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憨山大师:《金刚决疑》 内容: 金刚决疑明曹溪沙门憨山释德清撰金刚二字。 解者。 都以坚利能断为义。 此泛说也。 然西域实有金刚宝。 此宝最坚不可坏。 且能坏一切物。 谓取此宝以喻般若能断烦恼。 此虽近理。 总非佛意。 特寻常宿习知见耳。 盖般若。 此云智慧。 乃是佛的心。 所谓佛智慧也。 波罗蜜。 义云到彼岸。 乃指此心极尽处也。 今题云金刚般若波罗蜜。 标此经所说。 特显佛一片金刚心耳。 且金刚心。 乃佛修因证果之本心。 今出世教化众生。 全用此心。 今教菩萨以金刚心为本修因。 为入大乘之初门。 故特示之以断疑也。 以此心不是世间众生常情。 故举世不能知佛。 且佛原不是世间人。 而今平空走到人间来。 则人人见而生疑矣。 及其日用行事。 件件不与人同。 说话不同。 规矩不同。 事事法法。 与世间相反。 故动而见疑。 宜其诸天魔王皆欲害。 调达阿阇皆要杀。 而一切人皆生谤也。 故曰。 我出世间。 一切天人阿修罗外道魔王。 皆当惊疑。 是也。 不但天人生疑。 即弟子中上首如迦叶等。 举皆疑佛。 以所说法。 乍空乍有。 乍是乍非。 或赞或斥。 全无一定之言。 而诸弟子。 闻者皆疑而不信。 故曰。 将非魔作佛。 恼乱我心耶。 上首尚乃如此。 则新学可知。 以佛所说法。 难信难解故。 然佛出世。 一番说法。 则今已三十年矣。 弟子犹且怀疑而不信。 是则佛之含冤。 盖已久矣。 今日幸喜空生(空生即须菩提也)有些见处。 窥见世尊一斑。 忽生赞叹。 故世尊因其疑而决破之。 乃披露自己一片金刚真心。 表白与他。 使其了悟不疑。 令诸闻者。 群疑顿断。 故此经。 乃佛的示自心。 以断弟子学佛者之疑。 不是说般若能断众生烦恼也。 如其不然。 但看经中一一皆是空生之疑。 疑佛之心。 佛表此心以破彼疑。 何尝说以智慧断众生烦恼耶。 故此经题。 单是法。 非以喻也。 但断得众生疑。 就断得众生烦恼。 此经一味。 只是断疑生信为主。 以学道之人。 以信为本。 以疑作障。 故疑有三种。 谓疑人。 疑法。 疑己。 疑人谓认人不真。 即如弟子闻佛说色身法身。 大身小身。 不知那个是真佛。 此疑人也。 且其说法。 方才说有。 却又说空。 方才说空。 却又说不空。 以其言不一。 故最可疑。 此疑法也。 或有闻而能信。 不疑于法。 又见其法大。 则疑自己根小。 不堪领荷。 不能修行。 此疑己也。 今此经中。 三疑都有。 佛随空生所疑处。 即便逐破。 顿断彼疑。 所谓疑悔永已尽。 安住实智中。 此经之旨也。 此经。 此方解者极多。 都不合佛意。 独西域天亲菩萨。 以二十七疑分经。 极是。 但意出于圣人。 而论传此方。 已经翻译。 且译人有巧拙不同。 言不达意。 反生滞碍。 使学人难省。 此微妙幽旨。 非口所宣。 一落言诠。 便成渣滓。 况著粗浮文字。 何以达妙。 此注述之难于描写佛心。 不无效颦之丑。 即如世人作行状。 但可述事。 不能传神。 此其难也。 故今(佛)决疑解。 妙在先得空生之疑为主。 若疑情全露。 则佛破疑之说。 不待解而自明矣。 故此解先出疑。 在本文之前。 节节按迹而破之。 忘言领悟。 (而)自得其宗。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此是佛住世说法仪式。 诸说备释。 此不繁衍。 尔时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解】此是佛住世家常过活。 日用处动容。 与众一般。 更无别奇特。 只是就里一点。 与人不同。 知之者希。 时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解】如来住世日用寻常。 与人一般。 就里一点不同处。 人人对面不知。 今日被空生勘破。 故叹曰希有。 嗟乎。 如来与诸弟子。 周旋三十年矣。 一向不知佛行履处。 不知。 故作等闲放过。 只道与众人一般。 所以凡佛所言。 多疑而不信。 若不是空生觑透。 则终无知佛者耶。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解】此空生叹佛希有处。 正是亲见如来此一片苦心也。 菩萨乃学佛之弟子。 即昔在小乘中。 初发大心者。 乃空乱意菩萨也。 一向佛为护念此辈。 更无别意。 只是要付嘱此心耳。 护念者。 以佛出世本愿。 只欲令一切众生与佛无异。 人人成佛。 方尽此心。 但众生德薄垢重。 心志怯弱。 不能担荷。 如婴儿一般。 佛如慈母之护念婴儿。 则无一息放下。 种种周悉。 调护爱念。 故如保赤子。 所谓护念。 只欲令一切众生。 直至成佛而后已。 故曰付嘱。 然不敢明言。 但密密方便而将就之。 故曰善。 经云。 我以无数无量方便。 引导众生。 欲令一切众生。 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是谓护念付嘱。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解】此空生特问安心之方法也。 以初在小乘时。 单肯自度。 不肯度生。 故心小。 今蒙如来二十余年。 多方淘汰。 激起度生之心。 故名大心众生。 为菩萨。 要令下化众生。 将以上求佛果。 此辈已肯利生。 故曰发菩提心。 此空生已信佛心矣。 但见初发大心菩萨。 未悟实相真空。 与前所取偏空。 二者难辨。 以前小乘涅槃。 可以取著。 安住其心。 今既舍前空。 而未得真空。 所谓进无新证。 退失故居。 名空乱意。 以一向执著名言。 习气未忘。 要有住著。 又执著一定有佛果可求。 将谓求至佛果。 便是住处耳。 且今满眼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无量无边。 几时能度得尽。 众生不尽。 如何得成佛果。 以求住之心急。 故此心不安。 不能降伏。 故空生特为请安住其心。 降伏其心之方法耳。 然空生已见佛心而叹希有矣。 且开口单问此二语者。 何也。 以众生心各谓世尊。 今日是已成之果矣。 故我见世尊。 如此日用安心自在。 即今初发心求佛果之人。 其心不定。 当如何安住。 如何降伏也。 此问意也。 安心者。 如二祖侍达磨。 乞安心法。 磨云。 将心来与汝安。 祖云。 觅心了不可得。 磨云。 与汝安心竟。 然在祖师门下。 一言便了。 所以为宗。 今世尊。 便说了许多安心之法。 婆心漏逗。 所以为教。 到底只是个觅心了不可得。 故四祖以前。 皆以楞伽印心。 至黄梅六祖。 皆以金刚印心。 故此经非文字相。 不可作言语文字看。 全在离言之妙。 其经中。 凡言于汝意云何。 皆反征其疑也。 以众生随语起疑。 虽未吐露。 而心已动念。 谓之意言分别。 正是名言习气耳。 佛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解】空生所问。 意谓发心菩萨。 不得似佛这等安心自在。 将谓若求作佛。 必须象佛日用行履一般。 方才是佛。 我观佛心如此安闲。 而菩萨心不得安住如何降伏使心安耶。 佛答意。 云菩萨求心安作佛。 不必别求。 只如汝会得我护念付嘱之心。 其心自安。 亦不必别样降伏。 故云如汝所说。 但得心安足矣。 更何降伏耶。 只当如此而已。 故云如是。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解】唯然者。 空生直信佛心无疑矣。 已见佛心似不必说。 但诸菩萨未领其旨。 更欲乐闻也。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 【解】此佛指示安心之方法也。 义在下文。 前问安住降伏二事。 今只许说降伏。 不言安住者。 以凡夫二乘。 一向执著住处。 此名言习气也。 今趣进大乘者。 先要遣此习气。 以众生涅槃。 俱非实法。 皆不可得。 但以名言为体耳。 名言即舍。 习气顿空。 其心不待降伏。 而自安恬寂灭矣。 故但教降心。 不言其住者。 恐引习气。 所谓狂心不歇。 歇即菩提。 但尽凡情。 别无圣解。 佛不以实法系著于人。 故不言住。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无色。 若有想。 若无想。 若非有想。 若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即非菩萨。 