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鎞(广伸) 内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鎞  古杭云栖弟子 广伸 述帝尧不可无虞舜,文王不可无孔子,道有所传故也。 迦叶不能无迦文,迦文不能无弥勒,亦道有所传故也。 是以道之不见于尧者,得闻于舜;不见于文者,得闻于孔;而不悟于迦文者,得明于弥勒。 乃有外弥勒以明迦文,是犹却孔子而究文王;舍大舜以辨唐尧矣! 有是理乎! 况迦文所演金刚一经,最为微妙不可思议。 登地大圣,犹然难之,而求明于弥勒。 博地凡夫,何乃叛其说,任己见以为之解耶! 辞愈新而义愈匿,文弥彩而旨弥昏,斗诤竞起,坛帜横兴,末法之弊极矣! 云栖空大师,远穷大藏,深究微言,反复诸家,博综群典,依彼本论,求通弥勒之偈。 复循弥勒,用达迦文之经,取其意以解文,引其言而证解。 辞不欲华,恐翳理也;言不欲多,恐惮繁也;科不欲细,恐间隔其文势也。 庶天下后世,知弥勒之偈,不异于迦文之经。 空师之解,尽由于弥勒之偈,由解以知偈,因偈以知经。 则后之不明于迦文者,得明于弥勒;得明于弥勒者,乃所以善明于迦文也。 失其意者,非此解,非非空师;得其意者,是此解,是是弥勒也。 于戏! 古今注金刚者,无虑千百函,独我云栖大师摸象一记,寔得慈氏不传之秘。 而空师即法门龙象,亲承提命,俾注斯经,会渊匠既倾,亡羊多岐,广转忝附禅诵之末,往来从臾,空师因之钩玄纂要,搉一删繁,集诸家之大成,补摸象之未备。 心灯相照,如印印泥,然后知迦文同弥勒,同百千诸佛。 言中之意,与夫言之所不能尽,意之所不能致者,无不咸归于大同。 近可证之于云栖,远可证之于兜率。 述者之旨,岂徒尔哉! 万历戊午秋日虎林洪瞻祖广转撰将释此经总分为三。 初题目,二译人,三本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者,金中之刚,最坚至利,五金莫及,天帝所有之宝,力士所持之杵也。 般若者,众生之心,而有实相观照之殊。 实相者,心本无相,以远离虚妄,真实有体,不可破坏;无相之相,强名实相,所谓本来面目是也。 观照者,心本非照,以远离分别,真明皎然,妍丑自现;无照之照,强名观照,所谓照本来面目是也。 喻如珠体珠光,从体发光,光还照体,体用交辉,不一不异。 波罗蜜者,云彼岸到,谓到真空实际之彼岸也。 金刚般若者,般若如金刚也。 盖言观照之用,全依实相体起,体既坚利,用亦坚利。 坚故不为一切所坏,利故能坏一切,犹如金刚,莫可婴锋。 是故触有有坏,触空空败,触著中道,粉齑烂碎;无明结业,拟之则当下冰消,生死涅槃,触处则随锋瓦解,是名金刚般若。 而曰金刚般若波罗蜜者,即此般若,坏迷悟圣凡之此岸,到非迷非悟廓然无圣之彼岸;坏空有中道之此岸,到非空非有中亦不安之彼岸;坏生死涅槃之此岸,到生死涅槃如梦、众生本来成佛、诸法如义之彼岸。 如经谓般若波罗蜜,远有所离,远有所到是也。 然即此即彼,非离此有彼,即离即到,非离后有到也。 其说到者,从毕竟空中,建立一切言说。 正说之时,非有说,非无说,非可说,非不可说,无有定法可说。 如尊者不见一法,名为转教,如来不说一法,名为转轮是也。 其用到者,于绝思议内,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提得便行,不存轨则,如德山用捧,临济行拳,道吾舞笏,石巩张弓是也。 说不到,不可以为教;用不到,不可以为宗。 说用虽殊,总之一柄金刚王宝剑。 如永嘉云: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故名金刚般若波罗蜜。 良以即今方寸心中,金刚正眼,人人本具,各各不无。 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非能离,非所离,性本离故。 性既本离,离亦不立;离既不立,一切浑融;一切既融,则无一法可遣可立,亦无一法可住可得矣! 孰此孰彼,孰离孰到,孰可坏孰不可坏,繁兴大用,举必全真,百草头边,光明烁烁。 奈何本起无明,为己主宰,凡所施为,动成窠臼,甘心苦趣,与溺志偏乘者,置之无论,即备修万行,广度群迷,期以疾证菩提,而有生可度,有行可修,有法可得。 其于无住无得之本真,盖不啻千里万里矣! 是以此经彻底掀翻,和盘托转,一味鞭挞妄情,直下如迅雷杲日。 古镜太阿,无梦不惊,无幽不烛,无微不照,无物不摧,直使法法皆无所得,头头始是家珍,而本来清净之体显矣! 至此,则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彼此离到者,可得而名言之哉! 展鹫峰无作之机,启少室不传之妙,不归此经,将谁归乎? 黄梅般若,良有以也! 经者,常义、法义。 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众魔无能坏此真说,是之谓常。 佛从此生,法从此出,万德楷模,众生轨则,是之谓法。 愿以此常法之古教为明镜,照见自心。 即以此自心为智灯,烛经幽旨,庶几乎昔日之在黄梅鹫岭者,俨然今日于目前矣! 有志于般若者,宜尽心焉。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姚秦,代名。 即后主姚兴。 必曰姚者,拣非周之嬴秦,南北朝之符秦也。 三藏法师者,以通三藏之德,模范众生也。 鸠摩罗什者,具云鸠摩罗耆婆什,上五字,此云童寿。 什者,深善此方文字之什。 华梵合举,称罗什也。 译者,易梵成华也。 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 北方曰译,今经自西来而云译者,以北方之官,兼善西语。 摩腾始至,遂称为译,今仍之也。 按师七岁,随母入寺,见铁钵试取加顶。 俄念此钵甚重,我何能举? 即不胜重,遂悟万法唯心。 博学强记,人莫能及。 以童年高德,故云童寿。 后兴主请师入关,奉为国师。 师阅旧经,义多纰僻,不与梵本相应。 乃集沙门八百余人,新译经论三百九十余卷,并畅神源,发挥幽旨。 师未终少日,集众谓曰:愿所宣译,传之后世,咸共流通。 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卒于长安。 阇维,薪尽形灭,舌根俨然。 今经译于此师,当与如来真语实语,等无有异,可弗信欤。 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一)序分分二:1、证信,2、发起。 ﹝序分﹞1、证信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证信者,言如是之法,我从佛闻。 彼一时释迦在舍卫国之祇园,与诸大众同居而共听者也。 信闻时主,历然可征,处及闻人,皎然足证,俾遐方异世,谛信无疑,故名证信。 然亦名通序,以诸经通有故。 若离释之,则「如是」者,指法之辞,虽前此无法,而逆指下文所说正宗之法也。 「我闻」者,我自亲闻,非转闻于人;我自亲闻,非读古而闻。 「一时」者,师资会合,说听之一时也。 不名某年日月者,以十方时分不一,两土正朔不同故。 又或听者时长,说者时短;抑或听者时短,说者时长,故但言一时也。 「佛」者,觉义,觉自本性,觉人本性,觉自与人,皆尽其性故。 「舍卫」,此云闻物,以国丰四德,誉动五天,曰闻物也。 