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法简述》程叔彪 内容: 《佛法简述》程叔彪 1981著 九十岁 于上海(括号内为佘老所注)一、佛云:“法本法无法。 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本无中具万有. 万有当下无)二、阿难问迦叶:“师兄,世尊传个什么? ”迦叶回:“倒却门前刹竿着。 ”(心行处灭,不可执着)三、首楞严经. 佛言:“性觉妙明. 本觉名妙。 觉明虚净. 犹如晴空。 ” 琉璃光法王子言:“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身心世界俱空)四、首楞严经. 佛言:“汝坐道场。 销落诸念。 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 ”(离念精明,无有出入)五、楞严经. 佛言:“缘自觉趣. 光明辉发。 ” 憨山云:“此经直指寂灭一心,然此一心。 本无迷悟,不属聖凡,故曰五法(名. 相. 妄想. 正智. 如如),三自性(遍计所执. 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皆空。 八识二无我俱遣。 要观察自心现量,顿证诸佛自觉圣智。 ”([理上],自心是现量的,没有见到现量,即未见到自心,所以[事上]大慧说:“见性要眼见。 ”)六、华严经. 十定品. 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 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后。 甚深无底,现量所得,以智自入,不由他悟。 ”(本具遍满,应悟入。)七、六祖曰:“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内外明彻。 ”(本具,如如)八、长沙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不可认识神,老实念佛。){夕阳注:“识神”是指心意识,即头脑}九、长沙曰:“百尺竿头坐的人。 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重进步。 十方世界现全身。 ”(对于因缘. 法缘 令珍惜. 不可执)十、问:“有句无句. 如藤依树。 ” 五祖演曰:“画也画不成. 描也描不就。 ” 又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 曰:“相随来也” 这一转语,下得妙绝。 (大死始能大活。 实际理体. 一无所有。)十一、百丈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仰山曰:“我看你不是佛。 ”佛果曰:“即心即佛. 到者尚多. 非心非佛. 到者甚少。 ”(妙有归于真实. 不可执。 戒 — 不动。 定 — 透脱. 透明。 慧 — 空心应缘。)十二、维摩诘经载:“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 是为入不二法门。 ” 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 “我等各自说己,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问”(良久入不二,以有言显无言)十三、佛果曰:“妙圆真心. 不与万法为侣. 常如十日并照”大慧曰:“见性用眼见”( 不与万法为侣. 故照天照地)十四、先进道教. 后入佛门的紫阳真人曰:“心境两忘. 一念不动曰戒。 觉性圆明. 内外莹澈曰定。 随缘应物. 妙用无穷曰慧。 ”十五、永嘉曰:“豁然如托空。 ”修行之人. 有时好像承托你体重的大地或地板也没有了,身体之外. 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好像仅仅是一个身子虚悬在空中,后来自己和身体也没有了,这时感觉广大到没有边界,没有内外,洞山把他名叫“一色”后人把他名为法身,也有人在他后面加一“边”字。 即一色边事或法身边事。 还有“法身向上”之句. 至于这个境界,似乎应该要到,因为也是一个总门,以后一切都是以此出发。 (豁然如托空,亲证实到,以此为基。)十六、无垢光尊者曰:“行者坐时. 或见天空洞彻即喜. 而执此空空洞洞. 或虽不执此空空洞洞. 而因觉虚空之广大无边. 便认为本来之自心即是如此. 实皆误也. 因见此空洞之心. 乃汝妄念上所起之空。 而非体性上本来之真空。 其所认自心本来如是者. 亦是汝自己微细妄念上之微细执着. 此亦是妄念. 而非本体。 ”(不可执认偏空为“真”. 认“空”是微细念执)十七、另曾见外道书载:“有一人在旷野静坐。 坐到相当时间. 突然见自己全身发光. 当即大喜。 乃大喜之后,光忽又没有了,经用尽方法力量. 光尽不现,直至于死。 死后竟生为扑灯蛾. 以其喜光也“特附寻于此. 以资警惕。 (执相成扑灯蛾。)十八、阿弥陀经. 佛言:“从是西方这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 号阿弥陀。 ” “其国众生. 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 ” “众生闻者. 应当发愿. 愿生彼国。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 持执名号. 若一日. 若二日. 若三日. 若四日. 若五日. 若六日. 若七日. 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 与诸圣众. 现在其前,是人尽时.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注:叔彪梦见阿弥陀佛从对面庙中来至我面前. 对我说:你不断声连续念二十四小时看看” 叔彪问:“念四个字. 还是六个字。 ” 佛说:”四个字” 又问:“出声念 还是默念。 ” 佛说:“出声念” 佛说此语时. 已转向右面走去。 只见佛左肩的左后部. 完全金色。)(念佛决定生西. 二十四小时念佛实证)《佛法简述 补》圣露上师曰:“无中边. 无内外。 ”清凉曰:“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圭峰曰:“心也者. 冲虚妙粹. 炳焕灵明. 非中非外. 洞彻十方。 ”憨山一夕静坐. 见海湛空澄. 洞然一大光明藏。 “又洞山五位王子. 诞生第一. 因唯诞生. 初悟即入一色. 一色境界到者并不顶多. 后人说为法身并不算错. 一色边说为法身边. 亦还可以。 但因不知一色须要相当的功夫方能达到。 更不知一色是怎样的. 但又听到有法身向上事,于是找到了藏拙之处。 认为尚有最高向上一着。 这些法身边事为我们所不必研究之事。 而竟不知. 如果不到一色. 则佛法中有许多地方. 都将茫然无可谈了。 佛法之衰 就从这样的人开始。 有人或许说像洞山那样. 是否怕偏于有. 答. 土地要见洞山. 几十年没有见到. 还会有吗? 问题是在. 坐脱立亡即不无。 ” 倘能像天童悟这样. 岂不妙哉! 岂不妙哉! ”佛果曰:“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 ”自觉圣智究竟之相者,所谓能够无所有. 有无二无. 无二亦灭. 虽是一无所有. 但不同于声闻. 缘觉及外道等相. 学诸佛照各自本愿而修. 即一切法相无所计着. 得到如幻三昧身. 更能暮直进趣修行. 须能成就圣智三相之后. 才能到自觉圣智究竟之境界。 明见诸法不生者,方名自觉圣智。 但心寂而知. 真妄皆离。 “骑驴不肯下驴” 洞宗曰一色若消. 方名尊贵。 发布时间:2023-09-10 12:17:3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3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