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笔记 内容:   姚秦 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奉诏  译  明 西淅海盐崇福庵沙门 如观  注金刚是喻,最坚最利,万物不能加损,而能坏万物者。 般若是法,此云智慧,智有决择之功,慧有照了之用。 又智照诸法实相,慧了诸法无生,然有体有用。 肇论云:诸法实相,谓之般若,即金刚体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又云:设化众生,谓之沤和,即金刚用利;经云: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又云:涉有未始迷虚,故常处有而不染;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又云:不厌有而观空,故观空而不证;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乃体外无用,用外无体,一念之力,权实双彰,不同二乘人空慧眼,故喻如金刚。 波罗蜜,此云彼岸到。 喻涅槃妙心,若有我、法二执,则有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名为此岸;乘般若之舟楫,渡我法之中流,离二种生死此岸,到菩提涅槃彼岸,故名波罗蜜。 问曰: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 今释迦出世,说法利生,令众生离我法,断生死,修般若,证涅槃;然后如来示寂。 则凡圣能所,生灭修证,皆是妄情,何名真般若也? 答曰:不然,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水清月现,月亦不来;水浊月昏,月亦不去。 经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则应化非真实也。 又云: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此报身不可得也。 又云: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法身无所得也。 佛既无得,法岂可说? 所以世尊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未尝说著一字。 净名云:三转法论于大千,其转本来常清净。 经云:若见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能化既尔,所化亦然。 烦恼本空,我法何有? 既无二执,奚用断除? 如兔角龟毛,名实俱妄。 经云: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 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空花奚有? 众生烦恼,妄见生死,烦恼若除,生死安在? 如皮既不存,毛何所附? 圆觉云:生死与涅槃,凡夫即诸佛,同为空花相。 经云: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我法所照之境,般若能照之心。 我法本空,谁为所照? 既无所照之境,则无能照之心。 能所双忘,修即无修。 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烦恼与菩提,生死及涅槃,皆对待之辞也。 然离烦恼,得菩提,断生死,证涅槃,乃随他意语,非如来称性之谈。 以般若智,照烦恼本空,菩提焉有? 生死原寂,涅槃安寄? 放光云:菩提有所得耶? 答曰:不也。 无所得耶? 答曰:不也。 亦有亦无得耶? 答曰:不也。 非有非无得耶? 答曰:不也。 然则都无所得耶? 答曰:不也,以无所得而得也,是故得无所得也。 肇云:众生非众生,谁为得之者;涅槃非涅槃,谁为可得者? 经云: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般若,能证之智;涅槃,所证之理。 修即无修,则无能证之智;证即无证,则无所证之理,忘能所,灭影像。 盘山云: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 化缘既毕,入灭归真,如薪尽火灭。 法华云: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譬如医师,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灭。 故云:长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楞伽云: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是二悉俱离。 庄生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此则灭无所灭也。 然则涅槃虚而无相,般若寂而无知,本无生死起灭,亦无烦恼缚脱。 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理外无智,智外无理,理智双泯,绝言绝思,是以释迦摩竭掩室,净名毗耶默然,空生岩中宴坐,帝释满空雨花,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 经者,常也,三世诸佛不易故。 又云:径也,通凡入圣之路故。 因空生请问经名,世尊答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笔记者,闲暇时,信笔而记,非敢言注也。 然佛说法,分为五时,般若即当第四时,又般若分八部,大般若,放光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金刚般若,实相般若,摩诃般若,此即大般若中第五百七十七卷,又外有六译:后秦罗什,后魏菩提留支,陈朝真谛,隋朝笈多,唐初玄奘,大周义净。 今所传,即秦译也。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此序分也。 如是者,指法之辞。 我闻者,集经人因佛立言,证法有所传授。 一时者,师资雅合之时。 