【解】此世尊直示安心观法也。 然菩萨发心。 所求者佛果。 所化者众生。 二者而已。 所以于心不安者。 以未见众生如故。 满目都是众生。 何时方度得尽。 众生不尽。 则佛果难求。 转见长远。 因此其心不安。 而汲汲不休。 故求佛降伏此心。 今佛教以度生之方。 以观察无我为主。 且菩萨所见众生之多。 难尽度者。 以有我相。 则见人相。 人人相对。 则三千界内众生何限。 且生生不已。 宜怖其难尽也。 殊未见众生本自如如耳。 然众生虽多。 总十二类。 纵有无量。 亦只十二。 就十二类一一观之。 收于胎卵湿化四生而已。 四生之内。 不过色心二法而已。 在色只不过有色无色。 论心亦不过有想无想。 纵到极顶则止于非有非无。 如此十二。 则尽众生界矣。 又何多耶。 况十二类。 名为众生。 众生色心。 本是假合。 既为假合。 则众生本无。 但妄见有。 苟以本无而观众生。 则众生本自如如。 众生既如。 俱成寂灭。 即此尽皆令入无余涅槃矣。 又何难哉。 净名云。 一切众生毕竟寂灭。 不复更灭。 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其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本无我故。 以有我则有人。 有人则有众生寿者。 但有此四相。 则不名为菩萨矣。 何言度生。 是故菩萨度生当观无我。 无我则无人。 既无我无人。 则众生界自然寂灭。 则佛果非遥。 又何怖其长远耶。 是故菩萨当观无我。 下文云。 知一切法无我。 得成于忍。 此真菩萨也。 【疑】曰。 佛教菩萨度生。 以布施为本。 其所施者。 皆众生也。 今众生皆空。 则所作布施。 谁为受者。 故下文答云。 菩萨布施。 不必著众生相。 复次。 须菩提。 菩萨于法。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解】此破住相之疑也。 空生因闻众生皆空。 则疑。 谓众生既空。 则菩萨布施。 无有受者。 以六尘非有。 众生本空。 故云应无所住。 此教不可著众生尘相也。 又伏疑云。 若不住相。 何以有福。 故下文答以离相之福更大。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解】此破著相之疑。 示以离相妙行也。 然菩萨布施。 专为求福。 若求福之心著相。 则福不大。 故世尊权指离相之福更大。 使其安心。 然著相布施。 局于有相。 然众生之相。 一微尘耳。 纵能获福。 其福几何。 今若正施众生时。 不见有施者受者。 亦不见有所施之物。 如此三轮皆空。 无相可住。 不住相之福。 其福不可思议矣。 故以虚空喻之。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解】此结示安心之法也。 前问心不能安住。 故须降伏。 世尊教以降伏之方。 只是以观无我为主。 无我则无人。 人我两忘。 则自心寂灭。 自心寂灭。 则一切众生皆寂灭矣。 众生既寂。 则佛不必求。 此则驰求心息。 取舍情忘。 内外皆空。 一切不动。 是则名为安心之法。 故结云如。 【疑】前以布施作福。 下化众生。 只为上求佛果。 今既众生相空。 三轮体寂。 是则因为虚设矣。 无相之因。 何以上求有相之果乎。 况现见如来身相宛然。 不是无相之因可得。 此以相见如来也。 故佛破云。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解】此直指无相妙行也。 空生由闻无相之因。 遂疑此因。 不能求有相之佛果。 是以相见如来也。 此乃著佛应化之相。 未见法身真体。 世尊征破见相。 空生领旨。 故佛直告不可以相见如来。 以如来所说之身。 即法身也。 故云非身。 然法身亦非有相。 即于诸法相上。 见其非相。 即见如来矣。 不是如来法身。 舍诸法之外。 别有一相状也。 此则无相之因。 契无相之果。 明矣。 【疑】云。 若以无相之因。 契无相之果。 此义甚深。 难信难解。 遂疑。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 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 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 后五百岁。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 不于一佛二佛。 三四五佛。 而种善根。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 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须菩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 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 知我说法。 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解】此直示佛之知见也。 由前空生初执有相之因。 佛以不住相布施破之。 复疑无相之因。 不能契有相之果。 盖执佛有相状也。 佛以法身非相破之。 是以无相之因。 契无相之果。 明矣。 如此。 则因果俱空。 人法双泯。 此义甚深。 难信难解。 故疑问佛。 不知可有人。 能信此法不。 颇。 犹可也。 言说章句。 即指前无相因果之说。 佛答谓岂无其人。 但信此法者。 不是寻常之人。 乃是持戒修福者。 方能信耳。 此人亦非于一佛二佛。 三四五佛。 而种善根。 盖从无量千万佛所而种根者。 所谓久种深根。 乃能信耳。 此等大根众生。 即一念信心。 我悉知见其所得福。 已无量矣。 此无相之福。 胜过有相所求之福。 明矣。 何故契无相者。 能得多福耶。 盖此众生。 无复我人众生寿者之相矣。 不但无此四相。 即一切有无诸相。 悉皆空矣。 故云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以此众生。 心不取相故。 一切皆离。 苟一念取著法非法相。 即著四相。 以不取相故。 心境皆空。 得福殊胜之若此耳。 此是如来真知见力。 故我教菩萨。 不应取法非法相。 何以故。 以一入此法。 则人法皆空。 顿离诸取。 便超诸有矣。 岂细事哉。 故我常教弟子。 当舍法也。 然舍法即舍情。 情忘则智圆矣。 故曰。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疑】空生因闻佛说佛非色相。 法不可取。 遂起疑云。 若佛与法。 二皆无相。 是无佛无法矣。 争奈现见佛成菩提。 现今说法。 何以言无。 此疑佛自语相违也。 故下按破。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说义。 无有定法。 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 如来可说。 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 皆不可取。 不可说。 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 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解】此双遣佛法知见也。 空生心中。 才萌有佛有法之念。 所谓意言分别也。 含而未吐。 佛逆破之。 故召而诘之曰。 于意云何。 谓汝意下。 作何分别耶。 且佛菩提。 果有所得耶。 如来果有所说法耶。 此审而诘之。 以勘其意。 空生领旨。 故陈其悟。 谓已解佛说原无定法。 即是菩提。 亦无有定法。 如来可说。 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 故非可取。 此开权显实之意。 已露一斑矣。 【疑】空生已领无佛无法之旨。 但不知契无为者。 如何得福殊胜。 故下如来以离相破之。