上对色与空的认识每每发生不自觉地错误,我们常识中总以为色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有);空就是实实在在的不存在(无)。 对于所有事物的实在感(佛法中叫做自性见)是这样的困扰着我们! 其实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实在的,随时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变动,如果色是实有自性的有,空是实有自性的无,那即会:有的不可使无;无的不可令有,诸法如果陷入绝对有其自性,即永不变动,这样的认识是有与无相对立的认识。 有与无,其实是并不对立的,有是缘起的有,由众多的条件促成了的有;无是缘起的无,由众多的条件促成了的无。 这有如一根棍子(棍子比喻缘起),从中间向两头看(中间同是一缘起性),一头是有,一头是无;我们一般人,总是从这一头看向那一头(两头都有自性)。 从缘起的角度看,有的条件变了,就有可能使无;无的条件变了,就有可能使有,所以佛法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还有一重意思。 即,事物的空性,不是离开了事物的本身而单独存在的,即事物(色)的本身真相就是事物的真性(空)。 空性不是离开了一切事物的,这一认识非常重要,这避免了形而上学的玄想。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前面提到过,这是属于思想意识的名的东西。 受,就是感受;想,分析的,概念性的认识;行,是造做的意思,实即是对事物分析认识后所引起的一种内心的行动欲;识,为了别意,其实是指一切行动(行为)过后,在思想上留下的影响(倾向性)。 上面说过物质(色)是无自性的,(自性)空的存在;下面经文接着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明确的告诉我们思想性的东西,也还是不异空;即是空的。 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等(这些器官都是物质性的存在)与外界各种物质的色、声、香、味等接触,才能引发我们的各种感受,由此看来,各种感受都是由种种条件制约的,缘起的,无自性的,自性空的存在,独自存在的一种感受是不可想象的! 接下来的想、行、识亦不是能单独的自存的。 我们总是为自性见所惑,认识事物总是带着实在、不变、独存、静止的一种错觉。 ***械式的唯物论,我想就是这种见解下的产物吧! 舍利子经文再一次呼舍利弗的名字。 是诸法空相诸法,就是指的一切事物的意思,这包括了物质性的色法,思想意识性的心法。 所有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缘起的事物都没有实体性的独存不变性,其实都只是瞬间就消逝的幻影(缘起空相),在时间上来看,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一刹那的停留,我们所谓存在中的所有事物,顷刻之间就已经成为过去,留给我们意识中的一切事物,其实都只是诸法向过去运动时的一种幻影,其中丝毫不会有一法停留下来,成为我们所谓的真实的存在着的东西(有其自性)。 如果有一法停留下来不变,而不成为过去(就是实有),那这一法就永远不会再起变化而成为瞬间的永恒,但事实是没有任何一法会不变的停留下来。 这就是诸法空相,也才是诸法的实相、真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是不生不灭的。 所有的事物我们看起来好像是有生有灭,其实这只是我们自性见的错觉,我们总是将所有的事物一段一段的截取出来加以观察和认识,这一段时间中它是这样的,那一段时间中它又是那样的,如此才能形成所谓的对比差别,所谓的有生有灭。 其实诸法总是在缘起的,总是在永不停留的成为过去的,再往更远的过去看,诸法是一直毫不停息的流动而来;往未来看,诸法还将会不停留的流动而去。 一切诸法,从过去找不到开头,从未来也不会有结尾,现在也没有停留(没有现在时,说现在已是过去了),一切都只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流动。 诸法是不垢不净的。 垢是污染、肮脏;净是清洁、干净。 这比如一件衣服,过去是干净的,后来慢慢的被污染了,变脏了。 如果这件衣服是有自性的,有绝对的干净相,那这件衣服就无法被污染,无法被改变,而事实上是变了,是被污染了;如果这件衣服有绝对的脏的自性,那就不可能被清洗干净,有绝对自性的东西是不会变化的。 