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印疏(溥畹) 内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印疏  大清钦赐云南法界寺讲经广陵沙门溥畹述将释此经,义启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教分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显示宗趣,七部类处会,八传译时代,九总释名题,十别解经文。 盖圣人设教,必有由致,非无故而然也。 故曰:因缘若至,其理自彰,良有以焉。 然则因缘亦有总别。 一总者,谓佛圣教,无非酬因酬请,显理度生,即我如来住世四十九年,始自鹿苑,终至金河,于其中间三百余会,或时谈性,或时论相,或时道有,或时说空。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 故法华云:诸佛出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 故出现于世,所谓一大事者,即开示悟入一切众生佛之知见者是,此诸教之总因缘也。 二别者,谓诸教因缘各有不同,故名为别,若据本经,别有十种:(一)欲破外道诸邪见故。 (二)欲回小乘令入大故。 (三)令权位不迷空故。 (四)令悟明二谛,证入中道,生正见故。 (五)显佛胜德,生净信故。 (六)欲令发大菩提心故。 (七)令修菩萨深广行故。 (八)令断一切深重障故。 (九)令得菩提无上果故。 (十)流传后代,益众生故。 由此因缘,故起斯教也。 盖佛之法,不出三藏二藏,四教五教,十二分以收摄之。 言三藏者:(一)修多罗,此名契经。 (二)毗柰耶,此名调伏。 (三)阿毗昙,此名对治。 言二藏者,(一)声闻藏。 (二)菩萨藏。 若论所摄,此经于三藏,正属经藏,兼通律论。 以戒生净信故,论诘辩析故。 于二藏中,正属菩萨,亦兼声闻,以激小回心故。 言教摄者,西竺东夏,古今高宿,判教多途。 始自后魏菩提留支,判一音教;次后则有一十八家,各有理据。 庄严圣教,难以枚举。 于今海内,唯有二宗:(一)天台四教,所谓藏通别圆,此正别摄,兼亦容三,不定回心故,扬大抑小故,离即俱非故;(二)贤首五教,所谓小始终顿圆。 此经始教正摄,余四亦通。 以离相见佛,乃终顿义,余二如前。 十二分者,即九小三大通相,十二分教,兼正可知,故不繁述。 如来接物,不无文言。 既落文言,则有义理。 义者,文之实也。 理者,言之主也。 又义者,相也。 理者,体也。 盖圣人之言教也,义以析之,理以统之。 理虽是一,而逐机遂有浅深;义固多方,而归理则无别体。 是则诸经义理既有浅深,而欲明经旨者,若不辩别,何以知其分齐所诣乎? 然约法本末生起,显分齐者,依起信论,有五重浅深,亦不离前五教,但此则从深至浅,彼则自浅向深,故不同耳。 (初)唯一心为本源,即一真法界。 该四法界,此圆教分齐也。 (二)依一心开二门,即该二教。 一者心真如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即顿教分齐也;二者心生灭门,所谓如来藏,与生灭和合,名阿赖耶识,即终教分齐也。 (三)者依此识明二义:1、觉义,谓心体离念等;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动等。 (四)依后义生三细:1、依不觉故心动,名业相;2、依动故能见名转相;3、依见故境界妄现,名现相。 (五)依最后生六粗:1、智相;2、相续相,即始教分齐;3、执取相;4、计名字相;5、起业相;6、业系苦相。 3、4,小教分齐;5、6,人天分齐也。 若于此五中,定本经分齐者,正属始教空门。 空理,如离相见佛,大身非大身,色相非色相等。 然辞虽正演空门,而义实兼含终顿圆也。 以始义初彰,一一空诸所有。 终义许凡有心者,皆可作佛。 顿义一念不生;圆义不可思议。 而余一一激小,令生耻慕,与大同途,此大【既/木】之分齐也。 教,乃圣人示下之言。 机,即九法界所被之机。 然则有通有局:通则普利三根;局则不无拣别。 设以局论,此经正被菩萨,以经云: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复有人,得闻此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之法。 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此经唯被大机。 然于义求,亦兼凡小,何谓? 以此经虽属大乘,若不兼利,则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恐成虚语。 