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 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 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 乃至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其福胜彼。 何以故。 须菩提。 一切诸佛。 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 即非佛法。 【解】此以无相之福。 以显无相之法为最胜也。 空生已悟无相之理。 但不知契无相之理。 得无相之福。 此福如何胜彼有相耶。 故佛先以有相布施。 较量其福。 不如持四句偈之福殊胜者。 以一切诸佛。 皆从此般若而出生故。 故云。 般若是诸佛母。 所以福大。 如俗所云。 母因子贵故也。 是则般若乃是能出生佛法者。 而般若本非佛法也。 故云。 所谓佛法者。 即非佛法。 【疑】云。 既法无可说。 佛无可成。 俱不可得矣。 且世尊昔日。 为我等声闻。 说四谛法。 乃是法也。 我等依之而修。 是得果也。 我等依涅槃而住。 此有所住也。 如何世尊一切皆非。 此大众意言分别也。 故世尊逆举小果。 逆问空生。 而代破之。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 而无所入。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 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 而实无不来。 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 名阿罗汉。 世尊。 若阿罗汉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 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 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 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解】此的示无住真宗也。 大众因闻佛不可求。 法非可取。 斯则进取无可住矣。 争奈世尊昔日。 教我声闻。 令离生死。 安住涅槃。 非无法无果可住也。 而今世尊。 何以言佛法皆非。 此小乘未忘名言习气。 执有实法。 难入般若。 故多起疑。 世尊假空生之悟。 为众旁通。 故举昔果逆征之曰。 于意云何。 谓于汝意下如何也。 梵语须陀洹。 此云入流。 入。 逆也。 谓逆生死流也。 然言逆流。 但约不入六尘名为逆。 非是实有此可逆。 有彼可入而住之也。 斯陀含。 此云一往来。 谓有欲界一品残思。 但只消一来欲界断之。 则从此长往矣。 此亦非有来往实住处也。 阿那含。 此云不来。 谓永不来欲界受生。 如此而已。 亦非有不来之处可住也。 阿罗汉。 此云不生。 以见彼诸法。 一切皆无。 实无诸法。 一心不生。 如此而已。 亦未尝作念。 我是阿罗汉。 亦非有可住之罗汉地也。 若阿罗汉自己作念。 认着我是罗汉。 此则与众生知见一般。 即著四相矣。 空生以己验之。 即如世尊。 每每称我得了无诤三昧。 又赞我是人中最上之人。 又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蒙世尊如此极口称赞。 然我自忖己心。 并不曾一念生心。 执著我是离欲罗汉也。 若我有此念。 世尊则不说我是乐寂静行者。 以我而观。 昔日涅槃元无住处。 足知如来菩提。 必无可住之理矣。 复何疑哉。 此决佛果有住之疑。 下决佛定有成之疑。 【疑】云。 闻上开示。 佛果无住明矣。 即果无所成。 争柰现见如来。 从燃灯授记。 是则佛定有成。 既有可成之佛。 岂无可住之果。 下答以无所得。 佛告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来在燃灯佛所。 于法实无所得。 【解】此示究竟无得之旨也。 以闻无住之谈。 已悟菩提无住。 遂疑菩提虽无住。 而佛果必定是有成。 若佛无成。 如何传授。 故世尊逆问空生而决之。 以燃灯佛虽云授记。 但印契此心而已。 实无所得。 若有所得。 则燃灯必不与我授记。 【疑】云。 菩提无住。 佛果无得。 如此。 则不必论庄严佛土矣。 而世尊何以教我行菩萨行。 庄严佛土耶。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 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解】此直示安心之法也。 空生疑谓佛即无成。 涅槃无住。 若如此又何须庄严佛土耶。 执此疑者。 谓度生之行。 实要庄严佛土。 如修寺一般。 此执相之愚也。 故世尊逆问空生。 菩萨果有庄严佛土不。 空生领旨。 答言即非庄严。 是名庄严。 何以名之。 然而佛土者。 净土也。 且此净土。 岂可以七宝累砌而为庄严也。 以众生所见者秽土。 乃恶业庄严。 种种苦具。 在诸佛所居净土。 但以清净觉心。 净彼诸染。 染业既空。 则土自净。 是以清净心而为庄严。 然此庄严。 非同彼也。 故曰即非庄严。 是名庄严。 如此看来。 菩萨庄严佛土。 不假外来。 只是自净其心。 心净则土自净。 故曰。 但应如是生清净心而已。 不必别求庄严也。 又疑。 既云清净。 如何生心。 佛言。 清净如何生心。 但不当生六尘染心而已。 非有清净可住其心也。 所谓执谢情忘。 净心自现。 故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三祖云。 莫逐有缘。 无住空忍。 此为无住生心。 安心之法。 妙不过此。 故六祖一闻。 言下顿悟。 【疑】云。 既不庄严佛土。 是无佛土也。 且千丈大身之佛。 又何所居耶。 此疑报身必居实土。 须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须弥山王。 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 甚大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 是名大身。 【解】此示法身真土也。 因闻佛土非可庄严。 遂疑报身必居实土。 若不庄严。 向何居住。 佛以法身非身破之。 意谓真土无形。 然身既不可以相见。 而土又何可以庄严耶。 此从离六尘相。 离心缘相以来。 所破群疑。 直至身土皆空。 心境双绝。 始是般若极则。 以显法身无住之理。 故开导至此。 理极忘言。 但有信此法者。 其福无量。 故下较量福德。 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 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但诸恒河。 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 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经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 胜前福德。 复次。 须菩提。 随说是经。 乃至四句偈等。 当知此处。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皆应供养。 如佛塔庙。 何况有人。 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 当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则为有佛。 若尊重弟子。 【解】此以喻显法殊胜也。 说四句之福。 胜河沙七宝者。 以此法。 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 以此四偈。 即法身全体故。 如佛住世。 与弟子宣说无二故也。 前显法身已圆。 群疑顿破。 言忘理极。 故空生领旨。 