「祇树给孤独园」者,梵语祇陀,此云战胜。 以交战胜时而生,喜以为名也。 今单言只者,取文省故。 给孤表德,即须达多。 盖祇陀施树,给孤买园,兼二为名,故云祇树给孤独园也。 梵语比丘,此云乞士。 乞食资身,乞法资心故。 亦云怖魔,离欲学道,与魔相反故。 亦云破恶,破烦恼恶,断除结使故。 而云大者,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故。 内外教典,无不博通,非寡解故。 超出九十六种外道之上,非劣器故。 总名大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一优楼频螺,于火龙窟有五百弟子;二迦耶,于象头山有三百弟子;三那提,于希连河有二百弟子;后皆皈佛,故有千众。 目连舍利,共有二百五十,亦来皈佛,成千二百五十也。 问:佛度比丘甚多无量,何独举此? 以此千二百五十者,最先皈佛,又常不离佛,直至佛灭。 其他散在四方,虽千里面谈,而据迹成文,法自应尔! 如仲尼之徒,盖三千焉,而独举七十子者,亦以久在泗滨,相依陈蔡,亦常随故。 ﹝序分﹞2、发起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发起者,圣言殊非率尔,教起必藉由兴,如法华放光,启一乘之教;维摩示疾,开不二之谈,故名发起,亦名别序。 以诸经发起,有无各别,有仍别也。 今以乞食为发起者,盖显色身伪迹,假饮食以生育,法身真理,由智慧以照成。 群生迷真保伪,诸佛假伪引真。 故示乞食以资色身,发起智慧以生法身也。 色身无食则死,法身无智不生。 故经云:一切诸佛,即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 「食时」者,辰时也。 以当日初分,乞食易施,归园正当午前,如常斋法。 「著衣」者,著九条至二十五条,福田衣也,以制像水田,见生福故。 「持钵」者,绀琉璃钵,乃四天王所奉维卫佛之遗钵也。 必持著者,以在家好尚华绮,太著于乐;出家外道裸形,太著于苦。 今处中行,离二边也。 且有威可畏,有仪可像,范我形躯,肃他敬信,岂徒为持著已哉! 「乞食」,是头陀行。 头陀,此云抖擞。 以烦恼根心,未易卒遣,兹欲抖擞,必在躬行。 行虽无量,摄以十二。 曰蓝若,曰树下,抖擞居处之烦恼也。 曰绳床,曰瓦钵,抖擞器用之烦恼也。 曰三衣,曰乞食,抖擞衣食之烦恼也,而乞食一行,不惟远除贪慢,亦且生长福田,资敛身心,离四邪命,故如来示现,轨范后昆,使知佛尚且然,况其他乎! 故尝自谓:头陀行存,我法则存;头陀行灭,我法则灭。 诚重于此也。 「次第乞」者,净秽不分,贫富俱入,以内证平等之理,外忘差别之相故也。 「收衣钵」者,收大衣,著七条,息缘虑也。 「洗足」者,净身业,「敷座而坐」,正入定矣! 敷座者,如来每说般若,皆自敷坐具,为般若出生诸佛,即是佛母,表敬法故。 而云坐者,双趺也。 必双趺者,智论云:见画跏趺坐,魔王尚惊恐,何况入道人,端身不倾动。 是以结跏趺坐,不唯形相端严,令人敬信,诸圣所称,外道所罕。 而复能经时久,不速疲劳,摄敛身心,轻安易发。 四威仪中,以坐为胜,良有以也。 况乎镜对面住,面则自彰;念对理住,理岂不自彰乎! 故诸经每欲说法,多先入定。 今经演说,如如不动,亦可著衣持钵,次第行乞,通名为戒;敷座而坐,乃名为定。 意显戒能生定,定能发慧,则又以戒定为智慧之发起也。 问:璎珞女经云:佛身如全段金刚,无生熟二脏,何用食为? 阿含经云:佛行离地四指,莲华承足,皮肤不染,何用洗为? 又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则又何以息缘趺坐为哉? 不知诸佛实受用身,清净微妙,本无有此。 但以大慈悲故,于后得权智之中,示现与诸众生同事,以便摄化耳! 是以入城出城,腾腾任运,持钵洗钵,任运腾腾,及时中节,曾何一毫思惟计较于其间哉! 即此家常茶饭,俨然劫外风光。 金牛云:吃饭来。 赵州云:洗钵去。 有味乎其言之也! 又世尊坐处,如洪钟高挂,待扣而鸣;古镜空悬,任形而现。 隐然示空生以启请说法之时也。 (二)正宗分分四:1、当机申请,2、如来赞许,3、当机伫闻,4、如来正说。 ﹝正宗分﹞1、当机申请分二:(1)修敬赞佛,(2)正陈所问。 ﹝当机申请﹞(1)修敬赞佛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善现仰观调御,宛然待叩之心。 俯察群机,正是当闻之际。 故修敬赞德,为发问之端也。 「时」,指趺坐之时。 「长老」,谓德腊俱尊,又单德冠众,独腊先人,亦名长老。 「须菩提」,云空生,缘生时库藏皆空,乃以为名。 按西域记,云是东方青龙陀佛,影现释迦之会,示迹声闻,发扬空理,十方诸佛,法皆尔也。 「从座起」者,师资之分,上下秩然,有所咨询,不应坐故。 如曾子避席而起,曰从座起也。 袒肩膝地,是彼方仪,然必取于右者,顺从意故。 「合掌」者,形约不散,心凝不放故。 上皆身业,恭敬是意业,而白佛言下是口业,此皆修敬。 下乃赞德。 「希有」者,难得意,略有四种:一时希有,旷劫难逢,如优昙华故;二处希有,大千世界,中唯一佛故;三德希有,福慧超绝,殊胜无比故;四事希有,用大慈悲,极巧度生故。 四虽毕具,而当机正意在事,故下护念付嘱,正是希有之事也。 「如来」者,从真如起,来成正觉,故名如来。 「菩萨」,云觉有情。 谓上求佛觉,下化有情。 又虽求佛觉,尚余生情,皆觉有情也。 善护念者,对三贤已上,信根成熟,永无退转菩萨,与实智力,令证真如;与权智力,令化众生。 曲尽其心,无不至也。 如弥勒云:「巧护义应知,加彼身同行。」谓加彼证真之力,同于自利行;加彼教化之力,同于利他行;加与行同而不悖,故云巧也。 「善付嘱」者,以十信菩萨,乱修六度,心若轻毛,升沉未保,佛恐退失,故付托于大,嘱大化小,令不退转,妙适其宜,无不当也。 如弥勒云:「不退得未得,是名善付嘱。」谓于已得功德不退,不舍大乘故。 未得功德不退,胜进上求故。 夫已得而守之不退固难,未得而上求不退为尤难。 今皆不退,故名为善。 问:何不以护念属初机,合经无住修行;以付嘱属久机,合经降伏度生耶? 答:准华严八地,始蒙佛护,则三贤已上,尚未全蒙,况初机乎! 虽春育海涵,至慈无择,而蒙润承休,必须时节因缘。 如经云:金翅鸟王,先观大海诸龙命将尽者,乃以两翅擘海,取而食之。 信知此法,决非根未熟者,所能承当,则蒙其护者,即可以当其嘱,非初机也。 况无住降伏,分而不分,尤不可以判然乎! 登地大圣,补处慈尊,言犹在耳,幸虚心平气,展卷一观之。 又已上乃出世已来,通皆如是,若夫只就此经,亦可。 如来惟恐众生,于我法有所取著,于因果有不离相,念念堤防,无所不至,是名善护。 以善护故,即善为教诫,而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频频不倦,再四叮咛,不至于洗刷殆尽,不已也。 岂非善付嘱耶! 护属于心,嘱属于口。 有是心,必有是口矣! 然问必先赞者,弟之于师,臣之于君,分位悬隔,式应尔故,言易进故。 又独举此二法为赞者,以此二法一期度生,最切要故,今经之中,尤最要故。 ﹝当机申请﹞(2)正陈所问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此正问发心者,修行之法也。 凡夫能发佛心,名发心,住修降伏名修行。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名修行之法也。 