佛者,说法之主。 舍卫,此云闻物;祇树,战胜太子所舍之树;给孤独园,须达长者所买之园,乃说法之处。 大比丘,是果上阿罗汉千二百五十人,憍陈如五比丘,三迦叶兼徒一千,舍利弗,目犍连,各兼徒一百,耶舍长者五十人,经举大数,故略五人。 俱者,一时一处,此常随众,非无余众。 夫圣贤应化,影响相符,敲唱俱随,接拍成令。 易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亦各从其类也。 尔时者,乃众集之时。 世尊者,天上天下,唯佛独尊。 食时者,乞食之时,是日初分,乞食易得,不恼自他。 著衣持钵者,著大衣,持应量器。 园在城外,故入城乞食。 次第者,佛心平等,慈无偏利,以己等心而化,令彼等心而施,能成无量功德。 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乞食已,还至园中。 饭食讫者,言吃食已竟。 于中后时,收大衣,著七条。 洗应量器。 复洗足者,佛行足不履地,示同凡情,为后人轨则。 敷座而坐者,如常敷座,结跏趺坐。 然诸经发起,各有缘由,此经以乞食因缘发起者,要显世尊不住相行乞,令彼不住相布施,若非般若大用现前,何能动而常静,静不离动,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知即无知,为即无为,人天大众,孰能会之。 序分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此正宗分中,空生发问之文。 时者,敷座之时。 德重年高,故名长老。 须菩提,此云空生,解空第一。 般若会中转教菩萨,故为当机而发起。 即穷子喻,密遣二人是也。 赞佛希有者,言佛日用妙处,他人不知,空生觑破,故云希有。 如涅槃会上,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二人默识心通,如出一律。 善者,能也。 护念者,爱护注念也。 付嘱者,交付嘱托也。 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 护念,与智慧力,令上求佛果;付嘱,与教化力,令下化众生。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 空生意谓,未发大心,妄有所住,不能降伏其心;既发大心,云何护念? 令其安住,不堕偏邪? 云何付嘱,令其降伏,不落凡情? 佛赞善哉善哉者,重言空生所赞之善。 如汝所说者,称其当理。 如来果能护念付嘱诸菩萨,真实不虚。 汝今谛实而听,吾当委细而说。 庄子云: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以心。 心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先总答大义:既发上求下化之心,我当护念,应如是正觉安住;我当付嘱,应如是正等降伏其心。 又云:如是者,总指依菩提心安住,依菩提心降伏。 即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亦不异此。 唯然者,敬对之辞。 即曾子曰:唯。 言应之速,而无疑也。 若论空生本地风光,如良马见鞭,追风千里,不劳世尊重重启齿。 但为众中不了,俯就群机,故云愿乐欲闻,安住降心深奥之法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此总答降伏之文,正显世尊付嘱意。 然度生无我,即是降心;舍生调心,是小乘法,实假众生以自度。 故问降心,而教以度生之法也。 智者大师云:降心约愿,安住约行。 菩萨发心,先愿后行。 故先总答降伏,次答无住。 无著云:此文为发心住,若发心,即愿也,先牒问辞标起云,应如是正等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总指所化之众。 卵生,鱼鸟龟蛇;胎生,人畜龙仙;湿生,含蠢蠕动;化生,转蜕飞行。 有色,即四禅;无色,即四空;有想,即空识二处;无想,即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即非想非非想处。 如上所有无边众生,菩萨发愿,一一度尽。 不欲令得人天有漏,小果声闻,皆令得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无余者,五住究尽,二死永忘。 涅槃,此云灭度,灭尽诸苦,度生死海。 涅槃灭度,华梵兼举之辞。 然虽度尽无量众生,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以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 净名云:弥勒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弥勒得灭度,一切众生亦得灭度,以生佛体同故。 征云:菩萨度生,应见所化之机,革凡成圣,若云无生可度,则无能度之人。 释云:若见有所度之众生,能度之菩萨,即有我人众生寿者,则不名为发心菩萨,是凡夫矣! 我相者,于五蕴中计我;人相者,计我趋于余趣为人;众生相者,计五蕴和合而生;寿者相,计我受一期长短果报,不出自他憎爱四字。 圆觉云:菩萨众生,皆为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又云:生死涅槃,犹如作梦。 安有能化之菩萨,所化之众生,脱生死,证涅槃也。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此总答应住之文,以显世尊护念意,然布施不住相,即是安住,若废事求理,如舍像求镜,实假布施以安住,故问应住,而教以布施之法也。 初总标,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法者,即六尘根身器界,及出世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菩提涅槃等一切诸法。 应无所住,理也。 行于布施,事也。 无住行施,即理而事;行施无住,即事而理,理事不二,心法双忘,然后为至也。 若论菩萨万行,广博无涯,何但云布施? 以万行不离六度,六度以檀波为总。 檀即资生施,戒、忍即无畏施,进、禅、慧即法施故。 或云:六根不住六尘,即是布施。 此废事求理,如拨波求水。 或将四事六尘行施,以求世出世间果报。 此迷理逐事,如弃海认沤。 