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净土开示84题三 内容: 56.女人临产怎样避免难产等危险? 女人临产,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生,或致殒命者。 又有生后血崩,种种危险,及儿子有慢急惊风,种种危险者。 若于将产时,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 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 若至诚恳切念,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 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 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 决定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 外道不明理,死执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论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视生产为畏途,虽亲女亲媳,亦不敢去看,况敢教彼念观音乎。 须知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虽裸露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 不但无有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 此义系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我自出臆见,我不过为之提倡而已。 (药师经,说药师佛誓愿功德,故令念药师佛。 而观音名号,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药师佛,而可念观音也。)(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若是女人,倘肯念佛,必无生产之痛苦。 若平日不知念佛之女人,临产极苦,倘肯志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定立刻安然而生。 此事灵感之极,当与一切亲朋,及诸相识说之,俾彼各各得生嘉儿,而且令母子同得安乐,同种善根。 有小知见者,谓临产裸露不净,念之获罪。 不知此系性命相关,不得以平日无事时之仪式为论。 譬如儿女堕于水火之中,一呼父母,父母即时便往救援。 决定不以衣冠不整齐,身体不洁净,而不救也。 若因此不救,亦不得名为佛菩萨矣。 若在平日,固当竭诚尽敬,不得以临产之事,引以为例。 (文钞续编上复吴慧诒罗慧树居士书)57.女人来月经时可以念佛礼佛吗?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 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此语不通情理。 月经短者,二三日即止,长者六七日方止。 修持之人,必须念念无间,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废弃其修持乎。 今谓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宜少礼,不是绝不作礼也。)念佛诵经,均当照常。 宜常换洗秽布。 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 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及焚香也。 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 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女子经期,乃大半世之痼疾,发必数日,何可以因此遂停念佛乎。 平时必须致洁致诚,至此虽身体不能致洁,当倍致诚。 小衣内必厚衬布,勿令污血流于佛堂。 凡手若摸下体,必须洗净。 礼拜若不便,当少礼。 至于念佛、诵经,则固以志诚恭敬心行之,其功德与平常了无减少。 以佛为一切众生之大慈悲父母,当此病发时,能至诚念佛,则当倍生怜愍。 若如愚人所执,身有此不洁之病,则不可念佛。 若儿女堕于圊厕之中,亦不可呼父母以求救援也,有是理乎。 (文钞续编卷上致自觉居士书)58.念佛人为什么也会惨死? 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 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 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 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对,不能为害。 此乃佛经所说,决非虚语。 讵于三月间,接到上海舍亲处来一讣闻,系一极信佛之张太太,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 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 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兄,在马路上行走,为汽车轧死。 后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后,其家子孙晓得,始去领归安殓。 余闻悉之下,心中非常惊惶,至今疑惑不解。 且佛会中人闻之,亦均不安。 故特上书,恳求老法师开导,指示所以然之故。 何以临终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 说个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胜感德之至。 (周颂尧居士原函)接手书,知阁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 吾人从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 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 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 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 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 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 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 其可决定者,为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为善而得恶报,乃宿世之恶业果报,非现在之善业果报也。 汝等诸人,见此老人,得此果报,心中便有为善无福,善不足为之邪见,故致惊惶疑惑。 其知见,与未闻佛法之人,有何各异。 倘深信佛言,决不以此事,作此惊惶疑惑之态。 以因果之事,重叠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 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 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 古有一生作善,临终恶死,以消灭宿业,次生便得富贵尊荣者。 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亲王有势力,往募,所捐无几,愤极,以斧于舍利殿前断其手,血流而死。 即时,其王生一子,哭不止。 奶母抱之游行,至挂舍利塔图处则不哭,离开又哭。 遂将其图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则永不哭。 王闻而异之,遂使人往育王问其僧,则即于其子生日,断手流血而死。 彼王遂独修舍利殿。 及年二十,宁宗崩,无子,遂令彼过继,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 此僧之死,亦属惨死,使无常哭不止,见舍利图则不哭,人谁知此子,乃此僧断手惨死者之后身乎。 此事载阿育王山志,光于光绪二十一年,拜舍利数十日,看之。 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决不疑因果有差,佛语或妄。 不明理,守死规矩,而不知因果复杂,遂致妄生疑议,总因心无正见故也。 如所说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 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 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 (四天竺国。)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 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 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 大唐国有僧,名玄奘,当过三年,来此受法。 戒贤论师闻之,遂忍苦忏悔,久之遂愈。 至三年后,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说其病苦之状。 其说苦之人,哽咽流泪,可知其苦太甚。 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 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 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 无善根人,遂退道心。 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 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 (文钞续编卷下复周颂尧居士书)59.念佛人可以自杀以求早点往生吗? 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 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 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 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 况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 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 此种邪见,自误误人,害岂有极。 切勿说此话,免得无知受害。 (文钞续编卷下复吴沧洲居士书三)60.三界六道轮回中谁是我们的依靠? 又汝已皈依佛法,当须晓得世间事事无常。 若不极力念佛求生西方,则随业轮回于三途六道中,何可底止。 此子之去,益当知一切事皆不可倚靠,唯有西方阿弥陀佛,乃我等一切众生之大倚靠。 (文钞续编卷上复德畅居士书)61.世间人事务繁多对念佛有妨碍吗? 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事务,均无所碍。 但须各尽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而已。 (文钞续编卷上复姚维一居士书)62.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功德更大吗? 龙舒文,令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此事当从用工上论,不当从多少上论。 此一句,若单念六字佛号,虽日念十万,念满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数。 然则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 而念一句者,纵有信愿,未必即能往生。 念一生,而有信愿者,决定可以往生。 且依诸祖成规,念六字名号,切勿以多少计。 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圆摄十方三世一切佛号,何止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耶。 (文钞续编卷上复陈其昌居士书)63.为什么念佛时觉得有妄想? 又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 非不念时无妄想也。 