意谓既发佛心,须修佛行;欲修佛行,贵得其方。 故问应云何等也。 若详释之,则梵语阿耨,此云无上。 梵语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正遍正觉。 正者,正智觉理,非如凡夫之邪。 遍者,遍智觉事,非如二乘之偏。 既正且遍,理事圆照,方名正觉。 总之是无上正遍之正觉,即佛智果也。 「发心」者,十信凡夫,发求佛果之心,即以佛心为心,名为发心。 「住」者,安住真境。 「降伏」者,克制妄心。 「应云何等」者,谓未发心前,住著尘境,既发之后,于何境界,方应安住。 未发心前,随逐妄心,既发之后,妄心若起,云何制伏? 盖问冥真之道,制妄之方,正修行之要也。 然必先言发心者,华严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魔所摄持。 夫忘失尚致落魔,况不发而修乎! 是以空修大行,不发大心,譬如终日奔驰,元无定趣。 空发大心,不修大行,譬如终日思归,曾不向往。 发之与修,如鸟二翼,如车两轮,必不可缺,故必举发心问修也。 问:顿教先悟次发,后修万行。 今但举发问修,而略最初者? 一以问修但当齐发为言故;二以举发则悟必曾先故。 又空生至后方悟是权非实故。 新本「云何应住」,今依古本仍以应字冠上,则二「云何」中皆有应义,且与下文「云何应住」不同。 观者毋忽。 ﹝正宗分﹞2、如来赞许  【佛言:「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如来因问而赞印诫许也。 重言「善哉」,是赞。 「如汝所说」,是印。 「汝今谛听」,是诫。 「当为汝说」等,是许。 然印其所说必先赞者,以佛种不断,全在护嘱。 今举赞佛,是美得其要,雅契佛心,故善之也。 许为彼说,必先诫者,智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 故诫俾谛听,毋以生灭心,聆此实相法也。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者,逆指下文所答无住降伏之详,总为「如是」二字,与之标约也。 如云:我应为汝如是住,如是降伏一一详明也。 但直模题浑然顺去,不可大讲如是以犯下文。 ﹝正宗分﹞3、当机伫闻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唯」,礼应。 「阿」,俗应。 皆顺从之辞。 故老子云: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论其心也。 闻有三种:曰闻言,闻义,闻意。 闻意则闻道矣! 闻言者,耳根发识,但闻于言,了不解义。 闻义者,意识于言,采取其义,不但闻言。 闻意者,神凝心一,寻义取意,得意舍义而忘于言。 良以意中现义,方发于言;言中有义,义中有意,本一贯耳! 特以听者资质浮沉,或好乐不切,虽闻其言,糊涂于义,求其精分真似,见析秋毫而闻义者亦已寡矣! 况能即言闻义,即义以闻其意乎! 无异于了义之为言诠也。 今曰「愿乐欲闻」,正华严十地品中,如饥思食,如渴思饮,如病思药,如蜂思蜜,惟恐不得,惟恐不速,惟恐不多,惟恐其或尽也。 故不特闻言闻义,而卒至于涕泪悲泣,豁然洞然,深入玄微,情消执谢者,良有以也。 今之学者,且无论其天资不一,反是好乐之不切矣! 独且奈之何哉! 不知闻法是成佛最初一著工夫,打头错过,已后皆虚设矣! 痛宜勉旃。 ﹝正宗分﹞4、如来正说分二:(1)正答所问,(2)蹑迹断疑。 ﹝如来正说﹞(1)正答所问分二:a、举总标别以牒问,b、约别显总以答问。 ﹝正答所问分﹞a、举总标别以牒问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住修不同名别,住修皆有降伏名总。 如魏译之意云:心于布施名修,心于度生名住,而施无施相,度无度相,总名降伏。 又住修以降伏为竟,若以施为施,反益悭贪;以度为度,徒增人我。 必施降施相,度降度相,始名究竟。 又住修降伏,意实相融。 如度降度相,亦名无住。 施离施相,亦名降伏。 是以此经宗于离相,正是降心,本意欲明降心,须假住修而显。 住修降伏,元不相离,有此多义,故独标降伏之总以该住修之别也。 又对下所有一切众生等解释之文名标,对上应如是住如是降伏之标约名牒。 菩萨易善人者,空生指发心之前名善人,如来据已发之后名菩萨。 然则名为菩萨已具发心,故文中但牒降心,不牒发心。 又原离相实德,故彰菩萨大名,名为菩萨,宛然离相。 故下云若有四相,即非菩萨。 其心有二:近约此章,乃含四种:谓狭隘心,卑劣心,著相心,颠倒心,即下度生广大第一常等之所降者;远约次章,即下文布施住相之心,修行之所离者。 ﹝正答所问分﹞b、约别显总以答问分二:(a)答安住降心,(b)答修行降心。 ﹝约别显总以答问﹞(a)答安住降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文分二节。 初正明,二反释。 如来意谓:汝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将无谓降住判然乎! 不知发心菩萨,住于度生,则降伏度念;住于布施,则降伏施心。 如是住,即如是降,不相离也。 试以度生言之,则应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无不度脱,安住于广大心;度皆入于无余涅槃,安住于第一心;而实无生可度,安住于真常心;远离四相,安住于不颠倒心。 住于广大,如是降伏狭隘之心;住于第一,如是降伏卑劣之心;住于真常,如是降伏无常之心;住于不倒,如是降伏颠倒之心,故名如是降伏其心。 又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名为度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名为降伏,若实有度,即非降伏,是知安住度生,可言降伏,若无于住,何处明降? 故答安住降心,正明如是住,即如是降。 如是降,方能如是无住而住也。 岂离安住而有降心也哉! 如弥勒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无著亦云:「此名第一发心住。」良有以也。 以上总括大意,俾血脉贯通,取其易解耳! 若欲详明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总举其多也。 卵等九类者,别列其名也。 列卵等者,名受生差别,谓一念思业为因,卵胎湿化为缘,因缘和合,受生于卵,受生于胎,受生湿化,差别无量,天眼之莫窥也。 列有色等者,明身见差别,谓有色四禅具色心以为身,无色四天,单识心以为身,有想无想,非有无想,更明无色四天,单具识心,又各各其不同也。 「无余涅槃」者,无妄可断,无真可证,不著于有,不滞乎空,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真实性中本来寂灭,不复更灭,实智证真,证而无证;权智度生,度而无度,如实知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也。 我相人相等者,能度是我相,所度是人相,多度是众生相,恒常度是寿者相,统一我相,约义而为四也。 