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在不停的变化,这就是说:一切都不是绝对的(自性的)垢(自性的);一切也都不是绝对的(自性的)净。 一切都是不垢不净的,至于会成为垢或净,这要看影响事物的各方面条件如何发展,垢或净并不是自性决定的,佛法中也就说不垢不净了。 诸法是不增不减的。 增与减是就事物的大小多少的形状和质量来说的。 我们常觉得某一物由小变大,或由少变多就是增,反之就是减。 大小多少的增减概念总是这样的真实而又困扰着我们! 其实大小多少的所谓增减,并不能自己规定是大小多少,是增是减,这个也是缘起的。 所谓大小要相互对比才能各自成立,即大不离小,因小故知大;小不离大,因大故知小;不能自己决定它是大是小的,即大小都没有自性。 还有,大若是自性有的大,即是自大,自大的东西即不以增加了什么而使它变大;小若是自性有的小,即是自小,自小的东西即不以减少了而小。 若大小各住自性,即会变成大的不可使小,小的不能使大,可见世人眼见事物有增加与减少,有大小与多少,就是因为所有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缘故啊! 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知道事物无自性(空)的真意义了,现在我们来疏通一下经典的原文。 这十二个字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乍读之下还是不好理解的,其实我们只要在原文中加上一个字,经文的意思就会马上变得明晰起来。 我们可以这样来读这段经文:(这就是诸法的空相),不(自)生不(自)灭,不(自)垢不(自)净,不(自)增不(自)减。 这样在这段经文中加入一个自字,也许对于经文的意义理解会有些帮助吧!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色、受、想、行、识,我们已经知道了是组成人的五蕴。 眼、耳、鼻、舌、身、意,这是人的六种感觉器官,佛教称之为六根或者六入处。 为什么叫六入处呢? 这是因为六尘境总是从这里进入,才引生六界的缘故。 六根相对应于六尘境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就会有六(识)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的出现。 界是类别的意思,归类成一类一类的境界,这就是界的意思。 这里前五根、前五境,都是由物质性的根尘相互为缘而引生了前五识界的;后一意根,对应于法尘境,就有意识界的产生,这是展现在我们心里的种种活动。 法尘是意识中,对于过去的回忆,对于未来的遐想,以及对不曾见识过的东西的想象等。 所以法尘是意识里的东西,意根是常缘法尘而活动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意识界。 五蕴,六根,六尘,六界,其实这也就是所有人的全部的人生世界。 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缘起,就是我们自己的整个世界有眼的作用才能有色像的世界;有耳的作用才能有声音的世界;有鼻的作用才能有气味的世界;有舌的作用才能有香味的世界;有身的作用才能有触觉的世界;有意的作用才能有法(遐思,冥想)的世界。 如果我们缺损了六根的其中任何一根,我们的世界即不再完整。 世界是什么? 世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五蕴,六根对应六尘,出现的六种境界的总和,可以说没有这些也就不会有我们自己的世界。 所以佛在《阿含经》中,处处说到世界,总是说六根等。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十二缘起法的流转与还灭。 佛法中的十二缘起观,透彻的揭示出了生命现象的发生与消失的规律,也就是怎样有流转生死,又怎样来了却生死的规律。 这是佛法中最最珍贵的教法之一。 十二缘起我们有必要好好的理解透彻,要透彻的理解,就要用十二缘起法对自己进行深刻的观察。 我们为什么会有老死呢? 这是因为我们有了(出)生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会出生呢? 这是因为我们都有一种有的缘故。 有是什么呢? 有是精神层面的活动引起的,普通人以为,我们的出生是由男女的精卵结合发育成长而成为我们的个体生命,佛法并不是这样认为的。 