遂请结经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 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 佛说般若波罗蜜。 即非般若波罗蜜。 是名般若波罗蜜。 【解】此指归般若实际也。 空生顿悟。 般若全体已露。 更无余法。 故问结经名。 世尊但告之曰。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意谓此法无名。 但此心耳。 又问如何奉持。 告以即以此心奉持此法。 以心本非心。 而法亦非法。 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罗蜜。 前未闻此法时。 其心未安。 故初请降伏。 以所知所见。 满目尘境。 生佛迢然。 净秽殊途。 取舍异趣。 故其心不安。 难以降伏。 特起种种疑情。 初疑众生难度。 则告以众生本空。 又疑佛果难求。 则告以佛不必求。 次疑布施难周。 则告以三轮空寂。 次疑佛土难严。 则告以心净则严。 次疑报身无寄。 则告以法身无依。 到此空生伎俩已穷。 群疑冰释。 佛心已尽披露。 无复遗余。 所以闻者心安而自降伏矣。 故问结经名。 世尊不以实法赘人。 但名此心而已。 故以此结之。 下文乃单示法身极则。 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只须具金刚眼。 始得极尽相应。 故空生感悟流涕。 赞叹难量。 似久客还家。 宜其见慈母而生悲泣也。 直至不可思议而后已。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来无所说。 【解】空生已悟法身之理。 遂疑法身非相。 谁当说法。 此计法有所说也。 故佛征诘。 乃悟身即非相。 法亦无说。 【疑】云。 法身非相。 然非相即堕断灭。 断灭无相当于何处见法身耶。 众有此疑故佛征破。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须菩提。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 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 【解】此示诸法虽空。 不入断灭也。 闻说法身非相。 遂疑堕断灭。 断灭则无处觅法身矣。 世尊示以尘尘刹刹皆法身也。 故诘之曰。 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微尘。 是为多不。 答言甚多。 若以微尘世界而观。 则满目尘境万象枞然。 若以非微尘世界而观。 则一道虚间。 真空冥寂。 所谓寂灭灵虚。 寄森罗而显象。 纵横幻景。 在一性而融真。 所以青青翠竹。 总是真如。 郁郁黄花。 无非般若。 山河及大地。 全显法王身。 要见法身。 须具金刚正眼始得。 故曰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疑】所闻法身非相方名为佛。 若非相是佛。 即今现前三十二相之佛岂非佛耶。 此认化身为真佛也。 下以法化一体破之。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说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解】此示法化冥一也。 莫谓有相非佛。 即今三十二相。 本非有相。 相即非相。 则应身即法身矣。 到此三身一体。 身土皆空。 理极情忘。 言词相寂。 故但赞叹能契此理。 转教之者其福无量。 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复有人。 于此经中。 乃至受此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其福甚多。 【解】此显法空胜益也。 世尊显理已极。 群疑已破。 四相顿空。 我执既亡。 法身独露。 故世尊较量布施恒沙身命之多。 不若深心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 其无相之福真不可量矣。 空生全领此旨。 感激未闻。 故涕泪悲泣赞叹希有。 此正前云善护念善付嘱者以此故也。 ●已前领悟●已下陈情尔时须菩提。 闻说是经。 深解义趣。 涕泪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 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实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 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 其有众生得闻是经。 信解受持。 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离一切诸相。 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 如是如是。 若复有人。 得闻是经。 不惊不怖不畏。 当知是人。 甚为希有。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 即非第一波罗蜜。 是名第一波罗蜜。 【解】此印契佛心入佛知见也。 若空生辈诸小乘人与诸众生皆执相之徒也。 即佛出世以来二十余年。 所说诸法未曾离相。 恐生惊疑。 故窽而教之。 多方淘汰。 至今方始露出本心。 何以故。 以佛本愿。 欲令一切皆趣大乘究竟之地故。 今将引昔小乘发大乘心。 特以金刚心地为本修因。 故现用此心断彼群疑。 令生正信。 故此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门。 为菩萨发觉之初心。 所谓护念付嘱者此心也。 以小乘弟子一向未闻。 而今始闻之。 从昔未解。 而今始悟之。 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所以空生一闻感激涕零。 宜其然也。 故赞叹希有。 前叹希有。 乃忽尔觑见世尊此一片心。 尚未备闻其说。 今蒙世尊吐露。 重重逐破。 消尽群疑。 此真希有之心也。 盖从昔以来所未闻者。 诚希有之法也。 空生自陈己悟。 又激发同辈意谓我闻而悟自谓希有矣。 若再有一人闻而能信自心清净如此者。 则实相现前。 诸妄消灭。 此人亦自希有之人矣。 何以故。 以离相之法最难信解故也。 且我辈亲见如来。 虽是难信。 然闻佛妙音。 即信解亦不难。 若佛灭后去圣时遥。 后五百岁。 五浊恶重。 魔强法弱之时。 能信此法者。 甚为难也。 苟有能信者。 则为第一希有之人也。 何以故。 以此人能离四相故。 然四相本是如如。 了此即见法身矣。 故曰。 能离一切相。 即名为佛。 此真希有也。 世尊闻说乃印许之曰。 如是如是。 诚如所说。 以此法大机小。 闻者皆生惊疑怖畏故也。 苟闻而不惊疑怖畏者甚希有也。 以我所说。 不在言故。 故曰。 即非第一。 是名第一。 【疑】前言布施。 乃六尘受用之物。 外施也。 一向难舍已舍。 即舍亦要求福。 世尊已教不许住相。 已说无相之福更大。 既而又说。 不但七宝布施。 不比无相之福。 即将恒沙身命布施之福。 亦难比之。 以身命内施也。 故空生遂疑谓外施可忘。 身命难舍。 如何能舍耶。 世尊逆知其意。 故特说忍辱行以破之。 割截身体而不嗔恨。 则我空矣。 此是当机疑意如此。 其经中密意。 乃世尊密破菩萨我法二执。 然我执即五蕴身心。 且此五蕴有假名。 有实法。 前破假名。 今以割截身体破五蕴实法也。 须菩提。 忍辱波罗蜜。 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 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 若有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应生嗔恨。 须菩提。 又念过去。 于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 于尔所世。 