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 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 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 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 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 (文钞续编卷上复又真师觉三居书)64.念佛有什么规矩仪式? 念佛人,宜行、住、坐、卧、心常忆念。 平时须于洁净处,衣冠整齐时,或出声念,或默念皆可。 唯睡眠,及大小便,裸体澡浴时,只可默念,不宜出声。 若遇刀兵水火灾难,则任是何地,何种形仪,皆须出声念,以出声比默念更为得力故也。 若女人生儿子时,当于未生前即念。 及至临盆,虽裸体不洁,亦宜出声。 此时有性命相关,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不得论仪式不庄,污秽不净等也。 女人难产,不是与所生儿女有怨,便是宿世怨家,障不许生,令其受苦。 能念佛,并旁边料理之人同为念佛,则彼等怨家闻佛声,当即退避,不敢为碍矣。 是以女子从小,便当令其念佛,以期预灭此难。 若平时常念佛之人,断不至有此危难。 即平时不念佛之人,能志心念,亦必定易生。 愚人执崖理,谓家中女人生子,家中都不可供佛,也不可念佛,否则得罪。 此系执死方子医变证者,只知其常,不知其变,可哀也已。 汝能将此义,与亲邻妇女说,其功德甚大,而毫无所费,可谓拯人于未危。 但须详为分别,切不可谓女人生子,裸体污秽皆无碍,平常亦了无敬畏,不须净洁,则又获罪不浅。 平常须依常理,月经来,及生产,乃是变理。 (文钞续编卷上致自觉居士书)65.常淹死人的地方怎样避免再淹死人? 然溺人之处,常有人溺,即所谓求替死鬼者。 当于其处,立一木标,上用极厚白洋铁板,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字要大,要看得远,要能经久,可息此祸。 以刻此字之人之慈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后决保无有此祸。 即此可见佛慈悲力,不可思议。 (文钞续编卷上复崔德振居士书五)66.怕鬼及有怨业病怎么办? 在家人念蒙山,有何不可,此系普结孤魂缘者。 小则蒙山,中则焰口,大则水陆,同是一事。 常结孤魂缘,则常吉祥矣。 人不敢念者,意恐招鬼。 不知鬼与人混处,无地无鬼,即不招鬼,谁家无鬼乎。 鬼比人当多百千倍,人若怕鬼,当积德行善,则鬼便敬而护之。 人若做暗昧事,鬼便争相揶揄,故难吉祥。 人若知此,虽在暗室,亦不敢起坏念头,况坏事乎。 此种鬼,乃善鬼,人来则让开,人去则又遍占其地。 若厉鬼发现,则有大不吉祥。 放蒙山,若至诚,虽厉鬼,亦当谨遵佛敕,不复为厉。 是以凡怨业病,医不能愈者,至诚念佛、念观音,即可速愈,乃怨鬼蒙念佛恩,得生善道而去耳。 可知人人面前,常有许多善鬼、或恶鬼。 怕鬼之人,当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卫护之人矣。 此鬼唯恐不多,越多越好,用怕作么。 (文钞续编卷上与陈慧恭居士书)67.净土法门是小乘吗? 光以五十八年之阅历,知净土一法,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总持法门。 余诸法门,虽则高深玄妙,而博地凡夫,谁能现生亲证,而得其实益。 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 既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最下者,便与小乘四果阿罗汉,圆教七信位菩萨齐。 是知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所说诸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一切法门之修证相比而论。 现在许多大聪明人,视净土为小乘,不但自不修持,且多方辟驳,破人修持。 不知此法,乃凡圣同修之法。 将堕地狱之业力凡夫,能念佛名,即可直下往生。 将成佛道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功德,迥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大矣哉,净土法门也。 可怜哉,不唯不修持,而复辟驳之大聪明人。 幸矣哉,愚夫愚妇,信愿持名,得与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同为伴侣。 彼大聪明人,纵有宿福,不即堕落三途,而望愚夫愚妇之肩背而不可得。 况既谤此法,难免堕落乎。 彼受病,在好高务胜,实不知高胜之所以耳。 使彼上观华藏海众诸菩萨,一致进行,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则惭愧欲死,何敢视此法门为小乘,而不屑修持乎。 (文钞续编卷上复陈慧恭孙慧甲书)68.念佛求生西方可兼念观音、药师佛吗? 至于念佛也好,念观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种闲计校。 光以末劫苦重,观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获慈护也。 然念佛亦非无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观音也。 专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无妨碍也。 若念弥陀求生西方,又念药师求生东方,则不可。 弥陀、观音,同是一事。 而观音悲深愿重,故当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 (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谓何必更念阿弥陀佛。 以观音乃阿弥陀佛之辅弼也。 弥陀是主,观音是宾。 弥陀如国王,观音如冢宰。 善会其意,即可无疑。 (文钞三编卷二复丁普静居士书)69.学佛者念佛而不明教理是否遗憾?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 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 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 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亦可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 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 (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70.无量寿经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与观经下下品是否矛盾? 至于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 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 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 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 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 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 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 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 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 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 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 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 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 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汉矣。 (文钞续编卷上复善觉大师书)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此约平时说。 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 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 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 除此念外,绝无他念。 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 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 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 往生论谓谤法者,决定不生。 以既谤正法,自无正信,何能往生。 此极劝人生正信耳。 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 譬如病愈,即是好人。 归降,即是顺民也。 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 与儒教尚不合,况佛以一切众生同具佛性,皆当成佛乎。 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是知儒佛皆以改过迁善,以期希圣希贤,断惑证真为事也。 世人不善会其意。 徒执其文,自生障碍。 可不哀哉。 (文钞三编卷三复陈薪儒居士书)71.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什么意思?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心,即意根。 口,即舌根。 听,即耳根。 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 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 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 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 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72.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利末法钝根之士?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 但有专念自佛,专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 专念自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 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 此于四种念佛中,名为实相念佛焉。 专念他佛,有三种念法。 一观想,谓依十六观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观十六种观。 二观像,谓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 三持名,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 此三种念佛,法虽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与佛感应道交,方可决定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 此四种念佛,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 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 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 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 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于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上品。 纵根机陋劣,未证三昧,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闲,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 否则但种来因,难得实益。 