佛法说我们的个体生命的形成,除了精卵的物质性东西结合作为条件外,还有一精神意识的东西作用在其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每一位众生,都有一与生俱来的自我生存与保护意识,希望自己活(延续)下去,这种自己要存在下去的意识是非常强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未来的一切充满了希望,希望我要延续下去,并且要我所有的一切都要越来越好,这也是一切众生希望向美好处发展的原动力。 但是,这种向上发展的原动力是以自私的自我存在意识为引导的,这种自我意识如果不加以反省与自制,就展开而成为本能的自我行为。 人类,尤其是具备高等智识的人类,为什么能够解脱生死修行成佛,就是因为人类的智识具备了反省与自制的力量,这也是人类高明于其它动物的最大特色。 虽然我们具备反省与自制,但是这根本的自我感(存在)并没有完全的断除,所以我们的一切行为还是以自我意识为出发点的,这种自我中心的意识引发的一切(身、口、意)行动,这些行动过后,又会在意识上产生一种倾向性的力量,这就是佛教常常说到的业力。 这种倾向性的业力,因自我意识而存在,并且会强烈的作用于自我意识,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就又牵引我们的自我存续意识(有),以不可思议的因缘缘起下一个新的生命个体,如此不断的轮转生死。 为什么我们有有呢? 这是因为我们有取的缘故。 取,就是(我)想要,而采取的行动啊! 为什么我们有取呢? 这是因为我们有爱的缘故。 爱,这是一重要的概念。 爱就是我们觉得自己喜欢的,对自己有益的,能让自己快乐的,对这些产生依恋,这就是爱的表现。 在这里再说说恨,恨我们总以为这是爱的相反,其实恨只是爱的另一种表现罢了。 为什么会恨? (我)想要的却不能得到,就产生恨,这不是爱的另一表现吗? 觉得(我)不喜欢,对我无益,不能让我快乐,就加以拒绝,拒绝不了,摆脱不开的,就开始讨厌,开始恨,这还不是爱的另一表现形式吗? 我们一般人所谓的爱,其实只是更爱自己,满足自我的爱心而已。 这样看来,唯有佛法中的无我爱与慈悲才是真爱。 为什么我们有(我)爱呢? 这是因为我们有(感)受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有受呢? 这是因为我们有(接)触(外境)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有触呢? 这是因为我们有六入处(六根器官)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有六入处呢? 这是因为我们有名色(五蕴身心的生命现象)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有名色呢? 这是因为我们有(业)识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有识呢? 这是因为我们有行(身口意的行动)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有行呢? 这是因为我们有无明的缘故。 无明这也是十二缘起中的重要概念。 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什么呢? 不明白自我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所谓生命存在的真相,由上面的十二个环节深刻地观察到无明,我们有没有发现,一切的身心现象都只是一连串的缘起现象,其中没有任何主宰者,也没有任何单独存在的东西,一切都是相互为缘的生起,又相互为缘的还灭,没有任何单独存在的现象。 唯一处处牵扯到的就是根本的自我感觉,但是找遍十二个环节,也没有这个我的存在啊! 这是个大问题,值得所有佛弟子好好的研究研究。 十二缘起的重要环节,几乎都牵涉到了是以自我为出发点而引生的,却没有任何一个环节就是这个自我,但在我们每一位的意识里、感觉中,自我感却是这样的真实与明显。 自我究竟在哪里? 是什么? 最终我们会明白,所谓自我只是我们自己的制造物,我们意识里觉得有个自我,我们就以为这就是真实的自我。 其实哪里存在这个自我呢? 这只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产物,我们就是因为不明白这自我存在的真相,为自己所欺瞒,所有的身心奔驰,都为这不曾存在过的自我而忙碌。 这就是无明,不清楚自己的真相,为自己所欺瞒,这不是无明是什么? 