亦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是名生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名涅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则生死涅槃两不可得,正金刚般若波罗蜜也。 问:五性差别,八难纷纭,云何乃言我皆令入? 答:圆觉云: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则凡是有心,定当作佛,亦何差别之有! 若夫八难,则可度者度之,不可度者为作得度因缘,则亦终归于度脱耳! 何不可皆入之有? 故为菩萨者,但当发此满足之心,行此满足之行,不必其一时即有此满足之事也。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一夫不被,若己溺之。 试观其一时即能全空而无不被否,可例知矣! ﹝约别显总以答问﹞(b)答修行降心分三:a、正答,b、显益,c、总结。 ﹝答修行降心﹞a、正答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文分三节。 初标,次释,末复劝显。 如来意谓:发心菩萨,应住度生,降伏度相。 又复菩萨,应住修行,降伏修心。 是故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行于布施,是名修行,应无所住,是名降伏。 无所住者,不住色等。 不住等者,不著自身不(编者注:「不」疑是「而」)行于施,不为报恩而行于施,不贪果报故行于施,是名不住六尘,正行于施。 如弥勒云:「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著;护存己不施,防求于异事。」又色等是境,住著名心,心境是相,不住名空,空对于有,空亦是相。 故复劝云:应如是施。 即复显云:不住于相,意使正施之时,施受之人,彼此皆空。 中间施物,当体全空,此空不住,空亦复空,是名布施,不住于相。 故弥勒云:「调伏彼事中,远离取相心。」亦可应无所住,是不著有;而行布施,是不著空。 不著于有,则不住生死,不著于空,则不住涅槃。 生死涅槃两不可得,正金刚般若波罗蜜也。 问:诚如所言,瞥尔情生,则非无住,且众生心行,任运无常;若待相应,毕竟无分,一向不施,又非佛因;若行布施,即堕住相,进退不可,其事云何? 答:欲求佛果,必以施先。 但初施时,难顿相应,要须用心方便随顺,任运起念,作意远之。 用心既久,自然任运得与理合,从微至著,渐渐相应。 问:万行甚多,何独言施? 施名修行,何得言住? 答:万行虽多,不出六度;六度虽多,不出檀度。 檀名修行,亦名为住。 如无著亦云:「相应行住。」弥勒亦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答修行降心﹞b、显益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佛意住相人之所知,无住人之所昧,故特为征明以显难量,复举虚空,以喻难量,使其由喻以识难量之妙,由无住以得此难量之福也。 若详释之,则征意盖谓:若存施想,斯有施因,以有施因,方有福果。 今施既无住,即无施想,既无施想,即是无记,无记无因,果从何立? 故佛与断云:若施不住相,则了无分别,其心平等。 顺于本性,不唯有福,福且难量。 譬如虚空,色非色中,皆有空故。 名周遍不可思量。 无住之施,近感十王色身中福,远感法身无住之福,亦如虚空周遍不可思量。 譬如虚空,横该竖彻,三灾不坏,名胜大不可思量。 无住之福,深无止极,广莫边涯,四相不迁,亦如虚空胜大不可思量。 譬如虚空,世界有尽,空无有尽,名究竟不可思量。 无住之福,无漏无为,永无终穷,亦如虚空究竟不可思量。 故经云:「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又何必以无福为疑耶? 是知住相之福是偏非遍,是小非大,是劣非胜,是不究竟而非究竟,修施者宜何如哉! 当知所从矣。 ﹝答修行降心﹞c、总结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魏译云:「菩萨但应如是行于布施。」以此参会,始知前教不住,今云住者,谓令住于所教之不住耳! 不住而住,住于真空,如鸟不住空,即能住空;若住于空,即不住空。 取要言之:无住布施,是佛所教,但应如其所教,住于不住而行布施。 盖安住之住,非住著之住也。 以上答意,盖显发心菩萨应住度生,即降度心,应住修行,即降修相。 无降则住非究竟,无住则降无所施。 降住必不可离,而乃有以见经文独标于降,遂以度生单答降心。 独结乎住,即以布施但酬应住,不知实无得度,既是降心,应无所住,岂非降伏,无住布施,名如教住。 无度度生,岂不名住! 灼知皆名为住,皆名为降,而前文犹标于降者,欲以降总度修,见度修之皆有降也。 后文单结乎住者,欲以住贯修度,见修度之皆有住也。 特其文简义丰,彰乎玄妙,而或者不察,竟以己意离之,是度生全无应住,修行竟绝降心,外调摄以问和平,去音声而求清浊,有是理乎! 前正答既竟,即当便入流通,下又重重问答者,有实有权。 实则空生于答处生疑,所以为断,断已又起,展转滋多,执尽疑除,方名终尽;权则青龙陀佛,疑自何生?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住著之心,浸入骨髓,惯习性成,不胶于因,即滞于果,刚脱于凡,便缠于圣,出此入彼,莫可谁何? 故特示现疑情,设为问答。 头头截断,处处拈空,直使于一切法上,无住无依,不取不舍而后已耳! 如国手奕棋,见在数著之先,知其势所必到,猛地一著,预与截断来由耳! 又如老将提兵,准在数年之前,知其机所必发,蓦地一刀,暗与剿绝根株耳! 故此后名蹑迹断疑,谓蹑前语迹,断彼疑情,起伏循环,节次非一,经中虽不显有疑辞,而伏在文内。 故但言断而不言起,又蕴在识田未发起者,名未起种子疑,今则遮其种子,不令起于现行,即经中二十四疑,空生皆无问辞者是也。 于动心形口已发起者,名现起现行疑,则断其现行,使自降于种子,即经中第二、第十一、第十九,空生自陈疑处者是也。 但在当时,有已起未起之分:若以后代望于当时,皆名现行;以当时望于后代,尽名种子。 斯则断现行时,即是遮于种子,后意弥为切故。 如弥勒云:「调伏彼事中,远离取相心;即断种种疑,亦防生成心。」是则经中有疑伏于文内,弥勒方云断种种疑。 弥勒偈云断种种疑,天亲方开二十七疑,非突然创为之也。 故今于蹑迹断疑一科之中,具列二十七疑,便作二十七科,使经文章目分明,观者易于参考。 ﹝如来正说﹞2、蹑迹断疑分二十七:(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二)断因果俱深难信疑(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五)断释迦燃灯取说疑(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十)断如遍有得无得疑(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二十三)断福果非关佛相疑(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 ﹝蹑迹断疑﹞(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意谓汝闻布施不住于相,将无疑行施本为求佛,既有所求,即是住相。 