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流浪者群歌 五大菩萨 第一章 弥勒菩萨 内容: 流浪者群歌(五大菩萨)—圣者的生命故事明旸法师著第一章 弥勒菩萨第二章 文殊菩萨第三章 普贤菩萨第四章 观世音菩萨第五章 地藏菩萨第三篇 五大菩萨第一章 弥勒菩萨弥勒的事迹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 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为‘无能胜’。 弥勒是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婆罗奈国,劫波利村的波婆利大婆罗门家。 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 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 相师惊异地说:‘此人俱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 ’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 其父亲感大祸临头,将其匿藏于母舅家中。 及侵,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 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穿著。 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 唯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 到处乞食。 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他听了根本不放在心上。 弥勒在《楞严经》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 ’《法华经序品》文殊也说:‘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 ’说明他这一习性的养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由来已久。 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 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释迦后来居上了。 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大我于其后乃发道意。 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 ’‘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 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弥勒出家后,不与小乘比丘为伍、生活或修学,而与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 如《华严经》弥勒故现楼阁,而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而与文殊共任流通。 《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予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 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的。 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 如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优波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 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 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 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 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 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俱足。 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不退转的*轮之行,度诸天子。 ’在优波离等人的眼中,弥勒是一个‘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尽诸漏’的一个凡夫。 释迦选这样的一个人接班,记别作佛,是难以想得通的。 说明二乘人的偏见,对一乘佛道不能望其项背。 弥勒精神体现菩萨在艰苦条件下,行菩萨道,著重利他,于利他中实现自利,完成佛国依正庄严。 过五十六亿万年,弥勒当下生于阎浮提,证得佛果,那时阎浮提的情况大致如下:一、自然条件:国土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 土地平坦如镜,名华软草,遍覆其地。 种种树木,华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 二、居民: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俱足,安稳快乐。 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饮食,三者衰老。 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三、城市:城市次比,鸡飞相及。 有一大城,名翅头木,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扫洒清净。 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不复为用,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 城邑聚落,无闭门者。 亦无哀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 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 四、政治:时有转轮王名叫儴佉,有四种兵,以威武统治四天下,王有七宝,又有四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珍宝涌出,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无贫者。 弥勒下生后,也如释迦有托生、出家、成道、说法种种示相。 一、托生:有大婆罗门名曰妙梵,女曰梵摩波堤,弥勒托生以为父母。 弥勒生后,肤紫金色,身高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二十丈四尺,俱足三十二相,相好端正无比。 二、出家:弥勒观世五欲,致苦甚多,众生沉没,在大生死,甚可怜悯。 如是正念,不乐在家。 感王施物,终归毁坏,如一切法,亦皆幻灭,修无常想,出家学道。 三、成道:弥勒成道,生于龙华菩提树下,即日成就无上道果,应时三千大世界六种震动。 地神乃至诸天,各相告曰:‘当今弥勒已成佛道’。 四、说法:时有魔王,名曰大将,率欲界无数诸天至弥勒佛所,请说施论、戒论及生灭之论 乃至诸佛所说,苦集灭道。 时座上有八万四千天子,得法眼净。 弥勒有三会说法:初会有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 二会有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 三会有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 弥勒说法常赞释迦功德。 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般涅槃后遗教存世一万四千岁。 五、弟子:儴佉王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 大臣长者,亦复如是。 各自念言:虽复千亿岁,受五欲乐,不能得免三恶道苦,妻子财产,所不能救,世间无常,命难久保。 我等今者,宜于佛法而修梵行,念已出家。 六、涅槃: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入涅槃后,遗法留存一万四千岁。 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的由来汉译大乘佛法,关于弥勒的记载不胜枚举,现仅从他的姓名窥知其思想具有两大特色。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的。 