本段经文是省略了的文句,补全文句应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行亦无行尽,无识亦无识尽,无名色亦无名色尽,无六入处亦无六入处尽,无触亦无触尽,无受亦无受尽,无取亦无取尽,无爱亦无爱尽,无有亦无有尽,无生亦无生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段经文的意思要完全明晰,我们还是给经文中加上一个自字,变成这样:无(自)无明亦无(自)无明尽什么意思呢? 无明也是无自性的啊! 因为不明真相才有无明,明白了真相,无明就消除了,这就是说:无明也是无自性(空),也是不实在的。 其余的十一个缘起的环节,也无不是这样,无不是无自性(空)。 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这是佛法中的四谛。 什么是四谛呢? 就是四种真理,谛是真理的意思。 苦,我们上面已经说到过,佛教一般分为八苦来观察人生苦的实际情况。 苦谛的意思是:这一切确实是苦。 集,是苦的汇集,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诸苦的汇集呢? 这是因为我们有无明的缘故啊! 因为不明白身心的缘起,看不到自我存在真相,以为有个真实的自我存在着,因这一与生俱来的幻觉,制造出无穷无尽的葛藤。 集谛的意思是:知道苦是因什么而引起,那就要去断除什么。 灭,就是苦的消除。 苦为什么能够消除呢? 这是因为我们有了明的缘故啊! 明,就是自我实在感的消失。 这种自我实在感的消失,犹如雨过天晴后的世界,世界还是原来的世界(我还是原来的我),但是一切经过了雨(明)的洗礼,别有一番天地。 灭谛的意思是:只有深刻的领悟无我,才是所有痛苦的最终灭除。 道,就是灭苦的道路,也即是灭苦的方法。 这条灭苦之道,佛陀在《阿含经》中是处处开显为八支圣(正)道的:正见,人生世界正确的见解。 主要是身心(世界)缘起的见解。 正思,又称为正志,即思想意识上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努力方向。 正语,即一个想要灭苦的人,就要学会说话,好好的说话。 人生世间多少的是非恩怨,不是因为我们不善说话,不会说话而引起的吗? 人类,能以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这张口就能说话的福气。 尽量的避免说谎话,避免说会引起人际关系纠纷的话,避免说尖酸刻薄恶毒的话,避免说闲言碎语毫无实意的话。 正业,即选择正当的职业,而避免造作未来的痛苦恶业。 正命,即正确的活命手段。 正精进,即向着正确方面的不断努力。 正念,即保持自己正确的心理状态。 正定,即自己的心念不再摇摆不定。 八支圣道的修习,其实不外乎建立缘起的人生正见后,时时的对自己的身、口、意的行为加以自我的反省与克制,避免再造作恶业,从而顺利地达到苦的灭除。 道谛的意思也就是,深刻的明白只有这样做才能走上真正的灭苦之道,从而愿意全身心的投入来实践完成它。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本经中这段经文的大意。 经文是这样子说的:无苦、集、灭、道。 我们上面清楚地解释过,因为有这四圣谛的认识与修习,我们才能得到这所有苦的灭除。 为什么本段经文要说无这四圣谛呢? 原来是佛法在流传中,因我们一般人不能正确领悟的缘故,后来渐发生一种偏差。 在一般人的意识中,以为佛法中说无我,就一定会有一个无我与我对立。 其实无我,并不是一种玄想,或假设,我的消失就是无我。 不是无我先就存在着,再与我来对立。 无我与我实即不异不一、不离不即的关系。 四圣谛的教法也是如此,苦的消除,本身就是灭的证悟;集的转化,本身就是道的修习。 我们为自己自性见的惑乱,看待什么总不免陷入实有先存的自性观念,所以经文对四谛一一加以否定。 要知道经文的深意是要我们发现自性见的错觉,从而更加如实地来认识一切事物的真相,不是真的要否定佛法中的四圣谛观的,经文要否定掉的只是带着自性见的四圣谛观。 对于这段经文我们再以加字的方法来看看其意:无苦、集、灭、道。 我们加上自字,变为:无(自)苦,(无自)集,(无自)灭,(无自)道。 正如上面说过:苦的消除,就是灭的证悟;集的转化,就是道的修习。 单一自存的四个圣谛并不是事实的真相,这可见自性见是怎样的让我们产生了错觉。 无智亦无得智,就是智慧,也就是般若。 得,就是得到这般若智慧的现证,也就是涅磐。 其实哪里会有一个真实自存的般若呢? 这如《中论》长行中所说: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 般若也只不过是佛法中为引导众生而作的假名说而已。 若执有一自性的般若,进而再执有一实有自性的般若现观可证可得,这该是怎样的由迷入迷! 以无所得故这是对上一句经文的加深一层强调与诠释。 