而经中亦谈胎卵湿化,十种类生,以及小乘四果名目,于结经处,且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以是故知兼被小也。 所谓教体者,亦有能诠所诠:能诠体者,即音声语言,名句文身。 故楞严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者是也。 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身者,文即是字,能为名句,二所依故。 若以本经而论,则首从如是,终至奉行,皆为能诠之教体也。 所诠体者,即无住真心,实相般若是也。 以众生日用而不知,大觉悟之而为说,能所并释,合为教体。 故知此经能诠所诠,皆深而非浅也。 言宗趣者,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若据本经,显宗示趣,则有总有别。 总者以三种般若为宗,三德秘藏为趣。 别则有三:(一)教义,谓文字般若为宗,实相、观照为趣;(二)理智,以真空妙理为宗,实相般若为趣;(三)因果,以发菩提心为宗,证涅槃果为趣。 斯则略示本经之宗趣也。 此般若经,名虽八部,约类有十:(一)大般若六百卷。 (二)放光三十卷。 (三)摩诃三十卷。 (四)光赞十卷。 (五)道行十卷。 (六)小品十卷。 (七)胜天王所说七卷。 (八)仁王二卷。 (九)实相一卷。 (十)文殊所说一卷。 皆本部之同类也。 处会者,即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 (二)给孤园七会。 (三)他化天摩尼宝藏殿一会。 (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 此经乃第二处第三会也。 然独置金刚二字者,拣非余九,以故本经在六百卷中,正当五百七十七卷,祇园七分中之第三分也。 此经自传我国,凡有五代,六师翻译。 (一)罗什于姚秦时,居草堂寺,译名金刚般若。 (二)菩提留支,于元魏时,住永宁寺,译与什同名。 (三)真谛于陈朝,住广州制止寺,译名亦同上。 (四)笈多于隋朝,住东都上林园,译名金刚能断般若。 (五)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还国,文帝迎住西京弘福寺,译名能断金刚般若。 (六)义净于天后证圣乙未还国,至睿宗景云二年,译与奘师同。 今所传本,乃罗什弘始四年居草堂寺译者也。 分二:(一)经题;(二)人题。 ﹝九、总释名题﹞(一)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语跋拆罗,此云金刚。 具有三义,谓坚、利、明也。 以此宝其体最坚,一切物不能坏;其用极利,能坏一切物;其相光明。 金中最刚,故名金刚。 有谓色如紫石英,状若荞麦棱。 即力士所执之杵也。 梵语般若,此云妙智,亦翻妙慧。 合而言之曰智慧,以智彻诸法实相,慧了诸法真空。 然义有三,谓实相,观照,文字也。 设取金刚三义,以喻般若三种者:(一)坚,喻实相般若之体,虽经多劫,升沉三界,往返六道,未曾欠缺,故云坚也。 (二)利,喻观照般若之用,谓此显时,能照万法,当体全空,故云利也。 (三)明,喻文字般若之相,以其能诠实相、观照,令得显现,故云明也。 由斯三义,故举金刚以喻般若。 则般若乃智慧之梵音,金刚即般若之正喻,以故华梵双彰,法喻并举,曰金刚般若。 梵语波罗蜜,此翻彼岸到,乃顺天竺之语。 若依我国,当云到彼岸。 意谓此经是到彼岸之智慧也。 盖彼岸者,指涅槃而言。 即离二种生死之此岸,渡二障烦恼之中流,到二种转依之彼岸也。 经者,径也。 谓一切贤圣能依此修,即成佛作祖之捷径也。 梵语欲底修多罗,此云契经。 谓诠显义理,契合人心,乃契理契机之教,拣非此方儒道等经。 若据诸经论释,其义实繁,要而言之,不出于四,所谓贯、摄、常、法,以能贯穿所说之义,摄持所化之机,三世不易为常,十界同遵曰法,具斯诸义,故称为经。 然上七字为所诠,属别;下一字为能诠,属通。 此于七种立题,为喻法立题;二种立题,乃佛自立也。 ﹝九、总释名题﹞(二)人题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姚秦,标代也。 三藏,经律论也。 所谓经契一心,律规三业,论甄邪正。 法即轨则之义。 师乃模范之称。 以三藏之法,自师而师人,故曰三藏法师。 梵语鸠摩罗,此云童寿,谓童年而有耆德。 什乃华言,即善识此方文字之称,华梵合举,故曰罗什。 然师始末,备载本传,兹不繁引。 译者易也。 谓易天竺之语,而为华夏之言。 以周制有掌四方之官,北方名译,今翻西语,而曰译者,由汉世多事北方,而译人兼善西语,因以称焉。 发布时间:2023-09-03 18:02:5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