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 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时六种梵天之福。 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 所有先世以来的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 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一大特色,还表现在弥勒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杀想,不啖众生肉。 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 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 于是拾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心三昧经》,一心不乱。 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仑垂危。 时有兔王。 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 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 他看著烧热的兔肉,即说偈曰: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 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的坚定立场是不可动摇的。 他还制‘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食肉。 这里清楚昭示人们弥勒是一位素食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从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释迦牟尼在世时,还没有做到这点。 可见在素食的问题上,弥勒比释迦是略胜一筹。 无能胜——名的含义弥勒名无能胜,是因其修唯识观而著称于世。 他修此观,非始于现在,而是源远流长。 如《楞严经》说:‘我忆往昔,经微尘劫。 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佛出家。 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 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今得世尊授记,次补佛处。 ’弥勒的唯识观,不仅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更彻底把尽虚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笔勾销。 一切染净因缘没有了,复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何处? 这种不定一法的精神,唯佛与佛乃能证知,非凡夫、二乘、权位菩萨,所能胜过,故名曰无能胜。 创瑜伽学派佛灭九百年顷,中印度阿输遮国,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 参预内院,法堂闻法,于弥勒处,受《瑜伽师地论》。 昼为大众宣讲,弟子中有不信是弥勒说者,无著为释众疑,乃请弥勒降到人间,为众说法。 即于输遮那讲堂,普施法雨。 凡所说法,皆约为颂,无著依颂解释,乃成弥勒五论:一、《瑜伽师地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 文无不释,义无不诠。 疑无不遣,执无不破。 行无不修,果无不证。 一百卷,玄奘译。 二、《分别瑜伽论》,显观行说,未传我国。 三、《大乘庄严论》,庄严大乘,十卷,波罗颇密多罗译。 四、《办中边论》,显主法相,三卷,玄奘译。 五、《金刚般若经论》,显实相说,一卷,达摩笈多译。 五论立字,罄无不尽。 传承弥勒学说,有无著、世亲兄弟。 无著造有《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摄大乘论》等。 世亲造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 世亲之后,又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广造诸论,使弥勒之学,极盛一时。 唐玄奘法师从戒贤学,回国后与弟子窥基专弘唯识。 弥勒之学,兴旺于初唐,流传于日本、朝鲜等国。 弥勒在中国的传说弥勒在兜率天内,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 传中国六朝齐梁时傅翕、五代梁唐时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 现录其事迹,供研究者参考。 傅翕(四九七—五六九年),号善慧,浙江义乌双林乡人,父名傅宣慈。 十六岁纳刘氏女妙光为妻,生二子曰普建、普成。 一日,一个印度和尚,嵩头陀访之,与传翕说:‘吾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返? ’因命临水观影,见圆光宝盖。 傅翕笑答曰:‘炉輵之所多钝铗,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 ’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也。 ’傅遂于此山躬耕而居之,日常营作,夜则行道。 自谓得首楞严三昧,如是苦行七年。 时梁武帝称帝,崇尚佛教,傅上书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 其上善:略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无相为因,涅槃为名。 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人间天上,果报安乐。 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皆禀六斋。 ’书进,诏遣至。 帝问:‘从何而来,师事何人? ’答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乐。 ’翌日,武帝请讲《金刚经》,傅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 帝愕然,傅曰:‘陆下会否? ’答曰:‘不会。 ’一日,傅讲经次,帝至。 众皆起,傅端坐不动。 众曰:‘圣驾临此,何不起? ’傅曰:‘此地若动,一切不安。 ’太建元年(五六九),嵩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 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终。 ’著有《心王铭》传世。 临终时对弟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 ’布袋则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人。 自称‘契此’,世莫详其氏姓,但称之为‘长汀子’布袋和尚。 常手持锡杖,身背布袋,出入聚落、田野间,后面有十八个小儿竞逐云。 见醯醢鱼菹物,辄乞入口,余投袋中,至阛阓处,开袋尽取撤下,请众观看。 常以纸包屎物示人说:‘这个兜率内院的。 ’乞食所至,酒庐屠肆,皆恣其饮啖。 遇雨,晨起曳高齿木履,竖股卧大桥上,是日必睛。 遇睛,系草履疾走,是日必雨。 抵闽,有陈居士者馆遇甚欢。 及游两浙书喝于门口:‘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清洁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至四明,与郡人蒋宗霸游,往来甚密。 一日与浴长汀溪中,使蒋揩背,忽师背上有四目,炯然光彩,惊作礼曰:‘和尚是佛也。 ’师曰:‘勿说,吾与汝相聚三四载,可谓大有因缘,吾当去,汝勿忧也。 ’贞明三年(九一七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岳林寺,庑下磐石上。 邦人建塔于封山之原,其山皆岩石,石之洼穴,皆师之遗迹。 晋天福初,莆田县令王仁煦,遇和尚于江南天兴寺;后又遇于福州官舍,出怀中圆封书,诫王曰:‘我七日不来,则开看。 ’王如诫,开圆封,内诫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世人皆不识。 ’后书九字云:‘不得状吾相,此即是真。 ’至是乃知和尚为弥勒也。 宋绍兴问,岳林寺住持圆明为新造封山塔亭。 冯斯道等又施四围群山,为增广基地。 崇宁三年(一一0四年)住持昙振募捐建阁寺后,塑像于阁内。 天下佛寺山门供师像,肇始于此。 如傅翕事梁武帝,著《心王铭》,此与弥勒善交游望族,修唯识观,似有相同之处。 布袋和尚笑容满面,心量广大,给人们一种皆大欢喜的享受,这正是慈心观的体现。 发布时间:2022-12-15 17:24:1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2075.html