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 菩萨应离一切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 即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 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 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 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 即非众生。 【解】此破五蕴实法。 结答云何应住之问也。 空生一闻身命布施。 不达五蕴本空。 遂疑而不信。 甚以为难。 谓外施七宝。 不住于相。 犹可能也。 若舍身命。 则不能矣。 不舍身命。 则我相未空。 既然著相。 难契真空。 故世尊特说忍辱之行。 当歌利王割截身体之时。 若我相未忘。 则生嗔恨矣。 所以不嗔者。 以达五蕴本性空故。 所谓割水吹光。 湛然不动者。 以离一切相也。 是故我教菩萨当离一切相。 发菩提心者。 不应住于六尘生心。 应当生无所住之心也。 此结前文总会离相之旨。 以答云何应住之问也。 又示之曰。 若心有住。 则心境俱妄。 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不应住于色相而行布施者此也。 然菩萨既为利益一切众生。 应当如是布施。 方为妙行。 不可执著别生臆见也。 以如来说一切相。 皆是真如。 说一切众生即是真如。 所以前云。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故结示云诸相即是非相。 众生即非众生。 【疑】既云不住于相。 则一切皆空。 空即能证之智亦空无体矣。 无体之法。 安可作因而取果耶。 答意诫令但当谛信佛言。 是如来自证境界。 决不虚妄。 须菩提。 如来是真语者。 实语者。 如语者。 不诳语者。 不异语者。 须菩提。 如来所得法。 此法无实无虚。 【解】此结令谛信也。 空生闻佛所说因果皆空。 疑谓果空则不必用因。 因空则不能得果。 今因中行施。 况不住生心。 则无实果可证矣。 世尊诫以但当谛信佛言。 不必多起疑念。 以如来所得之法非实非虚。 不可以执著之情而求之也。 以此破之。 【疑】不住相布施生心。 即此不住生心。 何以得合般若。 下答破。 须菩提。 若菩萨心。 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暗。 则无所见。 若菩萨心。 不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 【解】此示无住之益也。 有住之心。 属于无明。 为心境障故。 如人入暗。 一无所见。 无住之心诸障尽撤。 人我两忘。 如日升天。 朗照万象。 故此无住之心。 即真实般若。 佛所证者。 此心而已。 【疑】且此无住之心。 纵是般若。 如何能契佛心。 下答破。 须菩提。 当来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经受持读诵。 即为如来。 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 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后日分。 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 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 闻此经典。 信心不逆。 其福胜彼。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 为人解说。 【解】此示心佛平等也。 空生之疑将谓己智不能契合佛智。 佛意般若无文字。 文字即般若。 然我说此经。 即全体般若。 但有人能信受者。 则为妙契佛智。 而佛以本智。 了知其人无量功德矣。 此一念顿契佛心之功德。 纵使一日三时以恒沙身命布施功德其福固多。 但不若有一念信心。 随顺般若而不逆者。 可谓善入佛慧矣。 其福更大。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 为人解说耶。 ●下赞般若殊胜须菩提。 以要言之。 是经有不可思议。 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 广为人说。 如来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 不可称。 无有边。 不可思议功德。 如是人等。 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 若乐小法者。 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 为人解说。 【解】此赞般若独被上上根人。 前屡言著四相。 故粗。 今言著四见。 故细。 须菩提。 在在处处。 若有此经。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 即为是塔。 皆应恭敬。 作礼围绕。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解】此赞般若法身常住。 复次须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读诵此经。 若为人轻贱。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以今世人轻贱故。 先世罪业。 则为消灭。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此赞般若有离障出缠之益。 不但灭罪。 且得胜果。 须菩提。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 于燃灯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悉皆供养承事。 无空过者。 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 能受持读诵此经。 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 千万亿分。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后末世。 有受持读诵此经。 所得功德。 我若具说者。 或有人闻。 心则狂乱。 狐疑不信。 须菩提。 当知是经义。 不可思议。 果报亦不可思议。 【解】此赞悟般若者。 一念顿生佛家。 生生世世。 永不离佛。 故此经功德最为殊胜也。 后世末法之中。 有能信者。 其功更大。 以此般若之德。 不可思议。 故果报亦不可思议。 ★从初问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以来。 通破凡夫中大心众生修菩萨行者。 所执之疑。 然所执我法二执有粗有细。 已前破粗二执。 以执五蕴身心为我执。 我所作为缘尘六度之行。 欲求菩提者为法执。 然此二执。 皆著相故。 是破初发心菩萨未悟般若者之疑。 但意显下不见有众生可度也。 此后乃破微细我法二执。 是已悟般若者之菩萨。 但执有能证之智为我。 有所证真如为人。 能证能悟为众生。 证悟未忘潜续如命为寿者。 而此四相最极微细。 故为微细二执。 所谓存我觉我。 故向下发挥但标我字。 若破此我执。 则上不见有佛果可求也。 经文与前问同意别。 观者应知。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当生如是心。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 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 须菩提。 