殊不知正施四事六尘时,即不住相,方为理事双彰。 下别释,所谓不住色等六尘相布施,广则不住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菩提涅槃等布施。 结云,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虽今时门头,不舍一法,然实际理地,不受一尘,终日为而无所为,终日作而无所作也。 征云:菩萨行施,本为得福,今离相行施,得何功德? 释云:若菩萨能离相布施,施契性空,空性无边,福德无边,故云:其福德不可思量。 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如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然世间诸物,无以为譬;故举广大无涯,不可思量,十方虚空,与空生问答;下乃合明,菩萨无住相布施,所有福德,亦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 结劝云:菩萨但应无住行施所教而住。 世尊首答不住相,后云如所教住者,所谓无住而住,住而不住。 肇云: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 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别明应住之文。 前云不住相布施,恐空生未解,故以如来果上身相而发明之。 若以身相见如来,则住相矣。 中峰云:此破执相滞见虚妄情习。 智者云:安住,约实智道;降伏,约方便道。 若论修行,先实后权。 故别答中先明安住,重请之后,别明降伏也。 初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身相者,应化也,如水中月;如来者,法身也,如太虚空。 若以身相,见如来,则认妄为真。 如演若达多,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无状狂走。 空生悟得无相法身。 答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有相之身,生住异灭,去来坐卧,有作有为;无相法身,不堕诸数,离能所相,孰可见之? 起信云: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征云:闻名睹相,罪灭河沙,今不可以相见,是何所以? 释云:如来所说身相,如明镜现像,来无所黏,过无踪迹,当体虚妄。 故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佛与空生,扩而充之,不唯我佛身相是妄;一切凡圣依正有为之相,尽是虚妄,从妄见生,本无实体。 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犹恐离色观空,别求无相法身,故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但了妄无自性,全体即真。 不唯应化是法身,即山河大地,同转根本*轮;鳞甲羽毛,普现色身三昧。 华严云: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 楞严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真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上文破我相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 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明能信不住相经福德智慧之文。 前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是章句,众生难信。 故问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颇,能也。 名诠自性,句诠差别,章则解句。 于一切法,能信般若,是为实信;离般若外,皆非正信。 佛告空生,莫言不信,如来灭后,斗诤坚固之时,有持戒修福之人,能解非相见佛,不离自心,自心超信,还信自心,故云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持戒修福者,要显五度之福,皆以般若而为其本。 当知能生信心之人,不但于少佛所,种诸善根;已于过去无量佛所,种诸善根。 善根者,即般若种子,能生菩提妙果。 种者,植也。 于诸佛所,发菩提心。 法华云:譬如有人,至亲友家,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 于后亲友,指示其珠,得大饶富。 系珠者,缘因佛性也;示珠而得者,了因佛性也。 正因佛性,无论有佛无佛,闻法不闻法,本自具足。 若无缘了,终不能得。 起信云: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钻研,火终不发。 下以劣况胜,闻是章句,不但实信,乃至一念净信之人,唯佛智悉知,佛眼悉见,是诸净信众生,得如是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之福德。 但言信,不言解行者,以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净者,远离我法二执。 一念者,显其时之甚促。 如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 纵百千劫修行成道之事,皆不越此一念之中。 老子云:合抱之木,发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次明净信之智慧。 征云:何故净信众生,得如来悉知悉见? 释云: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四相解于前;执有布施、持戒等心,名法相;执无施戒等心,名非法相。 无四相,则不住有;无法相,则不住空;无非法相,则不住断灭。 前四相,是我执;后二相,是法执。 无四相,破外道凡夫;无法相,破内凡声闻;无非法相,破增上慢菩萨。 离二执故,得佛悉知悉见。 征云:何故无我相、法相? 