况佛果是相,云何因行不住于相耶? 不知果海不明,因地斯昧,欲明无住,须见如来。 故举有相之佛,用显无相之真,乃空生既悟身相为非,如来遂印其虚妄为是,且复为指出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色即是空,不必别求无相真佛也。 此统括大意。 若夫详释,则身相是应身有为,似镜中之影。 如来是法身无相,乃镜体之光。 第恐认影为光,故于疑处为问。 如弥勒云:「分别有为体,防彼成就得」是也。 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者,上身相是生灭之影,下身相是无为之真,所说即非,妄异于真也。 如弥勒云:「三相异体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意谓镜中人影,既已非真,镜中诸影又岂是实! 如起信谓一切境界,皆从心起妄念而生,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则能现之心尚且是妄,所现之境,岂得为真! 故扩充其言印定之也。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者,意谓人影非处,既全镜明,若见诸影非影,岂不即见镜明乎! 如首楞自住三摩地中,根境识三,如虚空华,本无所有,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亦如起信: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故弥勒云:「离彼是如来。」下文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亦可「若见诸相非相」是破相,「即见如来」是显性,破相即显性故。 又此即见,即洞山见水,灵云见桃,迦文见星,无见之真见也。 又既云即见,虽显法身,应身自在,以果海真应,如金与器,本不相离。 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 下文云:莫作是念,不说断灭,又此即见,由于离相,离相因于诸相。 以故二十七疑,只一相字尽之。 断二十七疑,只一破字尽之。 从始至终,不独破生死相,亦破涅槃之相;不独破烦恼相,亦破菩提之相。 因相果相,有相无相,一异诸相,无不破之。 直至破无可破,而本来清净之见显矣! 然则佛果离相,施因离相,果从因显,本自非求,因自果生,从来无作住相云乎哉! 疑可释矣。 ﹝蹑迹断疑﹞(二)断因果俱深难信疑分四:1、无信为疑,2、遮疑显信,3、深详信因,4、结归离相。 ﹝断因果俱深难信疑﹞1、无信为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空生意谓:信浅法易,信深法难。 今佛说无住之施是因深,无相之佛是果深,因果俱深,求之现在尚难其人,况未来乎! 故疑云:颇有众生,闻是言说章句,生信心否? 实信者,万法如幻名虚,般若有体名实。 信万法者名虚信,信般若者名实信。 必了万法皆虚,方能一实之信。 故大品云:不信一切,名信般若。 此名现行疑,以空生现动于心,形之于口故也。 ﹝断因果俱深难信疑﹞2、遮疑显信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初五百岁解脱坚固,次五百岁禅定坚固,三五百岁多闻坚固,四五百岁塔寺坚固,后五百岁斗诤坚固,名五五百岁。 而佛意盖谓莫作此无信之说,且无论现在之时有信者,灭后之初有信者,灭后中间有信者,纵至灭后之后,后五百岁,斗诤坚固极恶之时,尚有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以此因果为实,何必以无信为疑也。 「能生」者,戒定既具,智慧自生;智慧既生,自能照彼万法皆空,唯此般若真实,是则能信必生于戒定,戒定之不可不修也明矣! 最后尚有信机,信机之不必有疑于现在也,又明矣! 故弥勒云:「说因果深义,于后恶世时;不空以有实,菩萨三德备。」﹝断因果俱深难信疑﹞3、深详信因又二:(1)善根深远,(2)福慧圆具。 ﹝深详信因﹞(1)善根深远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佛意谓: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以此为实矣。 然其修持,岂于一生一劫,三四五佛种诸善根者之所能耶! 已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方能闻是章句,恒常信,少时信,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其所由来旧矣! 根者能生义,善根者,论云: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 以贪嗔痴三,善与不善,皆由此生。 今多劫修持,久伏三毒,善从此发,故曰种诸善根。 是则多佛无量外缘熏习之力既胜,三毒永沉,内因熏习之势愈坚,因缘俱胜,此信方生,实信岂易得哉! 故弥勒云:「修戒于过去,及种诸善根;戒具于诸佛,亦说功德满。」﹝深详信因﹞(2)福慧圆具  【「须菩提! 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承上实信固生于戒定,然必久事修持,深种善根而后可能者。 正以善根纯熟,则福慧圆具,远离诸相,得佛知见,始是成就净信之本耳! 若夫一有未空,则诸相纷然,无相之智遂隐,其何能生此离相之实信耶! 故弥勒云:「彼人依信心,恭敬生实相。」如是无量谓同上无住布施之福,犹如虚空不可思量也。 「得如是无量」者,魏译云:生如是福德,取如是福德。 「生」,谓善根信心。 正现行时,能为生福之因也。 「取」,谓现行谢灭,熏成种子,蕴于识田,能感取当来现行之果报也。 生取总是得意,悉知悉见者。 「知」,谓知其心。 而曰悉者,生心动念无不知也。 「见」,谓见其形。 而曰悉者,动用施为无不见也。 又悉知者,凡夫比量之知,有所不知,佛于知处全见,乃古镜现量之知。 见尽于知,曰悉知也。 又悉见者,凡夫肉眼之见,有所不见,佛则见处全知,是佛眼圆明之见。 知尽于见,曰悉见也。 弥勒云:「佛不见果知,愿智力现见。」故曰悉知悉见,得如是无量福德也。 「何以故」者,征谓善根固能净信,福德何便难量。 正释云:以诸善根成熟众生,正生信心之时,无我相、以及寿者之相。 我执既寂,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法执亦空。 诸相既离,智慧即显,智慧既显,实信正生,正空正信,全信全空,顺性周圆,故福如虚空不可思量也。 次征云:斯则空我足矣! 何为法亦空耶? 反释云:若法不空,心必有取;若心取相,即著我等;若取法相,即著我等;一取即著,殊无后先;是法存,我必不空,故我法双空也。 后复征云:取相取法,乃名法执,何故便著我耶? 