实无有法。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解】从此以下。 征破微细我法二执也。 经初问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者。 以初发心菩萨。 乃凡夫中大心众生始发度生之心。 故种种著相。 以依著自己五蕴色身修行。 其所行布施。 乃执著六尘粗物。 而求福果。 其所求菩提。 乃执著化佛色相之身。 其土乃宝物庄严之土。 种种所行。 皆不离相。 故去般若远甚。 空生起疑。 被佛重重破斥。 直至一切色相皆离。 方契真如般若实智。 而空生已悟。 大众疑消。 此经文不可思议。 已前半卷皆此意也。 其所破我依凡夫见起。 即五蕴色相之我。 其四相皆粗。 今此经文以下乃是破已悟般若之菩萨。 但能证之智未忘。 以此执著为我。 此是存我觉我之我。 乃微细我法二执。 四相皆细。 故此经中标出一我字为首。 但云我应灭度众生。 更不言布施。 是知功行已圆。 唯有生佛之见未泯耳。 故前粗后细。 问。 然此细智为我。 而又问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与前问意同者何也。 答。 此云住。 盖此菩萨已离五蕴。 但习气未忘。 故于真如智中亦求安住。 且急急欲求菩提。 执谓菩提有所住处。 求而不得。 其心不安。 故问降伏。 此求佛之心未安。 以生佛之见未泯。 不达平等一如耳。 问同意别。 故世尊破云发菩提者。 当作此观。 我灭度一切众生已。 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 以众生本自如如。 不待更灭。 若执有灭度。 则著四相。 非菩萨矣。 此不见有众生可度也。 然生佛本来平等。 若众生既无可灭。 而此中实无有法。 可容菩萨发心求菩提者。 何以故。 以众生本自寂灭。 即是菩提。 又何容其更求耶。 此不见有佛果可求也。 【疑】既无实法可得菩提。 且我所悟之般若岂非法耶。 即世尊于燃灯佛所。 因得此法。 乃得成佛。 岂非得菩提耶。 何言无法可得。 故下破之。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于燃灯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佛于燃灯佛所。 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实无有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 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法。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 作是言。 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 【解】此示菩提无得。 以破执佛之疑也。 空生疑佛于燃灯佛所。 实有法可得。 世尊展转逐破妄计。 正显实无一法可得。 【疑】谓般若之法。 乃成佛真因。 今云无法。 则无因矣。 无因如何得菩提果。 下以法身不属因果破之。 何以故。 如来者。 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无实无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 皆是佛法。 须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 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 世尊。 如来说人身长大。 则为非大身。 是名大身。 【解】此显法身不属因果也。 空生不达法身真体。 不属因果。 乃执定如来是有修有得。 故佛以无所得破之矣。 犹恐不悟。 乃直示之曰。 何故言菩提无所得耶。 以如来者。 非色相之称。 乃是诸法当体如如之义耳。 且诸法本自如如。 岂假修为证得耶。 故我说菩提实无有法容佛可得。 宗门谓向上一路。 三世诸佛不许觑著。 觑著则眼瞎。 以此中无你取觅处故也。 如来菩提并无甚奇特。 但于诸法不起断常颠倒见耳。 故言无实无虚。 以一切法。 皆非法故。 若知大身非身。 则知诸法非法。 【疑】因闻实无有法容其发心。 遂起疑云以我有此度生之法。 方名菩萨。 既无有法。 何以得菩萨之名耶。 下以无法无我破之。 须菩提。 菩萨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 须菩提。 实无有法。 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 若菩萨作是言。 我当庄严佛土。 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 是名庄严。 须菩提。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 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解】此示法身无我例破菩萨微细二执也。 空生执有法度生方名菩萨。 世尊告以实无有法以遣法执。 恐疑无法度生如何庄严佛土。 故世尊示以常寂光土不假庄严。 以遣住心破我执。 此二无我也。 苟不达此理。 则非真菩萨矣。 故云通达无我法者。 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疑】若菩萨不见众生可度。 无土可净。 如此如来要五眼作么。 下约知众生心为眼。 非实有五眼破之。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说是沙不。 如是。 世尊。 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 是诸恒河所有沙数。 佛世界如是。 宁为多不。 甚多。 世尊。 佛告须菩提。 尔所国土中。 所有众生。 若干种心。 如来悉知。 何以故。 如来说诸心。 皆为非心。 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 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解】此示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也。 空生疑佛具五眼。 将谓有法可见。 有世界众生当情。 世尊告以所具五眼非眼也。 但约见众生心为眼耳。 且如恒沙世界。 无量众生。 若干种心。 如来悉知悉见者。 以众生乃如来自心之众生。 故众生凡动一念。 即如来自心动也。 如何不知不见耶。 又疑众生心有生灭。 如来心亦生灭耶。 故世尊言此中众生心本自如如。 了无生灭。 与如来心寂灭平等故。 如来众生湛然不动。 绝无生死去来之相。 所谓心佛与众生。 是三无差别。 故三际求心了不可得。 【疑】世尊一往破执。 谓无土可严。 无生可度。 恐空生闻而转计。 将谓生土皆空。 则布施无福亦不必修矣。 故世尊以无福之福。 其福甚大破之。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缘。 得福多不。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缘。 得福甚多。 须菩提。 若福德有实。 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 如来说得福德多。 【解】此示无相之福也。 空生执著有相布施。 将谓实有福德。 殊不知能施六尘本空。 则所得福德非有。 故世尊以福德无故福德多破之。 所言无者。 非绝无也。 以心量如空。 故得福益大。 【疑】空生因闻不许住相度生严土。 遂起疑云且度生严土乃成佛之因。 所感万德具足庄严之果。 今云无生可度。 无土可严。 是绝无因也。 又云。 无菩提可证。 是无果也。 因果皆绝。 是无佛矣。 