释云:若心取我相,即著四相,若取法相,亦著四相,以法相中,虽无现行烦恼,尚有无明种子,不出证悟了觉四字。 征云:取法相,何故亦著四相? 释云:取非法相,亦著四相,何况取法相,以后释前也。 圆觉云: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是取法、非法著相之故。 不应取法,及非法相,以是不应取法义故。 如来恒常说言,知我说法,犹如筏喻,众生执有如河,如来说空法如筏;二乘执空如河,如来说不空法如筏,不过以言遣执,不应如言执义。 以此观之,无定相法,尚且应舍,何况报相滞见之妄法,而不舍乎? 圆觉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明不住法相之文。 空生因闻佛非色相法尚应舍,若佛与法,二俱无有,云何佛得菩提? 现今说法? 佛举此二以问空生,空生能解佛义。 答言:无有定法,名大菩提。 亦无定法可说。 无定法可得者,定者,实也,又一定也。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无有一法可得,名大菩提。 经云: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不可以有取,不可以无取。 经云: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无定法可说者,世尊五时设化,如空拳诳小儿,无有实法与人。 况法无定相,如何言说? 肇云:欲言其有,无相无形;欲言其无,湛以之灵。 圣智之用,未始暂废;求之形相,未暂可得。 楞严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征云:何故无定法可得可说? 释云:如来所说法,非有非无,故不可取,不可说也。 非法者,非有法也;非非法者,非无法也。 下总征非法非非法,单释无定法可得。 不但我佛如是,一切四果三贤十圣,皆以无分别真如为法,而修证自有差别。 无为法,真谛理也;而有差别,俗谛用也。 智者云:无为虽一,解有明昧浅深差别。 肇云:如人斩木,去尺无尺,去寸无寸,修短在于尺寸,不在无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何以故? 须菩提!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此校量持经福德之文。 空生已悟无得无说之旨,如何得福? 初举劣福以问。 三千大千者,一四天下,一须弥,一日月,欲色无色诸天,为一世界;数至一千,为小千;一千小千为中千;一千中千为大千。 总别兼举,故名三千大千。 七宝者,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珊瑚、玛瑙。 假若有人,将七宝充满大千世界布施,得福多不? 空生答言:甚多。 若福德有实,则福不多;以福德性空,是故说多。 佛与空生发明经福超胜,若人于此无佛无法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诠义究竟者,复为他人解脱,其福胜彼。 下明超过所以。 一切诸佛,及菩提法,从此经出。 一切诸佛者,报化也;菩提者,法身也。 持说能为报化生因,为法身了因。 既悟法身,则报化随之矣。 如六祖闻客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 舍利弗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前云无佛无法,今云佛法从此经出,岂不自语相违? 故云:所言佛法者,世俗谛之言耳。 第一义中,元无佛、法,故名即非佛、法。 净名云: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当如是求。 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又云:记个元字脚在心,入地狱如射箭。 世尊说法,如盘走珠,如珠走盘,令人拿捉不定。 又云: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去则印住,住则印破,使人立脚不牢。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 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 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此明四果不取之文。 前云无有定法可得,云何声闻各取自果? 已下皆发明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问空生,须陀洹能作是念,得初果不? 意谓若作念得初果,即著四相。 空生答言:不作是念,能得初果。 下以名释义,须陀洹此云入流,断三界八十八见惑,七往天上,七来人间,已入圣流,名为入流,不是别有所入,但由不入六尘,是名入流。 若作是念,我得初果,即著四相。 复问,斯陀含能作是念,得二果不? 答言:不作是念。 斯陀含此云一往来,断欲界前六品思惑,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得阿罗汉,而实无往来之心,是名一往来。 若作是念,我得二果,即著四相。 复问:阿那含能作是念,得三果不? 答言:不作是念,阿那含此云不来,断欲界九品思惑,一往天上,寄居五不还天,不来人间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不来之心。 若作是念,我得三果,即著四相。 复问: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道不? 以得尽无生智,声闻道极,故以道为名。 答言:不作是念,阿罗汉此云无学,断尽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究极真理,无法可学,名为无学。 若作是念,得第四果,即著四相。 此四相,乃法执种子。 向下空生引己所证,令人生信。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以为人中第一,是离欲阿罗汉。 无诤者,不恼众生,能令众生不起烦恼。 三昧,此云正定。 得阿罗汉,离烦恼障,得无诤,离三昧障。 三界烦恼,但有贪心,总名为欲。 