乃以细释粗云,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意谓:法根我苗,法执既有粗细,则不但取相取法相之粗,能生我执,即取非法相之细,亦生我执也。 故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也。 问:何名法相等? 曰:能取之心,所取之境,心境皆有,名为法相。 能取之心,所取之境,心境皆空,名非法相。 曰:然则又云若心取相者何也? 曰:亦可相是空,法相是有,非法相是非空有,如魏译开为四相:第一法相是有,第二非法相是非去其有,第三相是执空为相,第四非相是非去其空。 什师开合无常,欲人知此意耳! 然总是无空有,无非空有,而显真空妙有也。 问:据修证则不无,纵登地上,亦未全空我法,今何言俱无耶? 曰:圆顿行人,纵或未尽俱生我法,亦能圆伏,故义言无耳! 问:二乘未断法执,何以我执不生? 答:以二乘从初修行,偏断我执,至无学位,粗细尽除。 是故虽有法执,不起我执。 大乘学者,双断二执,分别并遣,俱生两存,由是二执,任运而起。 故无著云:以我相种子不断,则有我取。 ﹝断因果俱深难信疑﹞4、结归离相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夫一取即著,所以不应取法,著于空有之相;不应取非法,著非空有之相。 以是义故,如我常说,汝等比丘,知我所说教法,如筏喻者。 渡河之时,须用此筏;既登岸已,则舍此筏,而亦复不住于岸。 未证之时,须用此教;既证智已,则舍此教,而亦复不住于证。 夫实相智法,真实有体,乃名为法。 实相之外,余皆魔事,尽名非法。 实相智法,无相无得,尚应不住而舍;何况实外,所有非法而不舍耶! 故弥勒云:「彼不住随顺,于法中证智;如人舍船筏,法中义亦然。」故知,法无言象,不离言象,离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真,不执不离是谓得之。 今闻是章句,是所说之法也。 能生实信,是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也。 然则必由不取,而后可以信生,又必由持戒修福,久种善根,而后可以不取,修持其要矣夫! ﹝蹑迹断疑﹞(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分二:1、问答断疑,2、校量显胜。 ﹝断无相云何得说疑﹞1、问答断疑又二:(1)约疑处为问,(2)顺实理为酬。 ﹝问答断疑﹞(1)约疑处为问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佛意谓汝闻不可以相见佛,则佛非有为,应无得说,将无疑我于树下是得菩提,于诸会是说法耶! 故即其疑处问云:于意云何? 我于菩提树下得菩提耶? 不得菩提耶? 于诸会之中是说法耶? 是不说法耶? 密自审之,明以告我。 不唯自断疑根,而现前后世亦因此以无惑矣! 但于其中,辞虽得否双兼,意则在于无得。 ﹝问答断疑﹞(2)顺实理为酬又二:a、略标正意,b、究竟根由。 ﹝顺实理为酬﹞a、略标正意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空生意谓:佛以果之得否,法之说否为问,如我解佛所说义,得非自得,得因于果,必有果而后可以言得。 先是无一定之法名果,何可得也。 说非空说,说即是法,必有法而后可以有说。 先是无有一定之法名法,何可说也。 「无有定法」四字,虽详下文,而空生开口之时,已先暗暗指定无为法身之性,不定于有,不定于空,不定于此,不定于彼,微妙难思,以断有取有说之疑矣! 故弥勒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天亲云:「迦文化身不证菩提,亦不说法。」﹝顺实理为酬﹞b、究竟根由  【「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上但标无定,此征其所以不定之故,乃以说取验之,若果可取说,即非不定。 今则如来所说之法,皆不可作有取,不可作无取,不可作法说,不可作非法说。 微妙难言,幽深罔措,如弥勒云:「说法不二取。」谓说者不取于法之有,不取于非法之无,听者亦如是也。 何可定也! 又究其所以不可取说之由者,以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无为离言,何可说也? 无为离相,何可取也? 如弥勒云:「无说离言相。」「差别」者,三乘圣贤,所证浅深,故曰差别。 然皆以无为而有差别,则圣人固此无为,贤人亦此无为,其何差别之有? 譬如众器所现方圆之空,故曰差别。 然皆以虚空而有方圆,则方固此空,圆亦此空,则亦何差别之有? 故自其差别而观之,则因机有说,因说有得,不无说证之未(编者注:「未」疑为「别」)。 自其皆以无为而有差别观之,则说固此无为,证亦此无为,则亦何取说之有! ﹝断无相云何得说疑﹞2、校量显胜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何以故? 须菩提! 一切诸佛,即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此较量财法以显胜,复遣佛法以显玄也。 夫说法未几,遽较量者,以无住降伏,是实相般若之行。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实相般若之理。 无有定法名菩提,是实相般若之果。 无有定法可说,是实相般若之法。 教行理果,四法既备,大旨已彰。 故即较量其宏功,以启发乎真信耳。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者,以福德性是胜义空,绝相无为,不可言福与不福,况可言多,故云即非福德性也。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是世俗有,有相有为,可以言福,兼可言多。 故云如来说福德多也。 意谓是甚多福德,言不约胜义空说多,是约世俗有说多耳! 「持说四句偈」者,一句诠一义,四义方成一偈。 今上有乃至,则由一部一章而至于一偈;下有等字,则由一偈半偈而至于一句皆可也,非定以四句为言也。 若但取四句为偈,必诠义究竟而后可。 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为最妙。 以第一是有句,第二是无句,第三是亦有亦无句,第四是非有非无句。 文义既备,有是即无之有,无是即有之无,双存即是双泯,双泯不异双存,四过皆离,般若如清凉池,四门皆可入也。 一有所阙,则偏枯渗漏,四过丛生。 般若如大火聚,四门皆不可入也。 受持解说,其福胜彼者,宝施但得人天有漏之福,今以般若之法自利利人,得大菩提福慧圆具,无漏清净,岂止空得有漏之福而已耶! 如弥勒云:「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故胜彼也,然其所以能趣者,佛及阿耨菩提,从此经出。 菩提名法身,本无生灭,而以烦恼覆之则隐,今以持说之力,妙慧自彰。 观破烦恼,法身显现,如灯了物,名为了因。 是法从此出也。 报化名福身,本无所有,万行乃生,今以持说之行,能感福身,如种得水土,芽苗自发,乃名生因。 