真得到这般若性空的现观与实证,其实就是得无所得。 为什么呢? 性空的现观实证中,若有一丝一毫的什么实性可证可得,就是自性见的不能够彻底拔除,就是涅磐的不能证得。 菩提萨埵,依般若婆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菩提萨埵,这是印度语,汉语的意思是:追求觉悟的人。 心无挂碍,这可不是一般的凡俗之人能够做到的。 我们为什么总是觉得心有挂碍呢? 这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见解困住了我们自己的缘故。 我们的心中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种种见解,所谓的人生,就是围绕着自己的一切不正确的见解驱驰不停。 我们一般人的见解不是实有(存在),就是实无(不存在),总是不能自觉的,带有自性实在(有无)的错觉,以为眼前所见的事物真实不虚。 其实一切都是缘起的,缘起的事物毫无实体,毫无独立性,也毫无固定性。 一切都只是一顷刻之间就消逝的幻影,刹那流变,非新非故。 早已成为过去的东西我们还是紧紧地想抓住不放,甚至还想永恒的拥有它,这就是自寻烦恼了。 究其原因,一切的烦恼根源就是因为没有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无自性,以为所见都有自性,为自我的错误见解所惑乱,心中永远难得一刻的安宁。 要想心无挂碍,非得依这般若(自性空)的观慧不可。 心中没有什么挂碍,也就不会再有什么恐怖了。 恐惧与怖畏,这是所有众生的通病。 恐惧的根源就是因为心有挂碍啊! 挂碍自我的实在,挂碍我的所拥有的实在,害怕失去。 为了不失去自我感觉,我们需要成就感,需要别人的特别的尊重与赞美,需要种种名;为了不失去我所拥有的,我想拥有的,我们疲于奔命,夜以继日,甚至于不择手段,违背良心。 这一切一切的努力,还不是因为心有恐怖吗? 心中若没有恐怖,自然就会远离颠倒梦想。 心中没有颠倒梦想,这就是般若性空的现证,也就是无上的究竟涅磐。 颠倒梦想,不只是睡觉的会做恶梦,就是大白天,我们又有几个人不在人生的大梦中呢? 我们为自性见所惑,生存在自我编织的迷梦中,把不实在的当做实在,把顷刻就消逝的误以为永恒,把没有的当成为有。 正因为有了这种种的颠倒,所以也就引发了这种种人生梦想了。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陀,俱依这般若自性空的现观,得到最终的佛果。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也是印度的语言,汉语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 惟有完全的破除了自性见错觉的人,才配称得上这无上正等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经文中对于这般若法门的赞叹。 咒有总持的意思,也即般若是一切法的总持了。 般若法门为什么能除一切苦呢? 就是因为有了这般若自性空的慧观,心中的自性见被破除,看见所有的问题都趋向中道,不再死执一边,心中没有对立的见解,也就没有纷扰。 一颗没有是非纷扰的心,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们感到不幸的原因,常常就是因为这心中的见解难平。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一段咒语,在《大般若经》中是没有的,显然是后来加进去的。 咒语,上面说过是总持的意思。 现在就再来说出这总持般若法门的咒语。 咒语,历来的佛教翻译家们都是不翻译的,为什么不翻译呢? 这是因为咒是属于秘密的语言,一旦翻译明白就失灵了! 咒语,其实不外乎祝愿祈祷之类的语言,祈祷达成某一目的的祝愿性语言,不停的反复诵念,过去的古人是相信其有某种神秘的效验的。 的确,当虔诚的祈祷诵念时,因为心思的专一,每有可能发生些不同程度的感应与效验,这就是咒语之所以神秘的原因吧! 这段咒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去吧! 去吧! 到彼岸去吧! 大家都到彼岸去吧! 快速觉悟成就! 由文意来看,就是祈祷与祝愿,祈祷所有的人都由这般若波罗蜜的法门,到达解脱的彼岸。 发布时间:2023-09-10 17:51:4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3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