我不作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下反释,我若作念,我得离欲阿罗汉,即著四相。 佛则不说我是乐阿兰那行之人。 阿兰那,此云无诤,又云寂静。 下顺释,以我不作是念,世尊说我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 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 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此明菩萨不取,及小结无定法可得之文。 前云四果不可取。 释迦因中,为善慧童子,布发掩泥,五华供佛,悟无生忍,受然灯记,岂无所得? 故世尊问之。 空生答言:实无所得。 然灯所说,如长风之吹万窍,有窍则鸣,无窍则寂。 善慧彼时,悟无生忍,境空心寂,果记菩提。 寂灭性中,了无所得。 二祖见达磨,问云,乞师安心。 磨言,将心来与汝安。 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 磨言,与汝安心竟。 又恐空生作念,释迦虽无所得,菩萨岂非庄严佛土? 故问之。 答云:实无庄严,所言庄严佛土者,今时门头耳,实际理地,即非庄严。 净名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是名庄严者,无为无所不为,无作无所不作。 玄谈云:观空,则万行沸腾。 下小结无得之文,是菩萨无土可严之故。 应如是不住相生清净心。 若住相生心,触处皆妄。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殊途同归,何思何虑,不应住六尘生心者,境由心现,心逐境生,心境交加,以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楞严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若了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则根根尘尘,咸是菩提妙净明体。 楞严云: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上言心境不二,体用一如,犹恐空生舍用求体,离境觅心,堕于偏小。 永嘉云:厌有著空病亦然,犹如避溺而投火。 故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体也;生心,用也。 无住生心,即体而用;生心无住,即用而体。 如明镜当台,妍则现妍,丑则现丑,了无踪迹。 师祖问南泉云: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如何是藏? 答云:王老师与汝往来者是。 又问:不往来者? 答曰,亦是藏。 复问:如何是珠? 南泉唤师祖,祖应诺。 南泉云:去汝不会我语。 颂云:往来不往来,秪这皆是藏,唤应不唤应,秪这皆是珠。 前不住相布施文毕,以果上应化身相发明;今无有定法得菩提文毕,以果上报身相发明。 初问,报身佛相,如须弥山王,可为大不? 答言:甚大。 须弥,此云妙高,四宝所成曰妙,超出群峰曰高。 下明大之所以:佛说非身者,本性空故;是名大身者,即第一义故。 【「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此校量持说福胜以显经胜之文。 前无得无说文毕。 以七宝充满一大千世界布施,不及持经之福。 此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文毕。 以七宝充满沙河中沙数大千世界布施,不及持经之福。 由经义转深,校量转胜。 初问,约多河以数沙,如恒河中沙,尽作恒河,沙河中沙,是为多不? 答言:甚多。 次问,约多河以彰施福,若人以七宝充满沙河中沙数大千世界布施,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 佛告空生下,约多福以显经胜:若人受持此经一四句偈,及为人说,其福胜彼。 中峰云:七宝布施,不免生心住相;受持般若,于心无所生,于相无所住,故福胜。 不但略持经人功德殊胜,略持经之处,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梵语窣堵波,此云方坟。 塔者,边国讹语;庙,貌也。 安佛舍利名塔,安佛形像名庙。 何况有人下,言广持经人之益,尽能受持,不止一四句偈,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言得般若,成无上佛果菩提。 下明全经所在之处,具足三宝。 即为有佛者;经显法身,依法身有报化,前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若尊重弟子者,经显无为,依无为有三乘。 前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 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如来无所说。」「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 何以故?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此明无定法可说之文。 空生既闻持经成就希有之法,故问此经何名? 云何奉持? 佛告以金刚般若波罗蜜之名,以般若照破我法二执,了生死即涅槃,达烦恼即菩提,如度生无我,布施不住相之意。 以其体坚,万物不能坏。 书云:不曰坚乎,磨而不磷。 又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庄生云: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一山焦而不热,以其用利,故能坏万物。 书云:无意,无必,无固,无我。 又云:克己复理,因具坚利二义,故喻金刚,用不住相名字,奉持名中之义。 征云:何故持名中义? 释云:第一义中,无名字故,即非般若。 起信云: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肇云:物无当名之实,名无得物之功。 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 名实无当,万物安在? 