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深达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 摄机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钝根之士,大畅如来出世之怀。 以故从上知识,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此念他佛之大致也。 至于自他俱念,即所谓禅净双修者。 有以专看念佛的是谁,以期明心见性,不以信愿求生为事者。 虽似禅净双修,实为有禅无净。 既无信愿,莫由仗佛力以带业往生。 傥未到业尽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 是知禅净双修,唯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 否则固不如专致力于持佛名号一门也。 (文钞续编卷下弥陀圣典序民(二十年))73.临终助念有哪三大要点?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 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 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 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 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 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 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 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住生西方。 一得住生,则超凡人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 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 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 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 于儿女,则为真慈。 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 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 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 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 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化。 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 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 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 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 (善道,既人,天。 恶道,既畜生,饿鬼,地狱。 修罗,则亦名善道,亦名恶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恶夹杂故也。)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住生。 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 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住生西方。 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住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 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 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 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 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 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 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柰不依佛教之众生何。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 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 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 如片雪近于洪炉,既便了不可得。 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 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 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 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 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 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能尽孝。 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 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 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 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 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 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 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 头出声念,二三班默持。 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 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 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 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 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 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 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三班相续,佛声不断。 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 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 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 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 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 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 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 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 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 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 又宜念四字佛号。 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 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 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 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 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 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 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 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基可痛。 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 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公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 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 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 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 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曲之痛,痛则嗔心生,而佛念息。 随嗔心去,多堕毒类,可布之至。 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 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 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 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 若或妄动哭泣,致生嗔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 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 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 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 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 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 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 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 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 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 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 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 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 真爱亲者,必能谅之。 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 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 心处独热,则生人道。 