是佛从此出也。 故弥勒云:「于实为了因,于余为生因。」然又云「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者,犹云所谓佛法最为玄妙,余人不得,唯佛能得,能作第一法因,福中殊胜无比者也。 故弥勒云:「唯独诸佛法,福成第一体。」亦可既云第一即圆觉,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义也。 ﹝蹑迹断疑﹞(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分二:1、断三果疑,2、断四果疑。 ﹝断声闻得果是取疑﹞1、断三果疑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 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四果分二段者,一、均其广略故,二、前三文相同故。 如来意谓汝闻无为不可取说,将无疑声闻各证无为之果,如证而说是取说耶! 若正证时能作是念,我得某果,则有我相,乃名为取。 汝试一思之,从初至四,皆能作是念不? 空生一一皆云不也。 及究其所以为不者,于初果则曰须陀洹,名为入流,而实无所入。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意谓入流者,入圣流也。 不入者,逆凡流也。 逆凡者,以博地凡夫,从无始来,绸缪我见,于六尘境,无任胶粘。 今须陀洹,以诸忍智,十六种心,断三界中,四谛之下,八十八使,则分别我见既已尽除,虽对色等攀缘不起,故云不入。 是则不入,即是逆凡,逆凡即名入圣,非别有所入也。 无所入,则无能入,既无能入,谁作是念而曰我得须陀洹耶? 于二果则曰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故名斯陀含。 一往来者,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也。 实无往来者,以初果须陀洹,于断见之外,六番往来,进断欲界思惑,贪嗔痴慢九品之中,前六品尽,虽余后三,须一往来,而后能断。 然三界分别之我,既已全尽,初地俱生之我,又且分除,虽见往来,以无我故,实无往来之者! 如刻木为人,虽见运动,以无心念,实无运动之者! 既无往来,谁为作念而曰我得斯陀含耶? 于三果则曰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名阿那含。 不来者,不来欲界及人间也。 实无不来者,以初果七番往来,欲界九品思惑断尽,虽住四禅,进断上二界中,七十二品思惑,而以三界之见既寂,下地之思且空,虽住不来,以无我故实无不来之者! 既无不来,谁能作念,而曰我得阿那含耶? 是则非不证果,但于证时无取心耳! 唯其不取,方成证义,则亦何取之有耶! ﹝断声闻得果是取疑﹞2、断四果疑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 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阿罗汉,此云杀贼,见思烦恼已断尽故;亦云无生,超出三界,不受后有故;亦云应供,堪为人天良福田故。 若顺前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是名须陀洹,乃至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则此应云阿罗汉,名为杀贼等,而实无杀贼等,是名阿罗汉。 今云实无有法者,意欲以法字总该三种,取文省故。 文虽省而义无殊也。 良以四果断七十二品思惑既尽,不受后有,正证尽智无生智时,而实无尽可尽,无生可生,了无所得,是谓证耳! 若才作是念,我能得果,则著我人,与凡夫何异? 用此验之,的知无念,此正答断疑已竟。 下复引己所证,令人生信,三昧之言定也。 曰无诤者,以内无能所,外忘角立,不与物竞,故人中最为第一。 复曰第一离欲阿罗汉者,以离三昧障尽,名无诤三昧,离贪欲障尽,名离欲阿罗汉。 离欲则罗汉所同,无诤乃空生所独,故又曰第一离欲阿罗汉也。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者,言佛虽叹我第一,而我于此时辄无是第一之念也。 「若作是念」者,反言之也。 「实无所行」者,顺言之也。 「阿兰那」,此云寂静,即无诤也。 大意谓我虽亲证第一,佛虽印我第一,而我于此时,了无是第一之念,即可以知其不作是念矣。 故有念佛则不印,无念乃得佛印;无念则无取,唯其不取,方成证义,夫何疑取之有! 如弥勒云:「不可取及说,自果不取故;依彼善吉者,说离二种障。」然则四果不同,同归无取,无取则无得,无得则无说矣! 无得而得,无说而说,又何以得说为疑耶! ﹝蹑迹断疑﹞(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 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佛意谓汝前闻,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将无疑我于然灯佛所,授记言说之中,有法为所得,然灯有法为所说耶! 得与不得,于汝意中,作何见解,其自审之,明以告我,乃空生断其疑云。 不也,世尊! 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授记言说之中,实无法为所得,以语从缘生,无有自性,举体全空,空故无得,斯则闻而无闻,说而无说。 意谓佛得记者,但以自无分别智,证自无分别理。 智与理冥,境与神会,离言说相是不可说,离心缘相是不可取。 如弥勒云:「佛于然灯语,不取理实智;以是真实义,成彼无取说。」按坡仙谓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而得,舍利弗得罗汉道亦以无所得故而得,如来与舍利弗若是均乎! 曰何独舍利弗,至于百工贱技,承蜩意钩履狶画墁,未有不同者也! 夫道之大小,虽至于菩萨,其视如来,犹若天渊,及其以无所得故而得,则承蜩意钩履狶画墁,未有不与如来同者也! 斯言其近之。 ﹝蹑迹断疑﹞(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分三:1、问,2、答,3、结。 ﹝断严土违于不取疑﹞1、问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如来意谓:汝闻法不可取,又将无疑菩萨庄严净土是违于不取之言乎! 于意中云何? 是庄严耶? 是不庄严耶? 庄严佛土是取相庄严问,但词虽举相,意欲明性。 相,谓宝池金地。 性,谓真如实理。 理虽不外于事,而住著于事为之行。 成就形相之土,是住色生心,名为有取。 若以无为之智,而契真如之理,事即全是于理,而以无严之严,是无住生心,名为无取。 言中带向,句内含机,故曰「云何」及「不」,探其解也。 ﹝断严土违于不取疑﹞2、答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空生遂断云;不也,世尊,不庄严佛土。 复征云:何故不严而堕断灭之见耶? 