如兔角龟毛,皆名实无当者,是名般若者。 玄谈云:湛湛忘言,教海之波澜浩汗。 恐空生未达般若性空,谓有言说。 故问如来有所说法不? 空生既悟名即无名,便解说即无说。 答言:如来无所说。 如洪钟待扣,大扣则大鸣,小扣则小鸣,不扣则不鸣。 当其扣时,元非有声;纵不扣时,未尝无声。 永嘉云: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向下将前,校量世界微尘。 问空生云:多不? 答言:甚多。 佛言:既说即非般若,则非微尘。 非世界;既说是名般若,则是名微尘,是名世界。 以一空一切空,一即一切即,正显无有定法可说。 憨大师云:此明刹刹尘尘,皆是遮那妙体。 与雪浪大师,若合符节。 前不住相布施,则以应身相明之;次无定法可得,则以报身相明之;今无定法可说,复以三十二相问之。 答云:既说非般若,非微尘,非世界,故云:即是非相;既说是名般若,是名微尘,是名世界,故云:是名三十二相。 下以内财校量,倍显经胜。 如释迦因中,舍身饲虎,割肉代鸽,以至舍头目髓脑。 法华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 假若有人,以恒沙身命布施,所得福德,不若持经福胜。 彼舍身命,乃是住相,成有漏因;持说此经,是不住相,成佛正因。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此空生因名解无说义之文,既闻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故深解义趣,感佛深恩;涕泪悲泣,言大事已明,亦如丧考妣。 赞佛希有者。 前云希有,虽见世尊妙处,未闻其说;今蒙开演,故真希有。 下出希有所以。 佛说即非般若,甚深经典,我等小乘,但离四相,已得人空;未离法相,不得法空。 故未得闻是经,殊不知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如华严会上,二乘之人,有耳不闻圆顿教,即是此辈,盖法无有差,机自异耳! 书云:夫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之草木,区已别矣,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假若有人,得闻此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纯真无妄之谓信。 自心起信,还信自心,信自心中,本无我法,曰清净,则契实相妙心,故云即生实相。 实相者,诸相无相,无相不相。 诸相无相,不住生死;无相不相,不住涅槃。 非有非无,妙会中道。 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论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 又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 生实相是因,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是果。 上文既云,即非般若,何故又云:即生实相? 以金屑虽贵,落眼成尘,为离实相分别之心,故云:即是非相。 圆觉云: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证者。 古人云:过得荆棘林,斫倒栴檀树,是名实相者,不坏假名,而谈实相。 言我空生,已得圣果,佛现在时,又非末法,闻此经典,能信自心,解实相义,受持不失,不足为难;若未来世,又非正法,设有众生,未得圣果,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何故希有? 此信解人,无复四相,故为希有。 何故无四相? 以四相即是妄相,故应离之。 非相者,妄相也。 前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何故要离四妄相? 离一切妄相,即名诸佛,以生佛体同故。 经言:佛、心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永嘉云: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前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佛告须菩提:「如是! 如是!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 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此明印赞推广忍辱之文。 上来空生呈解,故尔世尊印赞如是如是者,重言所解之甚当也。 下以劣况胜,此经难信难解,非大乘根器,未免惊愕疑惧怖畏,若复有人闻说般若,心中不惊;闻说即非,心亦不怖;闻说是名,心亦不畏。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况信心清净,及信解受持者乎。 下以法显人,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以诸度中,般若为最。 能解般若故,人亦希有。 然般若即非般若,第一即非第一。 是名第一者,假言说故。 下推广忍即非忍。 安耐曰忍,毁害曰辱;能忍诸辱,故名忍辱。 若有能忍所忍,则著四相,不名波罗蜜。 不见有能忍所忍,远离四相,故名波罗蜜。 恐执情不了,故拂迹云:即非忍辱,忍能所故;是名忍辱,假安立故。 下引一生所成忍。 言我因中,修忍辱行,有歌利王,此云极恶,出猎疲寝,宫人礼仙,王怒问仙,得四果不,皆答不得。 割截支体,天怒雨石,王惧忏悔。 仙本无嗔,王亦无害,仙体如故。 我于彼时,无有四相。 下反释,我于昔时,若有四相,即生嗔恨。 嗔恨不生,故知无我。 古人云: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 老子云:善摄生者,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 广引过去五百生中,修忍辱行,远离四相,因得般若之功力也。 发布时间:2023-09-03 18:51:5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