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 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 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 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 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 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 至嘱,至祷。 (文钞续编卷下临终三大要)74.念佛人怎样对待疾病?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 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 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 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 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 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 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迥,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迥。 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 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 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 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 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 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 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 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 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 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 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 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 又眼睛望著阿弥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弥陀佛。 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 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 傥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 我而今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 除过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 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 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文钞续编卷下示华权师病中法语)75.什么是晨朝十念法? 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 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 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 其法之妙,非智莫知。 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 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 (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四)76.请示念佛方法?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 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听。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 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 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 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 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 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 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 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 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 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 故须自量。 (文钞三编卷一复徐志一居士书)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劳,成人之美。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著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 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 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 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 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文钞三编卷二复叶福备居士书一)77.学佛的人有什么通病? 佛法浩瀚。 博地凡夫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者,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外,别无有能满其所愿者。 世有多少聪明特达之士,专以研究大乘经论为志事。 而于此最简便最圆顿之法,返浅近视之,而不肯修。 盖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详思佛力之叵测,以故弃佛力而仗自力。 自负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实。 返逊愚夫愚妇无知无识者横超三界,高登九莲。 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沦莫出,岂不大可哀哉。 此世间学佛者大多数之通病。 (文钞三编卷二复郭汉儒居士书一)78.吃荤的人可以念佛吗? 佛以慈悲为本,汝既吃肉,即无慈悲之心。 此语乃为汝真实修行者说。 若泛泛悠悠之人,虽不吃素,亦可念佛。 非吃荤者,就念不得佛,不可不知。 (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莲英女居士书)按理宜净素。 虽势难即净,但宜少食。 即食,亦当存一怜悯度脱之心。 非吃荤人念不得佛也。 (文钞三编卷三复马宗道居士书一)79.怎样才能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 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愿汝勉之。 (文钞三编卷二复蔡契诚居士书三)80.求来生做人比求生西方还难吗? 你要晓得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少。 别的罪有无且勿论。 从小吃肉杀生之罪,实在多的了不得。 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 待见佛得道后,度脱此等众生。 则仗佛慈力,即可不偿此债。 若求来生,则无大道心。 纵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 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莫有大功德。 况汝从无量劫来,不知造到多少罪业。 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 想再做人,千难万难。 是故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尚容易。 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恶业容易消。 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 (文钞三编卷三复智正居士之母书)81.什么是笃信因果? 又修净土者,当提倡因果。 在上智之人,固本乎伦常,了知其所当为,与其所不当为者。 对中下之人,若不将因果之说,详细剖明,报应事迹,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 故因果为入道之初门。 且笃信因果,亦自不易。 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笃信因果者。 初地以降,初果以还,一遇违缘,杀盗淫妄,且不可保,起惑造业随之。 而聪明之士,犹或小视因果,以为此不过为中下人告。 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称为信也。 知而不能躬行实践,亦不足称为信也。 惟初果初地预流圣人,乃能不受后有。 不受后有,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之人,乃能称为笃信。 文钞三编卷四82.问,世俗专认念佛为送死,念观音为保生,以故修净土未精者,及年未老者,临终多因恋世,念观音。 助念者,往往徇其意,或从其家属之意,因亦助念观音,不念佛。 果病愈,固无憾,否则既碍灵感之名称,又误生西之机缘。 未知若遇此根性,如何办法,始圆通。 是否先念观音以保生,及其既死,转念佛号以送死乎。 或始终专念观音,亦可令彼寿未尽即愈,寿已尽即生西乎。 答,人有大病,即当作往生想,一心念佛。 若寿未尽,由念佛故,即可速愈。 (阿弥陀、即无量寿、即是消灾延寿、)至于为人助念,何可为念观音,又为祈寿乎。 念佛,寿未尽亦能延生。 念观音,则无求往生之心念。 若寿已尽,则误事。 非念佛定死,念观音定不能往生。 然痴人以无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误事之一种业感也。 无量光,即消灾。 无量寿,即延寿。 念阿弥陀佛,极功尚能成佛,岂不能延寿而令速死乎。 (师于答辞中、痴人二字旁、抹三笔以警、后死者、切勿自误也、)(文钞三编卷四答念佛居士问)83.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课非但无力,且无时间,如长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决计欲生,究用何法,能万分可靠? 答,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何得妄说闲谈,不以古人所说者为指南。 (文钞三编卷四答俞大锡居士问)84.念佛时心多散乱,或说是年龄关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则老年人决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于年龄,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于心无正见。 无正见,故无真信切愿。 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 无真信切愿,纵能一心,亦难往生。 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 (文钞三编卷四答俞大锡居士问) 发布时间:2023-09-02 09:35:3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