即释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形相庄严,乃无相庄严,是名庄严也。 谓修习无分别智,通达真唯识性。 心外无土,以智契理,无严而严,空有一味,如是以取净土耳! 岂离体性而著形相以论庄严耶! 故弥勒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问:诸佛身土,性相具足,方为了义,今既唯严于性,岂不阙于相耶? 答:身土之相,唯心之影,心净方能现之,苟能清净其心,身土自然显现。 其犹磨镜,尘尽像生,法尔如然,良非造作。 故唯识云:大圆镜智能现身土智影,况是即相亡相,非谓弃相取性,但无执情,何碍于相。 ﹝断严土违于不取疑﹞3、结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乃清净心,是故劝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也。 若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色等是染污心,故诫云:不应住色等生心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其心,指本有无住之真心,以诸众生,住著于境,则真心隐而不现,名曰不生。 今应顺性而修,如古镜之明,虽现众相,无相可得,不住于有;虽本无相,能现众相,不住于空。 应如是无所住著,以显现本有之真性,而生其心也。 故经云:一切法不生,是般若波罗蜜生。 又不住色等,是遮于有;而生其心,是遮于无。 既离有无,即名中道。 如是体达,是真庄严。 故净名云:欲净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今离有无,正是净心。 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经要旨。 六祖悟门,般若菩萨特宜知此。 ﹝蹑迹断疑﹞(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分二:1、问答断疑,2、校量显胜。 ﹝断受得报身有取疑﹞1、问答断疑  【「须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佛意谓:汝又将无疑? 受得报佛,是取自法王身乘? 前所说不可取耶!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汝意云何? 是如须弥之报身为大耶? 为不大耶? 报身譬须弥者,一显大义,二无取义。 大谓称性,大行既已周圆,所感自受用身,于色究竟处,示现一切世界最高大身,故名为大。 无取者,以山王虽大,毫无分别,不取我是山王;法王虽大,万虑都忘,不取我是法王,故名为取。 如弥勒云:「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故知才下「身如须弥山王」六字,不但形彼报身之大,而无取之意,已昭然矣! 空生即会其意曰:甚大,世尊! 然其所以为甚大者,以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故甚大也。 佛说非身者,非有漏有为身;是名大身者,是无漏无为身。 如弥勒云:「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然则报身既非生灭有为,生死有漏,则纯一清净,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理智浑融,妙凝无间,尚无无取,况有取耶! ﹝断受得报身有取疑﹞2、校量显胜又二:(1)外财校量显经胜,(2)内财校量显经胜。 ﹝校量显胜﹞(1)外财校量显经胜又二:a、正校显胜,b、别显经胜。 ﹝外财校量显经胜﹞a、正校显胜  【「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此第二番校量显胜也。 「如恒河中所有沙」者,约一恒河中之沙也。 「如是沙等恒河」者,约一河之沙数恒河也。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至「尔所三千大千世界」者,约诸河之沙数世界也。 世界之多无量,悉以七宝满之而施,福之多也甚矣! 乃于此经持说四句偈等,其福胜彼。 则经之功德,为何如哉! 问:何不于初校量中,即说无量世界以显其胜耶? 答:为渐化众生,渐信上妙义故。 又法虽无二,所显不同,如四果无心,迦文无得;严净国土,不严而严;修证报身,无证而证;前喻之前,皆所未显,今既显明,故喻复殊胜。 如弥勒云:「说多义差别,亦成胜校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外财校量显经胜﹞b、别显经胜分五:(a)尊处叹人显经胜,(b)约义辩名显经胜,(c)佛无异说显经胜,(d)施福劣尘显经胜,(e)感果离相显经胜。 ﹝别显经胜﹞(a)尊处叹人显经胜  【「复次,须菩提!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上已总校经福殊胜。 若别显之,复次须菩提,随机随处,因时致宜而随说是经,从多或寡,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说经之处尚宜尊敬若此,何况尽能受持读诵之人乎!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而其恭敬供养,又当何如? 是以此经所在之处,即佛与文殊等,尊重弟子之所在,以一切圣贤,皆证无为,经显无为,岂非圣贤所在? 故当恭敬其有法之处,恭敬其受法之人。 如弥勒云;「尊重于二处」,谓人与处也。 若施宝之处,施宝之人,岂当如是恭敬,岂能如是恭敬乎! 经之胜于宝施,此其一也。 又最上第一希有,是极叹其妙。 若分之,亦可最上是法身,第一是报身,希有是应身,以持经能显法身,能生福身故也。 ﹝别显经胜﹞(b)约义辩名显经胜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 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当机闻法殊胜如此,乃因胜问名,并求奉持之法也。 此经名金刚等者,以般若观照之功,坚故不为一切所坏。 利故能坏一切,惑染拟之则消,结业撄之则碎。 故云以是名字之义汝当奉持。 又恐疑云:佛凡说法,名相皆空。 今特立此名,岂不违于空义。 故复征云:以何所以,立此名耶! 乃云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般若等者名也,则非般若等者,无名也。 无名之名,何违空义? 又因名显义,义实名虚,若执虚名,岂有实义? 故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则 发布时间:2023-09-04 18:34:2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3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