即今现见如来具足色相。 又从何而有耶。 故佛以不应具足色相见如来破之。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 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何以故。 如来说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 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 如来说诸相具足。 即非具足。 是名具足。 【解】此破执报身色相之见。 以显法报冥一也。 具足色身者。 万德庄严报身佛也。 以多劫度生庄严佛土。 感此果报以酬因故。 如来说具足色身。 且此报身本法身也。 故云即非具足色身。 法报冥一。 故云是名具足色身。 此破所见之相。 下破能见之见。 以报身即法身。 故无相可见。 智体如如。 故见病消亡。 境智冥一。 故法身自显。 凡言是言非者。 皆遮救之辞也。 恐落是非窠臼。 故左右遮之遣之。 故如来说法本无可说。 但遮护众生之心病。 不容起见。 遣其执情。 令不住著。 如此而已。 学者应知。 【疑】空生闻说佛本无相可见。 遂疑既无身相。 谁当说法。 故佛以无法可说破之。 须菩提。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则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 说法者。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解】此破报身如来有所说法之疑也。 如来出世本无法可说。 但就众生所执之情。 随宜而破之。 唯一字而已。 凡曰非。 曰不。 乃遮止之辞。 以遮止众生之妄想耳。 正是护念之意也。 故曰。 是名说法。 【疑】空生已悟法身之理无说无示。 以此法甚深。 但未来众生。 不知可能信受不。 故起此疑。 向下以无众生破之。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 于未来世。 闻说是法。 生信心不。 佛言。 须菩提。 彼非众生。 非不众生。 何以故。 须菩提。 众生众生者。 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 【解】此示生法一如也。 以破众生见也。 空生妙悟法身。 已能信能受矣。 第此法甚深。 不知可有众生于未来世。 能信此法不。 此空生生灭之见未亡。 故起未来众生之见。 世尊答以众生本如。 与法平等。 何有未来之相耶。 以众生如如。 三际平等。 此实般若究竟之极则也。 彼非众生等六句。 谓众生本自如如。 故曰彼非众生。 以真如随缘而成众事。 故曰非不众生。 乃释之曰。 所言众生。 乃是真如随缘。 众法和合而相生。 故云众生者以假名众生。 故如来说非实是众生。 以非实有生。 是故名为众生耳。 【疑】法身无相无法可得。 如何言修一切善法。 证得菩提耶。 下以无得平等破之。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无所得耶。 佛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 须菩提。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 无人。 无众生。 无寿者。 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来说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解】此破佛法见也。 空生已悟法身清净。 无法可得。 翻疑佛说修一切善法而得菩提是有得也。 岂如来菩提果无所得耶。 佛言实无所得。 以生佛平等。 无二无别。 即是菩提。 如此而已。 岂实有所证得耶。 所言修善法而得菩提者。 但以离四相而修。 以修即无修。 故得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是名真善法也。 【疑】善法即非。 何法为胜。 下以达般若者。 最为殊胜。 须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诸须弥山王。 如是等七宝聚。 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 为他人说。 于前福德。 百分不及一。 百千万亿分。 乃至算数譬喻。 所不能及。 【解】此赞般若离相之功最胜也。 且修善法不得菩提。 是则善法非殊胜矣。 又以何法为殊胜耶。 佛言。 达般若者。 最为殊胜。 三千世界中。 有百亿须弥山。 以七宝等此。 可谓多矣。 以此布施之福。 不如达般若四句之福。 以彼执相。 贪求利益故。 般若离相。 故超胜无量。 非喻可及。 【疑】空生闻前所说生佛平等。 然既平等则无众生矣。 何言如来当度众生。 是有我人之相也。 下以人我两忘破之。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 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 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 如来说有我者。 则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 以为有我。 须菩提。 凡夫者。 如来说即非凡夫。 是名凡夫。 【解】此破佛有人我之疑以显法身真我也。 所谓生佛平等。 平等则无佛无众生。 何言我当度众生耶。 众生人也。 我度众生则有我也。 人我宛然则四相不泯。 此正宗门所谓得到法身边。 未透法身向上句也。 故世尊以言遣之。 故云勿谓如来我有度生之念。 我有此念。 即是凡夫。 然如来说凡夫。 尚非凡夫。 岂可如来尚存我见耶。 此则圣凡俱泯。 一道齐平。 般若玄旨。 于斯极矣。 【疑】法身即非有我。 报身不可以相见。 即今三十二相。 岂非佛耶。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 须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解】此示应化非真。 以显法身离相也。 空生已悟法身无我。 报身非相。 是为真佛。 遂疑现见三十二相是何佛耶。 是有佛见也。 世尊诘之曰。 果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乎。 空生执以三十二相必定是佛。 世尊以转轮圣王破之。 遂悟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世尊示之以离相偈云。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疑】空生闻说法报无相。 应化非真。 故起法身断灭之见。 以不达法身真我故。 佛以不断灭破之。 须菩提。 汝若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莫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汝若作是念。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说诸法断灭。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 持用布施。 若复有人。 知一切法无我。 得成于忍。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何以故。 须菩提。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 菩萨所作福德。 不应贪著。 是故说不受福德。 【解】此破断灭之见也。 空生闻说。 当以离相见佛。 遂起断灭见。 谓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 佛教之曰。 莫作是念。 则说诸法断灭矣。 然发菩提心者。 于法不说断灭相。 但说知一切法无我而已。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 得成于忍。 此菩萨胜过满恒沙界七宝布施之功德。 以不受福德故也。 所言不受者。 非绝无也。 但不贪著福德耳。 所谓无作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忘。 世尊出世。 说法四十九年。 止说一无字而已。 以九界众生。 通执一切法有我。 如来但以无字破之。 此金刚正眼。 直观向上一路。 故宗门单传直指。 唯从此入。 【疑】既言无我无受福者。 则现见如来行住坐卧。 岂非如来之我耶。 此乃三身一异之见未泯。 未悟平等法身故也。 须菩提。 若有人言。 如来若来。 若去。 若坐。 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 如来者。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故名如来。 【解】此会归法身真际也。 空生向以威仪动静者为如来。 此特去来之见耳。 如来岂有去来耶。 至此执谢情忘。 动静不二。 如如实际。 妙极于斯。 但一异之见未忘。 三身一体之义未契。 故下以微尘世界破之。 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 碎为微尘。 于意云何。 是微尘众。 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 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 佛说微尘众。 即非微尘众。 是名微尘众。 世尊。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者。 即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 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说。 但凡夫之人。 贪著其事。 【解】此破一异之见也。 空生未契三身一体。 故世尊以微尘世界非一非异示之。 言微尘则非一。 世界则非异。 微尘聚而为世界。 即异而不异。 世界散而为微尘。 即一而不一。 由是观之。 一异之相。 了不可得。 以不可得。 故非实有也。 若实有一异之相。 即为一合相矣。 一合者边见也。 以合一即不能异。 合异即不能一故。 若微尘实有。 即不能聚而为世界。 若世界实有。 则不能散而为微尘。 愚夫以此为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则不然。 以离二边。 故名一合。 二边既离。 即是不可说矣。 但凡夫之人不能远离有无一异二边。 贪著其事。 故不能达三身一体。 平等法身之理也。 【疑】既平等法身一切皆非即不可见。 又何以佛说有四相耶。 故下伏破。 须菩提。 若人言。 佛说我见。 人见。 众生见。 寿者见。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 世尊。 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 世尊说我见。 人见。 众生见。 寿者见。 即非(为谴众生之)我见。 人见。 众生见。 寿者见。 (耳。 以此)是名(众生之)我见。 人见。 众生见。 寿者见。 (原非佛说有此四见也)须菩提。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 应如是知。 如是见。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须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来说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解】此破执有离相之见也。 空生已悟平等如如法身之理。 遂疑法身之体。 既不可以相见。 如何世尊说离四相之见耶。 佛恐空生伏怀此疑。 故诘之曰。 假若有人言世尊说有四相之见者。 汝谓此人。 解我所说之意不。 空生遂悟佛意。 答言此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 以世尊说有四相之见者。 此非字与诸非字不同。 前屡言非。 皆不是之义。 今此非字乃谴绝之辞。 谓谴众生心中所执之相见耳。 非佛说有此相见。 乃众生之相见耳。 故曰是名。 此是名二字亦与屡说者不同。 宜深观之。 盖一切众生迷倒于相见之中。 所执坚固难破。 故佛以金刚心智以逐破之。 令见本智法身真体。 初执见有五蕴身心及六尘相。 故著相行施以求佛福德。 世尊以无住破之。 次执有菩提相。 佛以无所得破之。 次执布施有庄严佛土相。 佛以无土可言破之。 次执福德以感报相。 佛以非具足色身破之。 次执如来定有三身相。 佛以应化非真报身离相破之。 次执定有法身相。 佛以法身非相破之。 次执法身定有我相。 佛以一切法无我破之。 次执如来定有三身相。 佛以非一非异破之。 重重逐破。 一切皆非。 诸相销亡。 一心无寄。 理极情忘。 直指法身实际。 以所见之妄相既空。 则能见之妄见亦泯。 此真实般若究竟极则。 直透法身向上一路。 故佛诫之曰。 发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 如是见。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到此始是真知真信真解。 则永不起一切法相知见矣。 斯则人法双忘。 圣凡俱泯。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举心即错。 动念即乖。 故复谴之曰。 所云法相。 亦非法相。 始是真实法相。 非妄见者可比也。 般若玄旨。 妙极于斯。 【疑】空生已悟法身全体。 遂疑法身不会说法。 其说法者。 乃化身耳。 且化身所说之法。 不达法身境界。 如何持此法者。 得福德耶。 下以化身所说。 即真实法。 以三身一体故。 须菩提。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 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发菩提心者。 持于此经。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 为人演说。 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 如如不动。 【解】此示化身佛说如如法也。 空生疑化身佛所说之法。 不到法身境界。 如何得福。 佛言。 化身说即法身说。 以三身不异故。 即于此法能持四句。 为人演说。 其福最胜。 以不取于相。 如如不动故。 到此尘说刹说炽然说也。 【疑】法身寂灭。 如何寂而能说。 下示正观。 以般若空寂。 从假观入。 从假入空。 故名真空。 以假即真故。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解】此入般若真空妙观也。 以真空冥寂。 藉假而观。 若六喻观成则真空自现。 一往俱显理体。 此则正示观法。 诸修行人当从此入。 法身真境。 极尽于斯。 佛说是经已。 长老须菩提。 及诸比丘。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闻佛所说。 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解】此结经者常规也。 凡所闻欢喜。 必妙契于心。 契则信之真受之切。 而奉行不虚矣。 发布时间:2023-09-03 01:24:2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3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